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彩电价格战的理性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皮圣雷[1](2013)在《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企业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不少企业都实施了横纵向整合,希望“先做中国第一,后做世界第一”,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在进行横向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既受到转型期市场分割制度情境的影响,又或多或少地面临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区域企业为主的双重竞争威胁。面对这样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国企业需要通过科学选择并有效实施一系列竞争行动(或说竞争策略组合),来发挥整合优势和区域灵活性优势,并最终实现绩效的快速增长。管理模式作为企业内部结构的重要内容,既取决于横向整合企业的总体战略决策,也对企业行为决策,尤其是竞争行为决策构成影响与约束。为了帮助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在特殊制度情境下和特殊竞争格局中根据自身既定管理模式理性地选择适宜的竞争策略组合,本文聚焦于“在转型期中国市场分割制度情境下,不同管理模式的横向整合企业如何选择动态竞争策略组合会收到更好的竞争效果,增加绩效?”这一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选择了中国空调、汽车和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协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与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协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的差异性与绩效之间存在绩效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2)市场分割对竞争策略组合以及管理模式对绩效的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作用;3)市场分割制度的影响对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与管理模式协调性的交叉项构成调节影响;市场分割、横向整合企业的竞争策略组合差异性以及管理模式中心性三者对绩效存在较显着的交叉作用。本文的研究将竞争行为的影响因素延伸到了管理模式等概念中,补充了竞争行为的分析框架;其次本文对企业竞争动态性的描述视角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竞争对手类型动态性问题;再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较深入和系统地讨论了市场分割制度情境对竞争行为的影响机理。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就中国当前横向整合企业普遍采取的四种管理模式逐一确立了适宜的竞争策略组合,因而对中国企业寻求管理模式与竞争策略的匹配提供了实践启示。
王海波[2](2010)在《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不知所措、盲目定价,企业定价混乱,不仅伤害了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品牌树立,而且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剧烈,企业更加无所适从,造成市场企业间的恶性循环。追根究底,造成企业定价混乱,定价盲目跟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定价缺乏理论指导,通常是根据市场经验和决策者的一人想法而决定企业定价。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定价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明确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含义。产品如何定价,是企业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优势,创造利润,一直是企业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定价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内涵,试图通过对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分析,来帮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摆脱价格战的困扰。本文通过对企业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企业定价背后的经济学内涵,证明企业定价不是只靠经验和总结,而是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本文认为企业定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价格战和企业定价方法单一,并为企业提出了理论指导建议。希望能帮助企业走出价格战泥沼,成功实现利润增长。本文结构为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内容结构及文章价值。第二章是定价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着重对企业的各种定价方法进行经济学分析,包括赢利性定价(利润驱动定价、损益平衡定价、产品线定价);价值定价(基于顾客价值的定价、基于质量等级的定价、二部定价);细分定价(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竞争导向定价(定价博弈、价格联盟);需求导向定价(撇脂定价、渗透定价);第四章是定价经济学分析对现实的启示,首先要分析企业定价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对企业定价的建议。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
熊啸[3](2008)在《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促进家电企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家电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己经从产业的初级阶段不断走向成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企业。但是经济的全球化导致家电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家电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鉴于中国家电企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为扩大市场、获取技术以及绕过贸易壁垒,中国家电企业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赵寿森[4](2007)在《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石油开采业深层次重组改制的推进,我国石油开采业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而石油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成本的竞争。置身入世以来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石油开采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在加快改革、改组、改造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石油开采业现行以“水平法”预算为核心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虽然初步抑制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的上升势头,但其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短期行为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因此,本文以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方法的认识为起点,通过分析我国石油开采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总结借鉴国外石油公司成本管理创新实践,创新性地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并进行相应的应用创新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业完善成本管理体制、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特征、管理模式和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工具;2.本文在运用战略环境分析进行我国石油开采业总体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运用SCP模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对世界石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竞争策略为成本竞争;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五个层次的架构,具体包括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任务、目标、原则、内容、组织与实施,随之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据此对我国石油开采业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3.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本文在国内首次构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内容体系包括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管理实施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包括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和生产成本动因分析,并分析了三大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4.依据石油开采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论文对我国石油开采业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明确我国石油开采业各价值环节的成本竞争地位,通过建立我国石油开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数量模型,探索了我国石油开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存在的优化空间;同时,实证研究了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动因的现状。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的实证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决策提供了战略性信息,揭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培育成本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应用生产成本动因分析来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方法,提出了“成本动因预算法”。5.依据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战略性信息及“成本动因预算法”的应用思路,本文提出了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冯桂平[5](2008)在《中国家电企业竞争行动与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源的地位的迅速提升等因素所带来的变化,改变了竞争优势的源泉、营造与保护机制及可持续性,企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态的环境。这是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环境,任何要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企业都必须通过深思熟虑的竞争行动和实践,持续不断地创造出一系列临时优势,从一个临时优势迅速转移到另一个临时优势,为对手设置一个又一个移动的目标,从而保证企业总体优势的可持续性,并形成企业新的战略思维模式。因此,在动态竞争中,对企业间竞争动力的考察最后都落到了企业的行为层面,研究中使用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企业的具体行为。目前,企业动态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美国和欧洲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没有学者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动态竞争战略。而在我国,除影响环境变化的共同因素外,还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业内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所遇到的动态竞争程度之高比国外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中国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转型经济社会,如何认识中国企业的竞争行为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中国主要家电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我国的竞争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行动及规律,主要分析和解决了以下四方面问题。提出并实证检验了竞争行动的基本特征。通过对26家中国主要家电企业2001-2006年间的1100个竞争行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和证实了企业竞争行动具有可观测性、互动性、动态学习性和路径依赖性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这些基本特征的了解,使企业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竞争行动的本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掌握竞争行动的规律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构建并验证了竞争行动概念的结构模型。通过对竞争行动的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并验证了竞争行动的两维度四因素模型。四个因素分别为行动数量、行动速度、行动差异性和行动多样性,四个因素又可以整合为两个维度:行动数量和行动速度构成了行动强度,行动差异性和行动多样性构成了行动广度。竞争行动概念模型的构建,使得对竞争行动的定量研究有了基点和度量的依据,从而为动态竞争理论和构筑动态竞争战略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分析并验证了组织内驱动因素对竞争行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竞争行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分析组织内部对竞争行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探索和验证了竞争行动的组织内驱动因素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将对企业竞争行动有重要影响的6个主要因素外部导向性、结构复杂性、市场依赖度、以往业绩、闲置资源和研发能力归纳为3个维度:行动意识、行动动机和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对竞争行动产生驱动作用的内在机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竞争行动的预测。通过考察竞争行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在竞争行动的两个维度中,只有行动强度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显着影响,即竞争行动数量和行动速度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行动广度对企业财务绩效无明显影响,即行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竞争行动对企业市场绩效有显着影响,即行动数量、行动速度、行动差异性和行动多样性对企业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从行动视角对竞争战略进行探讨具有了明确的价值依据和实践意义。企业可以通过竞争行动和反应进一步构筑动态的竞争优势。构建了竞争行动的效率评价模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模型,并以中国主要家电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借助群灰关联度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复杂系统指标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综合评价中给作用不同的指标赋权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结合考察对象与参考值的差异来确定考察对象的得分,充分体现了不同性质指标的特性。经应用研究证实,整个评价过程计算简单,评价结果直观、贴近实际,不会出现评价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助于企业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利用可获取和掌握的信息,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竞争行动效率及效率的变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明确自己在竞争对手中所处的位置,知己知彼、进退有据,从而更好地把握竞争的节奏,利用有限的组织内资源谋求竞争的主动。
付洪军[6](2006)在《“无形之手”主导创新之路》文中提出市场主导了深圳自主创新之路的每一步。 在这里,活跃的市场因子已触及到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市场机制魅力的充分涌流和迸发,最终成就了深圳自主创新的无限生机。 “无形之手”营造“创新气候” 为什么深圳能够在全国率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
邓志旺[7](2004)在《公司多元化战略决策研究:产业的视角》文中指出本文试图解释的是有关公司多元化领域的一个矛盾:现实世界里公司乐此不疲、前仆后继地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与理论界对公司多元化行为的口诛笔伐。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希望架起一座桥,以便我们理解现实中的公司进行多元化决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我们发现,尽管有关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研究汗牛充栋、浩瀚如云,但是真正能帮助我们理解公司是如何进行多元化决策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公司多元化动机的分析和公司多元化的绩效检验等方面,我们在本文中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单个公司来考虑,为什么往往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实施多元化经营,而不是在创建初期便开始之?2、从产业角度来看,某个特定产业内的公司多元化行为发生的时机有没有一致性,或者说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如果有(我们在对家电产业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了什么? 3、从公司多元化的选择对象来看,是否具有某些共性,尤其是产业属性上的共性?也就是多元化的产业指向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所指向的产业具有哪些属性?我们以公司新的目标假定、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进入次序链为基础,构架了公司发展一般模式。在此之上,我们建立了正式的数学模型,求解公司多元化的必要条件和公司多元化的最优水平。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公司在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之间进行选择时的决策过程,提出公司多元化时面临的两种风险:产业组合风险和操作风险。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在降低这两种风险的作用不同,在降低产业组合风险方面非相关多元化优于相关多元化,但是非相关多元化与相关多元化相比直接提高了多元化的操作风险。我们还对我们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从横截面,也就是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内的公司采取不同的<WP=8>兼并方式来说明公司多元化行为发生往往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一方面是从时间序列分析了家电行业中的大型企业的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下几点发现:(1)选择多元化的时机的集中性,基本集中在1996年到1999年期间;(2)多元化的路径基本相似,基本都走了一条从密切相关多元化到一般相关多元化再到非相关多元化的道路;(3)多元化的方式相似,在进入相关行业时一般采取内部发展方式,在进入非相关行业时往往采取并购或战略联盟;(4)非相关多元化选择的目标产业一般都是“高增长、高风险”的一些行业。联系模型,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如果说在以上部分我们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剖析公司多元化决策的过程的话,那么我们在本文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具有规范性的命题:成功率比较高的公司多元化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构建了公司多元化行业选择的杠杆原理,从而为公司多元化选择行业提供了一个依据。
孙艳[8](2004)在《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开展》文中认为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施修订稿)》(也适合于使用高中教材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小教大专班),将研究性学习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如果说人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接受知识、体验知识和探究知识。研究性学习无疑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实现最高层次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小教大专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以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激活研究性学习的兴奋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小教大专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追求的新境界——研究性教学。
张梅,许剑雄[9](2003)在《从高端彩电价格战谈中国彩电企业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彩电市场在经过近6年的价格大战洗礼之后,中低端市场逐步趋于饱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打压得非常小了。为了扭转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为了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基点,中国彩电企业从2002年开始,不约而同地从中低端市场转向了高端市场。据“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论坛”的披露,2003年中国城市彩电市场需求量在1750万台左右,其中18.4%的居民会选择高端彩电产品。由此不难看出高端彩电市面场潜力巨大,而且以背投、等离子和液晶彩电为代
王勇[10](2002)在《新时期的经济述评初探》文中提出经济述评,是在叙述新近发生的重要经济事件、经济现象或经济领域内需要解决的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释,发表意见和看法的一种特殊评论体裁,是新闻述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形势和受众的需要,经济述评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种定期不定期经济述评专栏迅速开辟;大量经济述评署名发表。经济述评正日益成为各种媒体反映经济形势、揭示经济规律的一种“常规武器”。 新时期的经济述评,或为新体制的建立摇旗呐喊,或为政策的出台完善出谋划策,或为经济的健康运行祛邪扶正,或为受众的经济决策指点迷津,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从“泛政治化”倾向到经济评论本位的回归,从“经验总结”到“经济航船的了望者”,从经济难题的“回避者”到“解剖者”,从“一厂一店式”聚焦到广阔背景下的透视,显示了经济述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鲜明特征。此外,本文还针对当前一些经济述评质量不够高的问题,从选题、立意、说理以及文风等方面探讨了经济述评的写作方法。
二、关于彩电价格战的理性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彩电价格战的理性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理论与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转型期和市场分割 |
1.3.2 横向整合 |
1.3.3 动态竞争策略组合 |
1.3.4 管理模式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转型期横向整合企业竞争策略与管理模式 |
2.1 转型期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 |
2.1.1 跨国公司进入 |
2.1.2 市场分割 |
2.2 中国企业在特殊经营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
2.2.1 区域化战略 |
2.2.2 横向整合战略 |
2.3 实施跨区域横向整合战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格局 |
2.3.1 横向整合企业的竞争格局 |
2.3.2 市场分割情境对横向整合企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2.4 横向整合企业的动态竞争互动 |
2.4.1 横向整合企业针对区域企业的竞争战略 |
2.4.2 横向整合企业针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 |
2.4.3 特殊竞争格局下横向整合企业的竞争行为与策略 |
2.5 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 |
2.5.1 转型期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选择 |
2.5.2 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动态转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市场分割相关研究回顾 |
3.1.1 市场分割的动因 |
3.1.2 市场分割的发展阶段 |
3.1.3 市场分割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3.2 动态竞争相关研究回顾 |
3.2.1 动态竞争分析的理论视角 |
3.2.2 竞争动态性研究的演化 |
3.2.3 动态竞争理论回顾 |
3.3 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回顾 |
3.3.1 企业在一国范围内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 |
3.3.2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整合管理问题 |
3.4 文献研究述评 |
3.4.1 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的竞争动态性 |
3.4.2 企业管理模式与动态竞争策略组合 |
3.4.3 转型期制度情境下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与动态竞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假设 |
4.1 横向整合企业竞争策略组合与管理模式对绩效的作用 |
4.1.1 竞争策略组合的复杂性与绩效 |
4.1.2 竞争策略组合的差异性与绩效 |
4.1.3 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与绩效 |
4.1.4 管理模式的中心性与绩效 |
4.2 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调节作用 |
4.2.1 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与竞争复杂性 |
4.2.2 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与竞争差异性 |
4.2.3 管理模式的中心性与竞争复杂性 |
4.2.4 管理模式的中心性与竞争差异性 |
4.3 市场分割的调节作用 |
4.3.1 市场分割对企业竞争行为构成的影响 |
4.3.2 市场分割在竞争策略组合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4.3.3 市场分割在管理模式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4.4 市场分割对竞争策略组合与管理模式交叉项的调节作用 |
4.4.1 市场分割对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与竞争复杂性交叉项的调节作用 |
4.4.2 市场分割对管理模式协调性与竞争差异性交叉项的调节作用 |
4.4.3 市场分割在管理中心性调节竞争复杂性过程中的双重调节作用 |
4.4.4 市场分割在管理中心性调节竞争差异性过程中的双重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5.0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1 样本对象界定 |
5.1.1 行业与企业选择 |
5.1.2 竞争行为界定 |
5.2 数据采集与编码 |
5.2.1 竞争行为数据 |
5.2.2 其他数据 |
5.3 变量测度 |
5.3.1 因变量 |
5.3.2 自变量 |
5.3.3 调节变量 |
5.3.4 控制变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 |
6.1 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
6.2 方差分析 |
6.3 回归分析 |
6.3.1 企业竞争策略组合对绩效的影响 |
6.3.2 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竞争策略组合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6.3.3 横向整合企业不同管理模式下竞争策略组合对绩效的分类回归 |
6.3.4 市场分割的调节效应 |
6.3.5 市场分割对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调节作用的双重调节效应 |
6.3.6 不同市场分割环境下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竞争策略组合的匹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果讨论 |
7.1 假设验证总体情况 |
7.2 竞争策略组合与绩效 |
7.2.1 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对绩效的影响 |
7.2.2 竞争策略组合差异性对绩效的影响 |
7.3 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竞争策略组合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
7.3.1 管理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
7.3.2 管理模式协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7.3.3 管理模式协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差异性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7.3.4 管理模式中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7.3.5 管理模式中心性在竞争策略组合差异性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7.4 市场分割的调节作用 |
7.4.1 市场分割在竞争策略组合与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
7.4.2 市场分割在横向整合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
7.5 市场分割对竞争策略组合与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
7.5.1 市场分割、竞争策略组合复杂性与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协调性 |
7.5.2 市场分割、横向整合企业的竞争策略组合差异性与管理模式中心性 |
7.6 对现实的启示 |
7.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2)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内容结构和价值 |
一、本文的内容结构 |
二、论文价值 |
第二章 定价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经济学对于价格及企业定价的研究 |
二、营销学对于企业定价的研究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赢利性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一、利润驱动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二、损益平衡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三、产品线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二节 价值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一、基于顾客价值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二、基于质量等级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三、二部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三节 细分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一、完全价格歧视 |
二、二级价格歧视 |
三、三级价格歧视 |
第四节 竞争导向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一、定价博弈的经济学分析 |
二、价格联盟的经济学分析 |
第五节 需求导向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一、撇脂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二、渗透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四章 定价经济学分析对现实的启示 |
第一节 企业定价存在的问题 |
一、企业定价方法单一 |
二、价格战激烈 |
第二节 对企业定价的建议 |
一、战略定价才是通向利润增长之路 |
二、避免价格战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3)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促进家电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国际生产制造战略联盟 |
二、建立国际技术战略联盟 |
三、建立国际市场战略联盟。 |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竞争观念 |
其次要注意挑选合适的联盟伙伴 |
再者要选择恰当的联盟方式 |
同时应建立联盟内的信任机制 |
最后, 还要注重联盟内的文化整合 |
(4)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总体架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总体架构 |
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2.1.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原理及特征 |
2.1.3 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
2.2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与工具 |
2.2.1 战略环境分析 |
2.2.2 战略定位分析 |
2.2.3 战略价值链分析 |
2.2.4 成本动因分析 |
3 国内外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研究 |
3.1 国外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 |
3.1.1 成本管理的变化 |
3.1.2 成本管理的范围 |
3.1.3 成本管理的实践 |
3.2 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 |
3.2.1 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
3.2.2 石油开采业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
3.3 我国石油开采业成本管理创新 |
4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
4.1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环境分析 |
4.1.1 战略环境分析 |
4.1.2 总体战略定位 |
4.1.3 竞争战略定位 |
4.2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架构 |
4.3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任务 |
4.3.1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4.3.2 战略成本管理的原则 |
4.4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体系 |
4.4.1 战略成本管理内容及特性 |
4.4.2 战略成本预测与战略成本决策 |
4.4.3 战略成本管理实施 |
4.4.4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计量与评价 |
5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5.1 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
5.1.1 石油开采业勘探开发成本分析 |
5.1.2 战略价值链分析 |
5.1.3 我国石油开采业产业价值链数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
5.2 成本动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5.2.1 我国石油开采业结构性成本动因 |
5.2.2 我国石油开采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及其分析 |
5.2.3 生产成本动因分析 |
5.3 我国石油开采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 |
5.3.1 油气资源储量品位的战略优化 |
5.3.2 战略性成本动因的改善 |
5.3.3 生产成本动因分析框架的构建 |
5.4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研究 |
6 结论 |
6.1 论文的基本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5)中国家电企业竞争行动与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趋动态的竞争环境 |
1.1.2 传统战略模式面临动态竞争的挑战 |
1.1.3 动态竞争的影响范围和驱动力量 |
1.1.4 竞争行动和反应成为动态竞争研究的新视角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拟解决的问题 |
1.2.3 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述评 |
2.1 动态竞争理论及述评 |
2.1.1 动态竞争理论研究进展 |
2.1.2 动态竞争理论述评 |
2.2 竞争行动相关研究及述评 |
2.2.1 竞争行动的定义、类型及特性 |
2.2.2 竞争行动的影响因素 |
2.2.3 竞争行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2.2.4 竞争行动研究述评 |
2.3 本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竞争行动统计分析及基本特征研究 |
3.1 竞争行动的识别和样本采集 |
3.1.1 竞争行动的识别 |
3.1.2 竞争行动的样本采集 |
3.2 企业间竞争行动的差异性及竞争行动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1 企业间竞争行动的差异性分析 |
3.2.2 竞争行动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 竞争行动基本特征的实证检验 |
3.3.1 可观测性 |
3.3.2 互动性 |
3.3.3 动态学习性 |
3.3.4 路径依赖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竞争行动的概念结构及其组织内驱动因素研究 |
4.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2.1 竞争行动概念的结构模型及假设提出 |
4.2.2 竞争行动的组织内驱动因素及假设关系 |
4.2.3 竞争行动的组织内驱动因素研究模型及假设关系总结 |
4.3 研究设计 |
4.3.1 研究样本 |
4.3.2 研究测量 |
4.3.3 数据处理 |
4.4 研究结果 |
4.4.1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
4.4.2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
4.4.3 竞争行动的组织内驱动因素:相关分析 |
4.4.4 竞争行动的组织内驱动因素:因果分析与作用机制 |
4.4.5 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竞争行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
5.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样本 |
5.3.2 研究测量 |
5.3.3 数据处理 |
5.4 研究结果 |
5.4.1 竞争行动与财务绩效 |
5.4.2 竞争行动与市场绩效 |
5.4.3 竞争行动的中介模型 |
5.4.4 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企业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和原理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研究原理 |
6.3 评价指标体系 |
6.4 竞争行动相对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
6.4.1 评价模型 |
6.4.2 评价矩阵 |
6.5 应用研究 |
6.5.1 构建样本空间并确定参考序列 |
6.5.2 原始数据归一化 |
6.5.3 计算差值矩阵 |
6.5.4 求关联系数 |
6.5.5 确定指标权重 |
6.5.6 计算评价结果 |
6.5.7 评价矩阵 |
6.6 结果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与研究发现 |
7.1.1 竞争行动的统计特征及规律 |
7.1.2 竞争行动的概念结构及其组织内驱动因素 |
7.1.3 竞争行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7.1.4 竞争行动的效率评价模型 |
7.2 研究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7.3 论文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和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公司多元化战略决策研究:产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 言 |
1 文献综述 |
1.0 导论:多元化的定义 |
1.1 为什么要多元化--公司实施多元化的动机 |
1.2 多元化的绩效评估及解释 |
1.3 多元化经营与风险 |
2 多元化研究:需要新的视野 |
2.0 导论 |
2.1 对以往研究的评论 |
2.2 已有的车轮 |
3 公司成长历程: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的选择 |
3.1 公司的目标 |
3.2 行业进入次序链 |
3.3 公司发展的一般过程描述 |
3.4 专业化与多元化:基于增长速度和风险的比较 |
3.5 数学模型 |
3.6 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基于模型的比较 |
4 模型的实证检验(一) |
4.1 基本情况 |
4.2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 多元化实证检验(二):以家电行业为例 |
5.1 多元化概念及类型界定 |
5.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家电行业的简单描述 |
5.3 我国大型家电企业的多元化行为描述 |
5.4 对我国大型家电企业多元化行为的解释 |
5.5 案例研究:青岛海尔 |
6 公司多元化决策:正确的模式 |
6.1 正确的行业选择模式 |
6.2 进入新行业的方式 |
附件一:多元化分类 |
附件二: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8)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
二、 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开展 |
(一)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依据和必要性 |
(二)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
(三)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与实施过程 |
三、 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后的初步效果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新时期的经济述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新时期经济述评的蓬勃发展 |
第一节 经济述评概说 |
第二节 新时期经济述评的蓬勃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经济述评的崛起析因 |
第二章 新时期经济述评的重要作用 |
第一节 为新体制的建立摇旗呐喊 |
第二节 为政策的出台完善出谋划策 |
第三节 为经济的运行祛邪扶正 |
第四节 为受众的决策指点迷津 |
第三章 新时期经济述评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从“泛政治化”倾向到经济评论本位的回归 |
第二节 从“经验总结”到“经济航船的了望者” |
第三节 从经济难题的“回避者”到“解剖者” |
第四节 从“一厂一店式”聚焦到广阔背景下的透视 |
第四章 新时期经济述评写作方法管窥 |
第一节 选题把准经济脉搏,叩击时代响弦 |
第二节 立意高屋建瓴,别出新见 |
第三节 说理去塞求通,深入浅出 |
第四节 文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
后记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关于彩电价格战的理性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中国横向整合企业动态竞争及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D]. 皮圣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2]企业定价的经济学分析[D]. 王海波. 云南财经大学, 2010(04)
- [3]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促进家电企业发展[J]. 熊啸. 华商, 2008(18)
- [4]我国石油开采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 赵寿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5]中国家电企业竞争行动与绩效关系研究[D]. 冯桂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6]“无形之手”主导创新之路[N]. 付洪军. 珠海特区报, 2006
- [7]公司多元化战略决策研究:产业的视角[D]. 邓志旺. 复旦大学, 2004(01)
- [8]研究性学习在小教大专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开展[D]. 孙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04)
- [9]从高端彩电价格战谈中国彩电企业的发展[J]. 张梅,许剑雄. 经济工作导刊, 2003(14)
- [10]新时期的经济述评初探[D]. 王勇. 广西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