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多酚(论文文献综述)
贾鹏禹[1](2021)在《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激素是作物生长和种子品质形成的重要生命调节物质,种子品质的形成是不同生长历程的最终反馈。调研发现,现行植物激素和品质检测方法很难满足深层次研究需求,大豆植物激素随不同时空、不同胁迫和化学调控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大豆中重要的品质化合物受化学调控变化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新方法建立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提升检测方法为基础,以目标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为方法应用目标,在生理方面建立了高效经济的植物激素检测方法,在品质方面建立了快速有效的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测定方法,考察了不同测试方法的检测效果;以黑龙江主栽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研究对象对方法进行了应用,揭示了植物激素含量的时空变化、胁迫变化和化学调控变化规律,探讨了烯效唑调控对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比较了不同检测方法对4种植物激素(ZT、IAA、GA3和ABA)检测的方法学能力。结果表明,超快速液相色谱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但受检测器灵敏度的限制,样品基体干扰较大;三甲基重氮甲烷衍生结合气质联用具有方法适用性,但仅适用于含羧酸基团的目标化合物;采用液质联用方法灵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样品前处理操作步骤较为繁琐,检测效率受样品前处理影响较大;在线固相萃取方法自动化能力强,检测限在0.20 ng/m L~1.01 ng/m L之间,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在2.54%~4.83%之间,但方法有设备依赖性。2.创建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高效经济检测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处理样品,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目标化合物,改进的Qu ECh ERS方法净化基体,色谱分离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F5色谱柱(50 mm×3.0 mm ID,2.6μm,100?),以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目标组分,质谱检测器采用正负同时扫描MRM模式。该方法4种植物激素在3 min内完成分离,各目标组分在0.1 ng/m L~100 ng/m 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在0.015 ng/m L~0.078 n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16%~0.25%之间。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经济,检测效率高,样品用量少。3.基于气相色谱结合高压转印样品前处理方式建立了大豆中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方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结合短柱恒压分离模式以提升方法的灵敏度、分离效果和分析效率。大豆样品中10种脂肪酸组分在30 min完成高分辨率检测,各目标化合物检测限在0.105μg/m L~0.196μ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4%~1.35%之间。方法所需样品量小,化学试剂消耗少,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测定结果重现性好。4.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大豆中植物甾醇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样品中目标物采用异辛烷萃取,氢氧化钾-乙醇-水体系超声波辅助皂化脂肪,萃取物无需硅烷化衍生直接上机分析。大豆样品中4种植物甾醇检测灵敏度在0.098μg/m L~0.206μg/m L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6%~1.97%之间。所建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无需衍生化处理,能够精确测定植物甾醇含量。5.采用新方法对大豆植物激素进行了时空变化、胁迫变化和化学调控变化规律考察。结果表明,大豆植物激素在日间发生快速和系统性变化,受光温变化敏感;不同植物激素在不同生长时期呈现其独有的时空特性,含量水平随生理部位和个体存在差异;在受到逆境胁迫后,植物激素的平衡被快速打破,不论是低温还是干旱胁迫,促进型植物激素和抑制型植物激素基本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促进型植物激素含量普遍降低;在烯效唑对大豆生长的调控中,烯效唑发挥延缓作用的关键植物激素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其调控机制相当于对植物的一种定向胁迫,通过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可快速解除烯效唑的药效。6.对初花期喷施烯效唑对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品质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烯效唑对不同品种大豆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组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在脂肪酸组成方面,外源烯效唑降低了大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烯效唑的调控过程可能参与了脂肪的降解;在植物甾醇含量变化方面,烯效唑的调控显着降低了不同品种大豆中菜油甾醇、豆甾醇和谷甾醇的含量,对不同含油品种的植物甾醇影响略有差异,表现为对高油品种的影响偏弱。烯效唑对品质形成的影响小于品种基因,对大豆生产具有安全性。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建立了植物激素、脂肪酸和植物甾醇高效检测方法,利用新方法的技术优势深入揭示了大豆生长发育和化学调控中植物激素与品质变化规律,为大豆栽培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策略和规律认知。
黄丽佳[2](2021)在《基于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在不同吸烟人群体内代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烟草与健康的大背景下,开展烟草品质及吸食产生的有害性代谢成分化学与仪器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前期已研究与烟草品质有关的代谢物仪器分析方法,而与烟草吸食产生的有害性代谢物分析方法的研究将在本论文重点展开。为了科学的研究烟草吸食有害性相关代谢成分,本论文以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四类化学成分苯并[a]芘及其代谢物、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烟碱及其代谢物和氧化应激反应关键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中各类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各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各类化学成分在体内与吸烟暴露量的代谢规律,为烟草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提供参考。[目的]以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为研究对象,建立化学仪器分析方法检测体内几类烟草化学成分及其关键代谢产物的含量,并探讨吸烟暴露量对人体各类化学成分的代谢差异。[方法](1)建立了血液中苯并[a]芘及其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血液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血液中氧化应激关键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血液中烟碱及其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x±s探讨吸烟暴露量对四类化学成分的代谢差异。(3)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四类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4)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吸烟暴露量影响四类化学成分的相似性规律。[结果](1)通过建立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中几类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带有样品净化系统、固相萃取富集功能的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检测方法,可以满足吸烟人群血液中痕量及微量烟草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可实现样品净化、固相萃取和仪器分析检测同时进行,极大的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所构建的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选择性强,实验效果理想。(2)单因素方差分析x±s说明吸烟暴露量对不同人群血液中几类化学成分具有显着的代谢差异,烟草特有亚硝胺类、烟碱类、氧化应激反应类的代谢差异具有明显规律:重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不吸烟组;而苯并芘类的代谢差异只在重度吸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3)典型相关分析说明几类化学成分相互间具有显着相关性。烟碱类与亚硝胺类、氧化应激类强相关,与苯并芘类中等相关;氧化应激类与亚硝胺类、苯并芘类中等相关;亚硝胺类与苯并芘类弱相关。(4)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重度吸烟组的四类化学成分指标综合得分最高,与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的综合得分具有显着差异,但其含量仍在纳克级别,与健康的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带有净化系统、固相萃取功能的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适用于复杂基质血液中痕量及微量烟草化学成分的测定,且血液样品净化、固相萃取与富集、仪器分析检测可同时进行,极大的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选择性强,实验效果理想。数理统计说明,各类化学成分在体内代谢受吸烟暴露量的影响显着且具有相似性规律,并且各类化学成分间显着相关,各指标在体内代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姜丽君[3](2020)在《二维离子色谱与联用技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简称IC)作为液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操作便捷、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容量高和可同时分析多种离子化合物等优点,使其自出现开始便成为了分析离子态化合物的首选方式。离子色谱在生物医药、食品行业、化工、新能源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指导科研和生产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但是,随着样品日趋多样性和复杂性,离子色谱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种分离模式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分离效率。因此,在一维离子色谱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二维离子色谱系统和离子色谱与质谱联用系统,前者结合阀切换技术不仅克服了一维离子色谱观察到的有限分辨率的问题,而且简化了繁琐的操作,大大减少了测试时间。后者大大地降低了检出限,可以更好的检测出含量很低的痕量离子。因此,建立多维离子色谱技术或离子色谱与其他色谱联用技术,对实现复杂样品中的多种组分同时准确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单柱离子色谱法测定黄酒中的氨基酸、植物叶片中的棉子糖和肌醇半乳糖苷以及稻米中的支链淀粉糖;2.构建了电导-电化学同时检测的二维离子色谱体系(2D-IC),并应用于蓝藻培养液中6种无机阴离子和9种糖的同时分析测定;3.构建了离子色谱-质谱联用系统(IC-MS),并应用于乳制品中9种有机酸的分析测定。
陈荣锋[4](2020)在《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它代谢物的研究》文中指出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为普遍存在的内源性微量物质,但在出口限量标准严格控制其含量。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形成机制尤其是代谢途径尚未明确。本课题分别对不同食用菌以及自栽培的香菇中烟碱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另外对香菇内源性代谢物轮廓进行研究,研究烟碱类化合物和代谢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食用菌中烟碱类物质的形成机理。采用U3000-Q Exactive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AB SCIEX QTRAP 5500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和样品前处理采用方法,完成方法学验证,包括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限及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各项考察均符合要求。该方法定量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可用于食用菌中8种烟碱类化合物的分析。不同食用菌烟碱含量分析表明,16种食用菌中除了去氢烟碱均未检出外,其余7种烟碱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尼古丁、可替丁、新烟碱和二烯烟碱含量较高,分布广泛。各种不同烟碱的含量在不同食用菌之间有显着不同。可替宁含量与联吡啶、尼古丁含量为正相关;可替宁含量与新烟碱含量负相关;尼古丁含量与麦斯明或可替宁含量正相关。不同生长阶段香菇中除了降烟碱和去氢烟碱均未检出外,其余6种烟碱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各成分在不同生长阶段之间有显着不同:在原基和子实体前期两个阶段联吡啶最高,可替宁次之;到子实体后期,三种成分量值接近,新烟碱略高。随着生长期,联吡啶逐步降低,可替宁略有增长,新烟碱量值有所升高。可替宁含量与麦斯明为正相关;尼古丁含量与新烟碱、二烯烟碱含量正相关,与联吡啶负相关;联吡啶与新烟碱、二烯烟碱、麦斯明含量均为负相关;新烟碱与二烯烟碱含量正相关。联吡啶与大多数烟碱类化合物为负相关,尼古丁与大多数烟碱类化合物为正相关。采用基于UHPLC-QE 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不同生长阶段香菇进行了代谢轮廓变化分析。代谢物统计分析表明,原基与子实体前期代谢物比较,上调的代谢物有19个,下调的代谢物有10个;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代谢物主要与一些脂肪酸代谢酶有关。子实体前后期比较,上调的代谢物有10个,下调的代谢物有1个;代谢通路主要三条,与脂类代谢、糖代谢和核苷酸有关。三个生长阶段比较,有差异代谢物共31个;代谢通路主要与一些生长代谢有关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和脂肪代谢有关。香菇代谢物与烟碱类化合物代谢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可替宁、联吡啶等化合物与有机酸、氨基酸、脂肪、核酸和糖类代谢物正相关,与脂肪酸氨基酸的代谢物负相关。可替宁、麦斯明、新烟碱和联吡啶等化合物的代谢物网络相近。咖啡因与可替宁和麦斯明正相关,但与联吡啶和新烟碱为负相关,提示这些烟碱类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可能与咖啡因有关。通过研究,积累了16种食用菌中8种烟碱类化合物的数据,发现香菇中烟碱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与不同代谢物的关系,初步探明香菇中烟碱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网络。
李昕曈[5](2020)在《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烟中的化学成分是其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含量与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卷烟质量的好坏。生物碱和多酚是对烟草香气、吃味、生理强度等感官质量贡献较大的两种成分,也是如今工业企业为突出其香型特点及满足感所需重点关注的两大类物质。本课题利用QuEChERS固相萃取法与GC-MS相结合,通过对不同品牌及不同档次卷烟品牌的9种生物碱及3种主要多酚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聚类分析,探索卷烟在不同品牌及价位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以及其生物碱和多酚含量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样品制备的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检测烟碱、降烟碱、N-甲基假木贼碱、麦斯明、二烯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2,3’-联吡啶和可替宁共9种生物碱,适用于烤烟、雪茄、新鲜烟叶、卷烟等制品。样品在萃取后需要用无水硫酸镁、PSA和碳进一步吸附杂质,以检测出基质中含量较少的几种生物碱。该方法的基质效应在88%-105%之间,基质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回收率在89%-108%之间,RSD值在1.3%-5.0%之间,仪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较低。本试验首次将QuEChERS样品制备方法应用于烟草生物碱,可以实现对更多种类的生物碱进行定量,灵敏度和重现性较好。(2)九种生物碱含量在不同品牌间呈显着差异,且不同产品中各种类的生物碱的占比组成不同。烟碱、降烟碱、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随着卷烟价位档次的升高,在6个品牌呈现一致规律。烟碱、降烟碱、N-甲基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和假木贼碱的含量和组成比例可作为区分卷烟品牌的代表性物质。聚类分析将24种卷烟样品归为三类,四川、湖南、河南的样品生物碱组成特征明显,可按照品牌各归为一类;湖北、云南、上海的产品在品牌之间也有差异,同品牌卷烟产品可能由于配方和工艺的影响不能归为一类。(3)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的含量在六个品牌、四个档次间均有显着差异。云南生产的卷烟与其他地区品牌相比,绿原酸和莨菪亭含量最高;绿原酸、芸香苷含量在价位间呈显着差异,莨菪亭含量的差异不显着。三种主要多酚在不同品牌间呈现一致规律,即价位越高的卷烟三种多酚化合物的含量越高。聚类分析将卷烟样品归为三类,其中河南、上海、四川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湖南和湖北、云南的中高档卷烟多酚含量较高。
韩敬美,刘志华,赵伟,何沛,王昆淼,刘春波,缪明明[6](2013)在《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快速测定烟草中的5种酚类》文中研究表明对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莨菪葶、绿原酸、芸香苷、咖啡酸和愈创木酚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烟草中5种酚类的测定方法。对样品中被测物的萃取溶剂和萃取条件及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进行了考察和实验。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5.3%,回收率在95%~107%之间,检出限为0.01~0.14 mg/L。在9 min内,5种酚类物质得到了完全的分离,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日常复杂体系中微量酚的含量分析。此外,由于分析时间短,该方法适用于每天分析大量的样品。
刘秀明[7](2011)在《烟草及烟气中部分成分的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烟草及烟气中的成分,对烟草行业减害降焦和增香保润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烟草中的三种主要多酚类物质、苯并[α]芘以及烟气中的七种简单酚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对烟草及烟气中的烟草特有亚硝胺行定量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快速测定烟丝中的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的方法。分别采用了两种处理方法:①以1%的醋酸水溶液作溶剂超声萃取烟丝,经0.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为2.6‰~4.6%,回收率为85.8%~91.7%。②利用微波辅助提取烟丝,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以体积分数为60%的甲醇水溶液为提取剂、萃取液温度为94℃,微波时间1 min、料液比1:20(g/mL)。方法回收率在96.5%-10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与超声提取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有效缩短提取时间,效率更高,重现性好,适合批量卷烟烟丝样品多酚的快速检测。(2)建立了快速测定主流烟气中(邻、间、对)-苯二酚、(邻、间、对)甲酚和苯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采用1%的醋酸水溶液对剑桥滤片进行超声萃取后,经0.2 u m滤膜过滤直接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利用荧光检测器分别对七种简单酚进行定性定量,且(间、对)-甲酚可以完全分开。利用本法检测卷烟主流烟气中简单酚相对标准偏差为0.7‰~4.6%,回收率为86.6%~96.9%。该法具有前处理简便、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等优点,适合卷烟主流烟气中酚类物质的批量快速检测。(3)建立了烟丝中苯并[α]芘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将烟末用环已烷超声提取40 min后过滤,滤液旋蒸浓缩至十,再用甲醇-丙酮(V甲醇:V丙酮=10:1)重新溶解于容量瓶中,经0.2 u m的滤膜过滤后检测。苯并[α]芘在浓度为0.43-43.20 ng/m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样品回收率在94.9%~10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2%。方法检测限为0.11 ng/g,定量限为0.37 ng/g。结果表明本法前处理简便、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适用于烟丝中苯并[α]芘分析。(4)首次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准确快速测定卷烟主流烟气及烟丝中4种烟草特有亚硝胺的方法。对前处理方法及部分液相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由于NNK、NNN、NAB、NAT性质不完全相同,经固相萃取柱纯化无法得到对4个烟草特有亚硝胺回收率都较好的洗脱方法,同时用两个氘代内标对4个烟草特有亚硝胺定量会有偏差,因此采用含4个氘代内标的萃取液萃取后经固相萃取柱纯化直接检测的方法,结果更为准确。②分别采用不同pH值的溶剂作萃取液,发现其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7%,说明萃取液pH值对萃取效果影响很小。③不同柱温对NNN、NAT色谱峰形有影响,相对高的柱温能消除NNN及NAT的分叉峰,但分叉峰的出现并不影响定量的准确性。④NNK、NNN、NAB、NAT的检出限分别为0.10、0.26、0.22、0,08ng/mL,烟丝中TSNAs的回收率92.4%~99.4%,烟气中TSNAs的回收率101.7%~107.5%,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本方法适用于卷烟样品主流烟气及烟丝中烟草特有亚硝胺的快速分析。
者为,杨斯宛,王明锋,段焰青,范多青,夏建军[8](2010)在《烟草和烟气中酚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烟草中的多酚类物质(如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对烟草品质有重要影响,卷烟烟气中的简单酚类物质(如邻、间、对-苯二酚、苯酚、邻、间、对-甲酚)是烟气主要有害成分之一;烟草和烟气中酚类物质的分析检测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一直是国内外烟草行业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总结了近年来烟草中主要的多酚物质和烟气中主要的简单酚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及多酚与简单酚之间的转化研究进展。
李娜娜[9](2009)在《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阿月浑子植株与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色谱、质谱方法对阿月浑子中的总酚、黄烷醇、缩合单宁以及各酚类物质成分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阿月浑子总酚提取方法的优化;酚类物质纯化及分离方法的优化;酚类物质的定性分析;植株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总酚、黄烷醇、缩合单宁含量及各单体酚含量的动态变化;愈伤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阿月浑子多酚物质的最佳提取方案为:40%的丙酮水溶液,以1∶75的料液比, 60℃水浴连续浸提3次,每次60min。2、以70%的甲醇水溶液按1∶50的料液比,60℃水浴3次浸提所得的多酚,经C18小柱纯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甲醇/水(醋酸调节pH=4)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为:可使阿月浑子叶片中主要的8种酚物质基本分离。经质谱定性,分离出的8种酚分别是: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丁香酸、苯酚、对香豆酸、阿魏酸、芸香苷和原儿茶酸;并推测叶片中可能存在没食子酸的甲酯化物和自身酯化物。3、通过比较peters、kerman和新疆阿月浑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总酚、黄烷醇、缩合单宁含量的动态变化发现:3种阿月浑子的叶片总酚平均含量大小为peters>kerman>新疆阿月浑子;黄烷醇类物质在叶片和韧皮部及木质部的含量分布此消彼长;缩合单宁的含量相对较少,且在4~10月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4、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在的主要8种单体酚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邻苯二酚和没食子酸在各组织部位均有分布,邻苯二酚的含量约为:韧皮部(40%)>叶片(33%)>芽(16%)>木质部(9%)>种子(2%);没食子酸含量约为:叶片(69%)>韧皮部(12%)>木质部(8%)>芽(8%)>种子(3%),且随着气温的增减而增减。在7月份采集的3个阿月浑子品种叶片中均未检出原儿茶酸。5、检测阿月浑子芽体在冬季各酚类物质含量发现:总酚、黄烷醇、缩合单宁的含量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单体酚中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含量分别占酚含量的37%、53%左右,其他的几种酚类物质约占单体酚总含量的10%。kerman阿月浑子的没食子酸、邻苯二酚含量比其他两个品种平均高出约1~3倍。6、对愈伤组织的酚物质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褐变前愈伤组织的总酚、黄烷醇含量比褐变后愈伤组织分别高出21%、43%,与未发生褐变的愈伤组织相比,褐变后愈伤组织缩合单宁的含量约高出1倍;阿魏酸含量高出6倍左右;苯酚和香豆酸未在褐变的愈伤组织中检出。丁香酸、芸香苷、原儿茶酸在愈伤组织褐变前后均未检出。
向刚,杨柳,张霞,任卓英,吴亿勤,缪明明[10](2009)在《烟草中多酚类物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文中认为利用超声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个烟草样品(4个品种)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快速分离与检测。实验以7个主要共有峰为评价指标,采用"计算机辅助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计算处理,建立了不同种类烟草中多酚类物质的UPLC指纹图谱,并对烟草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烟草多酚指纹图谱的分析策略是一种可同时实现整体性、模糊性分析且简便易行的方法模式,为烟草识别及烟草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等优点。
二、微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多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多酚(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早期检测方法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5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3 部分品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含量 |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含量 |
1.4 大豆生长发育特点和常见的非生物胁迫 |
1.5 生长调节剂烯效唑对植物激素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1.5.1 烯效唑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和效果 |
1.5.2 烯效唑对植物激素的调控效应 |
1.5.3 烯效唑对大豆相关品质的调控效应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材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供试样品品种及实验基地情况 |
2.4 检材培养方法 |
2.5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5.1 液相色谱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2.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2.5.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2.5.4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2.5.5 快速样品前处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2.5.6 气相色谱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方法 |
2.5.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方法 |
2.5.8 不同生长状况下大豆植物激素的测定 |
2.5.9 烯效唑调控下大豆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2.5.10 烯效唑调控下大豆中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液相色谱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
3.1.1 方法的系统适应性比较 |
3.1.2 不同分离通道对植物激素测定的比较 |
3.1.3 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的优化 |
3.1.4 检测方法学比较 |
3.1.5 检测性能比较 |
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
3.2.1 系统适应性 |
3.2.2 衍生化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
3.2.3 方法学考察 |
3.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
3.3.1 系统适应性 |
3.3.2 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系统的优化 |
3.3.3 方法学考察 |
3.4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
3.4.1 系统适应性 |
3.4.2 在线SPE柱的选择和分离系统的优化 |
3.4.3 在线SPE与检测系统阀切换的优化 |
3.4.4 方法学考察 |
3.5 快速样品前处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植物激素的含量 |
3.5.1 系统适应性 |
3.5.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5.3 溶剂效应对目标化合物响应的影响 |
3.5.4 方法学考察 |
3.6 气相色谱测定大豆中脂肪酸的含量 |
3.6.1 不同载气输送模式下的系统适应性考察 |
3.6.2 不同检测器的灵敏度比较 |
3.6.3 快速测定方法的系统优化 |
3.6.4 方法学考察 |
3.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大豆中植物甾醇的含量 |
3.7.1 系统适应性 |
3.7.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7.3 方法学考察 |
3.8 植物激素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其含量变化 |
3.8.1 不同生长时期大豆叶片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 |
3.8.2 大豆功能叶片中植物激素日间含量变化 |
3.8.3 低温胁迫下大豆苗期叶片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
3.8.4 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
3.8.5 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植物激素的调控及其恢复 |
3.9 脂肪酸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其含量变化 |
3.10 植物甾醇测试方法的应用及含量变化 |
4 讨论 |
4.1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1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效能的比较和影响因素 |
4.1.2 目标化合物与仪器配置要素的关系 |
4.1.3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4.1.4 自动化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4.1.5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最优化策略 |
4.1.6 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检测流程 |
4.2 大豆品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 不同生理状态下大豆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 |
4.4 脂肪酸的调控响应变化规律和影响 |
4.5 植物甾醇调控响应及变化规律 |
4.6 大豆植物激素与品质的内在联系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在不同吸烟人群体内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吸烟人群血液中四类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一) 血液中苯并[a]芘及其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的构建 |
2. 血液样品制备溶剂的选择 |
3. 在线凝胶净化条件的选择 |
4. 固相萃取过柱介质的选择 |
5. 色谱条件的优化 |
6. 工作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
7.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8. 不同吸烟程度人群血液中苯并芘及代谢产物的含量检测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血液中的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血液样品制备溶剂的选择 |
2. 一级色谱组分切割条件选择 |
3. 在线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4. 二级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5. 方法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
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7. 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中TSNAs及代谢物NNAL的检测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 血液中氧化应激反应关键代谢产物在线液相-液相二维色谱法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样品制备溶剂的选择 |
2. 固相萃取柱材料的选择 |
3. 在线固相萃取富集条件的选择 |
4.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5. 方法的工作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
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7. 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中氧化应激反应关键代谢产物的检测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 血液中烟碱及其代谢产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血液样品前处理溶剂的选择 |
2. 血液样品基质效应的优化 |
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 方法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
5.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6. 不同吸烟人群血液中尼古丁及可替宁的检测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吸烟程度对血液中四类化学成分代谢差异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分析材料 |
2. 分析方法 |
分析结果 |
1. 苯并[a]芘类化学成分的代谢差昇 |
2. 烟草特有亚硝胺类化学成分的代谢差异 |
3. 烟碱类化学成分的代谢差昇 |
4. 氧化应激反应关键产物化学成分的代谢差异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血液中四类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分析材料 |
2. 分析方法 |
分析结果 |
1. 烟草特有亚硝胺类与氧化应激关键代谢产物的相互关系 |
2. 多环芳烃类与氧化应激关键代谢产物的相互关系 |
3. 烟碱类与氧化应激关键代谢产物的相互关系 |
4. 烟碱类与烟草特有亚硝胺类的相互关系 |
5. 烟碱类与多环芳烃的相互关系 |
6. 烟草特有亚硝胺类与多环芳烃的相互关系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元统计综合评价不同吸烟暴露量对血液中四类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分析材料 |
2. 分析方法 |
分析结果 |
1.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吸烟暴露量对各成分的影响规律 |
2. 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吸烟暴露量对各成分的影响规律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综述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2.1 二维液相色谱技术 |
2.1.1 二维液相色谱的原理 |
2.1.2 二维液相色谱的应用 |
2.2 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苯并[α]芘及其代谢物的分析 |
2.3 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的分析 |
2.4 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烟碱及其代谢物的分析 |
2.5 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氧化应激反应关键代谢产物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二维离子色谱与联用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离子色谱概述及应用 |
1.1.1 离子色谱概述 |
1.1.2 离子色谱的应用 |
1.2 离子色谱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1 样品的收集 |
1.2.2 样品的提取 |
1.2.3 消除基体干扰 |
1.2.4 浓缩、富集样品 |
1.3 阀切换技术 |
1.3.1 阀切换技术简介 |
1.3.2 阀切换技术在线消除基体 |
1.3.3 阀切换技术在线捕集痕量物质 |
1.3.4 阀切换技术在多组分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
1.4 二维色谱与联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1.4.1 二维气相色谱 |
1.4.2 二维液相色谱 |
1.4.3 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 |
1.5 选题依据和意义 |
2 单柱离子色谱法的应用 |
2.1 前言 |
2.2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3 单柱离子色谱法测定黄酒中的氨基酸 |
2.3.1 黄酒的研究意义 |
2.3.2 氨基酸的色谱条件 |
2.3.3 单柱分离氨基酸的方法评价及实际样品分析 |
2.4 单柱离子色谱法测定植物组织中的肌醇半乳糖苷和棉子糖 |
2.4.1 肌醇半乳糖苷和棉子糖的研究意义 |
2.4.2 肌醇半乳糖苷和棉子糖的色谱条件 |
2.4.3 单柱测定肌醇半乳糖苷和棉子糖的方法评价及实际样品分析 |
2.5 单柱离子色谱法测定支链淀粉糖 |
2.5.1 支链淀粉糖的研究意义 |
2.5.2 支链淀粉糖的色谱条件 |
2.5.3 稻米中支链淀粉糖的方法评价及实际样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导-电化学同时检测蓝藻培养液中的阴离子和糖 |
3.1 前言 |
3.2 电导-电化学双检测器同时检测的二维离子色谱法的构建与应用 |
3.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2.2 色谱条件 |
3.2.3 系统流程图 |
3.2.4 试剂、标准品、样品和SPE墨盒的制备 |
3.2.5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
3.2.6 定性与定量 |
3.2.7 方法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阀切换时间 |
3.3.2 方法评价 |
3.3.3 二维离子色谱法在蓝藻培养液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乳制品中的有机酸 |
4.1 前言 |
4.2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的构建 |
4.2.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4.2.2 离子色谱条件 |
4.2.3 质谱条件 |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5 样品前处理 |
4.2.6 定性与定量 |
4.2.7 方法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方法评价 |
4.3.2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在乳制品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它代谢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1章 综述 |
1.1 烟碱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1.1 烟碱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
1.1.2 烟碱类化合物检测方法 |
1 分光光度法 |
2 光谱法 |
2.1 红外光谱法 |
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3 电化学法 |
4 示波极谱法 |
5 毛细管电泳法 |
6 色谱分析法 |
6.1 液相色谱分析法 |
6.2 气相色谱分析法 |
6.3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法 |
7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7.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7.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 检测方法小结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2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
第2章 食用菌中八种烟碱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学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优化 |
2.3.2 色谱条件优化 |
2.3.3 质谱条件优化 |
2.3.4 待测液制备 |
2.3.5 精密度考察 |
2.3.6 准确度考察 |
2.3.7 检出限和定量限 |
2.3.8 基质效应考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提取条件优化 |
2.4.2 Q Exactive液-质联用仪方法学验证结果分析 |
2.4.3 QTRAP5500液-质联用仪方法学验证结果分析 |
2.4.4 样品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食用菌烟碱含量研究及香菇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烟碱含量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色谱和质谱条件 |
3.3.2 香菇栽培方法 |
3.3.3 样品制备 |
3.3.4 对照品制备 |
3.3.5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食用菌烟碱含量分析 |
3.4.2 不同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分析 |
3.4.3 香菇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碱类含量变化分析 |
3.4.4 香菇不同生长阶段的烟碱类含量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香菇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烟碱类化合物与非靶向代谢物关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代谢物提取 |
4.3.2 仪器检测 |
4.3.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测定质控结果分析 |
4.4.2 非靶向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
4.4.3 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 |
4.4.4 香菇中烟碱类化合物与其他代谢物关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
附图和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 |
(5)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烟草生物碱 |
1.1 生物碱概况 |
1.2 烟草生物碱的种类、结构及其性质 |
1.3 烟草生物碱的含量与组成比例 |
1.4 烟草主要生物碱对烟草及其制品品质的影响 |
1.4.1 对烟草及其制品外观质量的影响 |
1.4.2 对烟草及其制品内在质量的影响 |
1.4.3 对吸食者人体安全的影响 |
1.5 烟草生物碱的提取与检测 |
1.5.1 烟草生物碱的提取 |
1.5.2 烟草生物碱的检测 |
1.6 卷烟工艺过程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
2 烟草的多酚物质 |
2.1 酚类化合物的概述 |
2.2 烟草中的酚类化合物 |
2.3 烟叶中多酚含量积累的影响因素 |
2.3.1 遗传特性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3.2 环境条件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3.3 肥料与生长调节剂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2.4 酚类化合物对烟草及其制品的影响 |
2.4.1 酚类化合物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2.4.2 酚类化合物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2.4.3 酚类化合物对烟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影响 |
2.5 烟草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检测 |
2.6 卷烟工艺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 结语 |
第二章 基于QuEChERS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烟草及其制品中9种生物碱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和药品 |
2.2 样品处理方法 122.3 仪器条件 |
2.3 仪器条件 |
2.4 基质标准溶液的制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试验方案的优化 |
3.1.1 氨水浓度的优化 |
3.1.2 提取时间的优化 |
3.1.3 萃取剂的优化 |
3.1.4 吸附剂的优化 |
3.1.5 仪器条件的优化 |
3.2 方法验证 |
3.2.1 基质矫正曲线、LOD和LOQ |
3.2.2 基质效应的评价 |
3.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3 实际样品分析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卷烟品牌生物碱含量及组成差异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与仪器 |
2.2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卷烟品牌生物碱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3.2 不同卷烟品牌几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 |
3.3 不同地区九种烟草生物碱的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卷烟品牌多酚含量及组成差异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与仪器 |
2.2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区卷烟品牌多酚化合物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3.2 不同卷烟品牌几种主要多酚的含量变化规律 |
3.3 不同地区卷烟品牌三种多酚化合物的聚类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快速测定烟草中的5种酚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处理 |
1.3 色谱条件 |
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UPLC-UV方法的优化 |
2.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2.3 萃取条件的选择 |
2.4 工作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
2.5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2.6 样品的稳定性 |
2.7 样品分析 |
3 结论 |
(7)烟草及烟气中部分成分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烟草中主要多酚的分析检测 |
1.1 烟草中多酚的性质及作用 |
1.2 烟草中多酚的前处理方法 |
1.3 烟草中多酚的检测方法 |
2 烟气中简单酚的分析检测 |
2.1 烟气中简单酚的来源及性质 |
2.2 烟气中简单酚的前处理方法 |
2.3 烟气中简单酚的检测方法 |
3 烟草中苯并[α]芘的分析检测 |
3.1 苯并[α]芘的来源及危害 |
3.2 苯并[α]芘的前处理方法 |
3.3 苯并[α]芘的检测方法 |
4 烟草及烟气中的TSNAs的分析检测 |
4.1 TSNAs的形成及危害 |
4.2 TSNAs的前处理方法 |
4.3 TSNAs的检测方法 |
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UPLC-PDA法快速检测烟草中的多酚化合物 |
1 超声提取检测烟草中的主要多酚 |
1.1 实验部分 |
1.2 结果与讨论 |
2 微波辅助萃取检测烟草中的主要多酚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第三章 UPLC-FLD法快速检测主流烟气中的简单酚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4 烟气样品捕集及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条件选择 |
2.2 定性分析 |
2.3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2.4 方法的精密度及回收率 |
2.5 实际样品测定 |
3 小结 |
第四章 UPLC-FLD法检测烟草中的苯并[α]芘残留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4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处理及色谱条件选择 |
2.2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
2.3 精密度和回收率 |
2.4 部分烟丝样品检测结果 |
3 小结 |
第五章 UPLC-ESI-MS/MS法快速检测烟草及烟气中的TSNAs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质谱条件 |
1.4 标准溶液配制 |
1.5 烟气样品捕集及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处理及色谱条件选择 |
2.2 标准曲线建立 |
2.3 精密度及回收率 |
2.4 部分卷烟烟丝及烟气样品中TSNAs检测结果 |
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附录Ⅱ 致谢 |
(8)烟草和烟气中酚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烟叶中多酚物质的测定方法 |
1.1 化学发光检测法 |
1.2 电化学检测法 |
1.3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
1.4 质谱检测法 |
1.5 其它检测方法的研究 |
2 卷烟主流/测流烟气中简单酚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
2.1 气相色谱法 |
2.1.1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联用 |
2.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2.2 毛细管电泳检测法 |
2.3 液相色谱法 |
2.3.1 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
2.3.2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
2.4 其它检测方法的研究 |
3 烟草中多酚热裂解的研究 |
4 卷烟中酚类物质研究的发展方向展望 |
(9)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酚类物质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
1.1 多酚物质的功能与应用 |
1.2 植物多酚物质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
1.2.1 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的研究 |
1.2.2 酚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1.3 阿月浑子繁殖技术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阿月浑子总酚提取条件的优化 |
2.1 植物材料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总酚的提取方法 |
2.3.2 总酚的测定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2.4.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2.5 讨论 |
2.5.1 提取条件对总酚提取率的影响 |
2.5.2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三章 阿月浑子单体酚分离方法的优化研究 |
3.1 植物材料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多酚提取及前处理方法 |
3.3.2 多酚样品纯化方法 |
3.3.3 多酚样品的HPLC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检测条件对多酚物质分离的影响 |
3.4.2 不同提取方法对阿月浑子多酚物质分离的影响 |
3.4.3 不同提取前处理方法对阿月浑子多酚物质分离的影响 |
3.4.4 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初步定性 |
3.4.5 方法精密度及回收率试验 |
3.5 讨论 |
3.5.1 酚类物质分离条件的选择 |
3.5.2 酚类物质的提取条件的选择 |
3.5.3 酚类物质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四章 阿月浑子叶片多酚物质的定性分析 |
4.1 植物材料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多酚提取纯化及标样配制方法方法 |
4.3.2 多酚样品的HPLC-MS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标样及样品内酚类物质的定性分析 |
4.4.2 样品中未知成分的推测 |
4.5 讨论 |
第五章 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
5.1 植物材料 |
5.1.1 露地栽培苗 |
5.1.2 组培愈伤组织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总酚的提取方法 |
5.3.2 不同酚类物质的测定方法 |
5.3.3 多酚物质的HPLC 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阿月浑子露地栽培苗中多酚类物质的分析 |
5.4.2 阿月浑子的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5.4.3 阿月浑子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愈伤组织内的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5.5 讨论 |
5.5.1 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其自身抗性的关系 |
5.5.2 外植体愈伤组织酚物质含量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烟草中多酚类物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质谱条件和色谱条件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样品前处理选择 |
3.2 色谱条件优化 |
3.2.1 梯度洗脱程序优化 |
3.2.2 色谱流动相条件优化 |
3.2.3 测定波长选择 |
3.2.4 色谱柱分离温度的选择 |
3.3 绿原酸异构体的质谱鉴定 |
3.4 方法学考察 |
3.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3.5.1 烟草多酚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2 烟草多酚提取物指纹图谱共有峰及相似度分析 |
3.5.2.1 色谱指纹图谱共有峰 |
3.5.2.2 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较 |
3.5.2.3 烟草多酚提取物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3.5.3 不同种类烟样多酚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
4 结论 |
四、微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多酚(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激素与品质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豆中的应用[D]. 贾鹏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基于烟草吸食有害性成分在不同吸烟人群体内代谢的研究[D]. 黄丽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二维离子色谱与联用技术的应用[D]. 姜丽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食用菌中烟碱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它代谢物的研究[D]. 陈荣锋.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不同品牌卷烟烟丝中生物碱与多酚含量与组成差异研究[D]. 李昕曈.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6]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快速测定烟草中的5种酚类[J]. 韩敬美,刘志华,赵伟,何沛,王昆淼,刘春波,缪明明. 现代化工, 2013(07)
- [7]烟草及烟气中部分成分的定量分析[D]. 刘秀明. 云南大学, 2011(04)
- [8]烟草和烟气中酚类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者为,杨斯宛,王明锋,段焰青,范多青,夏建军. 云南化工, 2010(05)
- [9]阿月浑子酚类物质的分析与研究[D]. 李娜娜.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10]烟草中多酚类物质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J]. 向刚,杨柳,张霞,任卓英,吴亿勤,缪明明. 光谱实验室, 2009(03)
标签: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色谱分离技术论文; 植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