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靳淼,刘慧,黑育荣,刘金娜,刘玉兰,杨华莉[1](2021)在《北五味子“红珍珠”在陕西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文中提出2013年引种东北北五味子品种"红珍珠"到陕西省柞水县,经过4年的观察试验,"红珍珠"品种能够适应柞水县气候,生长良好,抗病性强,并且作为药材指标性成分五味子醇甲含量高于药典标准,经济效益较高,可在当地推广发展。
包京姗,杨世海,傅金泉[2](2017)在《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北五味子道地性考证、资源分布、品种选育、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当前北五味子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北五味子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于敦亮,邢亚娟,殷东生,张建瑛,田新华[3](2016)在《北五味子“红珍珠”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适合北五味子"红珍珠"组织培养的方法。[方法]以北五味子"红珍珠"为试材,研究不同外植体、激素对其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以春季嫩枝为外植体,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 2.0 mg/L+NAA 0.01 mg/L+ZT0.1 mg/L,以1/2MS+IAA 1.0 mg/L+IBA 2.0 mg/L生根效果较好,有利于北五味子"红珍珠"根系的生长。[结论]筛选出北五味子"红珍珠"适宜的组织培养配方,为其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刘在民,董然,蒋欣梅,于锡宏,王巍[4](2015)在《树芽类山野菜的资源研究与繁殖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山野菜体内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营养元素、食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同时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是既有营养又具有保健作用的绿色蔬菜。作者对常见的刺嫩芽[Aralia elata(Miq.)Seem.]、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这3种树芽类山野菜的资源分布、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种质资源创新、繁殖特点、加工利用等研究方面进行了综合述评,指出树芽类山野菜资源丰富,集天然、营养、保健于一身,而且风味独特,易于人工繁殖培育,是重要的林下经济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王振兴,艾军,张庆田,范书田,杨义明,秦红艳[5](2014)在《五味子新品种‘嫣红’》文中研究表明‘嫣红’五味子是从野生五味子中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果实在9月上旬成熟。果穗平均质量18.07 g,果粒近球形,平均单粒质量0.59 g,成熟果深红色,含可溶性固形物13.5%,还原糖5.63%,总酸6.42%,鲜果出汁率58.4%,适于药用和制汁。
张顺捷,刘刚,颜冰,郭玉兰,孟黎明[6](2014)在《北五味子繁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Tuncz.)Baill.]也称五味子,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因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北五味子主产地为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俄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韩国和日本东北部也有分布[1]。北五味子属约30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约有19种,美国东南部有1种分布。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有2种五味子:五味子
安开龙[7](2014)在《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五味子果期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并探讨了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产地五味子的适时采收、优质高效生产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形态发育动态研究:测定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五味子果实及种子外观性状的色泽、横纵径、干鲜重、体积及含水量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整个生长期内,果实由黄绿色变为红色,种子由黄色变为棕黄色。随着果实生长发育,果实及种子横、纵径,体积,干鲜重都呈现增加趋势,含水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在果实成熟期趋于稳定。2、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成分累积动态研究:观测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成分木脂素类、酸类、总糖和有害成分5-羟甲基糠醛(5-HMF)等的变化。结果显示,11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期内其积累呈现倒“V”字型分布,在花后70天左右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达到最高,随之呈现下降趋势。在整个生长期内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当归酰戈米辛H、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是果实整个生长期内含量较高的几种木脂素成分。在果实生长前期未形成L-苹果酸,在生长后期迅速积累,Vc、莽草酸含量在果实成熟程中呈现降低趋势,柠檬酸则呈现一定的升高趋势。在花后90天总糖含量有一个高峰值。5-HMF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未检测到。3、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选择与五味子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的26个主要指标对不同发育阶段五味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传统五味子用药习惯以及产地生产实际情况认为待果实全部变红即可采收。4、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比较了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热风干燥、不同温度真空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干燥方法均能使五味子药材外观、水分和五味子醇甲含量达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但药材品质存在差异。以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从成本、成分含量等综合分析,认为产地五味子干燥可采用50℃热风烘干代替药典规定的晒干。
刘涛[8](2014)在《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五味子不仅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而且也是近年来新兴果品之一。本文概述了五味子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李玉环[9](2013)在《北五味子品质评价与白粉病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过程中,目前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来防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于农药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使农药残留量超过其最大限量标准,在防病治病的同时又给人体健康带来新的威胁。药材质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安全水平(农药残留量)已成为制约中药材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北五味子实验园内的56年生北五味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北五味子不同时期指标(可溶性糖、酸、单宁、色价、有效成分含量),掌握了果实发育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北五味子不同种质、果园不同管理水平、不同树龄、不同粗加工方法对木脂素主要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喷药处理北五味子甲基托布津残留量,结合田间病情调查,提出北五味子白粉病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北五味子果实从7月20号生长期至9月10号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色价不断增加,单宁含量不断减少;进入9月份以后,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单宁含量、色价都趋于平稳。2.北五味子木脂素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1.22%、料液比1︰8.26、超声时间33.11min、超声温度39℃,此时五味子木脂素得率理论值可达到:1.575%。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乙醇浓度81%、料液比1︰8、超声时间33min、超声温度39℃,超声提取3次条件下进行。3.20份种质间北五味子木脂素含量差异显着(P<0.05);栽培管理条件越好,木脂素含量相比就越高;不同树龄对木脂素含量影响不明显;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木脂素含量降低,烘干温度以不超过50℃为宜。4.根据北五味子色素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国标GB/T5009.188-2003基础上,我们改用V(石油醚)∶V(异辛烷)=5∶1的混合溶剂25mL提取2次,可以有效去除北五味子中的色素,为北五味子甲基托布津残留量的测定建立起适宜方法。5.在果实发育期,用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喷施46次能有效防治白粉病的发生,用1500倍液喷施46次,发病率为26%35%,病情指数为12.5%17.8%;整个生育期不进行白粉病防治,发病率高达86%89%,病情指数为67.5%69.6%。我们认为,在果实进入发育期(6月上中旬),喷施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4次左右,可以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6.在果实发育期,喷施46次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残留量随喷施次数增加而提高,含量为0.077mg/kg0.198mg/kg;喷施6次(距果实采收10d)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残留量为0.111mg/kg0.149mg/kg,喷施6次(距果实采收10d)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残留量为0.063mg/kg0.093mg/kg;喷施45次(距果实采收2030d)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未检出残留量。7.结合田间病情指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北五味子果实进入发育期,自6月上中旬至8月20日前,每隔1315d喷施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4次,不但能有效防治白粉病,而且产品无农药残留,达到绿色药材标准。
艾军,王振兴,秦红艳,许培磊,刘迎雪,范书田,沈育杰[10](2012)在《我国五味子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综述了我国五味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品种选育、栽培生理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五味子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五味子“红珍珠”在陕西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种地概况 |
2 引种表现 |
2.1 植物学特性 |
2.2 物候期 |
2.3 生长结果习性 |
2.4 果实经济性状 |
2.5 适应性和抗性 |
3 药材品质 |
4 主要栽培技术 |
4.1 栽培方式 |
4.2 整形修剪 |
4.2.1 夏季修剪 |
4.2.2 冬季修剪 |
4.3 田间管理 |
4.4 肥水管理 |
4.5 病虫害防治 |
5 结论 |
(2)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地性研究 |
1.1 植物学特征 |
1.2 生境特点 |
2 种质资源研究 |
2.1 资源分布 |
2.2 品种选育 |
3 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
3.1 繁殖研究 |
3.1.1 有性繁殖 (种子繁殖) |
3.1.2 无性繁殖 |
3.2 花控研究 |
3.3 光和特性研究 |
4 结语 |
(3)北五味子“红珍珠”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外植体的采集与处理 |
1.2 外植体的灭菌 |
1.3 试验方法 |
1.3.1 腋芽诱导试验。 |
1.3.2 继代与壮苗试验。 |
1.3.3 生根培养试验。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对北五味子“红珍珠”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激素浓度对北五味子“红珍珠”分化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北五味子“红珍珠”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树芽类山野菜的资源研究与繁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树芽类山野菜资源的分布 |
2树芽类山野菜的营养成分与食用方法 |
2.1刺嫩芽的营养成分与食用方法 |
2.2刺五加的营养成分与食用方法 |
2.3五味子的营养成分与食用方法 |
3树芽类山野菜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 |
4树芽类山野菜的繁殖特点 |
4.1树芽类山野菜的有性繁殖 |
4.2树芽类山野菜的无性繁殖 |
5树芽类山野菜的加工利用 |
6黑龙江省树芽类山野菜的开发前景及展望 |
(5)五味子新品种‘嫣红’(论文提纲范文)
品种特征特性 |
栽培技术要点 |
(6)北五味子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育苗技术 |
1.1 种子处理 |
1.2 圃地选择 |
1.3 播种 |
2 组织培养技术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培养基组成 |
(7)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五味子简介 |
1. 科属分类 |
2. 资源分布 |
3. 植物学特征 |
4. 生物学特征 |
5. 分子生物学研究 |
6. 人工栽培繁育生产技术研究 |
第二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
1. 木脂素类 |
2. 有机酸类 |
3. 多糖类 |
4. 其它化学成分 |
5.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 |
第三节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
1. 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2. 五味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四节 五味子药材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 种质 |
2. 产地生长环境 |
3. 采收与产地加工 |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五味子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地概况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三章 五味子果期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五味子果期木脂素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二节 五味子果期总糖及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第三节 五味子果期5-HMF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确定产地五味子适宜采收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果分析 |
5. 讨论 |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特色和创新之处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 不同生长时期五味子 |
附图2. 不同干燥方法五味子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征 |
2 繁育技术研究 |
2.1 苗木繁殖 |
2.2 种子育苗 |
2.3 嫁接育苗 |
2.4 扦插繁殖 |
2.5 组培苗繁殖 |
(9)北五味子品质评价与白粉病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五味子资源 |
1.2 五味子主要成分 |
1.3 五味子木脂素研究进展 |
1.3.1 不同部位木脂素成分与含量的变化 |
1.3.2 不同产地木脂素成分和含量的变化 |
1.3.3 不同季节木脂素成分和含量的变化 |
1.4 药理作用 |
1.4.1 保护肝脏 |
1.4.2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
1.4.3 杀菌消炎 |
1.4.4 抗氧化作用 |
1.4.5 抗肿瘤作用 |
1.5 北五味子的利用 |
1.5.1 药用 |
1.5.2 食用 |
1.5.3 其它 |
1.6 北五味子栽培技术 |
1.6.1 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 |
1.6.2 北五味子病虫害防治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1 立题依据 |
1.7.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北五味子基础生理指标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 |
2.1.3 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可溶性糖的变化 |
2.2.2 可滴定酸的变化 |
2.2.3 单宁的变化 |
2.2.4 色价的变化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北五味子木脂素提取工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1.4 木脂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2 北五味子木脂素提取条件优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影响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含量因素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木脂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4.1.5 不同样品的取样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种质间木脂素含量差异比较 |
4.2.2 不同时期木脂素含量变化 |
4.2.3 不同管理果园果实木脂素含量的比较 |
4.2.4 不同树龄果实木脂素含量的比较 |
4.2.5 不同加工方法对木脂素含量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甲基托布津对北五味子安全施药方法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1.4 甲基托布津田间施药及果实采收方法 |
5.1.5 白粉病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 |
5.1.6 甲基托布津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甲基托布津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5.2.2 甲基托布津喷施效果调查 |
5.2.3 甲基托布津残留量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我国五味子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
2 品种选育 |
3 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
3.1 扦插繁殖 |
3.2 嫁接繁殖 |
3.3 组织培养繁殖 |
4 栽培生理研究 |
4.1 花性分化与调控研究 |
4.2 地下横走茎研究 |
4.3 光合特性研究 |
5 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 |
6 病虫害研究 |
7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四、北五味子新品种"红珍珠"选育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五味子“红珍珠”在陕西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 靳淼,刘慧,黑育荣,刘金娜,刘玉兰,杨华莉. 北方园艺, 2021
- [2]北五味子种质资源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包京姗,杨世海,傅金泉. 人参研究, 2017(04)
- [3]北五味子“红珍珠”组织培养研究[J]. 于敦亮,邢亚娟,殷东生,张建瑛,田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5)
- [4]树芽类山野菜的资源研究与繁殖利用[J]. 刘在民,董然,蒋欣梅,于锡宏,王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4)
- [5]五味子新品种‘嫣红’[J]. 王振兴,艾军,张庆田,范书田,杨义明,秦红艳. 园艺学报, 2014(12)
- [6]北五味子繁殖技术[J]. 张顺捷,刘刚,颜冰,郭玉兰,孟黎明. 中国林副特产, 2014(06)
- [7]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积累动态及其加工方法研究[D]. 安开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8]五味子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 刘涛. 吉林农业, 2014(01)
- [9]北五味子品质评价与白粉病防治技术研究[D]. 李玉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我国五味子研究现状及展望[J]. 艾军,王振兴,秦红艳,许培磊,刘迎雪,范书田,沈育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