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对急性颈椎外伤的诊断价值

MR对急性颈椎外伤的诊断价值

一、急性颈段脊柱创伤MR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张姣姣[1](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郝定均,杨俊松,贺宝荣[2](2021)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诊疗研究亮点与进展》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病因的脊柱脊髓损伤仍是当前我国脊柱创伤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十三五"期间,我国学者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的精准化、微创化治疗,在分型诊断及治疗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脊髓筋膜室综合征"及"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两项理论,制订6部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并发布3项专家共识,规范了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疗实践。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创伤临床诊疗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笔者主要从新技术与新理论、指南与共识及科技奖项等3个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展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在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研究领域的亮点和进展。

李韬[3](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李孙霍[4](2020)在《犬超导MRI扫描策略探讨及其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MRI因其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首选影像技术。本文分别介绍了MRI发展现状、MRI对比增强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MRI表现等的最新进展,并探讨犬超导MRI扫描策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实验一:探究犬1.5 T超导MRI扫描策略,分析影像特征,建立犬主要切面的MRI解剖图谱。方法是分别对12只实验犬头颅、脊柱、胸、腹和关节等部位进行T2WI FSE、T1WI FSE、PDWI FSE、T1WI 3D GRE、T2*WI GRE、FLAIR、STIR、T1WI SE、3D-CISS等序列的扫描。实验获得了犬中枢神经系统、肌肉、体内主要脏器、关节和小器官等结构的多参数图像,胸部、前腹部MRI图像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明显。实验分析了各部位组织的MRI特征,并对这些部位的主要MRI切面进行解剖学标注。实验二:探讨MRI扫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评价钆对比剂的显影效果,分析常见MRI伪影特征及应对策略。方法是对8只实验犬的头颅、胸、腹、关节等部位分别扫描T1WI SE/FSE、T2WI FSE、FLAIR、STIR、T1WI 3D GRE等序列。对比FOV值、ETL、激励次数、矩阵、脂肪抑制技术以及接收线圈的变化对图像对比度、SNR、分辨率、扫描时间和伪影的影响。实验犬按体重经头静脉一次性注射0.2 mL/Kg钆喷酸葡胺,并扫描头部横切面T1WI SE和T1WI 3D GRE序列,用Matlab合成图分析造影前、后不同序列的信号差异。回顾性调查15,000张动物临床图像,对伪影图像按成因进行分类,分析图像特征和改善措施。结果表明以上参数和接收线圈均直接影响图像质量;造影后脑软膜、软腭、下颌淋巴结、腮腺、皮下和肌肉间隙的筋膜、肉垫等组织明显强化;总结了金属伪影、卷褶伪影、截断伪影、化学位移伪影、运动伪影、打火伪影等6种典型MRI伪影的特征及其改进方法。实验三: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超导MRI病例,病变涉及外周神经压迫、关节积液、颅内压升高、上颌骨肉瘤、脊髓空洞症、椎间盘突出、小脑萎缩等。这些病变均有典型的MRI表现,图像质量评估显示所有病例的图像都可用于临床诊断。这些病例初步验证了超导MRI在诊断瘫痪、机能障碍、脑外伤、肿瘤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实验获取了高对比度、分辨率和SNR的犬MRI图像,分析了各部位组织器官的MRI特征并制作了MRI解剖图谱;FOV值、ETL、激励次数、矩阵、脂肪抑制技术和接收线圈等因素均直接影响图像质量;钆对比剂能增强脑软膜、软腭、下颌淋巴结、腮腺、皮下和肌肉间隙的筋膜、肉垫等组织的MR信号;总结了6种典型MRI伪影的特征及其改进方法;通过病例分析,初步验证了超导MRI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斌[5](2020)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以神经功能障碍和下肢畸形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是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脊髓尾侧非弹性组织被牵拉固定,由于生长发育或外伤等情况导致脊髓及周围神经发生牵拉性功能损伤。因此,通过手术治疗使脊髓和周围神经得到减压是治疗TCS的主要方法,而传统的终丝切断手术并未取得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团队在充分研究TCS病理机制的情况下提出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Homogeneous Spinal-Shortening Axial Decompression,HSAD)手术,此技术结合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术、多节段截骨术等技术,使受到拴系的神经组织得到均匀减压,获得良好的疗效。HSAD手术治疗TCS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评估。排尿功能障碍在TCS患者中所占比例很高,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症状,其原因是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研究脊髓等软组织形态学的最佳成像方式,可以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常规MRI可了解脊髓形态学改变(脊髓受压变形或脊髓变性坏死等情况)。但TCS一般仅表现为脊髓圆锥低位,并不存在其他形态学改变,其神经损伤来源于轴向高张力,因此TCS腰段脊髓的牵拉性功能损伤难以通过常规MRI显示,近年来,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发展为TCS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脊髓解剖形态细长且小,以及脊髓周围脑脊液搏动效应,常规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容易导致容积效应的产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值产生较大偏差,甚至由于磁场不够均匀,导致磁化伪影的产生。多次激发弥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s-DWI)是在普通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通过多次激发实现高清成像的新技术。尚未有报道将该成像技术用于TCS尿失禁患者评估。尿失禁患者如果长期不能给予有效治疗,膀胱顺应性与协调性将持续恶化,膀胱残余尿过多,膀胱内压增高,进一步会导致肾内压力过高,尿液返流,严重影响肾功能,甚至造成肾脏功能损伤直至衰竭。正常情况下,膀胱和尿道传入部分接收中脑水管周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来自脑岛叶,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前额皮质的信息。在憋尿阶段,这些高位中枢神经控制脑桥的排尿中枢抑制排尿,提供保护防止尿失禁。神经体统对排尿的控制是分层结构的,脊髓的排尿憋尿机制受到来自大脑的复杂网络控制。正常人排尿神经控制由膀胱-脊髓-脑干的基本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但TCS伴尿失禁患者参与排尿功能的脑功能控制区域并不清楚。研究目的:1、证实HSAD手术治疗TC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比不同年龄组手术后安全性和疗效差异;2、对ms-DWI用于评估HSAD手术治疗TCS伴尿失禁患者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其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术后疗效的相关性;3、通过对正常志愿者、伴有尿失禁症状的TCS患者和经过HSAD手术治疗后的尿失禁TCS患者进行任务态脑功能MRI研究,探讨不同人群在排尿和憋尿过程中涉及高位中枢脑区的激活区域,分析其发生可能的原因以及手术后大脑排尿控制网络重建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行HSAD手术的43例T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儿童组23例,成人组20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和疼痛程度。排尿功能评定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e Short Form score,ICI-Q-SF)及尿动力学检查,大便功能评价使用Rintala评分。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情况。2、ms-DWI用于上海长征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并行HSAD手术的31例TCS伴尿失禁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测量每个患者l ADC值,r ADC值,采用内相关系数(ICC)、Bland和Altman图和Spearman系数对测试的重复性信度和评分者间信度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比较l ADC,r ADC与临床疗效。3、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本研究合适实验对象,均为右利手成年女性,其中正常对照组9人为健康女性志愿者,术前TCS尿失禁患者病例组10人,经HSAD手术治疗的TCS术后病例组8人,扫描过程中实验对象按照要求完成设计的任务指令,“灌水”、“憋尿”、“排尿”、“休息”4个指令为一个任务组块,在一次脑功能MRI扫描中,要重复4次任务组块。所有图像数据处理使用FEAT软件,通过运动校正,切片定时校正,功能图像配准,标准空间配准,空间平滑,高通时间滤波,广义线性模型对平滑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的映射数据被转换为单位正态分布数据,转换为Z值统计。显示不同组排尿期和憋尿期脑功能激活区域。结果1、43例TCS患者经HSAD手术后,平均VAS评分和平均腰椎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根据腰椎JOA的平均RR(55.1%±12.6%),整体神经功能恢复在良好范围内,有72.0%的患者得到了良好以上的恢复,23.3%患者的恢复率一般,而恢复较差的患者为4.7%。此外,在43例病例中,有38例存在排尿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尿失禁症状),占全部TCS患者的88.4%。通过HSAD手术后,ICI-Q-SF评分由术前的16.0±1.9下降至4.9±1.4(P<0.001)。尿动力学评估患者膀胱功能,膀胱顺应性改善明显,由术前7.3±11.8ml/cm H2O提高至术后的14.1±13.4 mlcm H2O(P<0.001),残余尿由术前102.7±85.8 ml减少至术后59.5±75.2 ml(P=0.041),最大尿流率由术前5.7±3.9 ml/min增加至术后的9.0±5.8 ml/min(P<0.001),代表括约肌协调性的客观指标TL值由术前0.23±0.37至术后的0.27±0.30(P<0.001)。此外此组病例中有10例患者术前有肠道功能障碍,通过Rintala评分评估发现术后有8例(80%)患者得到了改善,同时有2例患者Rintala评分手术前后并无变化。2、HSAD手术治疗TCS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儿童组耗时192.3±23.4分钟,略高于成人组的184.3±18.3分钟,但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儿童组的手术出血量443.1±91.3 ml,略少于成人组456.3±90.2 ml,但差异仍然没有统计学意义。3、在HSAD手术有效性方面,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术前腰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末次随访时儿童组腰椎JOA评分为22.5±1.3,明显高于成人组腰椎JOA评分为21.3±2.3。在神经功能改善率RR方面,尽管儿童组和成人组均达到了良好程度(50%-75%),但儿童组为58.9%±8.0%明显高于成人组的50.8%±15.4%(P=0.031)。儿童组术前ICI-Q-SF评分16.0±1.9与成人组评分16.0±2相当,末次随访时儿童组ICI-Q-SF评分4.2±1.0,明显好于成人组的5.6±1.4。4、课题第二部分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脊髓损伤状态,研究中对重复性与评分者间信度的分析,T12/L1位置ADC值的ICC值为0.997,l ADC值的ICC值为0.997,r ADC的ICC值为0.994;在Bland and Altman plot图中显示T12/L1位置ADC值的偏倚为0.5806(-16.85-18.0,95%CI),l ADC值的偏倚为4.548,95%的可信区间为-21.46-30.56,r ADC的偏倚为0.005806,95%的可信区间为-0.02611-0.03772,三个指标测量在Bland and Altman plot图的散点在95%可信区间的上下范围内均匀分布,并且均值线接近0值,说明两测量结果较为接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T12/L1位置ADC值的spearman系数为0.991(P<0.0001),l ADC值的spearman系数为0.997(P<0.0001),r ADC的spearman系数为0.987(P<0.0001),系数均大于0.90表示具有优秀的不同观察者信度。因此,ms-DWI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观察者间信度。5、通过相关性分析,T12/L1位置ADC值与临床症状和术后6月的疗效并无相关性,l ADC值与术前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5178,P=0.0028),与术后6月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4864,P=0.0055),与RR有显着相关性(r=0.3773,P=0.0364)具有相关性,但r ADC比l ADC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其中r ADC与术前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110,P<0.0001),与术后6月腰椎JOA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271,P<0.0001),与RR有显着相关性(r=0.6233,P=0.0002)。此外,l ADC值与术前、术后6月排尿相关评分和定量指标(ICI-Q-SF评分,TL值,膀胱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均无显着相关性,而r ADC与术前ICI-Q-SF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5829,P=0.0006),与术后6月ICI-Q-SF评分有显着相关性(r=0.7034,P<0.0001),与术前顺应性有显着相关性(r=-0.7833,P<0.0001),与术后6月顺应性有显着相关性(r=0.7164,P<0.0001),术后6月最大尿流率有显着相关性(r=0.4265,P=0.0167)。6、课题第三部分脑功能磁共振评估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志愿者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小脑、颞叶、扣带回、脑桥、辅助运动区和基底神经节(尾状核)。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有与排尿期相同的顶叶、额叶、小脑、颞叶,同时有其独有的激活区域包括杏仁核、脑岛、丘脑和枕叶,而脑桥、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在憋尿期并无明显激活。7、TCS患者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颞叶、扣带回、杏仁核、丘脑、枕叶,基底神经节(壳核)。在这些激活区中顶叶、额叶、颞叶、扣带回是在志愿者排尿期同样激活的,而杏仁核、丘脑、枕叶在志愿者排尿期未出现激活。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有顶叶、额叶、颞叶、脑岛、基底神经节(尾状核)、丘脑、辅助运动区。在这些激活区中顶叶、额叶、脑岛、丘脑、颞叶是在志愿者憋尿期同样激活的,在志愿者憋尿期被激活的小脑、枕叶和杏仁核未在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出现,而辅助运动区则是唯一TCS患者憋尿期的脑激活区域出现而志愿者憋尿期未出现激活。TCS患者排尿期与憋尿期相比,顶叶、额叶、颞叶、丘脑和基底神经节是两个时期都会出现激活的,而扣带回、杏仁核和枕叶在TCS患者排尿期脑激活,脑岛和辅助运动区则是在TCS患者憋尿期脑激活。8、TCS患者经HSAD术后排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顶叶、额叶、颞叶、枕叶、脑桥和小脑,与TCS患者术前相比,存在共同的激活区域如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但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和基底神经节并未在术后激活,脑桥和小脑则是在术后额外增加的激活区。TCS患者经HSAD术后憋尿期脑激活的区域包括额叶、颞叶、枕叶、脑桥、小脑和尾状核,与TCS患者术前相比额叶、颞叶、尾状核为共同激活区,而顶叶、脑岛、丘脑和辅助运动区为TCS患者术前激活,而脑桥和小脑为术后出现的新激活区。结论1、儿童和成人TCS患者经过HSAD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72.0%的患者获得了良好及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手术安全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且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手术方式的应用为TCS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为广大医疗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考。2、儿童组TCS患者与成人组TCS手术后疼痛缓解的程度相似,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排尿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成人TCS患者,提示儿童TCS患者通过HSAD手术获得比成人TCS患者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3、儿童组TCS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和残余尿的量化数值改善明显优于成人组,而在最大尿流率和膀胱协调性方面两组病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证实ms-DWI应用于TCS尿失禁患者腰骶段脊髓的扫描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不同观察者间信度,结果稳定可靠。5、TCS尿失禁患者腰骶段脊髓ADC值的升高(l ADC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HSAD手术后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6、与l ADC值相比,新的指标(r ADC)与术前临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HSAD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疗效和膀胱功能改善情况相关性更强,为未来ms-DWI在脊柱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7、本研究发现TCS患者经HSAD手术前后的排尿与憋尿时期脑部激活区域存在位置和强度差异,其中TCS患者术后脑桥和小脑部位在排尿与憋尿时期均发生明显重新激活现象,我们推测上述两个部位的重新激活可能与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恢复密切相关。8、本研究发现TCS患者经HSAD手术后与正常志愿者脑功能激活区域不同,该现象提示患者术后可能形成新的大脑控制网络,手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患者术后的新的大脑控制网络相关,即排尿时期由脑桥接收来自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和小脑的大脑皮层信号控制,憋尿时期由脑桥接收额叶、颞叶、枕叶、小脑和尾状核的大脑皮层信号控制。9、本研究结果证明排尿和憋尿的生理活动受到大脑多个部位的关键控制,参与控制的脑功能网络较为复杂,通过HSAD手术完成对脊髓部位的均匀减压,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同时出现大脑控制网络的改变,我们推测可能是下位神经对高位中枢的逆向反馈作用所致。

汤显能[6](2019)在《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验证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疗效与其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DTI)参数值变化成一定相关性,探讨MRI-DTI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意义及可行性,为颈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治提供一种新的科学方式和有效方法。方法:本研究采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颈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三联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皆间隔2天一次,每次30-40min,一周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两组病人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分析和治疗前、后3.0T常规磁共振平扫及MRI-DTI扫描,并选取对应肌群的肌腹中心为数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参数值测量。一般选取颈椎第四椎体(C4)的后下缘水平进行参数测量,分别测量治疗前、后颈椎两侧的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对应肌腹ROI内的FA值和ADC值。通过数据统计软件IBM 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差异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果:三联手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两组疗效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三联手法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以三联手法组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佳。经三联手法治疗后左侧头夹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的FA值降低,FA值比较分别是:P=0.04(P<0.05)、P=0.02(P<0.05)、P=0.003(P<0.01),FA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头夹肌、两侧头半棘肌、右侧颈夹肌、两侧肩胛提肌、右侧胸锁乳突肌FA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右侧颈夹肌、左右侧胸锁乳突肌的ADC值降低,ADC值比较分别:P=0.017(P<0.05)、P=0.004(P<0.01)、P=0.008(P<0.01),ADC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侧头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左侧颈夹肌ADC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的治疗后,左右两侧头夹肌、左侧颈夹肌的FA值降低,FA值比价分别是:P=0.04(P<0.05)、P=0.01(P<0.05)、P=0.005(P<0.01),FA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右侧颈夹肌FA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左右两侧颈夹肌ADC值降低,ADC值比较分别是:P=0.009(P<0.01)、P=0.02(P<0.05),ADC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头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ADC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FA值和ADC值的变化并非是对称性降低或升高,说明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的劳损也并非成对称性、规律性,这与人体的生活习惯、动作姿势等因素相关。改善颈部屈肌群劳损状态,可以影响MRI-DTI的变化,对疼痛等不适症状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结论:(1)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其颈部肌群MRI-DTI之间呈一定相关性。伴随症状的改善,颈部屈肌群MRI-DTI参数FA值、ADC值降低。颈型颈椎病对颈部肌群产生微观结构的病理改变。(2)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肯定,以三联手法疗效更佳,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MRI-DTI技术对于颈型颈椎病的临床预判安全有效,未来具有加强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的重大意义。

陈学明[7](2015)在《颈脊髓压迫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1.5T磁共振对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的颈髓、脊髓腰骶膨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观察CSM患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的变化情况,探讨两组人群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与颈髓DTI参数值的相关性;2.观察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不同时间点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受压部位颈髓DTI参数的相关性;3.通过大鼠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来观察造模后相关组织学及后肢运动功能变化特点,探讨损伤局部及远端脊髓组织学变化特点和后肢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纳入在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CSM)且常规MRI显示T2相有高信号的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年龄匹配的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受检者C2/3到C6/7节段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ostropy,FA)。比较对照组颈椎不同节段颈髓的ADC值和FA值,将CSM组和对照组的颈髓、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分别进行对比,并对两组受检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FA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2.根据处理因素的不同,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实验组1、2、3周(C、D、E组),每组10只。于造模成功后1、2、3周对各组大鼠颈髓压迫部位和腰骶膨大部位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比较各组间相同部位脊髓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对各组颈髓和腰骶膨大的FA值和ADC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3.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实验组1、2、3周(C、D、E组),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MBP染色观察各组颈髓及腰骶膨大神经纤维束病理变化情况,通过NF-200抗体染色观察神经轴突病理变化情况,比较各组颈髓及腰骶膨大MBP、NF-200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差异。结果1.正常人群颈髓各节段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差异,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相关性。CSM患者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均较正常人群高,而FA值则明显减小;CSM患者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相关性。2.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颈髓各椎间盘层面ADC值和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髓的平均ADC值是(1.428±0.199)×10-3mm2/s,FA值是0.501±0.111。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颈髓的AD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FA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均以D组为着,即第2w时变化最明显。D组颈髓压迫部位和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有明显相关性。3.术前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21分。A、B组动物不存在脊髓损伤症状,试验组动物术后1d、3d、5d时各组大鼠BBB评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术后1w BBB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值逐渐增大,至术后第3w BBB评分基本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A组、B组为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不存在脊髓损伤。而C、D、E组形态结构均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MBP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阳性染色浅,阳性区域分布不均匀,神经纤维脱髓鞘及神经轴突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TI参数值ADC值和FA值可量化CSM患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微细结构的变化。与正常志愿者相比,CSM患者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明显增加,FA值明显减小,但CSM患者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线性相关。2.大鼠颈髓受到慢性压迫后,DTI参数值ADC值和FA值可定量评价脊髓受压后不同时期的微细结构变化,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3.大鼠颈脊髓压迫后颈髓与腰骶膨大在形态结构上均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其中腰骶膨大神经纤维束的病理变化与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有较好的一致关系。

黄文华,陈金勇,姜楠,彭浩,王明炎[8](2007)在《MR全脊柱移床扫描在快速诊断急性脊柱创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R全脊柱移床扫描对急性脊柱创伤后多水平椎体及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应用MR全脊柱移床扫描技术,行颈、胸及腰骶3段脊柱扫描后,采用对接的方法完成全脊柱全程图像。结果71例均获得直观、清晰地显示椎管内全段脊髓、全部脊椎及周围韧带的连续全脊柱MR图像。2例表现正常,69例表现椎骨骨折(36例表现单发椎骨骨折,33例表现多发椎骨骨折)。69例椎骨骨折患者中伴有椎体滑脱12节,伴有脊髓损伤15段,伴有韧带挫裂伤19处。结论MR全脊柱移床扫描,可以很好显示椎体骨折的部位、数目,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脊髓损伤,大大提高了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陈金勇[9](2007)在《急性脊柱创伤的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研究应用MobiTrak技术行全脊柱MRI在急性脊柱创伤后多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脊髓损伤的全面快速诊断及准确定位中的价值。二、研究应用STIR序列全脊柱MRI观察急性脊柱创伤后形态正常的隐性椎体损伤的价值。三、探讨采用全脊柱MRI联合应用STIR序列评价急性脊椎创伤后继发性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发生率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一、应用MobiTrak技术行全脊柱MRI的价值研究: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脊柱创伤住院患者的全脊柱MRI,选择标准为:(1)有完整住院病历,M R检查资料在急性脊柱外伤发生后72小时内获得;(2)M R检查至少包括了常规全脊柱矢状位T1WI和T2WI加权像;(3)临床随访治疗证实为外伤性而非其他基础疾病所致的病理性骨折及异常信号改变。应用MobiTrak技术行颈、胸及腰骶3段脊柱扫描后,采用对接的方法完成全脊柱全脊髓完整直观的MR图像。结合文献全面分析全脊柱MRI在急性脊柱创伤后多水平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脊髓损伤的全面快速诊断及准确定位中的价值。二、STIR序列全脊柱MRI观察急性脊柱创伤后隐匿性椎体损伤的价值研究:对79例急性脊柱外伤患者在完成常规全脊柱MRI矢状位T1WI和T2WI加权像后均加扫了Turbo-STIR序列,分析比较该序列和常规T2序列在发现急性椎体损伤的能力。选择标准为:(1)有完整住院病历,MR检查资料在急性脊柱外伤发生后72小时内获得,(2)M R检查至少包括了全脊柱矢状位T1WI、T2WI和STIR序列,(3)临床随访治疗证实为外伤性而非其他基础疾病所致的病理性骨折及信号改变。全部影像按T2加权像及STIR序列像分成2组,由2位高年资磁共振诊断医师结合临床病历及T1加权像根据文献资料提供的诊断标准分别诊断,对全脊柱椎体有无损伤所致的信号异常以及形态改变进行判断。结果以2位意见相同者为准,意见不同时再请1位高年资磁共振诊断医师独立诊断,结果仍以其中2位意见相同者为准。对观察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配对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标准取α=0.05。三、STIR序列全脊柱MRI评价急性脊椎创伤后继发性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的发生率:选择标准同上,对79例急性脊柱外伤患者的全脊柱MRI用STIR序列像结合临床病历及T1加权像由2位高年资磁共振诊断医师根据文献资料提供的诊断标准分别诊断,对全脊柱椎体有无继发不相邻椎体损伤进行判断,确定全脊柱继发性不相邻椎体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一、122例急性脊柱创伤中93例(75.4%)合并多水平多类型的继发性椎体损伤,其中最常见继发性椎体损伤类型是骨挫伤(bone bruise,BB),最常见继发性椎体损伤部位在胸椎。46例(37.7%)可见后侧韧带群(posteriorligament Complex,PLC)损伤(5例为棘上韧带单独损伤,其余均为两种或两种以上韧带复合伤,其中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损伤37例;12例黄韧带损伤中5例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同时发生,4例与棘间韧带损伤伴发;11例关节突关节囊损伤均同时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小关节囊同时损伤3例);后纵韧带断裂21例;前纵韧带断裂35例;椎间盘损伤25例;硬膜外血肿9例;脊髓损伤52例。二、应用常规全脊柱T2WI序列共检出189节急性外伤所致椎体异常高信号,其中形态正常的椎体112节;应用STIR序列共检出了227节异常高信号椎体,其中形态有改变的椎体77节,与常规T2WI序列检出的相同;形态无改变的椎体150节,STIR序列比T2WI序列多检出38节,经统计学分析经统计学分析x2=36.026,P<0.001,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有显着性。三、79例急性脊柱创伤病人中28例出现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发生率是35.4%,不相邻继发性椎体损伤多位于胸椎(13例),与原发性椎体损伤间隔范围1~14节椎体不等。其中最常见继发性椎体损伤类型为骨挫伤(15例),占继发性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的53.5%。结论一、应用MobiTrak技术行全脊柱MRI是全面评价临床上疑有多水平椎体、椎间盘、韧带及脊髓损伤的一种理想检查方法。全脊柱MRI对于脊柱创伤的全面、快速、准确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准确地确定从颈1到骶尾的任一椎体及脊髓平面,为临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影像资料,有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二、应用全脊柱MRI联合STIR技术可更全面准确了解椎体损伤的情况,尤其在显示无形态改变的椎体损伤较常规T2WI敏感性更高,可为临床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增加信心并提供更多的治疗依据,同时避免了因多次搬运病人而造成的2次损伤,为手术争取时间,对手术的术式选择及预后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可作为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三、采用MobiTrak技术行全脊柱MRI联合应用对隐性椎体损伤敏感性高的STIR序列评价急性脊柱创伤后不相邻多水平椎体损伤的发生率是35.4%。对急性脊柱创伤病人早期全面发现继发性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的存在,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徐文坚,徐爱德,Sebastian Lange[10](2003)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ASEH)的发病机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5例ASEH病人 ,男 8例 ,女 7例 ,平均 37.8岁。 5例有脊柱损伤史 ,1例有脊柱手术史 ,1例有腰硬脊膜穿刺史 ,其余 8例无特殊病史。 11例经手术证实 ,2例经CT引导穿刺抽吸治疗并证实 ,2例经临床相应检查及随访证实。所有病人均行矢状面SET1WI和快速SE(FSE)或SET2 WI。 12例行横轴面FSET2 WI ,8例行SET1WI。 4例行SET1WI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血肿共发生于 18个脊柱节段 ,其中 6例次 (6 /18)位于颈段、9例次 (9/18)位于胸段、3例次 (3/18)位于腰段。 7例次 (7/18)血肿位于硬膜囊前方 ,11例次 (11/18)位于硬膜囊后方。血肿累及 1~ 13个椎体高度 ,平均 4 .87个椎体高度。T1WI上 ,所有血肿与脊髓之间均显示有线样低信号区。T2 WI矢状面和横轴面上 ,分别有 4例(4/15 )和 8例 (8/12 )在血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显示有低信号线。矢状面上 13例 (13/15 )血肿呈长梭形 ,横轴面上均呈双凸镜形或半圆形。SET1WI上 ,5例呈等T1信号 ,6例呈短T1信号 ,4例呈等、短T1混杂信号 ;T2 WI上 ,5例呈短T2 信号 ,10例呈短、长T2 混杂信号。 4例增强扫描无特异性。结论 ASE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可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二、急性颈段脊柱创伤MR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颈段脊柱创伤MR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犬超导MRI扫描策略探讨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中枢神经系统MRI研究进展
        1.1 MRI发展现状
        1.2 MRI增强造影
        1.3 脑部疾病MRI表现
        1.4 脊柱疾病MRI表现
        1.5 结论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犬超导MRI的扫描策略探索及图像分析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超导MRI扫描参数优化及伪影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超导MRI临床初步应用
        3.1 病例一:一例贵妇犬疑似臂丛神经压迫的诊断
        3.2 病例二:一例阿拉斯加犬颅脑创伤的诊断
        3.3 病例三:一例犬上颌骨肉瘤的MRI表现
        3.4 病例四:一例犬脊髓空洞症的诊断
        3.5 病例五:一例犬膈疝的诊断
        3.6 病例六:一例猫小脑发育不良的诊断
        3.7 小结
结论
附图1 各部位MRI参考图
附图2 小器官MRI图谱
附图3 主要切面MRI解剖图谱
附图4 扫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附图5 MRI伪影分析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伴尿失禁患者的3.0T高清弥散加权脊髓成像临床评估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伴尿失禁患者的任务态脑功能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的认知
    2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知
    3 MRI-DTI技术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硏究 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临床方法
    3.临床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1 颈部肌群的重要性
    2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3 三联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分析
    4 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分析
    5 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评价分析
    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MRI-DTI技术与颈椎病临床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颈脊髓压迫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脊髓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及腰骶膨大的DTI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常规MRI及 DTI扫描
        1.1.3 图像处理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图像分析
        1.2.2 DTI各参数值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颈髓和腰骶膨大部位的DTI研究
    2.1 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制备
        2.1.1 对象和方法
    2.2 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后MRI及 DTI扫描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3.1 脊髓型颈椎病模型制作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2 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MR全脊柱移床扫描在快速诊断急性脊柱创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扫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MTSM 技术的价值
    3.2 扫描技术的要求
    3.3 临床应用

(9)急性脊柱创伤的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全脊柱MRI在全面诊断急性脊柱创伤中的价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TIR技术全脊柱MRI在诊断隐性椎体损伤的价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STIR序列全脊柱MRI联合STIR技术对急性脊柱创伤后多水平不相邻椎体损伤的价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检查方法
    三、材料的分析方法
结果
    一、血肿部位与位置
    二、血肿范围与边界
        1.血肿范围:
        2.血肿边界:
    三、血肿形态
    四、血肿信号
    五、邻近结构改变
    六、手术所见
讨论
    一、关于ASE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关于ASEH的部位与范围
    三、MR检查及其诊断价值
    四、鉴别诊断

四、急性颈段脊柱创伤MR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诊疗研究亮点与进展[J]. 郝定均,杨俊松,贺宝荣.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4)
  • [3]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犬超导MRI扫描策略探讨及其初步应用[D]. 李孙霍. 吉林大学, 2020(08)
  • [5]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脊髓、脑功能磁共振评估[D]. 张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D]. 汤显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颈脊髓压迫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陈学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8]MR全脊柱移床扫描在快速诊断急性脊柱创伤中的应用[J]. 黄文华,陈金勇,姜楠,彭浩,王明炎.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05)
  • [9]急性脊柱创伤的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研究[D]. 陈金勇.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10]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J]. 徐文坚,徐爱德,Sebastian Lange.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10)

标签:;  ;  ;  ;  ;  

MR对急性颈椎外伤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