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卢超[1](2017)在《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野菜生长的地域广阔,具有良好的空气环境,而且种类多,污染少,因而食用野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新动向。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和发展,野菜资源由传统方式中的农民自采、自食,逐渐发展为农民采集,人工培育、工厂式加工,从而大量地供应市场或者出口。长沙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蕴藏野菜资源极其丰富,具备了开发、生产野菜产品的优势基础条件。在长沙地区,野菜已经被作为酒店餐馆里面供应的时髦菜,食用的野菜在供应的种类、产量以及供应的期限逐渐增加,所具备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本文的研究目就是探析当地野菜发展的瓶颈,存在的问题,创新地提出促进野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使本地区蕴藏丰富的野菜,进行产业化生产,提升利用价值,使绿色原生态的资源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采收野菜的农户主要为女性,年龄层次在56-66岁之间,文化水平为小学或初中水平。采收的野菜香椿最多,为28.68%;胡葱比重次之,为19.31%。调查的两个镇用于自食的野菜量为8350 kg/年,百分比为43.70%;用于外卖的野菜采收量为10756kg/年,百分比为56.3%,占据更大部分。采收的5种主要野菜中香椿的收入最多,为18.6万元,为农民年收入的2.07%。对于野菜采收的品种、采收量、利用途径,和这些农户的收入水平、住所,以及劳动力数量这几种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农户对野菜的采收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在此基础之上,挖掘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主要是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没有形成产业化等,探索性地提出促进野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是野菜产业化的源头是野菜生产者和种植的园区,利用现有本地的基础环境条件,以科技导向和规范化操作,促进野菜在各方面的综合运用,逐渐实现品牌化策略,增强多方面的研究,逐渐促进野菜产业化,促进野菜经济的发展,利于长沙地区经济极好地发展,并且为以后可能展开的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源[2](2015)在《部分逆境胁迫下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抗逆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是一种C4兼CAM的一年生肉质草本野生植物,是世界第八大常见植物。它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物质、钾元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褪黑激素等多种保健营养成分,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抑制微生物生长等多种功效。它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对干旱、高温、高湿、盐碱及重金属等胁迫具有较高抗性。国内马齿苋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种类型。本文以这两种马齿苋为材料,比较两者在生长、光合以及对干旱和闷棚抗性等方面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其抗逆机制,为开发利用边荒地、修复生态、发展马齿苋资源提供理论参考。在人工智能生物物候培养箱中培养两种类型马齿苋,比较其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和植株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野生型马齿苋植株匍匐生长,叶片细小,茎细,分枝多,主、侧枝区分不明显,花小,花苞和种子也小,但单株花苞数多;栽培型马齿苋直立生长,生长势强,叶片宽大,茎粗,分枝少,主枝和侧枝分枝明显,花大,花苞和种子大,但单株花苞数少。比较夏季田间生长的两种类型马齿苋的气孔及光合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显示:两者的气孔均为平列型,气孔器大小相近,上表皮气孔密度均大于下表皮;但野生型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大于栽培型(P<0.01),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小于栽培型(P<0.05),光合色素含量低于栽培型。在高温高光强下,野生型马齿苋的Fv/Fo、Fv/Fm值高于栽培型,qI/NPQ值小于栽培型,光饱和点高于栽培型、光补偿点低于栽培型。这显示,相比野生型马齿苋,栽培型不耐高光强,也不耐荫。栽培型马齿苋在高光强下光合速率降低可能与其气孔关闭,气孔导度降低从而造成胞间CO2浓度降低等有关。采用自然干旱法比较两种类型马齿苋的耐旱能力,结果显示:野生型较耐短期干旱,栽培型更耐长期极端干旱。虽然栽培型马齿苋先出现叶色变暗及萎蔫下垂现象,但因其茎强大的保水能力,顶部嫩叶长时间不脱落,植株初始死亡时间比野生型晚。干旱处理下,两者的叶片增厚,根系活力和气孔密度增大,表现对干旱的适应特征。而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o和NPQ值增大、Fv/Fm值下降等显示干旱对两者的细胞膜和光合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野生型的变化幅度大于栽培型则提示干旱对野生型的影响更大。干旱胁迫导致两种类型马齿苋体内的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显示马齿苋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以清除过量活性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以降低水势,增强原生质抗脱水能力,维持细胞膨压等机制来适应干旱胁迫。借助夏季闷棚形成的高温、大气高湿和土壤干旱胁迫处理两种类型马齿苋,结果显示:短暂闷棚处理,两种类型马齿苋生长良好,但长期闷棚处理后栽培型马齿苋个别植株出现死亡,显示栽培型马齿苋的耐闷棚能力不及野生型。在闷棚过程中,栽培型马齿苋体内产生的活性氧(O2-、H2O2)量、膜系统损伤程度(相对电导率、MDA)显着大于野生型,显示在闷棚胁迫下,活性氧产生的损伤是胁迫伤害的机制之一;闷棚后期的栽培型植株根系含水量和根系活力下降显着,表明干旱导致的根系受损、吸收水肥能力下降是栽培型马齿苋受胁迫损伤的另一原因。而在闷棚处理下,野生型马齿苋通过气孔开放促进蒸腾以降低叶温;通过增强根系活力以促进根系吸收水肥;通过提高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降低细胞水势,保持细胞水分;通过提高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和AsA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以清除过量活性氧,降低细胞受损程度等机制来适应闷棚产生的逆境环境。综上所述,正常生长条件下,栽培型较野生型株型优、生长潜力大。野生型更能适应高光强以及高温、土壤干旱和大气高湿的闷棚环境。栽培型马齿苋更加耐极端干旱胁迫。因此不同的逆境环境可以种植不同的马齿苋类型,以最大化地适应环境逆境,促进马齿苋的生长。
贾欣娟[3](2011)在《光照强度、生物有机肥和贮藏温度对东风菜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东风菜(Doellingeria scaber Ness.)为研究材料,通过对东风菜在不同光照强度、生物有机肥施肥水平和采后贮藏温度等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品质、产量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分析得出东风菜生长发育适宜的生长环境和采后最佳的贮藏温度,从而为建立优质高产的东风菜栽培技术体系和建立贮藏保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CIRAS-2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通过对东风菜叶片的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二氧化碳和温度响应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风菜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SL)分别为73.8μmol·m-2·s-1和1115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147;C02补偿点(CCP)和饱和点(SC)分别为111.1μmol·mol-1和987.5μmol·mol-1,羧化效率(CE)为0.0316;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T)为28.3℃。2.通过对东风菜进行人工遮阴处理,研究了光照强度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叶片中叶绿素和硝酸盐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75%平均自然光强下叶片具有最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粗纤维和硝酸盐含量较低。生产上用75%自然光强处理下进行东风菜的栽培,可提高光合效率和产品品质。3.在其它环境因子都相同的情况下,在75%自然光强下研究生物有机肥(金圣方复合肥)的不同施用量对东风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不同生物有机肥对东风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纤维的含量、硝酸盐含量和单株产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叶面积和单株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硝酸盐含量先减低后升高,粗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为60Kg/667m2的处理下,东风菜具有最高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产量,最低的硝酸盐含量,较低的粗纤维含量,同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品质。4本试验研究了在-18℃、4℃C、10℃C和25℃四种贮藏温度下对全光照下正常生长的东风菜采后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得出采后东风菜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叶片逐渐黄化,粗纤维的含量升高,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C下贮藏能够使采后东风菜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的粗纤维含量;从而较长时间内保持了东风菜采后的营养含量。4℃C下贮藏,,最低的细胞膜渗透率、丙二醛(MDA)含量和最高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延缓了东风菜衰老进程并延长了贮藏寿命。
徐高福[4](2010)在《我国森林野菜研究利用概况与开发利用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森林野菜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绿色食品,我国研究人员在森林野菜的种类资源、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栽培与加工技术以及食用森林野菜的安全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我国在森林野菜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育种欠缺,生态栽培落后,加工类型单一、品质差等问题.因此,必须研究标准化制种技术,实施有机化栽培,根据森林野菜的特点和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产品的开发,并加强森林野菜资源的保护工作.
陈现臣[5](2007)在《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野菜作为一类新型蔬菜,可丰富人们的餐桌、饮食,而且还是培育新蔬菜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野菜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野菜的驯化、栽培、加工及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河南野菜资源的区系组成、地理分布、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野菜资源已调查到的有328种,隶属37科102属。野菜分布比较集中的科有菊科(58种)、百合科(34种)、十字花科(34种)、伞形科(24种)、唇形科(22种)、五加科(17种)、藜科(16种)、桔梗科(11)、豆科(11种)、报春花科(10)等。此10科含有的种数占全部野菜总数的72.30%。2.野菜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中,草本野菜约占野菜植物总数的71.95%,其中一二年生野菜90种,多年生野菜142种,藤本类野菜4种:木本野菜植物92种。野菜有1/3的种类属于郊野田间野菜,2/3的种类属于山地森林野菜。3.根据食用部位,河南野菜分为叶菜类(223种)、根茎类(41种)、花菜类(30种)、果菜类(24种)、竹笋类(6种)、蕨菜类(4种)。根据河南野菜开发利用现状,已被开发利用的优势种类有38种,约占全部野菜的11.58%,具有潜在开发的种类181种,占55.18%,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种类109种,占33.23%。4.根据河南的地理特征和野菜的分布,河南野菜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即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5.通过对河南野菜资源的现状分析,作者就河南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王文军[6](2004)在《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TO是一个通过推行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国际经济组织。加入WTO后,我国蔬菜生产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世界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在中国加入WTO至际,汉中市提出了把绿色蔬菜产业作为汉中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面对WTO,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仅限于本国范围内,而应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消费需求。必须认真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的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文献综述,阐明了加入WTO后我国蔬菜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中国蔬菜产业必须走绿色食品蔬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冲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把我国蔬菜的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通过对汉中申请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现状的调查,总结了汉中绿色无公害蔬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研究结合汉中蔬菜生产现状,提出了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的发展战略。认为汉中蔬菜产业唯一可行的道路是发展绿色食品蔬菜。要根据汉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做到长远规划,分两步走:到2010年全面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2020年基本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提出对汉中绿色产业要素进行整合包装,引入整体营销观念,对世界推广绿色汉中,进行招商引资,组建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同时提出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实行绿色食品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汉中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周芳[7](2004)在《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调查及特色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追求绿色和保健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国内外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人们将更加注重自我保健,回归自然和追求健康将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山野菜以其天然纯净、营养丰富和具有多种食疗保健功能,拥有药用、食用等商业开发价值,成为蔬菜产业中的热点。 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许多山野菜营养价值很高,有的还含有独特的营养成分或良好的药用价值,是开发新食品的自然宝库。目前,关于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的研究开发报导很少,本文对汉中山区的山野菜资源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对8种特色山野菜做了较系统的营养成分测评,为全国性山野菜资源调查提供区域性资料、为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本文通过民间寻访为主,并辅以文献查阅的方法对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表明:汉中山区山野菜种类共计119科348属587种,其中,种子植物门山野菜种类最多,为84科296属427种,占全部山野菜种类的80.41%:以资源质地分类,草本山野菜占全部山野菜种类的58.94%,为52科346种;木本山野菜占全部山野菜种类的20.10%,为36科118种;真菌类占全部山野菜种类的17.38%,为26科102种。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对贮量较大且民间喜食、常食的71科113种山野菜的生态环境、分布规律、食用部位、民间食用风俗以及医疗保健功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报导;分析了汉中山区所具有的自然、历史、经济、科技优势及汉中山区开发山野菜资源的可行性;依托汉中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提出了山野菜开发利用措施:(1)进行重要种类的营养成分和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2)进行珍稀特有种类的驯化和人工栽培的研究;(3)进行山野菜产品的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形成山野菜研究开发利用的良好格局。 本文又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民间食用广泛、食用方便且品质良好的8种特色山野菜做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8种山野菜分别为:①省沽油(Staphyleabumalda DC.Prodr.):为省沽油科省沽油属;②腐婢(Premna microphylla Turcz.):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⑨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it.)Herb.):为石蒜科石蒜属;④蕺菜(Houttugnia cordata Thunb.):为三白草科蕺菜属;⑤垂盆草(Sedumento叙m Bge.):为景天科景天属;⑥黄篙(〔公月jmL.):为伞形科置离属;⑦水芹(口eth。了。,。”ica(B 1.)Dc.Prodr.):为伞形科水芹属;⑧篇蓄(而伙卯numaviculare L.):为要科要属。分析项目为: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总糖、还原糖、维生素C、胡萝卜素、总黄酮、氨基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 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以省沽油含量最高。 粗纤维以垂盆草含量最高。 总糖、还原糖以石蒜含量最高。 还原糖占总糖百分比、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篇蓄含量最高. 总黄酮以水芹含量最高。 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省沽油含量最高。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百分比以篇蓄最高。 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以垂盆草最高。 综上所述:8种特色山野菜营养成分比较齐全,营养价值总体优于日常栽培蔬菜,其中以省沽油、篇蓄、垂盆草表现最优。8种山野菜是优良的天然食品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张洪生[8](2002)在《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及保鲜加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洪生[9](2001)在《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文中认为 盐渍山野蔬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变褐发黑现象,这样就会给进一步加工及市场销售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下面介绍的方法不仅可使盐渍变褐发黑的山野蔬菜叶绿素还原,加工分装后还能长期处于鲜绿状态。本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极佳。 一、脱盐 把盐渍过的山野蔬菜放入3倍的清水中,浸泡8~14小时,再用清水反复清洗,到清洗
张洪生[10](2001)在《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及保鲜加工技术》文中指出
二、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野菜的定义 |
1.2 野菜的特点 |
1.3 野菜开发利用的方向 |
1.4 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的方法 |
2 生态自然环境条件调查 |
2.1 区域概况 |
2.2 气候 |
2.3 地形、水资源和植被 |
3 区位条件调查 |
4 栽培及加工技术发展现状 |
5 长沙市野菜资源销售前景 |
6 政策带动 |
7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调查 |
8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
8.1 调查方法 |
8.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及存在问题 |
1 野菜开发利用趋势 |
1.1 市场效益可观 |
1.2 野菜市场潜力巨大 |
2 野菜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保护不足,野菜资源被破坏 |
2.2 野菜资源利用率不高 |
2.3 野菜的研究极为欠缺 |
2.4 工艺和野菜成品单调 |
2.5 缺少大型的支撑企业 |
第四章 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对策 |
1 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野菜资源的规划和保护 |
2 加强野菜的引种驯化研究 |
3 加强对野菜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的研究 |
4 增加栽培野菜的面积,实行标准化生产 |
5 重视野菜加工,提升野菜的附加值 |
5.1 完善野菜加工 |
5.2 进行综合性开发、充分利用野菜资源 |
6 逐步品牌化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1 结论 |
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部分逆境胁迫下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抗逆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耐旱性研究进展 |
1.2 植物高温胁迫研究进展 |
1.3 马齿苋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生物学特性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培养方法 |
2.1.2 观测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营养生长 |
2.2.2 生殖生长 |
2.2.3 器官形态特征 |
2.3 结论 |
第3章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气孔和光合特性的对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分析 |
3.2.1 气孔比较 |
3.2.2 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3.2.3 荧光参数比较 |
3.2.4 光强-光合响应曲线比较 |
3.2.5 不同光强下的光合参数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两种类型马齿苋的气孔差异 |
3.3.2 两种类型马齿苋的光合能力差异 |
3.3.3 两者对高光强的抗性差异 |
第4章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耐旱能力比较与耐旱机制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自然干旱模拟 |
4.2.2 植株外部形态变化 |
4.2.3 水分生理指标的变化 |
4.2.4 细胞膜系统变化 |
4.2.5 叶片厚度及表皮气孔密度的变化 |
4.2.6 光合能力变化 |
4.2.7 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耐闷棚能力比较及机制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闷棚处理对外部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
5.2.2 闷棚处理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5.2.3 闷棚处理对水分相关指标的影响 |
5.2.4 闷棚处理对氧化伤害和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耐闷棚能力比较 |
5.3.2 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抗性机制分析 |
第6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光照强度、生物有机肥和贮藏温度对东风菜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东风菜的研究现状 |
2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生物有机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贮藏温度对蔬菜作物采后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东风菜光合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n的光响应曲线 |
2.2 Pn的CO_2响应曲线 |
2.3 Pn的温度响应曲线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光照强度对东风菜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2.2 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
2.3 不同光照强度对东风菜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对东风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有机肥对东风菜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 |
2.2 生物有机肥对东风菜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贮藏温度对东风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东风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东风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东风菜生理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森林野菜研究利用概况与开发利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与利用概况 |
1.1种类资源 |
1.2营养价值 |
1.3药用功能 |
1.4栽培技术 |
1.5加工技术 |
1.6食品安全 |
2森林野菜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森林野菜制种和品种选优欠缺 |
2.2对生态栽培重视不够 |
2.3加工类型单一、品质差 |
3森林野菜开发利用建议 |
3.1开展森林野菜标准化制种研究 |
3.2推行森林野菜有机化栽培 |
3.3大力开发森林野菜加工产品 |
3.4加强森林野菜资源保护 |
4前景展望 |
(5)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2 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野菜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
1.2.1 野菜的特点 |
1.2.2 我国野菜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1 河南省气候概况 |
3.2 河南省地理概况 |
4 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
4.1 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
4.2 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确定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的重点区域 |
4.3 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时间的选择和确定 |
4.4 采用资源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原则 |
5 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及类型 |
5.1 河南省野菜植物资源的区系组成 |
5.2 河南省野菜资源的地理分布 |
5.2.1 黄淮海平原区 |
5.2.2 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 |
5.2.3 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 |
5.2.4 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 |
5.3 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分类 |
5.3.1 河南省野生蔬菜生活型组成 |
5.3.2 河南省野生蔬菜分类 |
5.4 河南省常见野菜与传统蔬菜营养成分比较 |
5.4.1 常见高蛋白野菜 |
5.4.2 常见高脂肪野菜 |
5.4.3 常见高胡萝素野菜 |
5.4.4 常见高维生素C野菜 |
5.4.5 常见高核黄素(V_B)野菜: |
5.5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6 河南省野生蔬菜名录 |
6.1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6.1.1 蕨科Ptoridaceae |
6.1.2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6.2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6.2.1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
6.2.2 榆属科Ulmaceae |
6.2.3 桑科Moraceae |
6.2.4 蓼科Polygonaceae |
6.2.5 藜科Chenopodiaceae |
6.2.6 苋科Amaranthaceae |
6.2.7 马齿苋科Prtulacaceae |
6.2.8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
6.2.9 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
6.2.10 十字花科Cruciferae |
6.2.11 蔷薇科Rosaceae |
6.2.12 豆科Leguminosae |
6.2.13 苦木科Simarubaceae |
6.2.14 楝科Meliaceae |
6.2.15 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
6.2.16 柳叶菜科Onagraceae |
6.2.17 五加科Araliaceae |
6.2.18 伞形科Umbelliferae |
6.2.19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
6.2.20 龙胆科Gentianacvae |
6.2.21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
6.2.22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
6.2.23 唇形科Labiate |
6.2.24 茄科Solanaceac |
6.2.25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
6.2.27 败酱科Valerianaceae |
6.2.28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
6.2.29 桔梗科Campanulaceae |
6.2.30 菊科Compositae |
6.2.31 泽泻科Alismataceae |
6.2.32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
6.2.33 禾本科Gramineae |
6.2.34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
6.2.35 百合科Liliaceae |
7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建议 |
7.1 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有序地发展野菜产业 |
7.2 提高对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认识,充分利用野菜资源 |
7.3 开发野菜必须首先注意安全性 |
7.4 制定野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保护野菜资源 |
7.5 注意野菜栽培的区域性特点 |
7.6 创造性地开展野菜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 |
7.7 密切关注野菜产品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7.8 野菜采后宜进行多元化处理,提高野菜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
7.9 野菜育种需特殊对待 |
7.10 野菜开发走无公害产业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6)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综述 |
1.1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影响 |
1.1.1 WTO简介 |
1.1.2 中国加入WTO是历史和战略性的选择 |
1.1.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1.1.4 加入WTO后对我国蔬菜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
1.2 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是我国蔬菜产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唯一途径 |
1.2.1 绿色食品蔬菜简介 |
1.2.2 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是我国蔬菜产业冲破贸易技术壁垒,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唯一途径 |
第二章 研究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战略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章 汉中市绿色食品蔬菜发展的现状调查 |
3.1 汉中市绿色食品蔬菜生产背景和发展规划 |
3.1.1 汉中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2 汉中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优越的自然条件 |
3.1.3 目前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规划 |
3.2 汉中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现状调查 |
3.2.1 关于对绿色食品蔬菜认识的调查 |
3.2.2 关于汉中市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的调查 |
3.2.3 关于汉中无公害绿色蔬菜施肥问题的调查 |
3.2.4 关于汉中无公害绿色生产中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
3.2.5 关于汉中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中采后处理现状的调查 |
3.3 总结 |
第四章 WTO环境下汉中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战略 |
4.1 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
4.1.1 以“绿色食品蔬菜”作为汉中蔬菜唯一发展目标 |
4.1.2 坚持分两步走的发展模式,到2010年全面达到A级绿色食品蔬菜的水平,2020年全面达到AA级绿色食品蔬菜的水平 |
4.1.3 汉中2002-2020年绿色食品蔬菜发展目标 |
4.2 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的战略布局 |
4.2.1 山区反季节绿色食品蔬菜基地 |
4.2.2 平川远郊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 |
4.2.3 近郊设施绿色食品蔬菜基地 |
4.2.4 水生绿色食品蔬菜基地 |
4.2.5 汉中绿色蔬菜基地发展规划表 |
4.3 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的营销战略 |
4.3.1 面对WTO引入整体营销观念,向国内外推广“绿色汉中”的概念 |
4.3.2 对汉中绿色蔬菜生产要素整合包装,积极招商引资,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绿色食品蔬菜” |
4.3.3 培育精品名牌,发挥品牌效应,带动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向前发展 |
4.4 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的宏观保障措施 |
4.4.1 建立全市统一的协调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办公室 |
4.4.2 完善相关法规系统,实行绿色食品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 |
4.4.3 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蔬菜”的监督管理网络系统,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影响 |
5.2 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是冲破贸易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唯一途径 |
5.3 汉中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
5.4 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的发展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调查及特色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Ⅰ 文献综述 |
1 山野菜资源概况 |
1.1 全国山野菜资源概况 |
1.2 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概况 |
2 山野菜的功用 |
2.1 营养价值 |
2.2 药用价值 |
2.3 抗氧化功能 |
3 山野菜的食用方法 |
4 山野菜研究开发利用现状 |
4.1 全国山野菜基础性研究现状 |
4.2 全国山野菜开发利用现状 |
4.3 汉中山区山野菜研究开发利用现状 |
5 山野菜研究开发利用前景及研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
5.1 山野菜研究开发利用前景 |
5.2 山野菜研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
6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Ⅱ 研究部分 |
1 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调查 |
1.1 引言 |
1.2 内容与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调查方法 |
1.2.3 鉴定方法 |
1.3 调查结果 |
1.3.1 种子植物门 |
1.3.2 蕨类植物门 |
1.3.3 真菌植物门 |
1.3.4 藻类植物门 |
1.4 讨论 |
1.5 结论 |
2 汉中山区8种特色山野菜营养成分测定与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3 材料处理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4.1 测定项目 |
2.2.4.2 测定方法 |
2.2.4.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水分、灰分、粗纤维及粗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2 粗脂肪含量测定结果 |
2.3.3 总糖、还原糖含量测定结果 |
2.3.4 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结果 |
2.3.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6 氨基酸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地区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卢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2]部分逆境胁迫下野生型和栽培型马齿苋抗逆性比较[D]. 张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3]光照强度、生物有机肥和贮藏温度对东风菜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D]. 贾欣娟.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4]我国森林野菜研究利用概况与开发利用建议[J]. 徐高福. 林业调查规划, 2010(01)
- [5]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D]. 陈现臣.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 [6]WTO环境下汉中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战略研究[D]. 王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 [7]汉中山区山野菜资源调查及特色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D]. 周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 [8]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及保鲜加工技术[J]. 张洪生. 蔬菜, 2002(02)
- [9]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保鲜技术[J]. 张洪生.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1(Z2)
- [10]盐渍山野(蔬)菜绿色还原及保鲜加工技术[J]. 张洪生. 保鲜与加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