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1](2021)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着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着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着,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左芯羽[2](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工区是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场所。但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幼儿能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以及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相悖。因此,创设一个幼儿喜欢且符合幼儿需求的美工区环境至关重要。研究试图先厘清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再考察美工区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以获取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并依据幼儿想法优化环境;接着分析环境对幼儿和教师发展的价值,最终对美工区环境创设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基于此,研究将思考三个关键问题:一,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如何进行的?二,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如何?三,幼儿园班级美工区中,幼儿与教师的活动情况如何?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的现状;运用马赛克方法中“旅行”、“自主绘画”、“自主摄影”和“幻灯片”等4种参与式工具,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收集幼儿对美工区环境的想法和期待。数据资料经过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步骤处理,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研究发现教育实践中美工区环境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即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由此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以满足幼儿互动需要。实现了空间由“缺乏主题、无序展示”到“结合主题、多位展示”和材料由“单一、高结构、陈旧繁杂”到“丰富、低结构、新颖有序”的转变,同时为幼儿提供宽松愉悦、多重互动的活动体验。反思发现美工区环境仍存在空间展示效果欠佳和材料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以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实现了空间由“出现留白、作品单一”到“填补空白、作品多样”和材料由“沉闷单调、缺乏吸引力”到“生动多样、吸引力增强”的转变,同时为幼儿营造了自主自由、鼓励创造的活动氛围。总结得出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以及幼儿在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幼儿在与空间的互动中获得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自主欣赏和创作的机会。同时,行动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转变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并学会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和关注幼儿的美工作品。第二,儿童视角的美工区环境主要包括充分展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丰富性、审美性、自然性和难度适中的材料以及自由愉悦、充满互动和鼓励创造的活动体验。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及结论,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艺术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具体操作内容包括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凸显艺术氛围;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通过解读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第二,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幼儿园应该为教师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艺术发展目标;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齐阿娜尔[3](2021)在《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文中提出教师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它既是多元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多元文化需求的体现。首先,多元文化互动不是单一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是文化混搭互动。文化混搭是文化存在的常态形式。其次,教师是文化混搭的结果和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即通过文化整合能动回应文化混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即时专业情境下,文化混搭环境与个体认知在互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就是文化整合机制,文化整合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此,研究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教师为质化的个案研究样本,从教师职业文化视角,在宏观的文化混搭现实和微观的互动文化情境的动态关系中探究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具体描述和呈现了文化整合过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立足于职业群体的专业情境,从文化混搭环境和个体认知的互动关系中,以文化构成要素为内在分析线索,以我国多元一体文化为外部分析框架,以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互动为分析内容,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展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研究。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是在宏观社会结构文化中,是宏观社会关系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自组织过程。研究结论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在社会文化层面是由社会文化结构和关系决定的即时专业情境下的文化互动;在职业群体层面是由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而达成的意义整合;在认知因素层面是由价值一体化发展和规范认同而达成的职业认同。研究价值在于,一是有利于在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框架内,从宏观社会文化与微观互动文化的关系中全景性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的整体图景、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二是在全球视野下,在国家间和国家嵌套内的文化合作和依存关系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弹性理解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效性政策制定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通过集合个案的质化研究,以文化会聚主义为研究理念,以文化动态建构的解释性建构为研究取向,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为具体研究方法,以共时描述——解释分析——理解建构为表现形式,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分别从文化的价值、规范和符号维度展开了对教师专业信念、专业能力和专业互动的调查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呈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文化支持机制、文化协同机制及其内外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信念领域中的价值认同是文化动力机制,多元一体文化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价值的双元生成与一体化发展是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能力领域中的规范互动是文化支持机制,多元文化规范互动和价值一体化发展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规范认同是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专业互动领域中的意义共享是文化协同机制,即时专业情境下的互动需求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职业认同是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最后总结性呈现了文化整合取向的教师专业素的同时,在社会文化、职业群体和认知因素等三个层面上理解性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周浩云,殷霞[4](2021)在《“园丁式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短板,努力贴合学校文化特质,探寻"园丁式培育"机制。组建"长新芽"新教师成长营、"展新叶"青年教师发展营、"抽新枝"特色教师提高营、"壮新干"卓越教师研修营。"整土除杂",营造成长的生态环境;"浇水施肥",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喷药除虫",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修剪整枝",指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师丹慧[5](2020)在《论幸福教室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连在一起。教育以促进人的幸福为鹄的,幸福的实现则以教育为主要通道。偏离幸福旨趣的教育不是真纯的教育。然而,许久以来,教育在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改变,它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就的重要资源和资产在广泛的竞争中愈发背离了幸福的初衷,并逐渐被建构为一种准商品和欲望符号,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教育功利和紧张的教育焦虑。基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更加科学、理性、高效,但却未能使教育摆脱不幸福的困境,甚至有远离幸福之势。幸福教育理想的实现须从微观处着手,从教育的最小单元——教室建设出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真与教育幸福的意涵,重新构建达臻教育幸福的可靠路径。幸福教室是建立在幸福教育相关理论之上的、指向教育实践的范畴。幸福教室的构建试图从幸福的教育意义出发,对当前教育的现状、问题予以批判性解构,对教育实践的终极追求予以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还原,以期破除教育与幸福隔膜的困境,实现人的幸福发展。由此,本研究对幸福教室的理论基础、幸福教室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幸福教室的构建策略与保障体系等诸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论解。这种论解,对教育实践、对教师的教育生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某种重要的价值指示与实践省思之蕴。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意义与特点两个维度对“何谓幸福教室”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包括对幸福教室概念的规定,对幸福教室与幸福教育关系的厘清,并提出了幸福教室特有的关系性、人本性、开放性三个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对幸福教室的价值分析以及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幸福教室的缺席后果及原因的事实分析表明,幸福教室的构建对促进学生幸福、教师幸福和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极具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给出了构建幸福教室的深厚理论基础,并依照主体、基础、中介三个维度为幸福教室的建构提出了切实的实践策略与保障体系。
周婧[6](2020)在《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教学水平高超,教学理念先进,教学风格突出,是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学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发现其成长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有助于为普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示,有助于推进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进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选取G省L市G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X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基于信任与尊重,研究者主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和半开放式访谈,以及对其同事和所教学生的半开放式访谈,收集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基于收集的各类资料,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任职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X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X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进行叙事,揭示X老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结合X老师专业成长历程,研究者进而剖析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凸显的个体特征,分析X老师专业成长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结构化理论以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为起点,对X老师行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所处的时空情境、X老师的权力以及成长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并建构出X老师专业成长的模型,显示X老师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专业成长过程中个体行动与所涉及结构在相应时空情境下不断互构,实现个体专业成长。结合X老师的专业成长得出结论,批判性反思为X老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他特征的发挥与专业成长的发生提供阶梯;外部因素为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应行动提供媒介;时空情境是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活动的土壤;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而不断实现权力的扩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资本;内外部因素的联结使X老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的保障。根据X老师专业成长,本研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得出相关启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阶梯、外部因素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媒介、时空情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土壤、权力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内外部因素联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保障。
杜燕燕[7](2020)在《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以育才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新手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研究表明,新手期是教师生涯阶段的关键期,教师在这个阶段的适应与发展,不仅影响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还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学校如能针对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持,则将为培育一支“留得住、教的好”的优秀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凝练兵团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智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兵团一所优质小学为例,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探寻兵团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中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影响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探究兵团小学促进兵团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进而为促进边疆新手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三位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梳理,剖析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了教师自身职业目标的确立、教师专业自觉意识强以及教师个人特质吸引学生等因素。外部因素囊括社会支持、学校氛围、学校中青蓝工程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本研究看,育才小学的学校环境和青蓝工程对一名新手教师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就促进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提出如下建议: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西部边疆地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减负政策,为教师专业成提供资金及学习进修支持;学校充分发挥在培育新手教师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青年教师主动进步,反思成长的教师文化,借助青蓝工程、年级组和学科组集体备课、说课和讲课大赛等路径促进新手教师多维度成长所需。教师个人也要肩负起自身专业成长的使命,不断反思自身成长和发现教学中的奥秘,实现跨越式成长。
景雪梅[8](2020)在《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材分析是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对教材的特点、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等进行评判和分析的过程及结果,是合理有效利用教材的重要途径,也是教材修订改进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十三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讨会都对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科学地分析,将为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有关教材分析的研究成果,梳理归纳出教材分析的方法体系,选取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结合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及中职学生特点,分析该教材的内容选择、编排结构,以期找出书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授课教师的教材应用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为《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后续的编写、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进行分析。静态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其中宏观综合分析分别从封面设计、指导思想、学时、知识体系四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梳理;微观具体分析从每一章节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教学总目标、知识结构及单元详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动态分析是对该教材使用学校的任课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师生对该教材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本教材的优点是:知识体系合理,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求;教材内容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引起学习兴趣;教材难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可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教材篇幅适中,图文排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图片色彩不够鲜明,实物图清晰度低,还存在个别示意图标注不完整的情况;单元作业题类型偏向于记忆,能力提升型题目较少;教材中陈述性知识的分布比例超过了程序性知识,与中职教材对知识分布比例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本研究对《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为教材相关问题的修订或再编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为教师合理、高效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参考意见。
杨帆[9](2020)在《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学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革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中学地理教研组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它将之前以个人为主的涣散的地理教学转化成了有组织、有关系的团体学科教学。中学地理教研组的设立,将极大地促进地理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应对学校关于地理教育的一切事情。这个组织具有怎样的建设就意味着这个学校、这个地区的地理教学具有怎样的成就。中学地理教研组的发展与进步在地理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本论文针对山西省晋城市目前高中地理教研组的现状和问题,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对高中地理教师参与教研组情况和不足进行调查,找出现存的问题。现状与问题的探讨从高中地理教师的基本信息层面、地理教研组的开展情况与效果层面以及成员对地理教研组的发展建议几方面展开。本文具体分析出高中地理教师存在现行教研自上而下、教研意识滞后、新老教师传承不足、教研组织不得力、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引领有所欠缺、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没有融为一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本文总结出高中地理教研组在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团队协作、新老教师传承、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不足的问题亟需提出应对解决策略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高中地理教研组的未来发展。基于长期调查和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提高认识,明确教研组活动意义,落实相应规章制度;实化教研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结合起来;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调动教师活跃度;强化团队教研组织建设,促进教研组长角色的转型,弘扬奋发向上教研文化;通过区域联动形式,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的质量等方面的策略。针对论文研究出的应对策略,以晋城一中为例,进行了高中地理教研个案研究,并将得到的实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学校地理教研组在探索研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推动教研组文化和教研组的建设,带领全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并将推动学校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对我市80名地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最为详实的资料,同时将五位高中地理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纳入本次个案研究,通过具体观察了解他们日常教研的成果,深入分析日常教研活动缺乏效果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由于问卷和观察可能有些数据和信息不确切、不全面等,选取了十多名教师进行访谈调研,通过对个案访谈和对个案周围人的访谈加以补充。
姜洲洋[10](2020)在《基于“多组件任务”的小学科学课堂评价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直接工具,对于科学这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来说,在课堂评价中如何更加有效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并进行反馈则显得越发重要。NGSS评估系统是美国基于NGSS开发出的一套评估系统,该评估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在评价设计中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Tasks with Multiple Components,多组件任务),以反映不同的科学实践在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中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学习NGSS评估系统中的重要特点,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设计评价内容;通过分析,检测“多组件任务”评价的运用对于学生不同能力的展现是否有促进作用;结合国际的先进经验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新的启示,使教师们能够并善于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融入自身的教学。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方面研究的进展和主要成果,总结我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其次,本次研究利用案例分析法对于NGSS评估系统中选取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与分析,得出美国NGSS评估系统在评价任务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局限性,为后续与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结合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验法主要运用对照实验法,将两个各方面素质相近的班级分别设置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结合问卷法针对两个班级的学习效果分别进行前测与后测,最后得出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多组件任务”评价能够有效将过程性评价融入教学过程;“多组件任务”评价促进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展现;最后,为我国科学教师应用“多组件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首先,科学教师在关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过程性评价。并且,学习证据的收集和解释工作对于科学教师老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多组件任务”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与教师本身的评价能力息息相关,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评价能力才能使得给予学生的反馈更加有效。有关“多组件任务”评价的相关内容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还需科学教师们进行更多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另外,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评价任务的设计主要立足于教师角度进行任务设计,对于教师自身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等。
二、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株高的影响 |
2.2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茎粗的影响 |
2.3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叶面积的影响 |
2.4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
2.5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
2.6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2.7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
2.8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产量的影响 |
2.9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美工区环境存在空间的过度装饰与材料的伪丰富性等现象 |
二、幼儿接触的欣赏材料局限于艺术美而缺乏自然美和生活美 |
三、教师指导过于注重美工技能技巧的教授和提供直接的示范 |
四、传统的美工区环境创设逻辑常常与幼儿的想法和期待相悖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幼儿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 |
二、研究促进教师支持幼儿获得审美经验并关注幼儿创作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通过美工区活动获得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的统整发展 |
二、教师多途径支持幼儿创造性美术表达和尊重幼儿创作意图 |
三、美工区环境创设由幼儿审美倾向取代成人审美标准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美工区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审美表征和社会交往能力 |
一、欣赏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获得审美体验和科学认知创造条件 |
二、探索美工材料为幼儿动作发展和审美表征提供机会 |
三、分享美工材料及作品为幼儿营造自由交往和语言表达的氛围 |
第二节 美工区活动促进教师审视审美性环境价值并关注幼儿的美工体验 |
一、教师重审美工区环境的审美价值并注意幼儿经验获取的需要 |
二、教师学习美术鉴赏与表现知识以掌握美工区活动指导必备技能 |
三、教师通过创设审美性环境和组织多形式美工活动促进幼儿探索 |
第三节 作为支持幼儿审美与创造的场所促进艺术领域课程生成 |
一、美工区环境支持幼儿开展自由欣赏、自主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 |
二、美工区活动为生成课程提供资源并推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
第二章 幼儿园班级美工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的成人审美取向导致幼儿难以发挥主体性 |
一、环境创设以教师想法为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进行” |
二、教师了解儿童想法的渠道单一——“我就是问孩子需要什么” |
三、教师与儿童想法存在偏差——“孩子真正喜欢的没有很了解” |
第二节 美工区空间布局和材料投放未能满足幼儿审美和探究需要 |
一、美工区空间布局未能达到幼儿对作品呈现和审美设计的期待 |
二、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与管理限制幼儿自主探究的美工活动方式 |
第三节 幼儿对宽松自由、鼓励创造的美工氛围的深度体验被忽视 |
一、过分强调规则意识——“有些材料不能玩,弄脏了老师要说” |
二、美工创意较欠缺——“一个孩子做了新东西,其他都会模仿” |
第三章 优化展示性空间、探究性材料满足幼儿互动的需要——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改善物质环境和营造心理氛围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展示为主的空间、丰富低结构的材料和自由充满互动的活动体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审美、探究、情感表达和互动的环境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利用不善、材料投放不合理”到“空间综合利用、材料投放更合理” |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空间展示效果欠佳且材料利用率较低 |
一、美工区空间的展示效果欠佳 |
二、美工区部分材料利用率较低 |
第四章 优化审美性空间、实用性材料支持幼儿欣赏和创造——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参与环境优化以弥补环境不足和增强活动体验 |
一、明确行动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呈现及时更新的展示空间、不同功能的材料和自主创新综合活动体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渴望童趣、实用、自由表现和创意的环境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美工区从“空间内容陈旧、材料更新不足”到“空间添补新作、材料及时更新” |
第三节 总结反思:美工区环境兼具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 |
一、美工区空间发挥作品展示功能且提高审美价值 |
二、美工区材料符合幼儿期待且满足幼儿创作需要 |
三、幼儿在与美工区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发展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环境优化促进幼儿艺术创造和教师转变情感回应方式 |
一、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习得探究、交往和艺术创造的经验 |
二、教师为幼儿的美工区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支持和情感回应 |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优化呈现出展示性、探究性和互动性的环境 |
一、儿童视角对美工区空间、材料和活动体验提出具体要求 |
二、优化成果符合幼儿对展示空间、探索材料和深度互动氛围的期待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彰显参与性、审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 |
一、教师明确“儿童视角”并赋予幼儿自主创设的权利 |
二、教师重视美工区空间展示功能并彰显其艺术氛围 |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审美体验和自主探索的材料 |
四、教师通过解读幼儿美工作品以关注幼儿情感表达 |
第二节 美工区环境创设应具备物质条件、经验储备和多方认可 |
一、幼儿园为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
二、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促进教师明确幼儿艺术发展目标 |
三、幼儿园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分享环境创设经验 |
四、幼儿园主动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对美工活动的认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文化混搭的普遍现实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
(三)多元文化教师的必然选择 |
二、文献述评 |
(一)文献综述 |
(二)文献简评 |
三、研究问题、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价值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借鉴与框架建构 |
一、多元文化互动理念的选择 |
(一)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反思 |
(二)文化会聚主义及其契合 |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借鉴 |
(一)自组织理论:宏观理论视角 |
(二)多元文化理论:文化整合视角 |
(三)符号学与符号互动论:微观理论视角 |
三、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框架建构 |
(一)核心概念 |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小结 |
第二章 质化的个案研究 |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质化研究 |
(一)文化会聚主义视角下的集合个案 |
(二)解释性建构的研究取向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一)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调查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
小结 |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
一、专业信念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
(一)关于专业自我的信念 |
(二)关于学生发展的信念 |
(三)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 |
二、群体社会化进程中的价值认同 |
(一)群体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速写 |
(二)群体社会化对双文化价值认同的影响 |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动力机制 |
(一)价值认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 |
(二)多元一体文化: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外因 |
(三)价值的双元与一体:文化动力机制形成的内因 |
小结 |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
一、专业能力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
(一)双文化角色规范的习得能力 |
(二)双文化知识规范的习得能力 |
(三)双文化技能规范的习得能力 |
二、群体继续社会化进程中的规范认同 |
(一)双文化经历是规范认同的基本途径 |
(二)语言文字是规范认同的主要媒介 |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支持机制 |
(一)规范互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支持机制 |
(二)多元一体化: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外因 |
(三)规范认同:文化支持机制形成的内因 |
小结 |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
一、专业互动视角下的教师发展 |
(一)校内教研 |
(二)课程实施 |
(三)校外培训与交流 |
二、群体再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认同 |
(一)共享的社会文化经验是基础 |
(二)共享的职业互动规范是推力 |
三、整合取向下的文化协同机制 |
(一)意义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协同机制 |
(二)即时专业情境: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外因 |
(三)职业认同:文化协同机制形成的内因 |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一、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素养 |
(一)文化整合:专业信念的确定性 |
(二)文化整合:专业能力的胜任性 |
(三)文化整合:专业互动中的建构性 |
二、文化整合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 |
(一)社会文化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
(二)职业群体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
(三)认知因素层面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形成条件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园丁式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园丁式培育”机制的提出背景 |
(一)精准定位教师培训短板 |
(二)努力贴合学校文化特质 |
二、“园丁式培育”机制的构建 |
三、“园丁式培育”机制的实施策略 |
(一)“整土除杂”:营造适合成长的生态环境 |
(二)“浇水施肥”: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 |
(三)“喷药除虫”: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
(四)“修剪整枝”:指明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
(5)论幸福教室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1.基于教育的终极追求 |
2.基于教室引发的现实性思考 |
3.基于对幸福教室已有研究的发展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对幸福教育的研究 |
(2)对幸福教室的研究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对幸福教育的研究 |
(2)对幸福教室的研究 |
(三)研究设想 |
1.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2.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3.研究的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4.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何谓幸福教室:意义与特点 |
一、幸福教室的内涵 |
(一)幸福 |
(二)教室 |
(三)幸福教室 |
二、幸福教室与教育幸福 |
三、幸福教室的特点 |
(一)人本性 |
(二)关系性 |
(三)开放性 |
第二部分 为何需要幸福教室:价值与事实 |
一、价值分析 |
(一)幸福教室与学生的幸福 |
(二)幸福教室与教师的幸福 |
(三)幸福教室与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
二、事实分析 |
(一)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幸福教室的缺席及其后果 |
(二)幸福教室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三部分 如何建构幸福教室: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
一、幸福教室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幸福教育思想 |
(二)幸福教育理论 |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幸福教室建构的基本维度 |
(一)环境:幸福教室建构的基础 |
1.对幸福教室环境的思考 |
2.环境作为幸福教室建构维度的具体内涵 |
(二)关系:幸福教室建构的中介 |
1.幸福教室外部的关系建构 |
2.幸福教室内部的关系建构 |
(三)活动:幸福教室建构的主体 |
1.幸福教室中的“生活”活动 |
2.幸福教室中的“生长”活动 |
三、幸福教室建构的实践路径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诉求 |
1.坚持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引 |
2.坚持对现代教育弊病的反思 |
(二)施行科学的教育策略 |
1.创设支持性的发展环境 |
2.确立以幸福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 |
3.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
4.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 |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
1.专业培训作为幸福教室持续的动力支撑 |
2.项目评价作为完善幸福教室构建的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政策背景 |
2.个人旨趣 |
3.问题的确定 |
(二)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的确定 |
3.研究方法 |
二、进入研究场域 |
(一)研究对象X老师所在学校 |
(二)研究对象个体情况 |
三、叙说:X老师专业成长故事 |
(一)X老师专业成长的轨迹 |
1.成绩优异,选择中师 |
2.学习努力,夯实基础 |
3.机缘巧合,进入G校 |
4.勤学勤练,初露锋芒 |
5.把握机遇,屡获嘉奖 |
6.走出迷茫,更进一步 |
7.以新试新,再显佳绩 |
8.明确方向,精益求精 |
(二)X老师的主要工作 |
1.自然幽默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
2.充满“干货”的讲座 |
3.耐心细致的教学指导 |
4.落到实处的儿童阅读活动 |
(三)他人眼中的X老师 |
1.同事眼中的X老师:“G校的旗帜与标杆” |
2.学生眼中的X老师:“是我们的‘老大’” |
3.家人眼中的X老师:“工作与家庭兼顾者” |
四、探析:X老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 |
(一)好学 |
(二)自主 |
(三)善思 |
(四)深钻 |
(五)勤练 |
(六)吃苦 |
五、追溯:X老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一)内部因素 |
1.持续进行批判性反思 |
2.积极实施规划 |
3.保持理性化认知 |
(二)外部因素 |
1.关键事件的影响 |
2.重要他人的影响 |
3.相关规则的影响 |
六、阐释:X老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之思 |
(一)X老师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内部因素主推 |
(二)X老师成长中的结构——外部因素主供 |
(三)X老师所处的时空情境——内外部因素共建 |
(四)X老师成长中的权力扩张——内外部因素交互 |
(五)X老师成长的“二重性”——内外部因素联结 |
七、解悟:X老师专业成长的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X老师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同事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半开放式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以育才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 |
(一)呈现兵团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
(二)厘清影响兵团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 |
(三)构建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提供对策建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新手教师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二)关于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
(三)新疆兵团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 |
五、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与材料收集 |
六、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第二章 育才小学新手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历程 |
一、班级组和备课组的扶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
(一)初出茅庐的程思清 |
(二)焦虑、痛苦的一个月 |
(三)还好有他们 |
(四)看得见的成长 |
二、内在的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外在支持的契合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力 |
(一)初见王鲜霏 |
(二)往昔与今朝 |
(三)因为他们而更精彩 |
(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
三、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磨和反思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
(一)学生堆里的李超 |
(二)过去与现在 |
(三)挫折、反思、支持、成长 |
(四)苦尽甘来满载 |
小结 |
第三章 育才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一)校长影响力统领全局发展 |
(二)学校管理提供教师成长的土壤 |
(三)学校氛围适宜教师成长 |
(四)青蓝工程扎实有效 |
三、个人因素 |
(一)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清晰定位自己 |
(二)专业自觉意识强,肯下功夫——学习动力强,主动 |
(三)良好的个人特质——吸引学生 |
小结 |
第四章 促进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
一、社会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保护屏障 |
二、学校扶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养分 |
(一)校长理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二)学校氛围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
(三)学校管理支撑教师专业成长 |
三、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专业成长的土壤 |
(一)不断反思 |
(二)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三位合作教师的教案 |
附录三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育才小学 |
发展青年教师能力方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件 |
(8)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材、教科书的概念界定 |
二、教材分析的概念界定 |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教材分析研究现状 |
一、有关教材分析的已有研究 |
二、有关教材分析的具体研究 |
三、中职园林专业教材的分析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
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 |
二、中职学生特点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三、系统论 |
第三章 《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的静态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综合分析 |
一、封面设计 |
二、指导思想 |
三、课时安排 |
四、知识体系 |
第二节 微观具体分析 |
一、“园林植物生理”篇 |
二、“园林植物生态学”篇 |
三、“园林植物生长与土壤肥料”篇 |
四、“农业气象”篇 |
第四章 《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实施的动态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和实施 |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对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的整体看法及教材的使用情况 |
二、师生对教材编写的整体认知与感受 |
三、师生对“实验实训”的认知与感受 |
四、师生对教材中“单元作业题”部分的认知与感受 |
五、学生对教材呈现方式的看法 |
六、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材制作 |
二、课时安排 |
三、教材内容 |
四、教材实施情况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对教材编订的建议 |
二、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
1.1.2 地理“小学科”的认识现状 |
1.1.3 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理论研究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
1.2.2 新课标高考改革的方向 |
1.2.3 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
1.2.4 教师专业性成长的要求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个案研究法 |
1.4.5 观察法 |
1.4.6 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中学地理教研组概述 |
2.1 中学地理教研组的内涵 |
2.2 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特征 |
2.2.1 教研行动主体能动性 |
2.2.2 教研系统半封闭半开放性 |
2.2.3 教研成员组织纪律性 |
2.2.4 教研活动全体性 |
2.2.5 教研活动协调性 |
2.3 中学地理教研组的作用 |
2.3.1 浓郁的地理教育氛围 |
2.3.2 超强的团队协作 |
2.3.3 新老教师的传承 |
2.3.4 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第3章 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2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3.3 教师团队合作理论 |
第4章 中学地理教研现状分析 |
4.1 调查方式 |
4.1.1 问卷调查与信度分析 |
4.1.2 访谈调查 |
4.2 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晋城市中学地理教研组的教师基本情况 |
4.2.2 晋城市中学地理教研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统计与分析 |
4.2.3 晋城市中学地理教研组作用统计分析 |
4.2.4 晋城市中学地理教研组现状原因及成功经验统计分析 |
4.2.5 学校对中学地理教研组运作的作用统计分析 |
4.3 晋城市中学地理教研组存在的问题 |
4.3.1 从现行地理教研制度看,自上而下还是主流教研模式 |
4.3.2 从教研工作的观念看,现行的教研工作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 |
4.3.3 从教研工作的执行方面看,没有将教研和教学工作很好的融为一体 |
4.3.4 从组织层面上看,教研组织不得力 |
4.3.5 从参与层面上看,部分教师消极应对 |
第5章 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改进策略 |
5.1 提高认识,明确教研组活动意义,落实相应规章制度 |
5.2 实化教研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结合起来 |
5.3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调动教师活跃度 |
5.4 强化团队教研组织建设,弘扬奋发向上教研文化 |
5.5 加强区域地理教育联系,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
第6章 中学地理教研活动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6.1 “教研形式多样化”策略的教研活动实验设计 |
6.1.1 “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活动实验对象 |
6.1.2 “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活动实验组织和准备 |
6.1.3 “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活动实验过程 |
6.1.4 “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活动实验反馈 |
6.1.5 “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活动实验结果分析 |
6.2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策略的教研活动实验设计 |
6.2.1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研活动实验对象 |
6.2.2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研活动实验组织和准备 |
6.2.3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研活动实验过程 |
6.2.4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研活动实验反馈 |
6.2.5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研活动实验结果分析 |
6.3 “区域联动发展”策略的教研活动实验设计 |
6.3.1 “区域联动发展”教研活动实验对象 |
6.3.2 “区域联动发展”教研活动实验组织和准备 |
6.3.3 “区域联动发展”教研活动实验过程 |
6.3.4 “区域联动发展”教研活动实验反馈 |
6.3.5 “区域联动发展”教研活动实验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多组件任务”的小学科学课堂评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多组件任务”评价高度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充分体现“三维科学学习” |
(二)“多组件任务”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基于证据的学习” |
(三)运用“多组件任务”进行评价是美国NGSS评估系统的重要特点 |
(四)“多组件任务”评价能够为我国核心素养的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课堂评价 |
(二)“以证据为中心的”评价设计(ECD) |
(三)“多组件任务”评价 |
四、文献综述 |
(一)我国的研究现状 |
(二)境外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
四、研究过程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访谈的实施 |
第三章 “多组件任务”评价设计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
一、“多组件任务”评价设计的理论框架 |
(一)NGSS中的三维科学学习 |
(二)NGSS评估系统中的三维科学学习评价方式 |
(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
二、“多组件任务”评价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校园生物多样性 |
(二)过程性评价的任务 |
(三)终结性评价的任务 |
(四)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多组件任务”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
二、“多组件任务”评价意图 |
三、“多组件任务”评价方案设计 |
(一)内容选择 |
(二)内容组织 |
(三)学习者分析 |
(四)所需资源 |
四、“多组件任务”评价的实施 |
(一)准备阶段 |
(二)活动阶段 |
五、学习证据的收集与反馈 |
(一)作出假设与制定计划 |
(二)搜集证据与处理信息 |
(三)得出结论 |
(四)表达交流 |
第五章 “多组件任务”评价实践结果分析与建议 |
一、“多组件任务”评价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实验班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
(二)实验班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
(三)实验班问卷前后测结果分析 |
(四)对照班问卷前后测结果分析 |
二、“多组件任务”评价实施后的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实施“多组件任务”评价的建议 |
(一)科学教师在关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过程性评价 |
(二)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学习证据的收集,做好学习证据的解释工作 |
(三)重视“多组件任务”评价在科学学科的课堂研究与经验总结 |
(四)着重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评价能力,使反馈更有效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多组件任务”评价将评价与教学融为一体 |
(二)“多组件任务”评价促进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展现 |
(三)对我国科学教师应用“多组件任务”进行教学评价的建议 |
二、研究反思 |
(一)对于“多组件任务”评价设计的反思 |
(二)对于“多组件任务”评价实施过程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实施“多组件任务”评价的学生调查问卷 |
二、实施“多组件任务”评价的教师访谈提纲 |
三、实施“多组件任务”评价的组间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 核农学报, 2021(08)
-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D]. 左芯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文化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蒙古族学校为个案[D]. 齐阿娜尔.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园丁式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 周浩云,殷霞.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1(01)
- [5]论幸福教室的构建[D]. 师丹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周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兵团小学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以育才小学为例[D]. 杜燕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中职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分析研究[D]. 景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D]. 杨帆.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多组件任务”的小学科学课堂评价实践研究[D]. 姜洲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