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 迎接挑战 促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更快发展——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马蓓[2](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杨柳[3](2020)在《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贸易管理措施、市场准入标准都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趋势。海关作为行使进出口商品监督和管理的行政机关,在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从“虚拟”到“现实”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焦点,组织结构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施行对整个战略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新海关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海关工作的新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关区实际,深入推进“五关”建设,以新的更大作为投身到新海关建设中去。本文分析了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的现状,探讨了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海关机构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机构的扩张较快导致细节较多、部门之间的职能调整和沟通不顺畅、海关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传统粗犷的监管模式导致的人员紧张、不高效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着海关职能的发挥和履行。分析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海关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薄弱的行政成本管理意识、较深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人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分配以及科学化监管水平不够到位。针对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改革河源海关机构的建议:一是转变机构设置理念,注重整体统筹推进,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二是建立关检融合新模式,在检验检疫监管中引入海关后续监管手段,依托海关信用管理优势构建分级监管模式;三是优化人力资源布局,理清组织架构,对海关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强化干部安置,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开展全员培训并全面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海关组织文化建设,培育“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的五关建设精神;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海关科技水平。
陈浩[4](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张晓淋[5](2019)在《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与国之间的跨境交易不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都逐年递增,逐渐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经济。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尤其体现在跨境电子商务当中,交易规模庞大的产业链条已然成型。由此,在跨境交易过程中,保证交易人员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和交易秩序的公平公正、保证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等诸多方面,检疫检验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给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当下检验检疫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监管设置不合理、制度不完善,无法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本职,积累经验,集中力量积极探索,从而可以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以期推进福建检验检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地区关于深化改革检验检疫机构制度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作者的实践经历,基于对检疫监管相关学术理论的理解,对福建省现阶段线下监管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并且参考了欧美国家在应对此问题上的成熟经验,结合福建省的实际省情、检情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通过对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相关风险制度、技术性服务的提供三方面的结合,对福建省当下需要进行的对于监管体系的改革进行一系列的探索。
洪泓[6](2019)在《机构改革背景下海关空港旅客监管问题研究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出入境游客人数的急剧增长,海关旅客监管的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旅客通关便捷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协调把关与服务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严密把关守好国门安全,又优化服务提升旅客满意度,成为了当前海关旅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当前机构改革关检融合、中美贸易摩擦、智慧海关建设等的背景下,海关旅客出入境通关流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空港旅检作为全国海关口岸旅客出入境监管业务的重中之重,它的改革对整个海关旅客出入境通关业务改革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在所有的空港口岸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连续多年位居业务量首位,以该关旅检为例所进行的研究更具普适性和可推广性。全文通过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从流程再造、协同治理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的研究视角入手,首先回顾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历次出入境旅客通关监管业务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了过去海关和原检验检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暴露出的风险管理及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现行海关与原检验检疫局的职能定位和通关流程;其次着重分析了关检融合后,海关旅检工作所要面临的完善法律法规、协调把关与服务矛盾的新挑战;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海关相关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国内其他口岸海关旅检的新技术;最后为融合原检验检疫局的新海关旅检,再造更集约化、更信息化、更科技化的空港口岸海关旅客出入境监管新流程,以实现高效监管与服务旅客的动态平衡,为当前正在开展的提升全国海关口岸旅客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工作形成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肖笛[7](2019)在《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提升口岸管理水平的要求更为迫切,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意义更为重要。本文从跨部门协作理论知识入手,以中山市口岸管理工作为实例,结合作者近五年口岸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系统地学习现有的理论知识,形成对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科学理论分析,系统地把握核心要素;通过数据分析法对中山市各口岸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案例研究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山市口岸跨部门协作的具体案例;并通过访谈等形式掌握口岸管理工作者对跨部门协作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进而发现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进行研究,发现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存在协作主体的边界模糊、协作方式的无序状态、协作运行的信息壁垒等问题,协作失灵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间管理体制不顺畅、协作中技术手段不完善等原因。通过对现状进行剖析,对协作失灵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撑体系、推行由市口岸局牵头的联合办公制度、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保证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目标一致、行动有序、高效便捷地进行。
董士雷[8](2018)在《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设计》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对出入境的货物和人员进行检验检疫的国家重要部门。作为国家涉外的行政执法单位,出入境检验检验局以保护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肩负着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其发展与改革对我国出入境的管理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明确指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创建服务型政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员工绩效考核对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分支局,其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仍不完善,基本上只是将上级部门下发的任务指标简单分解到部门和个人,而且很多指标的设定也未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具体岗位和工作职责,这就使绩效考核很难体现出部门差异性。随着政府部门服务方式和角色的转变,绩效考核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日臻完善,单位员工对于开展绩效考核、合理评价每个人工作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建服务型政府,推动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科学合理发展,不断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公众服务的水平,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与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行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阐述,并对考核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对几位部门负责人和员工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此了解他们对目前L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梳理,发现L检验检疫局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尚存在考核观念落后、考核主体范围不合理、考核指标量化不科学、考核内容未体现部门差异、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机构先进的绩效考核理论,结合本单位自身工作特点,对山东检验检疫系统电子内务平台收录的有关绩效考核的作业指导书、相关资料以及数据进行参阅,并结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现行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进行改良设计,以期为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谢敏[9](2017)在《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绩效管理是政府和公共部门一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而有之的重要的管理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距今已逾百年。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涉外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为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执法把关和服务发展的重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6月被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为“国务院机构机关工作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之一。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全国质检系统第一大局,外贸进出口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一,从2011年起其对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纵观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五年来的绩效管理实践,广东检验检疫部门在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设立了绩效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公务员考核和评价制度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整体上仍处于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雏形阶段,每个绩效管理环节发挥的作用有限,未具有整体合力;绩效目标导向性、评价程序和方式的科学性、绩效数据的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公众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难以适应内部管理的持续提升和检验检疫性良好形象的建立维护的需要。基于以上事实,笔者考虑立足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提出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讨论之上,同时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定量和访谈调查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原因探究,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样本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绩效指标、绩效沟通和绩效激励进行了问题及其诱因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是深受制度因素、组织目标因素、价值取向因素、制度程序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塑造组织愿景与部门认同、合理规划部门和个人绩效目标、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增强绩效沟通、改进绩效评价方式、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和竞争机制、开放服务理念和对非量化绩效的评价的努力方向。本研究旨在能为检验检疫部门甚至其他政府公共部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探索一个正确的道路方向,可复制推广其有效的模式,降低重复走弯路的机率。
徐纯[10](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认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 迎接挑战 促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更快发展——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 迎接挑战 促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更快发展——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关机构改革 |
2.1.2 全国通关一体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 |
2.2.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3 理论基础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三章 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现状 |
3.1 全面开放新形势对于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的影响 |
3.1.1 全面开放背景概述 |
3.1.2 全面开放新形势对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的影响 |
3.2 河源海关机构改革过程及状况 |
3.2.1 人力资源管理及配置层面 |
3.2.2 海关内部流程层面 |
3.2.3 海关业务层面 |
第四章 河源海关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河源海关机构改革出现的问题 |
4.1.1 机构快速扩张且过多过细 |
4.1.2 部门间职能协调不畅通 |
4.1.3 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和粗放的监管模式加剧了人员紧张 |
4.1.4 科技水平不够高限制了职能发挥 |
4.2 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河源海关机构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
4.2.2 部门本位主义思想扩张 |
4.2.3 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不合理 |
4.2.4 信息化、科技化监管水平发展落后 |
第五章 进一步改革河源海关机构的建议 |
5.1 转变机构设置理念 |
5.2 建立关检融合模式 |
5.3 优化人力资源布局 |
5.4 开展全员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全面提升队伍能力素质 |
5.5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海关科技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5)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跨境电子商务 |
二、检验检疫界定 |
三、检验检疫职能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政府治理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的现状 |
一、福建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区域建设概况 |
二、主要监管模式 |
第二节 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质量安全风险难监控 |
二、疫病疫情风险难预防 |
三、现行的检验检疫方式受到挑战 |
四、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有效适用 |
第三节 福建检验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 |
一、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过快 |
二、交易各方利益兼顾难 |
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忽视诚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检验检疫监管的经验对比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检验检疫监管 |
一、美国: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并重 |
二、日本:政府干预和协会管理并行 |
三、欧盟: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结合 |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检验检疫监管状况 |
一、宁波:检疫核销两手抓 |
二、杭州:备案清单管理 |
三、广州:可溯源追责 |
第三节 对福建省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的启示 |
一、加快完善法规以及出台相关的标准 |
二、关口前移,加强市场准入 |
三、建立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转变传统监管理念 |
一、集中申报转变 |
二、线上监管转变 |
三、合格假定转变 |
第二节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法规和制度 |
一、完善部分法律法规确保检验检疫制度的有效运行 |
二、更新负面清单制度 |
第三节 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模式 |
一、采用备案方式以落实诚信名单 |
二、建立信用监管体系 |
三、设置风险管理措施 |
第四节 公民积极响应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创新改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机构改革背景下海关空港旅客监管问题研究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海关旅客监管 |
2.1.2 机构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流程再造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客监管现状 |
3.1 海关旅客监管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经验教训 |
3.1.1 人人查验阶段 |
3.1.2 “红绿通道”阶段 |
3.1.3 人人申报阶段 |
3.1.4 风险管理阶段 |
3.1.5 智能化监理阶段 |
3.2 现行旅客监管模式中的成功经验 |
3.2.1 “智剑”缉私工作组 |
3.2.2 “一机两屏”协同监管 |
3.3 现行旅客监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传统模式不能满足海关职能扩大的需求 |
3.3.2 风险管理日渐脱离海关监管实际 |
3.3.3 多样化的监管要求导致盲目的“因岗设位” |
3.3.4 国内空港口岸出入境人数快速增长 |
3.3.5 海关旅检工作人力资源捉襟见肘 |
3.4 关检融合前海关和原检验检疫局的职能与监管流程 |
3.4.1 海关与原检验检疫局的职能定位 |
3.4.2 海关与原检验检疫局的监管流程 |
第4章 机构改革关检融合后面临的新挑战 |
4.1 机构整合后关检双方执法依据未能同步统一 |
4.1.1 货物与物品的分类管理问题 |
4.1.2 禁止出入境商品目录与情形描述的整合问题 |
4.1.3 法律救济的完善问题 |
4.2 机构改革下提升旅客满意度和严密监管的矛盾 |
4.2.1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情况 |
4.2.2 接受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章 国内外海关的经验借鉴 |
5.1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
5.1.1 加拿大边境服务署“一体化”边境管理的成功经验 |
5.1.2 新西兰海关应用风险管理理论的联合边境管理系统 |
5.1.3 韩国海关与“21世纪世界最佳海关”蓝图 |
5.2 国内其他口岸海关旅客通关模式的启示 |
5.2.1 成都海关与智能审图技术 |
5.2.2 深圳海关与人脸识别技术 |
5.2.3 北京海关与箱体识别技术 |
第6章 机构改革关检融合后旅客监管流程再造基本思路 |
6.1 入境全流程再造 |
6.1.1 电子预申报与纸质申报相结合 |
6.1.2 风险预判与布控 |
6.1.3 入境现场监管模式 |
6.2 出境监管全流程再造 |
6.2.1 预申报与现场办理 |
6.2.2 出境协同治理监管模式 |
6.3 其他方面的工作 |
6.3.1 成立过渡期工作小组 |
6.3.2 法律法规的完善 |
6.3.3 违规情事的后续处理 |
6.4 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口岸 |
2.1.2 口岸管理 |
2.1.3 跨部门协作 |
2.2 理论依据 |
2.2.1 资源依赖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3章 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现状考察 |
3.1 中山市口岸分布及发展现状 |
3.1.1 中山港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2 神湾港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3 小榄港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4 黄圃港区发展现状分析 |
3.2 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主体 |
3.2.1 口岸管理统筹协调主体的分析 |
3.2.2 口岸管理具体业务实施者的分析 |
3.2.3 口岸管理相关业务配合者的分析 |
3.3 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方式 |
3.3.1 重大事项的联席会议制度 |
3.3.2 针对具体事件的协调会议 |
3.3.3 行政服务中心串联式办公 |
3.3.4 设立多个驻口岸办公室 |
3.3.5 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
第4章 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存在问题和原因 |
4.1 跨部门协作存在的问题 |
4.1.1 协作主体的边界模糊 |
4.1.2 协作方式的无序状态 |
4.1.3 协作运行的信息壁垒 |
4.2 跨部门协作失灵的原因 |
4.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2.2 部门间管理体制不顺畅 |
4.2.3 协作中技术手段不完善 |
第5章 完善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撑体系 |
5.1.1 整体而系统的中央立法支持 |
5.1.2 特色而明确的地方立法支持 |
5.2 推行由市口岸局牵头的联合办公制度 |
5.2.1 推动口岸“一次性”联合检查 |
5.2.2 推动口岸“一站式”联合办公 |
5.3 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
5.3.1 坚持基本原则、明确职责分工 |
5.3.2 明确中央目标、拓展特色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延时通关调查问卷 |
致谢 |
(8)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
2.1 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1.1 政府部门绩效考核 |
2.1.2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2.2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的理论分析 |
2.2.1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的理念 |
2.2.2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的价值导向 |
2.2.3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的目标选择 |
2.3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实践分析 |
2.3.1 美国FDA绩效考核的实践与启示 |
2.3.2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绩效考核的实践与启示 |
3.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现状 |
3.1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简介 |
3.1.1 职责内容 |
3.1.2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历史沿革 |
3.2 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概况 |
3.2.1 组织结构状况 |
3.2.2 人员结构 |
3.3 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行员工绩效考核方案简述 |
3.3.1 考核主体及考核对象 |
3.3.2 考核方式 |
3.3.3 考核结果及运用 |
3.4 现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满意度测评 |
3.4.1 选取问卷调查对象 |
3.4.2 问卷详细内容 |
3.4.3 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4 个别访谈对象及内容 |
3.5 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存在的问题 |
3.5.1 考核观念落后 |
3.5.2 考核主体范围不合理 |
3.5.3 部分考核指标量化不科学 |
3.5.4 考核未体现部门差异 |
3.5.5 缺乏日常考核机制 |
3.5.6 激励机制不完善 |
4.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
4.1 指导思想和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指导原则 |
4.2 总体思路 |
4.2.1 以职责和发展目标为导向 |
4.2.2 以科学考核为重点 |
4.3 考核指标及权重设定 |
4.3.1 考核指标及权重设定思路 |
4.3.2 全局共性指标及权重 |
4.3.3 部门专属指标及权重 |
4.3.4 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 |
4.4 考核指标评分标准设定 |
4.4.1 评分标准设定思路 |
4.4.2 考核指标评分标准 |
4.5 考核方案的实施 |
4.5.1 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 |
4.5.2 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
4.5.3 实施创优加分及一票否决制 |
4.5.4 完善绩效反馈与申诉机制 |
4.5.5 优化结果应用和激励措施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2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广东检验检疫部门概览 |
3.2 绩效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
3.3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4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 |
4.2 绩效信息处理方式落后 |
4.3 绩效沟通和反馈均缺乏 |
4.4 绩效评估不合理 |
4.5 绩效指标体系片面化 |
4.6 绩效改进几乎不存在 |
4.7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满意度不高 |
5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
5.2 制度基础不完善 |
5.3 绩效目标取向不正确 |
5.4 价值取向有偏差 |
5.5 程序设置不完整 |
6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6.1 培养正确绩效管理理念 |
6.2 科学设计绩效目标和指标 |
6.3 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 |
6.4 增强绩效沟通 |
6.5 改进绩效评价方式 |
6.6 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
6.7 实现正向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全员激励 |
6.8 开放服务理念追求绩效改进 |
6.9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解放思想 加快改革 迎接挑战 促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更快发展——在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3]全面开放新形势下河源海关机构改革研究[D]. 杨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研究[D]. 张晓淋.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机构改革背景下海关空港旅客监管问题研究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D]. 洪泓.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中山市口岸管理跨部门协作研究[D]. 肖笛. 湖南大学, 2019(08)
- [8]L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设计[D]. 董士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9]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谢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