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斗轮取料机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顾春卫[1](2020)在《件杂货码头改造为专业化砂石码头的装卸工艺关键技术》文中认为为使件杂货码头改造为专业化砂石码头的装卸工艺设计合理、可靠,针对码头改造一般涉及的卸船作业、装船作业、水平运输、堆场作业等主要工艺流程,分析设备选型和工艺布置方案,介绍卸船泊位多种典型的设计方案,并对码头转运站的布置予以详细说明。在进行改造码头的装卸工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码头现状和作业需求,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刘炽健[2](2019)在《基于缩尺实验台的斗轮堆取料机载荷及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斗轮堆取料机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大型露天矿储料场、大型仓库、煤气发电厂和大型港口码头等散料运输场所的大型连续散料处理成套设备。斗轮机在取料过程中悬臂梁的振动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引发结构失效乃至整机坍塌事故等。这与斗轮机挖掘对象复杂多变,激励源多且特性复杂密切相关,其中铲斗在挖掘散料时受到来自物料的动态挖掘阻力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源之一。本文以DQLZ1200型斗轮机为模型搭建的实验台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法和有限元法,并结合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对斗轮堆取料机在挖掘过程中载荷变化特性、载荷变化影响因素、悬臂响应及响应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相似理论,参照DQLZ1200型号斗轮堆取料机,设计和搭建了斗轮堆取料机悬臂动力学特性研究缩尺实验平台。为了验证模型相似性,分别建立了斗轮堆取料机与缩尺模型实验台的有限元模型,对两者进行了模态分析。对比实验台与斗轮堆取料机的模态结果,验证了斗轮堆取料机与实验台具有几何与动力学相似性,同时为后面的响应分析奠定基础。2.建立了离散元模型,仿真分析了斗轮堆取料机斗轮机构取料过程,获得了取料过程挖掘阻力的时变特征。设计进行了实验,对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铲斗受到的挖掘阻力的大小与斗轮转速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即转速越大,挖掘阻力越大,超过一定范围时,转速变化不影响挖掘阻力大小;在一定范围与物料颗粒大小呈负相关,即颗粒越大,挖掘的阻力越小。颗粒过于庞大或者过于细小,颗粒大小的变化不影响挖掘阻力的大小。3.对挖掘过程中悬臂的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将所得到的挖掘载荷数据加载至实验台有限元模型中,得到了斗轮堆取料机在挖掘过程中的振动响应。通过与实验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悬臂振幅和应力与挖掘载荷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挖掘阻力变小,悬臂结构的振幅及应力变小;斗轮转速接近固有频率时,悬臂会发生剧烈振动,会导致悬臂的振幅与应力会出现较大的峰值。
朱本飞[3](2019)在《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对干散货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煤炭和矿石等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形成了目前大宗干散货的跨区域运输局面。干散货码头是干散货水路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干散货码头是一个涵盖海侧、堆场和陆侧等多个作业环节的物流系统,呈现出多输入、多输出、动态性、非线性等复杂特征。对于干散货码头设计、建设和运营等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实际问题,依靠传统方法来解决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此,论文将系统仿真方法引入到干散货码头物流系统,讨论了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其模块化建模方法与应用。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站在复杂系统建模思想体系的层面,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模块化仿真建模方法,搭建面向干散货码头的仿真子模块库和建模框架库,为模块化建模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其二,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方法在解决码头工程问题的局限性,结合所提的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将改造HLA建模法、分块-集成建模法、MAS建模法等应用到这些工程问题中,以提供可行的定量化解决方案。总的来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分析码头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分合机理,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模块化仿真建模方法,并开发了子模块库和建模框架库。基于DEVS的层次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将DEVS离散事件系统规范中耦合模型的组合过程迁移到干散货码头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分析了干散货码头的系统分合机理及其模块化建模方法。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化的子模块,以特定的模块组合的方式形成仿真模型。建模框架库和子模块库是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的两大基础。为推动这种建模方法的应用,开发了一个子模块库和一个建模框架库。(2)提出了基于改造HLA建模的散货码头通过能力分析方法。目前码头通过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经验公式。它将海侧区域的通过能力直接作为码头的综合通过能力。而事实上码头通过能力受到码头的海侧、堆场、陆侧三个环节的影响。论文结合干散货码头的系统分合机理的成果,将改造HLA建模方法应用到散货码头建模过程中,建立了一个考虑干散货码头全部生产环节的仿真模型。基于流程和规则,通过模拟码头的运营过程来分析码头的通过能力。(3)提出了基于分块-集成建模法的散货码头生产效能评估方法。码头的生产效能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非线性综合影响。目前生产效能评估更多的是基于专家经验的静态评估和事后评估。论文将分块-集成建模法应用到生产效能评估过程中。它通过建立干散货码头全部作业环节的仿真模型,研究生产效能指标与输入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实现了生产效能的事前评估和动态评估。(4)提出了基于MAS建模法的水水中转码头设计方案定量化比选方法。以往的方案比选主要依靠工程人员的经验进行定性和静态地比较。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S建模法的定量化分析评价方法。它以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为基础,所建立的MAS模型特点是模型体系中既覆盖了码头不同环节的诸多功能性实体Agent,又包括很多管理决策Agent。基于这种综合性MAS的仿真模型分析获得不同方案的生产作业性能,实现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定量化比选。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分析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的分合机理,提出了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基础性方法,它提供了建模所需的子模块和建模框架。基于系统分合机理的建模法可以与改造的HLA建模、分块-集成建模、MAS建模法等进行结合,作为这些建模方法开发仿真模型的基础。
王明江[4](2018)在《斗轮机回转机构极限转矩联轴器的故障分析及改进》文中指出斗轮机的回转限矩联轴器由于设备设计选型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在运行当中设备故障频繁及检修困难,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联轴器的故障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该文对改造前后的联轴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性能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改造实施后的蝶簧式极限转矩联轴器的检查,效果明显。
闫伟,杨照东[5](2018)在《EPC/PC管理模式在港口煤炭装卸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港口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多个专业队伍配合实施,持续处理质量、进度、安全、成本、信息等方面的偏差。结合实施的总承包管理,针对散货装卸系统设备种类多、功能复杂、外形各异、专业面广等特点,发挥各方技术和经验,充分了解现场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注重项目早期技术准备,协助完善系统,制定合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管控,优化系统性能,与水工和土建工程密切配合,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了系统设备预定功能,为实施类似工程总承包管理提供借鉴。
孙境谣[6](2017)在《斗轮堆取料机关键部件参数化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斗轮堆取料机作为散料机械的重要设备,在港口、矿山等众多场所应用广泛。在目前开放性竞争环境下,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料场限制,提供出短供货周期、设计成本低并满足用户要求的设备设计与制造,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较前沿设计方法是通过产品或部件参数化的手段简洁、高效的实现该目标。斗轮装置是斗轮机工作时的第一执行元件,其设计参数直接影响整机的工作能力。本文通过UG三维软件,将其参数之间的约束和定位等关系串联成一套参数化设计理论,并利用UG中的装配关系,用数学模型替代原有数值,使得互相配合的两个元件之间产生了尺寸关联;将此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在斗轮装置的设计中,从框架设计到三维参数化模型、二维工程图的全过程。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由三维模型至二维工程图的完全对接与自动化更新,达到设计参数联动,实现将产品模型标准化、系统化,对简化设计过程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应用价值。在研究得到的参数化模型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对该模型设置相应边界条件和约束,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该模型下的斗轮装置的不同工作情况进行解析,并依据得到的强度云图、位移云图以及屈曲强度和疲劳强度等相关数据,证实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根据研究所得参数化模型,利用DEM求解器对斗轮机上仰和下俯的极限状态、物料转载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物料颗粒及环境的设定模拟料流冲击效果,得到料流最大冲击力和平均冲击力等参数并用极限评价指标纠正皮带可能的跑偏量,以对工作状态及装载能力进行评估,确保产品的稳定性。本课题通过参数化设计使全局参数具备联动功能,方便设计人员的局部修改及二次设计,简化了设计过程并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参数化设计过程有益于形成设备型谱,便于设计和标准化管理,对企业缩短供货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郭健,徐万鑫,黄有义[7](2017)在《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概述了国内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了门式斗轮堆取料机相较于功能相近的其他形式堆取料机的技术优势所在,重点阐述了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在机型开发结构创新优化、大车行走纠偏控制、机械驱动式起升机构同步控制以及适应输送工艺多样性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杰[8](2016)在《宝钢炼铁原料场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钢铁企业内部,原料场担负着矿石和煤等原燃料的输入、储存、处理和输出的任务。鉴于原燃料理化属性特点,加之现场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极易引起不同程度扬尘所导致的粉尘污染。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的逐步推进与落实,宝钢向着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目标逐步迈进。因此,对原料场区域进行清洁生产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性课题。为了提高宝钢炼铁厂原料分厂清洁生产的技术水平,结合宝钢原料场自身特点,从减少料场堆取料和皮带机输送物料产生的扬尘、提高厂内固废资源利用量、降低物料运输和加工电耗等多种途径出发,自主研究了皮带机内贴外堵控制扬尘法、钢渣快旋薄取取料法、异品种合流等多项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了胶带倾斜型弧形导料滑板,清扫器组合安装等新型装置并投入生产,使得清洁生产取得了显着成效,实现了原料场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原料场抑尘洒水枪可采用口径18mm、0.7MPa进水压力的SW-50C型号喷头作为常规喷洒方式。使用凝固剂N81620进行抑尘,煤堆配比浓度3%、矿粉配比浓度1.5%时效果较好,且都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采用防尘网、溜槽内贴外堵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原料场的扬尘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加大钢渣、高炉灰、污泥和氧化铁皮的配入量能够提升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和TFe品位,提高成品率;但同时应考虑Zn和P富集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采用高炉灰预混匀及合流作业等相关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固废原料给混匀矿堆积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大提高了固废的使用量。采用流程切换和合流技术等措施,可提高取料机台时和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的吨矿电耗。
李锋[9](2016)在《盐用橡胶履带式斗轮取料机底盘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斗轮取料机是专门用于散货装卸场的物料堆取装备,主要用于场地内物料的堆取和均料。斗轮取料机的执行机构是一个斗轮,可以通过斗轮的旋转在储料场将物料运走,同时可以将运到物料场的物料经机器臂架上的带式输送机反向运行而堆存在料场,因此斗轮取料机能实现储料场物料的连续装卸。本文设计的斗轮取料机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盐场对生产条件的具体需求。出于对盐场实际地面条件的考虑,以及橡胶履带对于传统金属履带的各种优点,采用了履带式行走底盘。目的是降低振动和噪声,减少对盐场地面的破坏。本文首先基于履带式工程机械底盘的构造,结合机械设计资料以及盐场对工作效率等因素的要求,完成了盐用斗轮堆取料机的底盘设计,并在满足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对履带和相关的驱动部件进行了合理的选型并校核,并基于Catia完成了虚拟样机设计。本文设计的车辆属于履带车辆,转弯问题和车辆对盐场地面的通过性和破坏性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作者基于Matlab和数值分析方法完成了转弯过程的研究,并导出了转弯半径与两侧履带速比的一般关系;基于地面力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实际的土壤条件,分别研究了静态和作业工况下履带接地比压的分布情况,并研究各工况下履带的接地比压最大值,验证了样机不会对盐场的土壤造成破坏。同时,也研究了执行机构的受力情况以及履带接地比压与重心位置之间的一般性关系。另外,也初步探索了履带接地比压于制动和启动时的加速度关系,确认了即便是惯性的影响,在启动和刹车工况,整机也不可能发生倾覆。最后,基于有限元设计理论,研究了模态分析和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并运用专业的CAE分析工具Workbench对车架部分进行了模态分析和静力学分析,验证了样机远远没有达到共振的危险,也满足结构上的强度要求。
王岩[10](2014)在《基于神经网络的斗轮取料机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斗轮取料机是热电厂、港口、矿山、冶金等各大行业连续装卸物料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随着能源、矿业、散料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斗轮取料机自动化和工作效率的研究,已成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课题。针对现有斗轮取料机的工作环境和机械运转机构控制系统现状,充分考虑斗轮取料机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设计了一种神经网络与PID有机结合的控制系统,提高斗轮取料机的生产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于现有斗轮取料机的大车行走、悬臂旋转、悬臂俯仰等几个运行环节多都采用分离时序控制而使斗轮取料不得不待时取料所引起效率不高的现象,本文设计了几大机构并行运转控制模式,以缩短斗轮取料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深入研究斗轮取料机取料方式以及并行运行的特点,建立斗轮取料机运动解析方程和子系统数学模型。深入研究RBF神经网络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结合K均值聚类算法、熵值法、阶梯步长和隐含节点删除策略等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最近邻聚类算法不但可以简化和优化网络,而且提高了RBF神经网络学习效率。根据此算法设计了改进的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深入研究斗轮取料机的工作特点,设计了斗轮取料机控制系统原理图,同时将斗轮取料机子系统和斗轮取料机系统位置被控对象分别采用PID和改进的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控制。经MATLAB软件仿真,验证了此控制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斗轮取料机解耦控制,而且能够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说明了此种算法对斗轮取料机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二、浅析斗轮取料机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斗轮取料机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缩尺实验台的斗轮堆取料机载荷及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斗轮堆取料机发展现状 |
1.2.2 斗轮堆取料机动力学响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斗轮机激励源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斗轮堆取料机实验台的相似设计及验证 |
2.1 实验台设计 |
2.1.1 斗轮堆取料机结构简介 |
2.1.2 相似理论 |
2.1.3 实验台的设计 |
2.2 实验台的组成系统 |
2.2.1 模态测试系统 |
2.2.2 压力测试系统 |
2.2.3 振动测试系统 |
2.3 实验台的相似性验证 |
2.3.1 模态参数相似关系 |
2.3.2 仿真模型构建 |
2.3.3 实验台与原型机模态对比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斗轮堆取料机取料过程的载荷动态特性 |
3.1 仿真模型构建 |
3.1.1 离散元法简介 |
3.1.2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
3.2 挖掘力仿真 |
3.3 挖掘阻力实验验证 |
3.3.1 挖掘阻力测试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挖掘力的影响因素 |
3.4.1 不同转速对挖掘阻力的影响 |
3.4.2 不同颗粒大小对挖掘阻力的影响 |
3.4.3 挖掘阻力传统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斗轮堆取料机取料过程振动响应特性 |
4.1 挖掘过程的瞬态响应分析 |
4.1.1 瞬态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
4.1.2 悬臂-斗轮瞬态响应分析 |
4.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 振动测试实验验证 |
4.3 动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悬臂振幅的影响因素 |
4.3.2 转速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
4.4 结构优化 |
4.4.1 结构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4.4.2 多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
4.4.3 匹配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3)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干散货码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海侧资源分配 |
1.2.2 堆场资源优化 |
1.2.3 陆侧资源调度 |
1.2.4 多环节整体分析 |
1.3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
1.3.2 面向复杂系统建模的方法 |
1.3.3 HLA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3.4 分块-集成建模法研究现状 |
1.3.5 MAS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6 DEVS建模的研究现状 |
1.3.7 其他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现状总结与存在的问题 |
1.4.1 干散货码头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2 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专业化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的DEVS分合机理 |
2.1 专业化干散货码头装卸工艺系统 |
2.1.1 码头的装卸工艺 |
2.1.2 码头的平面与工艺布置 |
2.2 复杂系统的DEVS分析思想 |
2.2.1 系统的形式化描述 |
2.2.2 DEVS原子模型及耦合模型 |
2.2.3 DEVS层次化模型的构造方式 |
2.3 干散货码头的DEVS原子模型与耦合模型 |
2.3.1 码头模型的层级 |
2.3.2 码头的DEVS原子模型 |
2.3.3 码头的DEVS耦合模型 |
2.4 干散货码头的DEVS分合机理建模 |
2.4.1 码头系统的分合机理 |
2.4.2 基于分合机理的建模思路 |
2.4.3 基于分合机理的码头建模方法 |
2.5 干散货码头DEVS分合机理建模的基础 |
2.5.1 码头模型的子模块库 |
2.5.2 码头模型的建模框架库 |
2.5.3 子模块库与建模框架库的关系 |
2.6 基于DEVS分合机理的建模方法的扩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分合机理的干散货码头建模的子模块库 |
3.1 引言 |
3.2 子模块库概述 |
3.2.1 干散货码头物料流 |
3.2.2 子模块库的主要元素 |
3.3 仿真子模块库构成 |
3.3.1 计划管理子模块 |
3.3.2 卸车子模块 |
3.3.3 装船子模块 |
3.3.4 卸船子模块 |
3.3.5 装车子模块 |
3.3.6 堆场子模块 |
3.3.7 统计子模块 |
3.3.8 全局变量子模块 |
3.4 校验与验证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合机理的干散货码头建模的建模框架库 |
4.1 引言 |
4.2 建模框架概述 |
4.3 干散货码头信息流 |
4.3.1 基于需求与供应的划分 |
4.3.2 基于海侧与陆侧的划分 |
4.4 仿真建模框架库 |
4.4.1 需求驱动型 |
4.4.2 供应驱动型 |
4.4.3 堆场与需求驱动型 |
4.4.4 堆场与供应驱动型 |
4.4.5 需求与供应双驱动型 |
4.5 校验与验证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造HLA建模的出口型散货码头通过能力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建模架构 |
5.2.1 标准HLA建模框架 |
5.2.2 基于标准HLA的码头模型架构 |
5.2.3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建模架构 |
5.3 基于改造HLA的码头仿真模型 |
5.3.1 基于改造HLA的模型分合关系 |
5.3.2 计划管理联邦成员 |
5.3.3 火车卸车联邦成员 |
5.3.4 装船作业联邦成员 |
5.3.5 堆场管理联邦成员 |
5.3.6 信息统计联邦成员 |
5.3.7 全局变量联邦成员 |
5.4 模型参数及模型校验 |
5.4.1 模型参数 |
5.4.2 模型校验 |
5.5 案例研究 |
5.5.1 参数输入 |
5.5.2 仿真结果 |
5.5.3 敏感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法的散货码头生产效能评估方法 |
6.1 问题描述 |
6.1.1 卸车区域 |
6.1.2 堆场区域 |
6.1.3 装船区域 |
6.1.4 生产效能评估问题 |
6.2 关键性生产效能指标 |
6.2.1 评估指标体系 |
6.2.2 关键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 |
6.3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效能评估方法 |
6.3.1 分块-集成建模方法 |
6.3.2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效能评估法 |
6.3.3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模型转化 |
6.4 仿真模型及结构 |
6.4.1 基于分块-集成建模的模型分合关系 |
6.4.2 计划管理子系统 |
6.4.3 船舶到达子系统 |
6.4.4 火车到达子系统 |
6.4.5 堆场作业子系统 |
6.4.6 指标统计子系统 |
6.5 模型校验与确认 |
6.6 仿真实验 |
6.6.1 基于堆存期和船舶到港时间间隔的场景 |
6.6.2 基于堆存期和船舶装载量的场景 |
6.6.3 基于生产线作业效率的场景 |
6.7 结果分析 |
6.7.1 场景一的仿真结果分析 |
6.7.2 场景二的仿真结果分析 |
6.7.3 场景三的仿真结果分析 |
6.7.4 仿真分析结论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MAS建模法的水水中转散货码头方案定量评价研究 |
7.1 问题描述 |
7.1.1 海船卸船区域 |
7.1.2 堆场区域 |
7.1.3 内河驳船装船区域 |
7.1.4 设计方案评价问题 |
7.2 基于MAS的建模方法 |
7.2.1 基于MAS的建模思路 |
7.2.2 基于MAS的码头模型框架 |
7.2.3 基于MAS的模型依赖关系 |
7.3 基于MAS的码头仿真模型 |
7.3.1 基于MAS建模的模型分合关系 |
7.3.2 计划管理智能体 |
7.3.3 海船卸船智能体 |
7.3.4 堆场作业智能体 |
7.3.5 驳船装船智能体 |
7.3.6 性能统计智能体 |
7.4 模型校验与验证 |
7.4.1 模型校验 |
7.4.2 模型验证 |
7.5 案例研究 |
7.5.1 设计方案 |
7.5.2 仿真实验 |
7.5.3 场景假设 |
7.5.4 场景分析的结果 |
7.5.5 方案比选的结论 |
7.6 方法对比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4)斗轮机回转机构极限转矩联轴器的故障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1 存在的问题 |
2.2 问题分析 |
2.3 回转限矩联轴器的工作原理 |
3 改造措施 |
3.1 改进后联轴器的工作原理 |
3.2 改造的目的及技术措施 |
3.3 改造前后两种联轴器的使用状况 |
3.4 碟簧式限矩联轴器的转矩验算 |
4 效果检查 |
5 结论 |
(5)EPC/PC管理模式在港口煤炭装卸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项目简介 |
1.1 工程概况 |
1.2 装卸系统 |
1.3 自然条件及水文条件 |
2 设计与采购 |
2.1 设计阶段 |
2.2 系统优化 |
2.2.1 皮带机工艺改进 |
2.2.2 廊道和装船机改进 |
2.3 与土建协调配合 |
2.4 制造过程监造 |
2.5 配套件选择 |
3 主要设备安装 |
3.1 卸船机 |
3.2 装船机 |
3.3 斗轮取料机与堆料机 |
3.4 皮带机 |
3.5 采制样系统 |
3.6 皮带秤 |
4 系统调试与试运转 |
5 结语 |
(6)斗轮堆取料机关键部件参数化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斗轮堆取料机简介 |
1.1.1 斗轮堆取料机的分类 |
1.1.2 斗轮堆取料机的结构功能 |
1.2 斗轮堆取料机的发展 |
1.2.1 斗轮堆取料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斗轮堆取料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斗轮及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悬臂式斗轮堆取料机的斗轮装置 |
2.1 斗轮装置分类 |
2.1.1 有格式斗轮 |
2.1.2 半格式斗轮 |
2.1.3 无格式斗轮 |
2.2 斗轮装置的结构组成 |
2.2.1 斗轮装置轮体 |
2.2.2 斗轮装置的铲斗 |
2.2.3 斗轮装置的斗轮轴 |
2.3 斗轮装置作业工艺 |
2.4 斗轮装置选型设计 |
2.4.1 斗轮装置设计参数 |
2.4.2 斗轮装置参数确认 |
2.5 本章小结 |
3 斗轮装置参数化设计建模 |
3.1 参数化设计建模理念 |
3.2 参数化设计特点 |
3.3 参数化设计建模方法 |
3.4 参数化设计驱动和实现 |
3.5 UG参数化设计建模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斗轮装置力学性能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4.2 斗轮装置结构静力学分析 |
4.2.1 斗轮装置网格划分 |
4.2.2 斗轮装置载荷组合及约束 |
4.3 斗轮装置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1 斗轮装置强度分析 |
4.3.2 斗轮装置刚度分析 |
4.3.3 斗轮装置稳定性分析 |
4.3.4 斗轮装置疲劳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物料转载过程模拟分析 |
5.1 模拟分析的必要性 |
5.2 仿真参数的确定和评估方法 |
5.2.1 系统参数 |
5.2.2 转载站EDEM仿真建模及参数确定 |
5.2.3 评价方法 |
5.3 计算机仿真过程 |
5.3.1 仿真设定参数的验证 |
5.3.2 物料堆积角的验证 |
5.3.3 物料堆积密度的验证 |
5.3.4 仿真过程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物料对输送机的冲击分析 |
5.4.2 受料输送机受料不对称的分析 |
5.4.3 输送带偏移分析 |
5.4.4 头部漏斗挡料板受力分析 |
5.4.5 仿真结果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 非环保机型 |
1.2 环保机型 |
1.3 发展现状 |
2 相较于其他机型的技术优势 |
3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3.1 机型结构创新优化 |
3.2 大车行走纠偏控制研究 |
3.3 机械驱动式起升机构同步控制研究 |
3.4 适应输送工艺多样性研究 |
4 发展趋势 |
5 结语 |
(8)宝钢炼铁原料场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2.1 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 |
1.2.2 国外先进企业清洁生产先例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炼铁原料场降尘技术的研究 |
2.1 粉尘的抑尘机理 |
2.1.1 粉尘颗粒的受力分析 |
2.1.2 抑尘机理 |
2.2 料场洒水抑尘 |
2.2.1 洒水抑尘机理分析 |
2.2.2 洒水抑尘的改进试验 |
2.2.3 对洒水抑尘的研究结论 |
2.3 喷洒凝固剂抑尘 |
2.3.1 凝固剂的抑尘原理 |
2.3.2 优化凝固剂配比及喷洒制度试验 |
2.4 防风抑尘 |
2.4.1 防风抑尘网 |
2.4.2 效果分析 |
2.5 原料场新型抑尘环保技术的应用及开发 |
2.5.1 皮带机溜槽内贴外堵抑尘技术 |
2.5.2 易扬尘物料堆积作业扬尘控制技术 |
2.5.3 安装胶带倾斜型弧形导料滑板装置 |
2.5.4 清扫器组合安装技术 |
2.5.5 洗车台自动控制技术 |
2.5.6 封闭式料场改造技术 |
2.5.7 胶带机通廊及转运站封闭技术 |
2.5.8 喷雾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炼铁原料场的固废利用技术 |
3.1 概述 |
3.1.1 固废种类简介 |
3.1.2 固废利用的技术难点 |
3.1.3 主体工艺示意图 |
3.2 固废使用对匀矿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1 固废原料的粒度、成分和水分的统计分析 |
3.2.2 原料配比对混匀矿成分波动影响的统计分析 |
3.2.3 固废原料对混匀大堆SiO_2和TFe稳定性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固废的烧结性能试验研究 |
3.3.1 试验原料 |
3.3.2 试验方法及原料配比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4 小结 |
3.4 固废影响堆积质量的解决方案 |
3.4.1 高炉灰预混匀堆积技术 |
3.4.2 活性污泥的合流作业技术 |
3.4.3 钢渣粉薄切浅进快旋取料技术 |
3.4.4 调整取料机金检装置的灵敏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炼铁原料场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 |
4.1 混匀矿质量优化技术 |
4.1.1 混匀矿的TFe、σ-SiO_2对烧结矿TFe、R稳定程度影响分析 |
4.1.2 混匀质量控制技术 |
4.1.3 小结 |
4.2 斗轮取料机取料流量稳定优化模拟 |
4.2.1 原作业方式存在问题 |
4.2.2 模型的建立 |
4.2.3 模型应用与控制模式分析 |
4.2.4 实施后的效果 |
4.2.5 结论 |
4.3 流程切换技术 |
4.3.1 流程切换说明 |
4.3.2 效果 |
4.4 异品种流程合流加料技术 |
4.4.1 具体实现形式 |
4.4.2 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盐用橡胶履带式斗轮取料机底盘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斗轮堆取料机简介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3.3 发展趋势 |
1.4 本章小结 |
2 斗轮堆取料机的底盘设计 |
2.1 工艺参数及总体设计方案确定 |
2.2 底盘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 |
2.2.1 动力及传动系统 |
2.2.2 制动系统 |
2.2.3 转向系统 |
2.2.4 悬架系统 |
2.3 底盘行驶系统设计 |
2.3.1 驱动轮 |
2.3.2 张紧轮 |
2.3.3 托轮及支重轮 |
2.3.4 底盘行驶履带 |
2.4 基于CATIA的虚拟样机设计 |
2.4.1 斗轮取料机底盘总成装配 |
2.4.2 履带建模 |
2.4.3 动力系统总成建模 |
2.4.4 张紧轮总成建模 |
2.4.5 托轮及支重轮总成建模 |
2.4.6 底架总成建模 |
2.4.7 出料机旋转支点建模 |
2.4.8 DFMEA研究及基于DFMEA设计思想的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值分析及Matlab的转向过程研究 |
3.1 履带车辆转向原理 |
3.2 斗轮取料机转向动力学研究 |
3.2.1 转向过程中履带与地面的作用关系 |
3.2.2 转向牵引力 |
3.2.3 转向阻力矩 |
3.2.4 转向过程的平面运动方程 |
3.3 基于Matlab的转向过程研究 |
3.3.1 相对转弯半径与转向极横向偏移量的关系研究 |
3.3.2 相对转弯半径与内外侧履带速比关系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车辆地面力学的研究 |
4.1 地面力学理论基础研究 |
4.2 履带接地比压的研究 |
4.2.1 接地比压及其经验公式 |
4.2.2 接地比压与设备重心的关系研究 |
4.2.3 基于虚拟样机的重心研究及接地比压验证 |
4.3 静止工况下整机发生倾覆的极限位置 |
4.4 作业中整机稳定性问题研究 |
4.4.1 执行机构切削作用力的研究 |
4.4.2 基于挖掘力的履带接地比压及整机倾覆问题研究 |
4.5 刹车和启动过程整机稳定性问题 |
4.5.1 履带接地比压与车辆加速度的关系研究 |
4.5.2 刹车和启动瞬间整机稳定性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整机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5.1.1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5.1.2 有限元分析的模型准备 |
5.1.3 网格划分及材料属性定义 |
5.2 车架模态分析 |
5.2.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必要性 |
5.2.2 模态分析的边界条件 |
5.2.3 车架模态分析的结果及结论 |
5.3 车架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
5.3.1 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5.3.2 静力学分析的边界条件及加载 |
5.3.3 车架静力学分析的结果及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基于神经网络的斗轮取料机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斗轮取料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斗轮取料机控制系统概况 |
1.2.4 发展趋势 |
1.3 神经网络概述 |
1.3.1 神经网络发展现状 |
1.3.2 基本类型 |
1.3.3 神经网络算法特点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斗轮机取料工艺及运动学解析 |
2.1 斗轮机的基本结构及取料工艺 |
2.1.1 斗轮取料机的分类 |
2.1.2 斗轮取料机的基本结构 |
2.1.3 斗轮取料机的工作原理 |
2.2 斗轮取料机的取料工艺及技术参数 |
2.2.1 旋转分层取料 |
2.2.2 定点斜坡取料 |
2.2.3 等量取料研究 |
2.2.4 技术参数 |
2.3 斗轮机运动学解析 |
2.3.1 坐标变换 |
2.3.2 运动学反变换 |
2.4 斗轮机子系统数学模型 |
2.4.1 斗轮机子系统驱动方式 |
2.4.2 斗轮机子系统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斗轮取料机系统控制算法研究及改进 |
3.1 经典 PID 控制原理 |
3.1.1 模拟 PID 控制器 |
3.1.2 数字式 PID 控制器 |
3.2 RBF 神经网络结构 |
3.3 传统最近邻聚类算法 |
3.3.1 算法步骤 |
3.3.2 算法缺陷 |
3.4 改进的最近邻聚类算法 |
3.4.1 聚类初始半径的确定 |
3.4.2 聚类中心的优化 |
3.4.3 熵值法改进欧式距离 |
3.4.4 阶梯型步长在聚类半径中的应用 |
3.4.5 隐节点删除策略 |
3.4.6 算法步骤 |
3.5 改进的混合学习算法 |
3.6 斗轮取料机系统的控制器设计 |
3.6.1 RBF 神经网络 PID 控制器设计 |
3.6.2 PID 控制参数整定原理 |
3.6.3 Jacobian 信息辨识算法 |
3.6.4 RBF 神经网络 PID 控制特性仿真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算法的斗轮机系统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斗轮机系统控制设计 |
4.3 斗轮机系统控制实现 |
4.3.1 斗轮机子系统控制实现 |
4.3.2 斗轮取料机系统控制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斗轮机系统控制仿真界面 |
5.1 引言 |
5.2 仿真界面设计 |
5.2.1 MATLAB 介绍 |
5.2.2 基于 MATLAB 的斗轮机系统控制仿真设计 |
5.3 斗轮机系统控制 GUI 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浅析斗轮取料机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件杂货码头改造为专业化砂石码头的装卸工艺关键技术[J]. 顾春卫. 港口科技, 2020(11)
- [2]基于缩尺实验台的斗轮堆取料机载荷及振动特性研究[D]. 刘炽健.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3]干散货码头系统分合机理及仿真建模方法研究[D]. 朱本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4]斗轮机回转机构极限转矩联轴器的故障分析及改进[J]. 王明江. 烧结球团, 2018(05)
- [5]EPC/PC管理模式在港口煤炭装卸系统中的应用[J]. 闫伟,杨照东. 中国港湾建设, 2018(08)
- [6]斗轮堆取料机关键部件参数化设计及性能分析[D]. 孙境谣.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1)
- [7]门式斗轮堆取料机发展现状及展望[J]. 郭健,徐万鑫,黄有义. 矿山机械, 2017(10)
- [8]宝钢炼铁原料场清洁生产技术研究[D]. 张杰. 东北大学, 2016(06)
- [9]盐用橡胶履带式斗轮取料机底盘设计与研究[D]. 李锋.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10]基于神经网络的斗轮取料机的优化控制研究[D]. 王岩. 燕山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