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子工程”结硕果(论文文献综述)
陈乐[1](2021)在《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及成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关乎国家人力资源和未来发展,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结合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现状及国情,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我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热门模式,其运行效果仍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选取一个市级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和一个省级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主持人及部分成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围绕名师工作室的核心四要素即制度、主持人、成员及活动,从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的内涵价值、制度导向、组织结构关系、活动特点及教师学习五方面着手,对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的优势、运行特征及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进行名师及名师工作室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及名师工作室的研究现状,最后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教师学习理论;第三部分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概况,从政策解读到“湖北名师工作室”结构特征分析;第四部分为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及成效分析;第五部分为探析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建议,包括研究结论、名师工作室建设策略及研究反思。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名师工作室优势突出,具有运行管理限制少、成员选拔无地域限制、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学科研同步培养等优势,运行发展追求高定位、高要求、高质量。(2)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有显着特征。主持人与成员对名师工作室模式的性质定位存在认知差异,工作室愿景与成员个体发展目标基本一致,名师工作室价值获高度认同,组织成员能够实现角色转变;管理制度以激励为导向,人员选拔基于自愿原则进行双向选择;组织结构关系整体和谐稳定,内部合作较频繁,主持人与成员相互评价较高;名师工作室活动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科研齐头并进,能够满足成员发展需求;名师工作室中教师学习主要依靠个体自主性,学习内容注重深度及广度的延伸。(3)名师工作室共同研讨创造的教学成果丰硕,且工作室借助网络其影响力日益增大。同时名师工作室能为成员个体带来丰富效益,成员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等精神特征增强,且在赛课、教学及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显着提升。(4)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高效长久地运行的影响因素包括由学习资源及名师资源组合而成的优质资源,个体自主性,合作文化及由经费、学习、政策构建的外部支持系统。为促进名师工作室长效运行发展,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要打造有效的学习文化,助力教师自主发展;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融合多样的信息技术,扩大名师工作室影响力。
邵新羚,吴梦茹,邱辉强[2](2020)在《帮到点子上 扶到关键处 驻到心坎里——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挂点帮扶工作结硕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秋的赣鄱大地,硕果累累,稻谷飘香。国庆长假后,行走在吉安县敦厚镇南街村和铜鼓县港口乡赤洲村,处处可见收割机正在田里收割稻子,广袤的田野上机声隆隆,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这两个村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挂点帮扶村。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扑下身子、倾情投入,狠抓基层党建,壮大产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村民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胡迎春,宋修伟[3](2020)在《贵州锦屏:苗乡侗寨万户开》文中认为青山似锦,秀丽如屏。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县山水旖旎、风景如画。这里聚居着16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5%以上,是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多文化共存的宝地。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产业落后,锦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深度贫困曾是这个地方甩不掉的沉重"枷锁"。
张雷[4](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杨穆[5](2019)在《《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三峡移民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启动,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三峡移民。从移民工作开始至今,关于三峡移民工作进展、移民工作中的问题、移民生活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一直受到媒体的持续关注,成为媒体的聚焦之点。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以《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北日报》1992年-2008年间的518篇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样本,探究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如何呈现该议题的,对各个类目进行梳理,如对报道来源、报道时间及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典型报道进行新闻图式分析、微观语义结构分析、风格和修辞分析,并总结《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及不足。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结合访谈《湖北日报》记者得到的一线采编经验,探究《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及启示。本文梳理《湖北日报》在对该议题报道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观察报道特色和不同移民时期报道的变化情况,《湖北日报》对三峡移民议题关注度极高,设立专版专栏报道、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注重各界意见的反馈并保持与读者互动,同时也存在负面信息的回避、移民角色边缘化、议题深度性不足的问题。结合《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观察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为今后其他工程移民报道提供借鉴。相关议题的报道应该注意“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社会需要”、“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的人情味”、“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为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起到推动移民工作顺利进展的积极作用。
阿智卿[6](2018)在《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是民生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保障和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民生工程的项目绩效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民生工程项目的绩效管理体系,为此,本文以“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为题开展研究。作者结合工作实际,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实地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对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价环节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了项目实施和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三,初步搭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完整和实用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权重,并针对四个县(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展示了绩效评价的过程;最后,提出了旨在提升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论文丰富了民生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理论,对今后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的绩效管理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谭宏旭[7](2016)在《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主党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要素之一。近年来,民主党派逐渐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参政议政上来,并通过民主协商、调研报告、政协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建言献策,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本文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运用协商民主、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多源流”理论,研究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本文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章对民主党派、政党协商、参政议政等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协商民主、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多源流”理论。第2章介绍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现状,总结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第3章分析了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4章针对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的对策建议。结论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和意义。
胡焱[8](2014)在《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太湖县农家书屋为例》文中提出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这项实施了6年的文化惠民工程,在不同的场合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在不同的视角中呈现不同的样貌,媒介文本塑造的“农家书屋”和个体话语表达中的“农家书屋”有哪些异同?这些不同的背后体现了什么?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中出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媒介呈现”和“个体表达”两个层面研究太湖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论文主体包含六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是介绍选题来源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交代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章“媒介呈现”部分以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以内容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中国农家书屋网的2012-2013年“要闻”栏目和“各地动态”栏目的报道为媒介样本,分析农家书屋形象是如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建构的,考量两种建构路径之间的重合度,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三章“个体表达”部分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太湖县的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为研究地点,通过对太湖县村民、农家书屋管理员展开问卷调查和对太湖县村民、农家书屋管理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来研究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过程中政策与媒介的互动,政策与“人”的互动,分析“行动中的文本”与“行动中的人”如何彼此建构、作用、消解,进一步延展到去思考消解后如何重构。第四章从社会传播环境和文化传播过程两条线索展开分析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困境及成因,认为当前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包括文化行动基础的缺失,文化认同的危机,乡村文化的“去价值”,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涵盖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的鸿沟,内容与需求断裂,政策宣传渠道低效,主导机制与反馈机制脱轨。第五章尝试对前文提出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以百里镇吴畈村的李传合的农家文化大院为个案,探讨社区共同体的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结语和反思强调大众媒体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思研究中的不足。
汪伟[9](2014)在《“晒X”构式的“自主依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构式“晒X”日益流行,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前人对该构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词汇、语义、语用和认知层面的静态描述阶段,并没有找出该构式生成和意义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本文在描述了从网上搜集到的418条语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其进行了动、静态两方面分析。本研究通过构建“A/D+”模型来统一阐释“晒X”构式的成因,且以其为理论框架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来量化分析该构式。在“晒X”构式中,不能独立存在的“晒”是依存成分,需要自主成分“X”的语义来明示其意义。根据Langacker,自主-依存联结模型(A/D模型)认为该结构内部存在内在的对应联结性和不对称性,但它只能用来解释复合结构的意义传承自A/D的语义凸显,并没有详述有关成分如何能结合产生出新义,即该模型对内部的生成机制究竟是什么的论述语焉不详。因此,本文通过“M-压制(隐喻压制和转喻压制)”来修补A/D模型,以期能对“晒X”构式进行深入探析。“A/D+”模型运作机制如下:图中的虚线指“对应关系”,复合结构是基于依存结构和自主结构整合而成的实体,其语义由依存结构的语义突显传承而来。当出现不规则搭配时,自主成分“X1”和依存成分“晒1”经过图下中间的实线框(即M-压制框)的认知加工,作为射体的依存成分“晒1”经过隐转喻压制,提供了次结构界标,即详述位。当自主成分“X1”经过隐转喻压制形成“X2”并填入此详述位时,就会对“晒2”进行详细阐释,在“晒2”次结构的语义凸显和“X2”的传承中,复合结构的意义得以生成。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本文系统探究了“晒X”构式的生成机制,即将A/D模型和M-压制结合起来,建构了“A/D+”模型,一方面修补了Langacker(1987)的观点,弥补了前人研究之不足。本研究还首次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一种“压制”,提出“M-压制”,它在“晒X”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本文针对“晒X”构式在不同句法语境里的含义,总结出该构式的原型义和特殊义。其原型义为“呈现某物”,是其所有引申义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晒X”构式的特殊义有“分享”、“使…公开”、“展示…”、“竞争,比拼”、“炫耀”、“揭露”、“坦白”等。第三,笔者首次从百度、谷歌和CNKI上收集了418条晒X语料,并从词汇、语音、语义、句法、语用等层面系统分析了该构式。
陈天忠[10](2011)在《文二翀传奇》文中研究表明文二翀,本名文爱民,生性耿直,干筋火旺,经常不按"规则"出牌,脑壳里"花花点子"多。人们喜欢他的"直",更喜欢他的"翀",便给他取了个绰号"文二翀"。同事这么叫,朋友这么叫,领导这么叫,连老婆孩子在家里也这么叫。久而久之,"文二翀"愈叫愈响,叫他本名的反而越来越少了。文二翀今年还不满五十岁,却在乡镇摸
二、“点子工程”结硕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子工程”结硕果(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及成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心 |
1.1.2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理念 |
1.1.3 名师工作室是高效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名师 |
2.1.2 名师工作室 |
2.2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2.3 名师工作室研究现状 |
2.3.1 怎么样: 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研究 |
2.3.2 怎么做: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管理研究 |
2.3.3 怎么建: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策略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学习共同体理论 |
2.4.2 教师学习理论 |
3 湖北省名师工作室概况 |
3.1 湖北省名师工作室相关政策解读 |
3.1.1 管理运行模式灵活 |
3.1.2 成员组织结构合理 |
3.2 “湖北名师工作室”结构特征 |
3.2.1 “湖北名师工作室”地域分布 |
3.2.2 “湖北名师工作室”学段分布 |
3.2.3 “湖北名师工作室”学科分布 |
4 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与成效分析 |
4.1 内涵价值 |
4.1.1 性质定位: 见仁见智——差异与共识并存 |
4.1.2 价值认同: 云集响应——价值与优势突出 |
4.1.3 角色转变: 恪尽职守——责任与荣誉并重 |
4.2 制度导向 |
4.2.1 选拔考核制度: 自觉自愿,志存高远 |
4.2.2 运行管理制度: 真抓实干,务实求效 |
4.3 组织结构关系 |
4.3.1 沟通交流: 过从甚密——纵向引领强,横向互动多 |
4.3.2 影响评价: 学无常师——互为学习者,良师兼益友 |
4.4 活动特点 |
4.4.1 活动方式: 双管齐下——线上加线下,安排合理化 |
4.4.2 活动主题: 齐头并进——教学加科研,创新为核心 |
4.5 教师学习 |
4.5.1 W名师工作室: 工作学习化 |
4.5.2 H名师工作室: 学习碎片化 |
4.6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成效 |
4.6.1 集体成效 |
4.6.2 成员成效 |
5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影响因素 |
5.1 优质资源 |
5.1.1 学习资源 |
5.1.2 名师资源 |
5.2 个体自主性 |
5.2.1 活动自主性 |
5.2.2 学习自主性 |
5.3 合作文化 |
5.4 外部支持 |
5.4.1 经费支持 |
5.4.2 学校支持 |
5.4.3 政策支持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名师工作室优势 |
6.1.2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特征 |
6.1.3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成效 |
6.1.4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影响因素 |
6.2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策略 |
6.2.1 打造有效的学习文化,助力教师自主发展 |
6.2.2 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强化教师科研能力 |
6.2.3 融合多样的信息技术,扩大工作室影响力 |
6.2.4 编织多维的关系网络,促进工作室长效发展 |
6.3 研究反思 |
6.3.1 创新 |
6.3.2 不足 |
6.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5年~2020年省级化学名师工作室(中学)名单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2)帮到点子上 扶到关键处 驻到心坎里——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挂点帮扶工作结硕果(论文提纲范文)
帮到点子上———培育富农产业,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
扶到关键处———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建设和谐秀美乡村 |
驻到心坎里———打造一支带不走、善攻坚的扶贫队伍 |
(3)贵州锦屏:苗乡侗寨万户开(论文提纲范文)
既要搬得出 更要过得好 |
重点补短板 精准强弱项 |
帮在关键处 扶到点子上 |
驻村“三人组” 一线“特种兵”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三峡移民报道的界定 |
1.1.2 媒体选择及分析单位 |
1.2 样本选择 |
1.2.1 样本的选取理由 |
1.2.2 样本的时间范围 |
1.2.3 样本的获取方法及原则 |
1.3 类目建构及其原则 |
第二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分析 |
2.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形式层面分析 |
2.1.1 报道时间及数量 |
2.1.2 报道来源 |
2.1.3 报道版面、篇幅及标题显着度 |
2.1.4 报道配图 |
2.1.5 报道体裁 |
2.2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内容层面分析 |
2.2.1 报道主题 |
2.2.2 报道倾向 |
2.2.3 报道重心 |
2.2.4 报道地区 |
2.2.5 标题及评价性报道关键词 |
第三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
3.1 话语分析的样本选择 |
3.2 新闻图式分析 |
3.3 微观语义结构分析 |
3.4 风格和修辞分析 |
3.4.1 词汇语句具有积极指向性 |
3.4.2 语言生活化,叙事故事化 |
3.4.3 多使用引语及数字 |
第四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与不足 |
4.1 特色分析 |
4.1.1 设立专版专栏报道 |
4.1.2 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 |
4.1.3 注重各界意见反馈,保持与读者互动 |
4.2 存在不足 |
4.2.1 负面信息的回避 |
4.2.2 移民角色边缘化 |
4.2.3 议题深度性不足,文本可读性不强 |
第五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
5.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 |
5.1.1 选题来源及报道主题 |
5.1.2 报道立足点及社会功能 |
5.1.3 拓展与丰富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 |
5.2 对其他工程移民报道的启示 |
5.2.1 报道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 |
5.2.2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受众需要 |
5.2.3 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人情味” |
5.2.4 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 |
5.2.5 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内容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绩效管理理论 |
二、投入产出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价现状 |
第一节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总体情况 |
一、项目实施情况 |
第二节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基于投入产出理论,运用专家打分法开展绩效评价 |
第三节 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的绩效管理案例 |
第四章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
第一节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实施的存在问题 |
一、任务下达脱离实际 |
二、资金保障不到位 |
三、实际补助对象偏离政策初衷 |
四、建设控制标准未严格达标 |
五、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 |
六、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尚待加强 |
七、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第二节 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疏漏 |
二、对各地管理绩效的认定依赖于各自上报数据 |
三、权重赋予不够合理,部分重要事项赋值偏低 |
四、检查方式有待优化,未严格交叉检查 |
五、评价主体缺位 |
六、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够充分 |
第五章 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三、各指标评价标准 |
第二节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 |
一、跟踪评价点项目延伸检查总体情况 |
二、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维度指标进行排序 |
三、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完善云南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管理的工作建议 |
第一节 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建议 |
一、科学确定,合理分配任务目标 |
二、保障资金,着力解决资金供给不足 |
三、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对象要求 |
四、加强政府引导,调整建设控制标准 |
五、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
六、完善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
七、全面实施财政绩效管理 |
八、推进实施精准管理 |
第二节 项目绩效管理方面的工作建议 |
一、强化内部自评环节 |
二、优化外部评价体系 |
三、推进项目信息公开透明 |
四、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
五、绩效评价标准统一化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论文的创新点 |
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一) 相关概念 |
1. 民主党派 |
2. 政党协商 |
3. 参政议政 |
(二) 理论阐释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2. 公共治理理论 |
3. 社会政策多源流理论 |
二、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现状分析 |
(一)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发展概况 |
1.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组织发展 |
2.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员队伍 |
(二)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体制机制 |
1. 参政议政组织职能配置 |
2. 参政议政具体工作制度 |
3. 参政议政工作流程 |
(三)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成就和经验 |
1. 参政议政工作成就 |
2. 参政议政经验 |
三、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 |
1. 参政议政工作层次仍然较低 |
2. 参政议政工作过程仍不顺畅 |
3. 参政议政工作的实效和质量仍然不高 |
4. 参政议政工作人才队伍仍然匮乏 |
5. 参政议政工作后勤保障仍然不足 |
6. 社会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认识不足 |
(二) 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
1. 参政议政体制不完善 |
2. 参政议政机制不健全 |
3. 参政议政资源相对缺乏 |
4.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足 |
5.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薄弱 |
四、完善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参政议政的对策建议 |
(一) 执政党要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完善政党协商制度 |
1. 提高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认识 |
2. 大力支持和倡导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 |
3. 以党内民主促进多党合作 |
(二) 严格落实参政党相关政策,加强参政议政工作保障 |
1. 加强党外人士的选拔任用 |
2. 完善各项工作保障制度 |
3. 充分民主党派保障知情明政权利 |
(三) 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激发参政议政工作活力 |
1. 加强思想建设 |
2. 加强制度建设 |
3. 加强理论建设 |
(四) 加强人才选拔培训,打造参政议政骨干队伍 |
1. 注重吸纳参政议政优秀人才 |
2. 加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 |
3. 推动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设 |
(五)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建设“党外智库” |
1. 创造有利于参政议政的社会氛围 |
2.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党外智库作用 |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创新共享的时代主题 |
1. 坚持地方党委和农工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2. 努力把握创新共享的时代主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太湖县农家书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田野调查 |
(一) 田野地点 |
(二) 田野经历 |
五、核心问题 |
第二章 媒介呈现:媒体文本中的农家书屋 |
一、新闻框架 |
二、样本的选取 |
三、方法的确定 |
四、各类目量化结果及分析 |
(一) 总体分析 |
(二) 主题框架 |
(三) 叙事框架 |
(四) 呈现方式框架 |
第三章 个体表达:不同“人”眼中的农家书屋 |
一、农民视角中的农家书屋工程 |
(一) 关于太湖县农民阅读需求及对农家书屋知晓度问卷调研 |
(二) “不近”与“不进”:农家书屋为谁而建? |
二、乡村图书管理员视角中的农家书屋工程 |
(一) 关于太湖县农家书屋现状的问卷调研 |
(二) 没人看与无人管——农家书屋管理员眼中的农家书屋 |
三、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眼中的农家书屋 |
(一) 夹心人——多重压力下的尴尬 |
(二) 埋头干与无保障——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生存现状 |
(三) 不得不做与考评指标——文化站工作人员眼中的农家书屋 |
四、县文广新局干部眼中的农家书屋 |
(一) 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脱节 |
(二) 致富黄金屋与农家书堆——媒体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
第四章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 |
(一) 文化行动基础的缺失 |
(二) 文化认同的危机 |
(三) 乡村文化的“去价值” |
(四) 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 |
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藩篱 |
(一) 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的鸿沟 |
(二) 内容与需求断裂 |
(三) 政策宣传渠道低效 |
(四) 主导机制与反馈机制脱轨 |
第五章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何以可能 |
一、李传合和他的农家文化大院 |
(一) 如何建设和推广 |
(二) 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
二、社区共同体;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出路 |
结语和反思:大众媒体要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内容分析编码表 |
附录二:太湖县农家书屋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太湖县农民阅读需求及对农家书屋知晓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访谈提纲核心问题 |
附录五:部分受访者名录 |
附录六: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晒X”构式的“自主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TABLE OF CONTENTS |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2 Objective of the Study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Definition of "Shai X" Construction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Shai X" Construction |
2.3.1 Lexicological Approaches |
2.3.2 Semantic Approaches |
2.3.3 Pragmatic Approaches |
2.3.4 Cognitive Approaches |
2.4 The Gap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Theoretical Basis |
3.2.1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A/D-alignment) |
3.2.1.1 Introductory Remarks |
3.2.1.2 The Core Concepts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
3.2.1.3 Four Basic Factors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
3.2.1.4 The Operating Procedure of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
3.2.2 Construction Coercion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
3.2.2.1 Argument Structure |
3.2.2.2 Construction Coercion |
3.2.3 Metaphor and Metonymy |
3.2.3.1 Metaphor |
3.2.3.2 Metonymy |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 “A/D+” Model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Introduction |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
4.2.1 Lexicological Features |
4.2.2 Phonological Features |
4.2.3 Semantic Features |
4.2.4 Syntactic Features |
4.2.5 Pragmatic Features |
4.2.5.1 Productivity |
4.2.5.2 Economy |
4.2.5.3 Novelty |
4.2.5.4 Vagueness |
4.3 Data Analysis with “A/D+” model |
4.3.1 Analysis of “Shai+concrete noun” Constructions |
4.3.2 Analysis of “Shai+abstract noun” Constructions |
4.3.3 Analysis of “Shai+verb” Constructions |
4.3.4 Analysis of “Shai+adjective” Constructions |
4.3.5 Analysis of “Shai+others”Constructions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Data of shai X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
四、“点子工程”结硕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及成效研究 ——基于多案例分析[D]. 陈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帮到点子上 扶到关键处 驻到心坎里——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挂点帮扶工作结硕果[J]. 邵新羚,吴梦茹,邱辉强. 时代主人, 2020(10)
- [3]贵州锦屏:苗乡侗寨万户开[J]. 胡迎春,宋修伟.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20(09)
- [4]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5]《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D]. 杨穆. 广西大学, 2019(01)
- [6]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阿智卿. 云南大学, 2018(01)
- [7]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问题研究 ——以中国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例[D]. 谭宏旭. 内蒙古大学, 2016(12)
- [8]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太湖县农家书屋为例[D]. 胡焱. 安徽大学, 2014(08)
- [9]“晒X”构式的“自主依存+”研究[D]. 汪伟.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
- [10]文二翀传奇[J]. 陈天忠. 青年作家,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