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士官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高松[1](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孙晓楠[2](2019)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习主席强调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我们党的精神、意志和主张灌注于官兵的头脑和灵魂之中,从而牢牢掌握官兵思想,确保我军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它们一方面因为能够为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日益成为广大官兵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和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的信息传播特性而对广大官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因而会给我们党牢牢掌握官兵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显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我军绝不能再视社交媒体如洪水猛兽而简单粗暴地对其一禁了之,相反,必须因势而为、随势而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还能在彰显时代性和感召力上有着更为卓越的表现。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已有的且对与本论文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再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社交媒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这一组概念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重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明确了本论文开展研究的直接指导理论和相关理论借鉴。第三章,探讨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在强调了将社交媒体引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既着重从丰富教育素材、改善教育方法、强化官兵的接受意愿以及提升了教育主体的主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对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充分认可,又从增加了教育阻力、导致官兵价值判断异化、降低官兵的学习能力以及造成官兵的身心状态失调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动以及官兵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五个方面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其次指出了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四大问题,即: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浮于表面、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四大问题的原因所在,即: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教育方法的选用上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相关平台建设运营上的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和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第五章,提出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相关建议举措。在明确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以及“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这四大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以及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三条优化途径,并进一步论述了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措施,即: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以及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第六章,提出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提出了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传承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接着,明确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即: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最后,论述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即:军队专家团队主导、军地媒体机构合作和鼓励普通用户参与。第七章,提出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三项要求,即:科学精准滴灌、多方力量参与和官兵喜闻乐见。接着,提出了优化教育方式的三条建议,即:共享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内隐式教育。最后,针对优化教育方法提出四条建议,即:翻转传统课堂教育、改造升级在线教育、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和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第八章,基于强军网和互联网两个空间提出优化教育载体平台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二是要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三是要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第九章,提出优化教育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完善教育筹划,二是要开展教育协作,三是要健全教育评估总结。最后,全文总结和展望。第十章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既提出了我军应当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牢牢掌握社交媒体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真正使社交媒体为我军所用、为我军服务这一结论,又明确指出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把握的趋势和方向。
李香震[3](2018)在《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加强对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成果、全面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管理科学理论与研究课题的密切关系,阐释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概念、结构要素和运行机理等理论问题,剖析了当前基层单位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增强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选取本课题研究既是对基层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个人研究生专业学习情况的考察,更是学科领域研究内容的一次大胆尝试,以期能为基层政治工作者提供初步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陈罡[4](2018)在《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忠诚是关乎军人在战场上的生死和一个军队乃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习主席强调,要始终扭住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占领部队思想阵地、文化阵地、舆论阵地,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使用《中国军人忠诚量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个军校在职培训班和8个基层部队的1073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军人对不同对象的忠诚总分及情感忠诚、规范忠诚和继续忠诚三个因子的得分从3.38到4.82分不等。除对职业的忠诚、对领导的忠诚在总分上差异不显着,以及对党、国家和人民、对职业的规范忠诚在军种这一因素上得分差异不显着外,对党、国家和人民、对军人职业、对单位和对领导四个对象的忠诚总分及其在年龄、身份、军种、军龄、工资五个因素上所分别对应的因子分都有显着差异(P<0.05)。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与对单位的忠诚得分正相关最高(r=0.397,P<0.001),军旅特殊生活与对领导的忠诚得分负相关最高(r=-0.358,P<0.001)。表明当代基层军人总体忠诚水平中等偏上,受到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军旅特殊生活等因素的显着影响。因此,基层军人忠诚培育方案应该把培育目标定位于在较好忠诚基础上强基拔高;同时,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变量下被试的忠诚进行比较分析和差异原因探讨,为探索忠诚培育具体方向提供参考。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从三个旅级单位的基层连队抽取22名被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忠诚具体体现在听指挥、敢担当、重养成和真情感4个大类16个方面,忠诚培育举措涵盖引领思想、提升保障、融洽氛围、科学管理和培养情感5个大类23个方面,军人忠诚培育的制约因素集中在管理失当、制度缺失、保障乏力、修养不足和社会渗透5个大类22个方面。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单位基层军人提出的忠诚培育举措频次有显着差异(F=5.423,P=0.014),不同身份类别基层军人提出的军人忠诚培育制约因素的频次有显着差异(F=4.963,P=0.018)。以基层军人忠诚特点及培育现状的实证调查结果为基础,深入探讨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对策制定。按照改善认知、激发情感、塑造行为的基本理念,围绕情感、规范、继续三个维度,针对“党、国家和人民”“军人职业”“单位”“领导”四个对象,划分“新兵入伍”“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执行重大任务”三个阶段,提出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基层军人忠诚培育对策。新兵入伍时期应激发情感,增进亲和,以培育新兵情感忠诚;打牢基础,系统养成,以促进新兵规范忠诚;信息提供,关怀鼓励,以激励新兵继续忠诚。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学习、生活中应改善认知,培育信念,以深化官兵情感忠诚;改善体验,促进感悟,以提升官兵规范忠诚;改善地位和待遇,促进发展,以鼓励官兵继续忠诚。执行重大任务过程中则应通过实践磨砺、态度升华和行为体现来深化忠诚培育。
唐军[5](2017)在《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研究 ——以武警江苏省总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近年来频繁开展了多项重大的社会活动,并且随着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社会群体性事件也层出不穷,对新时期武警部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武警指挥类士官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常年承担着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还要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承担着十分艰巨的工作任务,这种特殊的职业性质要求武警指挥类士官需要承受更高的工作强度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指挥类士官过高的压力会对其个体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以武警江苏省总队为例,进行了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研究,具体来讲,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压力管理的研究现状,并详细分析了压力定义、压力的产生过程以及基本的压力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武警江苏省总队的基本情况和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的压力定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2)以武警江苏省总队为例,根据压力源理论编制了武警指挥类士官压力现状调查问卷和实施方案,其中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压力测量表、压力反应量表三部分构成,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压力情况以及在个体特征方面的压力差异。(3)通过对压力测量表每个潜在压力源项目及其与压力反应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对指挥类士官压力产生影响最为显着的18个压力源,并将这些压力源归结为工作方面压力源、生活方面压力源、社会方面压力源和自身方面压力源,从这四个方面压力源类型剖析这些压力源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士官压力的影响。(4)最后,分别从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社会方面和自身方面提出可以有效缓解指挥类士官压力的压力管理方法,以此来减小指挥类士官压力对其的影响,使指挥类士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工作任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张云利[6](2017)在《士官队伍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防科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9年我军开始改革士官制度后,士官在部队的人员组成结构中慢慢增加,对部队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开展士官队伍的管理工作,提高士官队伍质量,成为影响到部队建设全局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本文分析了士官队伍对于基层部队的重要作用及现有特点。当前士官队伍对于基层部队建设意义重大,是官兵之间的纽带、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也是武器装备使用、维护和管理的中坚,更是部队稳定发展的基石。而当前士官队伍呈现出个人追求比较清晰,但理想志向不够高远、本职业务比较熟练,但文化基础不够厚实等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士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内在原因。文章从思想、工作、生活、婚恋,复退和安置等多方面分析士官队伍现状,并从外部环境,部队管理及士官自身特点等多方面试图分析士官队伍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士官队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存在问题,需要建立良好机制来巩固士官队伍,并需要强化制度管理来让其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着力强化士官能力素质,并深入关心士官生活,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本文还针对当前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下力量编成的变化,提出了士官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建议,更好地发挥士官队伍对于战斗力生成的骨干作用。
刘纪周[7](2017)在《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了新的时代要求,提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奋发进取,力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后盾,这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目标从又一新的维度创新发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丰富完善了党的军事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为全面推动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指明了方向。士官就是职业化的士兵,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定性的职业群体,他们作为军队技术人才、军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组成部分,是部队作战训练、管理教育和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的重要骨干,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军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希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优良的传统性、鲜明的政治性、先进的阶级性和显着的时代性。随着军队编制体制改革深化发展,士官职业自身的特定性和国内外日益复杂严峻的形势,给士官职业精神培养带来更多新情况、新考验。党中央适时提出的强军目标,也对士官职业精神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结合使命变迁和时代发展,不断谋划探索我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可行性途径和有效机制,将士官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强军强国,兴军安邦过程始终,才能让全国人民和全军广大官兵的梦想筑成。本文以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着力借鉴外军职业精神培养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了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查究和面对面交流等形式,研判分析了我军当前士官职业精神及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营造外部熏陶新环境和架构制度机制新体系三个方面对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措施机制和办法途径进行了探析。
刘超[8](2016)在《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研究》文中认为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贴近基层实际、最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工作。随着军队改革的稳步推进,基层干部数量逐渐缩减,士官队伍逐渐成为基层建设的中坚力量,研究士官在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是创新发展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士官在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行之有效的机制,营造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良好氛围,是有效提高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强军实践中,加强士官在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作用发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首先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总结得出了士官是做好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重要力量的观点,结合武警部队基层实际,论述了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特点、武警基层士官队伍的地位作用、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的独特优势,并总结提炼了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的主要作用,从而论证了士官是做好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理论分析和调研座谈梳理了当前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存在的士官自身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不清、士官缺乏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素质、士官缺乏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动性、士官在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威信不高等问题。同时,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士官队伍和制度规定等层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武警基层实际和基层士官队伍现状,依据习主席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规定,借鉴有关先进经验做法,着眼武警基层思想政治建设和武警基层士官队伍建设,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培训力度、严格教育管理和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为提高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质量效益,提高武警基层士官队伍建设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洋[9](2019)在《陆军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军队中士官作为基层骨干力量,在推动我国军事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士官队伍成长管理质量如何,会对军队的整体成长管理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阶段要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及提升,士官始终处在前沿阵地。因此,如何提升士官成长管理质量,把士官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发挥队伍的优势,是我国军队成长管理质量整体提升的必由之路。通过翻阅文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陆军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主要把包括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学院的激励机制落实不细化、文化成长管理质量偏低、队伍建设标准不全、进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强等;然后就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如学习认清不够、上层认识不够、奖惩制度落实不力、基础干部责任心不强等;再是从新军事变革、炮兵学院士官队伍主观要求、全面成长管理质量发展要求等提出了优化炮兵学院成长管理的必要性。借助双因素理论,需求层次论,公平理论等相关公共管理理论,在士官成长管理的优化上设计出新的方案,然后根据师生的意见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整理。最后在对优化后的机制,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以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如注重保障措施、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注重教育培训和思想交流、为士官退伍后择业提供帮助等,初步研究炮兵学院士官在选拔、培训、考核方面应该做出的改善,从根本上达到强军目的。本研究对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可为其他单位士官在成长管理方面提供借鉴。
刘凌,蒋文梅[10](2015)在《注重发挥士官思想工作骨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士官处于"兵头将尾"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密切兵兵关系、官兵关系。因此,既要选好士官思想工作骨干,又要注重培养和使用士官思想工作骨干,使他们释放出强大能量来。士官处于"兵头将尾"的特殊位置既是基层建设的骨干,也是密切官兵关系、兵兵关系的纽带,在基层思想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基层思想工作实效,应注重发挥士
二、发挥士官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士官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
1.1.2 新时代加强政治建军的务实举措 |
1.1.3 增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1.2.2 有利于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
1.2.3 有利于新时代我军政治工作过好网络关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社交媒体 |
2.1.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
2.2 直接指导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传媒思想 |
2.2.3 习主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 |
2.2.4 习主席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
2.3 相关理论借鉴 |
2.3.1 传播学相关理论 |
2.3.2 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社交媒体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3.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交媒体的必然性 |
3.1.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
3.1.2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
3.1.3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难以摆脱的拟态环境 |
3.2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3.2.1 丰富了教育素材 |
3.2.2 改善了教育方法 |
3.2.3 强化了接受意愿 |
3.2.4 提升了主导能力 |
3.3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
3.3.1 教育阻力增加 |
3.3.2 价值观异化 |
3.3.3 学习能力弱化 |
3.3.4 身心状态失调 |
第四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4.1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4.1.1 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
4.1.2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 |
4.1.3 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 |
4.1.4 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
4.1.5 官兵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高涨 |
4.2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浮于表面 |
4.2.2 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 |
4.2.3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4.2.4 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 |
4.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 |
4.3.2 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 |
4.3.3 教育方法的选用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 |
4.3.4 相关平台建设运营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 |
4.3.5 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 |
第五章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 |
5.1 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
5.1.1 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 |
5.1.2 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 |
5.1.3 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 |
5.1.4 “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 |
5.2 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优化途径 |
5.2.1 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
5.2.2 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 |
5.2.3 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 |
5.3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 |
5.3.1 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 |
5.3.2 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 |
5.3.3 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 |
第六章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 |
6.1 优化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
6.1.1 方向性原则 |
6.1.2 传承性原则 |
6.1.3 适应性原则 |
6.2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 |
6.2.1 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6.2.2 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
6.2.3 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
6.2.4 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
6.3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 |
6.3.1 军队专家团队主导 |
6.3.2 军地媒体机构合作 |
6.3.3 鼓励普通用户参与 |
第七章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 |
7.1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宏观要求 |
7.1.1 科学精准滴灌 |
7.1.2 多方力量参与 |
7.1.3 官兵喜闻乐见 |
7.2 优化教育方式 |
7.2.1 共享式教育 |
7.2.2 互动式教育 |
7.2.3 内隐式教育 |
7.3 优化教育方法 |
7.3.1 翻转传统课堂教育 |
7.3.2 改造升级在线教育 |
7.3.3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
7.3.4 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 |
第八章 优化教育载体平台 |
8.1 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 |
8.1.1 广泛借助地方经验和资源 |
8.1.2 满足官兵多样化使用需求 |
8.1.3 注重平台常态化升级维护 |
8.2 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 |
8.2.1 有效设置议程 |
8.2.2 提升传播技巧 |
8.2.3 增强用户粘性 |
8.3 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 |
8.3.1 落实后台实名制 |
8.3.2 完善监管方法手段 |
8.3.3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
第九章 优化教育运行机制 |
9.1 完善教育筹划 |
9.1.1 收集数据信息 |
9.1.2 制定实施方案 |
9.2 开展教育协作 |
9.2.1 军内扁平化协作 |
9.2.2 军地无界化合作 |
9.3 健全教育评估总结 |
9.3.1 定期评估总结 |
9.3.2 定向评估总结 |
9.3.3 比较评估总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
附录 B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3)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
2.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依循 |
2.1.1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
2.1.2 关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
2.1.3 关于管理科学理论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
2.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内涵 |
2.2.1 关于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概念 |
2.2.2 关于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要素 |
2.2.3 关于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现机理 |
第三章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调查 |
3.1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调研说明 |
3.1.1 调研的单位与类型 |
3.1.2 调研的对象与特征 |
3.1.3 指标的来源与分类 |
3.2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取得的成效 |
3.2.1 官兵对教育认同度得到强化 |
3.2.2 主客体间互动关系得到改善 |
3.2.3 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得到提升 |
3.2.4 配合活动的和谐感得到增强 |
3.3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目标:践行缺乏科学性 |
3.3.2 教育主体:素质缺乏专业性 |
3.3.3 教育客体:求取缺乏主动性 |
3.3.4 教育介体:革新缺乏针对性 |
3.3.5 教育环体:创设缺乏求实性 |
3.4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归因 |
3.4.1 主体与客体的模糊性认识 |
3.4.2 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疏离 |
3.4.3 工具与价值的通约性不够 |
第四章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培育对策 |
4.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性 |
4.1.1 注重追求教育目标的价值性 |
4.1.2 注重区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4.1.3 注重遵循教育目标的阶段性 |
4.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
4.2.1 注重用真理说服人 |
4.2.2 科学构建内容体系 |
4.2.3 广泛融入时代元素 |
4.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 |
4.3.1 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 |
4.3.2 集中灌输与分层施教结合 |
4.3.3 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结合 |
4.4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
4.4.1 构建和谐情感关系 |
4.4.2 注重典型实践引领 |
4.4.3 优化媒介虚拟环境 |
4.5 解决教育对象面临的实际问题 |
4.5.1 契合官兵真实期望 |
4.5.2 提高官兵能力素质 |
4.5.3 解决官兵现实困难 |
4.6 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能力素质 |
4.6.1 树立科学思维理念 |
4.6.2 提升语言艺术水平 |
4.6.3 强化人格魅力感召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问卷调查 |
(4)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忠诚培育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忠诚培育研究的现状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心理学视域下忠诚培育的理论建构 |
2.1 心理学视域对军人忠诚培育的价值 |
2.1.1 心理学视域下忠诚培育研究的必要性 |
2.1.2 心理学视域下忠诚培育研究的可行性 |
2.2 心理学中适用于忠诚培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1 态度 |
2.2.2 需要层次 |
2.2.3 群体影响 |
2.2.4 领导理论 |
2.2.5 自我同一性 |
2.2.6 道德认知 |
2.3 心理学视域下军人忠诚培育的理论框架 |
2.3.1 心理学视域下军人忠诚培育的内涵 |
2.3.2 心理学视域下军人忠诚培育的原理 |
2.3.3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三阶段三维度四指向”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基层军人忠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被试 |
3.2.2 测试工具 |
3.2.3 调查方式 |
3.3 结果 |
3.3.1 基层军人忠诚的一般状况 |
3.3.2 基层军人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3 基层军人对职业忠诚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4 基层军人对单位忠诚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5 基层军人对领导忠诚水平的比较分析 |
3.3.6 基层军人忠诚水平与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3.4.1 基层军人忠诚的一般状况 |
3.4.2 基层军人忠诚的特点 |
3.4.3 基层军人忠诚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现状的访谈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样本抽取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基层军人对忠诚具体体现的理解 |
4.3.2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举措 |
4.3.3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制约因素 |
4.3.4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意见建议 |
4.3.5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现状的差异性结果 |
4.4 讨论 |
4.4.1 基层军人忠诚具体体现讨论 |
4.4.2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举措讨论 |
4.4.3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制约因素讨论 |
4.4.4 基层军人对忠诚培育的意见建议讨论 |
4.4.5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现状的差异性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对策 |
5.1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的总体思路 |
5.1.1 心理学视域下忠诚培育的基本目标 |
5.1.2 心理学视域下忠诚培育的主要原则 |
5.1.3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目标群体 |
5.1.4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实施人员 |
5.1.5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实施人员的培训 |
5.1.6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对策的内容框架 |
5.2 新兵入伍时期的忠诚培育 |
5.2.1 激发情感,增进亲和,以培育新兵情感忠诚 |
5.2.2 打牢基础,系统养成,以培育新兵规范忠诚 |
5.2.3 信息提供,关怀鼓励,以培育新兵继续忠诚 |
5.3 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中的忠诚培育 |
5.3.1 调整认知,强化信念,以深化官兵情感忠诚 |
5.3.2 改善体验,增进感悟,以深化官兵规范忠诚 |
5.3.3 提高地位待遇,促进发展,以深化官兵继续忠诚 |
5.4 执行重大任务过程中的忠诚培育 |
5.4.1 贴近心扉,稳定态度,以升华官兵情感忠诚 |
5.4.2 引领行为,促进自觉,以升华官兵规范忠诚 |
5.4.3 完善保障,改进管理,以升华官兵继续忠诚 |
5.5 小结与展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中国军人忠诚度量表》 |
附录 B 社会支持量表(配偶和亲友支持) |
附录 C 工作-家庭冲突量表 |
附录 D 军旅特殊生活因子问卷 |
附录 E 离职倾向问卷 |
附录 F 基层军人忠诚培育访谈提纲 |
(5)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研究 ——以武警江苏省总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压力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压力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压力定义 |
2.1.2 士官与指挥类士官 |
2.2 研究基础 |
2.2.1 压力源理论 |
2.2.2 压力产生过程 |
2.2.3 压力管理方法 |
第三章 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及其影响 |
3.1 武警江苏省总队的基本情况 |
3.2 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及其影响 |
3.2.1 指挥类士官压力 |
3.2.2 指挥类士官压力的影响 |
3.3 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调查问卷设计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四章 武警江苏省总队指挥类士官压力调查分析 |
4.1 指挥类士官压力调查分析 |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调查对象的压力情况分析 |
4.1.3 调查对象在个体特征方面的压力差异分析 |
4.2 指挥类士官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
4.2.1 指挥类士官压力源统计分析结果 |
4.2.2 工作方面压力源分析 |
4.2.3 生活方面压力源分析 |
4.2.4 社会方面压力源分析 |
4.2.5 自身方面压力源分析 |
第五章 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对策 |
5.1 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的基本思路 |
5.2 指挥类士官工作方面压力管理对策 |
5.3 指挥类士官生活方面压力管理对策 |
5.4 指挥类士官社会方面压力管理对策 |
5.5 指挥类士官自身方面压力管理对策 |
5.5.1 提高指挥类士官自身素质 |
5.5.2 提高指挥类士官抗压能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情况调查问卷 |
(6)士官队伍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防科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4.1 拟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士官队伍的作用及现有特点 |
2.1 士官队伍在基层部队中的作用 |
2.1.1 官兵之间的纽带 |
2.1.2 战斗力生成的基础 |
2.1.3 部队稳定发展的基石 |
2.1.4 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的中坚 |
2.2 士官队伍的现有特点 |
2.2.1 个人追求比较清晰,但理想志向不够高远 |
2.2.2 本职业务比较熟练,但文化基础不够厚实 |
2.2.3 完成任务比较主动,但敬业精神不够 |
2.2.4 自身作用比较明显,但联系群众不够紧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士官队伍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当前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 |
3.1.1 当前士官队伍的思想问题研究 |
3.1.2 当前士官队伍的工作问题研究 |
3.1.3 当前士官队伍的生活问题研究 |
3.1.4 当前士官队伍的个人婚恋和家庭问题研究 |
3.1.5 士官面临复退的服役选择和管理问题研究 |
3.1.6 士官复退后的安置就业现状 |
3.2 当前士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外部环境的原因分析 |
3.2.2 内部管理的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士官队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
4.1 建立良好机制,巩固士官队伍 |
4.1.1 抓好“管理入口”,保证士官质量 |
4.1.2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 |
4.1.3 构建鼓励机制,树立优秀典型 |
4.2 强化制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
4.2.1 加大队伍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士官作用 |
4.2.2 狠抓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服务奉献意识 |
4.3 着眼士官本身,强化能力素质 |
4.3.1 切实提高军事素质,发挥训练示范作用 |
4.3.2 加强士官行为引导,发挥管理助手作用 |
4.3.3 着眼素质的基础性,进一步提高士官队伍的文化水平 |
4.3.4 注重工作的协调性,合力抓好士官队伍建设 |
4.4 关心士官生活,解决后顾之忧 |
4.4.1 真心实意沟通,情感上靠近士官 |
4.4.2 完善制度保障,生活上帮助士官 |
4.4.3 营造良好氛围,发展上激励士官 |
第五章 军改背景下士官队伍管理的意见建议 |
5.1 军改背景下士官队伍管理现状 |
5.2.1 教育引领不到位 |
5.2.2 培训机制不健全 |
5.2.3 管理制度不完善 |
5.2.4 个人精力不集中 |
5.2 军改背景下士官队伍管理案例研究 |
5.2.1 主要问题 |
5.2.2 解决方法 |
5.2.3 受到启示 |
5.3 改革士官队伍管理的几点意见建议 |
5.3.1 注重优化部队士官结构比例 |
5.3.2 着重拓宽部队士官发展空间 |
5.3.3 改善强化部队士官职业教育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士官队伍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调查问卷 |
(7)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士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一、士官的历史沿革及特性 |
(一)士官的历史沿革 |
(二)士官的职业特性 |
二、职业精神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
(一)职业及职业精神的定义 |
(二)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 |
三、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 |
(一)士官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 |
(三)士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
四、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支撑 |
(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的发展现状 |
一、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素养的现状 |
(一)个别士官顽强斗志有所缺失 |
(二)少数士官奉献精神有所淡化 |
(三)部分士官职能意识有所淡漠 |
(四)一些士官进取意识有所下降 |
二、当代士官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 |
(三)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
(四)表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当代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 |
一、美军职业精神培养的界定与借鉴 |
(一)美军职业精神培养效果的界定 |
(二)美军职业精神培养体系的借鉴 |
(三)美军职业精神培养方法的借鉴 |
二、我军当代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探析 |
(一)创新思想教育新模式 |
(二)营造外部熏陶新环境 |
(三)架构制度机制新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4 论文设计及创新点 |
1.4.1 论文设计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士官是做好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 |
2.1 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 |
2.1.1 政策调整及形势变化中的思想工作 |
2.1.2 遂行武警多样化任务中的思想工作 |
2.1.3 经常性管理教育中的思想工作 |
2.1.4 个人成长进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 |
2.1.5 个人和家庭遇到实际困难时的思想工作 |
2.1.6 密切内外关系中的思想工作 |
2.1.7 个别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
2.2 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特点 |
2.2.1 武警部队任务特殊,经常性思想工作要求高 |
2.2.2 武警部队驻地条件各有优劣,经常性思想工作难度大 |
2.2.3 武警部队接触社会广泛,经常性思想工作任务重 |
2.3 武警基层士官的重要地位 |
2.3.1 士官是武警基层完成各项任务的主体 |
2.3.2 士官是武警基层搞好全面建设的骨干 |
2.3.3 士官是武警基层干部的得力助手 |
2.4 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的独特优势 |
2.4.1 与战士情感相融 |
2.4.2 掌握战士思想准确 |
2.4.3 解决问题及时有效 |
2.4.4 思想工作渗透性强 |
2.4.5 融洽内部关系作用好 |
2.5 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的主要作用 |
2.5.1 政策理论的宣传解惑作用 |
2.5.2 “三项经常性工作”的统筹联结作用 |
2.5.3 思想信息的收集传递作用 |
2.5.4 解难帮困的参谋助手作用 |
2.5.5 官兵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
2.5.6 基层官兵的典型激励作用 |
第三章 当前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当前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自身在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
3.1.2 缺乏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能力素质 |
3.1.3 缺乏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动性 |
3.1.4 在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威信不高 |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官兵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
3.2.2 基层教育培训不够全面 |
3.2.3 组织解难帮困力度不够 |
3.2.4 部分士官自身形象不佳 |
3.2.5 部队制度规定不够完善 |
第四章 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
4.1 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主体地位 |
4.1.1 转变领导观念,把发挥士官作用放在重要位置 |
4.1.2 认清自身优势,在发挥职能作用中体现自身价值 |
4.2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工作质效 |
4.2.1 严格把关,提高士官质量 |
4.2.2 大胆放权,做到责权一致 |
4.2.3 主动交流,顺畅沟通渠道 |
4.2.4 勇于担责,当好坚强后盾 |
4.3 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素质能力 |
4.3.1 开展周密细致的培训 |
4.3.2 练好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功 |
4.4 严格教育管理,培塑良好形象 |
4.4.1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思想品质 |
4.4.2 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群众监督 |
4.4.3 培塑模范形象,立起工作威信 |
4.5 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坚强保障 |
4.5.1 注重调配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
4.5.2 健全考评体系,促进职能发挥 |
4.5.3 规范奖惩机制,激发工作动力 |
4.5.4 落实保障措施,解决后顾之忧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调查问卷 |
(9)陆军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关键词释义 |
1.2.1 炮兵学院士官 |
1.2.2 成长管理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现状调查 |
2.1 相关理论阐述 |
2.1.1 双因素理论 |
2.1.2 公平理论 |
2.1.3 需求层次论 |
2.2 炮兵学院基本情况 |
2.2.1 炮兵学院概况 |
2.2.2 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现状 |
2.3 关于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的相关访谈及调查问卷 |
2.3.1 调查方法及具体过程 |
2.3.2 相关访谈 |
2.3.3 调查问卷及结果 |
3 陆军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炮兵学院士官管理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当前炮兵学院成长管理模式粗放 |
3.1.2 整体文化成长管理质量偏低 |
3.1.3 士官保障工作落实不到位 |
3.1.4 士官激励机制不完善 |
3.2 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学院在成长管理上认识不足 |
3.2.2 缺乏专业的成长制度管理规划 |
3.2.3 缺乏对士官队伍的特殊性的考虑 |
3.2.4 部分士官进取意识弱、责任感不强 |
4 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士官的思想政治教育 |
4.1.1 积极进行士官的政治引领 |
4.1.2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
4.1.3 搞好士官的心理调节 |
4.2 建立士官的成长管理体系 |
4.2.1 建立完善的士官的管理机构 |
4.2.2 探索军校学院管理的模式 |
4.3 采取保健及激励因素相结合的方法 |
4.3.1 关注保健因素 |
4.3.2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
4.3.3 分类整合士官信息 |
4.3.4 完善考评制度 |
4.4 加强对士官的教育培训 |
4.4.1 重视日常思想指导和心理教育 |
4.4.2 合理引导榜样学习 |
4.5 做好士官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 |
4.5.1 为士官提供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 |
4.5.2 为士官做好转业规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成长管理中涉及激励机制的相关访谈提纲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发挥士官在思想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2]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 孙晓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李香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4]心理学视域下基层军人忠诚培育研究[D]. 陈罡.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武警部队指挥类士官压力管理研究 ——以武警江苏省总队为例[D]. 唐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士官队伍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防科大为例[D]. 张云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我国军队士官职业精神培养研究[D]. 刘纪周.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8]武警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士官作用发挥研究[D]. 刘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陆军炮兵学院士官成长管理优化研究[D]. 刘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注重发挥士官思想工作骨干作用[J]. 刘凌,蒋文梅. 政工导刊,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