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施氮肥效果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施氮肥效果

一、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亚敏[1](2021)在《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农田土壤碳库不仅是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极易受到人为活动(如施肥)的干扰,也是最具固碳潜力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节。陇中黄土高原土壤在“缺氮少磷”的特点下,施加氮磷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外源氮、磷添加对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没有较为明确的结论。为探明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本研究基于2017年设置在定西麻子川村的定位试验:氮、磷添加施肥(对照(CK)、单施氮(N)、单施磷(P)、氮磷配施(NP))的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春小麦生长期,测定小麦田土壤呼吸及组分,环境因子(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OC)、硝态氮(NN)、铵态氮(AN)、pH、温度(SWT)、水分(SWC))。分析施肥对土壤呼吸组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环境因子的影响,结合PCA、线性回归分析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RS)、异养呼吸速率(RH)的相关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拟调控施肥对RS、RH的重要因子,以期为当地农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范围为0.63~3.63μmol CO2·m-2·s-1,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H)变化范围为0.41~1.71μmol CO2·m-2·s-1。相较于对照,施肥显着促进了RS、RH,处理间变化顺序均为NP>N>P>CK;根系呼吸速率(RR)变化范围为0.20~1.91μmol CO2·m-2·s-1,整个生育期内,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贡献率为21.70%~52.76%,平均值是38.70%,处理间贡献率的顺序为N>NP>P>CK。小麦生育期内RS、RH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均在6月10日达到最大、4月14日最小,根系呼吸速率、根系呼吸贡献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6月10日达到最大值。施肥对根系碳固定量、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碳排放、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顺序均为NP>N>P>CK对根系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P>N>CK>NP,对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CK>NP>P>N。所有处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现为碳“汇”。(2)土壤温度(STP)可以解释31.48%~66.64%的RS变异,可以解释25.48%~43.64%的RH变异,对RS的拟合度高于RH;土壤水分(SWC)可以解释7.78%~63.99%的RS变异,可以解释1.74%~50.07%的RH变异。RS、RH与土壤0—25cm土层STP均呈显着正相关,与0—10cm土层SWC的相关性最高。各施肥处理下RS、RH温度敏感性Q10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80、1.21~1.38,小麦地除5cm、20cm P处理Q10最大,10cm、15cm、25cm CK处理Q10值最大,氮肥降低了Q10值。(3)小麦生育期内,除土壤pH,其它土壤环境因子含量表现为0—20cm>20—40cm;土壤AP、MBN、DOC含量在春小麦生育期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而土壤TP、AN、NN含量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MBC含量在播种期和拔节期20—40cm土层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其余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ROOC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拔节期和开花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AP、MBC、MBN、ROOC、DOC、AN、NN含量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土壤pH值在开花期最低,收获期最高,土壤SOC、TN、TP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基本保持平稳的趋势,差异不显着;施N显着提高了AN和NN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施P显着提高了土壤TP和AP含量,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NP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SOC、TN、ROOC、DOC、MBC、MBN含量。(4)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RS、RH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土壤STP、DOC与RS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DOC、SWC、STP是影响RS的主要因子,DOC、STP、SWC、pH是影响RH的主要因子。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RS、RH产生影响的重要因子。综上所述,NP处理降低了根系碳排放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增加了碳排放效率、作物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相较于其余处理,NP处理增产和固碳减排效应更好。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王雅芝[2](2021)在《氮磷肥对陇中旱作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氮、磷肥通过对农田作物元素循环及土壤养分管理的影响,进而影响农田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依托设置在陇中旱作农业区的不同水平氮磷肥添加试验(氮、磷各设4个水平,均为0、75、115、190 kg·hm-2,记为N0、N1、N2、N3;P0、P1、P2、P3,两两正交共16个处理),研究氮、磷肥及氮磷交互对不同土层土壤及春小麦各器官碳(C)、氮(N)、磷(P)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土壤和小麦养分差异及其限制元素,从而揭示氮磷肥添加下春小麦土壤和植株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调控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氮磷最优施肥比例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拓展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对不同水平氮磷肥添加的响应不同。(1)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春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内,施氮显着增加了各土层SOC和TN,降低了TP;施磷显着提高了TN和TP,降低了SOC。氮、磷肥及其交互效应均可显着影响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7.04-9.35、6.48-10.45、0.86-1.27。(2)施氮显着增加了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且均在N3P0处最大,施磷显着降低了土壤NO3--N,N0P3处最小,而氮磷配施却未显着影响土壤NH4+-N;施磷显着提高了速效磷(AP),施氮却显着降低了AP,氮磷配施也会显着影响AP;土壤p H随着氮、磷肥添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进一步的相关性及PCA分析发现,土壤C/N和C/P的主要影响因子为SOC,N/P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TP。2.氮磷肥对春小麦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不同,且改变了农田的养分限制元素,小麦对N、P吸收的耦合性较大,C元素受氮磷的影响最小。(1)随着氮、磷肥添加,不同时期籽粒C和根C均未发生显着变化。施氮显着增加了籽粒、叶和根的N、P含量;施磷显着增加了根、茎和叶P含量,各器官N、P含量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施磷显着降低了各器官C/N和C/P,而施氮显着增加了各器官的N/P,氮磷交互对各器官C/N、C/P和N/P影响显着,均在N2P2处达到最大值;(2)土壤未施氮时,叶片N/P<14,说明该农田受N的限制,但施入氮后,N/P>16,N限制逐渐转变为P限制;而磷添加并未改变该农田的限制元素;(3)回归分析表明,氮、磷调控下,根、茎、叶的C、N、P元素均具备内稳性,且不同器官之间存在差异,C元素内稳性最大。3.氮、磷肥添加均可促进春小麦生长,并提高籽粒产量,该区域下春小麦的化学计量特征对生物量分配占主导作用。(1)氮、磷肥添加均显着增加了春小麦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BGB)、根冠比(R/S)和籽粒产量,其中R/S和产量均在N2P2处达到最大值;(2)RDA分析表明:AGB与春小麦TC、TN、TP和N/P显着正相关,而与C/P和C/N显着负相关,与C/N的相关系数最大;R/S与N/P和C/P正相关,且与C/P的相关系数较N/P大,而与C/N呈负相关。4.C、N、P在春小麦植株和土壤中执行的功能不同,且各器官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非由土壤养分含量直接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1)植株C与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着相关性;(2)除茎以外,地上、地下部分的N和C/N均受0-10cm土壤N、P的影响,同时地上部分受土壤C的影响也较大;(3)10-20cm的土壤与春小麦各器官C、N、P及其比值的相关性与0-10cm土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植株与土壤N、P的相关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4)除茎以外,土壤有效养分与其他各器官C、N、P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综上,氮磷肥可以显着改变陇中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和植株体内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但是植株与土壤C、N、P养分循环不完全同步。建议该农业区采用N115 kg·hm-2与P115 kg·hm-2配施,既可以改善土壤养分,也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晓娇[3](2021)在《不同施肥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及其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PCC第六次评估启动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强调“将全球变暖限制1.5℃而不是2℃或更高的温度”。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导致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农田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施肥措施对其影响很大,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旱作农业主要的施肥措施是增施氮肥和有机培肥。然而,不同施肥措施对旱作玉米农田系统碳平衡和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缺乏深入解析,有机培肥模式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在区域尺度上仍不明确,以及如何从环境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评估施肥措施的效果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首先运用Meta方法探讨了有机培肥措施在区域尺度上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其次,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农田的有机物料等氮投入培肥试验[不施肥(CK)、氮肥(NF,200 kg N hm-2)、有机肥(OM,6000 kg·hm-2)、秸秆(ST,28500 kg·hm-2)、有机肥结合氮肥(OMNF,3000 kg·hm-2+100kg·N hm-2)]和氮肥不同水平[主因素,N0(0 kg·hm-2)、N1(100 kg·hm-2)、N2(200 kg·hm-2)、N3(300 kg·hm-2)]结合不同施氮方式[副因素:基肥T1(1/3基肥+2/3拔节期肥)、T2(1/3基肥+1/3拔节期肥+1/3大喇叭口肥)]的裂区试验共2个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测定2017和2018年指标并结合2014-2018年产量数据,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CO2排放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分析了土壤碳组分、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阐明了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明确了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稳定性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为“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整合分析表明有机培肥措施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量,建议在中国北方采用无机肥+有机肥或氮肥+有机肥+缓释肥配施措施与不施肥和施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显着提高生育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土壤CO2排放量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区域间差异不显着(P>0.05);施用鸡粪类有机肥比其他有机肥能增加土壤CO2排放量,不建议鸡粪单独大量施用;施用有机肥会显着增加灰漠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农田土壤CO2排放量与年均气温成正比、与年均降水量成反比;有机肥+无机肥、氮肥+有机肥+缓释肥配施比单施有机肥减少了农田土壤CO2排放量,氮肥+有机肥+缓释肥配施与不施肥间差异不显着(P>0.05)。2.有机培肥措施和增量施氮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量,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作物碳排放效率、提升了农田碳汇功能。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在全年和生育期随时间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休闲期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培肥措施下,NF、OMNF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量、作物碳排放效率显着低于ST、OM处理(P<0.05),农田净碳释放量的2年均值表明,ST、NF、OMNF和OM处理均表现为碳汇,其中ST处理碳汇功能最大,OMNF次之,CK处理表现为碳源。施氮时期、施氮时期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O2排放平均通量、排放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土壤CO2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高,N2、N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N2、N3处理作物碳排放效率显着低于N1、CK处理(P<0.05),农田净碳释放量的2年均值表明,N3、N2、N1处理均表现为碳汇,CK处理表现为碳源。3.有机培肥、增施氮肥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玉米农田有机碳及其组分,降低土壤碳库稳定性,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不同施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变0~3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其中有机培肥(OM、ST、OMNF)、增施氮肥(N2、N3)措施比CK处理提高显着(P<0.05),施氮时期、施氮时期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部分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不同施肥措施的有机碳组分均以矿质结合态有机碳为主;ST、OM处理的土壤碳库稳定性显着低于NF、CK处理(P<0.05),OMNF处理居中,相反,ST、OM和OMNF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着高于NF、CK处理(P<0.05);N2、N3处理土壤碳库稳定性显着低于N1、CK处理(P<0.05),相反,N2、N3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着高于N1、CK处理(P<0.05)。4.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土壤CO2排放的调控机制不同不同施肥措施下,环境因子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总解释度为75%,影响总效应为-0.63,其中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影响最大,正向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次之,负向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土壤容重、蔗糖酶影响较小,土壤温度通过作用于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土壤含水量通过作用于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环境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总解释度为52%,影响总效应为2.84,其中土壤温度影响最大,土壤含水量、脲酶影响较大,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蔗糖酶影响较小,土壤温度通过作用于脲酶、蔗糖酶、ROOC影响土壤CO2排放通量,土壤含水量则通过作用于MBC、ROOC影响土壤CO2排放通量。5.有机培肥和增量施氮均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籽粒产量稳定性和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从多年籽粒产量的评估结果来看,不同培肥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其中OMNF、NF处理具有最高的平均籽粒产量,OMNF处理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籽粒产量稳定性和增产潜力。从生态服务总价值2年均值来看,ST处理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最大,OMNF处理次之,其中OMNF处理的农产品服务价值大于ST处理;施氮时期、施氮时期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无显着影响(P>0.05),氮肥不同水平下各处理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N2处理具有最佳的籽粒产量稳定性、增产潜力,N3处理次之。N3、N2处理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差异不大,显着高于N1、CK处理(P<0.05)。综上,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可以显着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库稳定性、降低土壤碳排放效率,提升土壤碳汇和生态服务价值,是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玉米农田比较适宜的培肥措施;单施氮肥模式下,推荐200 kg·N hm-2和1/3基肥+2/3拔节期肥的施肥模式;在“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的背景下,更建议采用氮肥+有机肥+缓释肥配施技术。

许爱霞[4](2020)在《长期施无机氮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长期施用无机氮肥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依托始于2003年的无机氮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尿素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及重吸收、土壤氮素残留、土壤主要微生物等的影响。该试验在2003和2004年有5个处理,分别为N0(0 kg N hm-2 yr-1)、N52.5(52.5 kg N hm-2 yr-1)、N105(105 kg N hm-2 yr-1)、N157.5(157.5 kg N hm-2 yr-1)和N210(210 kg N hm-2 yr-1)。从第三年(2005年)开始,将四个施氮处理(N52.5、N105、N157.5和N210)裂区,每个小区的一半施氮量不变,另一半则停止施氮,停止施氮的副处理为N52.5c、N105c、N157.5c、N210c。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施无机氮可以显着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高的施氮量可以确保较高的干物质的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但并不是施氮量越高越好,无机氮施用量在105 kg N hm-2左右春小麦籽粒产量(3062.7 kg hm-2)和氮肥利用效率(16.40%)都较高,若继续增加氮肥用量,小麦籽粒产量不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显着增加。与不施氮相比,105 kg N hm-2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了46.90%,氮素吸收增加了90.53%。(2)随着无机氮肥用量的增加,0–200 cm土壤层中NO3-N的含量显着增加,土壤p H值从8.99降至8.70。高氮处理(N157.5和N210)收后与播前土壤NO3-N含量相比出现明显的盈余现象,增长率可达6.94–76.23%,且主要发生在10–110cm和170–200 cm土层中。连续两年施用不同用量氮肥后停止施氮,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可以使第三年(2005年)小麦籽粒产量提高22.57–59.53%;小麦播种时0–50 cm和50–11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与小麦籽粒氮含量及产量显着正相关。氮肥的残留效应随着前期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3)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小麦农田长期施用无机氮肥,主要的土壤细菌门微生物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菌、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其群落丰度与土壤理化性状显着相关,其中NH4-N含量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总数从4.88×107减少至1.05×107份g-1干土,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从3.63×107增长至8.24×107拷贝数g-1干土,AOA与AOB的比例从1.34降至0.16。施氮量显着影响土壤AOB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而对AOA无显着影响。近100%的AOA基因序列归属于奇古菌门,100%的AOB基因序列归属于变形菌门。土壤水分是影响AOA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贡献率占72.60%),而土壤NH4-N和硝化潜势(PNA)是影响AOB群落结构的土壤因子(贡献率分别占67.30和16.60%)。(4)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与氮素收获指数及籽粒产量显着相关。在施用不同用量氮肥的条件下,氮素转移率为66.44–71.11%,叶片的氮素重吸收效率为53.62–64.33%,茎+鞘的氮素重吸收效率为34.82–54.04%,且茎+鞘的氮素重吸收效率与氮素使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无机施氮量在105 kg N hm-2左右,可确保最高的氮吸收、蒸腾蒸散量和叶片氮素重吸收效率,同时可以实现较低的土壤NO3-N残留以及较高的土壤细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总数(8.24×107拷贝g-1干土)及其多样性,从而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张尚文,李广,闫丽娟,马维伟,袁建钰,滕锐,陆燕花,卓玛草[5](2020)在《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开展大田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灌水量(W1:50mm,W2:100mm,W3:150mm)和不同时期追氮(N1:孕穗初期追氮40 kg·hm-2,N2:灌浆初期追氮40 kg·hm-2,N3:孕穗期初期和灌浆初期各追氮20 kg·hm-2)下春小麦各生育时期根、茎、叶的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春小麦生长发育,根系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茎和叶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器官P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灌水量和追氮对春小麦根茎叶的C、P含量影响均不显着;同一追氮方式下,春小麦N含量、N/P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C/N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C/P值不随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内稳性。在同一灌水量下,孕穗期和灌浆期分两次追施氮肥处理的N含量、N/P值最大,春小麦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N含量、N/P值呈正相关。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小麦地,在灌水150mm时,孕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氮肥2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保持化学元素的平衡。

王嘉男[6](2020)在《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陇中旱农区是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资源亏缺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而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提高了作物产量。为了探究陇中旱农区保护性耕作影响春小麦产量的碳代谢机制,本研究依托陇中旱农区2001年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9年对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免耕秸秆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四种耕作措施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并从光合作用及蔗糖代谢等方面探讨了耕作措施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主要碳代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小麦生育期提高了0-30cm土层体积含水量,特别是播种期0-5cm土层较传统耕作(T)提高了26.6%;耕作方式对小麦0-200cm贮水量影响显着,在小麦生育后期免耕处理(NT、NTS)较传统耕作处理(T、TS)平均增加6.7%12.3%。2.保护性耕作措施延缓了小麦花后叶片衰老、增强了光合性能。NTS处理在乳熟期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免耕与秸秆还田提高了灌浆期RuBP羧化酶活性,NTS处理RuBP羧化酶活性是T的1.95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在开花期高于灌浆期,NTS有效提高了春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光合速率较T处理平均提高了17.4%。3.免耕秸秆覆盖提高了小麦糖代谢水平。NTS处理增加了小麦灌浆期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蔗糖含量较T平均高出14.9%。耕作措施对开花期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没有影响,在灌浆期免耕处理(NT、NTS)提高了SPS活性,秸秆还田处理(TS、NTS)降低了SS活性,NTS处理与T比较,SPS活性提高92.0%,SS活性降低53.7%。4.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光合产物转运效率。免耕处理(NT和NTS)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较耕作处理(T和TS)提高了41.7%,秸秆还田处理(TS和NTS)较不还田处理(T和NT),花后籽粒积累量提高了71.2%,花后积累对籽粒贡献率提高了35.7%,NTS有效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NTS显着增加了小麦穗数和千粒重,产量较T提高了18.7%;秸秆还田处理(NTS、TS)增产的同时增加了全生育期耗水,NTS水分利用效率较T提高12.7%。5.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综合因子与蔗糖代谢综合因子、穗数、千粒重、产量、耗水量显着正相关;蔗糖代谢综合因子与穗数、产量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光合生理特性综合因子、蔗糖代谢综合因子、穗数、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正相关,而水分利用效率只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穗数与千粒重显着正相关,穗粒数与其他指标均无显着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旗叶花后RuBP羧化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提高灌浆期旗叶SPS活性,增加蔗糖含量,提高小麦光合性能和蔗糖代谢,提高光合产物转运效率,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焦亚鹏[7](2020)在《不同氮磷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生产中长期不合理的施肥,会导致土壤中无效磷素的累积,这不仅降低磷素的有效性,而且还会影响磷肥利用率、导致磷素资源浪费和流失的风险。氮磷肥配施是提高施肥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氮、磷肥各设4个水平(0、75、115、190 kg·hm-2)两两正交共16个处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在2019年7月28日作物收获后采集020cm耕层土壤样品,分别用蒋柏藩-顾益初和Bowman-Cole方法对各处理土壤的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RDA、线性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pH、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性磷酸酶、小麦产量、表观磷肥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无机磷、有机磷组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磷素形态的组成来看,本研究土壤以无机磷为主,约占土壤全磷含量的78%,土壤有机磷约占全磷含量的22%,土壤无机磷主要以Ca10-P为主,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各无机磷形态磷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a10-P>Ca8-P>O-P>Fe-P≈Al-P>Ca2-P。有机磷的组成以MLOP占绝对优势,约占有机磷总量的70%,其次为HROP、MROP,最少的为LOP。(2)施氮增加O-P的含量,降低了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施磷显着增加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所有无机磷组分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Ca8-P、总无机磷先减小后增加然后降低,Al-P、Fe-P、Ca10-P先减小后增加,Ca2-P减小,O-P增加的趋势。施磷对土壤总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的影响最为显着,施氮对土壤Ca10-P的影响最为显着;总无机磷、Ca2-P、Ca8-P、Fe-P、O-P在N1P4处理达到最大,Al-P在N1P3处理达到最大,Ca10-P在N1P2处理达到最大。Ca2-P对土壤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最大。(3)施氮降低了LOP、MLOP、MROP的含量,增加了HROP的含量。施磷可增加LOP、MLOP、MROP的含量,降低HROP的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OP、MLOP、MROP先降低后增加,N3水平最小、N1水平最大,总有机磷降低,HROP先增加后降低,N3水平最大、N1水平最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LOP、HROP、有机磷总量增加,MROP降低。施磷对土壤LOP、MROP、HROP的影响最为显着,施氮对土壤MLOP、总有机磷的影响最为显着;MLOP、总有机磷在N1P3处理达到最大,LOP在N1P4处理达到最大,MROP在N1P1处理达到最大,HROP在N3P3处理达到最大。LOP对土壤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最大。(4)施氮显着提高了SOC、TN、WUE、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茎全磷、叶全磷、籽粒全磷、MBC、MBN、MBP、ALP、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降低了TP、Olsen-P、pH、收获指数、磷素表观盈余。施磷显着提高了TN、TP、Olsen-P、WUE、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茎全磷、叶全磷、籽粒全磷、MBN、MBP、ALP、磷素表观盈余,降低了SOC。(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Al-P与磷肥利用率、Fe-P与ALP和MBN、Ca8-P与TP、Ca10-P与MBP呈极显着相关。SOC是影响无机磷组分变化的最重要因子。LOP与TP,MROP与pH,HROP与籽粒产量、WUE和MBP呈极显着相关。MBP是影响有机磷组分变化的最重要因子。综上所述:氮磷配施春小麦农田各无机磷形态含量顺序为Ca10-P>Ca8-P>O-P>Fe-P≈Al-P>Ca2-P,主要为Ca10-P;有机磷形态含量顺序为MLOP>HROP>MROP>LOP,主要为MLOP。Ca2-P、LOP对土壤有效磷的有效性较高。氮磷配施增加Ca2-P、Ca8-P、Fe-P、O-P、LOP、MLOP、HROP的含量,降低了Ca10-P和MROP的含量。MBP是影响有机磷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SOC是影响无机磷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从肥料利用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推荐施氮量为115 kg·hm-2配施磷肥115 kg·hm-2为该地区肥料高效利用的施肥量。

孙浩然[8](2020)在《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增产增效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是限制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技术是该区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但是覆盖条件下如何调控肥料施用以增加养分利用效率和维持土壤肥力也是亟待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本研究以探寻增加西北旱作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养分效率为目标,通过设置不同的调控水分利用(无覆盖B、秸秆覆盖S和地膜覆盖F)和养分利用(不施氮肥N0、按1:2配施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N1和施用常规尿素N2)的技术措施,以黄土高原春玉米单作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技术及其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水分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以期为构建旱作春玉米增产增效技术,实现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作物均衡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地膜覆盖和施氮提高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施氮条件下,与无覆盖和秸秆覆盖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显着提高十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叶片SPAD值。不同覆盖下,与不施氮相比,1:2配施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N1)和施用常规尿素处理(N2)均显着提高了春玉米叶片SPAD值,且增加量随生育期增加。2、不同覆盖模式和施氮显着增加试验主要生育期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累积量。1:2配施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N1)和施用常规尿素(N2)处理LAI和干物质累积量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两种施氮条件下,与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相比,地膜覆盖处理增加干物质累积量,且增加主要表现在V10~R1和R3~R6期。3、地膜覆盖1:2配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处理(FN1)的春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和收获指数最优。在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1:2配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和施用普通尿素处理显着增加了春玉米的产量、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地膜覆盖、无覆盖和秸秆覆盖条件下,N1处理春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比N0处理显着增加10.22 t.hm-2、8.53 t.hm-2、8.71 t.hm-2;N2处理分别显着增加9.27t.hm-2、8.4 t.hm-2、8.51 t.hm-2。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处理春玉米籽粒产量、穗数、百粒重均显着高于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4、施氮显着增加不同地表覆盖春玉米籽粒和地上部磷、钾吸收量和磷钾生理效率,但N1和N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不同地表覆盖对春玉米磷钾吸收和利用影响不一致:显着影响春玉米籽粒吸磷量、地上部吸磷量、百公斤籽粒磷需求量和磷生理效率(P<0.01),但对春玉米籽粒吸钾量、地上部吸钾量、百公斤籽粒钾需求量和钾生理效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5、施氮极显着增加不同地表覆盖处理春玉米耗水量、籽粒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同一覆盖条件下,两种施氮(N1、N2)处理PT-R6期耗水量比不施氮处理显着提高9.24%~13%。1:2配施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下,地膜覆盖处理(FN1)籽粒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46.06kg ha-1mm-1,显着高于秸秆覆盖(SN1)和无覆盖(BN1)处理。综上可见,地膜覆盖1:2配施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栽培技术模式在获得高产的同时,增加春玉米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磷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可实现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增产增效。

马登科[9](2020)在《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北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方降水整体偏少,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关键因子,如何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农艺措施是农业生产中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合理的农艺措施在维持作物高产的同时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前人从农艺措施角度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作物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前人研究普遍存在试验区域小、试验年限短等不足,且不同研究结果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无法在区域尺度上提供生产指导。为此,本研究整合了北方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5个省市)近20年的相关研究数据,建立了一个共包含737个独立研究,6496组试验观测的数据集,对不同农艺措施在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应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高产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冬小麦整体增幅略高于春小麦,春玉米显着高于夏玉米。氮肥效应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其中西北地区小麦和玉米对氮肥的响应程度最高。施氮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在年均温≤10℃时最高,显着高于年均温?10℃地区。在小麦中,氮肥效应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玉米中则在年降水量400–600 mm时达到最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实现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低于最高产量对应下的施氮量。(2)地表覆盖显着提高了两种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在相同条件下地膜覆盖效果优于秸秆覆盖。与裸地对照相比,地表覆盖下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高于冬小麦,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显着高于夏玉米,其中增幅最大的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4.1%和40.8%。地表覆盖下西北地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其中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7%和25.4%,玉米分别为51.0%和46.1%。在年均温≤10℃地区,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高于年均温?10℃地区。整体上,地表覆盖效应随年降水量的增多而逐渐降低。(3)在北方地区,深松耕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效应整体上优于免耕处理。深松耕处理下春小麦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基本一致,在玉米中,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更大。深松耕在西北地区的效应优于华北地区,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正效应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有减弱的趋势。在年均温≤10℃地区,深松耕处理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较年均温?10℃地区高。免耕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效应最佳,在春小麦和春玉米上也表现为显着正效应,而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未出现显着变化。免耕措施在西北地区的应用效果优于华北,在东北玉米生产中也表现出显着正效应。免耕效应随年均降水的增多而降低,在年均温低的地区其应用效应更好。(4)在北方地区,与无灌溉对照相比,灌溉处理下作物整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提高,其中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分别为49.4%和40.8%,而夏玉米和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未发生显着变化。在年均温≤10℃地区,灌溉效应显着高于年均温?10℃地区。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当年降水量?600 mm时,灌溉处理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降低。随着灌溉水用量的增加,两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模式,其中小麦在灌溉额达170 mm时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而玉米则在225mm时实现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值。

张艳[10](2020)在《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肥力低下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作物生产的两大关键因素。沟垄集雨种植技术是改善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状况,维持作物稳产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探索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完善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旱作农业区的应用,挖掘其在旱区的增产潜力,本研究在宁夏彭阳县(典型半干旱区)进行了连续5年的大田肥力梯度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R)和传统平作(T)两种种植方式,4个施肥水平处理:高肥(H)、中肥(M)、低肥(L)和无肥(N),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梯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含水量(SWC)和耗水量(ET),显着降低播种期~开花期(VT)阶段的耗水强度和作物耗水系数(WUC)。与对应的传统平作处理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的SWC分别平均提高5.8%(H)、6.1%(M)、6.3%(L)和6.4%(N);ET平均提高1.7%(H)、1.1%(M)、3.1%(L)和1.8%(N);播种期~VT阶段的耗水强度平均降低27.9%(H)、39.6%(M)、29.2%(L)和39.4%(N);WUC平均降低17.3%(H)、20.1%(M)、19.5%(L)和24.6%(N)。(2)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SWC和WUC显着降低。与无肥(RN)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SWC分别平均降低15.9%(RH)、13.3%(RM)和10.5%(RL);WUC平均165.9%(RH)、179.8%(RM)和171.1%(RL)。ET、玉米水分敏感期(V8~R3)的耗水强度和土壤水利用率(SP)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与RN处理相比,施肥处理的ET分别平均提高6.5%(RH)、5.4%(RM)和3.6%(RL),玉米水分敏感期(V8~R3)的耗水强度分别显着提高20.4%(RH)、20.2%(RM)和16.2%(RL),SP分别显着提高37.6%(RH)、39.1%(RM)和36.6%(RL)。2、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与对应传统平作处理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可有效的促进玉米的生长,显着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单株干物质、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显着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玉米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生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均表现为显着的抛物线型关系。(2)与对应T处理相比,R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9%(H)、12.8%(M)、14.0%(L)和15.1%(N),WUE分别提高9.0%(H)、10.3%(M)、10.2%(L)和13.5%(N),RUE分别提高11.5%(H)、13.9%(M)、15.0%(L)和15.3%(N)。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与RN相比,RH、RM和RL的籽粒产量显着提高49.5%、51.5%和49.8%;WUE分别提高45.5%、48.2%和47.6%;RUE分别提高49.5%、51.8%和50.1%。(3)生育期降雨量、施肥量对玉米产量、WUE和RUE均有极显着的影响,施肥效果大于水分效应。通过对回归方程求导估算,在沟垄集雨种植系统中,玉米产量获得最大值(13689.1 ha-1)时的N:P施用量为265.0:132.5 kg ha-1,较传统平作适宜施肥量(320.0:160 kg ha-1)减少20.8%。当WUE达到最大值30.0 kg mm-1 ha-1时,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的施肥量为420.0:210 kg ha-1,较传统平作的最适施肥量提高11.9%,而WUE最大值提高17.5%。3、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1)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玉米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5.7%(H)、21.9%(M)、21.4%(L)和31.1%(N),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41.5%(H)、19.1%(M)、18.2%(L)和16.7%(N)。在沟垄集雨植方式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氮磷素累积量随之提高。与RN相比,RH、RM和RL处理的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66.5%、66.8%和60.5%,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66.2%、62.6%和55.7%。(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肥指数分别提高10.7%(H)、4.5%(M)和4.9%(L),磷肥利用效率、磷肥生理利用效率和磷肥指数分别提高23.5%(H)、4.5%(M)和7.2%(L);氮磷肥利用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显着的下降趋势,氮磷素的收获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3)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0%、13.1%和7.5%;有机质、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4、施肥梯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连续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N2O累积排放量随施肥量呈线性增加。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8.7%(H)、9.5%(M)、9.3%(L)和-2.7%(N)。相关性分析表明,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通量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SWC是沟垄集雨种植系统N2O排放的主要决策变量。沟垄集雨种植方式可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进而降低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方式生育期CH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2.3%(H)、9.9%(M)、12.3%(L)和-10.9%(N)。在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处理CH4累积排放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降低37.9%(H)、33.4%(M)和24.5%(L)。CH4的累积排放量随施肥量呈线性增加(R:R2=0.793,P<0.0001;T:R2=0.220,P=0.124)。SWC是沟垄集雨种植系统CH4排放的主要决策变量。(3)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的全球变暖潜势(GWP)分别降低7.7%(H)、7.8%(M)和9.0%(L),温室气体强度(GHGI)分别下降了34.4%(H)、26.9%(M)和43.7%(L)。随着施肥量的增加,GWP呈线性增加,当N:P施用量为200:100 kg ha–1时,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GHGI最低,较传统平均降低35.9%。5、施肥梯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1)在沟垄集雨系统下连续施用不同量的氮磷肥后,土壤养分(AP、SOC、TN、NO3-N、DOC、DON)和水分(SWC)的变化显着影响了细菌群落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Latesci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idobacteria_Gp17和真菌群落Ascomycota、Fusarium、Zygomycota、Basidiomycota、Glomer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与传统平作相比,细菌门Acidobacteria、Verrucomicrobia、Latescibacteria、Chloroflexi、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和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显着提高,真菌门Basidiomycota、Chytridiomycota、Glomeromycota、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2)与传统平作相比,沟垄集雨处理的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1)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无显着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OTU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3)N:P配施量的提高可能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并增加已知致病性状的细菌属Pseudomonas、Streptomyces、Bacillus和真菌属Fusarium的丰度,增加了玉米染病的风险,并降低了植物的生产力。综上所述,沟垄集雨种植系统中,N∶P的施用量为200∶100至265∶132.5 kg ha–1有助于可持续的高谷物生产和低环境污染,并具有较高的产量(13458.7~13689.1 kg ha–1)和WUE(27.8~30.0 kg mm–1 ha–1)水平和较低的GWP和GHGI值(0.117~0.121kg CO2-eq kg–1)。

二、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1.2.1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1.2.2 根系呼吸研究进展
        1.2.3 土壤异养呼吸研究进展
        1.2.4 根系呼吸测定方法
    1.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 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2 土壤活性碳组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3 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温度
        1.5.2 土壤水分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CO_2排放速率测定
        2.2.2 根系呼吸测定
        2.2.3 土壤温度、含水量测定
        2.2.4 土壤和植株指标测定方法
        2.2.5 土壤碳排放强度计算
        2.2.6 土壤碳排放量计算
        2.2.7 作物碳排放效率计算
        2.2.8 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计算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3.1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组分变化特征
    3.2 氮磷添加对土壤平均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氮磷添加下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关系
    3.4 氮磷添加下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
    3.5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6 氮磷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效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6.1 氮磷添加对农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3.6.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4.1 氮磷添加下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
        4.1.1 土壤温度
        4.1.2 土壤水分
    4.2 氮磷添加下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
        4.2.1 有机碳
        4.2.2 全氮
        4.2.3 全磷
        4.2.4 速效磷
        4.2.5 pH
        4.2.6 硝态氮
        4.2.7 铵态氮
        4.2.8 易氧化有机碳
        4.2.9 可溶性有机碳
        4.2.10 微生物量碳
        4.2.11 微生物量氮
    4.3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1 土壤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关系
        5.1.1 土壤温度
        5.1.2 土壤水分
    5.2 生育期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
        5.2.1 播种期
        5.2.2 拔节期
        5.2.3 开花期
        5.2.4 收获期
    5.3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3.1 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相关关系
        5.3.2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3.3 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根系呼吸贡献率的影响
        6.1.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效率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6.1.3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6.1.4 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对土壤温度、水分变异的响应
        6.1.5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6.2 结论
    6.3 展望
    6.4 创新点和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氮磷肥对陇中旱作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进展
        1.2.3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进展
        1.2.4 氮磷添加对土壤-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土壤养分测定
        2.4.2 植株养分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氮磷肥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的影响
    3.1 氮磷不同水平下土壤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3.1.1 土壤SOC
        3.1.2 土壤TN
        3.1.3 土壤TP
        3.1.4 土壤C/N
        3.1.5 土壤C/P
        3.1.6 土壤N/P
    3.2 氮磷不同水平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特征
        3.2.1 土壤NO~-_3-N
        3.2.2 土壤NH~+_4-N
        3.2.3 土壤AP
        3.2.4 土壤pH
    3.3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有效养分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氮磷肥对春小麦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1 氮磷不同水平下春小麦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4.1.1 N、P肥添加对小麦根C、N、P的影响
        4.1.2 N、P肥添加对小麦茎C、N、P的影响
        4.1.3 N、P肥添加对小麦叶C、N、P的影响
        4.1.4 N、P肥添加对小麦籽粒C、N、P的影响
    4.2 氮磷肥添加对春小麦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2.1 植株C/N
        4.2.2 植株C/P
        4.2.3 植株N/P
    4.3 春小麦各器官C、N、P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内稳性变化规律
        4.3.1 春小麦各器官N元素的内稳性指数
        4.3.2 春小麦各器官P元素的内稳性特征
        4.3.3 春小麦各器官C元素的内稳性指数
        4.3.4 春小麦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内稳性指数
    4.4 小结
第五章 氮磷肥添加下小麦生物量及其产量的变化规律
    5.1 N、P肥添加对春小麦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影响
    5.2 N、P肥添加对春小麦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
    5.3 氮磷不同水平对成熟期春小麦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5.3.1 N、P肥添加对春小麦AGB及BGB的影响
        5.3.2 N、P肥添加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比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氮磷肥添加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作物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
    6.1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春小麦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关系
    6.2 土壤有效养分与小麦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氮磷肥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7.1.2 氮磷肥添加对春小麦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7.1.3 氮磷肥添加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作物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
    7.2 结论
    7.3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3)不同施肥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及其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1.2.2 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进展
        1.2.3 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碳组分及其碳库稳定性研究进展
        1.2.4 农田生态系统产量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样品
        2.4.2 土壤CO_2排放测定
        2.4.3 产量和生物量测定
    2.5 指标计算和统计分析
        2.5.1 区域尺度农田土壤CO_2排放
        2.5.2 土壤CO_2-C排放量
        2.5.3 碳排放效率
        2.5.4 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2.5.5 土壤碳库稳定性指数
        2.5.6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2.5.7 产量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
        2.5.8 水分利用效率
        2.5.9 生态服务功能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有机肥施用对中国北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META分析
    3.1 施用有机肥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总体影响
    3.2 有机肥施用下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3.2.2 不同培肥措施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3.2.3 不同土壤类型下施用有机肥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3.2.4 不同气候条件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1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变化特征的影响
        4.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1.2 无机氮肥单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2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
    5.1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投入碳释放量的影响
        5.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作农田投入碳释放量的影响
        5.1.2 无机氮肥单施对旱作农田投入碳释放量的影响
    5.2 不同施肥措施对旱作农田碳平衡的影响
        5.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作农田碳平衡的影响
        5.2.2 无机氮肥单施对旱作农田碳平衡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
        6.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6.1.2 无机氮肥单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6.2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6.2.1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6.2.2 无机氮肥单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6.3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3.1 有机无机培施对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3.2 无机氮肥单施对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及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7.1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1.1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7.1.2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2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1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2 无机氮肥单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3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CO_2排放、土壤碳库稳定性影响机制
        7.3.1 环境因子共线性诊断
        7.3.2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CO_2排放影响机制
        7.3.3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碳库稳定性影响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产量稳定性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8.1 不同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8.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8.1.2 无机氮肥单施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8.2 不同施肥措施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8.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8.2.2 无机氮肥单施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8.3 小结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有机肥措施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META分析
        9.1.2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9.1.3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
        9.1.4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9.1.5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和CO_2排放的影响机制
        9.1.6 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9.2 主要结论
    9.3 特色与创新
    9.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长期施无机氮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肥利用现状
    1.2 氮肥对氮循环相关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土壤细菌对氮肥的响应
        1.2.2 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对氮肥的响应
    1.3 氮肥对氮素吸收、转运及氮素重吸收的影响
        1.3.1 氮素吸收对氮肥的响应
        1.3.2 氮素转运及重吸收对氮肥的响应
    1.4 氮肥管理对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试验地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1 植物样品
        2.5.2 土壤理化指标
        2.5.3 土壤微生物
    2.6 测定项目和方法
        2.6.1 作物生长指标
        2.6.2 化学指标
        2.6.3 土壤氮循环相关细菌
        2.6.4 计算公式
    2.7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3.1 施氮量对小麦开花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小麦播种和收获期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
        3.2.1 施氮量对小麦播种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2.2 施氮量对小麦播种和收获期土壤全氮的影响
    3.3 土壤残留氮素的后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利用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4.1 施氮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
        4.1.1 土壤细菌多样性对施氮量的响应
        4.1.2 门水平细菌群落结构对施氮量的响应
        4.1.3 纲水平细菌群落结构对施氮量的响应
        4.1.4 属水平细菌群落结构对施氮量的响应
        4.1.5 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 施氮量对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影响
        4.2.1 土壤AOA和 AOB群落总数及PNA对施氮量的响应
        4.2.2 土壤AOA和 AOB群落多样性对施氮量的响应
        4.2.3 土壤AOA和 AOB群落结构对施氮量的响应
        4.2.4 OTU网络关联性
        4.2.5 土壤AOA和 AOB群落总数与土壤化学性质
        4.2.6 土壤AOA和 AOB群落结构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对春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生长参数对施氮量的响应
    5.2 小麦不同时期各器官氮素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
    5.3 小麦干物质转移和氮素转移对施氮量的响应
    5.4 氮素重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
    5.5 氮肥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长期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氮素吸收、重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6.1.2 不同氮肥用量影响氮肥利用效率的机制
        6.1.3 小结
        6.1.4 创新点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C、N、P含量的影响
        2.1.1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C、P含量的影响
        2.1.2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N含量的 影响
    2.2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2.1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C/N值计量特征的影响
        2.2.2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C/P计量特征的影响
        2.2.3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N/P计量特征的影响
    2.3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单株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2.4 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单株生物量及产量的相关性
3 讨 论
    3.1 不同生育时期春小麦C、N、P含量的变化 特征
    3.2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3 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单株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4 结 论

(6)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3 耕作措施对小麦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3.1 耕作措施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3.1.2 耕作措施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耕作措施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小麦光合关键酶(Rubisco)活性相关研究进展
        3.2 耕作措施对小麦蔗糖代谢的影响
    4 耕作措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影响
    5 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路线
    3 试区概况
    4 试验设计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 土壤水分测定
        5.2 小麦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5.3 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SPAD值)
        5.4 小麦旗叶光合作用主要参数测定
        5.5 小麦旗叶光合关键酶活性和蔗糖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5.6 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测定
        5.7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5.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6 主要计算方法
        6.1 土壤贮水量计算
        6.2 作物耗水量计算
        6.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6.4 干物质积累分配相关计算
    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1 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1.2 耕作措施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3.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3.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5 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 影响小麦碳代谢的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及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6.1 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蔗糖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6.2 小麦碳代谢主要特征综合得分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1.2 耕作措施影响春小麦产量的碳代谢机制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不同氮磷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及有效性
        1.1.1 无机磷
        1.1.2 有机磷
    1.2 长期施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
        1.2.1 长期施肥对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影响
        1.2.2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酸酶及微生物量磷的影响
        1.2.3 长期施肥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1.3 长期施肥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素的影响
        1.3.1 无机磷
        1.3.2 有机磷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 测定项目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不同氮磷配施对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1 结果分析
        3.1.1 总无机磷
        3.1.2 Ca_2-P
        3.1.3 Ca_8-P
        3.1.4 Al-P
        3.1.5 Fe-P
        3.1.6 O-P
        3.1.7 Ca_(10)-P
        3.1.8 无机磷组分分配比例分析
        3.1.9 无机磷组分的有效性
    3.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氮磷配施对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4.1 结果分析
        4.1.1 总有机磷
        4.1.2 活性有机磷
        4.1.3 中等活性有机磷
        4.1.4 中稳性有机磷
        4.1.5 高稳性有机磷
        4.1.6 有机磷组分分配比例分析
        4.1.7 有机磷组分的有效性
    4.2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氮磷配施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5.1 不同氮磷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1 有机碳
        5.1.2 全氮
        5.1.3 全磷
        5.1.4 有效磷
        5.1.5 pH
        5.1.6 水分利用效率
    5.2 不同氮磷配施对春小麦器官全磷含量的影响
        5.2.1 产量与生物量
        5.2.2 不同小麦器官全磷含量
        5.2.3 磷肥利用效率
    5.3 不同氮磷配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3.1 MBC
        5.3.2 MBN
        5.3.3 MBP
        5.3.4 碱性磷酸酶
    5.4 小结
第六章 环境因子对磷组分的影响
    6.1 环境因子对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6.2 环境因子对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氮磷配施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7.1.2 不同氮磷配施对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7.1.3 不同氮磷配施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7.1.4 环境因子对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7.1.5 环境因子对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增产增效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旱作农田土壤水分调控技术
        1.2.2 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生产调控技术
        1.2.3 提高旱地作物水分养分效率技术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植株样品采集和测定
        2.3.3 春玉米产量的测定
    2.4 计算公式
        2.4.1 土壤贮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2.4.2 植株养分吸收量及生理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养分效率的调控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动态的影响
        3.1.4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3.1.5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3.1.6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春玉米籽粒和地上部磷吸收量的影响
        3.1.7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春玉米籽粒和地上部钾吸收量的影响
        3.1.8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籽粒养分需求量和生理效率的影响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调控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4.1.2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贮水量的动态变化
        4.1.3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农田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4.1.4 不同地表覆盖与施氮对旱作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5 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施氮对北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数据来源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氮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2 不同区域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3 不同年均降水量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不同年均温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5 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表覆盖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数据来源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覆盖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覆盖对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3 覆盖对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4 覆盖对不同年均温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作措施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来源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耕作措施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2 耕作措施对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3 耕作措施对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4 耕作措施对不同年均温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溉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数据来源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灌溉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2 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3 不同年均温条件下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4 灌溉条件下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5.3.5 灌溉额度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资源收集利用概况
        1.2.2 集水农业研究概况
        1.2.3 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研究概况
    1.3 化肥施用的研究概况
        1.3.1 化学肥料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3.2 化学肥料施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化学肥料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2012~2016年降雨量分布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降雨量
        2.4.2 土壤水分
        2.4.3 玉米生育期观察
        2.4.4 株高、茎粗和叶面积
        2.4.5 干物质量
        2.4.6 产量指标
        2.4.7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2.4.8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4.9 土壤养分指标
        2.4.10 植物养分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施肥梯度对不同生育阶段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1 四叶期
        3.1.2 八叶期
        3.1.3 抽雄期
        3.1.4 乳熟期
        3.1.5 成熟期
    3.2 施肥梯度对阶段耗水强度的影响
    3.3 施肥梯度对农田耗水特性的影响
    3.4 施肥梯度对作物耗水系数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沟垄集雨种植显着改善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
        3.5.2 沟垄集雨种植下玉米耗水特性
    3.6 小结
第四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施肥梯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1.1 株高
        4.1.2 茎粗
        4.1.3 叶面积
        4.1.4 干物质累积
    4.2 施肥梯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1 穗长
        4.2.2 穗粗
        4.2.3 穗粒数
        4.2.4 百粒重
    4.3 施肥梯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1 籽粒产量
        4.3.2 生物产量
        4.3.3 收获指数
    4.4 施肥梯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施肥梯度对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讨论
        4.6.1 沟垄集雨种植系统的增产效果
        4.6.2 施肥的增产效应
    4.7 小结
第五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5.1 施肥梯度对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5.1.1 植株全氮吸收量
        5.1.2 植株全磷吸收量
    5.2 施肥梯度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施肥梯度对成熟期土壤养分的影响
        5.3.1 有机质
        5.3.2 硝态氮
        5.3.3 速效磷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施肥梯度对N_2O排放的影响
        6.1.1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6.1.2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6.1.3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响应
        6.1.4 土壤N_2O排放通量对玉米生长的响应
        6.1.5 影响沟垄集雨种植N_2O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
        6.1.6 N_2O累积排放量
    6.2 施肥梯度对CH_4排放的影响
        6.2.1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6.2.2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6.2.3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响应
        6.2.4 土壤CH_4排放通量对玉米生长的响应
        6.2.5 影响沟垄集雨种植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
        6.2.6 CH_4累积排放量
    6.3 施肥梯度对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6.4 讨论
        6.4.1 环境因素对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
        6.4.2 沟垄集雨种植显着降低N_2O和CH_4累积排放量
        6.4.3 适宜NP配施量
    6.5 小结
第七章 沟垄集雨种植下施肥梯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7.1 施肥梯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7.1.1 土壤性质
        7.1.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7.1.3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7.1.4 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1.5 土壤性质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7.2 施肥梯度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7.2.1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7.2.2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7.2.3 土壤性质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2.4 土壤性质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3 讨论
        7.3.1 施肥梯度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7.3.2 施肥梯度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D]. 彭亚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氮磷肥对陇中旱作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王雅芝.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不同施肥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及其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D]. 王晓娇.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长期施无机氮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许爱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灌水量和追氮方式对春小麦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张尚文,李广,闫丽娟,马维伟,袁建钰,滕锐,陆燕花,卓玛草. 麦类作物学报, 2020(08)
  • [6]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D]. 王嘉男.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不同氮磷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研究[D]. 焦亚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增产增效调控技术研究[D]. 孙浩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D]. 马登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01)
  • [10]沟垄集雨种植方式下施肥梯度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 张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施氮肥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