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万两千高招计划因何废掉?(论文文献综述)
周国斌[1](2018)在《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市县教育局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也可以说“一位好教育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基层教育实践场域中的关系十分复杂,关涉各方利益,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性,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教育场域中的博弈相当激烈。作为教育政策落实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教育局长所处的教育场域十分复杂。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教育局长,要具有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情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容、执行程序作一定程度的变通,灵活性、创造性地执行教育政策,保证教育政策落实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局长遵循的是现实教育场域中的实践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遵循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本论文研究教育局长的理论视角。本论文以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工具,以L省A市L教育局长为个案,对教育局长这一实践主体和教育局这一实践场域进行了白描,从内场域、外场域和综合场域三个方面,以叙事的方式,分析了其在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展现的“日用而不自知”的实践行动,描述教育局长复杂艰巨的日常工作和生存状态,客观呈现了教育局长的具体实践逻辑样态,对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内涵、表征形式、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教育局长实践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改进教育局长的实践,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包括象征性语言、实践策略和路径依赖,具有关系的复杂性、结构的生成性、行为的情境性、选择的优先性、风格的稳定性的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现实因素、专业因素、潜在因素几方面。教育局长实践逻辑具有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和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其局限性表现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工具理性的泛滥和角色转换困难。生成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与策略相结合,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构建教育局长实践逻辑,要保持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个人与他者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钟桂华[2](2015)在《雄师劲旅 激战华北显军威 金戈铁马 血战江南歼强敌 精锐兵锋 征战粤东肃顽匪——英雄四纵(41军)入关南下征战战事录离开塔山的日子(连载十九)》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功地进行了塔山一线阻击战。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保证了我军攻克锦州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胜利,保证了我军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的巨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盛誉,是我军军史上野战阵地坚守防御成功的光辉战例,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们
匡列辉[3](2015)在《《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后者作为前者的脱胎之母体和植根之土壤,为前者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贞观政要》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政治影响和文化价值效用的政治伦理思想着作。其所反映的贞观一朝唐太宗及他的臣属们治政的运思智慧和伦理睿知,再现或揭示了贞观年间治政的机理和要义。《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是贞观年间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为巩固李唐王朝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唐代,其政治伦理思想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宋元明清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秉持“扬弃”的辩证原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着隋朝末年“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和贞观之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渊源上主要受儒家德治思想、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和法家法制思想影响。同时与唐太宗的戎马倥偬打天下及明德克己治天下的叱咤人生和史官吴兢以“董狐之笔”所进行的认真编撰有着紧密联系。《贞观政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基于对“可畏唯民”,“君依于民”的君民关系深刻认识。从唐太宗仁义为治、体恤民苦、与民休息等“民本”的治国举措的实施及其政治伦理意义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民众的重要作用,以民为本,通过对民众的重视,来争取他们对皇权的合法性认同。同时,对民众重视与否,也是生发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及其统治集团君德臣德的最根本因素。统治者的君德、臣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本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培育和政治实践中的运用。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对君德、臣德的最好注脚也是体现在唐太宗君臣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治民的言行、施政措施以及其效果上。《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中的以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内蕴丰富。唐太宗视君德为政权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注重修身自砺、克己明德,选贤与能、唯才是举,从善如流、诚心求谏,修养着自己的君王之德,力求“内圣外王”,从而开创了中国梦的古代典范——贞观之治。但是在位二十三年的治政历程所犯下的过失及所应得的教训也不能不提及。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统治阶层集体里,作为君王的肱股、手足,臣僚们的道德作用不可小觑,直接影响到执国理政的实施效果。《贞观政要》在对臣德与臣才孰轻孰重的辨识之上,指出敢于直言切谏、勤政清廉是贞观一代臣德政治伦理的要义。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治世”,也是封建法制制度最健全的时期。唐太宗君臣对德法关系的认识承袭着自周以来的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强调了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思想。要求立法宽平简约、司法公正严格、诚信遵守法令、有贪必反。并加强对官员考核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多样化。唐太宗的纵囚特赦的大胆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慎刑恤民,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时候李唐王朝的强大统治力。唐太宗坚持“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以“仁德”和“武威”两手对民族问题做出了恰当处理,极大的缓和了民族矛盾,形成了当时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新局面,体现了他以诚相待、讲信修睦的民族政治伦理思想。《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有着深远历史影响、也有着其囿于时代环境的历史局限。本论文通过《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条分缕析,提出了我们今天可以从其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在社会管理上,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规矩管事,将社会事务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总言之,其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德修养和推进社会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启示。“先泽留嘉谟,后人当勉就。”对于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财富,后人要好好珍视。透过《贞观政要》历史沉积的烟云和灰尘,从中开掘和汲取有益于当代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治政经邦的政治伦理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罗晓良[4](2012)在《康熙朝中叶文化政策与大一统政治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熙朝中叶是清朝建立多民族的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关键期,因为帝国的疆土和统治区域基本形成于此时。所以采取何种文化政策,是清朝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康熙帝的政治活动,客观上需要一整套合适的策略来对付各种利害冲突。因为他不得不面对很复杂的政治局势,他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习惯势力,这包括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等的各种思想、宗教、风俗习惯,所以为了清朝的统治利益,康熙帝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灵活的政策架构来处理这些问题。有些学者习惯把这一切归功于康熙帝接受了汉族的理学,并将之确定为基本国策的结果。而国外的“新清史”学派则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满洲保持了区别于汉人的所谓满洲认同,由此出发,西方学者将清史研究引向了否定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的途径。但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重新解读,发现康熙帝十分重视各个被统治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问题。他积极地了解各族的文化,例如儒学和喇嘛教,并将之视作一种政治资源加以利用,在争取各民族精英对满清的认同的同时,利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为清帝国的利益服务。因此,通过解析康熙中叶文化政策在清朝建设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具体实施过程,笔者发现其中确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特色。例如,康熙帝对江南汉族士族精英,采取了一种类似双通道的管控模式,即一方面将大批江南文化精英网罗到京城,另一方面又派遣大批北方籍的投清汉族官员南下。这使江南自晚明以来一直燃烧不息的思想之火熄灭了。对蒙古诸部和西藏,康熙帝积极利用当地盛行的“转世”风俗和对“黄金家族”——即成吉思汗家族血统的崇拜,在取得了当地精英和喇嘛教高级僧侣在文化风俗上的认同后,建立了一个有别于其对汉族的、双轨式的管控,即对喇嘛管理和世俗王权管理的并行操控系统。康熙帝对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则在积极接触和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他们为帝国的政治利益服务,如挤压汉族精英在思想文化上对满洲的优势。但在奉行利益分享原则的同时,决不允许其背后的欧洲宗教势力染指清帝国统治的核心利益。因此可以认定康熙帝在其中叶建设大一统的清帝国的政治版图时,他的各种政策的探索和实践,是带有多元文化的性质的,不存在以某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去强制性地统一另一个民族的思想的情况,如有些学者喜欢说的汉族理学的作用。相反,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思想文化上的多元性,因地制宜的实现了对各个被统治民族和阶层的分而治之,建立并维护了清朝君主的独裁统治。但是在保留各民族多元文化为己利用的同时,康熙帝没有能够在其在位时,在中国真正建成清朝自己的、大一统的、囊括各族的意识形态。以上情况不少学者曾经做过单项的研究,但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张一[5](2012)在《影响社会稳定的物价因素研究 ——社会管理的视角》文中指出物价既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紧密相连。在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独善其身按照自身意志保持物价稳定。物价过度上涨,特别是“民生物价”的波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最为严重,甚至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进而降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物价的社会性所决定,稳定物价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将物价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已成为协调各方利益、熨平社会心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明智之举。在笔者的视野中,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时代的角度重新审视物价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二是以人为本,从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系统谋划治理和稳定物价问题。从问题生成的社会现实出发,以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为背景框架探究物价与社会稳定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规律性,以期建构物价问题与社会稳定的理论逻辑。以此为前提,试图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研究物价治理和社会稳定以及与民生保障、利益协调之间的关系,找到物价问题的有效治理路径,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国物价治理实践,解决因物价而引起的个人困扰和阻碍公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而对中国构建和谐有序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赵雁[6](2011)在《落叶也有绿色》文中研究说明一楚怀秀今天起得早,她惦记着赶早市买菜。这是她休假回家的第一天。西兰花,紫薯、菜芯……楚怀秀昨天晚上就把今天的菜谱拟好写在字条上揣着了。七十八岁的父亲楚必成笑眯眯地看着女儿的这个举动,一脸的欣慰。"刚回来不睡个懒觉补补?"他知道,女儿是个夜猫子,每晚不到十二点睡不下。"睡啥呀?!明天给您们换换口味,您不是说早市上的菜新鲜又便宜嘛!"楚怀秀头都没抬,只顾趴在饭桌上写购物清单了。对父亲,她太了解了。甭管自己能不能跑,一大早就惦记让人去早市买菜的习惯雷打不动。为此,他和爱睡个回笼觉的大女儿没少别扭。自己这么做,就图个老头高兴。
石一枫[7](2011)在《节节最爱声光电》文中研究指明1节节最爱声光电,因为她是伴随着声、光和电出生的。而时光的流逝,往往会把"因"和"果"给弄颠倒了。多少年后,人们又产生了一种幻觉:恰恰是节节她们这一代人的出生,才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声、光、电。这样一来,节节的生命便天
徐皓峰[8](2011)在《大日坛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日坛城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北印度僧人善无畏在洛阳福先寺译《大日经》,宝月语译,一行笔录。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善无畏再传弟子惠果在长安青龙寺绘制《大日经》境界,即大日坛城,画工十数人,除领班李真外,其余人姓名不传。
子茱[9](2009)在《圣门系列之 虚空誓》文中研究表明汴京城秀汴河长,话本声声祸暗藏。同览旧物情犹在,万般祸事谁人扛?一纸征书温柔断,从此无心扮红妆。侬心本存鸿鹄志,那堪倚门盼情郎。夫妻本是同林鸟,何而相煎何彷徨。十年之约今日赴,虚空誓里独自伤。
浮石[10](2008)在《红袖》文中研究表明引子柳絮是上午九点钟左右被带走的。那天上午十点钟有场拍卖会,否则,柳絮还不会那么早去公司。她把宝马车泊好,刚走进写字楼的大堂,就有两个女人斜刺里朝她靠了过来。那两个人年龄相仿,大概都是四十来岁,高矮也都差不多,只是一个胖一个瘦一点儿。她们一上来便像见到了亲姐妹似的一左一右地挽住了柳絮,问:"你是柳总吧,一诚拍卖公司的柳絮总经理,对吧?"柳絮问:"你们是谁?想干什么?"胖一点的女人说:"我们是省纪委和省检察院联合办案组的,有些事涉及到贵公司,想找你协助我们做一些调查。"
二、一万两千高招计划因何废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万两千高招计划因何废掉?(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
(三)研究者个人经历与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梳理 |
(二)教育局长研究梳理 |
(三)教育实践逻辑研究梳理 |
(四)现有研究评价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 |
(二)论文不足 |
第一章 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阐述 |
一、实践逻辑的内涵 |
(一)实践与教育实践 |
(二)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三)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与基层教育生态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 |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 |
(二)角色理论 |
三、教育局长的场域与惯习 |
(一)场域: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现实空间 |
(二)惯习: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基础 |
(三)基层教育行政场域中的利益与时间 |
第二章 主体与位置:我所研究的教育局长和教育局 |
一、教育局长的成长历程 |
(一)幸福与伤痕:学生时代的教育影响 |
(二)从“教师”到“教育”:工作初期的职业影响 |
(三)焦虑与困惑:教育局长工作伊始的影响 |
二、教育局长的自我形象刻画 |
(一)是政府行政官员,又是教育领导者 |
(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时却孤立无援 |
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局 |
(一)“全能式”:教育局的职能定位 |
(二)“人、财、事权分离”:教育局实际运作 |
第三章 内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内场域 |
(一)“共同愿景”:团结班子成员 |
(二)“有威有位在有为”:带领中层干部 |
(三)“心里有杆秤”:管理一线科员 |
(四)“不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协同县区教育局长 |
二、学校内场域 |
(一)“扶上马,送一程”:给新任校长打气 |
(二)“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局长就是为校长服务的 |
(三)“让教师都轻装上阵”:教育局长就该为教师排忧解难 |
(四)“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章 外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上级部门外场域 |
(一)“会哭穷”: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立名目”: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平行部门外场域 |
(一)“小人物更要拜”:与财政局的协调 |
(二)“逢进不考”:与人社局的协调 |
(三)“谁也不爱干”:与多部门的协调 |
三、社会相关领域外场域 |
(一)“正面引导”:与大众媒介的互动 |
(二)“借力发力”:与社会名人的互动 |
(三)“实属无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 |
第五章 综合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综合管理中的实践逻辑 |
(一)“考试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中、高考的综合应对 |
(二)“不能一拆了之”:毒跑道事件的深度反思 |
(三)“啥招都用上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
二、突发事件中的实践逻辑 |
(一)“救灾先救孩子”:抗洪救灾的关键决策 |
(二)“零容忍与警惕扩大化”: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 |
(三)“稳定压倒一切”:涉教上访事件的平复处理 |
第六章 结构与反思: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分析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 |
(一)实践策略 |
(二)象征性语言 |
(三)路径依赖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特征分析 |
(一)关系的复杂性 |
(二)结构的生成性 |
(三)行为的情境性 |
(四)选择的优先性 |
(五)风格的稳定性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复杂的行动主体:主观因素 |
(二)教育行政职能转型期的角色冲突:现实因素 |
(三)轮番登场的基础教育改革:专业因素 |
(四)良莠不齐的官场文化:潜在因素 |
第七章 保持实践张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合理构建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价值 |
(一)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
(二)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 |
(三)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局限性 |
(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 |
(二)工具理性的泛滥 |
(三)角色转换困难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生成 |
(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政策与策略相结合 |
(三)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 |
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张力”寻求 |
(一)教育实践的遵循: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的合理张力 |
(二)教育场域中的人:个人与他者的合理张力 |
(三)教育局长的追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
结语与研究展望 |
一、重视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长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
(二)教育局长遵循着实践逻辑 |
二、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局长 |
(一)教育局长要“信教” |
(二)教育局长的“守望”与“了望” |
(三)教育局长的三重角色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3)《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
二、已有的相关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隋末“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 |
二、唐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 |
第二节 思想渊源 |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 |
三、法家的法治思想 |
第三节 唐太宗的叱咤人生和吴兢的编撰 |
一、唐太宗的叱咤人生 |
二、史官吴兢的编撰 |
第二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伦理 |
第一节 君民关系论:可畏唯民,君依于民 |
一、可畏唯民 |
二、君依于民 |
三、取信于民 |
第二节“民本”的治国举措 |
一、仁义为治 |
二、体恤民苦 |
三、与民休息 |
第三章 正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 |
第一节 君德的重要性: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 |
一、何谓君德 |
二、君德与君术的关系 |
第二节 克己明德的君德修养 |
一、慎言、慎行、慎所好 |
二、清静无为与勤业 |
三、笃学尊师 |
四、居安思危,慎始慎终 |
第三节 选贤与能的人才思想 |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二、选贤任能,唯才是举 |
三、用人舍短取长 |
四、铨叙考核以求黜滥陟贤 |
第四节 从善如流的求谏纳谏思想 |
一、诚心求谏 |
二、雅量纳谏 |
第五节 盛名之下的“渐不克终” |
一、失德于家而遗患无穷 |
二、奢纵失度有违俭约之名 |
第四章 忠义诚信、才德俱兼的臣德思想 |
第一节 臣德的重要性 |
一、何谓臣德与臣才 |
二、臣德与臣才的关系 |
第二节 忠义为重,敢于谏言 |
一、忠义 |
二、敢于直言进谏 |
第三节 勤政清廉 |
一、勤政 |
二、清正廉洁 |
第五章 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伦理 |
第一节“明德慎刑”的法制指导思想 |
第二节 立法:宽平简约 |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严格 |
一、司法一视同仁 |
二、执法者的要求:选贤任能 |
三、审判以事实为据 |
四、量刑:反对任情枉法,坚持慎刑宽刑 |
第四节 诚信守法 |
一、守法与守私信孰轻孰重 |
二、对任情违法的反省 |
三、法外无情 |
四、纵囚之举与对大赦的态度 |
第五节 有贪必反 |
一、反复训诫 |
二、反贪不徇私 |
第六章 讲信修睦的民族关系伦理 |
第一节“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 |
第二节 安边举措:威德并行 |
一、兴威武之师保障边境安全 |
二、绥之以德,促进民族和谐 |
第七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
一、国内影响 |
二、国外影响 |
第二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
一、思想意识的统治工具 |
二、人物形象的理想化 |
第三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对领导者德行修养的启示 |
二、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康熙朝中叶文化政策与大一统政治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现代学者的研究回顾 |
第三节 本文之研究目的及途径 |
第二章 康熙帝与多元文化的联系和认识 |
第一节 康熙帝对理学的认知 |
第二节 康熙帝对喇嘛教的判断 |
第三节 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态度 |
第四节 康熙帝心中的根本 |
第三章 康熙中叶对汉族的方略——以安定江南为例 |
第一节 拉拢与制约 |
第二节 汉族大臣和江南的治理 |
第三节 道不同亦相为谋 |
第四节 文化政策的凝固化、法典化 |
第四章 康熙中叶对蒙古方略——以喀尔喀蒙古归附为例 |
第一节 喇嘛教与漠北蒙古的争夺 |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隆宠活佛 |
第三节 众建以分其势 |
第四节 “黄金家族”和外藩蒙古的臣服 |
第五节 “因俗而治的”的法典化 |
第五章 康熙中叶对传教士方略 |
第一节 来华传教士的抱负和幻想 |
第二节 对传教士的利用 |
第三节 西方的焦虑与冲撞 |
第六章 文化政策实施的保障——八旗的作用 |
第一节 江南的治理与八旗 |
第二节 噶尔丹的破灭与八旗 |
第三节 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与八旗 |
第四节 文化政策的凝固化——对八旗的优待 |
第七章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及皇权独尊的转折 |
第一节 管束汉臣 |
第二节 教权服从皇权 |
第三节 提防罗马教廷 |
第四节 新局面的产生 |
参考文献 |
国外论着作者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
后记 |
(5)影响社会稳定的物价因素研究 ——社会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物价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时代视角 |
1.3 社会管理成为治理物价上涨的重要策略 |
1.4 选题的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5.1 物价上涨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文献考察 |
1.5.2 社会稳定理论文献综述 |
1.5.3 有关社会管理内容的考察与思考 |
1.6 论文结构与分析框架 |
1.6.1 论文的内容安排 |
1.6.2 论文的分析框架 |
1.7 研究方法、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物价与社会稳定的历史回顾 |
2.1 物价问题的社会性释义 |
2.2 对物价与社会稳定关系事件的历史案例考察 |
2.2.1 中国古代物价波动与社会稳定案例 |
2.2.2 中国近代物价波动与社会稳定案例 |
2.2.3 国外物价波动与社会稳定案例 |
2.3 启示:经济诉求与社会病理 |
2.3.1 物价波动与社会财富再分配 |
2.3.2 物价波动与社会心态 |
2.3.3 物价波动加剧固有矛盾,冲击社会秩序 |
2.3.4 解决物价问题的相关社会制度 |
第三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物价与社会稳定关系 |
3.1 社会转型背景分析 |
3.1.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
3.1.2 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
3.2 转型期社会问题 |
3.2.1 社会利益分化严重 |
3.2.2 民生问题凸显 |
3.2.3 社会冲突增多 |
3.3 物价上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3.3.1 住房问题 |
3.3.2 健康与医疗问题 |
3.3.3 教育成本问题 |
3.4 物价上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3.4.1 扩大贫富差距 |
3.4.2 影响心理稳定 |
3.4.3 破坏社会秩序 |
第四章 物价影响社会稳定的理论逻辑 |
4.1 利益:社会关系的核心 |
4.2 利益受损与社会稳定的逻辑关系 |
4.2.1 社会稳定:秩序的追求 |
4.2.2 利益受损冲击社会秩序 |
4.2.3 当前物价影响社会稳定的利益属性分析 |
4.2.4 利益和谐与社会稳定 |
4.3 和谐利益:理想利益关系的追求 |
4.4 和谐利益实现途径 |
第五章 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及物价治理的理论选择 |
5.1 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的梳理 |
5.1.1 理性化的反思 |
5.1.2 制度的塑化 |
5.1.3 官民合作的均衡 |
5.1.4 社会伦理的共识 |
5.2 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
5.3 物价治理的理论选择:现实性与根本性 |
5.3.1 物价问题的新特点 |
5.3.2 当前物价治理的缺失 |
5.3.3 治理物价的理论选择 |
第六章 社会管理:当前社会转型期物价治理的切入点 |
6.1 物价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
6.1.1 物价治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103 |
6.1.2 社会管理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
6.1.3 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
6.2 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 |
6.2.1 社会结构变化,阶层矛盾加深 |
6.2.2 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
6.2.3 信息化的发展 |
6.2.4 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 |
6.2.5 信仰缺失,社会发展面临变数 |
6.3 物价问题影响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
6.3.1 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
6.3.2 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
6.4 社会管理体制滞后对物价问题的影响 |
6.4.1 社会管理“缺位”的影响 |
6.4.2 社会管理“越位”的影响 |
第七章 当前我国物价治理的理念、格局、对策 |
7.1 物价治理的理念选择 |
7.1.1 物价治理的理念:以人为本 |
7.1.2 以人为本的要义:公平正义 |
7.1.3 实现“以人为本”的手段:公众参与 |
7.2 物价治理的多元结构 |
7.2.1 物价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的互构 |
7.2.2 当前社会管理格局的构成 |
7.2.3 物价治理的多元格局 |
7.3 物价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
7.3.1 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格局 |
7.3.2 物价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7.4 物价治理的具体对策 |
7.4.1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
7.4.2 创新物价监管机制 |
7.4.3 树立舆论引导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节节最爱声光电(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四、一万两千高招计划因何废掉?(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D]. 周国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雄师劲旅 激战华北显军威 金戈铁马 血战江南歼强敌 精锐兵锋 征战粤东肃顽匪——英雄四纵(41军)入关南下征战战事录离开塔山的日子(连载十九)[J]. 钟桂华. 中国地名, 2015(08)
- [3]《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匡列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4]康熙朝中叶文化政策与大一统政治之研究[D]. 罗晓良. 复旦大学, 2012(02)
- [5]影响社会稳定的物价因素研究 ——社会管理的视角[D]. 张一. 吉林大学, 2012(09)
- [6]落叶也有绿色[J]. 赵雁. 边疆文学, 2011(09)
- [7]节节最爱声光电[J]. 石一枫.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1(02)
- [8]大日坛城[J]. 徐皓峰.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9]圣门系列之 虚空誓[J]. 子茱. 武侠故事, 2009(20)
- [10]红袖[J]. 浮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