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曹雅静,刘亚雄,黄国凯,罗卓雅[1](2021)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快速鉴别沉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对沉香进行快速鉴别方法。以17批合格沉香和12批不合格沉香为样品,采用顶空进样方式,顶空温度为120 ℃,顶空时间为30 min,称样量为0.2 g,进样体积为0.5 mL。利用MXT–WAX强极性色谱柱进行一维分离,柱温为80 ℃,分离时间为25 min;利用离子迁移谱技术进行二维分离,迁移管温度为80 ℃,迁移气体流量为150 mL/min,获得沉香挥发性指纹图谱,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格沉香与不合格沉香进行区分。最终从沉香挥发物指纹图谱中提取获得3个特征峰,通过主成分分析显示合格沉香与不合格沉香区分总占比为90%,方法可行。该方法样品使用量少,无需样品前处理,可以快速有效对合格与不合格沉香进行准确鉴别。
蒋建荣[2](2021)在《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部分香料的科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用香历史悠久,香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香料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宋代沉船上就发现了大量的香料,因此,本文以该沉船出土树脂香料及部分木本香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于古代香料的研究现状、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关的古籍文献,利用红外光谱(FTIR)、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EGA-MS)、在线紫外照射/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UV/EGA-MS)、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光学显微分析等方法对这批香料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科学分析。其中,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EGA-MS)、在线紫外照射/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UV/EGA-MS)技术为首次引入古代香料的研究,这两个技术可以确定样品的最佳裂解温度及研究重点,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考古出土样品与现代参考样品的科学对比分析,确定了考古出土样品的化学成分、种类以及老化降解情况;而木本香料在长期埋藏过程中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流失殆尽,难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确定其种属,因此采用传统的木材切片法,通过观察其显微构造特征来进行种属鉴定。最后,利用F-Search软件创建了香料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数据库,方便日后对于此类样品实现微损且快速的检测分析。通过综合研究,本文确定了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树脂香料有乳香和龙涎香两类,并且发现了两种品质不同的乳香。而所取木本香料中没有发现檀香、沉香和降真香,而是一些很罕见的树种,总共涉及8科8属,有马蹄荷、黄棉木、黄牛木、天料木、野茉莉、软木松、谷木、翻白叶。并且采用原位硅烷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Py(HMDS)GC-MS)技术和峰面积归一化法,从化学角度对这些木材的降解状况进行了评估,为今后对木材降解程度的分级提供重要参考及依据。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确定了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香料的种类以及老化降解情况、不同香料的特征裂解产物(可作为生物标记物)及其质谱特征(碎片离子)。创建了香料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数据库,建立有效的适合考古出土香料检测及鉴定的方法,为今后古代香料的研究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冯婷婷[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种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钩藤、沉香、玛咖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市面上假冒伪劣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能会导致药用疗效降低和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DNA条形码技术因具有高效、方便、快速、准确、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药用植物的物种鉴定以及掺假检测。条形码序列分析是DNA条形码技术最重要的部分,DNA条形码分析方法的选择会影响物种鉴别中最佳条形码的选择。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DNA条形码物种鉴别分析方法被提出,并与传统的DNA条形码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方法的鉴别效果均优于传统的DNA条形码方法,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物种鉴别分析的有效工具。为进一步提高钩藤属、沉香属、玛咖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成功率,筛选更优的条形码和DNA条形码分析方法,本研究以6个DNA条形码(ITS,ITS2,mat K,psb A-trn H,rbc L和trn L-trn F)作为分子标记,将机器学习方法(BLOG,SMO,Na(?)ve Bayes,Jrip和J48)应用于这三种药用植物的鉴别分析上,并与传统的基于距离(Taxon DNA)和基于系统发育树(NJ tree)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机器学习的钩藤属DNA条形码鉴别分析:使用6个条形码(ITS,ITS2,mat K,psb A-trn H,rbc L和trn L-trn F)及其组合对15个钩藤物种共513条序列进行机器学习算法(BLOG,SMO,Na(?)ve Bayes,Jrip和J48),Taxon DNA和NJ tree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条形码ITS和ITS2能成功鉴别11个钩藤属物种,是鉴别钩藤属的优选条形码;机器学习方法能提高DNA条形码的效率:BLOG和/或SMO算法仅基于单一条形码ITS和/或ITS2就成功鉴别11个钩藤属物种,NJ tree基于双条形码组合ITS+rbc L才能成功鉴别11个钩藤属物种,而Taxon DNA最多只能鉴别10个钩藤属物种。(2)基于机器学习的沉香属DNA条形码鉴别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基于距离和基于树的方法的比较,评估5个单一条形码(ITS,mat K,psb A-trn H,rbc L和trn L-trn F)及其组合对11个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沉香属物种的鉴别效率,结果表明双条形码组合ITS+mat K、ITS+rbc L和ITS+trn L-trn F能以最少的条形码组合成功鉴别6个沉香属物种,适合用于沉香属鉴别;BLOG和/或SMO算法能拓宽鉴别沉香属的优选条形码范围:BLOG和/或SMO能基于ITS+mat K、ITS+rbc L和ITS+trn L-trn F成功鉴别6个沉香属物种,而Taxon DNA和NJ tree仅能基于ITS+mat K鉴别6个沉香属物种;在处理变异位点少、序列较保守的条形码(比如叶绿体条形码psb A-trn H)以及叶绿体条形码组合时,机器学习能提供更高的鉴别成功率。(3)玛咖及其常见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及机器学习分析:使用BLOG、Taxon DNA和NJ tree分析方法来评估5个DNA条形码序列(ITS,mat K,psb A-trn H,rbc L和trn L-trn F)对玛咖及其常见的2个混伪品,芜菁和萝卜的鉴别能力。结果表明,基于任一分析方法,5个条形码都能准确区分玛咖、芜菁和萝卜;特别地,BLOG生成了用于快速鉴别玛咖、芜菁和萝卜的逻辑公式。在5个条形码中,psb A-trn H和trn L-trn F条形码因存在大量的插入/缺失而使玛咖与芜菁/萝卜的序列长度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这2个条形码可以成为鉴别玛咖及其混伪品的优选条形码。因此,将芜菁/萝卜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到玛咖样品中,检测比较这2个条形码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sb A-trn H和trn L-trn F条形码可以在不用测序的情况下实现对玛咖掺假进行检测: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显示了不同物种的条带位置差异。特别地,trn L-trn F能够检测掺假比例低至0.5%的玛咖掺假,而psb Atrn H仅能检测到掺假比例为7%的玛咖掺假,故trn L-trn F鉴别玛咖及其混伪品的优选条形码。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别分析中,实现了药用植物在“种”水平的准确、快速鉴别。本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学习方法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析工具,可为打击药用植物掺假、保护濒危物种、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旭明,高雪艳[4](2020)在《沉香珠形商品的微性状及伪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近年来收集到的沉香珠形商品及伪品的微性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沉香市场商品的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微性状鉴别,对流通领域沉香的珠形商品及其伪品进行鉴别比较。结果沉香的珠形商品及其伪品在微性状特征有显着差异。结论对珠形沉香商品微性状特征的观察,可以很好地区别伪品。
黄国凯,陈钰婷,黎嘉茗,李华[5](2019)在《流通领域沉香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流通领域的沉香及其伪品进行鉴别,为今后的沉香药材研究和监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性状、微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流通领域沉香及其伪品进行鉴别比较。结果流通领域中的沉香及其伪品在性状、微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上均有显着差异。结论研究建立的沉香及其伪品鉴别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沉香商品的验收和监管工作。
侯山岭[6](2019)在《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沉香伪品来源较多,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方法中,性状鉴别是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应多方法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建议在沉香的鉴别中采用以醇溶性浸出物含量、HPLC指纹图谱结合显微鉴别为主,以理化鉴别反应和薄层色谱分析为辅的方法。多技术结合、建立特征指纹图谱数据库是未来沉香及其伪品鉴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余锡鹏[7](2019)在《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诠释与发展传统中药“升”、“降”药性理论新内涵,系统综合中药典籍“宏观、中观、微观”(以下简称“宏、中、微”)关键信息,开展标准数字化编码规则方法学及其相关鉴定模型的智能应用研究,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方法:1、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研究结合传统与现代中药经典书籍在中医药领域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出若干中药典籍,并明确中药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重点采集基于中药“升”、“降”药性理论的中药“宏、中、微”等特征的关键信息。2、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的方法在中药典籍药性理论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引采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着作,为每一个数据元分配的与语言无关的唯一标识,以及定义数据元公用及专用属性,建立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规则的方法。3、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将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在弹性结构编辑器上,构建可从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并对已采集的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XML结构化录入,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4、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的智能应用研究在相关算法(中医健康状态(含证型),健康档案与病案)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同时兼顾拓扑及语义的中药XML树图差异度算法,并建立“升”、“降”性类中药相关数学函数表达及鉴定模型。通过训练及试应用样本反复调试鉴定模型参数直至收敛,结合数据分析及挖掘方法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结果:1、在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着作及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中药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等关键理论的数据元编码标准规则的方法学研究。2、通过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弹性结构编辑器,设计可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完成中药特征树图构建20例(高阶多维型)。3、“在中药特征树图的基础上,结合数理建模以及差异度比较计算方法,对中药建立相关数学函数表达模型,完成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的构建、训练与优化直至收敛,经检验树图计算分析中药青蒿鉴定模型有效率为100%;“升”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4.29%;“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7.14%。同时,研究结果发现“升”、“降”性类中药与分子碳链长度有关(P=0.143<0.2)、与分子量大小有关(P=0.052<0.2)、与分子母核结构有关(P=0.033<0.2)、与手性碳原子个数有关(P=0.089<0.2)。结论:1、通过对若干中药经典及现代研究结果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蕴含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中药数据元的相关标准,为中药以及各国传统药物信息的编码提供数字化的编码依据和技术标准。2、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同时结合了现有图谱发展的不足并吸收了XML优点,发展成自身既有可灵活排版的文本界面,又有良好、严谨且可自定义元素名称与属性的XML结构,具有“所见即得,弹性编辑”功能,能满足研究个性化需要,同时有助于跨区域间信息交互与共享。3、中药鉴定是对中药质量性能而做出的客观检查,在其生产加工、临床应用以及贸易流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创建XML树图差异度算法能够有效地辅助鉴定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为中药领域智能应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4、通过中药药性理论与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融合,探索了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有着潜在关系,为诠释与发展“升”、“降”药性理论(抽象模型)的新内涵以及为今后“升”、“降”性类中药气味的更深入研究(如气味分子乃至离子、量子)以及中医诊断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如电子鼻中医嗅诊诊断)等类似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基础。
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8](2018)在《沉香木质量检测鉴别研究》文中指出在前期鉴别工作基础上,对沉香木真伪及其质量级别鉴别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外观、显微结构、色谱分析、醇溶出物和内部化学物质分析以及光谱鉴别分析等对沉香真伪鉴定进行了阐述,对如何确定沉香木质量级别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沉香的质量级别研究工作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刘洋洋[9](2018)在《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沉香是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Lam植物含有树脂的木材,为名贵香药,在医药、香料、宗教和收藏等方面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白木香A.sinensis(Lour.)Gilg为我国贵细药材国产沉香的唯一正品植物来源,因过度采伐,野生沉香资源已濒临枯竭。随着“通体结香技术”的面世及其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推广,已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主要沉香产区应用最广泛的结香技术。但“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如何?是否安全?其化学成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仍是新技术在产业化推广与应用中的疑惑。因此,本文围绕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首次较全面的对其药品质量指标、化学成分,外源污染物和毒性等质量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药品质量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显色特征和特征图谱与野生沉香相关指标一致,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且不含松香酸类物质。基于药品标准对我国沉香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5个产区的20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理化显色反应、浸出物、含量测定、特征图谱和松香酸类物质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发现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呈片状或块状,其性状、显微和理化显色特征、以及特征图谱与野生沉香或对照药材相关指标一致,上述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且均不含松香酸类物质。20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样品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24%和0.35%,高于实验用野生沉香对照样品均值。2.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外源污染物进行分析,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代表性样品中均未检出DDT、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为考察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是否含有重金属、有机氯类农药及黄曲霉毒等外源污染物,发现20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中未检出DDT、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等农药残留,2批代表性样品中也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污染;建立了沉香药材中Pb、Hg、As、Cd、Cu等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发现16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中Pb、Hg、As、Cd、Cu均在参考限定范围内,4批样品中Pb和Cd含量偏高是否是因产地环境和土壤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较全面的评估了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发现其提取物对KM小鼠和Beagle犬无明显急性毒性症状,对SD大鼠无明显长期毒性反应。通过测定沉香提取物对KM小鼠和Beagle犬经口灌胃急性毒性及大鼠90天喂养长期毒性,发现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乙醇提取物对KM小鼠灌胃给药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反应,给药量为临床人拟用最大剂量760.5倍;对Beagle犬灌胃给药急性毒性试验中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症状,且给药剂量换算为临床人拟用最大剂量的300倍;高、中、低剂量对SD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且最高剂量约相当人临床每日用药剂量的80倍。4.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发现2-(2-苯乙基)色酮和倍半萜类为其主要化学成分;且沉香螺旋醇、马兜铃烯、愈创木醇和白木香醛等4个特征性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与对照药材相近;从其UPLC指纹图谱共有峰中鉴定出的21个化合物均为野生沉香中常见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骨架类型。运用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分析技术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从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分离并鉴定出65个化合物,包括41个色酮、15个倍半萜、5个木脂素、3个酚酸和1个甾体类化合物等共5种结构类型。其中,7个新化合物均为沉香中已报道化合物的常见骨架类型,8个化合物具有显着体外抗炎活性。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样品的特征成分进行分析,发现从其UPLC指纹图谱共有峰中鉴定出21个化合物均为野生沉香中常见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骨架类型;其均含有沉香螺旋醇、马兜铃烯、愈创木醇和白木香醛等特征性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与对照药材相近;135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典型样品其醇溶性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均远超过参考野生沉香,且其醇溶性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药品质量指标、化学成分和安全性等质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具有如下质量特征:其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显色特征和特征图谱与野生沉香相关指标一致,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且不含松香酸类物质;其主要化学成分发为2-(2-苯乙基)色酮和倍半萜类,且其含有的沉香螺旋醇、马兜铃烯、愈创木醇和白木香醛等4个特征性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与对照药材相近,其UPLC指纹图谱中的21个共有峰化合物均为野生沉香中常见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骨架类型;未检出DDT、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其提取物对KM小鼠和Beagle犬无明显急性毒性症状,对SD大鼠无明显长期毒性反应。个别样品中Pb和Cd含量偏高是否是因产地环境和土壤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通体结香技术的优化升级以及解决在通体结香技术的推广及其产业化应用中遇到的“沉香成分、质量和安全性不明确”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可极大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同时也可为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大健康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陈虹霞,康秀棠,尤龙杰,王成章[10](2018)在《沉香的化学成分及鉴伪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概述了国内外沉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2-(2-苯乙基)色酮类和三萜类等。介绍了沉香品质检测和鉴伪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有薄层色谱(TLC)、紫外光谱(UV)、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近红外光谱(NIR)、电子鼻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分析比较了各种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指明基于样品特征性谱图库数据建立的多种鉴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是未来沉香鉴伪技术发展的趋势。
二、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快速鉴别沉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顶空进样条件 |
1.2.2 色谱条件 |
1.2.3 离子迁移谱参数 |
1.2.4 测定方法 |
1.3 样品信息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离子迁移谱参数选择 |
2.2 色谱柱的选择 |
2.3 顶空温度优化 |
2.4 顶空时间选择 |
2.5 取样量选择 |
2.6 29批沉香的指纹图谱 |
3 结语 |
(2)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部分香料的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2.1 古代常见香料 |
2.1.1 动物性天然香料 |
2.1.2 植物性天然香料 |
2.2 香满“丝绸之路” |
2.3 泉州湾出土宋代海船及其所载香料 |
2.3.1 历史上的泉州 |
2.3.2 宋代海外香料贸易概况 |
2.3.3 泉州湾出土宋代海船及其所载香料 |
3 文献综述 |
3.1 选题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选题创新性 |
3.5 研究现状 |
3.5.1 国内研究案例 |
3.5.2 国外研究案例 |
4 实验研究 |
4.1 样品信息 |
4.2 分析仪器和条件 |
4.3 树脂香料 |
4.3.1 样品显微形貌观察 |
4.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3 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技术(EGA-MS) |
4.3.4 在线紫外照射/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技术(UV/EGA-MS) |
4.3.5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
4.3.6 小结 |
4.4 木本香料 |
4.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4.2 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技术(EGA-MS) |
4.4.3 在线紫外照射/逸出气体分析与质谱联用技术(UV/EGA-MS) |
4.4.4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
4.4.5 木材鉴定 |
4.4.6 木材降解情况 |
4.4.7 小结 |
5 讨论 |
5.1 考古出土树脂香料 |
5.2 考古出土木材 |
5.2.1 考古出土木材概述 |
5.2.2 考古出土木材用途探讨 |
5.3 分析方法探讨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样品的EGA/MS热解析图 |
附录B 现代参考乳香样品的TIC图及PY-GC/MS分析结果 |
附录C 考古出土木本香料的TIC图及PY-GC/MS分析结果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种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
1.1.1 DNA条形码 |
1.1.2 DNA条形码分析方法 |
1.2 钩藤属植物研究概况 |
1.2.1 钩藤属简介 |
1.2.2 钩藤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3 沉香属植物研究概况 |
1.3.1 沉香属简介 |
1.3.2 沉香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4 玛咖研究概况 |
1.4.1 玛咖简介 |
1.4.2 玛咖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钩藤属DNA条形码鉴别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2.1 主要试剂 |
2.2.2.2 主要溶液配制 |
2.2.2.3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DNA提取 |
2.2.3.2 PCR扩增及测序 |
2.2.3.3 序列拼接与校对 |
2.2.3.4 序列比对与特征分析 |
2.2.3.5 DNA条形码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序列特征 |
2.3.2 钩藤属DNA条形码鉴别 |
2.3.2.1 基于距离法的钩藤属DNA条形码分析 |
2.3.2.2 基于系统发育树的钩藤属DNA条形码分析 |
2.3.2.3 基于机器学习的钩藤属DNA条形码分析 |
2.3.2.4 钩藤属DNA条形码筛选与分析方法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沉香属DNA条形码鉴别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DNA提取 |
3.2.3.2 PCR扩增及测序 |
3.2.3.3 序列拼接与校对 |
3.2.3.4 序列比对与特征分析 |
3.2.3.5 DNA条形码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序列特征 |
3.3.2 沉香属DNA条形码鉴别 |
3.3.2.1 基于距离法的沉香属DNA条形码分析 |
3.3.2.2 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沉香属DNA条形码分析 |
3.3.2.3 基于机器学习的沉香属DNA条形码分析 |
3.3.2.4 沉香属DNA条形码筛选与分析方法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玛咖及其常见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及机器学习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DNA提取 |
4.2.3.2 PCR扩增及测序 |
4.2.3.3 序列拼接与校对 |
4.2.3.4 序列特征分析 |
4.2.3.5 DNA条形码分析方法 |
4.2.3.6 玛咖掺假模型的建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
4.3.2 序列特征 |
4.3.3 玛咖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鉴别 |
4.3.3.1 基于距离法的玛咖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分析 |
4.3.3.2 基于系统发育树的玛咖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分析 |
4.3.3.3 基于机器学习的玛咖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分析 |
4.3.4 掺假检测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4)沉香珠形商品的微性状及伪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白木香的显微观察及结果 |
2.2 性状及微性状观察结果 |
2.2.1 正品白木香沉香珠(海南): |
2.2.2 正品白木香沉香珠(清朝): |
2.2.3 白木香木材珠: |
2.2.4 高抛白木香木珠: |
2.2.5 压缩上油白木香木珠: |
2.2.6 压缩上重脂白木香木珠: |
2.2.7 竹类泡油: |
2.2.8 金属增重白木香木珠: |
3 讨论 |
(5)流通领域沉香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鉴别 |
2.1.1 沉香(包头) |
2.1.2 沉香(板头) |
2.1.3 沉香(吊口) |
2.1.4 沉香(打孔香) |
2.1.5沉香(通体结香) |
2.1.6 伪沉香(染色) |
2.1.7 伪沉香(檀香紫檀) |
2.1.8 伪沉香(香樟) |
2.1.9 伪沉香(高压沉香) |
2.2 微性状鉴别 |
2.2.1 正品沉香编号1~5的沉香样品均为正品沉香,具有相似的微性状特征,切面黄褐色。 |
2.2.2 伪沉香(染色) |
2.2.3 伪沉香(檀香紫檀) |
2.2.4 伪沉香(香樟) |
2.2.5 伪沉香(高压沉香) |
2.3 横切面显微鉴别 |
2.3.1 正品沉香 |
2.3.2 伪沉香(染色) |
2.3.3 伪沉香(檀香紫檀) |
2.3.4 伪沉香(香樟) |
2.3.5 伪沉香(高压沉香) |
3 讨论 |
3.1 当前沉香药材商品的质量现状 |
3.2 沉香真伪鉴别的要点 |
3.3 沉香真伪的快速鉴别方法 |
(6)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沉香伪品的主要来源 |
2 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方法 |
2.1 性状鉴别方法 |
2.2 薄层鉴别方法 |
2.3 理化鉴别方法 |
2.4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鉴别方法 |
2.5 其他方法 |
3 小结 |
(7)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起源及发展现状 |
1.2 中药(典籍)标准及其数字化相关研究 |
1.3 中药“升”、“降”药性理论相关研究 |
1.4 中药特征图谱相关相关研究 |
1.5 中药(包括气味/五气)鉴定的相关研究 |
1.5.1 中药宏观及中观鉴定相关研究 |
1.5.2 中药微观鉴定相关研究 |
1.5.3 综合中药宏观、中观、微观的鉴定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 |
2.1 研究方法 |
2.1.1 筛选中药典籍 |
2.1.2 明确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宏、中、微”分类 |
2.2 研究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的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基于WS系列标准等上游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 |
3.1.2 中药数据数字化标准的制定/备案 |
3.2 研究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 |
4.1 研究方法 |
4.1.1 应用数字化标准技术 |
4.1.2 构建中药树型结构化树图录入模板 |
4.2 研究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中药典籍中“升”、“降”药性理论的智能应用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升”、“降”性类中药在其鉴定领域的智能应用研究 |
5.1.2 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 |
5.2 研究结果 |
5.2.1 完成中药青蒿鉴定模型的建立 |
5.2.2 完成“升”、“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的建立 |
5.2.3 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的探索 |
5.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与课题情况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致谢 |
附件 |
(8)沉香木质量检测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市场上沉香的分类 |
2 沉香的鉴别 |
2.1 沉香真伪品 |
2.1.1 沉香伪品 |
2.1.2 沉香真品 |
2.2 沉香鉴定 |
2.2.1 沉香真伪鉴定 |
1)沉香外观 |
2)显微结构 |
3)色谱分析 |
4)醇溶出物分析 |
5)内部化学物质分析 |
(1)倍半萜 |
(2)芳香族成分 |
(3)2-苯乙基色酮衍生物 |
6)光谱鉴别分析 |
2.2.2 沉香质量级别的鉴定 |
3 讨论 |
(9)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沉香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二、沉香质量评价与商品规格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于药品标准的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质量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主产区20批代表性样品的药典标准指标分析 |
第二节 中国主产区20批代表性样品中松香酸类物质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特征成分的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质量分析 |
第一节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中倍半萜类成分分析 |
第二节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峰指认 |
第三节 中国和东南亚四国135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样品浸出物与沉香四醇含量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中外源污染物分析 |
第一节 代表性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二节 代表性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分析 |
第三节 代表性样品中黄曲霉毒素量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的安全性评价 |
第一节 代表性样品提取物对KM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二节 代表性样品提取物对Beagle犬的急性毒性 |
第三节 代表性样品提取物对SD大鼠的长期毒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沉香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20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与野生沉香样品 |
附录2 20批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药材代表性样品与野生沉香样品的显微切片图 |
附录3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UPLC-PDA色谱图和UPLC-QTOF总离子流图 |
附录4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UPLC指纹图谱中指认的21个化合物的HRESIMS谱 |
附录5 实验动物症状观察表 |
附录6 Beagle犬急性毒性试验血液学和尿性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附录7 SD大鼠长期毒性试验各指标变化情况 |
附录8 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中新化合物1-7的波谱图 |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沉香的化学成分及鉴伪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沉香化学成分 |
1.1 挥发油 |
1.2 2- (2-苯乙基) 色酮类 |
1.3 三萜类 |
2 沉香品质检测和鉴伪技术 |
2.1 概述 |
2.2 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检测方法 |
2.2.1 薄层色谱 |
2.2.2 紫外光谱 |
2.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2.2.4 高效液相色谱 |
2.2.5 X射线衍射 |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2.7 近红外光谱 |
2.3 电子鼻 |
2.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3 结语 |
四、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快速鉴别沉香[J]. 曹雅静,刘亚雄,黄国凯,罗卓雅. 化学分析计量, 2021(09)
- [2]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部分香料的科学研究[D]. 蒋建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种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别研究[D]. 冯婷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沉香珠形商品的微性状及伪品比较研究[J]. 张旭明,高雪艳. 海峡药学, 2020(11)
- [5]流通领域沉香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J]. 黄国凯,陈钰婷,黎嘉茗,李华. 今日药学, 2019(11)
- [6]沉香及其伪品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 侯山岭. 中国民康医学, 2019(09)
- [7]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方法学及智能应用研究[D]. 余锡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沉香木质量检测鉴别研究[J]. 郑科,谷丽萍,肖支叶,马惠芬. 林业调查规划, 2018(06)
- [9]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的质量特征研究[D]. 刘洋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10]沉香的化学成分及鉴伪技术研究进展[J]. 陈虹霞,康秀棠,尤龙杰,王成章.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