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萝卜”——地域文化笔记之一

“南京萝卜”——地域文化笔记之一

一、“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帆[1](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刘淼[2](2019)在《葛亮的越界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葛亮是近年来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华文作家,其作品在两岸三地收获了好评。葛亮从南京到香港的迁徙经历为他提供了一个越界的视野,这使他在书写南京和香港等城市时有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在城市空间越界的同时又有了时间的越界、书写策略的越界以及文化上的越界。而身处香港这样一个文化混杂的城市中,葛亮开始思考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加之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葛亮的越界书写中也包含着他对于文化寻根的探索。本论文将从葛亮的作品中展现他是从哪几方面进行越界书写的,并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和寻根目的。论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绪论部分介绍了葛亮的研究情况,从对“越界”概念的梳理中引出葛亮与越界书写的关系。第一章主要从空间越界的角度阐释了葛亮从南京到香港的空间移动中对南京的回望以及香港书写的特征。葛亮身在香港写南京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视角,因而展现出一个独特的南京形象。而带着南京眼光写自己生活的香港时也会对香港传统一面进行不自觉地挖掘,香港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越界的眼光同时也反映在葛亮对城市中的人的观照中,在对界线的思考中,葛亮的越界经历让他关注具有越界的人物,包括广义上的离散者以及从细微处出发观察到的人性中的越界。第二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阐释葛亮的时间越界。葛亮在历史长河中自由穿梭,主要以“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作为精神载体探讨其在时空中的价值选择和精神内核;以“器物”作为记忆载体观察在时间演变中的“常”与“变”;以及用“报恩与复仇”这样的故事情节展示他对过去与当下的思索。时间的越界实际上直指葛亮的历史观。第三章从语言和叙事策略方面阐释葛亮书写技巧中的越界。葛亮的书写既古典又现代,这得益于他对语言和中西方不同书写策略的吸收。在语言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具有民国时期特有的文白夹杂的语言,香港志小说中又有地域性方言的介入,其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对电影语言的借鉴,葛亮的语言总体呈现出越界的特点,营造出“在场感”。在叙事策略方面,体现在中西交融的叙事技巧、多变、流动的视角,他在书写策略中游刃有余地游走,与表达的文化、思想内涵彼此呼应融为一体。第四章探讨葛亮越界书写背后的文化心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寻根的目的,以此发现葛亮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葛亮的文化心理中包含江南文化或者说江南文脉,民国情怀,以及香港文化的多重作用。在这几种文化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葛亮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而文化上的越界从个体寻根开始,演变成地域寻根,最终指向对中国文化寻根的深层次目的。葛亮在文化寻根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召唤和重塑展现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的另一种视野。论文宏观上从三种不同层面上的越界入手揭示葛亮在文化越界背后的寻根诉求。微观上从葛亮的作品中阐释越界的具体表现和越界带来的影响,包括在全球化语境中为海外华文写作带来了哪些新鲜的元素。最后提出葛亮越界书写的缺陷和不足,以期葛亮在今后的书写中有所突破。

黄凡榕[3](2018)在《论叶兆言的南京书写》文中认为叶兆言的写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已出版多部小说、小说集以及散文集,至今仍然笔耕不缀。由于其本人出生、生长在南京,他的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南京作为他的写作背景甚至是写作对象。以南京为着力点和发散点,他的爱恨情仇,他的感悟思考和批判都有了坚实的内涵和依托。从《悬挂的绿苹果》到《很久以来》,南京,在叶兆言的笔下已不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也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原乡,而是已经慢慢积累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心理的记忆。通过作者对南京的关切,读者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如何展现他的内心诉求,如何连接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如何通过文化揭露人的精神旨归。叶兆言不是以南京作为他抵达和休憩的终点,而是借书写南京和南京蕴含的内在文化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城市文化、文学何去何从思考的重任。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论述叶兆言对南京的书写。首先是绪论部分,对叶兆言的创作进行一个归纳总结,明确叶兆言南京城市书写的范围和南京城市书写的定义,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特点和意义。第一章从原因入手,深入剖析了南京之所以成为叶兆言书写对象的可能性,从他受到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两方面来具体论述。第二章则着重分析叶兆言南京书写的内容,以时间和空间为标准,大致分为民国秦淮河畔的叙事,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民国都城的书写以及“文革”南京和当下南京的书写。意在从叶兆言对不同时期的城市书写的侧重点中窥探他对南京爱恨交织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走向。第三章更为深入地阐述叶兆言在南京书写中饱含的独特的个人化风格,包括视角、语言和审美情调等方面。特别是南京的文化与叶兆言的文人气相交织产生出巨大的同向效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叶兆言在书写南京时对文化的执着和反思,进而更深一步体会到他书写南京的精神内涵和对原乡城市的羁绊。最后一章分析叶兆言在书写南京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尚存的遗憾。叶兆言对南京的书写补充了文学史中城市书写的一章,对现代文学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思考做出了示范,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力和改善提供了思路。当然,也应该看到叶兆言南京城市书写的局限性,这既有时代发展本身带来的原因,也有作家自身气质的局限和思考的转向。总之,审视叶兆言在南京文化语境中的书写可以透视一代作家的精神面貌,并推动城市文化与人的关系在当代的重新定位,也为后来的写作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庄青[4](2017)在《承载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作“黄金产业”。人们的旅游活动本身就是对当地历史风土的追根溯源,而旅游纪念品正是这一过程的物化体现。旅游纪念品设计是对旅游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探索,是对旅游地历史、民俗、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旅游纪念品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媒介性,汇集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等一系列“过去”与“未来”、“历史”与“当代”的问题。它承载了旅游地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对塑造和传播特定城市形象,承继地域文化方面起着一定程度的重要作用。拥有“自古帝王州”称誉的南京,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积淀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下南京作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市场潜力巨大,然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滞后,质量低劣、设计贫乏、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因而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调研了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归纳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南京旅游纪念品再设计的概念,通过设计思维、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探索,总结提取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方法,通过现代设计手段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从设计的角度探索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发展方式,通过旅游纪念品设计达到对受众的文化反哺,从设计角度为解决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韦明铧[5](2002)在《“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文中研究指明

季华权[6](1997)在《人名简论》文中研究表明人名作为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标示符号,经历了从产生到不断演变的历史。人名具有多种体式和不同的类别,人名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角色特点,据此可以探索到人名的基本规律。

二、“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葛亮的越界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葛亮研究现状
    三、越界书写研究现状
第一章 空间越界:作为发现城市与人的一种眼光
    第一节 家城:被“发现”的南京
        一、南京如何被发现
        二、南京形象的浮现
    第二节 我城:另一面的香港
    第三节 越界人物:多元碰撞与人性困境
        一、离散者的生存图景
        二、侨民的文化认同与补充
        三、跨“类别”的人性隐喻
第二章 时间越界: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记忆载体:器物
    第二节 情节载体:还债与复仇
    第三节 精神载体:知识分子
第三章 策略越界:语言与叙事
    第一节 游走在古典与现代的语言
        一、新古典韵味
        二、“港味”的融入
        三、影视化语言
    第二节 流动的视角
    第三节 中西结合的叙事特点
第四章 越界背后:文化心理与寻根
    第一节 多重文化心理构成
    第二节 文化寻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论叶兆言的南京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城市文化与叶兆言的南京书写
    第一节 都市文学和写作经验影响
    第二节 南京城市记忆与体验
第二章 时空交错的立体雕刻
    第一节 旧时秦淮
    第二节 民国都城
    第三节 “文革”岁月
    第四节 当下日常
第三章 南京书写的古今视角与审美艺术
    第一节 从怀旧到日常
    第二节 文人的情调和审美
    第三节 雅俗共赏的语言
第四章 叶兆言南京城市书写的意义和缺憾
    第一节 美学价值的伸展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重构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丰富
    第四节 城市书写的遗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承载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纪念品概述
    2.1 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2.2 旅游纪念品的特征
    2.3 旅游纪念品的分类
第三章 南京地域文化分析和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
    3.1 南京地域文化概述
    3.2 结合地域文化的南京旅游资源分析
    3.3 南京旅游纪念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成功的地域文化旅游纪念品案例分析与启示
    4.1 苏州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设计分析
    4.2 台北故宫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设计分析
    4.3 案例分析对旅游纪念品设计思维的启示
第五章 承载地域文化的南京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方法与开发策略
    5.1 南京地域文化旅游纪念品概念定位与再设计价值
    5.2 南京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
    5.3 南京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方法
    5.4 南京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采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访谈录
附录2 论文图表资料的来源出处

四、“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2]葛亮的越界书写研究[D]. 刘淼.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论叶兆言的南京书写[D]. 黄凡榕.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承载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以南京为例[D]. 庄青. 东南大学, 2017(04)
  • [5]“南京大萝卜”——关于地域文化的札记之一[J]. 韦明铧. 档案与建设, 2002(11)
  • [6]人名简论[J]. 季华权.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7(01)

标签:;  ;  ;  ;  ;  

“南京萝卜”——地域文化笔记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