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春季节如何提高母鸡产蛋率(论文文献综述)
于成蛟[1](2020)在《浅谈产蛋鸡的四季管理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温度是导致产蛋鸡出现热应激,影响鸡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而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温度以及空气质量都不相同,鸡舍内的环境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饲养者在不同季节时对产蛋鸡应该采取不同办法进行饲养管理,方能发挥出笼养鸡的最高生产效益。成年母鸡适宜的环境温度是5~27℃,产蛋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2.8~18.0℃。当环境温度上升到22℃时,蛋重开始减轻,蛋壳变薄,环境温度越高,鸡的体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产蛋率就随
吴迪,高玉云[2](2017)在《浅谈林下养殖生态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鸡是将传统的散养模式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利用林地、果园、荒山等土地资源放养的优质鸡。生态鸡主要以天然的五谷杂粮以及青草、昆虫为食,保证了鸡肉的安全和品质,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态鸡绿色无公害的特点则迎合了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林下养殖生态鸡既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林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保护环境,缓解耕地紧张的压力,其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都极为显着。
陈丙峰[3](2016)在《保持蛋鸡的最佳生产状态,创造生产效益最大化》文中研究说明如何保持蛋鸡最佳生产状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科学认识蛋鸡最佳生产力;提高免疫力/抗病力是关键;预防肝脏损伤是保障;维护生殖系统健康是基础;预防重大疾病的爆发。1科学认识蛋鸡最佳生产力1.1优秀的蛋鸡品种——选择本地区适合饲养的优质品种(产蛋性能强,抗病力强)1.2优质的鸡苗——后天养殖成功的基础评价一日龄雏鸡的质量主要看:反射能力:把雏鸡放倒,它可以在3秒内站起来;眼睛:清澈,睁着眼,有光泽;肚脐:脐部闭合,干净;
尹峰[4](2016)在《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商品蛋鸡的产蛋率一直是蛋鸡养殖行业中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产蛋率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蛋鸡行业收益的高低和养殖发展情况。吉林省是我国较大的蛋鸡养殖地区之一,而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的饲养量很大,近些年来,长春地区的蛋鸡养殖经常出现因疾病因素导致蛋鸡产蛋率异常下降的问题,对于其主要原因尚不明确。明确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疾病和制定相应的防制建议,有利于在蛋鸡养殖中趋利避害,提高产蛋率,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主要对2013年2015年间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养殖场(户)和动物医院就诊蛋鸡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查,共计158户(饲养蛋鸡以开产)。调查内容主要有蛋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疾病发生情况、产蛋情况等。结果表明:蛋鸡产蛋率下降问题在长春地区较为普遍,且多表现为产蛋率的异常下降,主要原因为疾病因素。同时对产蛋率下降的患病蛋鸡群进行病料采集,共收集疑似新城疫病料12份、疑似大肠杆菌病料25份、疑似慢性呼吸道病病料15份、疑似球虫病病料30份、疑似温和型流感病料10份,通过临床初步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导致长春地区蛋鸡群产蛋异常下降的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非典型新城疫、温和型流感、慢性呼吸道疾病及鸡球虫感染。针对此情况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综合性防制建议和具体防治措施,为保障长春地区蛋鸡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春英,吕中锋[5](2014)在《产蛋期肉种鸡体重控制的措施》文中认为肉种鸡在产蛋期体况大小与产蛋量及种蛋质量有一定的关系,过瘦或过肥都是不好的。肉种鸡在产蛋期完成体成熟,一般需产蛋高峰期体重控制理想,且保证在高峰后期要保证体重增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脂肪沉积,以阻止产蛋率降低。因此,肉用种鸡在产蛋期的体重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1开产前控制体重能明显地推迟性成熟的时间,可提高生产性能,而光照刺激却能提早开产。冬、春季节的雏鸡由于育成后期光照逐渐增加,肉种鸡体重要应
马献慧[6](2011)在《提高冬、春季鸡产蛋率的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光照减少,鸡舍保温与通风的矛盾不易解决。同时也是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些因素都在直接影响到鸡的产蛋,冬春季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保证蛋鸡高产。1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李洪刚[7](2011)在《雏鸡饲养环境的管理要点》文中研究表明雏鸡是指从出壳到60日龄的鸡,这段时间的培养叫育雏。要根据雏鸡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应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饲养管理。1防寒保温温度与幼雏的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等有关。适宜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否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育雏的温度过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8](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和希顺[9](2008)在《日粮蛋白水平和外源性GnRH类似物对溆浦鹅产蛋性能和卵泡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鸡和鸭相比,鹅的繁殖力较低,提高鹅的繁殖性能对促进养鹅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动物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能通过作用于垂体前叶的GnRH受体调节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homone,FSH)和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分泌来调节配子的形成及类固醇类激素的产生,是动物生殖过程中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目前人工合成的GnRH类似物(GnRH-a)已超过2000多种。大量的研究表明,经过修饰,人工合成的GnRa-a半衰期长,与受体结合能力强,比天然GnRH稳定性更强、活性更高,能提高家畜或家禽的繁殖性能,但关于GnRH-a对鹅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实际生产中应用GnRH-a主要是通过注射方式给药,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动物应激反应强烈,影响效果。本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来筛选溆浦鹅种鹅产蛋期日粮中适宜的蛋白水平;然后在日粮适宜的蛋白水平下,通过比较研究注射和口服GnRH-a(LHRH-A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生殖内分泌及卵泡发育机制的影响,探讨提高溆浦鹅种鹅繁殖性能的GnRH-a(LHRH-A3)口服用药方式的可行性和适宜剂量。试验结果分别摘要如下:1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的影响目的:确定溆浦鹅种鹅产蛋期糙米型日粮适宜蛋白水平。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计五种等能日粮饲喂溆浦鹅种鹅,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3.0%、14.5%、16.0%、17.5%和19.0%,测定各组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和生殖内分泌激素变化。结果:(1)日粮水平达到16.0%时,产蛋率、日平均产蛋量显着增加(P<0.05),料蛋比显着降低(P<0.05),料蛋比与产蛋率和产蛋量二次曲线回归显着(P<0.05);(2)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蛋品质和受精率无显着影响,但13.0%的蛋白质水平组,种蛋孵化率和健雏率显着降低(P<0.05);(3) 19.0%蛋白质水平组,鹅血清尿酸的浓度显着升高(P<0.05);(4) 16.0%、17.5%和19.0%的蛋白质水平组,血清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显着升高(P<0.05),催乳素无显着变化。结论:溆浦鹅种鹅产蛋期糙米型日粮蛋白质适宜水平为16.0%。2口服和注射促排三号(LHRH-A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的影响目的:研究溆浦鹅种鹅口服LHRH-A3给药方式的可行性。方法:试验设七个处理组,第Ⅰ、Ⅱ、Ⅲ组每只鹅分别注射剂量为5μg/羽、10μg/羽和15μg/羽的LHRH-A3,第Ⅳ、Ⅴ、Ⅵ组分别将5μg/羽、10μg/羽和15μg/羽的LHRH-A3随饲料拌喂,Ⅶ组为对照组,测定各组产蛋性能、蛋品质及孵化等相关指标。结果:(1)口服和注射LHRH-A3,料蛋比均显着降低(P<0.05),产蛋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口服剂量为10μg/羽时,产蛋率显着提高(P<0.05);(2)口服和注射LHRH-A3,鹅平均蛋重、蛋形指数、蛋黄比例、蛋白比例、蛋壳比例及蛋壳厚度等指标差异不显着,但注射5μg/羽和15μg/羽LHRH-A3,破畸蛋率显着升高;(3)口服和注射LHRH-A3,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无显着差异,但口服组的健雏率有上升的趋势。结论:溆浦鹅拌料口服LHRH-A3是可行的,口服剂量为10μg/羽时,其产蛋率最高。3口服促排三号(LHRH-A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生殖内分泌和卵泡发育调节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口服LHRH-A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生殖内分泌和卵泡发育调节机制,进一步验证口服LHRH-A3的适宜剂量。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饲喂0μg/羽、5μg/羽、10μg/羽、15μg/羽和20μg/羽的LHRH-A3,测定各组溆浦鹅的产蛋性能指标、蛋品质相关指标、孵化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部分指标、血清部分生殖激素水平、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屠宰性能。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μg/羽和15μg/羽组,溆浦鹅的产蛋率显着提高,20μg/羽组产蛋率显着降低,5μg/羽、10μg/羽、15μg/羽组料蛋比显着降低,20μg/羽组料蛋比显着升高(P<0.05);(2)各组平均蛋重、蛋品质、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差异不显着;(3)各组鹅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4) 10μg/羽和15μg/羽组,血清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显着升高,20μg/羽组,孕酮显着下降(P<0.05);各组的催乳素浓度差异不显着;(5) 20μg/羽组,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8)各组鹅全净膛重和全净膛率差异不显着,但15μg/羽组的卵巢重显着升高,20μg/羽的组的卵巢重显着降低(P<0.05)。结论:鹅口服LHRH-A3剂量为10μg/羽和15μg/羽时,能促进孕酮和雌二醇分泌,产蛋率显着提高;口服剂量为15μg/羽时,能促时鹅卵泡发育和卵巢生长;口服剂量为20μg/羽时,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升高,抑制卵泡发育和卵巢生长;溆浦鹅LHRH-A3适宜口服剂量为10μg/羽。4饲喂促排三号(LHRH-A3)对延长溆浦鹅种鹅产蛋期调节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LHRH-A3对产蛋后期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卵巢和生殖内分泌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单因子梯度试验设计,分别饲喂剂量为0μg/羽(对照组)、10μg/羽和15μg/羽的LHRH-A3,测定各组每周的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指标及血清部分生殖激素和卵巢重量。结果:(1) 10μg/羽和15μg/羽组的产蛋率均较对照组下降缓慢,15μg/羽组鹅产蛋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各组的平均蛋重差异不显着;(3) 10μg/羽和15μg/羽组LHRH-A3处理组卵巢重显着高于对照组;(4) 10μg/羽LHRH-A3组的孕酮浓度和催乳素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10μg/羽LHRH-A3通过促进卵巢生长发育及抑制孕酮和催乳素分泌来维持溆浦鹅产蛋后期产蛋性能,从而延长产蛋周期,提高产蛋率。
尤玉双[10](2005)在《鸡舍环境控制对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养鸡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在品种、营养、疾病控制和饲养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环境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境控制对家禽生产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国内目前基本解决了家禽良种引进、烈性传染病控制、营养和饲养技术等问题的前提下,鸡舍环境控制在家禽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禽生存环境是鸡群健康的前提,是提高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 鸡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灰尘等几个方面,鸡只不同阶段,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季节需要重点控制的环境因素也是不同的。本文根据鸡舍环境的需要,提出了一套鸡舍环境控制设计的原则和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设计出适应不同季节环境控制需要的横向、纵向和混合式三种通风模式,在不同季节和三种模式下对各项环境因素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实验证明夏季应使用水帘降温下的纵向通风模式,冬季应使用有“最小化”通风的横向通风模式,春秋季节应使用可自动进行纵向和横向通风间转换的混合式通风模式可以达到最佳环境控制效果。 夏季使用水帘降温下的纵向通风模式,利用蒸发降温和风冷效应的原理正确计算出需要的水帘面积和排风量,在夏季高温低湿的情况下,使用水帘降温系统可以降低舍温8℃-10℃,有效的防止了热应激,减少了死淘,保证了正常的生产性能。育雏期0-3周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极为严格,冬季外界气温较低,在育雏期和冬季,鸡舍内既需要保证一定的温度又需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通过使用可运行“最小化”通风的横向通风模式,很好的解决了保温与排风间的矛盾,通过横向通风气流模式的建立,解决了进风口处温度过低的问题,使鸡舍内温度更加均匀,同时也提高了舍内空气的质量和降低了舍内的湿度,舍内温差由原来的6.1℃降低到现在的1.9℃,舍内氨气浓度明显降低,全天氨气平均浓度由21.4毫克/立方米下降到9.6毫克/立方米。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白天需要足够的通风,夜晚又需要防止舍内温度过低,随着昼夜温度的变化,电脑根据设定自动进行纵向和横向通风间的转换即运行混合式通风模式,这样既保证了舍内白天空气的新鲜,夜间又可以很好的保持鸡舍内的温度。经过对鸡舍环境控制改造前后鸡舍内各项环境指标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改造后各项环境指标均明显好于改造前。 通过环境控制鸡舍的使用,不仅改善了鸡舍内的环境因素,更提高了鸡只的抗病力,减少了死淘和鸡群发病,明显的提高了生产性能。父母代种鸡育成期死淘率降低了2.8%,商品肉鸡成活率提高了5%,鸡群用药费用下降了64.2%以上,一只祖代入舍母鸡可累计多生产父母代种雏5.1只,一只父母代入舍母鸡可累计多生产商品雏14.1只,商品肉鸡料肉比降低0.2,出栏提前3天。
二、冬春季节如何提高母鸡产蛋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春季节如何提高母鸡产蛋率(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产蛋鸡的四季管理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春季管理要点 |
2 夏季管理要点 |
2.1尽最大限度增大通风量 |
2.2 保证充足的卫生清凉饮水,绝对不能够断水 |
2.3 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添加抗热应激的添加剂 |
2.4 适当降低密度,增加饲喂次数 |
2.5 搞好必要的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
2.6定时清除粪便 |
2.7 采用间歇光照管理 |
3 秋季管理要点 |
4 冬季管理要点 |
5 小结 |
(2)浅谈林下养殖生态鸡(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下养殖生态鸡的优势 |
2 场舍的建设 |
2.1 场地的选择 |
2.2 建筑物的布局与设计 |
3 林下生态鸡的饲养及管理 |
3.1 雏鸡的饲养管理 |
3.1.1 雏鸡的选择 |
3.1.2 雏鸡进舍前的准备 |
3.1.3 雏鸡的饲喂 |
3.1.4 雏鸡的管理 |
3.2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
3.2.1 放养前后的训练 |
3.2.2 育成鸡的饲喂 |
3.2.3 育成鸡的管理 |
3.3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
3.3.1 开产前的准备 |
3.3.2 产蛋期的饲喂 |
3.3.3 产蛋期的管理 |
3.4 生态鸡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 |
4 生态鸡的疾病防治 |
4.1 卫生消毒 |
4.2 生态鸡的免疫和预防 |
5 养殖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
5.1 巡逻观察 |
5.2 防止兽害 |
5.3 减少应激 |
(4)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第一章 蛋鸡产蛋率下降原因研究进展 |
1.1 蛋鸡苗的因素 |
1.2 育成鸡的因素 |
1.3 疾病方面的因素 |
1.4 饲养管理的因素 |
1.5 小结 |
第二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基本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病因调查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防制建议的制定 |
4.1 综合防制建议 |
4.2 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建议 |
4.3 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建议 |
4.4 慢性呼吸道病的防制建议 |
4.5 温和型流感的防制建议 |
4.6 蛋鸡球虫病的防制建议 |
4.7 防制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产蛋期肉种鸡体重控制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开产前 |
2 5%产蛋至产蛋高峰期 (24~40周龄) |
3 高峰后 (41~66周龄) |
4 小结 |
(7)雏鸡饲养环境的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防寒保温 |
2 调节湿度 |
3 调控光照 |
4 加强通风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9)日粮蛋白水平和外源性GnRH类似物对溆浦鹅产蛋性能和卵泡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蛋白质营养与家禽生产 |
2.1 鹅的蛋白质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
2.2 日粮蛋白质营养对家禽生产性能的的影响 |
3 GnRH的研究进展 |
3.1 GnRH结构与命名 |
3.2 GnRH类似物种类 |
3.3 GnRH及其类似物作用机理 |
3.4 GnRH及GnRH激动剂在动物生产和人类临床中的应用 |
3.5 GnRH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 |
4 我国鹅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
4.1 我国鹅的生产现状与特点 |
4.2 影响鹅繁殖力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
4.3 溆浦鹅品种简介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2.1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本研究的主要难点 |
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及日粮组成 |
2.3 饲养管理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统计处理 |
4 结果分析 |
4.1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蛋品质的影响 |
4.3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蛋孵化的影响 |
4.4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生殖激素催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蛋白质水平对产蛋性能、蛋品质的影响 |
5.2 蛋白质水平对种蛋孵化的影响 |
5.3 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5 蛋白质水平对溆浦鹅种鹅血清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
5.6 蛋能比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口服和注射促排三号(LHRH-A_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和种蛋孵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及日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统计处理 |
4 结果分析 |
4.1 LHRH-A_3对叙浦鹅种鹅产蛋性能的影响 |
4.2 LHRH-A_3对叙浦鹅蛋品质的影响 |
4.3 注射和口服LHRH-A_3对孵化的影响 |
5 讨论 |
5.1 LHRH-A_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5.2 LHRH-A_3对蛋品质的影响 |
5.3 LHRH-A_3对孵化的影响 |
5.4 不同给药方式对LHRH-A_3作用于机体效果的影响 |
6 结论 |
第五章 口服促排三号(LHRH-A_3)对溆浦鹅种鹅产蛋性能、蛋品质、种蛋孵化、生殖内分泌和卵泡发育调节机制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及日粮配制 |
2.3 饲养管理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统计处理 |
4 结果分析 |
4.1 饲喂不同剂量LHRH-A_3对叙浦鹅种鹅产蛋性能的影响 |
4.2 饲喂不同剂量的LHRH-A_3对蛋品质的影响 |
4.3 LHRH-A_3对孵化的影响 |
4.4 LHRH-A_3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饲喂不同剂量LHRH-A_3对血常规的影响 |
4.6 饲喂不同剂量LHRH-A_3对血清生殖激素的影响 |
4.7 饲喂不同剂量LHRH-A_3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4.8 饲喂不同剂量LHRH-A_3对屠宰性能指标的影响 |
5 讨论 |
5.1 LHRH-A_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5.2 LHRH-A_3对蛋品质的影响 |
5.3 LHRH-A_3对孵化的影响 |
5.4 LHRH-A_3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5.5 LHRH-A_3对血清生殖激素的影响 |
5.6 LHRH-A_3对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6 结论 |
第六章 饲喂促排三号(LHRH-A_3)对延长溆浦鹅种鹅产蛋期的调节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 |
2.3 饲养管理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统计处理 |
4 结果分析 |
4.1 LHRH-A_3对溆浦鹅后期产蛋率的影响 |
4.2 LHRH-A_3对各组平均蛋重的影响 |
4.3 LHRH-A_3对卵巢重的影响 |
4.4 LHRH-A_3对各组血清P_4、E_2和RPL浓度的影响 |
5 讨论 |
5.1 LHRH-A_3对溆浦鹅后期产蛋率及平均蛋重的影响 |
5.2 LHRH-A_3对溆浦鹅后期卵巢重的影响 |
5.3 LHRH-A_3对溆浦鹅产蛋后期激素水平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1 小结 |
2 创新点及理论意义 |
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鸡舍环境控制对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环境控制对家禽生产的影响(文献综述) |
1.1 国际上对养禽环境控制的要求 |
1.2 国内对养禽环境控制的要求 |
1.3 行业标准和提高动物福利对环境控制的要求 |
1.4 不良饲养环境已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 |
1.5 环境因素对鸡群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二章:鸡舍环境控制的因素 |
2.1 鸡舍环境因素的内容 |
2.2 鸡舍环境因素的控制 |
2.3 通风在鸡舍环境因素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章:夏季炎热季节鸡舍内环境因素的控制与分析 |
3.1 夏季鸡舍纵向通风模式 |
3.2 风冷效应的应用 |
3.3 鸡舍水帘蒸发降温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
3.4 夏季鸡舍内温度的对比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冬季寒冷季节鸡舍内环境因素的控制与分析 |
4.1 冬季鸡舍横向通风模式 |
4.2 横向通风模式下鸡舍内空气流动模式的建立 |
4.3 冬季鸡舍“最小化”通风的设计 |
4.4 冬季鸡舍内温度的控制与分析 |
4.5 冬季不同通风模式下鸡舍内氨气浓度的对比与分析 |
4.6 冬季不同通风模式下鸡舍内灰尘浓度的对比与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春秋季节鸡舍内环境因素的控制与分析 |
5.1 春秋季节鸡舍的混合通风模式 |
5.2 秋季不同通风模式下鸡舍内温度的对比与分析 |
5.3 秋季通风自动与人工转换舍内温度的对比与分析 |
5.4 秋季不同通风模式下鸡舍内氨气浓度的对比与分析 |
5.5 秋季不同通风模式下鸡舍内灰尘浓度的对比与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环境控制对鸡群健康的影响 |
6.1 接诊病例的分析 |
6.2 不同环境控制下鸡群死淘病例的分析 |
6.3 热应激对鸡群死淘率和鸡群产蛋率的影响 |
6.4 环境控制改进对鸡群用药影响的分析 |
第七章:环境控制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 |
7.1 环境控制对祖代肉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分析 |
7.2 环境控制对父母代肉种鸡生产性能影响的分析 |
7.3 环境控制对商品肉鸡生产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八章:环境控制改进的价值分析 |
8.1 鸡场环境控制改进的经济价值分析 |
8.2 环境改进的产品质量价值分析 |
8.3 环境改进的社会价值分析 |
第九章: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冬春季节如何提高母鸡产蛋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产蛋鸡的四季管理技术要点[J]. 于成蛟. 山东畜牧兽医, 2020(04)
- [2]浅谈林下养殖生态鸡[J]. 吴迪,高玉云. 广东饲料, 2017(12)
- [3]保持蛋鸡的最佳生产状态,创造生产效益最大化[J]. 陈丙峰. 北方牧业, 2016(21)
- [4]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D]. 尹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5]产蛋期肉种鸡体重控制的措施[J]. 刘春英,吕中锋. 养殖技术顾问, 2014(04)
- [6]提高冬、春季鸡产蛋率的技术措施[J]. 马献慧. 畜牧兽医杂志, 2011(06)
- [7]雏鸡饲养环境的管理要点[J]. 李洪刚.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8]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9]日粮蛋白水平和外源性GnRH类似物对溆浦鹅产蛋性能和卵泡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和希顺.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鸡舍环境控制对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 尤玉双.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