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浅析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作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彬[1](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钟成林,胡雪萍,尹小剑[2](2021)在《土地利用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企业、产业链(群)和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数字化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及效率提升路径进行了逻辑推演。研究发现,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将赋能土地利用信息治理,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同的土地利用主体,其数字化发展的赋能内容及其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渠道存在显着差别。企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企业市场信息、客户特征信息、空间产品供给信息及空间资源利用状态信息治理等方式来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占地规模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引导消费需求配置及减少管理摩擦等渠道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层面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信息治理,优化产业链(或产业群)的信息链接结构,提升其链接效率,增强上下游企业(或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链(或产业群)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主要通过赋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治理,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信息环境,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包容性和预见性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土地配置及利用效率的提高;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则主要通过赋能土地执法信息治理、提升土地执法效率、威慑违法用地行为和规范土地利用秩序等方式来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增长。

曹启中[3](2021)在《非高技术型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对绩效的影响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

肖楠[4](2021)在《基于价值共创的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公路货运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运作效率低及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其行业商业模式亟需转型升级。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在中国市场迅猛发展,诞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仅出现在信息技术产业中,而且已经渗透到传统的物流行业。基于物流企业衍生的网络货运平台属于三新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网络货运平台的新业态加速成长,成为新发展格局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新支撑,为货运企业转型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整合闲散资源和流通渠道,平台能够有效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现运输交易过程的全程监控,增加货运业商业价值,对我国公路货运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平台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价值共创、公路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及相关理论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公路干线货运平台的商业模式需从定位、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和价值创造等构成要素出发。然后,选取现有的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典型企业案例,从其商业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即定位、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及价值创造角度对典型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得到现有商业模式存在问题,表明平台亟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其次,分析公路干线货运平台与用户之间服务交互价值共创过程及用户与用户之间及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服务交互路径;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实际服务交互过程中各主体的服务问题进行挖掘与分类,提供生态型货运平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服务交互和实现价值共创的根本动力,进而探索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最后,本文提出生态型公路干线货运平台的概念,在现有平台商业模式和服务痛点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的四个构成要素和服务交互过程优化改善并构建生态型货运平台的商业模式,从而得到其价值共创机理和创新路径。

王延霖[5](2021)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但其长期依赖的中低技术水平引发的“规模扩张”成长模式在当今时代不可持续,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技术服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产业获取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现状、融合绩效及民族地区特性要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了解产业融合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辅助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指数法等多种方法,从实地调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现状、水平及对绩效的影响,开展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探究民族地区特殊规律,并从政府治理模式、社会要素配置和关系文化等特性要素方面探究了相关的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1.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初现,并具有改造资源型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创新效应,同时民族地区更易引进技术应用类服务企业,融合模式也以平台型、参与型和基础建设型为。但目前由于相关概念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间及政府部门间的“搭桥”问题以及资金压力问题使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深化存在困难。2.利用熵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值表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已实现从“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2012年后稳定上升,但目前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示产业融合高高集聚区向东、向南转移态势显着,而民族地区则多被低融合水平省份包围,地域间协同效应不高。3.实证研究结果总体说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的多维度绩效提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创新绩效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实现。相比于非民族地区而言,以上提升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强,“技术追赶效应”凸显。4.民族地区的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和较高的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产业融合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提升效果,说明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及政府治理、高效的资本配置水平有利于引导稀缺资本应用到经济效益高和政府关注高的领域;但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在产业融合和创新绩效中呈负向调节作用,也说明民族地区的资本更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倾斜。民族地区较高的关系文化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5.民族地区中产业融合经济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说明其可充分借助高技术服务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影响,环境绩效方面虽然难以区分两种效应大小,但可借鉴非民族地区经验展开地域间的环保合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治理水平,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以及建设产业融合双方的能力体系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杨帆[6](2021)在《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与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然而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前沿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现实问题。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主体的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增长,然而在当前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金融支持,尚存在许多争议。并且,金融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样成为了阻滞优化的一大凸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显着上升趋势,其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使用效率,其能否成为创新驱动新的引擎?其在金融融资配置与创新过程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沿着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8年—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宏观指标,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研究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与复合影响。此外,本文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并考察了所有制及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涉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在创新投入方面,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研发决策均具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股权融资为更适宜的融资渠道,其可以使得企业倾向于高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高投入研发决策。结合内源融资的促进作用,整体上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优序是“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敏感,虽然促使企业在当期倾向高投入研发决策,但未表现出持续性。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股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而对债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作用不显着,并且在企业研发决策和持续性研发决策上同样表现出这种交互效应。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信贷融资及商业信用融资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并未降低其研发投入水平。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债权融资也未削弱其研发投入水平。在创新产出方面,债权融资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数量,但一定的债权融资可以发挥治理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倒U”型影响。与之不同,股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然而对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但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期债务不仅没有抑制创新产出数量,而且能够显着促进创新产出质量,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关于创新产出数量,国企较民企具有优势;而关于创新产出质量,民企的表现优于国企。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而低技术企业未表现出显着性。在创新效率方面,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数量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同样存在负向影响,而债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具有“倒U”型影响。因此,除了债权的治理效应,融资在效率层面容易产生“创新惰性”。与之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与创新质量效率。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缓解其“创新惰性”。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商业信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长期债务与债券融资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质量效率,且基金持股融资对创新效率未表现出抑制性影响,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并没有制约其创新数量效率,但在创新质量效率方面国企却存在债务治理效应弱化问题。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债权和股权融资的影响未呈现明显差异,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还存有局限性。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学术界对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度,并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启示,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基于龚强等(2014)、张一林等(2016)关于融资可得性的数理模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因素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从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创新风险的不同“态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数理模型。(2)鉴于鲜有文献涉及融资结构对创新产出质量与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三个方面探究了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细致讨论,从而丰富了融资与创新的研究。(3)由于既有微观研究多采用电子邮箱、官方网站等单向指标来评价信息技术的水平,难以客观地揭示其完全水平,且宏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微观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还略显单薄,本文通过重新测算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指数,探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拓展了信息技术与创新的研究。(4)考虑到在金融的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成为了阻滞优化的凸出问题,然而鲜有研究探讨信息技术通过克服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融资与创新的关系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将融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探究了两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影响。

邢海龙[7](2020)在《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交网络、传感器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量已经达到了PB级别,成为了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战略资源。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大数据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为满足在“数据海洋”中获取所需资源及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大数据服务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发育还不够完全,在面对用户多样的数据挖掘服务需求时,单一企业在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以大数据产业链为依托,以提高数据挖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的,通过整合大数据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以联盟的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数据挖掘服务,对完善大数据服务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数据联盟采用的服务模式将直接影响着数据挖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构建符合大数据服务需求特点、有利于整合联盟成员数据资源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是数据企业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在跟踪总结国内外大数据、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及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界定了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从合作协同视角,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协同理论、博弈理论等,揭示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在分析大数据联盟数据演化过程、数据挖掘层次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和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共性化需求,提供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结合用户的需求类型,将联盟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资源进行服务产品的封装,以数据产品的形式进行发布与交付。并依照用户对服务认知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将服务方式划分为自助式和咨询式两种服务方式,以及从售后服务、运营监管两方面,提出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从联盟用户需求描述、服务能力挖掘、联盟数据准备、模型构建、模型评估和服务交付几个环节,构建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模型,依照用户的参与程度不同,将服务方式划分为委托式和跟进式两种服务方式,并从协调管理、资源配置、协同调度三方面,提出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措施。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是针对用户混合型需求,进行的一种数据挖掘服务。该服务模式是融合智能决策理论和知识推理方法,从服务需求知识表示、服务智能检索、服务重用与调整、服务支付、服务知识学习与存储几个环节,构建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模型,将服务方式划分为智能交互的委托式和智慧协同的跟进式两种服务方式,并从多案例经验集成、群体智能两方面,提出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保障措施。在实证研究部分,选择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中,以提供数据挖掘服务为主要业务的ZWJ大数据联盟为研究对象,将本文提出的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运用到实际联盟中,验证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完善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管理体系。对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源的流通、共享和价值创造。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挖掘服务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联盟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挖掘数据资源背后的“知识财富”。为促进我国大数据服务产业蓬勃发展,提高数据资源价值活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企业资源管理理论与服务模式理论体系,并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大数据服务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尤守东[8](2020)在《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实现路径 ——基于赋能视角的双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信息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平台共享经济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和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赋能作为平台共享经济下的一种创新型价值创造手段,它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日益改变着传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赋能组织”作为新时代平台型企业演进的重要趋势,如何通过赋能实现价值创造逻辑重塑,进而帮助组织或平台把握发展机遇和创造市场优势。价值共创作为平台型企业赋予的鲜明特征,能够使组织打破原有封闭的环境,开放组织边界,形成成员间不同层次的互动,促进不同价值主体之间资源、能力和创新整合。在平台型企业的演进过程中,赋能与价值共创之间的具体联系及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针对这一研究缺口,本文尝试引入赋能新视角,采用探索式双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平台型企业演化成长的不同阶段,试图研究平台型企业如何通过组合赋能实践来促进与不同主体间的价值共创过程,进而推动互动环境的完善构建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对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路径的重塑。本文通过双案例研究深度剖析两家不同行业的代表性平台型企业,总结其成功的关键发展历程,结合价值共创理论的演进脉络,将平台型企业赋能价值实现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试点阶段、复制阶段和拓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基于赋能理论,从顾客赋能、平台赋能和生态赋能三个层面分析了平台型企业赋能促进价值共创的实施路径,以及在此过程中三种赋能与不同层次的价值共创的交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赋能与价值共创具有阶段匹配特征。在试点阶段,顾客赋能促进了基于顾客体验的价值共创过程;在复制阶段,平台赋能促进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在拓展阶段,生态赋能促进了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过程。最后,本文构建了基于赋能视角下平台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价值共创路径实现模型。本文尝试性的从赋能视角出发去探索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过程的演变逻辑,以对比性案例分析的方式将赋能、价值共创与平台型企业吸纳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内,结合价值共创研究演进脉络的特点研究了不同阶段赋能与价值共创的交互机制和内在机理,打破了赋能和价值共创理论研究的边界。此外,与传统赋能理论强调组织或个体研究不同,本文将赋能视角扩展到整个平台生态系统中,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递进脉络揭示平台型企业重塑价值共创逻辑的一般规律,对平台分享经济下的赋能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厘清了平台赋能的必要条件和过程等重要问题。

任烜秀[9](2020)在《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大力支持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长期将发展煤炭产业作为本省的发展战略核心,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需求饱和、煤炭价格下跌、经济形势下滑,原本火热的煤炭市场瞬间进入寒冬期,山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由于煤炭价格的波动,使得山西煤炭企业在收益高时,将更多的利润继续投入煤炭行业扩大生产,却不愿发展技术以待转型。而在煤炭价格较低、市场低迷时,企业又因资金短缺、缺乏技术等问题难以转型,致使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作为转型关键的技术进步,却并未能在山西转型的关键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经济转型。基于此种现象,本文梳理了价格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相关文献,发现以往文献在分析两种情况时,并未将这两大因素统一于一个模型之中进行解释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并且在关于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学者往往只用一种资源产品价格作为解释变量。但是资源型地区经济往往拥有多种资源产业,并且每种资源产业都会带动该地区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为更好的解释整体价格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研究资源型地区整体产出价格水平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将价格和技术这两大影响因素融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解释价格和技术共同作用于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影响情况。本文首先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价格和技术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共同作用机理,推导出二者作用经济波动的关键方程。然后,依据关键方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山西数据为例,分静态预期和理性预期两种情况,通过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和邹检验两种计量模型方法,从整体和分阶段两种角度验证理论结论和具体分析价格波动和技术进步对山西经济波动的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理论模型分析发现,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会和全国整体价格水平产生偏离差额。在静态预期下时,预期的全国整体价格水平的变动会保持不变,经济波动会完全受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在理性预期下时,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会和全国整体价格水平产生偏差。当价格变动偏离差为正时,该地区企业扩大生产;反之,价格变动偏离差为负时企业缩减生产,进而产生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技术进步同样会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产生直接影响,这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相符。(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静态预期更符合山西的实际经济情况。结果显示:1978-1993年,由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价格对山西经济波动作用不明显,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经济波动。1994-2007年,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成为山西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偏弱,山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资源价格的上涨而非技术进步。2008金融危机至今,价格冲击对山西经济波动作用减弱,技术进步成为引起经济波动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基于理论和山西实证分析,完全市场下,价格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冲击要大于技术进步,表现出企业发展更依赖价格变动而非技术进步,这导致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固化,技术进步落后,出现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主动调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构建出一个将价格水平和技术进步统一考虑的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理论模型,分析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推导出二者作用经济波动的关键方程。然后,以山西数据为例,分静态预期和理性预期两种情况,通过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和邹检验两种计量模型方法,验证了关键方程并分析山西经济。提出政府主动调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浅析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土地利用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
    (二)土地利用数字化的相关研究
    (三)信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三、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内涵及分型
    (一)城市土地利用数字化的内涵
    (二)不同土地利用主体的数字化
        ⒈企业土地利用的数字化:空间依赖型企业与普通型企业
        ⒉产业土地利用的数字化:产业链及产业群
        ⒊城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事前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与事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
四、土地利用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一)企业土地利用的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二)产业土地利用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⒈产业链的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⒉产业群的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三)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4)基于价值共创的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价值共创理论
        2.1.2 多边市场理论
        2.1.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值共创相关研究
        2.2.2 公路货运平台相关研究
        2.2.3 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2.2.4 文献述评
3 现有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3.1 公路干线货运平台的发展现状
    3.2 公路干线货运平台现有商业模式的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3.2.1 信息中介平台模式
        3.2.2 交易匹配平台模式
        3.2.3 无车承运人模式
        3.2.4 线下+线上网络平台模式
    3.3 四种公路干线货运平台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服务问题
    4.1 平台与多元主体间服务交互价值共创行为
    4.2 基于服务交互的平台商业模式运作路径分析
        4.2.1 方法选择
        4.2.2 服务交互路径分析
    4.3 基于文本挖掘的平台商业模式服务问题分析
        4.3.1 服务数据采集
        4.3.2 服务数据处理
        4.3.3 服务问题分类
    4.4 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服务痛点
        4.4.1 货主用户服务痛点
        4.4.2 车主用户服务痛点
        4.4.3 平台方服务痛点
    4.5 本章小节
5 生态型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构建
    5.1 生态型公路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定位
    5.2 生态型公路货运平台的运作模式
    5.3 生态型公路货运平台的盈利模式
    5.4 生态型公路货运平台的价值共创机理
    5.5 生态型公路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闻数据抓取代码
附录 B 关键词云图——R语言代码
作者简历

(5)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3.2 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1.3.3 民族地区的地域要素特性研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概念界定
        2.1.3 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界定
        2.1.4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2.1.5 资源型产业绩效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 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
        2.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2.3.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绩效影响机制
        2.3.3 民族地区特性及其调节作用
        2.3.4 研究的总体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及融合现状
    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
        3.1.1 发展历史
        3.1.2 发展特征
    3.2 民族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
        3.2.1 发展历史
        3.2.2 发展特征
    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现状——基于田野调查
        3.3.1 田野点介绍
        3.3.2 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内部高新技术服务融合的现象、成效与问题
        3.3.3 民族地方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方式及特点
    3.4 本章小结
四、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4.1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方法
        4.1.1 基于专利数据的测度和刻画
        4.1.2 投入产出法
        4.1.3 熵指数法
    4.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评价模型构建
        4.2.3 融合评价结果
    4.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评价
        4.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
        4.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融合水平对比分析
        4.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五、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绩效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
        5.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5.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5.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六、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环境绩效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6.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6.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6.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七、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创新绩效影响
    7.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7.1.1 研究假设
        7.1.2 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分析
        7.3.1 民族地区的基本回归结果
        7.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7.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创新绩效影响滞后性分析
        7.3.4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7.3.5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水平
        8.2.2 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
        8.2.3 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8.2.4 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能力体系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融资结构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信息经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创新的影响因素
        2.2.2 融资结构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信息技术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
    3.1 研究模型设定
        3.1.1 融资时序
        3.1.2 研发风险
        3.1.3 信用风险
    3.2 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可得性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
        3.2.1 债权融资
        3.2.2 股权融资
        3.2.3 企业同时进行股权与债权融资的讨论
        3.2.4 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分析
    3.3 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析
        3.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
        3.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于融资与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资结构、创新能力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测算与特征分析
        4.1.1 信息技术相关测算的介绍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方法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结果及特征分析
    4.2 融资结构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4.2.1 融资结构的度量
        4.2.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融资特征分析
        4.2.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融资特征分析
    4.3 创新能力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4.3.1 创新能力的度量
        4.3.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科技创新的特征分析
        4.3.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说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直接影响检验
        5.3.2 复合影响检验
        5.3.3 内生性处理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5.3.6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5.3.7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检验
    6.1 研究假说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定
        6.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关于创新出数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6.3.2 关于创新出质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6.3.3 复合影响检验
        6.3.4 内生性处理
        6.3.5 稳健性检验
        6.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6.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6.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说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来源
        7.2.2 模型设定
        7.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关于创新数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7.3.2 关于创新质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7.3.3 复合影响检验
        7.3.4 内生性处理
        7.3.5 稳健性检验
        7.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7.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7.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创新投入方面
        8.1.2 创新产出方面
        8.1.3 创新效率方面
    8.2 启示建议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8.2.2 企业层面的经营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大数据研究现状
        1.3.2 大数据联盟研究现状
        1.3.3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1.3.4 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3.5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与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架构
    2.1 大数据联盟内涵及构成
        2.1.1 大数据联盟内涵
        2.1.2 大数据联盟特征
        2.1.3 大数据联盟成员构成
    2.2 数据挖掘服务相关概念界定及过程设计
        2.2.1 数据挖掘服务的相关概念界定
        2.2.2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2.3 大数据联盟合作机理
        2.3.1 大数据联盟形成动因
        2.3.2 大数据联盟合作网络发展阶段
        2.3.3 大数据联盟资源共享关系
        2.3.4 大数据联盟合作协同模型
    2.4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2.4.1 用户需求层次
        2.4.2 数据挖掘层次
        2.4.3 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总体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3.1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3.2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3.2.1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3.2.2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3.3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3.3.1 共性化服务需求挖掘
        3.3.2 联盟标准化服务产品形成
        3.3.3 标准化服务封装与发布
        3.3.4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3.4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3.4.1 自助式服务方式
        3.4.2 咨询式服务方式
    3.5 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3.5.1 售后服务保障
        3.5.2 运营监管保障
    3.6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3.6.1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3.6.2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4.1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4.2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4.2.1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4.2.2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4.3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4.3.1 用户个性化需求描述
        4.3.2 联盟成员服务能力挖掘
        4.3.3 联盟成员数据资源准备
        4.3.4 数据挖掘模型选择与评估
        4.3.5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4.4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4.4.1 委托式服务方式
        4.4.2 跟进式服务方式
    4.5 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4.5.1 协调管理保障
        4.5.2 资源配置保障
        4.5.3 协同调度保障
    4.6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4.6.1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4.6.2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5.1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5.2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与定价
        5.2.1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5.2.2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定价方法
    5.3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过程
        5.3.1 混合型需求的知识表示
        5.3.2 数据挖掘服务智能检索
        5.3.3 服务重用与调整
        5.3.4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5.3.5 服务知识学习与案例存储
    5.4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方式
        5.4.1 智能交互的委托式服务方式
        5.4.2 智慧协同的跟进式服务方式
    5.5 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实现保障
        5.5.1 多案例经验集成保障
        5.5.2 群体智能保障
    5.6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及实施策略
        5.6.1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适用范围
        5.6.2 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
    6.1 ZWJ大数据联盟背景及概况
        6.1.1 ZWJ大数据联盟背景
        6.1.2 ZWJ大数据联盟成员类型
    6.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平台及内容
        6.2.1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平台
        6.2.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内容
    6.3 ZWJ大数据联盟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
        6.3.1 用户A的共性化需求描述
        6.3.2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搜索
        6.3.3 标准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6.4 ZWJ大数据联盟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
        6.4.1 用户B的个性化需求描述
        6.4.2 联盟成员服务能力挖掘
        6.4.3 联盟成员数据资源准备
        6.4.4 数据挖掘模型选择与评估
        6.4.5 定制化数据挖掘服务交付
    6.5 ZWJ大数据联盟智能化数据挖掘服务
        6.5.1 用户C的混合型需求知识表示
        6.5.2 数据挖掘服务智能检索
        6.5.3 服务调整与交付
        6.5.4 服务知识学习与存储
    6.6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效果与提升策略
        6.6.1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实施效果
        6.6.2 ZWJ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改进措施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实现路径 ——基于赋能视角的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赋能相关研究
        一、赋能的概念
        二、赋能的维度划分
        三、赋能的路径及作用结果
        四、文献评述
    第二节 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
        一、价值共创的概念
        二、价值共创的演化路径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赋能、价值共创与平台型企业的相关研究
        一、平台型企业的概念
        二、赋能与平台型企业
        三、赋能与价值共创
        四、赋能、价值共创与平台型企业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案例选取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整理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描述
        一、案例简介
        二、阶段划分
    第二节 案例讨论
        一、试点阶段
        二、复制阶段
        三、拓展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管理启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研究背景
        1.1.2 省内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价格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价格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源型地区
        2.1.2 价格偏离差
        2.1.3 技术进步
        2.1.4 静态预期
        2.1.5 理性预期
    2.2 相关理论
        2.2.1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2.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3章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生产者行为
    3.2 消费者行为
    3.3 均衡
    3.4 价格与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作用的一般分析
    3.5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分析
        3.5.1 资源型地区的产出公式
        3.5.2 静态预期下的价格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3.5.3 理性预期下的价格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山西省经济波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4.1 价格和技术进步与山西省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1.1 价格水平与山西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1.2 技术进步与山西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2 数据来源
    4.3 计量模型设定
    4.4 变量选取
    4.5 数据处理
        4.5.1 山西省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项
        4.5.2 山西省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全国价格水平变动率的差额
        4.5.3 山西省技术进步率的波动项
    4.6 实证分析方法
        4.6.1 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
        4.6.2 邹检验
    4.7 基于静态预期的实证分析
        4.7.1 平稳性检验
        4.7.2 实证分析——时间序列门限回归
        4.7.3 实证分析——邹检验
    4.8 基于理性预期的实证分析
        4.8.1 平稳性检验
        4.8.2 实证分析——时间序列门限回归
        4.8.3 实证分析——邹检验
    4.9 实证结果分析
        4.9.1 静态预期与理性预期的比较和经济阶段的确定
        4.9.2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影响的分阶段实证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引导企业转型更加注重理性预期
    5.2 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资源配置作用
    5.3 加快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5.4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兴产业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四、浅析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作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2]土地利用数字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 钟成林,胡雪萍,尹小剑.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3]非高技术型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对绩效的影响 ——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D]. 曹启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价值共创的公路干线货运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肖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5]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D]. 王延霖.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6]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杨帆. 西北大学, 2021(12)
  • [7]大数据联盟数据挖掘服务模式研究[D]. 邢海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8]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实现路径 ——基于赋能视角的双案例研究[D]. 尤守东.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D]. 任烜秀.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信息技术对资源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