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独居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桐瑶,邴婧莹,李熹,薛乔丹,张悦,李润楠,王颖,孙宏[1](2021)在《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影响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独居老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自评问卷调查方法,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了解独居老人健康状况,采用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独居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36名独居老年人中,自评健康较好的有551人,占比44.6%,较差的685人,占比55.4%;子女经常看望(OR=1.840,95%CI:1.080~3.135)、体育锻炼(OR=1.813,95%CI:1.385~2.372)、饮酒(OR=1.531,95%CI:1.061~2.209)、体检(OR=1.347,95%CI:1.033~1.756)、慢性病(OR=0.682,95%CI:0.532~0.875)、霉味(OR=0.533,95%CI:0.391~0.726)、睡眠6~9小时(OR=0.528,95%CI:0.393~0.710)、睡眠时间>9小时(OR=0.411,95%CI:0.283~0.597)与独居老人自评健康有关。结论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应重视独居老人的子女关怀、生活行为方式、居住环境及慢性病状况等,更好地改善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
赵威[2](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子女离巢现象日益严重,独居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独居老人的日常照料,健康照顾等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在高校社区还伴有独居老人对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求的更加复杂的特点,亟需找到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解决。本文针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L大学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社区老年人,高校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除去日常照料和陪护需求之外,在精神慰藉方面有更加强烈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获得人格的尊重和情感支持、期待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及倾诉的需求等。笔者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其中的一位独居老人Y进行了实务干预,并且围绕独居老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社区最迫切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是高龄独居老年群体,他们所面临的独特服务需求、性格特点和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从Y老人自身、朋辈群体、大学生及社区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两个阶段共七次的介入。第一个阶段是运用人生回顾疗法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排解了Y老人的孤独情绪,满足了老人的人格尊重需求;第二个阶段是构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大学生及社区资源,满足了老人的社会交往需求,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最后通过访谈法评估发现社会工作在满足Y老人的养老需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解决L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积极效果。在理论与实务介入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在面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时可优先考虑独居老人的家庭因素,同时高校社区应提高对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重视程度。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高校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丰富了相关的研究。
王志茹[3](2020)在《大城市子女照顾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老人群体数量庞大并且速度激增,在老年人照料上子女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持。一方面,当前家庭结构缩小以及家庭功能弱化增加了子女照顾者的照顾压力。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孝”文化呈现出一定弱化,个人本位不断强化,老人的独居现象也与此有一定关联。“孝”的整体性式微以及非均衡性发展影响着子女对老人照顾行为所做的努力。城市独居老人作为“孝”文化弱化背景下特殊的老年群体,其照顾更应受到关注。讨论大城市子女照顾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缓解照顾者压力以及城市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上海、成都、广州、呼和浩特、大连五个城市为例,运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以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子女照顾进行研究,关注子女照顾老人的占比情况及子女照顾时间的具体投入,分析是否存在地区的差异,并进一步展开影响因素研究。同时,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结合访谈,完善子女照顾者照顾情况的影响因素。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独居老人是否由子女主要照顾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与上海相比较,大连以及呼和浩特两个北方城市子女照顾的可能性更大。同时老人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现有子女数量、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是独居老人是否由子女主要照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差异是显着影响照顾年数的,同时老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现有子女数量、家庭关系、社区照顾服务接受情况以及子女的年龄、出生次序、婚姻状况、收入状况以及居住距离也是照顾年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地区差异显着影响每日照顾时长,老人的年龄、现有子女数量、社区照顾服务接受情况等因素对子女照顾者每日照顾时长以及子女方面子女出生次序、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居住距离、联系频率也对每日照顾时长产生影响。此外,访谈主要总结出老人的社交以及社会参与情况、生活质量要求以及精神状态、子女的个人观念及性格、职业与工作状态、情感关系、家庭决策与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家庭压力等因素会对照顾行为带来影响。
苏震宇[4](2020)在《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龄独居老人是拥有高龄及独居双重特征的特殊群体。高龄意味着身体机能弱于低龄老人,独居意味着缺少配偶乃至家庭的就近照料,这给家庭和社区带了巨大的照料压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然不可能,现有养老服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但不能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应急响应需求,那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来解决的。因此厘清非正式支持中的哪些因素对其生活会产生影响,有助于未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本研究在非正式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既有文献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为问卷基础,延续理论为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上海市Y区M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样本,对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了高龄独居老人及中低龄独居老人获得的非正式支持的差异。同时,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的非正式支持和邻里及朋友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对高龄度独居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单因素回归中,高龄独居老人与中低龄独居老人在子女探望频率、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个人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仅考虑子女支持的模型中,家庭关注度高的高龄独居老人比家庭关注度低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在仅考虑邻里及朋友支持的模型中,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大的高龄独居老人比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小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当同时将两类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时,我们发现子女居住地、家庭关注、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以及社会互动频率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影响,在对比优势比后发现,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政策建议:加快基础性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广研究,帮助高龄独居老人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结合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项目,加快老旧小区的适老性改造项目进度。
杜璇[5](2020)在《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性急剧加强,家庭规模呈现小型化特征,家庭照料功能日益弱化,与此同时,失能老人群体规模与日剧增,照护需求持续上升,日常照料服务是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服务项目,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保障老年群体尤其是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亟需予以关注。失能老人在失能后的社会支持情况是保障其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利用的现状,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研究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失能老人这一主体出发,为了解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利用情况,使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14年的数据研究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本文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失能老人的个体特征层面、照料者支持层面、家庭支持层面、社区支持层面和政府支持层面这五个层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另外,还深入分析了当失能老人的主要照料者为子女时其子女特征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是否有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状况以不满足为主,失能老人对不同日常照料服务项目的需求不同;(2)不同个体特征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城镇失能老人比农村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高,自评个人经济状况越好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高,失能等级越高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越低;(3)照料者支持、家庭支持和政府支持均在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社区支持却处于缺位状态,未能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产生显着影响;(4)子女照料支持的作用最为显着,由子女照料的失能老人的需求满足的发生率最高,同时,子女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有显着影响,当照料者在照料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愿意的态度时失能老人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发生率较高;(5)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失能老人的个体特征以及政府支持对于农村失能老人以及西部地区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更为显着。建立完善的失能老人照料服务体系任重道远,本文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改善我国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现状。一是应加强对失能老人的政策扶持,减轻失能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提高社区照料服务质量,进一步依托社区发展整合型的照料服务,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照料需求,为了减轻家庭照料者的照料压力,发展专业化的照料者队伍;三是突破城乡壁垒和区域壁垒,因地制宜供给照料服务,促进失能老人照料服务的均衡发展。
王晓涵[6](2019)在《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数据预测2040年以后我国中老年人的比例将超过50%。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也面临挑战,而积极老龄化将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至关重要,积极老龄化的各种途径也是增强健康资本的关键。“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参与”的定义强调了中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的互动、联系以及角色价值的实现,这意味着照料孙辈等无报酬活动也可纳入“参与”的范围。此外,社区是中老年人“参与”各种活动的基本载体,社区活动参与也将对积极老龄化的实现发挥重要的作用。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作为中老年人“参与”家庭活动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形式,将对中老年健康资本的积累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选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综合构建包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双维度测量指标,在“角色提升理论”、“活动理论”以及“用尽废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OLS回归模型以及倾向得分匹配对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和中老年人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均在不同程度上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隔代照料对身体健康的改善程度随照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参与文体娱乐性活动会显着改善中老年人的健康,但参与志愿性活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改善并不显着。为了考察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结构性差异,本文进一步分城乡、是否空巢、是否独居样本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除隔代照料对独居群体的改善作用并不显着以外,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各分样本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精神健康方面,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会对城乡、非独居以及空巢中老年人产生积极影响,但对独居群体的影响并不显着,过去一年的隔代照料经历甚至对独居群体的精神健康有消极影响的趋势。考虑到隔代照料和社区参与对健康影响的自选择问题,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验证了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最后,本文就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对中老年人健康保障以及积极老龄化等问题有所启示。
邓婷鹤[7](2019)在《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与农村老年人贫困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人口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相对而言,老年群体贫困问题逐步显化。由于老人生理机能退化,适应和调整能力下降以及社会参与的减少,容易沦为贫困阶层。不仅如此,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老人能够与之同住的子女数量在减少,传统的家庭支持体系也在逐渐削弱,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支持越来越不足,所有这些将进一步增加老人陷入贫困的风险。因此,虽然老年群体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如果以阿玛尼亚森提出的贫困内涵审视该群体,仍有相当数量的老人遭受不同程度的贫困。那么,在经济发展、传统养老模式弱化的社会转型期,老年群体福利会如何变化?这期间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在其间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本报告立足传统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的事实,以农村老人为研究对象,从家庭养老资源差异视角分析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群体贫困的影响。首先,在总结不同家庭养老模式的老人贫困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家庭养老模式对老年贫困影响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CHARLS(2011-2015)追踪数据进行检验,重点分析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带来养老资源差异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上述影响在不同特征老年群体中的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发掘适合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减少老年人贫困、改善其福利的政策建议。报告通过严谨的方法论证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及影响途经,丰富了农村老年人贫困的研究内容,为该群体贫困干预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相比客观的多维贫困指数(MPI-I),考虑主观福利的主、客观多维贫困指数(MPI-II)的贫困发生率更高,其中,主观福利维度的贡献更大;(2)空巢增加了主观福利维度的被剥夺比例,降低了收入和健康维度的被剥夺比例,综合作用下空巢并没有显着增加老年人多维贫困发生率,且该影响存在显着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差异。(3)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空巢通过影响老人的经济和非经济支持获得作用于老人贫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配偶的非经济支持保障了空巢老人在收入和健康维度免于被剥夺;子女的非经济支持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巢对老人主观福利维度的剥夺。这表明,在养老资源有限情况下需更多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在鼓励子女关爱老人的同时,还可以鼓励老人通过社会参与弥补缺失的精神慰藉,改善主观福利。
关丽净[8](2019)在《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北京老龄办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市老年人口在2015年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其中空巢老人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而在空巢老人家庭里,约有三分之一为独居老人。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如何在老龄化的发展阶段,探索符合独居老人需求且又适应时势形式要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查阅独居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相关文献,整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独居老人生活、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并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调查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独居老人在生活照顾类、医疗护理类和精神文化类三方面的状况,将独居老人和与配偶同住的老人进行需求上的比较分析,找出两个群体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一是在生活照顾类方面,倾向于在家里进行照料护理的老人是与配偶同住的老人,而独居老人更倾向与在养老机构进行照料护理;其它生活照顾类的需求差异并不显着,如在助餐需求方面,独居老人和与配偶同住老人都有较高需求;二是在医疗护理类方面,与配偶同住的老人更需要上门看病服务、康复护理服务、老年辅具租赁服务,且这些需求和独居老人有明显差异;三是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独居老人孤独感较高,因此在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较大;在日常活动中,独居老人更喜欢散步慢跑或打太极拳等室外活动。同时,笔者在分析数据结果的原因时发现,独居老人更善于进行投资理财,且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比其他老人好。通过分析独居老人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从服务提供方来说,政府应加强对独居老人的关注,做好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社区应加强对独居老人的基本需求供给;养老机构应采取鼓励措施,积极引导独居老人加入;同时,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独居老人的探访活动。二是从独居老人自身来说,提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安享晚年。
张梦迪[9](2019)在《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供需分析 ——以河北省N乡镇为例》文中指出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至2.55亿人口,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至约1.18亿人口,作为空巢特殊形式的独居,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而目前中国关于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仍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独居老人是比城市独居老人更为弱势的群体,优先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符合养老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河北省N乡镇农村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为研究内容,N乡镇为调研地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实地考察,了解分析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独居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养老方式存在差异,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农村独居老人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的不同层次需求。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政府为农村独居老人供给的养老保障水平有限,不能有效满足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家庭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较弱,却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主要提供者;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匮乏;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善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多方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经济物质保障;按需供给,满足多样化的生活照料需求;加强宣传,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注重健康,提高和完善医疗基础设施。
王丽[10](2019)在《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空巢家庭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空巢家庭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同时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到空巢人群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空巢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实现健康老龄化。方法应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数据,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与分析。本研究主要通过身心两个维度的健康状况来探索我国农村45岁及以上空巢家庭中中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对身体健康状况,主要采用自评健康状况和慢性病患病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对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抑郁症状进行描述分析。采用SPSS24.0和Stata12.0统计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我国农村地区中老年居民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其次,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居住方式的中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状况,并利用卡方检验对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状况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经济水平、健康相关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者,运用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对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Fairlie分解分析,找出导致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地区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由好到差依次为非空巢、独居、夫妻同居的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由低到高依次为非空巢、独居、夫妻同居的中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非空巢、夫妻同居、独居的中老年人群,且差异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2)空巢人群自评健康不好率、慢性病患病率、抑郁症状检出率三者较高,分别为73.31%、72.52%、33.84%,空巢人群健康状况较差。(3)独居与夫妻同居中老年人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状况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在抑郁症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4)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导致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抑郁症状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婚姻状况(56.31%)、自评健康状况(-9.01%)、睡眠时长(8.59%)、子女是否经常探望(7.13%)、自评记忆力状况(5.01%)、是否疼痛(-2.46%)、存活子女数(2.4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1)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饮酒状况、是否疼痛、自评记忆力状况、自评听力状况、慢性病患病状况,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疼痛、自评记忆力状况、自评听力状况、子女是否给予经济支持,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居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居住方式、性别、地区、婚姻状况、睡眠时长、是否疼痛、自评记忆力状况、子女是否经常探望、自评健康状况,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农村空巢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差于独居的中老年居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独居的中老年居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独居的中老年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居民在抑郁症状这个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健康不公平性。提高我国农村空巢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更多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女性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变空巢人群的睡眠时长,助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缓解空巢人群的疼痛状况,提高空巢人群的生活质量;改善空巢人群的记忆力、听力状况,丰富空巢人群的生活体验;改变农村空巢人群的居住方式,鼓励独居人群“黄昏恋”或“夕阳婚”。
二、女性独居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独居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变量描述 |
1.2.1 因变量 |
1.2.2 自变量 |
1.3 研究方法 |
2 结 果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 |
2.3 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2.4 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2)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高校社区 |
二、独居老人 |
三、养老需求 |
四、个案工作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生命回顾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L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现状 |
第一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一、L社区基本情况 |
二、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第二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现状 |
一、生活照料现状 |
二、生理健康现状 |
三、社会参与现状 |
四、文化生活现状 |
第三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Y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接案 |
一、个案来源 |
二、个案基本资料 |
三、接案前的准备 |
四、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二节 预估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需求评估 |
第三节 制定服务计划 |
一、总体目标 |
二、阶段目标 |
第四节 介入过程 |
一、第一次介入:建立专业关系 |
二、第二次介入:提升案主自我效能感 |
三、第三次介入:增强自我认同感 |
四、第四次介入:挖掘潜能充实生活 |
五、第五次介入:链接大学生志愿者 |
六、第六次介入:加强朋友间交往 |
七、第七次介入:完善社区支持网络 |
第五节 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第六节 结案 |
一、解除专业关系 |
二、跟进服务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独居老人访谈提纲 |
致谢 |
(3)大城市子女照顾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不断提升 |
1.1.2 家庭结构变动导致家庭护老能力减弱,家庭照顾者责任与压力较大 |
1.1.3 城市独居老人增多,照顾者照顾压力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高龄独居老人 |
1.3.2 照顾 |
1.3.3 子女照顾者 |
1.3.4 照顾时间投入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社会支持理论 |
2.1.2 社会角色理论 |
2.1.3 社会交换理论 |
2.2 关于老年人照料需求的研究 |
2.3 关于老年人照料供给的研究 |
2.3.1 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的角色相关研究 |
2.3.2 关于照顾者照顾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关于养老状况地区差异的研究 |
2.5 小结与评述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特征 |
3.1 数据来源 |
3.2 大城市高龄独居老人及子女照顾者的总体特征 |
3.2.1 独居老人的总体特征 |
3.2.2 子女照顾者的总体特征 |
3.3 大城市高龄独居老人及子女照顾者特征的地区差异 |
3.3.1 独居老人特征的地区差异 |
3.3.2 子女照顾者特征的地区差异 |
3.4 独居老人主要照顾者构成情况及地区差异 |
3.5 子女照顾者照顾时间投入的描述性分析 |
3.5.1 子女照顾者照顾年数的总体情况及地区差异 |
3.5.2 子女照顾者每日照顾时长的总体情况及地区差异 |
第四章 子女照顾高龄独居老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1 子女是否是独居老人主要照顾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
4.1.2 模型的设定与选择 |
4.1.3 独居老人是否由子女照顾的回归分析 |
4.2 子女照顾者照顾时间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
4.2.2 模型的设定与选择 |
4.2.3 照顾时间投入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子女照顾者照顾时间投入的定性分析 |
5.1 子女照顾投入的主要内容 |
5.2 子女照顾时间投入的影响因素 |
5.2.1 老人层面特征 |
5.2.2 子女照顾者层面特征 |
5.2.3 家庭层面特征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及展望 |
6.4 关于“照顾”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高龄独居老人 |
1.2.2 非正式支持 |
1.3 理论基础 |
1.3.1 延续理论 |
1.3.2 社会支持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文章框架与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2.1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
2.2 老年人非正式支持 |
2.3 高龄独居老人 |
2.4 文献述评 |
2.5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选取和设置 |
3.2.1 被解释变量 |
3.2.2 解释变量 |
3.2.3 控制变量 |
3.3 模型构建 |
3.4 分析策略和方法 |
第四章 非正式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的基本概况 |
4.1.1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 |
4.1.2 独居老人子女支持概况 |
4.1.3 独居老人邻里及朋友支持概况 |
4.1.4 独居老人控制因素概况 |
4.1.5 小结 |
4.2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
4.2.1 子女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
4.2.2 邻里及朋友支持单因素分析 |
4.2.3 控制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2.4 小结 |
4.3 非正式支持影响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4.3.1 子女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4.3.2 邻里及朋友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4.3.3 不同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4.3.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涵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意涵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2 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1.3.3 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失能和失能老人 |
2.1.2 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 |
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选取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4 研究模型 |
第4章 我国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现状研究 |
4.1 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情况 |
4.2.1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项目分析 |
4.2.2 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支持现状分析 |
4.2.3 不同支持层面下失能老人需求满足的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响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的因素分析 |
5.1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2 基于城乡差异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分析 |
5.3 基于区域差异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分析 |
5.4 失能老人子女支持的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加强失能老人政策扶持,减轻失能家庭经济压力 |
6.2.2 依托社区发展整合型照料服务,壮大专业化照料服务队伍 |
6.2.3 突破城乡壁垒和区域壁垒,实现因地制宜和均衡发展 |
第7章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中老年人健康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隔代照料和中老年人健康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社区参与和中老年人健康的相关研究 |
1.2.4 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中老年人及健康 |
1.3.2 隔代照料 |
1.3.3 社区参与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角色紧张理论和角色提升理论 |
2.1.2 活动理论和脱离理论 |
2.1.3 用进废退理论 |
2.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2.2.1 研究框架 |
2.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设计 |
2.3.1 数据来源 |
2.3.2 变量选取 |
2.3.3 模型设定 |
第3章 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和中老年人健康的基本情况 |
3.1 中老年人及其健康状况 |
3.1.1 中老年样本的基本情况 |
3.1.2 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的基本情况 |
3.2 中老年人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和健康的基本情况 |
3.2.1 中老年人隔代照料的基本状况 |
3.2.2 中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基本状况 |
3.3 小结 |
第4章 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共线性分析 |
4.2 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OLS估计 |
4.2.1 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
4.2.2 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 |
4.3 自选择效应的识别—倾向得分匹配(PSM) |
4.3.1 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PSM估计 |
4.3.2 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PSM估计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讨论和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政策建议 |
5.3.1 提倡照顾责任适当回归父辈,整合各方资源增加照顾支持 |
5.3.2 加强社区参与支持系统,提高社区参与认同 |
5.3.3 关注独居群体生活,改善独居群体健康状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与农村老年人贫困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回顾及评论 |
1.3.1 老年人贫困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2 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及面临的挑战 |
1.3.3 未来养老模式的争论及老人减贫公共政策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论文的结构 |
1.7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
2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与老年贫困变化分析 |
2.1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的特点 |
2.1.1 老年夫妇独居比例显着增长 |
2.1.2 老年人在直系类单位家庭生活的比例有降有升 |
2.1.3 老年人在隔代家庭生活比例明显增加 |
2.1.4 单人户波动上升,独居成为重要养老方式 |
2.1.5 与已婚子女同居总体水平降低 |
2.2 老年人贫困的测量 |
2.2.1 贫困测量的分析框架 |
2.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2.2.3 测量结果 |
2.3 不同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贫困的变化 |
2.3.1 不同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贫困的动态变化 |
2.3.2 不同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多维贫困贡献分解 |
2.4 小结 |
3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3.1 养老模式变化对老年人贫困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相关理论基础 |
3.1.2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人贫困的理论分析 |
3.2 养老模式变化对老年人贫困影响的实证检验 |
3.2.1 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
3.2.2 合住到独居养老模式变化对老人贫困的影响 |
3.3 小结 |
4 家庭养老模式影响的再检验:异质性与影响路径分析 |
4.1 引言 |
4.2 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
4.2.1 分析方法 |
4.2.2 数据说明 |
4.3 家庭养老模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4.3.1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人贫困影响的年龄差异分析 |
4.3.2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人贫困影响性别差异分析 |
4.3.3 家庭养老模式转变对老年人贫困影响区域差异分析 |
4.4 家庭养老模式影响的路径分析 |
4.4.1 中介效应分析 |
4.4.2 居家养老资源差异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 小结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独居老人 |
1.2.2 居家养老 |
1.2.3 居家养老服务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需求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ERG需要理论 |
2.1.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1.3 社会支持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独居老人的文献研究综述 |
2.2.2 养老服务需求文献综述 |
第3章 北京市独居老人及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
3.1 北京市独居老人的规模与结构 |
3.2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发展中对独居老人的认识过程 |
3.3 北京市居家养老政策评价--独居老人供给视角 |
第4章 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描述性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北京市独居老人的基本特征 |
4.2.1 独居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
4.2.2 独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 |
4.2.3 独居老人的经济状况 |
4.2.4 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 |
4.2.5 独居老人的幸福感自评 |
4.3 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
4.3.1 生活照顾类服务 |
4.3.2 医疗护理类服务 |
4.3.3 精神文化生活类服务 |
4.4 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性分析 |
5.1 样本特征 |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5.2.1 研究模型设计 |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3 回归分析 |
5.3.1 生活照顾类差异性分析 |
5.3.2 医疗护理类差异性分析 |
5.3.3 精神文化生活类差异性分析 |
5.4 研究结果的归纳性总结 |
第6章 满足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针对独居老人的政策建议 |
6.2.1 政府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2.2 社区应加强对独居老人基本需求的供给 |
6.2.3 养老机构应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
6.2.4 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独居老人的探访活动 |
6.2.5 独居老人应加强对社交活动的参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供需分析 ——以河北省N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独居老人 |
2.1.2 养老服务需求 |
2.1.3 养老服务供给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ERG理论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2.2.4 福利多元主义 |
第3章 河北省N乡镇独居老人基本概况 |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描述 |
3.1.3 样本代表性 |
3.2 N乡镇基本概况 |
3.2.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2.2 人口概况 |
3.3 农村独居老人基本情况 |
3.3.1 人口特征 |
3.3.2 身体健康状况 |
3.3.3 经济状况 |
3.3.4 养老方式 |
第4章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
4.1 经济支持需求 |
4.1.1 日常支出医疗压力大 |
4.1.2 经济支持要求低需求大 |
4.2 生活照料需求 |
4.2.1 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一般 |
4.2.2 生活照料获得少需求大 |
4.2.3 生活照料提供主体缺位 |
4.3 精神慰藉需求 |
4.3.1 精神文化单一 |
4.3.2 人际社交能力弱 |
4.4 医疗保健需求 |
4.4.1 健康状况堪忧 |
4.4.2 医疗保健意识匮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供给分析 |
5.1 家庭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 |
5.2 政府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 |
5.3 社会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 |
5.4 养老机构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 |
第6章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分析 |
6.1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现状 |
6.1.1 经济来源单一、水平低无法保证生活质量 |
6.1.2 生活照料以自我照顾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
6.1.3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忽视农村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需求 |
6.1.4 农村医疗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医疗保健需求 |
6.2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
6.2.1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缺失,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
6.2.2 传统养老方式弱化,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
6.2.3 养老机构供给不足,主体参与热情不高 |
第7章 完善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建议 |
7.1 多方合力,提供强有力经济物质保障 |
7.1.1 家庭为基准,保证基本生活质量 |
7.1.2 政府统筹,提供资金支持 |
7.1.3 社会机构补充,丰富经济支持内容 |
7.2 按需供给,满足多样化生活照料需求 |
7.2.1 保证生活照料针对性 |
7.2.2 提高家庭生活照料能力 |
7.2.3 养老机构和社区功能作补充 |
7.3 加强宣传,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 |
7.3.1 发挥孝道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养老功能 |
7.3.2 开展多形式文娱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
7.4 注重健康,提高和完善医疗基础设施 |
7.4.1 提高基层医疗硬件与软件设施水平 |
7.4.2 鼓励锻炼,重视独居老人健康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1.3.1 创新性 |
1.3.2 局限性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变量的选取 |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2 自变量的选取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 |
2.3.2 实证研究 |
2.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不同居住方式的农村中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状况比较 |
3.3 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3.4.2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3.5.2 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独居与夫妻同居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差异的Fairlie分解分析 |
4.1 独居与夫妻同居的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4.1.1 农村独居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4.1.2 农村夫妻同居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
4.2 独居与夫妻同居的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 农村独居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2.2 农村夫妻同居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独居与夫妻同居的农村空巢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Fairlie分解 |
第五章 讨论总结及对策建议 |
5.1 讨论总结 |
5.1.1 我国农村空巢人群健康状况较差 |
5.1.2 我国农村空巢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
5.1.3 我国农村独居与夫妻同居的空巢人群抑郁症状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
5.2 对策建议 |
5.2.1 更多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女性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 |
5.2.2 改变空巢人群的睡眠时长,助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5.2.3 缓解空巢人群的疼痛状况,提高空巢人群的生活质量 |
5.2.4 改善空巢人群的记忆力、听力状况,丰富空巢人群的生活体验 |
5.2.5 改变农村空巢人群的居住方式,鼓励独居人群“黄昏恋”或“夕阳婚”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四、女性独居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李桐瑶,邴婧莹,李熹,薛乔丹,张悦,李润楠,王颖,孙宏. 现代预防医学, 2021(11)
- [2]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D]. 赵威. 兰州大学, 2021(02)
- [3]大城市子女照顾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志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D]. 苏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满足研究 ——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分析[D]. 杜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隔代照料、社区参与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晓涵.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与农村老年人贫困变化研究[D]. 邓婷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3)
- [8]北京市独居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性研究[D]. 关丽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9]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供需分析 ——以河北省N乡镇为例[D]. 张梦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10]我国农村空巢家庭中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丽.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