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AN总线的社区用电远程管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旋[1](2021)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逐年增加,导致石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得到了各国大力发展,但是,其充电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威胁。因此,需要一种调控手段,来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电网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建立及无序充电仿真分析、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及仿真分析和居民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其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同时考虑到多个居民小区接入大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以IEEE33节点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经仿真分析,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不利于居民小区电网侧的稳定运行,而且对区域配电网电力参数产生较大影响;其次,针对无序充电产生的影响,采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滚动优化策略,在“移峰填谷”指导原则下,以用户充电费用最少、负荷方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出实时更新的最优指导曲线,引导更多的用户参与有序充电,并在其基础上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经仿真分析,多级排列引导法进一步提升了有序充电策略的优越性。此外,为验证所提策略的适用性,在有序充电策略引导下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效降低了对其电力参数的影响范围;最后,结合上述有序充电策略,设计了有序充电管理系统,包括后台集群管理系统、充电桩控制系统和Android应用平台3部分。本文通过建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滚动优化策略的基础上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引导居民小区电动汽车用户进行有序充电。该策略不仅对居民小区具有“移峰填谷”等作用,而且对区域配电网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
陈荣[2](2021)在《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电船已经成为新能源船舶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由于锂电池组循环寿命下降后不能满足船舶实际航行需求,导致电池组需要频繁更换,限制了全电船的普及与应用,因此提高锂电池组循环寿命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本文以全电智能船实验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锂电池老化问题以提升锂电池循环寿命,采用逻辑门限制算法制定能量管理策略,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进行仿真研究,研发船舶动力电池的能量管理系统,并在全电智能船上进行验证。结果证明,相对于原船传统放电控制策略,其整船控制策略的电池组老化速率明显减少,采用能量管理策略的平均老化严重度因子比传统的充放电管理系统低。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老化严重因子模型。首先,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作原理及其循环寿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性能实验,研究其循环性能。其次,根据实验数据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辨识建立单体电池循环寿命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电池组老化原理,应用该模型对电池组的循环寿命进行了预测,与John等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本文的预测模型精度可以提高8.83%。最后,根据电池组的循环寿命预测模型建立电池组老化严重因子模型。(2)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与构建。首先,在典型航行工况下,以延长电池组循环寿命为目的,建立满足全电船航速需求的功率和电流模型,对全电船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与构建。然后,在电池剩余容量满足航行里程的条件下,以严重因子模型的积分表征电池实际放电老化效果,以电荷可持续性、电池组放电深度和船速与电池组功率和电流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利用非线性规划算法对最大化减少电池的老化进行优化,并作为电池组切换和电池组输出的功率的条件,通过逻辑门限算法实现,达到延长全电船电池组循环寿命的目的。(3)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建模与实验。根据研究结果,应用MATLAB/Simulink搭建全电船电力推进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并在仿真模型进行1514次循环充放电试验,并以传统放电管理系统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能降低锂电池组的容量衰减。(4)控制策略实船测试。在厦门市中澳游艇俱乐部对全电智能船进行了基于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实船实验,分析了能量管理策略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初步验证了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用于全电船系统的可行性,为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优化智能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帮助。
王磊[3](2020)在《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趋势,导弹的指挥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导弹指挥控制系统中,很多关键技术和关键器件受制于人,而且存在着数据节点比较少、可扩展性不高、不能及时和有效采集战场和武器的信息等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影响指挥人员操控效率的人为因素、无法满足信息化作战的需求等问题。为了实现自主可控以及保障信息安全的目标,在未来战争中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国产化平台以及设备呼之欲出。基于国产化平台的指挥控制系统是一种新的尝试与趋势,数据的采集、传输都运行于国产化设备上。本文采用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相融合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挥控制系统。利用openDDS中间件在指挥控制系统中引入了分布式概念,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改善了以往利用CPU和接口直接采集、计算、传输传感器的数据的模式。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结合现有指挥舱内实际布局,充分考虑了人因工程,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操作。在使用国产化器件的前提下,保障了数据的稳定、快速交互。论文主要工作:(1)研究了DDS(数据分发服务)的网络通信模型,将openDDS的发布/订阅模型应用于指控系统中。(2)参与搭建了系统的整体硬件平台,并利用国产化器件参与设计了符合系统的数据采集板卡。(3)针对整个系统的数据交互,参考openDDS的数据协议格式,结合底层以太网,设计了部分数据协议,保障数据的快速交互。(4)根据人因工程的相关理论,设计、计算了控制台的相关参数。最后在龙芯和中标麒麟平台上设计了指挥人员和作战人员操作的综合控制终端、指挥终端、驾驶终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监控以及指挥。现阶段,本文基本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正常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交换,相比于目前某型号车载指挥控制系统,系统在性能和使用效率中均有提升和改善。
宋强[4](2020)在《上肢康复外骨骼硬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偏瘫康复应用中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保证人机交互的舒适性,减小人机交互中的对抗力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设计满足条件的硬件控制系统平台是设计合适的机器人系统的前提。本论文主要面向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进行硬件控制系统、实时性指标评价以及实时性优化相关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设计针对上肢外骨骼的被动、主动与阻抗力控制模式需求的硬件控制系统。首先结合了机械结构,完成了运动控制系统与交互力采集系以及关节绝对角度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针对系统中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对角度进行检测的法兰耦合关节,设计了一种霍尔传感器环,结合运动控制器的关节相对运动角度实现对关节绝对角度的检测。最后进行了主控制单元的设计,通过CAN总线以及CANopen协议实现控制单元以及系统中的其他单元的实时数据交换。根据系统结构设计了一套系统软件,并通过交互力跟随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功能性设计。针对控制系统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力跟随控制下的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硬件控制系统实时性评价指标与一种基于异构控制系统的分布式主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系统对力变化的响应速度来对系统的实时性进行评价,并针对硬件控制系统以及软件结构的特性,通过实验以及分析得到影响系统实时性的主要环节及原因。针对不同环节使用到的硬件部分相对独立的特点,将控制系统中的任务分为高实时性任务和低实时性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控制系统的分布式主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针对不同的控制模式,将对实时性要求不同的任务使用不同的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在保证系统功能性以及可扩展性的情况下对系统的硬件控制系统实时性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对优化后的系统交互力跟随实验,与优化前系统的实时性指标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位置控制延迟测定实验对系统的实时性优化指标进行了量化,发现在本系统中位置控制延迟时间得到了47%的优化,并对系统各个环节在优化前后的时间消耗进行了分析,对优化方法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牛瑞丽[5](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能需求量与日俱增,进而导致电气火灾事故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出台相关的电气火灾预警方法,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高效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高电气火灾的监控力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这样一套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从硬件与软件层面进行系统的全面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针对我国目前的电气火灾防护情况,对国内外电气火灾监控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该系统以电气线路里的剩余电流与温度参数作为输入量,通过对探测器、监控设备以及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对电气火灾的稳定、实时地监控。本系统总体是基于分层分布式架构的,利用CAN总线与以太网结合的组网方式,实现对大规模电气线路的集中式管理,软硬件系统的具体设计如下:1.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硬件由探测器与监控设备构成。其中,探测器包括微控制器、数据采集、人机交互、参数存储、数据通信、控制输出以及电源等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的信号检测原理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的硬件选型。监控设备包括微控制器、从控制器、以太网通信、CAN通信、存储电路、微型打印机、声光报警、电源等模块,分析监控设备工作原理。针对所提出的硬件设计方案,分别对探测器与监控设备进行程序设计,探测器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以及通道故障检测程序设计,监控设备包括从控制器程序设计以及CAN总线通信与以太网通信的配置。2.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从多线程、数据库、网络通信以及交互界面四个方面展开。多线程设计提高上位机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并发能力;数据库是通过My SQL数据库实现的,设计了监控设备、探测器、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历史故障报警等五种数据表,对数据类型与功能进行介绍。网络模块基于多线程和Socket网络通信编程实现了可伸缩的异步通信,并设计了监控设备总线节点数量配置信息、探测器实时数据信息格式以及监控设备状态信息格式。交互界面基于Qt平台开发,由节点实时状态、设备实时状态、节点历史数据查询、节点报警故障查询、设备故障查询和关于系统界面等六个子菜单构成。最后,对本系统从数据检测精度、监控报警、远程通信三个方面进行测试。最终测试表明,本文设计与搭建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无论是功能指标还是性能指标都可以达到预期需求,该系统可以进行大规模部署,为电气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便利。
王明丽[6](2020)在《基于云服务器的智能厨房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厨电”是智能家居和健康生活的体现。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相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消费者对家用电器特别是厨房电器的绿色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厨房电器的节能设计成为了家电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势。但目前市场上的智能厨房系统仍存在着厨房设备稳定性不高、入网过程复杂、能耗高,以及出售的厂家因不能跟进用户使用设备情况而无法对厨房系统进行一个长期的升级优化行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应用具有功耗低,功能强大的嵌入式微处理器,通过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和Wi-Fi、ZigBee通信技术,创新设计了以节能为主的智能厨房系统。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上,本文采用STM32F103ZET6作为厨房网关的主控芯片,选择用CC2530芯片作为ZigBee网络协调器和厨房基础设备节点的核心处理器,厨房网关和协调器的通信通过连接CAN总线方式实现,其中厨房终端设备节点信息采集模块包含MQ-2烟雾传感器、DHT11温湿度传感器、火焰传感器、OV2640摄像头模块以及ADE7755能耗监控模块。终端设备节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CC2530通信模块上传到厨房网关后可通过本地管理模块LCD触摸屏显示,同时经过Wi-Fi传输将数据信息上传到云服务器端。系统的软件设计上,基于ZigBee协议栈完成了协调器和电器子节点的软件设计;选择阿里云服务器作为用户设备信息和用户饮食习惯图像的云端存储,方便电器厂商收集用户在使用厨房电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用户后续升级更加绿色节能的智能厨房软件系统作准备;本文对于移动客户端APP的设计,包括智能厨房登录注册、厨房设备能量监控、安全警报等软件设计,使得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控制厨房设备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厨房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厨房环境安全情况。最后,对智能厨房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测试,并且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各项检测中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符合设计一个灵活、便捷、低能耗、低成本、易使用、易维护的绿色智能厨房系统的初衷。
赖绍禹[7](2019)在《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万物互联的新纪元。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工厂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业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也应运而生。在CPS中,不同的功能模块需要使用公共或专用的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这会不可避免地使CPS暴露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攻击之下。由于CPS包含有大量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一旦其受到攻击,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损失往往是十分重大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研究网络攻击下CPS的安全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本文从切换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DoS)攻击下CPS的建模、状态估计以及安全控制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有能量约束的DoS攻击下CPS的安全控制问题,首先利用切换系统理论对不同持续时间的DoS攻击模式及相应的CPS动态进行了建模,进而将DoS攻击下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转化为切换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其次,基于多Lyapunov函数方法推导了切换系统在任意切换律下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具有输入约束的控制器设计算法。所设计的控制律能够快速地对DoS攻击下系统的不稳定动态过程进行校正,使系统在DoS攻击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2.针对有能量约束的DoS攻击下CPS的冗余控制问题,基于网络中单个数据包的最小负载一次传输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将消耗相同的网络资源这一事实,通过在无DoS攻击时刻将足够的冗余控制信号封装在一个数据包中发送给执行器,从而保证系统在有无DoS攻击的情况下都有合适的控制输入。进一步,借助于构造的嵌套切换系统模型以及切换系统理论推导了在此控制策略下保证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以及控制器设计算法。所设计的冗余控制律克服了零输入和保持输入策略的盲目性,实现了DoS攻击下的弹性控制。3.针对有能量约束的DoS攻击下具有不可量测状态的CPS的安全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具有多个增益的切换Luenberger观测器,实现了对系统状态的间歇性估计,并基于冗余的思想设计了基于观测值的冗余控制律。其次,通过状态变量的增广,用切换系统模型的不同子系统对不同持续时间的DoS攻击下系统状态和观测器状态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统一的建模。最后,使用多Lyapunov函数方法推导了增广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并通过锥补线性化算法给出了观测器与控制器的设计算法,实现了DoS攻击下CPS安全有效的状态估计以及控制。4.最后,通过相关的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了以上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同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高永波[8](2019)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预警系统设计与评估研究 ——以HZ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在积极地进行着现代化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和消防相结合的“智慧消防”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智慧消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消防建设的工作水平,可以使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力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介绍了智慧消防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采用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市场对智慧消防系统功能集成上的需求。在综述消防工作的理论依托和国内外的智慧消防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智慧化消防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智慧消防系统应用的升级需求,本文进行了对智慧消防系统监控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在物联网技术和数据治火、智能治火理念的指导下,依托于数据治火智能系统平台的搭建,开发面向市场的移动端智慧消防APP,并对其需求分析进行了访谈,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APP设计界面的可用性进行了调研,最后讨论智慧消防系统的保障以消除用户的顾虑。通过分析,在居民对智慧消防系统移动端APP的需求分析中,其对功能的需求包括火情报警功能、报表分析功能、隐患处理功能、消防工作监督功能、设备监督功能、消防知识功能和其他功能。尤为重要的是,居民对缜密的隐患处理流程的实现有着很大的需求。而缜密的隐患处理流程实现需要各层级获知,可追踪,数据化,分类统计,以及全过程的落实。居民作为移动端应用的最广大用户目标群体,可以成为消防数据平台实时信息来源的一个补充,使得数据治火,全民防灾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次设计的智慧消防APP满足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获取得到改进的意见。APP移动终端是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重要内容。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分析智慧消防实施的背景,现状,以及重点难点。第五章到第七章进行了智慧消防系统的构建,智慧消防APP设计评估与营销支持。为了在HZ市进一步深化开展智慧消防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提供解决方案。本文为智慧消防应用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而事实上,智慧消防的切实提升需要政府统筹建管,需要坚持市场运作,以及强化人才建设才能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代成茂[9](2017)在《社区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电气火灾的发生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电气火灾已成为所有火灾事故中占比最大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在电气火灾防护措施上,大部分利用现有消防基础设施对已经形成的火灾进行报警,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将火灾扼杀在萌发状态,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论文针对电气火灾参数实时监测、异常信息及时预警、统计数据可视化显示等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平台。该系统具有数据形式多样化呈现,异常信息全程掌握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分别对系统硬件方案、远程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存储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应用了多项主流网络软件技术,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在研究了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发展趋势、硬件采集设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以及数据存储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具体完成了如下工作任务:首先,通过对电气火灾监测特点及传统监测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平台的设计需求。其次,针对系统设计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具体设计:(1)分析了电气火灾产生的原因,结合具体监测要求,对探测器、区域监控主机进行了选型,设计了电气火灾的底层数据采集方案。(2)分析了电气火灾数据传输需求,对系统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及协议进行讨论,设计了网络化的UDP数据包传输方式,具体实现采用了对数据包分包的方式来提升传输效率。(3)分析了电气火灾存储数据特点,针对系统中实时监测数据、历史监测数据以及监测管理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效率分别讨论了其存储方式,并具体设计实现了文件数据库、内存数据库以及关系型数据库的组织结构、索引结构以及存储容器。最后,论文依据上述三个关键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对系统整体应用业务逻辑进行分析,设计出对应业务需求的功能模块以及技术框架,并实现了完整的监测系统平台,对系统性能和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王香童[10](2016)在《基于Zigbee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着增强,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社区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普遍将计量仪表安装在用户室内,由工作人员人工抄表。由于用户所在的范围广、数量多,不但耗时耗力、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因此,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依托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信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建设”开展了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本次研究将系统结构分为上层和下层两个部分。系统下层结构包括水表、电表、燃气表的采集器,Zigbee网络部分以及集中器。采集器通过接收电表数据包和累计水表、气表发出的脉冲分别实现对三表能耗数据的采集。数据的传输路径为从各采集器经Zigbee网络协调器传输至集中器,最后上传到系统服务器。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分别应用了Zigbee无线通信技术、CAN总线技术和WIFI技术。系统上层结构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为数据的存储和调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以及各采集器的监控和管理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各硬件设备性能,研究各终端设备的电路设计方案,分别实现了三表数据采集、Zigbee无线数据通信、能耗数据集中传输的功能。同时,分析了系统的通信环境,研究设计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以解决系统布线复杂及数据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楼层内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完成各采集器与协调器间的数据传输,有效的避免了安装时室内复杂的布线,增强系统的适用性。各楼层协调器与集中器间选用CAN总线通信技术,可高效、稳定的完成大量数据的传输。集中器与系统服务器间的通信应用WIFI技术,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即可方便地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本次研究结合系统上位机和下位机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研究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各终端设备的软件设计方案。将所需实现的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降低各功能模块间的关联性,易于进行功能的扩展及修改。本系统在满足户内安装无需布线的前提下,通过现有弱电井完成有线通信部分的走线,保证大量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且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基于CAN总线的社区用电远程管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AN总线的社区用电远程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1.2.1 国外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发展概述 |
1.3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研究概述 |
1.3.1 国外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3.2 国内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4 电动汽车充电策略研究概述 |
1.4.1 国外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4.2 国内主要技术研究概述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及无序充电仿真分析 |
2.1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影响因素 |
2.1.1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
2.1.2 电动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特性 |
2.1.3 居民用户电动汽车车型划分 |
2.1.4 私家车出行习惯 |
2.2 电动汽车充电数学模型 |
2.2.1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
2.2.2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模型建立 |
2.3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仿真算例 |
2.3.1 电动汽车充电算例设计 |
2.3.2 仿真结果分析 |
2.4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对区域配电网的影响分析 |
2.4.1 拓展分析 |
2.4.2 IEEE33 节点配电系统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及仿真分析 |
3.1 有序充电策略 |
3.1.1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滚动优化策略 |
3.1.2 多级排列引导法的引入 |
3.1.3 适用性分析 |
3.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 |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3.2.2 多目标问题优化 |
3.2.3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流程 |
3.2.5 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
3.3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仿真算例 |
3.3.1 仿真设计 |
3.3.2 引入多级排列引导法前后仿真结果分析 |
3.4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对区域配电网影响分析 |
3.4.1 拓展分析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居民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系统设计 |
4.1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1 有序充电系统设计 |
4.1.2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数据库的选择 |
4.1.3 后台集群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
4.2 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 |
4.2.1 充电桩控制系统方案 |
4.2.2 充电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3 充电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Android平台设计 |
4.3.1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4.3.2 有序充电管理系统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Ⅰ IEEE33节点系统的支路参数及负荷数据 |
附录 Ⅱ 充电桩控制系统整体原理图 |
(2)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电动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能量管理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锂电池循环寿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与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电船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性能研究 |
2.1 锂电池的老化原因分析 |
2.1.1 锂电池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 |
2.1.2 锂电池的老化原因及其循环寿命 |
2.2 锂电池循环寿命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
2.2.1 单体锂电池循环寿命的性能实验设计 |
2.2.2 单体锂电池循环寿命的测试结果分析 |
2.3 全电船锂电池的循环寿命预测模型构建 |
2.3.1 John Wang的锂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 |
2.3.2 循环寿命的预测模型的改进 |
2.3.3 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辨识 |
2.3.4 循环寿命的预测模型精度对比 |
2.4 电池老化严重因子研究 |
2.4.1 老化严重因子函数模型建立 |
2.4.2 老化参数对老化严重因子的灵敏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3.1 全电船整船结构及能量管理系统控制架构 |
3.1.1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结构 |
3.1.2 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控制架构介绍 |
3.2 不同工况下全电船能耗特性研究 |
3.2.1 动力电池的放电效率及电荷状态分析 |
3.2.2 基于航速的全电船能耗模型建立 |
3.3 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策略 |
3.3.1 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实施方法 |
3.3.2 逻辑门限阈值Ahth求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能量管理策略建模与仿真 |
4.1 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建模 |
4.2 基于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策略仿真结果 |
4.2.1 全电船能量管理系统仿真结果 |
4.2.2 全电动能量管理系统仿真结果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船调试与数据分析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1.1 全电动智能船舶整体结构 |
5.1.2 全电动智能船舶功能介绍 |
5.2 实船实验及数据分析 |
5.2.1 实验结果 |
5.2.2 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指控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
1.1.2 现代战争中的指挥控制系统 |
1.1.3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2.1 指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产化平台研究现状 |
1.2.3 人因工程在指控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导弹通用指控系统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数据分发服务(DDS)技术研究 |
2.1.1 数据分发服务(DDS)概述 |
2.1.2 DDS简单发现协议 |
2.1.3 基于Bloom Filter的自动发现算法 |
2.1.4 基于Compressed Bloom Filter的自动发现算法 |
2.2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实时以太网技术 |
2.2.1 几种主流以太网的比较 |
2.2.2 EtherCAT关键技术研究 |
2.3 面向人因工程的指控系统设计研究 |
2.3.1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人因工程概述 |
2.3.2 导弹指控系统人因工程分析框架模型 |
2.3.3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人因工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 |
3.1 系统平台设计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通用接口模块机箱设计与实现 |
3.2.2 1553B板设计 |
3.2.3 CAN板设计 |
3.2.4 AD板设计 |
3.2.5 DA板设计 |
3.3 以太网通讯协议设计 |
3.3.1 IP地址及端口号 |
3.3.2 数据发送速度 |
3.3.3 应用软件层报文格式 |
3.4 总线控制要求和通讯协议设计 |
3.4.1 控制要求以及通讯约定 |
3.4.2 发射箱驱动模组CAN总线通讯协议 |
3.5 综合控制终端设计 |
3.5.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
3.5.2 综合控制终端功能需求 |
3.5.3 开发环境 |
3.5.4 界面布局设计 |
3.6 指挥终端设计 |
3.6.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
3.6.2 指挥终端功能需求 |
3.6.3 开发环境 |
3.6.4 界面布局设计 |
3.7 驾驶终端设计 |
3.7.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
3.7.2 驾驶终端功能需求 |
3.7.3 开发环境 |
3.7.4 界面布局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实现 |
4.1 系统通信流程实现 |
4.1.1 发送端流程 |
4.1.2 接收端流程 |
4.2 基于DDS的数据分发实现 |
4.2.1 数据发送流程 |
4.2.2 数据接收流程 |
4.3 综合控制终端实现 |
4.3.1 综合控制终端功能 |
4.3.2 运行环境 |
4.3.3 界面布局实现 |
4.3.4 输入/输出 |
4.3.5 接口示意图 |
4.4 指挥终端实现 |
4.4.1 指挥终端功能 |
4.4.2 运行环境 |
4.4.3 界面布局实现 |
4.4.4 输入/输出 |
4.4.5 人机接口 |
4.5 驾驶终端实现 |
4.5.1 驾驶终端功能 |
4.5.2 运行环境 |
4.5.3 界面布局实现 |
4.5.4 输入/输出 |
4.5.5 人机接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验证 |
5.1 综合控制终端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
5.2 指挥终端功能和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
5.3 驾驶终端功能和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
5.4 DDS结合千兆以太网传输性能验证 |
5.5 系统实物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上肢康复外骨骼硬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
1.2.2 外骨骼相关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分类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上肢康复外骨骼的控制策略以及硬件控制系统需求 |
2.1 偏瘫病人的康复阶段 |
2.2 偏瘫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与训练模式 |
2.3 运动控制策略 |
2.3.1 直接位置控制 |
2.3.2 阻抗力控制 |
2.4 机器人自身重力的补偿 |
2.5 辅助康复训练模式 |
2.5.1 被动训练模式 |
2.5.2 主动训练模式和抗阻训练模式 |
2.6 控制系统最大运动速度的测定 |
2.7 控制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2.7.1 直接位置控制模式的硬件需求 |
2.7.2 阻抗力控制模式的硬件需求 |
2.7.3 综合硬件需求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肢康复外骨骼硬件控制系统设计 |
3.1 机械结构设计介绍 |
3.2 电机选型 |
3.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4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3.4.1 永磁同步电机运动控制系统 |
3.4.2 直流电机运动控制系统 |
3.4.3 增量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
3.4.4 运动控制器基板设计 |
3.5 内部通讯系统设计 |
3.5.1 CANopen通讯协议 |
3.5.2 CANopen节点配置 |
3.5.3 CANopen节点号分配 |
3.6 交互力采集系统设计 |
3.6.1 交互力传感器的位置 |
3.6.2 交互力传感器的选型 |
3.7 绝对角度检测系统设计 |
3.7.1 角度传感器在机器人上的分布 |
3.7.2 霍尔角度传感器系统设计 |
3.7.3 磁编码器系统设计 |
3.8 主控制单元设计 |
3.9 系统整体供电设计 |
3.10 软件系统设计 |
3.11 系统原型验证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肢康复外骨骼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验证 |
4.1 外骨骼控制系统分析 |
4.1.1 控制系统的实时性问题 |
4.1.2 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分析 |
4.1.3 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评价指标 |
4.1.4 控制系统任务环节 |
4.2 使用多核异构理论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
4.3 多核异构系统方案设计 |
4.3.1 使用多处理器设计控制系统 |
4.3.2 优化与运动控制器的信息交互 |
4.3.3 任务分配与调度 |
4.3.4 异构系统中程序的设计 |
4.4 控制系统实时性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4.4.1交互力跟随控制实验 |
4.4.2 位置控制延迟测定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工作 |
1.3.1 需求分析及前期准备工作 |
1.3.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课题需求分析 |
2.1 需求概述 |
2.2 监控结构分析 |
2.3 需求分析 |
2.3.1 功能性需求 |
2.3.2 非功能性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探测器总体设计 |
3.3 监控设备设计方案 |
3.4 上位机控制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程序设计 |
4.1 探测器程序设计 |
4.1.1 子功能模块 |
4.1.2 总体流程 |
4.1.3 数据采集模块 |
4.1.4 数据处理模块 |
4.1.5 通道故障检测模块 |
4.2 监控设备程序设计 |
4.2.1 子功能模块 |
4.2.2 从控制器程序 |
4.2.3 通信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多线程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网络通信设计 |
5.4 交互界面设计 |
5.4.1 总体设计 |
5.4.2 界面布局 |
5.4.3 界面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实现 |
6.2 系统测试 |
6.2.1 检测精度 |
6.2.2 报警功能 |
6.2.3 通信功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云服务器的智能厨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厨房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4 无线通信技术 |
2.4.1 无线通信方式选择 |
2.4.2 ZigBee通信特点 |
2.5 云服务技术 |
2.5.1 云计算 |
2.5.2 云存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厨房系统硬件设计 |
3.1 厨房整体框架设计 |
3.2 厨房网关硬件设计 |
3.2.1 网关供电和复位电路 |
3.2.2 网关存储和Wi-Fi模块 |
3.2.3 液晶屏本地管理模块 |
3.2.4 STM32F103与CAN连接模块 |
3.3 Zigbee协调器硬件设计 |
3.3.1 协调器硬件选型 |
3.3.2 协调器CC2530供电模块 |
3.3.3 CC2530与CAN连接模块 |
3.3.4 厨房信息采集模块 |
3.4 厨房能耗监控节点硬件设计 |
3.4.1 能耗测量电路设计 |
3.4.2 能耗继电器和蜂鸣器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厨房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环境开发平台 |
4.2 厨房网关模块软件设计 |
4.2.1 网络通信软件设计 |
4.2.2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2.3 LCD本地管理界面设计 |
4.3 ZigBee网络软件设计 |
4.3.1 ZigBee协议栈 |
4.3.2 ZigBee协调器软件设计 |
4.3.3 ZigBee终端节点件设计 |
4.4 云服务软件设计 |
4.4.1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4.4.2 后台管理软件设计 |
4.5 客户端APP软件开发 |
4.5.1 登录模块软件设计 |
4.5.2 食品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4.5.3 食物图像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4.5.4 能耗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
4.5.5 安防警报模块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厨房系统测试 |
5.1 厨房系统硬件测试 |
5.1.1 ZigBee通信测试 |
5.1.2 数据采集模块测试 |
5.2 客户端与云服务器通信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物理系统的产生背景 |
1.1.2 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 |
1.1.3 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问题 |
1.2 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的DoS攻击以及研究挑战 |
1.2.1 DoS攻击 |
1.2.2 实例分析 |
1.2.3 研究需求与挑战 |
1.3 研究现状 |
1.3.1 DoS攻击下状态估计问题研究 |
1.3.2 DoS攻击下安全控制问题研究 |
1.3.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的稳定控制器设计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主要结果 |
2.3.1 预备知识 |
2.3.2 稳定性分析 |
2.3.3 控制器设计 |
2.4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的冗余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 |
3.3.1 预备知识 |
3.3.2 稳定性分析 |
3.3.3 控制器设计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结果 |
4.3.1 预备知识 |
4.3.2 稳定性分析 |
4.3.3 观测器与控制器设计 |
4.4 仿真分析及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在投论文 |
4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预警系统设计与评估研究 ——以HZ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1.4 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消防预警研究进展 |
2.2 智慧消防研究进展 |
2.3 用户体验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三章 我国智慧化消防开展情况分析 |
3.1 我国现代城市消防体系简况 |
3.1.1 我国现代城市消防体系现状分析 |
3.1.2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消防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
3.2 智慧消防APP市场现状分析 |
3.3 HZ市“智慧消防”的实践现状分析 |
3.3.1 HZ市智慧消防试点建设基本情况 |
3.3.2 “指尖战勤”系统 |
3.3.3 智能安全设施的铺设 |
第四章 基于用户需求视角的智慧消防预警系统研究 |
4.1 智慧消防系统目标用户确认 |
4.2 关于用户需求的访谈 |
4.2.1 深度访谈方法 |
4.2.2 访谈设计 |
4.3 需求访谈结果分析 |
4.3.1 消防部门的需求 |
4.3.2 联网单位的需求 |
4.3.3 居民的需求 |
4.3.4 需求分析讨论 |
第五章 智慧消防预警系统平台设计及APP功能设计研究 |
5.1 系统总体方案 |
5.2 数据治火系统设计 |
5.2.1 操作功能设计 |
5.2.2 通信功能的设计 |
5.2.3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的设计 |
5.3 智慧消防移动端APP的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智慧消防和APP可用性评估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测试环境的搭建 |
6.1.2 操作功能测试 |
6.1.3 通信功能测试 |
6.1.4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测试 |
6.2 基于焦点小组访谈的智慧消防预警APP的可用性评估 |
6.2.1 访谈目的 |
6.2.2 焦点小组访谈脚本设计 |
6.2.3 焦点访谈实施过程 |
6.2.4 访谈结果分析 |
6.2.5 访谈结论 |
第七章 智慧消防预警APP的运行保障 |
7.1 组织架构 |
7.2 安全保障 |
7.2.1 设备年检 |
7.2.2 信息安全保障 |
7.2.3 特殊保障 |
7.3 运营推广保障 |
7.3.1 推广保障 |
7.3.2 运营保障 |
7.4 财务保障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社区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分析 |
2.1.1 电气火灾监测特点 |
2.1.2 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2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硬件方案设计 |
3.1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硬件总体分析 |
3.2 硬件模块与通信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4.1 电气火灾系统传输数据特性分析 |
4.2 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4.2.1 数据组包方案 |
4.2.2 数据组包过程 |
4.3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远程数据传输方案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
5.1 面向电气火灾实时监测数据的内存数据库设计 |
5.1.1 系统实时监测数据特点分析 |
5.1.2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内存数据库设计 |
5.2 面向电气火灾监测数据的文件数据库设计 |
5.2.1 系统历史监测数据特点分析 |
5.2.2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的文件数据库设计 |
5.3 面向电气火灾监测管理的关系数据库设计 |
5.3.1 系统监测管理数据特点分析 |
5.3.2 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关系数据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社区电气火灾监测系统业务逻辑设计及实现 |
6.1 系统业务逻辑分析 |
6.2 功能模块设计 |
6.3 平台软件架构 |
6.4 系统平台实现 |
6.4.1 系统运行态势监测 |
6.4.2 地理信息显示 |
6.4.3 异常数据统计与分析 |
6.4.4 数据管理 |
6.5 系统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Zigbee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组成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远程抄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及选择 |
2.2 系统结构设计 |
2.2.1 上层结构设计 |
2.2.2 下层结构设计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 通信协议设计 |
2.4.1 指令段设计 |
2.4.2 数据包设计 |
2.4.3 系统使用指令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通信方式 |
3.1 水、电、气表与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实现 |
3.1.1 水表、气表与采集器的通信实现 |
3.1.2 电表与采集器的通信实现 |
3.2 采集器与协调器之间的通信实现 |
3.2.1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3.2.2 Zigbee协议栈的分层结构 |
3.2.3 Zigbee组网 |
3.2.4 数据传输方式 |
3.2.5 数据包格式的设计 |
3.3 协调器与集中器之间的通信实现 |
3.3.1 CAN现场总线特点 |
3.3.2 CAN总线模型 |
3.3.3 CAN总线的帧格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能耗表选型 |
4.1.1 气表选型 |
4.1.2 水表选型 |
4.1.3 电表选型 |
4.2 采集器电路设计 |
4.2.1 燃气表采集器电路设计 |
4.2.2 水表采集器电路设计 |
4.2.3 电表采集器电路设计 |
4.3 协调器电路设计 |
4.4 集中器电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1.1 气表采集器软件设计 |
5.1.2 水表采集器软件设计 |
5.1.3 电能表采集器软件设计 |
5.1.4 Zigbee通信部分软件设计 |
5.1.5 CAN总线通信部分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服务器软件设计 |
5.2.1 网络监管模块的设计 |
5.2.2 数据监听模块的设计 |
5.2.3 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 |
5.2.4 自动采集与自动记录模块的设计 |
5.2.5 客户端支持模块的设计 |
5.3 客户端程序设计 |
5.3.1 后台服务模块的设计 |
5.3.2 电、水、气表子系统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安装与调试 |
6.1 电表采集系统调试安装 |
6.2 水表采集系统调试安装 |
6.3 气表采集系统调试安装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基于CAN总线的社区用电远程管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策略研究[D]. 张凯旋.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全电船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陈荣. 集美大学, 2021(01)
- [3]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D]. 王磊.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上肢康复外骨骼硬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宋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牛瑞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云服务器的智能厨房应用研究[D]. 王明丽.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DoS攻击下信息物理系统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D]. 赖绍禹.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消防预警系统设计与评估研究 ——以HZ为例[D]. 高永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社区电气火灾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代成茂. 重庆大学, 2017(06)
- [10]基于Zigbee的智能三表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香童.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