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09000及其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雷凤雪[1](2020)在《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简单的温饱,转而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开始实现消费需求由“量”到“质”的转变。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产品监管极为困难,导致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消费者作为农产品的最终需求方,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将会影响需求,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产品消费市场。因此,深入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提高农产品安全,促进安全农产品市场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行为等理论角度,全面分析了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并进而探讨了影响消费者认知的因素以及认知水平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的合理建议。首先,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实施了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调查分析,梳理出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因素。其次,将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作为反应变量,运用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山东省不同地市间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存在显着地域差异,而同一地市内部的消费者则表现出高度相似性行为,采用反映分层特征的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明显优于常规多分类Logistic模型。依据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计算得到,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受其性别、收入、对农产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认证农产品信任程度等的影响,并因消费者所在地市食品安全等级的不同,消费者对认证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及农产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再次,利用列联表对消费者认知与其购买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额外支付意愿、支付溢价及实际购买行为呈正相关。最后,提出政府政策施行因地而异、加速农产品安全试点、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增设农产品安全课程普及相关知识、消费者积极主动学习农产品安全知识、生产者严守安全生产底线突出产品质量与特色的建议。
王建波[2](2017)在《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国家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市场环境也在迅速变化。为适应市场变化,如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等一些先进的制造模式不断出现。但再先进的制造模式也需要有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支撑,才能出产优质的产品。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财力有限、管理水平跟不上、管理思想落后等原因,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水平低下,应用效果较差,甚至不少企业就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我国企业要想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获得质量优势,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就要吸受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改进质量管理流程,将质量管理提升企业战略级地位上,打造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科学高效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质量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论文系统研究了T公司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首先对质量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T公司概况,包括质量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最后结合T公司实际情况,提出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规划,并从组织结构、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生产质量管理、采购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构建了 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整体改进方案,并提出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策略。希望借此对T公司的质量管理有所改进,也同时希望会对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聂萍[3](2016)在《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的挤出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方认证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大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仅凭买卖双方的诚信远远不够,企业需要更加权威、可信赖、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来提高其内在素质和外在可信度,为产品拓宽销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消费者来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选择成本,降低了选择效率,消费者亟需某种信号作为选择依据。认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有效信号,其信号甄别机制和信号显示机制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第三方认证是规范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济学角度研宄第三方认证很有必要。我国第三方认证事业发展迅速,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大型知名企业却并不热衷于第三方认证,究其原因,他们本身拥有独立的品牌,在推出新的体验性商品时沿用市场上已经建立的品牌名称,通过强大的品牌伞效应从而弥补了第三方认证的信号功能。本文将引入品牌伞作为影响企业参与第三方认证激励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企业的基本属性以及行业市场等因素,为考察企业的认证激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第三方认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经过思考和梳理,结合我国当前的认证现状,从声誉视角下揭示品牌伞与企业外部认证的替代关系,通过构建品牌伞存在与否情况下的认证市场均衡模型,系统分析了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的挤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并利用我国154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年的截面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将企业的认证激励细化为认证意愿和认证强度两个方面进行回归检验,研究发现,企业的品牌伞效应与企业参与认证的意愿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二者存在部分或者完全的替代,品牌越强大,企业参与认证的意愿越弱,而对于已经参与了第三方认证的企业而言,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则更倾向于参与两个甚至更多外部认证。最后,本文为企业理性参与认证,提高认证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政策建议。
杨洋歆晨[4](2016)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模式 ——基于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互补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公众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其中一个最显着的改变就是基本满足了公众在食品消费数量上的需求。但是,近几年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充分说明目前我国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食品数量安全性上的需求,而是渴望满足食品质量安全性上的需求。因此,解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性的需求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通过Spence信号传递理论,分别探讨消费者与企业在面对质食品量安全信息传递结果不同时的决策行为及市场反应,同时对比此类情况下,政府管制食品安全市场的绩效,总结造成这类现象的本质在于食品交易中供求双方的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为解决食品安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本文立足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以政府管制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阐述政府披露质量安全信息存在先天性缺陷,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质量安全信息仅依赖市场中的价格传导机制也会产生紊乱。由此证明质量安全信息由政府或市场单方面提供是较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这必然会造成食品安全市场的失灵。因此,通过引用公共选择理论与Buchanan俱乐部理论,推断出第三方认证机构具有提供信息的可能性,即政府可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力量相互弥补,共同向消费者供给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上述模式下,政府凭借其强制力与权威性对信息披露有着不可替代性,而第三方认证机构不仅契合政府监管体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需求的差异化,对信息的传递具有弥补作用。根据Spence信号传递理论,第三方认证机构以声誉作为抵押与媒介,向食品企业换取质量安全信息,并通过简单直观的食品认证标签向消费者传递经过检测提取的质量安全信息,而消费者根据食品认证标签选择满足自己质量安全风险偏好的食品。为论证现实可能性,本文以政府信息披露平台的建设,表明政府信息供给的不可缺失性;以方圆标志认证集团(CQM)为例,具体分析第三方认证机构如何在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作为转化与传递信息的中介发挥作用;另外,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资料,通过样本统计整理得出消费者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知程度、对其认证标签的信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针对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互补性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模式,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庄清[5](2014)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石油企业角逐的焦点也转移到获得消费者的满意:油品质量和服务质量。F公司作为一个石油销售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前人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分析框架,对F公司的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F分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解决F公司存在的体系管理不够重视、监督和测量工作需完善和持续改进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以PDCA循环理论、激励理论等作为指导,提出了适合F公司的体系应用优化模式设计方案,包括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组建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加强体系文件管理培训等方法,务实体系管理工作基础;加强内部审核质量及实施绩效考核,做好体系运行的监控工作;并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及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等保障措施推进体系持续改进。最后对F公司优化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介绍。文章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推广模式,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解决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为同类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袁震华[6](2014)在《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核心部门,也是进行知识创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活动在我国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高校各项科技活动围绕的中心就是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就是为解决某个科学技术问题而提出设想及其依据,有具体目标设计和实施方案与措施的最基本研究单元。科研课题现今已成为社会公认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标尺,其质量水平高低也成为比较各高校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代表着高校的科技竞争力,更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的科研课题管理就是根据高校科技发展的规律,规范课题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调节高校科技系统内外各种关系,为课题研究人员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的工作,也是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的工作。经过大量资料查证,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缺乏管理与专业技术复合型管理队伍;管理理念落后,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机械化,局限于对科研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社会效益低,忽视了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科技市场的调研评估、具体的课题成果转化计划,导致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申报、立项、鉴定验收等各环节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标准化管理和检查监控机制;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科研课题信息管理平台。IS0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国际化贸易的发展而形成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广泛接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在全球176个国家近90万家机构贯彻实施IS0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在高校管理系统中,众多高等院校在党建、教育、后勤、财务、基建等方面均引入IS09000族标准,借鉴标准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本研究是在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中以引入IS09000族标准为基础,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规律,按照IS09000族标准的要求和原则,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以达到降低科研管理成本,提高科研课题管理效率的目的,进而推动高校科研课题开展,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科研水平、课题成果转化层次,增加社会效益。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基于对IS09000族标准相关理论的解读,结合高校科研课题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引入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提高科研课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转变管理观念,建立以科技市场评估及社会效益为导向,各环节以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消除质量环上所有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增加科研课题的效率与效果,完善科研课题的申报、监督、考评验收、成果转化等过程,为广大高校科研人员和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调研、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文献查阅、理解,深入解读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核心内容和理念,结合高校科研课题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规律,逐一筛选出大致对应关系,并对筛选出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各项指标,按照IS09000族标准的要求和原则,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和定义,为科研课题质量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几所高校现行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并以问卷形式对科研工作者、管理者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再对照已筛选出的各项指标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原则,剖析影响科研课题质量的问题,初步构建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从申报到验收及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管理及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准备专家访谈提纲(附录),进行专家访谈,并就初步构建的体系和质量改进方案设计问卷,调研专家意见和实际操作情况,修改科研课题质量管理相关文件或程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并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一步论证。对构建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推广,组织校内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开展学习并进行专题培训,然后展开全面实施。研究内容在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服务性质及对象的特殊性基础之上,根据IS09000族标准中涉及的各种指标和定义,逐一解析两者之间对应关系,并按照IS09000族标准的要求和原则对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和定义。综合多个角度分析IS0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高校科研课题的具体工作流程,重点围绕申报、监督考评、结题验收、成果转换几方面建立一套符合科研课题开展,可操作应用的标准化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手册及管理办法、评估准则。在高校推广IS09000族标准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结合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组织专家问卷、管理效益指标量化分析等进行效果的评价,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理论体系,补充和修正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IS09000族标准以及现阶段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的分析解读,结合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探讨研究如何采取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管理策略,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高校科研课题管理。IS09000族标准是世界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它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所有组织,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广泛接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高校系统中的党建、教育、后勤、财务、基建等管理领域均已尝试引入IS0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IS09000族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应用领域有39个,第34项就专门列出了科技服务领域,因此IS0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适用于高校科研课题管理领域,是有助于高校科研课题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科研课题管理服务观念的改变和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满足科技市场及科学研究者需求的。其次,高校科研课题管理非常必要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面对日益激烈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体制的脱节,使其无法充分发挥本身科技优势,大大降低了科研课题质量。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科研课题政策制定者、科研课题工作者、科研课题管理人员提供了固定的工作导向及规范的考核标准,以文件形式对科研课题进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降低了高校科研管理成本,强化课题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成果转化效益,增强管理人员素质,直接提高高校的科研竞争能力。最后,通过在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09000标准化管理原则和方法,并探讨ISO9000在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必要性、适用性及实施办法,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科研课题过程为基础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课题申报、进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四个关键流程制定系列长效的质量管理策略,如人员培训、部门协作、平台建设、档案记录、制度改进、政策引导等,增强课题管理意识,规范课题管理流程,改善课题管理中的不合理环节,构建符合体系要求的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由于高校科研课题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管理和技术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作者的知识和能力所限,对于高校课题管理这个领域还有许多方面、许多因素没有加以考虑和权重,另外研究成果还需要结合高校其他管理工作,形成整套的管理文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对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验证和修正。仅就本研究而言,研究成果对文献的依赖程度较高,理论探讨高于实际应用,仍有待实际管理工作的检验。
刘颖[7](2013)在《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用以规范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烟草行业在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和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后,更加注重企业基础管理建设。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基础管理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这有利于提升烟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开始,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和PDCA循环等理论,结合实证研究和调研分析等方式,对在福建省烟草公司本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理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机制,并对该体系在福建省烟草公司本部的推行举措进行构思,以期有效提升福建省烟草公司本部的基础管理水平,加速福建省烟草公司跨越式发展。
刘辉[8](2013)在《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科技管理是根据高校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校科技系统内外部各种关系,为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创造条件、提供管理服务的工作,也是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的工作。高校科技管理的目标就是优化科技环境和资源配置,使科技管理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从而提高高校科技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在课题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为广大高校科技人员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当前,高校科技管理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科技管理观念陈旧、科技管理手段落后、科技管理者的服务能力不足、科技管理服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方面。在高校科技管理日常工作中,又常常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的服务职能,致使高校的科技管理活动长期处于分散和无序的状态,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的有些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变革亟待推行。本研究基于IS09000族标准,在高校科技管理领域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和理论,通过对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科技管理服务,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科技发展和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崭新理念和模式。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IS09000族标准相关理论,重点引用IS0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09004:2009《组织持续成功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中的相关条款和要求,根据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编制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建立高校科技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促进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归纳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文献复习,全面深入解读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核心内容和理念,根据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过程和特点、规律,找出大致对应内容和关系,按照IS09000族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原则,对筛选的具体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界定;然后根据检索的文献资料和国内部分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结合作者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经验、会议讨论情况和专家访谈记录,梳理现行高校科技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归纳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IS09000族标准导入高校科技管理的可行性以及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方法;再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编制要求和原则,初步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建立高校科技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后续再进行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归纳、访谈等方法开展工作,取得了有益成果。一是总结了当前高校科技管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质量的认识、管理手段、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阐明了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适用性。二是介绍了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重点归纳总结了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理清了研究工作思路,指出了在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是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构成,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大类,并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工作实际,编制了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作业指导书、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内部管理工作流程等管理文件。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IS09000族标准理论的深入解读,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以高等院校科技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研究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IS09000族标准具有适用性。本研究梳理了当前高校科技管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质量的认识、管理手段、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从IS09000族标准自身基本特点、管理要实现的目标角度、科技管理环节及要素角度、成功经验借鉴以及IS09000族标准应用前景五个角度分析指出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将IS09000族标准引入科技管理工作中,有助于科技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由经验管理、控制管理向科学管理、服务管理转变。其二,理顺高校科技管理各部分的关系是科学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核心。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事务流程较为繁杂,需要理清思路。本研究介绍了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了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即体系策划一文件编写—试运行一持续改进四大步骤,理清了研究工作思路,指出了在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引用标准的版本、注意处理好标准的通用性与针对性的矛盾、注意编写文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其三,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编写与高等院校实际相契合的体系文件。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保证所编写文件对高等院校具有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编制了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但尚需在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由于高校科技管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管理和技术问题得深入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作者的知识和能力所限,相对于这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来说,一个人所做的工作还是远远够的。一方面,作者在所涉及领域的一些问题比如科技管理具体制度、科技管理信息化等未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科技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许多因素还没有涉足和考虑。另一方面,虽然进行了局部考虑,但由于论文研究成果还未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在科技管理实践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和修改完善。仅就本研究来讲,研究结果对文献的依赖程度较高,所编制的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还有待检验,且还尚未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征求意见,科学性有待提高。
朱华建[9](2013)在《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主体中的企业,因此,促进企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的核心取决于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财务管理水平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资金管理不善、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全面预算形同虚设、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缺失、与资本市场对接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和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就成为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企业提升和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和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进行系统阐述、科学界定,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企业用可量化和可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度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高低,便于企业对照要求找差距、取长补短、迎头赶上;也便于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短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认证体系,以此认证体系来引导和推动我国企业更多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以此认证体系推动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和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本文选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概念,弥补目前已有研究中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科学评价问题。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企业角度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推动企业运用现代财务管理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改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落后现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有利于转变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企业方式,进一步发挥政府各部门宏观调控经济的职能,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可为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政策扶持资金的投放以及出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三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认证结果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依据,从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促进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本文在开篇导论中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接着第二章通过研究企业能力内涵,在分析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企业动态理论各种观点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主要分为三种:技术能力、功能性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管理能力中重点分析财务管理能力,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总结学术界对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论述;界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能力理论,指出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得出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是指企业在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以持续的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种财务活动、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整合内外部财务关系时注意防范财务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拥有的或形成的专有资源和关键技能。第三章创新性的提出了构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要素即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表现(价值创造)能力(维度)。学习创新能力维度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发展是硬道理,而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持续学习和创新来支撑;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子战略,必须发挥体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基于企业的发展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效率性提出了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维度;基于企业发展必须要统筹兼顾发展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控制风险的安全性,提出了风险管理能力维度;企业绩效最终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展示,提出了财务表现能力维度。同时在分析财务管理能力六要素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能力构成六要素(维度)分别阐述了每一要素的内涵、重要性和所包含的具体指标体系。第四章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与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全面对照,从而查找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财务管理外在表现的问题正是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我国财务管理上存在着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本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CFO制度缺失、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转变、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则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等十种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促进和引导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这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阐述了政府推动实施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具备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控制学等理论支持。从公共管理学角度上来分析政府具有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认证这一间接管理方式,正是体现政府转变职能,向市场传递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推动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上分析通过认证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企业将内部信息转化为外部信息,利益相关者通过获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信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管理控制学角度上来分析通过认证来评价企业财务控制效果,将这一综合效果分解为人员、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控制效果,从财务控制一窥企业管理控制的全貌,促进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章从实践应用角度上,有选择性的重点借鉴IS09000、企业资信评级、商学院认证体系等国际上对认证的成功实施经验,从三种认证的认证程序、指标体系、认证方式、职能作用等方面系统描述,最终对这三种认证体系的共同之处予以总结,便于我国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第六章对理论上构建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六大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重点问卷调查等形式,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上对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予以界定,最终形成了1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实践应用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分别由两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财务战略能力基于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以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为支撑,提出了由财务战略合理性、产权结构合理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三个指标构成;学习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管和财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提高上,提出由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指标构成;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效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由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资金管理水平三个指标构成;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站在财务协调企业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上来分析,提出了由产融结合、对接资本市场、协调利益相关者三个指标构成;风险控制能力是对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的防范,立足长远,协调好长期和短期、局部和全面、眼前和长远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由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和全面风险控制水平两个指标构成;财务表现能力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财务绩效展示,提出了由财务报告质量和财务管理效果两个指标构成。并对这些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标准做了详细论述。第七章主要解决怎样进行财务管理能力认证问题,要明确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相关要求,确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实施流程,建立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阐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的应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体系的认可主体应该由政府机构担任,其主要职能是对申请取得财务管理能力认证资格的机构进行认可,并实行监督管理。认证主体可以是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具备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认证应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程序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明确了认证结果的应用领域。
于永娟[10](2012)在《第三方认证信用的品牌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品牌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有效信号,让市场信息尽量充分和对称,节约消费者选择成本从而促进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于是品牌成为众多优质企业的战略选择。信息不对称使得信用危机普遍存在,消费者需要的某些信息恰恰是企业想方设法隐瞒的。消费者吃一堑长一智的消费经验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生产者说的消费者未必信,同时生产者说的消费者也未必懂。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品牌信用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仅凭买卖双方的诚信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利用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来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的可信度从而提高品牌信用度,是一个能使企业档次快速提升,让产品打开销路甚至打入国际市场的好办法。对消费者来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降低了其选择效率,消费者亟需某个信号或者符号作为选择的依据。认证认可起源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需要。通过信用转移机制我们得知消费者会因为信任某个符号或信号而相信某个品牌,所以说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的最大贡献亦在于提供了提高品牌信用的这样一种有效信号,降低了选择成本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三方认证成为企业品牌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第三方认证可以从源头上规范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从而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加速商品流通、促进贸易发展、保障社会协调发展和信用体系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利益。所以第三方认证属于品牌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而品牌经济学研究第三方认证也就成为必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第三方认证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然而第三方认证在提供信号甄别机制和信号显示机制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第三方认证不能提供独立公允的鉴证,就会提供错误的信号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扭曲社会资源配置,所以说这样的认证不仅仅是无效的,它还是有害的。有效的第三方认证才有其存在的必要,认证信用是认证的生命力所在,但是信用度普遍不高是目前我国第三方认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国第三方认证事业虽然具有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认证质量却让人担忧,认证的信用问题已危及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长远发展。政企不分、监管不灵、认证机构的连带责任落实难以到位、制度漏洞、虚假认证、认证机构之间恶性竞争、认证审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等问题都明显地存在于我国目前的认证行业中,这些问题牺牲了认证的信用和认证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这种整体形象和信誉度的下降也为个别企业无视认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致不经过认证直接盗用认证标志这种猖獗行为埋下了隐患。另外,我们还利用有限样本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案例对消费者对第三方认证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探讨了消费者对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的认知、态度和支付意愿。在我国第三方认证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落,第三方认证产品覆盖率极高的今天,本文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消费者对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代表的第三方认证的认知度仍然相当低,对我国第三方认证的认可程度也不高,对我国第三方认证的支付意愿也很低。调查结果还显示认知程度与态度评价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的了解水平越高,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就会有越多的积极性的评价;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亦呈显着正相关,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的了解水平越高,购买意愿越强烈。这也就意味着若要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的态度评价和支付意愿,加强消费者对第三方认证的正确认识是关键,而建立这个正确认识除了要加强认证宣传力度和认证知识的普及力度外,第三方认证树立正确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信用则是根本出路。无信用的第三方认证不仅无任何存在的价值,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首先这些不真实的信号或者符号会误导消费者,不仅不会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还会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错误暗示和困扰,甚至会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身心伤害。其次无信用的认证会造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我国政府公信力沦陷和我们整个信用体系坍塌,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说第三方认证信用的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目前我国第三方认证普遍不足的信用已经使得第三方认证已不能适应当前认证市场的发展,也不适应国际贸易交流的认证规则。由此,如何提高第三方认证的信用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用品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认证信用置于分析的中心,深入剖析认证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有效的。信用指的是对承诺的实现,所以信用包含的要素有:谁发出的承诺、就何种产品服务或过程发出的承诺、承诺了什么、如何保证该承诺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第三方认证的乘数信用模型,从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对象三个方面分析认证本身的信用如何实现。而信息不对称也普遍存在于认证行业,所以第三方认证的信用除了认证本身的信用得到保证外,这种承诺的实现还必须具备有效的监督,还要有代表百姓和消费者的传播媒体的监督和认可。认证本身有信用并且得到媒体的认可,这样的第三方认证才是有信用的、可靠的,这样的第三方认证才能真正转化成一个品牌符号。本文认为解决我国认证行业“乱象”,应从多方面着手。一、通过政企分开,实现有效监管。作为认证主体的认证机构,必须要有其独立的法律地位,不偏不倚地开展认证工作,而不能与行政机关有太多瓜葛。只有政企分开,认证机构才能进行规范认证;只有加强认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才能创造公平监管的环境,才能提高认证监督机构的监督信用。二、通过确定连带责任,提高第三方认证的风险。具体措施有:制定和完善第三方认证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提高对不规范认证机构和人员的惩罚力度;信息公开,设立赔偿基金制度;提高第三方认证机构的退出成本。三、通过技术进步,保证认证标准和检测手段的科学性。四、延长认证机构经营期限有利于认证机构责任承担和品牌建立;建议改革认证机构收费制度,打破原来整齐划一的简单收费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有效的收费制度,这对于提高第三方认证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五、通过传播媒体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第三方认证的有效性,外部监督有社会监督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六、通过确立第三方认证的发展方向,引导经济发展。拓展认证及相关机构的业务范围,促进机构壮大,力争形成结构合理的认证行业组织结构,培育几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认证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认证机构市场引导作用,独立、客观、公正,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和权威性的国家认可机构。七、通过开展国际认证和国际合作,加快促进第三方认证的品牌建设。我们要积极和国际认证互动,通过国际互认,提高我们的认证水平,在此基础上成长出我们国家的第三方认证品牌,通过第三方认证实现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第三方认证,才是有品牌信用的第三方认证。第三方认证要由最初的“信号”功能发展为一个品牌“符号”,只有当这个“符号”成为消费者不假思索选择购买的依据并且购买该“符号”产品的风险降到极低,该第三方认证的品牌信用才建立起来。
二、IS09000及其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09000及其认证(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质量定义 |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定义 |
2.1.3 质量安全农产品分类 |
2.1.4 消费者认知 |
2.1.5 购买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需求与供给理论 |
2.2.3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第三章 多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及相关理论 |
3.1 多水平模型定义 |
3.2 二水平Logistic模型 |
3.2.1 二水平模型 |
3.2.2 二水平二分类Logistic模型 |
3.2.3 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 |
3.3 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假设条件 |
3.4 多水平Logistic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3.4.1 模型估计方法 |
3.4.2 模型检验 |
第四章 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说明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研实施 |
4.1.3 样本分布情况 |
4.2 消费者基本情况 |
4.2.1 消费者个人情况 |
4.2.2 消费者家庭情况 |
4.3 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情况 |
4.4 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认知情况 |
4.4.1 消费者认知衡量 |
4.4.2 消费者认知水平分类 |
4.5 消费者对认证农产品购买行为情况 |
第五章 山东省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模型变量设定 |
5.2 模型变量初步筛选 |
5.3 山东省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模型构建 |
5.3.1 拟合零模型 |
5.3.2 加入水平一解释变量 |
5.3.3 加入水平二解释变量 |
5.3.4 二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分析 |
5.4 改进模型的检验分析 |
5.4.1 不考虑分层情况下单水平多分类Logistic模型构建 |
5.4.2 考虑分层和不考虑分层情况下模型对比 |
5.5 山东省消费者认知对购买行为的分析 |
5.5.1 消费者认知对购买意愿的分析 |
5.5.2 消费者认知对支付情况的分析 |
5.5.3 消费者认知对实际购买行为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 |
6.1.2 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影响因素 |
6.1.3 山东省消费者认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2.1 ISO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PDCA循环理论 |
3 T公司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T公司概况 |
3.2 T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2.1 T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2 T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
4.1 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规划 |
4.1.1 质量管理目标改进 |
4.1.2 质量管理建设改进原则 |
4.2 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组织结构改进方案 |
4.2.2 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2.3 生产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2.4 采购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2.5 服务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2.6 质量管理信息化改进方案 |
4.2.7 质量管理检测改进方案 |
4.2.8 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
5 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策略 |
5.1 质量管理文化建设 |
5.2 质量管理培训体系建设 |
5.3 质量管理考核策略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的挤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企业认证激励相关研究 |
1.2.2 品牌伞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2 声誉视角下品牌伞与企业外部认证的替代关系 |
2.1 品牌伞与企业声誉 |
2.1.1 品牌伞的内涵 |
2.1.2 品牌伞的分类 |
2.1.3 品牌伞的声誉担保功能 |
2.2 外部认证与企业声誉 |
2.2.1 外部认证的内涵 |
2.2.2 外部认证的运行机制 |
2.2.3 外部认证与第三方声誉担保 |
2.3 企业资源约束下的品牌伞和外部认证 |
2.3.1 品牌伞的成本和收益 |
2.3.2 外部认证的成本和收益 |
2.3.3 品牌伞与外部认证的替代关系 |
3 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挤出效应的形成机制 |
3.1 基本模型 |
3.1.1 无品牌伞时的认证市场均衡 |
3.1.2 存在品牌伞时的认证市场均衡 |
3.2 品牌伞对企业认证的完全替代 |
3.3 品牌伞对企业认证的局部替代 |
3.4 消费者获取质量信息的渠道差异对认证替代程度的影响 |
4 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挤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4.1 实证检验模型的设定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的设定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模式 ——基于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互补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食品安全 |
二、食品质量 |
三、食品质量安全 |
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对消费者和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一节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一、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通畅的反应 |
二、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障碍的反应 |
第二节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一、企业对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通畅的反应 |
二、企业对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障碍的反应 |
第三章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供给对政府监管绩效的影响 |
第一节 信息供给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 |
第二节 信息供给不足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影响 |
一、质量安全信息供给不足会大幅增加监管成本 |
二、质量安全信息供给不足会增加食品企业发生道德风险几率 |
三、质量安全信息供给不足会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 |
第三节 影响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的理论分析 |
一、交易成本理论的适用性 |
二、政府规制俘虏理论的适用性 |
三、委托——代理机制下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理论的适用性 |
第四节 政府与食品企业关于质量安全信息供给的博弈分析 |
第四章 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供给信息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中的不可替代性 |
一、理论依据 |
二、法律依据 |
三、政府信息披露的优势 |
第二节 政府信息披露制度 |
一、政府信息披露制度基本分析 |
二、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局限性 |
第三节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能性分析 |
一、公共物品具有层次性 |
二、非政府部门提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可能性 |
第四节 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互补性 |
一、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基本概述 |
二、第三方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公共监管的促进 |
三、第三方认证机构运行机理的理论分析 |
四、第三方认证机构传递质量安全信号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五章 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供给信息模式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政府信息披露平台建设 |
一、常规信息的收集与披露 |
二、对紧急安全事故的披露——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 |
第二节 食品第三方认证信号的传递机制——以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为例的分析 |
一、方圆标志集团的产生及背景 |
二、方圆标志集团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第三方认证的业务 |
三、方圆标志集团对有机食品的第三方认证 |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签——CQM对质量安全信号的传递 |
第三节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与数据来源 |
二、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三、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和第三方认知标签的认知程度 |
四、对消费者信任第三方认证机构标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框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基本实践概述 |
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1.1 质量管理概念的发展沿革 |
2.1.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
2.1.3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
2.1.4 PDCA循环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及运用现状 |
2.2.1 国外研究与应用 |
2.2.2 国内研究与应用 |
2.3 质量案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2.3.1 先进质量管理案例 |
2.3.2 质量事故案例 |
第三章 F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 企业概况 |
3.1.1 发展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F公司面临的形势 |
3.2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分析 |
3.2.1 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 |
3.2.2 明确职能部门和人员质量职责 |
3.2.3 形成体系化文件 |
3.2.4 兼顾健康安全环保 |
3.3 公司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体系管理不够重视 |
3.3.2 监视和测量工作需完善 |
3.3.3 持续改进执行不到位 |
第四章 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优化模式设计 |
4.1 务实体系管理工作基础 |
4.1.1 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 |
4.1.2 加强公司质量团队建设 |
4.1.3 开展文件管理培训 |
4.2 做好体系的运行监控工作 |
4.2.1 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 |
4.2.2 实施绩效考核监督 |
4.3 持续改进保障机制 |
4.3.1 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
4.3.2 优化服务管理体系 |
4.3.3 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
第五章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 |
5.1 改变传统经营观念 |
5.1.1 实行“一把手”推动 |
5.1.2 推广全员式质量教育 |
5.1.3 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转变 |
5.2 加强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
5.2.1 强化油品质量监管 |
5.2.2 完善服务过程监视和测量 |
5.2.3 严格内部审核监控 |
5.3 完善支持保障系统 |
5.3.1 做好人力资源对质量体系的支持工作 |
5.3.2 优化整合管理信息系统 |
5.3.3 深入完善降本减费成本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现状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3.3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3.4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
第四章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 |
4.1 高校科研课题管理的运行机制 |
4.2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办法 |
第五章 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
5.1 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的课题申报 |
5.2 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的课题监督 |
5.3 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的课题验收 |
5.4 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的成果转化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内涵 |
第二节 PDCA循环理论 |
第三节 目标管理理论 |
第二章 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背景 |
第一节 福建省烟草公司概况 |
第二节 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四节 国内其它烟草公司质量体系建设实践 |
第三章 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体系建设初期工作 |
第二节 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
第三节 体系运行机制 |
第四节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
第五节 体系评价与改进机制 |
第四章 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 |
第一节 明晰目标,全员参与 |
第二节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
第三节 质量体系的试运行 |
第四节 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
第五节 体系实施过程的注意点 |
第五章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S09000族标准理论基础 |
3.1 IS09000族标准 |
3.2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
3.3 基本术语和概念 |
3.4 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
3.5 IS09004:2009标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适用性分析 |
4.1 IS09000族标准及其特点 |
4.2 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3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适用性 |
4.4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方法 |
5.1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
5.2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
5.3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 |
5.4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编制 |
6.1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构成 |
6.2 科技管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 |
6.3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编制程序 |
6.4 高校科技管理质量手册的编制 |
6.5 高校科技管理程序文件的编制 |
6.6 高校科技管理作业文件的编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
7.1 研究特色 |
7.2 研究过程 |
7.3 研究结果 |
7.4 政策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全文小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不足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写作动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用价值 |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动机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能力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
2.1.1 资源学派观点 |
2.1.2 能力学派观点 |
2.1.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1.4 企业能力 |
2.2 企业财务管理内涵界定相关文献 |
2.2.1 财务管理历史沿革 |
2.2.2 财务理论发展演进 |
2.2.3 财务管理内容和职能 |
2.3 企业财务能力或财务管理能力相关文献 |
2.3.1 有关财务能力方面论述 |
2.3.2 有关财务管理能力方面论述 |
2.3.3 财务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文献总结 |
2.4 财务管理能力内涵界定 |
2.4.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
2.4.2 财务管理能力不同于财务能力 |
2.4.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内涵 |
2.5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界定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理论构建 |
3.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3.1.1 财务管理能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
3.1.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维度) |
3.1.3 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 |
3.1.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3.2 财务管理能力核心要素(维度)的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 |
3.2.2 学习创新能力 |
3.2.3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立足于企业内部资源) |
3.2.4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面向企业外部资源整合) |
3.2.5 风险管理能力 |
3.2.6 财务表现能力 |
3.3 理论上构建的财务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现状以及实施认证的意义 |
4.1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
4.1.1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
4.1.2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
4.1.3 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责 |
4.1.4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4.1.5 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
4.1.6 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
4.2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剖析 |
4.2.1 产权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的股权结构不甚合理 |
4.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
4.2.3 CFO制度缺失 |
4.2.4 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及时转变 |
4.2.5 财务管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
4.2.6 资金管理不善且使用效率低下 |
4.2.7 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且迟迟不能取得突破 |
4.2.8 财务预算特别是全面预算苍白无力 |
4.2.9 财务约束与激励效率低下导致财务信息质量不高 |
4.2.10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合理 |
4.3 构建和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必要性 |
4.4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理论依据 |
4.4.1 公共管理学理论 |
4.4.2 制度经济学理论 |
4.4.3 管理控制学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实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国际借鉴 |
5.1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
5.2 企业资信评级 |
5.3 商学院认证 |
5.4 国外认证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借鉴 |
5.4.1 认证主客体界定的借鉴 |
5.4.2 认证流程的借鉴 |
5.4.3 认证指标选取的借鉴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践应用中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
6.1 财务管理能力认证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
6.2 财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2.1 财务战略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2.2 产权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2.3 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3 学习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3.1 财务中高层作用发挥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3.2 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 内部资源配置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4.1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2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4.3 资金管理水平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 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5.1 产融结合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2 对接资本市场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5.3 协调利益相关者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6 风险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6.1 财务风险管理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6.2 全面风险控制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7 财务表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6.7.1 财务报告质量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7.2 财务管理效果指标选择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
6.8 本章小结 |
7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组织实施 |
7.1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相关机构及要求 |
7.1.1 认可主体 |
7.1.2 认证主体 |
7.1.3 认证客体 |
7.1.4 认证方式 |
7.1.5 收费模式 |
7.2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的认证程序 |
7.3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信息服务平台 |
7.4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认证结果利用 |
7.5 本章小结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第三方认证信用的品牌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有机食品认证与第三方认证的信用 |
1.1.2 三鹿奶粉事件与认证标准、认证指标和检测手段问题 |
1.1.3 媒体作用的启示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综述 |
1.3.2 关于第三方认证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文献阅读、案例分析、模型构建 |
1.4.3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法 |
1.4.4 品牌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
1.5 论文的框架、创新及局限 |
1.5.1 论文的框架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1.5.3 研究的局限 |
第2章 第三方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 第三方认证的起源 |
2.2 第三方认证的国际发展 |
2.3 第三方认证的国际发展模式 |
2.4 我国第三方认证的引进 |
2.5 第三方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
第3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品牌的“信号”功能 |
3.1 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
3.2 品牌的“信号”功能分析 |
3.3 第三方认证在品牌信用建设中的功能 |
3.3.1 第三方认证降低选择成本 |
3.3.2 第三方认证的另一价值发现 |
3.3.3 第三方认证信号功能的“区分识别”模型 |
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品牌信用模型分析 |
3.5 第三方认证“信号”功能的概率模型分析 |
3.6 对品牌和第三方认证的小结 |
第4章 我国第三方认证的问题与消费者调查问卷分析 |
4.1 我国第三方认证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第三方认证制度方面的问题分析 |
4.1.2 我国第三方认证业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分析 |
4.1.3 认证机构之间竞争方面的问题分析 |
4.1.4 我国第三方认证技术方面的问题分析 |
4.1.5 我国第三方认证整体能力和人员方面的问题分析 |
4.2 我国第三方认证存在问题的影响分析 |
4.3 我国第三方认证消费者认可度和支付意愿的有限样本分析 |
4.3.1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的认知程度 |
4.3.2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和第三方认证的态度与评价 |
4.3.3 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支付意愿 |
4.3.4 第三方认证的认知程度、态度评价和支付意愿的关系分析 |
第5章 第三方认证品牌信用的乘数模型分析 |
5.1 认证机构的信用分析 |
5.1.1 准入门槛对认证机构信用的影响 |
5.1.2 独立性对认证机构信用的影响 |
5.1.3 人员素质对认证机构信用的影响 |
5.1.4 责任承担对认证机构信用的影响 |
5.2 认证标准的信用分析 |
5.3 第三方认证对象的信用分析 |
5.3.1 企业态度对第三方认证信用的影响 |
5.3.2 企业规模和实力对第三方认证信用的影响 |
5.4 传播媒体对第三方认证品牌信用的监督作用 |
5.5 第三方认证品牌信用的乘数模型分析 |
第6章 提高第三方认证品牌信用的政策建议 |
6.1 通过政企分开,实现有效监管 |
6.1.1 政企分开,实现规范认证 |
6.1.2 增强认可机构的独立性,实现有效监管 |
6.2 通过确定连带责任,提高第三方认证的风险 |
6.2.1 制定和完善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 |
6.2.2 提高惩罚力度 |
6.2.3 信息公开和设立赔偿基金 |
6.2.4 提高退出成本 |
6.3 通过技术进步,保证认证标准和检测技术的科学性 |
6.4 通过延长经营期限和改革收费制度,使其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
6.5 发挥传播媒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第三方认证的监督 |
6.5.1 发挥传播媒体的监督作用 |
6.5.2 加强行业协会监督和社会监督 |
6.6 确立第三方认证的发展方向,让其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
6.7 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第三方认证的品牌影响力 |
6.7.1 第三方认证的国际化趋势 |
6.7.2 我国第三方认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
第7章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关于有机食品认证的消费者调查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IS09000及其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购买行为研究[D]. 雷凤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2]T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D]. 王建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3]品牌伞对企业外部认证的挤出效应[D]. 聂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4]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供给模式 ——基于政府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互补性的研究[D]. 杨洋歆晨.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2)
- [5]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F公司的运用研究[D]. 庄清. 福州大学, 2014(03)
- [6]构建基于ISO9000族标准高校科研课题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D]. 袁震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7]福建省烟草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刘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8]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刘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中国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体系构建与认证研究[D]. 朱华建.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10]第三方认证信用的品牌经济研究[D]. 于永娟. 山东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