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DC转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

DC-DC转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

一、DC-DC变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天[1](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王琪[2](2021)在《基于混合势函数的直流微电网稳定域分析与增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直流微电网的大信号稳定是直流微电网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提高微电网的稳定域有利于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优质的电能质量和良好的经济性。本文采用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的混合势函数理论来分析和评价直流微电网的大信号稳定性,研究直流微电网在不同工作模式、多变换器并网下负载突变等工况下的系统稳定性。首先,基于家庭和楼宇用电的要求、家用负荷的功率等级及分布式能源的电压等级,构建了一个典型的100kW光储直流微电网系统,并根据微电网的潮流流向,分析了光储直流微电网的三种典型运行模式。介绍了电路系统的混合势函数理论,建立了典型直流微电网在不同模式下的等值电路及其混合势函数,并给出了各个工作模式下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判据和渐进稳定域。通过对比基本协同控制与改进控制在负荷加载、减载时微电网渐进稳定域的大小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裕度,分析了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针对负载功率阶跃变化对直流微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在微电网中引入蓄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协调控制来平滑由于负载功率突变引起的整个系统功率的暂态不平衡,增强了系统的惯性,提高了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建立了直流微电网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应用混合势函数理论分析和增强直流微电网稳定性的有效可行性。设计开发了基于RT-BOX的100kW直流微电网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电网中引入蓄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的混合储能和协调控制,可以增强直流微电网的渐进稳定域,改善负荷阶跃变化引起的直流微电网直流母线电压的波动。

周永航[3](2021)在《模块化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航空航天、数据中心以及电化学处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功率直流电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多个直流电源模块并联可以满足不同的容量需求,但模块间的均流控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移相全桥(Phase-shifted Full-bridge,PSFB)直流变换器为基本模块单元,研究基本模块单元的控制策略以及模块并联时的均流控制策略,使直流电源并联系统在满足快速变化的负荷需求的同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均流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在连续电流模式(Continuous Current Mode,CCM)下的工作原理,建立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研究基于预测电流控制的输出电流快速响应方法。针对变换器存在的副边侧占空比丢失问题,引入占空比补偿环节以提高预测电流模型精度。引入积分补偿环节以消除变换器寄生参数造成的输出电流稳态误差,进而得到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Improved Predicted Current Control,IPCC)方法。同时分析预测电流控制对滤波电感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搭建单模块PSFB直流变换器PSIM仿真模型,验证了 IPCC方法的有效性。其次,分析模块化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并联系统在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下的不足。针对线路阻抗不一致情况下输出母线电压跌落、均流精度及环流抑制之间相互制约的问题,研究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策略,引入母线电压补偿环节、输出电流补偿环节以及环流抑制环节对传统下垂控制进行改进,可以在兼顾输出母线电压质量、稳态均流精度及环流抑制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然后分析了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下并联系统的稳定性,表明系统始终能够稳定运行。通过搭建模块化PSFB直流变换器并联系统PSIM仿真模型,验证了协调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最后,搭建系统实验平台,在多种突变工况下验证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和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与传统输出电流控制方法相比,IPCC方法能增强单模块PSFB直流变换器在多种工况下的抗干扰性及动态响应速度,有效改善了变换器动态性能。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下的并联系统在突变工况下能够快速恢复输出母线电压,提高了稳态母线电压质量和均流精度,系统具有优良的动态均流性能,证实所研究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陈秉杰[4](2021)在《双向DC-DC变换器电感参数适应性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向直流变换器在直流微电网系统的动静态能量平衡控制以及对储能介质的能量管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储能系统与微电网的电能交互质量以及滤波器成本与体积等综合因素,本文讨论磁粉芯电感在不同电流激励下电感量的非线性变化对系统稳定裕度的影响机理,并针对性的研究改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方法。本文以采用磁粉芯电感的三相交错双向DC-D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电流内环与电压外环控制增益进行了标幺化,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反馈滤波参数与双闭环控制器参数间的作用关系。另外,在电感电流连续工作模式下,分析了表现强软磁特征的磁粉芯电感对系统稳定裕度的影响机理。其次,针对磁粉芯电感软磁特征影响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分别研究了电感量拟合方法与系统稳定裕度改进方法。首先,建立磁粉芯电感的电特性数学模型,实现系统在线实时拟合电感感值。为进一步改进系统性能,首先在电感电流反馈回路中加入预测环节使内环带宽得到拓宽,并研究了由此产生的新的稳定性问题。最后通过加入高频阻尼环节改善了由预测环节带来的稳定性问题,提升了系统整体稳定裕度,从而改善了系统对磁粉芯电感感值的变化的适应性。另外,由于电流较小时系统工作在断续状态,此时用以评价与改进连续系统运行特征的方法将不再适用。为了统一控制系统断续与连续工作模式,探讨并推导了一种基于系统模型与能量守恒的电流环控制器,实现了系统断续与连续的统一化控制,最后通过平均电流法,实现各交错电路之间的电流有效均分。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与实验结果均能说明加入预测和高频阻尼环节后系统稳定性显着提升,同时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完成断续与连续统一化控制。

华秀峰[5](2021)在《Buck-Boost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电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分布式发电和能源存储要求对传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因此电力电子及其控制成为了变换器领域的热点。DC-DC直流变换器作为电力电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简单的电路拓扑结构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等工业场合中得到普及。由于Buck-Boost变换器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Buck-Boost变换器的控制算法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为了实现对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控制,保证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能够维持在期望的输出范围内,本文设计了电阻负载未知情况下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带电阻负载的无源控制器以及带ZIP负载的微分无源控制器。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设计了基于龙伯格观测器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消除了电路系统中负载参数不确定对输出电压特性的影响,实现了输出电压稳定在期望输出电压的目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可行性。(2)利用无源性理论从能量方面来分析变换器系统并设计了无源控制器,通过优化能量传递方式来提高Buck-Boost变换器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了输出电压稳定在期望的输出电压的目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器可行性。(3)基于微分无源性理论,通过建立Buck-Boost变换器的增广系统,设计了状态反馈的微分无源控制器。同时基于参数估计的方法,设计了电流观测器在线估计电感电流,解决了变换器实际应用中使用电流传感器测量电感电流成本过高以及微电网环境中负载过于复杂的问题,实现了输出电压稳定在期望电压。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控制器的可行性。

周志勇[6](2021)在《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绿色能源的发展,推动可再生发电能源与控制系统的进一步融合,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DC-DC变换器系统为清洁电能的利用带来了前景,同时也带来一些控制稳定性的问题。随着控制性能要求的提高,带来了诸如负载、输入电压干扰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整体的性能和安全性。另外,DC-DC变换器系统在建模过程中,存在建模不确定性、系统非线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存在的系统问题,本文采用滑模控制、协同控制、自适应控制的方法,研究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DC-DC升压变换器存在输入电压和负载电阻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坐标变换的复合控制器设计。由于DC-DC升压变换器处理的是非线性和非最小相位系统,控制该变换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难度。通过对原平均状态方程坐标变换,构造积分滑模面,并结合非线性扰动观测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NDOB)的积分滑模控制器(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ISMC),得到能稳定跟踪期望参考电压的电容输出电压。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在(1)的基础上,增加对降压变换器系统的研究,形成升降压变换器系统。针对DC-DC升降压变换器存在负载电阻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协同控制器策略。首先,使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技术对负载不确定性扰动进行估计。然后,将其观测值代入到设计的协同控制器中,构建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协同控制算法,完成稳定跟踪期望的电容输出电压的目的。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仿真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3)在(2)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系统的负载扰动及输入电压扰动问题,对DC-DC升降压变换器系统进一步研究。首先,利用自适应观测器观测扰动值。然后,根据DC-DC升降压变换器系统的非线性特点,设计一种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保证滑模面的可达性,并求出满足闭环系统稳定性的控制输入。最后,仿真效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李宇航[7](2021)在《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直流变压器系统结构中,多模块组合结构因其具有模块化设计、降低元件应力、易于维护扩容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CLLLC变换器具有电气隔离、双向高效运行、高功率密度特点,通过级联Buck/Boost变换器,将两个变换器视作一个子模块,各子模块输入输出侧串并联组合成本文所研究的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当系统升压工作时可认为是输入并联输出串联(Input-parallel output-series,IPOS)系统,当系统降压工作时可认为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 output-parallel,ISOP)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CLLLC变换器工作原理,建立了变换器等效模型,分析了原副边谐振参数对变换器增益曲线和正反向工作一致性影响,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变换器参数。2.针对CLLLC变换器采用变频控制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参数设计使变换器呈现直流变压器(DC Transformer,DCX)特性,通过级联Buck/Boost变换器实现调压功能,以此级联变换器为子模块,组成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3.指出对于IPOS和ISOP系统,实现均压均流是系统稳定的关键,在分析均压均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均压与均流控制之间的关系,针对两种系统分析了采用均压与均流控制策略的稳定性。4.建立了Buck/Boost和CL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以此为基础设计了PI控制器参数。搭建了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仿真模型,采用了三环控制策略实现了IPOS和ISOP系统均压均流。5.针对IPOS和ISOP系统,采用无互联控制策略,实现了各模块的自然均压均流。建立系统小信号模型,根据广义根轨迹确定了系统控制参数的取值。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无互联控制策略正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了IPOS和ISOP系统控制策略有效性。

彭维玉[8](2021)在《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混沌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DC-DC开关变换器广泛运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系统、新能源系统等领域,然而它们是一类变结构强非线性系统,在某些参数发生变化时会呈现出丰富的非线性行为(比如分岔、混沌等),这些行为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其输出电压以及电流的质量。因此,深入研究这类非线性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对其进行抑制,有助于指导变换器的设计和提高其工作性能。本文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DC-DC变换器中谷值电流型Buck和感性阻抗负载Boost、Buck-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为提高系统稳定运行的区间和优化其工作性能,深入研究了如何将系统从混沌态控制到稳定的周期1态问题。文中所做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概述如下:(1)分别以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和感性阻抗负载下的电流型Boost、Buck-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的离散迭代模型,基于Jacobian矩阵理论和分岔图探究了不同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得到了系统相应的时域波形图和相轨图。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某些参数的变化会导致系统Jacobian矩阵特征根穿出单位圆从而引起系统运行状态发生改变,使得其从稳定的周期1态变为倍周期态,甚至进入混沌态。(2)以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和峰值电流型Buck-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出现的非线性行为,提出了基于状态关联和参数扰动结合的混沌控制方法,以感性阻抗负载下的电流型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状态关联和参数扰动结合的混沌控制方法。经Filippov理论计算和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这些方法仅需调整一个外部参数,即可将任意状态下的变换器系统控制到稳定的周期1态,扩展了其稳定运行的区间。(3)以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和感性阻抗负载下的电流型Boost、Buck-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呈现出的非线性行为,提出了一种对数延迟反馈的混沌控制方法。经Jacobian理论计算和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控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还能很好的抑制系统的非线性行为,扩展其稳定边界,改善系统输出的电能质量。

王奇[9](2021)在《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DC-DC变换器非线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学者们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等方面进行广泛与深入的研究,证实了DC-DC变换器可以表现出一系列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并提出了多种控制非线性现象的方法。与低阶的DC-DC变换器相比,高阶DC-DC变换器的数学特性更为复杂,在理论与控制策略上的研究还相对匮乏。但高阶电路系统具有更为丰富多样的动力学特征,因而也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针对不同控制模式下SEPIC变换器存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通过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揭示其行为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来达到抑制非线性现象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分析单前置电感控制的CCM模式电流型SEPIC变换器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以前置电感电流作为控制对象,构建了变换器电路的离散迭代映射模型。结合平均状态空间模型和电路实际运行状况推导出了参考电流关于系统稳定判据的具体解析表达式,并同样适用于后续引入共振参数微扰法的情形中。2.针对前置电感控制的CCM模式电流型SEPIC变换器的非线性现象引入了一种共振参数微扰法,基于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研究了不同微扰幅值对非线性现象的控制效果影响。在考虑微扰信号相角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的共振参数微扰法,结合电路的实际物理意义确定系统的最优控制相角,最终实现对非线性控制效果的优化,并给出相应的仿真结果。3.研究了DCM模式电压型和PI控制电压型SEPIC变换器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前者通过数学建模建立相应的离散迭代模型,研究了电压反馈增益对系统分岔混沌行为的影响;后者将PI部分的状态变量以电路占空比的形式表现,完成该五阶电路系统的数学建模,并分析了比例因子P和积分因子I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4.对DCM模式下电压型SEPIC变换器的非线性现象分别提出了一种无源延时反馈控制法和一种改进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法。前者结合电压控制型SPEIC变换器电路特性,将电容电流作为延时反馈参数引入到电压反馈回路中,较好地实现了对混沌系统的控制;后者根据DCM工作模式的特点对状态变量的选取进行改进,结合滑模面的存在条件选取符合条件的滑模系数,引入自适应滞环控制来稳定开关频率,最终达到非线性控制的目的。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两种反馈控制法的有效性,相比无源延时反馈法,改进型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法具有更好的输出纹波和动态响应速度。

朱天丽[10](2020)在《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全球能源转型,航运业对节能减排和提高运行能效的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逐渐由交流组网向直流组网发展。直流组网的船舶电力系统也可以称作船舶直流微电网。船舶直流微电网作为典型电力电子系统,其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含储能接入的两种典型直流船舶—纯电船和混合动力船可能存在的稳定性问题,重点分析了纯电船中蓄电池组并联DC-DC功率变换器、DC-DC功率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组成的级联系统、混合动力船中DC-AC功率变换器与同步发电机混联系统等电源间和电源与负荷间的小信号稳定性问题,得出船舶直流微电网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设计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可有效推动直流船舶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梦添砖加瓦。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建立船舶直流微电网中几种常见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的小信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种DC-DC变换器的开环特性。2)分析了纯电船蓄电池DC-DC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级联系统和蓄电池组并联DC-DC功率变换器的小信号稳定性。首先利用阻抗法研究了储能双向DC-DC变换器与电力推进负荷级联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可带电力推进负荷的大小。其次利用特征值法研究了采用I-V下垂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得出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内环带宽的设计依据和下垂系数的稳定范围。3)分析了混合动力船舶直流微电网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混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首先,当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主电源时,利用阻抗法推导了下垂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可看作弱电网)的输入阻抗和PQ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的输出阻抗,利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级联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因素,得出系统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其次,采用阻抗法分析了当储能电池作为主电源时,含虚拟阻抗下垂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和PQ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混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得出虚拟阻抗对整个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以某混合动力实船参数进行了仿真验证。

二、DC-DC变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C-DC变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3.1 引言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2 约束条件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4.4.1 系统构成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4.5.1 仿真系统参数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5.1 引言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5.4.1 仿真系统参数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混合势函数的直流微电网稳定域分析与增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微电网的研究现状
        1.2.2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直流微电网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微电网的设计及建模
    2.1 直流微电网的结构设计
        2.1.1 直流微电网的组成
        2.1.2 直流微电网拓扑的选择
        2.1.3 直流微电网功率等级和电压等级的选择
    2.2 直流微电网的工作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混合势函数的直流微电网稳定域分析方法
    3.1 基于混合势函数的稳定性研究
    3.2 直流微电网的大信号模型及稳定性判据
        3.2.1 工作模式一的大信号等效模型与混合势函数稳定性判据
        3.2.2 工作模式二的大信号等效模型与混合势函数稳定性判据
        3.2.3 工作模式三的大信号等效模型与混合势函数稳定性判据
    3.3 直流微电网各个工作模式的渐进稳定域
        3.3.1 工作模式一的渐进稳定域
        3.3.2 工作模式二的渐近稳定域
        3.3.3 工作模式三的渐近稳定域
    3.4 本章小结
4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增强控制策略
    4.1 直流微电网在大扰动下的稳定性问题
    4.2 直流微电网的控制策略
        4.2.1 光伏发电单元的控制
        4.2.2 储能单元的控制
    4.3 增强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4.4 大扰动下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增强的证明
        4.4.1 工作模式一稳定性增强的证明
        4.4.2 工作模式二稳定性增强的证明
        4.4.3 工作模式三稳定性增强的证明
    4.5 仿真结果
        4.5.1 工作模式一仿真结果
        4.5.2 工作模式二仿真结果
        4.5.3 工作模式三仿真结果
    4.6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增强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RT-BOX电子电力半实物仿真平台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模块化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模块化直流变换器并联控制研究现状
        1.2.1 基于功率模型的功率平衡控制
        1.2.2 基于输出电流的功率平衡控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2.1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电流控制方法
        2.2.1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预测电流控制方法
        2.2.2 电感参数敏感性分析
        2.2.3 补偿控制策略
    2.3 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仿真验证
        2.3.1 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正确性仿真验证
        2.3.2 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动态性能仿真验证
        2.3.3 滤波电感参数失配情况下有效性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并联运行特性分析及控制策略
    3.1 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下并联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1.1 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下并联系统电流分配及母线电压质量分析
        3.1.2 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下并联系统环流产生机理
    3.2 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策略
        3.2.1 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电流补偿环节
        3.2.2 基于共享电压信息的电压补偿环节
        3.2.3 基于调节因子的环流抑制环节
    3.3 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方法下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系统仿真验证
        3.4.1 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策略正确性验证
        3.4.2 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策略动态性能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验验证
    4.1 并联系统控制方案及实验平台说明
    4.2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PWM中断程序设计
        4.2.3 CAN通信程序设计
    4.3 改进型预测电流控制实验验证
    4.4 并联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4.4.1 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实验验证
        4.4.2 基于自适应下垂特性的协调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和奖励

(4)双向DC-DC变换器电感参数适应性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 软磁材料的发展及磁粉芯电感的应用
        1.2.1 软磁材料的发展及各材料比较
        1.2.2 磁粉芯电感的应用瓶颈
        1.2.3 磁粉芯电感软饱和特性的应用及控制器设计
    1.3 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软磁材料对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2.1 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2.1.1 PWM工作模式介绍
        2.1.2 三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
    2.2 电感电流连续情况下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
    2.3 磁粉芯电感对传统电流环的影响分析
        2.3.1 磁粉芯电感对电流环影响分析
        2.3.2 电压环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磁粉芯电感量的在线拟合及控制器优化方法
    3.1 磁粉芯电感特性分析及电感曲线拟合
    3.2 反馈通道增加预测环节提升内环带宽
    3.3 引入高频阻尼提升系统稳定裕度
    3.4 本章小结
4 双向DC-DC变换器工作模态优化及均流控制
    4.1 双向DC-DC变换器断续工作状态分析
    4.2 电感电流断续与连续统一化控制方法推导
        4.2.1 Buck模式电感电流断续与连续统一化控制方法推导
        4.2.2 Boost模式电感电流断续与连续统一化控制方法推导
    4.3 均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电感电流连续情况实验验证及均流控制
    5.3 电感电流断续与连续相统一方法验证
    5.4 并网实验波形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5)Buck-Boost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系统模型
        2.1.1 拓扑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1.3 状态空间建模
    2.2 滑模控制理论
    2.3 无源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未知负载的Buck-Boost变换器自适应滑模控制
    3.1 问题描述
    3.2 控制器设计
        3.2.1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3.2.2 稳定性分析
    3.3 仿真分析
        3.3.1 升压模式
        3.3.2 降压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输出反馈的Buck-Boost变换器无源控制
    4.1 问题描述
    4.2 控制器设计
        4.2.1 无源控制器设计
        4.2.2 稳定性分析
    4.3 仿真分析
        4.3.1 降压模式
        4.3.2 升压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ZIP负载的Buck-Boost变换器输出反馈控制
    5.1 问题描述
    5.2 控制器设计
        5.2.1 微分无源控制器设计
        5.2.2 稳定性分析
    5.3 仿真分析
        5.3.1 升压模式
        5.3.2 降压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1.4 本文主要框架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系统模型描述
        2.1.1 DC-DC升压变换器模型
        2.1.2 DC-DC升降压变换器模型
    2.2 滑模控制的基本理论
    2.3 协同控制的基本理论
    2.4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坐标变换下的DC-DC升压变换器复合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3.3 模型坐标变换
    3.4 扰动观测器设计
    3.5 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升压变换器系统控制性能
        3.6.2 扰动下的升压变换器控制系统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DC升降压变换器协同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3 扰动观测器设计
    4.4 控制器设计
        4.4.1 电路稳态分析
        4.4.2 协同控制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升压控制器系统性能
        4.5.2 降压控制器系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C-DC升降压变换器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5.3 自适应观测器设计
    5.4 控制器设计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1 DC-DC升压变换器系统性能
        5.5.2 DC-DC降压变换器系统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7)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功率变换器研究现状
        1.2.2 隔离型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变换器拓扑与系统结构
    2.1 系统结构与变换器拓扑
    2.2 变换器工作原理与特性
        2.2.1 CLLLC变换器工作原理与特性
        2.2.2 CLLLC变换器增益特性分析
    2.3 变换器参数设计
        2.3.1 CLLLC变换器参数设计
        2.3.2 Buck/Boost变换器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OS系统稳定性及均压控制策略研究
    3.1 IPOS系统架构
    3.2 均压均流原理分析
        3.2.1 IPOS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3.3 IPOS系统三环均衡控制策略
        3.3.1 CLLLC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3.3.2 三环控制策略仿真
    3.4 改进IPOS系统无互联均压控制策略
        3.4.1 IPOS系统无互联均压控制策略分析
        3.4.2 IPOS系统无互联均压控制策略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SOP系统稳定性及均压控制策略研究
    4.1 ISOP系统架构
    4.2 均压均流原理分析
        4.2.1 ISOP均压/均流控制策略
    4.3 ISOP系统三环控制策略
        4.3.1 Buck/Boost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4.3.2 三环控制策略仿真
    4.4 ISOP输出电压上翘特性控制策略
        4.4.1 ISOP上翘控制策略分析
        4.4.2 ISOP上翘控制策略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
    5.1 实验装置
    5.2 子模块实验验证
        5.2.1 降压模式实验
        5.2.2 升压模式实验
    5.3 ISOP系统实验验证
        5.3.1 稳态实验
        5.3.2 动态实验
    5.4 IPOS系统实验验证
        5.4.1 稳态实验
        5.4.2 动态实验
    5.5 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混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DC-DC变换器混沌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1.3.1 分岔与混沌的定义及特性
        1.3.2 开关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1.4 论文主要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DC-DC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模型及其非线性行为分析
    2.1 引言
    2.2 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模型及其非线性行为分析
        2.2.1 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模型
        2.2.2 未施加控制时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
        2.2.3 仿真分析
    2.3 感性阻抗负载Boost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模型及其非线性行为分析
        2.3.1 感性阻抗负载Boost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模型
        2.3.2 未施加控制时感性阻抗负载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
        2.3.3 仿真分析
    2.4 感性阻抗负载Buck-Boost的离散迭代模型及其非线性行为分析
        2.4.1 感性阻抗负载Buck-Boost的离散迭代模型
        2.4.2 未施加控制时感性阻抗负载Buck-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
        2.4.3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3.1 引言
    3.2 基于状态关联和参数扰动的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3.2.1 调整参数h对Buck变换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2.2 仿真验证
    3.3 基于LDFC的谷值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3.3.1 基于LDFC控制的Buck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3.3.2 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感性阻抗负载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4.1 引言
    4.2 基于改进型状态关联和参数扰动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4.2.1 调整系数h对 Boost变换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2.2 仿真验证
    4.3 基于LDFC感性阻抗负载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4.3.1 基于LDFC控制的Boost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4.3.2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流型Buck-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状态关联和参数扰动的电流型Buck-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5.2.1 采用控制方法后Buck-Boost变换器的单值矩阵及切换点计算
        5.2.2 仿真验证
    5.3 基于LDFC感性阻抗负载Buck-Boost变换器的混沌控制
        5.3.1 基于LDFC控制的Buck-Boost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5.3.2 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C-D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现状
        1.2.2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DC-DC变换器控制方法与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
    2.1 引言
    2.2 DC-DC变换器的控制和原理
        2.2.1 电压控制型DC-DC变换器
        2.2.2 电流控制型DC-DC变换器
    2.3 DC-DC变换器非线性分析方法
        2.3.1 从稳定态到混沌态
        2.3.2 非线性分析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流型SEPI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与控制
    3.1 引言
    3.2 电路原理
    3.3 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仿真分析
    3.4 理论分析
        3.4.1 离散映射模型
        3.4.2 不动点稳定性
        3.4.3 近似离散迭代映射模型与稳定判据分析
    3.5 引入共振参数微扰
        3.5.1 共振参数微扰法
        3.5.2 稳定性分析
        3.5.3 仿真结果
    3.6 改进型共振参数微扰法
        3.6.1 分析与改进
        3.6.2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压型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电压型SEPI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4.2.1 电路原理
        4.2.2 离散映射模型
        4.2.3 非线性行为与仿真结果
    4.3 PI控制电压型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4.3.1 PI控制电压型SEPIC变换器
        4.3.2 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分析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压型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延时反馈控制
        5.2.1 引入无源延时反馈控制
        5.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滑模变结构控制
        5.3.1 引入滑模控制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概述
        1.2.1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1.2.2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1.2.3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1.3 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1 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2 大信号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船舶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2.1 阻抗分析法
        2.1.1 Middlebrook判据
        2.1.2 GMPM判据
        2.1.3 OAC判据
        2.1.4 其他阻抗判据
    2.2 特征值分析法
        2.2.1 状态空间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
        2.2.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2.3 灵敏度与参与因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电船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1 Buck/Boost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分析与比较
        3.1.1 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2 Boost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3 双向Boost-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4 双向Boost-Buck变换器控制特性分析
    3.2 含推进负荷级联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2.1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2.2 恒功率负载小信号建模
        3.2.3 基于双闭环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自身稳定性分析
        3.2.4 储能双向DC-DC变换器与恒功率负载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下垂控制的多个双向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3.3.1 基于I-V下垂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3.2 基于I-V下垂控制的多个DC-DC变换器并联系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动力船舶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4.1 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2 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4.3 基于下垂控制的柴油发电机组小信号建模
    4.4 PQ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机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动力船舶下垂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5.1 采用含虚拟阻抗下垂控制的双向DC-AC变换器小信号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5.2 下垂控制双向DC-AC变换器与柴油发电机组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DC-DC变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混合势函数的直流微电网稳定域分析与增强方法研究[D]. 王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模块化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 周永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双向DC-DC变换器电感参数适应性优化策略研究[D]. 陈秉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5]Buck-Boost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研究[D]. 华秀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D]. 周志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双向直流谐振多变换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李宇航.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DC-DC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混沌控制研究[D]. 彭维玉. 广西大学, 2021(12)
  • [9]SEPIC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优化控制研究[D]. 王奇. 广西大学, 2021
  • [10]船舶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D]. 朱天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DC-DC转换器的输入系统不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