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尖背水库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江超,肖传成[1](2021)在《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深度剖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工作存在监测项目不完善、施工安装不规范、运行管护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安全监测系统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建设资金浪费甚至影响大坝安全管理工作。结合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现状调研成果及工作经历,系统梳理大坝安全监测在规划、设计、审查、招标、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深度剖析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原因。针对性提出了改进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提高对大坝安全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监测培训力度,研究出台大坝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组建大坝安全监测专家库,加强大坝安全监测专项督查,建设期间引入安全监测仪器检测与第三方鉴定环节等。本研究对促进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昌利,张挺,朱信华[2](2020)在《某水库大坝扬压力异常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坝底扬压力作为坝基的一种重要荷载,其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力坝坝基扬压力对大坝稳定、变形、应力有重要影响,但工程中常有发生扬压力过高等异常现象。该文就某混凝土重力坝某测压管扬压力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运行过程中测压管洗孔、排水管淤堵测试、渗流场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测压管扬压力过高的原因,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杨雄兵[3](2019)在《某水库坝基渗漏规律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中小型水库大坝建设数量越来越大,其中土石坝因为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低,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普遍出现坝基渗漏、坝肩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本文针对拟研究水库因严重渗漏至无法成功蓄水的问题,通过对坝址区水位监测、钻孔取芯、压水试验、波速测井、钻孔全景成像和数值计算等试验手段和方法,研究了该水库的渗漏特征和渗流场分布,分析了无法成功蓄水的具体原因及渗漏区域和范围,阐明了水库渗漏规律和渗漏模式。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出水点1水源来自库区和右岸山体两部分,主要因为库区渗漏造成;出水点2主要因为坝基渗漏水,出水点3、4、5渗水与左岸山体水以及绕坝渗水有关。(2)齿槽部位红层中的断层F1、F2、F4和三条张开度较大的裂隙,左岸风化裂隙和卸荷裂隙,皆为潜在的渗漏区域和通道;水库在坝基以下010m为主要渗漏部位,帷幕灌浆隔水效果不达标。(3)山体内基岩裂隙水的融冻产生的水压力促进了渗漏通道的形成。右岸山体水流向河谷的同时流入坝体心墙,同时在K8附近的渗漏通道受阻,两者皆为K8水位上扬的原因所在。(4)河床和左右岸均发生渗漏现象,河床渗漏部位主要在弱风化层顶部卸荷裂隙,左岸渗漏较右岸稍微严重,两岸山体水在坝下游流向河谷,整个库区水和部分山体水经河床齿槽以下部位流向坝后;水库的渗漏模式为裂隙渗漏。
杨雄兵,王立志,李璐,李京泽,刘高[4](2017)在《某水库坝体长观孔水位异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10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已建大坝出现渗漏,甚至溃坝现象愈来愈多。大坝的长观孔设置可以监测库区水位异常波动,对大坝的维护、加固措施有一定指导性作用。本文根据2016年12月8日至2017年5月11日的长观孔水位监测数据,对水位异常现象进行了特征分析和原因探究。得出:坝肩水位抬高因为山体水系的补给;坝体水位下降与库水位下降有关;坝基存在渗漏现象;坝体个别监测孔水位上涨因为孔位附近渗流通道或孔隙不通畅所致。
罗新锋[5](2014)在《长江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长江水库大坝渗流观测资料和5种工况下大坝渗流稳定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坝各断面浸润线均进入反滤体内,出口渗流是安全的,大坝渗流正常。
袁晓峰[6](2007)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若干问题研究 ——万安电厂典型坝段监测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江西万安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其他工程实例,以监控诸如变形、渗流、滑坡、裂缝等方面的安全性能为研究目的,对多年监测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模型建立、监控与反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统计模型是大坝安全监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型。但建立统计模型的回归方法有多种,这些回归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性;因此,有比较地选择分析模型,对监测资料分析的准确性、系统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万安电站大坝的实际特点,对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了综合比较,为万安电站大坝变形监测选择了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统计模型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异常值是大坝安全监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数据成分,对数据分析的精度有恶劣的影响。小波分析在异常值检测、去噪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对小波分析在异常值去除、去噪、分离效应量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例表明,小波分析非常适合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后处理,相比其他方法而言,小波分析耗时少,精度高,是一种十分便捷的分析工具;特别在去除异常值方面,大大减轻了监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后续研究的精度。突变理论是一门研究不连续现象的定性分析理论,在分析不连续现象方面有着显着优势。突变现象在大坝安全领域十分普遍,如渗流破坏、滑坡、坝基失稳等。本文主要从突变模型的选择、势函数建立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并建立了基于多年监测数据的某测压管水位的折迭突变模型,算例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是相吻合的。FLAC3D是进行拉格朗日分析的显式有限差分程序。本文探讨了利用FLAC建立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方法,并以某土坝渗流稳定分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测压管水位的确定性模型,进一步建立混合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大坝变形监控模型,实例表明其预测效果好于统计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在参数反演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某土坝渗透系数的反演分析,提高了确定性模型的精度,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最后对万安电站典型坝段多年监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坝段工作状况良好、运行正常。
刘仁亮[7](2007)在《莲花大坝渗流计算机监测及观测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程序对大坝渗流进行计算机模拟。大坝渗流监测系统是水利枢纽安全运行的保证。本文首先讨论了大坝渗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牡丹江莲花电站水库,对大坝渗流监测系统的设计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水库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实现。莲花电站水库由大坝、二坝、溢洪道、输水洞和电站组成。采用分布式的大坝渗流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对水库大坝的扬压力和水位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利用PLC技术实现对闸门的自动控制,图像监视系统对水库重要设施进行实时监视。各系统通过光缆将监测的数据传至中心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水库的水利自动化管理。该系统的设计在水库信息自动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次,本文对大坝渗流监测的软件部分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对弦式仪器率定软件以及大坝渗流监测管理软件和控制监测装置的软件给出了编制的原则及流程。最后,本文根据渗流基本方程及定解条件的比较,将Ansys软件的温度场分析功能应用于渗流场的分析,并采用死活单元技术,通过迭代算法计算浸润线,解决了土坝渗流稳定问题的求解。该方法可以解决复杂边界、多种介质的渗流问题,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黄敏武,罗少彤[8](2006)在《广东水库大坝-土石坝安全监测》文中提出根据广东省水库大坝-土石坝安全监测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结合当地工程实际情况,对如何实施《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提出了建议。
李凯[9](2006)在《板桥水库部分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工程概况板桥水库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游,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45km的泌阳县板桥镇。水库始建于1951年,1956年进行了扩建,1975年8月遇特大洪水漫坝失事。1978年开始复建,1981年停缓建,1987年复建工程再次开工,1992年6月工程进行初步验收,1993年6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交付管理运用。复建后的板
刘序禄,郑炳寅[10](2006)在《探地雷达检测与水库安全鉴定大坝渗漏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应用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及大坝运行情况,分析大坝渗漏的原因,得出合理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尖背水库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尖背水库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深度剖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坝安全监测现状深度剖析 |
1.1 设计、审查阶段 |
1.2 招标、施工阶段 |
1.3 验收、运行管理阶段 |
2 对策与建议 |
2.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不合格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危害性 |
2.2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全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水平 |
2.3 水利行业尽快研究出台大坝安全监测管理法规性文件 |
2.4 组建大坝安全监测专家库,加强大坝安全监测专项督查 |
2.5 建设期间引入安全监测仪器检测与第三方鉴定环节 |
3 结语 |
(2)某水库大坝扬压力异常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测压管埋设情况 |
3 测压管数据分析 |
3.1 测压管过程线分析 |
3.2 测压管圈套图分析 |
3.3 测压管位势分析 |
4 大坝廊道钻孔测试 |
5 渗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
6 结语 |
(3)某水库坝基渗漏规律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水库渗漏与渗控 |
1.2.2 水库渗漏探测方法 |
1.2.3 水库渗漏的理论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理位置与水文气象 |
2.1.2 规模与功能 |
2.1.3 工程布局与建设要求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3.3 地形地貌 |
2.3.4 物理地质现象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4.1 地下水类型 |
2.4.2 地下水补径排 |
2.4.3 水文地质边界 |
2.5 坝基施工地质概况 |
2.5.1 左岸灌浆平洞段 |
2.5.2 左岸边坡段 |
2.5.3 左岸斜坡及河床段 |
2.5.4 河床段 |
2.5.5 右岸坡段 |
2.5.6 右岸灌浆平洞段 |
第三章 研究区渗漏特征 |
3.1 出水点位置 |
3.2 各出水点渗漏量 |
3.2.1 渗漏量 |
3.2.2 渗漏量与水位变化特征 |
3.3 坝体下游水位 |
3.3.1 坝下游水位整体特征 |
3.3.2 异常监测孔水位特征 |
第四章 坝基渗漏原因 |
4.1 新增检查孔布置 |
4.2 钻孔岩芯获得率与RQD |
4.2.1 左岸坝段 |
4.2.2 河床坝段 |
4.2.3 右岸坝段 |
4.3 岩体风化及其完整性 |
4.4 渗透性 |
4.4.1 坝基各部位岩体渗透性统计 |
4.4.2 坝基岩体渗透性分带 |
4.5 渗漏范围分析 |
第五章 坝基渗漏规律与模式 |
5.1 研究区模拟范围 |
5.2 渗流场地质模型建立 |
5.2.1 几何模型 |
5.2.2 边界条件 |
5.3 参数取值 |
5.4 渗流场及渗漏规律与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某水库坝体长观孔水位异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工程地质概况 |
3 库水位与长观孔水位 |
3.1 库水位变化特征 |
3.2 长观孔水位 |
3.2.1 坝体长观孔布置 |
3.2.2 水位观测 |
4 结论 |
(5)长江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基本情况 |
1.2 土坝渗流观测设施 |
2 大坝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
2.1 坝体渗流分析 |
2.2 渗流量分析 |
3 土坝渗流稳定分析 |
3.1 计算断面的拟定 |
3.2 计算工况 |
3.3 计算方法及结果 |
3.4 测压管实测值与计算浸润线对比 |
4 结语 |
(6)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若干问题研究 ——万安电厂典型坝段监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坝安全监测 |
1.1.1 大坝安全概况 |
1.1.2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的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1.2.1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的主要研究方向 |
1.2.2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数据处理 |
1.2.3 建立安全监控模型的基本方法 |
1.2.4 利用原型观测资料进行反分析 |
1.2.5 新技术在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统计模型的应用研究 |
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2.1.1 基本原理 |
2.1.2 模型效果分析 |
2.2 逐步回归模型 |
2.2.1 变量筛选方法 |
2.2.2 逐步回归原理 |
2.3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
2.3.1 多重相关性问题 |
2.3.2 主成分分析 |
2.3.3 典型相关分析 |
2.3.4 多因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
2.3.5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程序设计 |
2.4 实例比较与模型选择 |
2.4.1 工程概况 |
2.4.2 建立三种回归统计模型 |
2.4.3 模型效果比较及选择 |
2.4.4 其它验证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分析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
3.1 小波分析基本原理 |
3.1.1 Harr小波分析 |
3.1.2 多分辨分析 |
3.1.3 mallat算法 |
3.2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异常值检测与处理 |
3.2.1 基本原理 |
3.2.2 应用实例 |
3.3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小波去噪 |
3.3.1 小波去噪的基本原理 |
3.3.2 应用实例 |
3.4 运用小波变换分离各效应量 |
3.4.1 基本原理 |
3.4.2 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变理论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
4.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4.1.1 奇点理论 |
4.1.2 平衡曲面和分歧点集 |
4.1.3 七种初等突变模型 |
4.1.4 折迭型突变 |
4.1.5 尖点型突变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渗流稳定性分析 |
4.2.1 突变模型的选择 |
4.2.2 势函数的建立 |
4.2.3 应用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LAC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
5.1 FLAC~(3D)程序基本原理 |
5.1.1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5.1.2 节点运动方程 |
5.1.3 增量形式的本构方程 |
5.1.4 时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5.1.5 阻尼力 |
5.2 流—固耦合分析原理 |
5.2.1 本构关系 |
5.2.2 控制方程 |
5.2.3 基于FLAC的渗流分析 |
5.2.4 主要分析步骤 |
5.3 应用实例 |
5.3.1 土坝工程概况 |
5.3.2 主要计算参数 |
5.3.3 建立FLAC模型 |
5.3.4 稳定渗流分析 |
5.3.5 建立测压管水位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P神经网络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
6.1 BP神经网络原理 |
6.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6.1.2 BP神经网络原理 |
6.1.3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与改进 |
6.2 BP神经网络程序设计 |
6.3 BP神经网络应用实例 |
6.3.1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 |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反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万安电站典型坝段监测资料分析 |
7.1 25#、26#坝段概况 |
7.2 各环境量基本情 |
7.3 各监测量的定性分析 |
7.4 建立各监测量的监控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偏最小二乘回归matlab程序 |
附录B 基于matlab小波分析的异常值处理、消噪及提取时效分量实例程序 |
附录C 基于FLAC~(3D)的渗流分析命令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莲花大坝渗流计算机监测及观测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 |
1.1.1 大坝安全监测的含义 |
1.1.2 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1.1.3 大坝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 |
1.2 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 |
1.2.1 大坝安全监测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现状 |
1.3 监测资料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渗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
2.1 监测项目 |
2.2 监测设计 |
2.2.1 绕坝渗流监测 |
2.2.2 地下水位监测 |
2.2.3 浸润线监测 |
2.2.4 孔隙水压力监测 |
2.2.5 扬压力监测 |
2.2.6 渗水压力监测 |
2.2.7 渗流量监测 |
2.2.8 渗流水质监测 |
2.3 仪器设备 |
2.3.1 测压管 |
2.3.2 孔隙压力计 |
2.3.3 量水堰 |
2.3.4 容积法 |
2.3.5 透明度管 |
2.4 观测方法 |
2.4.1 测压管 |
2.4.2 孔隙压力计 |
2.4.3 量水堰 |
2.4.4 容积法 |
2.4.5 透明度法 |
2.5 资料整理 |
2.5.1 过程线 |
2.5.2 相关线 |
2.5.3 分布图 |
2.6 本章小结 |
3 渗流监测系统的设计及硬件选型 |
3.1 工程简介 |
3.2 水利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整体结构的建设 |
3.2.2 中心站的建设 |
3.2.3 闸门自动监控系统 |
3.2.4 图像监视系统 |
3.3 渗流监测系统设计 |
3.3.1 大坝主要设施介绍 |
3.3.2 系统主要监测的内容 |
3.3.3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4 仪器的选型 |
3.3.5 渗流监测系统的实现 |
3.3.6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监测软件分析研究 |
4.1 软件开发目标 |
4.2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3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 |
4.4 弦式仪器率定软件 |
4.5 渗流监测管理系统 |
4.6 开发主要特点 |
5 渗流的计算机监控模拟 |
5.1 土坝渗流计算的任务与方法 |
5.2 有限单元法的渗流计算 |
5.2.1 渗流基本方程和定解条件 |
5.2.2有限单元法插值函数 |
5.2.3 有限元单元法计算公式 |
5.3 ANSYS 模拟技术及工程应用 |
5.3.1 有限元及Ansys 软件简介 |
5.3.2 Ansys 软件的基本功能 |
5.3.3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 |
5.3.4 生死单元技术 |
5.4 计算机模拟 |
5.4.1 计算原理分析 |
5.4.2 软件应用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莲花大坝渗流观测数据分析 |
6.1 渗透压力 |
6.2 渗流量 |
6.2.1 大坝渗流量 |
6.2.2 二坝渗流量 |
6.2.3 回归计算 |
6.3 绕坝渗流 |
6.3.1 右岸 |
6.3.2 两坝之间 |
6.3.3 二坝左岸 |
6.4 二坝浸润线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探地雷达检测与水库安全鉴定大坝渗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地质概况 |
3 探地雷达检测 |
3.1 检测仪器 |
3.2 原 理 |
3.3 探地雷达检测结果 |
4 Ⅰ-4号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四、尖背水库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深度剖析与对策研究[J]. 江超,肖传成.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1(06)
- [2]某水库大坝扬压力异常原因分析[J]. 孙昌利,张挺,朱信华. 广东水利水电, 2020(02)
- [3]某水库坝基渗漏规律与模式研究[D]. 杨雄兵. 兰州大学, 2019(09)
- [4]某水库坝体长观孔水位异常研究[J]. 杨雄兵,王立志,李璐,李京泽,刘高. 甘肃科技, 2017(24)
- [5]长江水库大坝渗流稳定分析[J]. 罗新锋. 广东水利水电, 2014(02)
- [6]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若干问题研究 ——万安电厂典型坝段监测资料分析[D]. 袁晓峰. 南昌大学, 2007(06)
- [7]莲花大坝渗流计算机监测及观测数据分析[D]. 刘仁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5)
- [8]广东水库大坝-土石坝安全监测[J]. 黄敏武,罗少彤. 吉林水利, 2006(09)
- [9]板桥水库部分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J]. 李凯. 河南水利, 2006(06)
- [10]探地雷达检测与水库安全鉴定大坝渗漏的分析[J]. 刘序禄,郑炳寅.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