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答疑:中风(一)(论文文献综述)
胡赫其[1](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陈子龙[2](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王梅[3](2020)在《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四诊、辅助检查等资料,研究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临床证候特点,探讨该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总结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型与理化检查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精准辨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编制《脑梗死后遗症期CAP证候信息表》及《脑梗死后遗症期CAP证素辨证量表》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四诊、辅助检查等资料,查阅证候辨证素量表,记录各证候表现所对应的证素权值,对各证素进行加权求和,根据证素分级标准对证素做出判断。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管理,将数据导入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并应用聚类分析客观探索证型分布,运用R(version 3.6.0)和Rstudio(version1.2.0),Nb Clust(version 3.0)包确定聚类数目,Facto Mine R(version 2.3)包的k-me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Rtsne(version 0.15)包的t-SNE算法进行聚类后数据可视化,Rpheatmap(version 3.2.8)包绘制各分型证素分布热图。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中92例脑梗死后遗症期CAP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25例,年龄61~99岁,平均(83.14±7.97)岁;春季患病人数为16例(17.4%),夏季患病人数为19例(20.7%),秋季患病人数为10例(10.9%),冬季患病人数为47例(51.1%),其中冬季发病率最高;91例(98.9%)患者合并1~9种不同系统的基础疾病,以合并2~6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多;72.8%的患者具有吞咽障碍或卧床的危险因素,其中26例(28.2%)患者有吞咽障碍或卧床1项危险因素,41例(44.6%)患者同时具备吞咽障碍和卧床两项危险因素;92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达22年,平均病程为(6.01±5.59)年,脑梗死病程以5年内的患者最多;脑梗死病程与CAP确诊时间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r=0.426),即脑梗死病程越长,CAP确诊时间可能越长;60.9%的脑梗死后遗症期CAP患者在1周内可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有18.5%的患者在4周以上才得以明确诊断,且CAP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723),即CAP确诊时间越长,住院时间越长,这提示我们早期明确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诊断对缩短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临床特征:2.1证候表现:患者证候表现涉及多系统,除咳嗽外其他肺部症状并不显着,44例(43%)患者出现发热,主要以低热和中等度热为主,只有3例患者出现高热,而神疲、懒言、声低等全身症状,神昏、头晕等原发疾病加重表现及纳呆恶食、大便干结等消化道症状亦不容忽视。这提示我们在早期辨识本病时,不可单纯拘泥于肺系证候,应注意关注全身相关不典型证候,以减少漏诊、误诊及延迟诊断。2.2舌脉:舌脉提示虚实夹杂之候;舌质以暗舌、淡舌为主,其中暗红舌61例(66.3%)、紫暗舌5例(5.43%)、淡舌23例(25%);舌苔颜色以白苔37例(40.22%)、黄苔32例(34.78%)为主;从舌面津液输布来看,舌苔干燥12例(13.04%)、少苔、花剥苔27例(29.35%)也占有一定比例;脉象以脉沉31例(33.70%)、脉细34例(36.96%)、脉弦30例(32.61%)、脉滑19例(20.95%)为主。2.3实验室检查:67.4%的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而58.7%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57.6%的患者C反应蛋白可有显着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65.2%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80.4%的患者血小板处于正常范围,而90.2%的患者D-二聚体有明显升高;90.2%的患者白蛋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17.4%的患者达30g/L以下;感染部位以双肺感染及单一右肺感染为主,仅5.4%的患者为单一左肺感染;致病菌方面: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偶可见曲霉菌。3证素、证型分布规律:通过证候辨证素分析,最终得到7个病位证素,其中肺、脾、肾、表、心神(脑)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其他病位证素,其次为心、肝;病性证素11个,实性证素有痰、瘀、寒、湿、火(热)、气滞6个,其中痰、瘀证素显着高于其他实性证素;虚性证素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津亏5个,其中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显着高于其他虚性证素;患者以多病位组合多见,而鲜见于单一病位,充分说明本病病机之复杂,为多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k-me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患者聚为三种类型,因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病机复杂,所涉及病位病性证素较多,简单由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构成“证名”较为困难,故在此次研究中仅以Ⅰ型、Ⅱ型、Ⅲ型进行分型的区分。Ⅰ型患者核心病位证素为肺,核心病性证素为气虚、痰;Ⅱ型患者肺、脾为其核心病位证素,气虚、阳虚为核心病性证素;Ⅲ型患者中肺、脾、肾共为其核心病位证素,气虚、阴虚、阳虚及痰为核心病性证素,Ⅰ型→Ⅱ型→Ⅲ型患者呈现随病情进展病位有肺、脾、肾的传变。4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三种类型的患者在年龄、是否合并吞咽障碍、是否卧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白蛋白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由Ⅰ型→Ⅱ型→Ⅲ型患者平均年龄逐渐增大,Ⅰ型中合并吞咽障碍或卧床的患者比例显着低于Ⅲ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由Ⅰ型→Ⅱ型→Ⅲ型逐渐增高,通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可反应机体炎症程度,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与之相反,Ⅰ型→Ⅱ型→Ⅲ型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这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机体正气逐渐亏耗的过程,因此,淋巴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水平对提示机体正气的亏耗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1具有吞咽障碍或卧床危险因素的高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当出现神疲、懒言等全身症状,或神昏等原发疾病加重等不典型表现时,应考虑到发生CAP的可能,需尽早行胸部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对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2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核心病素为虚、痰、瘀,虚有气虚、阴虚、血虚及阳虚之别,热性证素在此类患者中表现不显着,病位随病情进展有肺、脾、肾的传变。因此,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辨治以补虚为主,根据肺、脾、肾的不同病位有所侧重,兼顾祛痰、化瘀等方面,同时,灵活把握清热药物的应用。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白蛋白水平在脑梗死后遗症期CAP不同证型间具有差异性,可作为辅助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何雨晴[4](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脑卒中已然成为我国致残和死亡的主因,且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高达60%-80%,其幸存者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对自身的康复治疗、生活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鉴于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尚缺少干预过程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重建患者负性情绪自我转归的经验,重整其正性情绪的自我认知,重构患者负性情绪转归体验的主题、发生发展过程、内在原因及其背后的意义,重描其负性情绪转归的个体化故事。以深入理解患者对负性情绪的内心感受与自我转归的有效方法和独特意义,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和同类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提供指导与帮助。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1)通过目的抽样、效标抽样和最大差异化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共纳入5位已婚、有配偶、有子女的轻度中风患者;(2)在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对来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患者进行一对一叙事访谈;(3)在访谈后的24小时内将录音内容逐字逐句转成文字稿,同时辅以参与式观察和反思日志法收集资料;(4)每份资料均采用三维度叙事研究分析法分析资料;(5)采用原始资料佐证法、反馈法和参与者检验法校对资料;(6)采用现象学、解释学和叙事学方法重构与重描故事。研究结果本研究重描了5位IS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包括5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主题,38个不同场景下的情绪变化与转归编码。故事一:主题是“身边人,让我不再言弃”,体现了参与者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转归编码,分别为“退休前后,快乐度日”;“入院之前,不知所措”;“急诊室里,难以接受”;“入院之后,一片茫然”;“整体支持,重燃信心”;“女儿关爱,倍感价值”;“朋友激励,如释重负”;“叙事访谈,烟消云散”。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女儿的关爱对中风父母意味着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朋友同事的探望与鼓励对患者意味着害怕被人嘲笑的负面想法烟消云散。故事二:主题是“护士,是你让我战胜了自己”,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买菜回家,心存侥幸”;“门诊确诊,强烈否认”;“医生批评,如坠深渊”;“见患被喂,精神崩溃”;“医生暗语,如坠谷底”;“叙事访谈,巨石脱落”;“护士引导,重获新生”;“出院回家,豁然开朗”。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医护人员的积极言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手持免死金牌般,起死回生;研究者的辩证对话对中风患者意味着自己才是治愈疾病最好的医生。故事三:主题是“儿子,妈妈为了你也要站起来”,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7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2007年住院,万念俱灰”;“37岁确诊,天都塌了”;“卫生间里,泪如泉涌”;“下床慢走,惊喜交加”;“在家训练,拨云见日”;“2012年复发,风平浪静”;“第三次复发,坦然面对”。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儿子本身对中风父母意味着人生的全部,父母对儿子伟大的爱转化为康复路上最强大的信念。。故事四:主题是“妻子,指引路上的一束光”,体现了负性情绪变化与转归的8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与友登山,突感无力”;“妻子安慰,深感愧疚”;“复发入院,怨恨所有”;“妻子开导,倍感价值”;“出院回家,意外惊喜”;“叙事访谈,变得温和”;“妻子常伴,不再颓废”;“经验叙事,重建自我”。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妻子的安慰与开导对中风丈夫意味着家庭对他的需要和身份认同;研究者的叙事访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重整认知,解开了思想深处的枷锁。故事五:主题是“病友,我要像你一样做个成功人士”,体现了负性情绪出现与转归的7个场景与编码,分别为“小区遛弯,突然倒下”;“确诊中风,郁郁寡欢”;“复发入院,彻底崩溃”;“病友交谈,重拾信心”;“回家锻炼,扭转心态”;“又遇病友,再转心态”;“叙事访谈,积极乐观”。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内容是同类病患的成功案例对中风患者意味着看到治疗成功后的自己般喜悦;研究者的叙事访谈对中风患者意味着乐观即良药。研究结论1.重建了5位IS患者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本研究生动再现了5位IS患者的负性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可为35岁-85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复发次数、有配偶、有子女的轻度中风患者、家庭照顾者及医护人员深入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转归过程、原因及其独特意义提供资源,也为同类IS患者自我康复锻炼和医护人员制定负性情绪转归的干预方案奠定基础。2.归纳了负性情绪的产生与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1)负性情绪产生的场景为确诊初期和复发再院;原因为患者对中风这种疾病本身的自卑感、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中风对患者独特的意味是生不如死。(2)负性情绪得以转归的场景是住院期间和出院回家;原因为患者对中风这种疾病的认知重整和社会支持,其中认知重整来源于治疗后肢体功能的好转、自身的向下比较与研究者的叙事访谈三个方面,社会支持包括医护人员和成功病友在身体康复层面给与的如获新生的力量支持、家属朋友在心理精神层面给与的重燃信心的力量支持、研究者叙事访谈在病因认知层面给与的重建自我的力量支持。
刘峻呈[5](2020)在《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TRPV4、KCa3.1蛋白表达及血清TNF-α、ICAM-1浓度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治疗作用及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TRPV4抑制剂),采用大鼠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每组设立6h、24h、3d、7d四个亚组,造模后各组予以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各实验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将大鼠断头取出脑组织、抽取腹主动脉血液,进行脑含水量、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CAM-1浓度,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和KCa3.1蛋白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在脑出血第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脑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脑组织含水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7d的脑水肿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3.HE染色:模型组、安脑平冲汤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在脑出血后6h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基本一致。与模型组比较,安脑平冲汤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均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24h、3d、7d的脑组织损伤。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TNF-α: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脑出血后第24h、3d、7d的TNF-α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第3d、7d的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2)ICAM-1: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造模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ICAM-1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在造模成功后第24h、3d、7d的ICAM-1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在脑出血后第3d、7d的ICAM-1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5.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模型各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6.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各实验组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TRPV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TRPV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比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TRPV4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2)各实验组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KCa3.1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KCa3.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低剂量组比较,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安脑平冲汤高剂量组比较,尼莫地平组、HC-067047组的KCa3.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表达增加,血清TNF-α、ICAM-1浓度升高。2.安脑平冲汤能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且其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3.可能机制:下调TRPV4、KCa3.1的表达,减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血清TNF-α、ICAM-1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发挥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
涂金燕[6](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刘曼玉[7](2018)在《祛痰化瘀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祛痰化瘀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了解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本课题收集了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兰店中医院、锦州市中医院和东港市中医院中风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的门诊患者共64例。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法,把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为祛痰化瘀颗粒,对照组为阿司匹林片,两组各32例。治疗组予祛痰化瘀颗粒1袋日三次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100毫克日一次口服。两组服药时间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统计后评价祛痰化瘀颗粒的临床疗效。在入组前和入组后4周各做一次检查,检测项目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评价其安全性。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两组均衡性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Barthel指数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是90.63%,对照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是68.75%,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是93.75%,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是62.5%,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Barthel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分析:在治疗期间,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未出现不良反应,无因不良反应而终止研究的患者,本研究中无脱落和剔除的病例。结论:祛痰化瘀颗粒具有熄风化痰,滋补肝肾之功效,能够明显改善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中医症状和体征。祛痰化瘀颗粒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周青[8](2017)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障碍的改善,探讨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案,为临床非药物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伪刺激组:伪刺激加认知训练组;rTMS刺激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加认知训练组。2组患者均进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压等基本药物治疗,根据指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伪刺激组、rTMS刺激组另外接受两组规定的处理方法。采用MoCA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总体改善情况,采用RBMT测试评定日常生活记忆功能,采用最新前瞻性记忆评估量表-CAMPROMPT前瞻性记忆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受试者前瞻性记忆功能,采用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RBMT、CAMPROMPT和MBI量表测评的总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rTMS组患者MoCA总分及视空间、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7个子项目评分均显着优于组内治疗前,其中视空间、注意力、延迟记忆3个子项目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MoCA总分和视空间、注意力、语言、定向力4个子项目评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经4周治疗后,2组RBMT评分、CAMPROMPT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P<0.05);且rTMS刺激组较伪刺激组分值提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郭晶[9](2013)在《个性化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以PDCA质量循环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评价这一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以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查阅文献、临床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编制生成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文本和具体实施时间流程。第二步,以符合纳入标准并愿意参加该研究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为受试对象,其中将在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的45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45名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此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卒中量表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受教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无规定随机进行(不同资历,学历,工作资历的护士随机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严格按照健康教育路径文本流程,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个人情况实行具有时间性、计划性的个性化系统性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路径文本的执行严格按照PDCA质量循环流程。对两组患者的实验效应,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效能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个性化健康教育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实施效果和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结果第一阶段:完成了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文本的编制,该表由首页,患者入院情况登记表,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构成。第二阶段: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1、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前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强于对照组。2、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出院前对两组的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评分可见,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远远优于对照组。3、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为17.78%,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自我效能比较:出院前对两组的自我效能评分可见,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1、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从而一定程度避免护患纠纷。2、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3、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4、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规范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了护理职能,使护理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发挥,促进了专科护士成长与护理专业发展。
池孟修[10](2009)在《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规范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出现外延宽泛、内涵不清、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变化等现象。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也是推动与发展现代科学的基础核心之一。因此发展中医学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中医学的名词术语进行系统性规范,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证候、疾病的术语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工作,但对于症状的术语涉及较少。本论文选取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历史源流和文献通考(释名、定名依据)将各个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正名、别名、名词演变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症状术语的古代文献记载情况和国内研究现状。其中古代文献记载情况,因中国古代,由于时代、地域、学派的不同以及对症状认识的渐进性和汉语词汇的演化,导致中医症状术语没有全面性的统一;国内研究现状主要从“组织编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纂出版各类工具书”、“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三方面展开。第二部分为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规范研究,其中包括抽搐、震颤、瘫痪、痛风、脚气、手足汗。具体方式是从众多的历史文献当中,根据不同朝代的代表性医学着作和该症状术语所属类别的专着来进行文献源流的工作,完成历史源流和文献通考(释名、定名的依据),然后结合现今对于该名词的意涵,以正名、别名、名词演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演变的规律,并以表格的形式说明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的症状名和病名、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历代应用最广泛的症状术语,及绘出示意图来清楚说明各个症状术语演变的规律,并探讨本论文研究上的限制。最后尝试建立一个中医诊断术语规范研究蓝本,进而有效率、有规范的来研究阐释各个症状术语演变的规律。
二、专家答疑:中风(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答疑:中风(一)(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
6 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疗法 |
2 现代康复疗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调查表制定 |
7 调查方法 |
8 样本量估算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人口学资料 |
2 一般情况统计 |
3 脑梗情况统计 |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
三、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
一、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6 观察指标 |
7 研究方法 |
8 中药标准化 |
9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中药用药规律 |
2 患者一般情况 |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
三、讨论 |
1 用药规律分析 |
2 中药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分析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资料分析 |
3 证素、证型分布 |
4 证型分布与各因素相关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明晰病、症、证候、证素的现代含义 |
2 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未病先防,早期识别是关键 |
3 客观指标对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评估价值 |
4 虚、痰、瘀在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5 基于核心病机的宿主导向诊疗思路应贯穿治疗始终 |
结语 |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概论 |
1.1 相关概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S患者负性情绪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IS患者负性情绪干预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IS患者负性情绪体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的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方法 |
2.1 概念与特点 |
2.2 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经验主义 |
2.2.2 批判理论 |
2.2.3 建构主义 |
2.2.4 现象学 |
2.2.5 解释学 |
2.2.6 叙事学 |
2.3 三维度叙事分析法(Three-dimensional narrative inquiry) |
3 研究过程 |
3.1 收集资料前的准备 |
3.1.1 研究工具的准备 |
3.1.2 筛查工具的准备 |
3.1.3 参与者的抽样 |
3.1.4 故事素材的数量 |
3.1.5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1.6 辨证对话的设计 |
3.1.7 访谈技巧的练习 |
3.2 资料的收集 |
3.2.1 资料收集的方法 |
3.2.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3.2.3 访谈前:建立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 |
3.2.4 正式访谈 |
3.2.5 访谈结束后的反思 |
3.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3.3.1 资料的整理 |
3.3.2 资料的分析 |
3.4 资料校对 |
3.4.1 原始资料佐证法 |
3.4.2 参与者检验法 |
3.4.3 反馈法 |
3.5 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患者玲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
4.2 英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
4.3 萍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
4.4 松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
4.5 娣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故事 |
5 研究讨论与结论 |
5.1 IS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的场景、意义及原因 |
5.1.1 IS患者负性情绪反应最激烈的场景是确诊初期和复发再院时 |
5.1.2 中风对IS患者人生的独特意义 |
5.1.3 IS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
5.2 负性情绪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 |
5.2.1 认知重整的扭转力量 |
5.2.2 社会支持的正性力量 |
5.3 样本的差异性 |
6 研究结论 |
6.1 重构5位IS患者情绪转归的经验故事 |
6.2 归纳了负性情绪的产生与转归的场景、原因及意义 |
7 创新性 |
8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
8.1 研究局限 |
8.1.1 研究对象的局限 |
8.1.2 研究者的局限 |
8.2 研究展望 |
8.2.1 研究对象的展望 |
8.2.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给药及取材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各组实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比较 |
3.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HE染色 |
4.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TNF-α、ICAM-1 的浓度 |
5.各组实验大鼠第3d血肿周围脑组织TRPV4、KCa3.1 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大鼠ICH模型建立的探讨 |
2.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3.安脑平冲汤的立方思想及组方分析 |
3.1 立方思想 |
3.2 组方分析 |
4.安脑平冲汤现代药理研究 |
5.安脑平冲汤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的影响 |
6.安脑平冲汤对脑组织TRPV4、KCa3.1 的影响 |
7.安脑平冲汤对血清TNF-α、ICAM-1 的影响 |
8.问题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表 |
综述二:综述 TRPV4、 KCa3.1 对脑水肿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试验设计 |
2.3.1 病例分组 |
2.3.2 治疗方案 |
2.3.3 观察指标 |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
2.3.5 统计分析 |
2.3.6 试验设计图 |
2.3.7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
2.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祛痰化瘀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个性化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关于症状的古代文献记载情况和国内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记载情况 |
1.1 语言 |
1.2 时代 |
1.3 地域 |
1.4 学派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规范研究 |
抽搐 convulsion |
1 正名 |
1.1 汉文名:抽搐 |
1.2 英文名:convulsion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及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1.2 《伤寒论》 |
4.1.3 《金匮要略》 |
4.2 晋唐时期 |
4.2.1 晋·王叔和《脉经》 |
4.2.2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4.2.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4.2.4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2 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
4.3.3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4.3.4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4.4 明清时期 |
4.4.1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
4.4.2 明·楼英《医学纲目》 |
4.4.3 明·李梴《医学入门》 |
4.4.4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 |
4.4.5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
4.4.6 清·张璐《张氏医通》 |
4.4.7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
4.4.8 日·丹波元简《灵枢识》 |
4.4.9 日·丹波元简《素问识》 |
4.4.10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
4.4.11 清·石寿棠《医原》 |
4.4.12 民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
5 小结 |
痛风 Gout |
1 正名 |
1.1 汉文名:痛风 |
1.2 英文名:Gout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和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的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1.2 《金匮要略》 |
4.2 晋唐时期 |
4.2.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4.2.2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2 宋·太医局《圣济总录》 |
4.3.3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 |
4.4 明清时期 |
4.4.1 明·朱棣《普济方》 |
4.4.2 明·虞抟.《医学正传》 |
4.4.3 明·吴昆《医方考》 |
4.4.4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
4.4.5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
4.4.6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
4.4.7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
4.4.8 清·张璐《张氏医通》 |
4.4.9 清·陈岐《医学传灯》 |
4.4.10 清·陈念祖《医学从众录》 |
5 小结 |
瘫痪 Tetraplegia |
1 正名 |
1.1 汉文名:瘫痪 |
1.2 英文名:Tetraplegia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及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1.2 《金匮要略》 |
4.2 晋唐时期 |
4.2.1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4.2.2 晋·王叔和《脉经》 |
4.2.3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
4.2.4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4.2.5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4.2.6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日·丹波康赖《医心方》 |
4.3.2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3 宋·太医局《圣济总录》 |
4.3.4 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4.3.5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4.3.6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 |
4.4 明清时期 |
4.4.1 明·朱棣《普济方》 |
4.4.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4.4.3 清·程文囿《医述》 |
4.4.4 清·陈念祖《医学从众录》 |
4.4.5 清·邹存淦《外治寿世方》 |
5 小结 |
手足汗 sweating of the hands and feet |
1 正名 |
1.1 汉文名:手足汗 |
1.2 英文名:sweating of the hands and feet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及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1.2 《伤寒论》 |
4.2 晋唐时期 |
4.2.1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
4.2.2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4.2.3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2.4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2 元·王好古《阴证略例》 |
4.3.3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 |
4.3.4 明·朱丹溪《丹溪手镜》 |
4.4 明清时期 |
4.4.1 明·朱棣《普济方》 |
4.4.2 明·孙志宏《简明医彀》 |
4.4.3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
4.4.4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 |
4.4.5 清·汪昂《医方集解》 |
4.4.6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
4.4.7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
4.4.8 清·何梦瑶《医碥》 |
4.4.9 清·唐宗海《血证论》》 |
5 小结 |
脚气 beriberi |
1 正名 |
1.1 汉文名:脚气 |
1.2 英文名:beriberi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及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2 晋唐时期 |
4.2.1 晋·王叔和《脉经》 |
4.2.2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
4.2.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4.2.4 唐·苏敬《新修本草》 |
4.2.5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4.2.6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2.7 日·丹波康赖《医心方》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2 宋·董汲《脚气治法总要》 |
4.3.3 宋·太医局《圣济总录》 |
4.3.4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4.3.5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
4.4 明清时期 |
4.4.1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4.4.2 明·虞抟.《医学正传》 |
4.4.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
4.4.4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
4.4.5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
4.4.6 清·张璐《张氏医通》 |
4.4.7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 |
5 小结 |
震颤 tremor |
1 正名 |
1.1 汉文名:震颤 |
1.2 英文名:tremor |
2 别名 |
3 历史源流及文献通考 |
3.1 释名 |
3.1.1 《说文解字》 |
3.1.2 《汉语大字典》 |
3.1.3 《康熙字典》 |
3.2 定名依据 |
4 历史源流 |
4.1 秦汉时期 |
4.1.1 《黄帝内经》 |
4.1.2 《伤寒论》 |
4.1.3 《金匮要略》 |
4.2 晋唐时期 |
4.2.1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4.2.2 唐·王焘《外台秘要》 |
4.3 宋金元时期 |
4.3.1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
4.3.2 宋·太医局《圣济总录》 |
4.3.3 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4.3.4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4.4 明清时期 |
4.4.1 日·丹波元简《灵枢识》 |
4.4.2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 |
4.4.3 明·李梴《医学入门》 |
4.4.4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
4.4.5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 |
4.4.6 清·张璐《张氏医通》 |
4.4.7 明·虞抟.《医学正传》 |
4.4.8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
5 小结 |
第三部分: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演变规律 |
1 病名和症状名 |
2 最早出现的年代 |
3 历代应用最广泛的症状术语 |
4 症状术语的演变规律示意 |
5 建立一个中医诊断术语规范研究蓝本 |
6 研究限制 |
7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专家答疑:中风(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王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转归经验的叙事研究[D]. 何雨晴.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5]安脑平冲汤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水肿及TRPV4、KCa3.1表达的影响[D]. 刘峻呈.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D]. 涂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祛痰化瘀颗粒治疗中风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D]. 刘曼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8]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D]. 周青. 郑州大学, 2017(02)
- [9]个性化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评价[D]. 郭晶. 辽宁医学院, 2013(05)
- [10]四肢不适的常见症状术语的规范研究[D]. 池孟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