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论文文献综述)
戎珈萱[1](2019)在《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推动着各国之间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航运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具有世界第一的集装箱吞吐量和船队规模,但航运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之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提升我国港口航运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政府、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港口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国际油价的变化波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策略变化,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行业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各大港口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港口的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规模较小和服务水平滞后,与我国航运大国地位和保税船用燃料油潜在市场极不相配。国务院批复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东北亚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这是国家交付给舟山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也是舟山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途径。本文以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为研究对象,进行竞争战略研究。首先,分析了舟山保税燃料油供应业务现状,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内部环境对发展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地区和我国的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各国在区位条件、供油环境,油品价格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法,将舟山与新加坡、釜山、上海三个亚洲重要港口,进行发展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的竞争优劣势比较,再者,以浙江省舟山市为实证,运用波特钻石模型进行竞争要素分析,得出舟山在发展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开展这块业务方面具有可行性;最后,提出舟山下步发展该业务的近、中、远期竞争战略和相应措施。
刘欣瑜[2](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严璐[3](2009)在《石油价格体系与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近代开发利用石油开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因石油而发生了变化。到现代规模性开发利用,石油已成为战争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命运和生活水平与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紧密相连。无论作为常规动力能源,还是石油制成品的使用,目前还没有其它替代品能够具规模、经济性地取代它的地位。我们不得不关注石油市场,是因为石油无论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还是一个企业的经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油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石油的生命攸关性,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物资、工业的血液、国家安全的保障;石油的不可替代性,其它能源物质难以替代;石油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严重不均衡。1998年后至今油价主要由OPEC限产保价政策导致油价大幅波动,至2008年7月初达到144美元以上高位,8月22日更是创下了17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上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出现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增幅低,平均200万吨,而消费年增幅高,平均1000多万吨。从我国国内石油市场来看,石油消费量2008年达到3.757亿吨,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量和人均产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1/5,石油紧缺问题日益严峻。随着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石油需求也迅速增长,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也越来越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石油供给与价格,实际上已涉及每个石油企业的利益。同时,入世后市场供应者的竞争和流通体制将发生显着的变化,无论石油生产方还是消费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变局。本文立足于我国石油企业,对世界石油资源、供需状况以及价格体系进行分析。文中探讨研究现有价格体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企业采取积极参与竞争,推进改革和转变经营方式,求得更好的发展。第一章介绍了该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石油价格的组成部分以及石油消费以及生产的价格弹性;第三章介绍了国际上的石油价格体系;第四章主要介绍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石油市场的价格体系;第五章研究了中国石油企业的价格风险管理,从价格风险的来源,最终提出适合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的策略。第六章站在石油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曾惠珠[4](2008)在《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石油是我们最主要的能源,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已成为国际经济企业体最瞩目的话题。故国际间莫不对国际油价变动起伏,投以高度的关切、重视,并采取预防策略,以期降低各项成本。国际原油价格因其本身油品交易条件而有不同的价格,通常指API、含硫量与产地区域相近之三大指标油价之一或多个组合,再加上一个溢价所订定。然而现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盛行,现货价格几乎与最近一期之原油期货价格完全一致。此现象显示号称交易最透明化的期货市场,对国际原油价格也有相当大之主导性。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者,除风险规避者外,亦包括有相当高比例之金融投机业者,这些投机者的种种套利行为,往往也左右了国际原油价格。国际间为掌握国际原油价格之动态,无不积极预测国际原油价格。然而,基本上国际原油价格,截至目前仍属不可预测之范畴;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结果,截至目前为止,仍一直受到现实严苛的挑战。究其原因是,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之交易模式,乃以油价公式为基准;而主导油价公式之指标油价,则深受投机者之操纵,由于投机者之身分复杂,其行为模式又有颇多差异,投机者对于原油市场之实质供需状况,又相当陌生,因此这些人买卖国际原油期货时,通常偏重技术面或消息面分析,而忽视国际原油基本面状况。这样的买卖模式,使得国际原油价格,往往偏离原油实质供需应有之均衡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基本面之供需现象所主导,更受上述财经人士之技术面分析与消息面分析所影响。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单位除积极进行国际原油价格之预测外,在长期讯息逐渐明朗化的同时,更应明确掌握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变动趋势。更应加紧关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间之相对价格变动情况,才能促使企业体加快脚步,争取各种有利商机,以求企业体永续经营。世界原油资源是有限的,且任何产品皆有其生命周期,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时,消费者即应思考替代能源,以备该产品用尽时,可有替代之产品使用。历年来大家所使用的原油能源需求,皆以低含硫量原油居多,然而低含硫原油位居高价位之时代,各国及企业体皆面临成本之加重,各国及企业体如何察觉国际能源供给的变迁,能源消费变迁趋势,并以捷足先登优势,扩展市场成为最大优势者,将是各国及企业体应紧密观察之事。从全球原油资源的储量上来看,国际原油种类繁多,依其比重、黏度与含硫量多寡等多种特性而有所差异,石油储量中可预测高硫原油比例上较丰富,而低硫原油基本上已经将全部开发,今后低硫原油供应增量将有限,较多的增量将来自于高硫原油。因此,今后在全球性的原油日益变重、变劣之情况下,各国及企业体如何面对环境及供给变动趋势,依据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相对经济效率,新建、改造、研发各项生产设备,朝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新一代炼油业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乃是非常有意义之研究。本研究以API、含硫量、产地区域别将国际原油分别区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原油不同变量水平,分别探讨各变量水平在不同年度中,历年国际油价之影响,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历年发展趋势及相对变动趋势。期望透过本研究之发现,提供国政府及企业体,针对目前低含硫原油高价位及重视环保意识之时代,在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之策略上,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参考,进而在各项替代能源或新能源之开发、研究、建设上有所帮助。以降低各国及企业体之成本,及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可分为以下数个主轴。以期能掌握最新优势,寻找企业体最适发展条件及时机。(一)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二)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三)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之变动趋势。(四)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API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五)探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含硫量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六)探讨不同产地区域国际原油历年价格变动之相对关系。本文之研究大致分为六章: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重要性及目的,并提出本文之创新点及其研究限制,为整篇论文提出一个概括性的架构,作为以后研究内容的开端。第二章,为了解各国能源消费类型,并探究各国能源的改变情形,本研究文献探讨拟从国际能源消费变迁、国际油价之探讨、不同种类油价之探讨,加以了解不同种类国际油价发展趋势。第三章,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样本取得不易,为使资料更为完整性,逐一搜询美国能源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非石油输出国组织(Non-OPEC),从1978至2007年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历年各种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价格之数据为本研究样本初始数据。本研究经逐年汇集及整理后,再参考Fifth Edition,(2005)国际原油手册(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Market Handbook,2006),将原有初始数据再次每笔核对与查询后,逐一将每笔应有之数据补齐并汇整,以备数据更为完整性,并利于后续研究所需。在研究资料分析工具上将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双因子变异数分析(two-way ANOVA)、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s)、描述统计分析等。第四章中,将针对本研究样本基本数据描述,本研究四个变数因子:API、含硫量、区域别及不同年度,四个变量因子其基本分布如下:API部份:将原油API度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API030为『重原油』占22.6%、API 3139为『中原油』占61.1%、API 4060以上为『轻原油』占16.3%。含硫量部份:将原油其所含硫量区分为三大水平部份:含硫量0.010.5%为『轻原油』占50.7%、含硫量0.512.5%为『中原油』占42.1%、含硫量2.514.05%为『重原油』占8.2%。区域别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产地区域别区分为五大区域水平:美洲区域占15%、非洲区域占37%、亚洲区域占37%、欧洲区域占5%、其它洲区域占6%。年度部份:将原油样本数据其所归属之年度每五年区分为一个区域水平: 1978年1983年为第1水平、1984年1989年第2水平、1990年1995年为第3水平、1996年2001年为第4水平、2002年2007年年为第5水平。第五章中,依据本文实证结果分析。1.以回归分析探讨整体不同原油种类、不同年度对原油价格影响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预测不同原油『含硫量』(sulfur content)、「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及不同生产区域别、不同国际油价年度,等四个变项来探讨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从1978年自2007年,在1210个样本数下,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呈显着性关系。『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皆呈显着性。四个预测变项,进入回归方程式中多元相关系数为.45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07,亦即四个变项能联合预测『价格』20.1%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项的解释来看以『年度』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9.9%,其次为『含硫量』其解释量为0.7%,两个变项的联合预测力达20.7%,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国际原油价格=.1*API+-.061*含硫量+.032*区域+.444*年度。且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区域别、年度与价格Pearson相关分析,得知价格与不同原油含硫量、API、年度皆具有相关性存在。整体研究结果与分析,四个变项对价格的影响皆有显着性关系。第六章则根据本文研究发现,提出一个总结作为结论与建议。从资料中我们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种类原油API中,以中原油、重原油所占比率较高,各为61%及23%。在以往人类的消费习惯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而如今重原油所占比率已高过于轻原油,这显示一个情况,人类对于原油的消费习惯已从低API逐渐往高API进行,亦即原油已从轻、中原油使用逐渐往重油在消费。在轻原油中以亚洲占最高比率7%,其次为非洲占6%。亚洲的大多数的使用国家,皆使用来自中东生产的原油。非洲地区为全球原油藏量最丰富区域,在可有多项选择的情况下,理所当然选择最容易炼制,因此,轻原油占较高比率,而此现像与亚洲区域国家原油实际进口来源大部份为非洲是一致显示。在重原油的部份我们也发现,以非洲、亚洲、美洲地区占较高比率,各为8%、7%、6%。从文献资料得知历年来,美洲地区因炼油技术精密,在美国对于重原油之炼油设有焦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及催化裂化装置精密炼油设备者,其炼油毛利皆较为优渥,因此重油占较高比率是可理解。但是非洲地区历年来皆以轻原油、中原油为主,今重原油所占比率高于轻原油,由此更可了解到人类消费逐渐变迁,在轻、中原油价格高涨的时其,以及开采技术设备日益精密情况下,企业为降低原油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炼油公司将弹性调整他们的制造程序,精炼重原油,以应付各种不同物质的费用变动。因此,各国在面对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趋势,更应采用更多有弹性的策略,以提升各国竞争能力。历年来学者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变动之研究,几乎局限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等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这些也一直是经济学家关切的议题,其认为油价的变化与总体经济变数有密切的关联。当原油价格很低,经济发展的前景就很好,股价也随之上升;反之当原油价格上升,成长就变得难以达成,股价因之下跌。且原油价格波动对产出及就业有立即的负面影响。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所带动物价的上涨,仍是负向的冲击;对仰赖石油要素维生的厂商而言,成本的提高对其获利必定也是负面的影响。本研究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因素,将以创新的方式,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区分出不同种类之国际原油,并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其历年价格变动趋势中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此乃本研究之创新之一。近年来亚太地区新兴国家经济高度起飞成长,所需汽油与燃料油均节节突破高点。使得全球之油品需求居高不下,让原油进口国在各项成本上,更形成雪上加霜之情况。各国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原油资源长期的供应和稳定,忙于分散区域油源采购策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成为国际上许多石油进口国一贯之能源政策方向。然而,各国在面对整体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大环境下,除寻找原油进口来源,及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列为重要的政策方向外,本研究期望能从加强掌握对于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供应变动趋势及需求面管理措施,如此掌握市场脉动研发、开产各项优质、低成本新能源,以有效降低石油供应的脆弱度,应是各国应列为重要解决议题,此乃本研究之特色。各国能源供应安全需求考虑之议题,依能源种类而有不同之面向,且依各国国情的不同,有其不同之政策重点。一般而言,亚洲国家有较关切数量短缺的倾向,而西方国家则较重视价格走向。由于近几年来环保意识高涨,全球对燃料油的质量,以及燃料油燃烧时污染气体的排放,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企业体更面临全球环保要求范围日益提高的局面。世界各国对成品油实行新标准的过程加快,要求炼油厂提供更加清洁环保的成品油。因此,各国及企业体面对高价位低含硫原油及重视环保议题之时代,不得不积极观察各项不同国际能源之发展趋势,及研发各项替代能源及相关科技,以因应解决当前所面临问题,以提升各国际企业体之竞争力。综观国际间各国政府、企业体忙于应对环保、高价位低含硫原油等现况问题。国际间国际原油价格起伏变动,实质地影响各国的经济体系,各学者也皆着墨于原油价格的变化与总体经济的表现;利率、指数、股价报酬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关系。正当大家思考因应对策之同时,无论影响国际原油因素有多少种,整体大环境下的国际原油价格之起伏波动,各国应重视其整体性,观察各项国际能源的经济效益之开发及相对价格之发展。并依各国的需求,拟出一套可因应其营运方案的避险策略,以避免买进高价原油之窘境,而得以更细致化检视不同种类国际油价间之关联性。因此,本研究拟将不同于以往学者所探讨与国际原油价格间的各相关探讨因素,本研究将以从新的角度,将国际原油以API、含硫量、产域别,分别区分出不同种类国际原油,并将各类原油进一步区分为重质原油、中质原油、轻质原油,进而探讨在不同种类国际原油的历年价格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其变动相对价格情况。以提供各国政府及产业界了解不同种类国际原油之变动趋势,提早提出相关因应政策,是为本研究之另一项创新。
周向彤[5](2008)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回顾1.原油2007年12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继续高位宽幅震荡。其间,欧佩克会议是否增产引起月初油价波动;美国情报机构关于伊朗已停止核武器项目的报告给油价上涨带来了压力;而美联储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举措则带
周向彤,徐可欣[6](2007)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认为回顾1.原油进入7月份以来,尼日利亚再次发生暴力事件、欧佩克拒绝增产以及美国汽油库存较低等因素,刺激油价连续上涨至接近纪录的高位。其间,受美国与伊朗紧张局势的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始终高位震荡。月底,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突破78美元/桶
周向彤[7](2005)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提出
吴海泉[8](2004)在《油价走势》文中研究表明
张威[9](2016)在《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政府规制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和国外发展模式等。从理顺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入手,完成了对石油流通主要管理环节的系统分析。从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着力理清政府管理的边界。从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入手,强化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发展,形成了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经过多轮改革和政策调整,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对我国石油流通行业规模、市场结构、价格体系、储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石油流通市场的开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在经营主体的资质管理、价格管理方面管控措施严格。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尚未理顺,原油开采、炼化等非流通环节的管理措施仍对流通管理具有影响。这对保障市场秩序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抑制了发展活力。三是从国际趋势看,扩大市场开放,降低政府干预度,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已是各国石油流通管理的大势所趋。我国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的边界,强化资质管理、放开价格管理、加强储备管理、完善市场体系,规范行业秩序。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应从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石油定价机制、提高监管水平、优化财税调控机制、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深化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提升石油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石油流通绿色低碳、均衡协调发展,构建新形势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流通体系。
周向彤[10](2016)在《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1回顾1.1原油7月份国际油价总体呈现震荡下行态势。美国驾驶出游高峰期汽油需求不及预期,加之欧佩克产量增长、美国钻机数持续上升以及美元走强等因素共同促使油价回落。7月份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分别为44.69美元/桶、45.10美元/桶和42.46美元/桶,环比分别下降4.04美元/桶、3.23美元/桶和3.80美元/桶。
二、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论文提纲范文)
(1)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于保税船用燃料油的研究综述 |
1.2.2 对于新加坡保税船用燃料油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1.2.3 对于我国保税船用燃料油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1.2.4 对于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4.2 研究价值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船用燃料油概念 |
2.2 自贸试验区概念 |
2.3 波特钻石模型 |
2.4 比较优势理论 |
2.5 产业链理论 |
第3章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发展现状 |
3.1 浙江省舟山市基本情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经济社会发展 |
3.2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现状 |
3.3 舟山发展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的问题和困难 |
3.3.1 市场机制尚不成熟 |
3.3.2 金融配套尚不完善 |
3.3.3 通关效率尚有差距 |
3.3.4 供油锚地锚位依旧紧张 |
3.3.5 硬件配备较为落后 |
3.3.6 供油品牌有待强化 |
第4章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4.1 国际环境分析 |
4.2 国内环境分析 |
4.3 行业环境分析 |
4.3.1 新加坡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市场分析 |
4.3.2 香港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市场分析 |
4.3.3 我国内地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市场分析 |
4.3.4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市场优劣势分析 |
第5章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要素分析 |
5.1 资源要素 |
5.1.1 区位 |
5.1.2 港口岸线 |
5.1.3 气候 |
5.1.4 信息化基础设施 |
5.2 市场需求 |
5.3 相关支持性产业 |
5.3.1 生产 |
5.3.2 仓储物流 |
5.3.3 贸易交易 |
5.4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行业竞争 |
5.4.1 企业经营战略 |
5.4.2 市场结构 |
5.4.3 行业竞争 |
5.5 市场机遇 |
5.6 政府作用 |
5.6.1 制定发展规划和任务清单 |
5.6.2 争取政策突破 |
5.6.3 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 |
5.6.4 规范市场秩序 |
5.6.5 舆论宣传 |
5.6.6 产业扶持资金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战略选择及相关措施 |
6.1 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
6.2 提升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战略的相关措施 |
6.2.1 近期成为我国保税船用燃料油行业总部 |
6.2.2 中期打造全业态海事服务基地 |
6.2.3 远期成为东北亚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和国际海事服务中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之处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成品油 |
2.1.2 成品油价格 |
2.1.3 成品油市场 |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
2.2.2 幔源油气论 |
2.2.3 价格均衡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2.5 地缘政治理论 |
2.2.6 金融投机理论 |
2.2.7 石油美元理论 |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
3.2.1 完善调控程序 |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
4.1 市场结构(S)分析 |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
4.1.3 进入壁垒分析 |
4.2 市场行为(C)分析 |
4.2.1 价格行为分析 |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4.3 市场绩效(P)分析 |
4.3.1 资源配置效率 |
4.3.2 规模经济水平 |
4.3.3 资本利润率 |
4.3.4 X--非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
5.1.1 原油成本分析 |
5.1.2 加工成本分析 |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
5.1.4 税费分析 |
5.1.5 企业利润分析 |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
6.1.1 OPEC的崛起 |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
7.3.1 供应管理政策 |
7.3.2 需求引导政策 |
7.3.3 价格监管政策 |
7.3.4 税收调节政策 |
7.3.5 价格保险政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石油价格体系与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石油价格弹性的涵义 |
2.1 石油价格的定义 |
2.2 石油消费的价格弹性 |
2.2.1 石油消费的长期价格弹性 |
2.2.2 石油消费的短期价格弹性 |
2.3 石油生产的价格弹性 |
2.3.1 油田生产的自然规律 |
2.3.2 油田生产及原油加工的基本经济特性 |
2.3.3 石油生产的长期价格弹性 |
2.3.4 石油生产的短期价格弹性 |
第3章 国际石油价格体系的分析借鉴 |
3.1 国际石油价格体系现状 |
3.2 OPEC定价机制的作用 |
3.2.1 OPEC定价标准 |
3.2.2 OPEC产量调控机制原理 |
3.3 由期货市场主导的石油定价体系 |
3.3.1 期货市场机制 |
3.3.2 石油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
3.3.3 普氏报价系统的运用 |
第4章 中国现行石油市场价格体系探析 |
4.1 中国现行的石油市场格局 |
4.1.1 中国石油供需的基本格局 |
4.1.2 中国油气勘探生产的总体现状 |
4.1.3 中国石油税收体系 |
4.2 中国现行的石油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 |
4.2.1 中国石油进出口形势 |
4.2.2 中国石油流通的基本状况 |
4.2.3 中国原油、成品油价格体系 |
4.3 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 |
4.3.1 中国石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
4.3.2 中国现行油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基于现行石油价格体系的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对策 |
5.1 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来源 |
5.1.1 国际市场——不断趋高的进口油价 |
5.1.2 国内市场——油品流通价格管制 |
5.2 中国石油相关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的困难与问题 |
5.2.1 石油企业缺乏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和相应的金融支持 |
5.2.2 对石油价格风险管理的衍生品交易经验不足 |
5.3 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策略 |
5.3.1 基于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宏观角度价格风险管理策略 |
5.3.2 基于衍生品交易的微观角度价格风险管理策略 |
5.3.3 一体化策略 |
5.3.4 交易策略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动机 |
第三节 研究重要性及目的 |
第四节 研究范围 |
第五节 研究流程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际能源消费变迁 |
第二节 国际油价之探讨 |
第三节 不同种类油价之探讨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架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四章 样本数据型态与特征 |
第一节 样本数据来源选定 |
第二节 样本基本数据 |
第三节 不同原油样本特征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含硫量对油价的影响 |
第二节 API 对油价的影响 |
第三节 区域别对油价的影响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2 月底, 油价冲破96美元/桶。 |
1 2 月份欧美油品价格走势与原油相似, 继续保持强劲上升。 |
1 2 月份新加坡油品价格宽幅震荡。 |
1 2 月份主要研究机构的供需报告摘要如下。 |
(6)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回顾 |
1.原油 |
2.成品油 |
预测 |
1.原油 |
2.成品油 |
(7)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回顾 |
1.原油 |
2.成品油 |
预测 |
1.原油 |
2.成品油 |
(9)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石油流通管理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成果 |
2 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现状 |
2.1 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沿革 |
2.2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
2.3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3.1 市场失灵理论 |
3.2 政府规制理论 |
3.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3.4 产业组织理论 |
3.5 相关理论对中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4 重大政策性案例的实证分析 |
4.1 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 |
4.2 《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 |
4.3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1 美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2 法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3 日本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4 韩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5 德国石油流通管理模式 |
5.6 世界石油流通管理改革的趋势 |
5.7 基本经验与启示 |
5.8 本章小结 |
6 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
6.1 基本取向 |
6.2 基本原则 |
6.3 主要目标 |
6.4 具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不足和今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 |
1.1原油 |
1.2成品油 |
2石油市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WTI与布伦特价差有所扩大 |
2.2美国原油库存下降,油品库存上升 |
2.3地缘政治因素继续影响石油市场 |
2.4欧佩克原油产量继续上升 |
2.5原油期货合约非商业净多仓总体下降 |
3预测 |
四、国际市场主要油品现货平均价格表(论文参考文献)
- [1]舟山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戎珈萱.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2]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3]石油价格体系与中国石油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研究[D]. 严璐.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4]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D]. 曾惠珠.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5]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 国际石油经济, 2008(01)
- [6]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徐可欣. 国际石油经济, 2007(08)
- [7]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 国际石油经济, 2005(01)
- [8]油价走势[J]. 吴海泉. 国际石油经济, 2004(01)
- [9]我国石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张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10]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回顾与预测[J]. 周向彤. 国际石油经济,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