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电站动能经济设计集成系统CIDS(论文文献综述)
张记坤[1](2019)在《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水轮机调节系统是一个涉及水力、机械、电气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具有强时变性和非最小相位的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其动态调节品质将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的稳定和安全。以往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对机组调节系统做近似简化或线性化处理,虽然也能对研究重点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放大到整个水轮发电机组的调节系统却未必是最佳的控制策略,并且在很多模型中存在参数的物理意义不清晰等问题。鉴于此,本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推导并建立了相对完整且物理意义清晰的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模型,运用Hopf分叉理论对所建系统模型进行分叉分析;其次运用遗传算法对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并将其运用到非线性水轮机调节系统调速器参数的精细化整定研究中。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参数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能有效改善机组在频率和负荷扰动下的过渡过程,具有更好的调节品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将水轮机调节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有压过水子系统、水轮机子系统、发电机子系统和调速器子系统,然后分别对以上各子系统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建立。(2)将各子系统数学模型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模型。运用非线性分叉理论,在机组受到频率扰动和负荷扰动两种常见工况下,分析调速器参数发生分叉时临界点所构成的分叉图以及稳定域范围。(3)基于遗传算法对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自适应整定,并将其运用到弹性水击非线性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对水轮机调速器的最佳参数进行精细化整定研究。(4)在Simulink的基础上,运用预设初值的方法,建立考虑调压井的机组调节系统非线性Simulink仿真模块,一来验证本文所建微分代数模型的正确性,二来研究被控对象参数对机组调节性能的影响。
李建昌[2](2019)在《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研究 ——以长江上游水库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库群是水资源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措施,流域中水库群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关系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更加有效地发挥水库群的效益,需对水库群调度的补偿效益进行合理分摊,系统地研究梯级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的水库进行补偿。本文针对水库群调度的风险利益补偿问题做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补偿效益分摊和风险利益补偿。基础理论方面,根据利益机制与利益补偿理论,遵循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谁受益、谁补偿”、“公平合理”、“群体协商”和“激励相容”的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内容,并分析了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运行中的补偿主、客体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进而,提出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补偿效益分摊方法,将经济领域中风险利益补偿的概念引入水库群调度,通过风险利益补偿实现水库群效益与风险的均衡,形成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的基本框架体系,以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水库群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协调,保障流域开发和谐发展。补偿效益分摊方面,考虑水库群综合利用的要求,总结了现有的单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同时,提出了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的补偿效益分摊方法,并用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做了实例验证,其中三峡分摊的补偿效益比例约为0.5,溪洛渡分摊的补偿效益比例约为0.3,向家坝分摊的补偿效益比例最小,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比较合理。但各方法的不同结果表明:单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有各自的优劣;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的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方法,充分发挥了各水库的自主性,提高其参与联合运行积极性,并通过谈判,使分摊结果更加公平合理,在保证各水库的保留收益的同时,水库群整体的满意度也较高,能够有效促进水库群联合运行。风险利益补偿方面,将经济领域中风险利益补偿的概念引入水库群调度,采用突变多准则评价和相对风险模型对水库不同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风险利益补偿实现水库群效益与风险的均衡。在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的应用表明:在考虑水库运用目标的经济效益情况下,溪洛渡水库和向家坝水库应接受三峡水库的补偿,且考虑不同风险情况下,溪洛渡的风险利益补偿调整系数分别为0.0025、0.0045,相应的风险利益补偿比例分别为0.7891%、1.4205%,向家坝的风险利益补偿调整系数分别为0.0011、0.0020,相应的风险利益补偿比例分别为0.7088%、1.2887%,溪洛渡的风险利益补偿调整系数约为向家坝的2倍,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且溪洛渡水库和向家坝水库的风险利益补偿调整系数与两水库的特性差异相符,相应的风险利益补偿比例较为接近,符合“公平、合理”原则,补偿方案有助于实现水库群联合运行稳定和梯级水库群调度的全局风险、利益与局部风险、利益协调的总目标。
李旭[3](2015)在《基于ZOPP的如美水电站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根据中国水电“十二五”规划,2020年水电总装机将达到4.2亿千瓦,内地水电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开发重心将向西藏转移。西藏水能资源丰富,有着“万水之巅,江河之源”的称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享有“亚洲水塔”的美誉。如美水电站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段,是澜沧江上游西藏段干流规划的第五个梯级,规划装机21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5亿千瓦时,为年调节水库,挡水建筑物拟采用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5m,是目前世界同类坝型中最高。电站的建设将有力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周边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电站的建设也是国家西电东送的接续,建成后与下游云南段联合调节,提高下游电站枯期电量,提升电源质量。但西藏地理位置特殊,社会环境复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敏感,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同时电站建成后在送出上还存在方向的不确定性及送电距离长、难度大等问题,这也是西藏水电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本文基于ZOPP理论,对如美水电站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矛盾,研究提出对策,同时为下一步藏区水电开发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王森[4](2014)在《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混合智能算法及并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突飞猛进,已跃居世界水电大国首位,并形成了或将形成一大批具有电站级数多、装机容量大、输送电范围广等特点的大规模梯级水电站群。这类大规模梯级水电站群的优化调度问题具有非常显着的高维数、非线性、多阶段、约束强耦合等特点,动辄十几级甚至几十级电站规模使“维数灾”问题将变得尤为突出,求解难度越来越大,计算效率越来越低。采用传统优化方法求解呈现一定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电网和水电公司的精细化调度需求,探索合理高效的求解算法是水电调度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南地区大型流域红水河和澜沧江梯级水电站群为工程背景,在深入分析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不同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研究,并结合近年来兴起的多核并行技术提出了动态规划及其改进算法的并行求解方法。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粒子群算法早熟收敛、易陷入局部最优、停滞等不足,提出了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自适应混合粒子群进化算法。该算法引入混沌优化的遍历性生成初始种群,提高初始种群的个体质量;通过粒子能量、粒子能量阈值、粒子相似度和粒子相似度阈值来描述算法的自适应变化以及群体进化程度,同时结合遗传变异思想进行粒子操作,提高初期全局搜索以及后期局部精化能力,抑制算法早熟;采用一种基于邻域的随机贪心搜索策略解决算法后期进化速度慢的缺点。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群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自适应混合粒子群进化算法能够获得优于粒子群算法的计算结果,与逐步优化方法相近,但计算时间优于逐步优化方法。因此,自适应混合粒子群进化算法是求解大规模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可供选择的一种求解方法。(2)针对遗传算法易早熟且局部搜索能力差等缺点,提出了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自适应混沌整体退火遗传算法。该算法通过混沌优化的遍历性特点随机生成初始种群,提高初始种群的个体质量;从种群多样性对算法的影响考虑,利用父代参与竞争的整体退火选择方式选择杂交母体,避免种群早熟及过早收敛;同时,采用自适应交叉、变异算子提高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及收敛速度,避免算法走向局部最优。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群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自适应混沌整体退火遗传算法的计算结果优于遗传算法与逐步优化方法,且计算耗时较逐步优化方法更少。因此,自适应混沌整体退火遗传算法为大规模水电系统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求解途径。(3)针对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大规模水电系统优化调度易造成计算耗时过多以及求解效率较低的情况,以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确定性模型和随机动态规划(SDP)模型的并行化求解为例,在详细分析递推公式并行性基础上,分别设计DDDP多阶段和SDP单阶段内所有离散变量组合在递推公式中的求解运算作为并行计算父任务,利用Fork/Join多核并行框架,提出了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多核并行动态规划方法。以澜沧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为应用实例,在两台不同多核资源配置中展开方法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并行方法可充分利用多核资源,大幅缩减计算耗时,提高求解效率。而且,提出的并行求解设计思路可为其他动态规划方法的并行化提供参考和借鉴。(4)针对极端干旱气候易造成梯级水电站群出力破坏深度剧烈从而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提出了考虑系统发电保证率和破坏深度的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多核并行机会约束动态规划方法。该方法将系统发电保证率要求作为机会约束纳入模型中,采用惩罚函数法处理出力破坏深度控制要求作为递推方程惩罚项。在逐时段递推最优决策过程中,应用Fork/Join多核并行框架实现单时段内所有变量组合的递推求解并行化。根据动态更新的拉格朗日乘子和惩罚系数迭代生成多组优化调度规则,通过模拟调度的系统发电保证率和最大破坏深度进行筛选,再以多年平均发电量最大为准则选取最优调度规则。澜沧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得到的优化调度规则可兼顾系统发电保证率和出力破坏深度控制,并实现系统发电量最大,能够有效响应极端干旱气候对水电系统的影响,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方法并行化可大幅削减计算耗时,为更深入了解梯级水电站群调度运行规律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并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陶涛[5](2014)在《重庆市马岩洞水电站防洪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特别是交通、水运行业,河道管理范围内跨河、穿堤、临河等建筑物不断增多,这些建筑物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对河道防洪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防洪工程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及其它国民经济设施的分布情况等,以及河道演变分析成果、防洪评价计算或试验研究结果,对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这对新建项目对现有防洪工程的不利影响达到减轻和降低、维护管理单位的合法权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对重庆市彭水县郁江马岩洞水电站对郁江的防洪影响作了评价。主要内容为:根据其所在河段防洪基本情况,通过对本河段河道地质、地貌、河床基岩组成等河道地形资料的分析,预测河道河势变化趋势,分析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建立一维数学模型,推算马岩洞水电站所在河段天然状况及电站建设情况下的河段水面线;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壅水情况,对该河段的行洪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辅以必要的分析计算,分析建设项目兴建后库区及坝址下游河段的冲淤情况及淤积趋势;最后综合分析电站建设对防洪及河势的影响,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建议。本文主要成果为不同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水电站设计流量及水位计算值;河道演变分析;建桥河段的冲淤计算及结果分析;桥梁对河道堤防防洪影响的综合评价;与现有防洪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陈其伟[6](2014)在《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提升研究》文中认为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是国家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战略方针,要求进行能源结构改革,大力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由此,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水电一直是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方针。但是由于水电开发的影响因素多,资源占用大,牵涉的移民、生态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开发水平仍然在低位徘徊,效率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研究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机制,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应用经济学的帕累托效率来定义水电开发效率,从移民安置、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角度对大型水电开发效率进行研究。水电开发效率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型水电项目的特点和本质,并从帕累托效率的视角定义了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的概念以及效率计量指标,最后讨论了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和资源配置这三个因素对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的影响。生态环境方面,在对移民安置效率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效率评价方法,分析了移民安置效率制约和影响因素,运用场域理论提出分析框架,并基于移民管理原则,从组织结构建设和监督体系方面提出效率提升的建议。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以模糊综合评价为主的环境评价方法,并从技术和主观实现及环境与客观监督保证两个角度提出采用先进技术及开发利用多样化,及保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建立完善水电环保法规体系的建议。资源配置方面,将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分为社会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的大型水电开发项目资源配置问题,建立大型水电开发中开发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库区移民、环境代表的以构建和谐满意度为基础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企业微观层面的大型水电开发项目群的资源配置问题,建立以预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标准的资源配置优化的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时间结余表达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主要改进和创新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和项目周期的视角,基于经济效率理论,提出了水电开发效率的概念,基于比值分析法界定了水电项目开发效率的绝对效率计量指标,运用帕累托效率理论界定了水电项目开发效率的状态效率计量指标;(2)以福利经济学基础,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本质,提出移民安置效率的狭义与广义概念,以人、财、物、时等作为要素对移民效率进行衡量;基于移民安置与开发的性质和特点,评价当前移民安置与开发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并提出相应改进机制措施。(3)从全新的角度阐述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将辩证法应用于两者关系的分析研究;由产出与投入比的角度定义了生态维护效率这一概念,为评价分析生态维护效率提供理论基础。(4)首次提出水利工程项目群及水利工程项目群管理的概念,指出了水利工程项目群开发所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提出了基于水利工程项目群各利益相关者和谐配置的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李宏国[7](2013)在《水洛河流域集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探讨》文中提出水洛河流域"一库十一级"梯级电站由一家业主开发与管理,流域集控中心的建设涉及到管理与技术的各个方面,具有边界与约束条件多,规划和实施难度大,技术含量高,专业跨度大等特点。介绍了集控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规划,内容全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控中心水电优化调度的作用,对水电开发与运行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杨淘,陈新,岳克栋,严兴[8](2013)在《引水式小水电站隧洞设计方案优选系统及应用》文中指出鉴于小水电站发电引水隧洞的方案设计和比选对水电站工程造价的影响,为解决引水隧洞方案多、影响因素多、设计工作量大等问题,基于模块化系统开发思想,将隧洞设计分为5个计算模块,结合最小费用法建立引水隧洞的优选模型,并由Excel VBA语言开发了引水隧洞方案优选系统。该系统在GYY水电站隧洞方案比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郭垚垚[9](2013)在《渠首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当今社会,电力匮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电力系统作为电力的提供者,如何让其更加有效的运行生产以及合理进行电力的分配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作为水电能的生产资源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如何更加有效的对水资源加以利用,从而由水电系统提供更多的电力输出这样一个问题亟待解决。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的研究在当今社会水力电力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新疆大河沿河梯级电站优化调度工程项目,重点研究了水电站的厂内经济运行的各种算法及其实现。通过对不同算法的研究比较,并最终确定以动态规划算法来解决水电站的两个主要问题:机组的空间负荷分配以及机组组合的时间最优分配问题。论文首先对厂内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介绍,随后通过对不同优化算法研究和比较,确定选用传统的动态规划来实现经济运行。最后结合实际的渠首电站,在Visual Studio6.0集成编译系统下开发实现经济运行空间负荷分配算法以及时间最优负荷分配算法,通过流量上加惩罚因子的办法使机组有效的避开了气蚀振动区运行,并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水电站的厂内经济运行子系统进行界面显示及操作,全文所用数据均采用微软的SQLSever2000数据库进行保存并在程序中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程序的计算最终得出了较理想的结果。
黄小燕[10](2012)在《新安江水库环境与社会回顾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坝大库是水坝效益与影响的突出代表,随着世界各国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其建设面临来自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基于此,本文结合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的效益与环境影响的调研,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现状、水电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库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量化、考虑生态效益的国民经济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建坝和拆坝的争论,促进我国水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我国水利水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强调开展水电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性,提出水电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流程,建立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调查资料,对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运行五十年来,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效益与影响进行全面的回顾与评价,表明新安江水库具有显着的社会环境效益。(3)提出考虑生态效益的水电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方法,在社会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开展利弊分析和国民经济后评价,表明该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是很好的,对地方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水电站动能经济设计集成系统CI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电站动能经济设计集成系统CIDS(论文提纲范文)
(1)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轮机调速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2 水力机组过渡过程研究现状 |
1.3.3 水力机组调节系统模型研究现状 |
1.3.4 调速器参数整定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水力机组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有压过水系统数学模型 |
2.2.1 基本传递矩阵 |
2.2.2 调压井 |
2.2.3 引水隧洞 |
2.2.4 压力引水管道 |
2.3 水轮机数学模型 |
2.3.1 线性水轮机模型 |
2.3.2 非线性水轮机模型 |
2.4 水轮发电机数学模型 |
2.5 调速器数学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高维系统的Hopf分叉理论及其代数判据 |
3.3 弹性水击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仿真 |
3.3.1 分叉及动力学仿真 |
3.3.2 频率扰动分析 |
3.3.3 负荷扰动分析 |
3.3.4 无扰动分析 |
3.3.5 与刚性水击非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
3.4 弹性水击带调压井的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仿真 |
3.4.1 分叉及动力学仿真 |
3.4.2 频率扰动分析 |
3.4.3 负荷扰动分析 |
3.4.4 调压井断面面积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参数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4.1 引言 |
4.2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原理 |
4.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参数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 |
4.3.1 遗传算法优化参数流程 |
4.3.2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PID控制器 |
4.3.3 遗传算法编码规则的设计 |
4.3.4 遗传算法运行参数的选择 |
4.3.5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适应度函数的选择 |
4.3.6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4.4 算例仿真分析 |
4.4.1 频率扰动 |
4.4.2 负荷扰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imulink的水轮机调节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引言 |
5.2 弹性水击带调压井系统非线性模块的建立 |
5.2.1 仿真验证 |
5.2.2 被控系统参数对调节品质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2)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研究 ——以长江上游水库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 |
1.2.2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基础理论 |
2.1 利益机制与利益补偿理论 |
2.2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实施原则 |
2.3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实施内容 |
2.4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实施框架 |
2.5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基础理论应用 |
2.5.1 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划分 |
2.5.2 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 |
2.5.3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 |
3.1 补偿效益分摊方法 |
3.1.1 单指标法 |
3.1.2 综合指标法 |
3.2 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的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 |
3.2.1 基本概念 |
3.2.2 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方法 |
3.3 实例应用 |
3.3.1 水库群联合运行分析 |
3.3.2 水库群调度补偿效益分摊 |
3.3.3 结果对比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 |
4.1 突变多准则评价模型 |
4.1.1 突变理论及初等突变 |
4.1.2 突变多准则评价 |
4.2 相对风险模型 |
4.2.1 基本概念 |
4.2.2 概念模型及相对风险 |
4.3 突变多准则评价模型和相对风险模型耦合的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方法 |
4.3.1 耦合模型 |
4.3.2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方法 |
4.4 实例应用 |
4.4.1 水库群调度风险指标及权重 |
4.4.2 风险事件突变隶属度 |
4.4.3 风险受体突变隶属度 |
4.4.4 评价终点突变隶属度 |
4.4.5 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ZOPP的如美水电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研究综述 |
1.2.2 ZOPP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ZOPP相关理论研究 |
2.1 ZOPP理论概述 |
2.1.1 ZOPP方法的形成 |
2.1.2 ZOPP方法简介 |
2.2 问题分析 |
2.2.1 问题的定义 |
2.2.2 核心问题的确定 |
2.2.3 问题分析 |
2.2.4 问题矩阵分析 |
2.3 优势分析 |
2.3.1 优势分析步骤 |
2.3.2 优势分析应用 |
2.4 目标分析 |
2.5 项目选优排序分析 |
第三章 基于ZOPP的如美水电站开发案例分析 |
3.1 如美水电站概况 |
3.1.1 流域概况 |
3.1.2 河段规划情况 |
3.1.3 工程地理位置 |
3.1.4 工程概况 |
3.1.5 工程设计方案 |
3.2 如美水电站开发问题清单 |
3.2.1 技术方面(T) |
3.2.2 经济方面(E) |
3.2.3 社会方面(S) |
3.2.4 市场方面(M) |
3.2.5 政府方面(G) |
3.3 如美水电站开发关键问题确定 |
3.4 解决如美水电站开发问题的优势分析 |
3.5 如美水电站开发目标分析 |
3.6 如美水电站顺利开发项目优选排序分析 |
第四章 解决如美水电站开发问题的对策 |
4.1 积极协调落实外送市场 |
4.2 加强勘察设计工作管理,降低工程造价 |
4.3 加强环境保护及移民安置方式探索研究 |
4.4 积极研究制定符合藏区水电开发的配套政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如美水电站及藏区水电开发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如美水电站项目选优排序调查表样例 |
附件二 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
(4)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混合智能算法及并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水电发展现状 |
1.1.2 水电站群优化调度意义 |
1.2 梯级水电系统优化调度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总体概述 |
1.2.2 优化调度方法 |
1.3 并行计算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
1.4 面临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
1.4.1 大规模梯级水电系统优化调度可建模问题 |
1.4.2 大规模梯级水电系统优化调度求解效率问题 |
1.4.3 响应极端干旱气候的梯级水电系统调度规则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2 工程背景及模型描述 |
2.1 工程背景 |
2.1.1 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群 |
2.1.2 澜沧江梯级水电站群 |
2.2 模型描述 |
2.3 目标函数 |
2.3.1 确定入流下发电量最大 |
2.3.2 随机入流下发电量最大 |
2.4 约束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自适应混合智能算法 |
3.1 引言 |
3.2 自适应混合粒子群进化算法 |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3.2.2 混沌算法生成初始种群 |
3.2.3 粒子自适应及进化 |
3.2.4 贪心随机搜索策略 |
3.2.5 求解流程 |
3.3 自适应混沌整体退火遗传算法 |
3.3.1 基本遗传算法 |
3.3.2 混沌算法生成初始种群 |
3.3.3 整体退火选择 |
3.3.4 参数自适应 |
3.3.5 求解流程 |
3.4 应用实例 |
3.4.1 计算条件 |
3.4.2 参数设置 |
3.4.3 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并行动态规划方法 |
4.1 引言 |
4.2 经典动态规划串行方法原理 |
4.2.1 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 |
4.2.2 随机动态规划(SDP) |
4.3 经典动态规划并行性分析 |
4.3.1 DDDP并行性 |
4.3.2 SDP并行性 |
4.4 Fork/Join并行框架 |
4.5 并行离散微分动态规划(PDDDP) |
4.6 并行随机动态规划(PSDP) |
4.7 时间复杂度分析 |
4.8 应用实例 |
4.8.1 PDDDP计算条件及参数 |
4.8.2 PSDP计算条件及参数 |
4.8.3 PDDDP计算结果 |
4.8.4 PSDP计算结果 |
4.8.5 并行结果分析 |
4.8.6 Fork/Join阈值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响应极端干旱的梯级水电调度并行机会约束动态规划方法 |
5.1 引言 |
5.2 响应极端干旱气候的机会约束动态规划(CCDP)模型 |
5.3 乘子和惩罚系数更新策略 |
5.4 调度规则优选准则 |
5.5 CCDP并行设计 |
5.5.1 CCDP并行性 |
5.5.2 并行机会约束动态规划(PCCDP)求解流程 |
5.6 应用实例 |
5.6.1 计算条件及参数 |
5.6.2 CCDP计算结果 |
5.6.3 PCCDP并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Fork/Join应用程序实例 |
附录B 小湾和糯扎渡离散流量区间及出现概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重庆市马岩洞水电站防洪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 |
2.1 建设项目概况 |
2.1.1 工程选址、选型 |
2.1.2 涉河建筑物设计方案 |
2.1.3 涉河建筑物施工方案 |
2.1.4 渣场布置 |
2.1.5 库岸稳定 |
2.1.6 交通桥布置 |
2.2 河道基本情况 |
2.2.1 河道概况 |
2.2.2 水文、气象、泥沙特征 |
2.2.3 工程地质概况 |
2.3 现有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
2.4 水利规划基本情况 |
第三章 河道演变分析 |
3.1 河道演变概况 |
3.2 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
3.3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
第四章 防洪评价计算 |
4.1 水文分析计算 |
4.1.1 水文基本资料复合 |
4.1.2 暴雨洪水特性 |
4.1.3 历史洪水及重现期分析 |
4.1.4 设计洪水 |
4.1.5 考虑长顺电站调蓄影响的马岩洞设计洪水 |
4.1.6 施工设计洪水 |
4.1.7 支沟设计洪水算 |
4.1.8 泥沙 |
4.1.9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
4.1.10 调洪演算 |
4.2 行洪能力分析计算与评价 |
4.2.1 基本资料及分析 |
4.2.2 洪水水面线计算 |
4.3 壅水分析计算 |
4.3.1 河道壅水计算 |
4.3.2 河道壅水分析 |
4.4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 |
4.5 建库后河势稳定影响分析计算 |
4.5.1 库区河势影响分析 |
4.5.2 坝下河势影响分析 |
4.5.3 坝下游行洪安全影响分析 |
第五章 防洪综合评价 |
5.1 建设项目与有关水利规划的关系分析 |
5.2 与河道防洪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
5.3 对河道泄洪影响分析 |
5.3.1 枢纽壅水程度和范围 |
5.3.2 正常运行期对河道行洪安全影响分析 |
5.3.3 施工期渣场对河道行洪安全影响分析 |
5.3.4 交通桥对河道行洪安全影响分析 |
5.4 对现有其他水利设施的影响分析 |
5.5 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
5.6 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
5.7 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校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图 |
(6)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开发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
1.2.2 水电开发生态维护研究现状 |
1.2.3 水电开发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经济效率理论 |
2.1.1 帕累托最优 |
2.1.2 新福利经济学 |
2.2 移民安置理论 |
2.2.1 场域理论 |
2.2.2 移民管理理论和移民治理理论 |
2.3 生态保护与环境经济理论 |
2.3.1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
2.3.2 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 |
2.3.3 生态补偿机制 |
2.3.4 环境影响评价 |
2.4 数学优化理论 |
2.4.1 优化理论的概述 |
2.4.2 优化的分类 |
2.4.3 优化理论的运用——资源的最优配置 |
2.5 多目标决策与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2.5.1 多目标问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
2.5.2 决策方法 |
2.5.3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2.5.4 综合评价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 |
第3章 水电开发效率含义及主要影响因素 |
3.1 水电开发项目的特点与本质 |
3.1.1 库区淹没面积大 |
3.1.2 非自愿性移民数量巨大 |
3.1.3 影响生态环境 |
3.1.4 资源要素投入量巨大 |
3.1.5 大型水电开发项目的本质 |
3.2 效率与水电项目开发效率 |
3.2.1 效率的概念 |
3.2.2 帕累托效率 |
3.2.3 水电项目开发效率 |
3.3 水电开发效率指标 |
3.3.1 水电开发效率评价指标的界定 |
3.3.2 水电开发效率计量指标的界定 |
3.4 水电开发效率影响因素 |
3.4.1 移民安置 |
3.4.2 生态保护 |
3.4.3 资源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民安置效率提升 |
4.1 移民安置效率及其构成要素 |
4.1.1 移民安置效率构成要素 |
4.1.2 基于DEA法的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效率评价 |
4.2 移民安置效率制约分析 |
4.3 移民安置效率影响要素分析 |
4.3.1 移民安置理念的发展 |
4.3.2 移民安置模式的变迁 |
4.3.3 移民安置影响要素 |
4.4 移民安置方式与效率实现分析评价 |
4.4.1 传统安置模式面临的变革压力 |
4.4.2 长期补偿安置方式 |
4.4.3 多样化组合安置模式 |
4.4.4 移民安置后期扶持 |
4.5 移民安置工程规划 |
4.5.1 规划原则 |
4.5.2 规划步骤 |
4.5.3 综合集成 |
4.6 移民安置管理 |
4.6.1 管理原则与机制 |
4.6.2 组织机构建设 |
4.6.3 移民安置监督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态保护效率提升 |
5.1 生态保护效率概念及构成要素 |
5.2 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成本分析 |
5.2.1 水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5.2.2 生态利用成本分析 |
5.3 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分析 |
5.3.1 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
5.3.2 辩证理解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 |
5.4 生态保护效率实现措施 |
5.4.1 技术和主观努力实现 |
5.4.2 环境与客观监督保证 |
5.5 生态保护效率实现评价 |
5.6 大型水电项目生态保护政策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
6.1 资源配置效率概念及构成要素 |
6.1.1 资源配置效率概念 |
6.1.2 资源配置效率构成要素 |
6.2 社会宏观层面大型水电项目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6.2.1 大型水电项目利益相关者界定 |
6.2.2 大型水电项目各利益相关者投入资源要素分析 |
6.2.3 大型水电项目各利益相关者效用诉求目标分析 |
6.2.4 大型水电项目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模型 |
6.3 大型水电项目群分析 |
6.3.1 大型水电项目群的定义 |
6.3.2 大型水电项目群特点 |
6.3.3 大型水电项目群管理含义 |
6.3.4 大型水电项目群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6.4 大型水电开发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 |
6.4.1 大型水电开发企业资源配置分析 |
6.4.2 大型水电开发企业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回顾与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水洛河流域集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集控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2.1 集控中心的建立, 节约基建投资明显 |
2.2 集控中心的建立, 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显着 |
2.3 集控中心的建立, 将有效降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安全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 |
2.4 集控中心的建立, 将增强流域的防洪能力 |
2.5 集控中心的建立, 将极大地优化水能利用效率 |
2.6 集控中心的建立, 将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益 |
2.7 集控中心的建立, 将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
3 集控中心建设的时机 |
4 集控中心的选址 |
5 水洛河集控中心的建设内容及总体方案 |
5.1 通信系统方案 |
5.1.1 流域通信通道的组建 |
5.1.2 集控中心与流域通信通道的组建 |
5.2 集控中心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 |
5.3 非控制生产部分 |
5.4 生产管理部分 |
5.5 基础平台及设施建设 |
5.6 集控综合楼的布置 |
6 流域电站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初步规划 |
7 远程集控中心建设的重点及注意事项 |
(8)引水式小水电站隧洞设计方案优选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水隧洞设计理论与方法 |
1.1 水力计算模块 |
1.2 有压隧洞调压室计算模块 |
1.2.1 调压室的稳定断面面积 |
1.2.2 调压室波动计算 |
1.3 衬砌选择模块 |
1.3.1 断面选型 |
1.3.2 衬砌形式的选择 |
1.4 衬砌计算模块 |
1.5 工程造价计算模块 |
2 引水隧洞方案优选模型建立 |
3 引水隧洞方案优选系统开发 |
3.1 系统开发工具 |
3.2 系统设计 |
3.2.1 界面窗体设计 |
3.2.2 表格设计 |
3.2.3 函数使用 |
3.2.4 代码编译 |
3.3 程序设计框图 |
4 引水隧洞方案优选系统应用 |
4.1 工程简介 |
4.2 初拟方案 |
4.3 方案比较 |
5 结语 |
(9)渠首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水电站经济运行简介 |
1.2 水电站经济运行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 水电站经济运行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所研究问题简介及各章节安排 |
2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算法介绍 |
2.1 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介绍 |
2.2 厂内经济运行主要算法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3 大河沿渠首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 |
3.1 大河沿水电站概况 |
3.2 渠首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数学模型 |
3.3 渠首水电站水轮机动力特性曲线 |
3.4 基于动态规划的空间负荷分配 |
3.5 负荷按时间进行最优分配 |
3.6 本章小结 |
4 程序实现与结果分析 |
4.1 渠首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程序实现 |
4.2 程序界面及运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安江水库环境与社会回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水电建设概况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2.1 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 |
2.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
2.3 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况 |
2.4 水电项目环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5 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6 水电项目环评工作的基本程序 |
2.7 我国水电建设项目环评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新安江水库工程概况 |
3.1 工程概况 |
3.2 环境状况 |
3.3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
4.1 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
4.2 对物理化学系统的影响 |
4.3 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
第五章 国民经济及环境损益评价 |
5.1 国民经济后评价方法 |
5.2 考虑生态效益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 |
5.3 新安江水库国民经济后评价 |
5.4 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水电站动能经济设计集成系统CIDS(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轮机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与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D]. 张记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水库群调度风险利益补偿研究 ——以长江上游水库群为例[D]. 李建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3]基于ZOPP的如美水电站开发研究[D]. 李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4]梯级水电站群长期优化调度混合智能算法及并行方法研究[D]. 王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重庆市马岩洞水电站防洪影响评价研究[D]. 陶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4)
- [6]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提升研究[D]. 陈其伟. 武汉大学, 2014(06)
- [7]水洛河流域集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 李宏国. 四川水力发电, 2013(S1)
- [8]引水式小水电站隧洞设计方案优选系统及应用[J]. 杨淘,陈新,岳克栋,严兴. 水电能源科学, 2013(10)
- [9]渠首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研究与应用[D]. 郭垚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10]新安江水库环境与社会回顾评价研究[D]. 黄小燕. 浙江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