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前列腺炎“治未病”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毛丹旦[1](2020)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体质、证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中医体质与证型、中医体质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的相关性,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病重的影响因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和构建个体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调查研究方法,把宁波中医院男科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了符合标准的357例。(1)电子病历中收集35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和可能与患者病重有关的影响因素。(2)根据患者《中医体质观察表》的调查结果,判定出受试患者的体质类型。(3)对患者进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4)整理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7份,回收357份,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357例患者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6.49(36.49±9.27)岁,其中3140岁者149人,占41.7%;2130岁者96人,占26.9%;4150岁者80人,占22.4%;5160岁者28人,占7.8%;≤20岁者4人,占1.1%。2.文化程度:357例患者中,本科及以上124人,占34.7%;高中文化87人,占24.4%;大专文化68人,占19%;初中文化58人,占16.2%;小学文化20人,占5.6%。3.婚姻状况:357例患者中,已婚(只一次婚姻且未分居)233人,占65.3%;未婚76人,占21.3%;离异再婚24人,占6.7%;分居12人,占3.4%;离异8人,占2.2%;丧偶4人,占1.1%。4.证型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下注证117人,占32.8%;气滞血瘀101人,占28.3%;肝肾阴虚证75人,占21.0%;肾阳不足证55人,占15.4%;其它9人,占2.5%。5.体质分布:357例患者中,湿热质66人,占18.5%;气郁质65人,占18.2%;痰湿者44人,占12.3%;气虚质41人,占11.5%;平和质37人,占10.4%;阳虚者37人,占10.4%;阴虚质35人,占9.8%;血瘀质26人,占7.3%;特禀质6人,占1.7%。6.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357例患者中,NIH-CPSI评分最低4分,最高41分,平均分17.04(17.04±7.71),其中症状中度198(15分29分)人,占55.5%;症状轻度143(4分14分)人,占40.1%;症状重度16人(30分43分),占4.5%。7.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对中医体质与证型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15.992,p<0.001,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应分析湿热下注证型最相关的体质为湿热质与痰湿质;与肝肾阴虚证型最相关的为阴虚质和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型最相关的为气郁质;与肾阳不足证型最相关的为阳虚质。8..NIH-CPSI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以NIH-CPSI评分轻度为对照,经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收入情况、工作压力、性生活满意度、睡眠时间、每周骑行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NIH-CPSI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情况、睡眠时间、体质类型是影响NIH-CPSI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收入(OR=0.629,95%CI:0.503-0.785,p<0.001),睡眠时间(OR=0.686,95%CI:0.484-0.971,p=0.034)是造成NIH-CPSI评分低的主要因素;湿热质(OR=3.177,95%CI:1.310-7.702,p=0.011)与气郁质(OR=4.902,95%CI:1.897-12.666,p=0.001)是造成NIH-CPSI评分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慢性前列腺炎好发于青壮年。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要关心关注青壮年男性,尤其加强对男青年的性健康教育。2.在慢性前列腺炎中,中医证型主要以实证为主,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中医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护士辨体施护方向以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为主证,施以饮食调养、情志疏通、运动康复、中医外治护理等中医护理对策,改善偏颇体质,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低收入、睡眠不足、气郁质、湿热质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症状较严重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临床护理中除辨体施护外,尤其注意要满足患者的睡眠需求,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黄奕宇[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本研究对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门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并挖掘和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经验,探究其核心经验方组成和辨证用药规律,深入理解和充分传承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分析。1.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王树声教授诊治慢性前列腺炎的门诊病历,并严格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2.将病案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录入EXCEL工作表,建立起规范化的数据库并手动将相关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通过该平台系统的用药频次分析统计药物的应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信息。4.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和置信度,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对王教授用药规律进行挖掘;设置合适的相关度和惩罚度,通过熵聚类分析对新方进行挖掘并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8个门诊医案,共涉及144味中药。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18±12.04岁,其中20-49岁患者约占84.30%。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不尽、会阴部坠胀不适及夜尿增多。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肾阳不足证,湿热下注证和肝肾阴虚证。2.药物应用频次前14位依次为:牛膝、黄柏、木香、川楝子、王不留行、乌药、丹参、延胡索、地龙、杜仲、蒲公英、陈皮、生地黄和山药。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及平性药物居多,五味以苦、甘和辛味药物居多。药物归经以肝、肾、脾、胃四经为主。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条药对及5条角药,其中药为丹参-牛膝和蒲公英-牛膝;角药为黄柏,丹参-牛膝;王不留行,黄柏-牛膝;王不留行,木香-牛膝;黄柏,蒲公英-牛膝以及黄柏,川楝子-牛膝;4.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最终得出由3-4个药物组成的潜在药物组合9个,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演化出9首新方。结论:1.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纳入患者的年龄分布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考虑可能与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及工作习惯有关。2.根据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归经特点可知,王教授临床治疗精浊病时以补虚泻实,攻补兼施为治疗的根本大法。3.王树声教授临床用药体现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补肾行气为主,清热活血为辅的治疗大法以及“祛邪不伤正,祛邪更扶正”的学术思想。熵聚类所得新方组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罗辉[3](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宋燕娟,梁凤霞,王华,陈松,黄琪,张艳佶[4](2019)在《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在线数据库检索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从建库(刊)到2018年3月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合适的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合计10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效果优于西药疗法,总体有效率OR=3.54,95%CI[2.49~5.05](P<0.01),并且漏斗图结果显示基本对称;②针刺与西药比较,其NIH-CPSI评分MD=4.83,95%CI[3.32~6.33](P<0.01)。结论: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西药疗法,并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证据质量等级不高,研究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董阳,王济,王鑫,孟翔鹤,李博怿,郑燕飞[5](2018)在《王琦运用主病主方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国医大师王琦提出湿热、瘀浊阻滞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导病机,临床运用"主病主方"思想,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复元活血汤加减为主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时兼顾体质,并辨体加减。
孙自学,李鹏超[6](2018)在《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如"未病先防"中强调"无病而防"及"因病而防"。"既病防变"中强调慢性前列腺炎的传变、用药规律及中医药辨证论治。"瘥后防复"中强调日常防护及康复治疗等,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任飞强,董良,董润标,黄晓朋,俞旭君,常德贵[7](2015)在《三级预防对慢性前列腺炎价值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浅谈三级预防思想在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阐述三级预防(中医"治未病")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过程中的临床应用。结论:三级预防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宣志华,王彬,轩立华,李曰庆[8](2013)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可体现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治未病思想可指导临床上各种病变的防治,兹将治未病思想对慢性前列腺炎防治的意义体会如下。1未病先防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学淋证、白淫范畴,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量饮酒,辛辣食物刺激,过频的性生活,久坐,长期憋尿均能引起和加重慢性前列腺炎,要想达到
刘丽军,李俊涛,王景辉[9](201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治疗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为主导思想,在疾病发生前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导致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危险因素;疾病发生后,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从肝、脾、肾进行辨证论治;疾病初愈后,注重调护。从而有效减轻症状和缩短疗程,达到防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目的。
戴宁[10](2012)在《“治未病”理论在诊疗男性疾病中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对千百年来的中医治疗原则和近代国家的卫生防疫起到了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其涵义有二:一者,未病即谓无病,健康正常之义也;此时之言"治未病",即为预防以养生。二者,未病即各种潜在病情及机理,病而未发之义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第三态"或"潜态",与"常态"和"病态"相对应;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符合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而与此同时,有关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剩下的70%的人则处于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卫生工作重心已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今天,重新提出治未病,将对拓展中医学术新的生存空间有重大意义。缘于此,治未病成为近年来中医界
二、慢性前列腺炎“治未病”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前列腺炎“治未病”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
1.1.1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
1.1.3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4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及NIH-CPSI量表使用现状 |
1.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辨证分型 |
1.3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型 |
1.3.2 体质的特点 |
1.3.3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 |
1.3.4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确定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2.1 病历分析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 |
2.2.2 问卷调查法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和NIH-CPSI症状 |
2.2.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样本量估算 |
2.3 资料分析 |
2.3.1 患者资料描述 |
2.3.2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2.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问卷调查法的质量控制 |
2.4.1 调查表的选择 |
2.4.2 调查人员 |
2.4.3 调查过程 |
2.4.4 调查内容 |
2.4.5 问卷数据录入和处理 |
2.5 本研究涉及伦理 |
2.5.1 伦理审批 |
2.5.2 知情同意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分布情况 |
3.1.1 患者人口学资料 |
3.1.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1.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情况 |
3.2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3 NIH-CPSI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患者相关资料分析 |
4.1.1 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4.1.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1.3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
4.1.4 NIH-CPSI症状程度分布特点 |
4.2 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 |
4.2.1 中医体质与证型密切相关 |
4.2.2 对治疗及临床施护的启示 |
4.3 患者NIH-CPSI病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气郁质 |
4.3.2 湿热质 |
4.3.3 睡眠时间 |
4.3.4 收入情况 |
4.3.5 病重影响因素对心理护理的启示 |
5 研究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一、慢性前列腺炎的定义 |
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 |
三、现代病理研究 |
四、西医诊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现状 |
一、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二、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
第三节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TCMISS) |
第二章 临床数据库建立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整理 |
二、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
二、病历资料统计结果 |
三、总体挖掘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症状分布分析 |
三、证候分布分析 |
第二节 王树声教授治疗精浊病用药组方分析 |
一、药物频次分析 |
二、性味统计结果分析 |
三、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四、关联规则分析 |
五、新方分析 |
第三节 王树声教授辨治精浊病的学术思想 |
一、祛邪不伤正,祛邪更扶正 |
二、因地制宜,以通补为用 |
三、注重未病先防 |
四、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1.1 检索策略及文献筛选 |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风险偏倚评估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①随机序列产生方法: |
②分配隐藏: |
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采用盲法: |
④对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 |
⑤结局数据的完整性: |
⑥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
⑦其它偏倚: |
2.4 结局指标结果分析 |
2.4.1 有效率Meta分析 |
2.4.2 NIH-CPSI评分Meta分析 |
2.4.3 EPS-WBC评分Meta分析 |
2.4.4 最大尿流率Meta分析 |
2.4.5 平均尿流率Meta分析 |
2.4.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5)王琦运用主病主方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前列腺炎的主导病机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主方主药 |
3 主病主方, 辨体加减 |
4 主病主方, 随症加减 |
5 典型医案 |
5.1 慢性前列腺炎以湿浊为主 |
5.2 慢性前列腺炎以疼痛症状为主 |
(6)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
1.1 无病而防 |
1.2 因病而防 |
2 既病防变 |
2.1 慢性前列腺炎的传变、用药规律 |
2.2 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 |
3 瘥后防复 |
4 小结 |
(7)三级预防对慢性前列腺炎价值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
1. 1 劳逸适度 |
1. 2 调摄情志 |
1. 3 合理膳食 |
2 既病防变 |
2. 1 萌病已疗 |
2. 2 已病早疗 |
2. 3 愈后防复 |
3 病案举例 |
(8)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
2 已病防危 |
3 新愈防复 |
小结 |
(9)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未雨绸缪 |
1.1 忌过食辛辣, 避免酗酒 |
1.2 舒畅情志, 调达肝郁 |
1.3 节制房事, 避免忍精 |
1.4 劳逸结合, 避免憋尿 |
2 既病防变, 积极治疗 |
2.1 治脾 |
2.2 治肝 |
2.3 治肾 |
3 病后防复, 注重调护 |
3.1 药食调摄 |
3.2 坐温水浴 |
3.3 保健按摩 |
3.4 加强锻炼 |
3.5 心理疏导 |
四、慢性前列腺炎“治未病”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体质、证型及NIH-CPSI影响因素研究[D]. 毛丹旦.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2]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树声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经验[D]. 黄奕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 宋燕娟,梁凤霞,王华,陈松,黄琪,张艳佶. 辽宁中医杂志, 2019(07)
- [5]王琦运用主病主方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J]. 董阳,王济,王鑫,孟翔鹤,李博怿,郑燕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 [6]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J]. 孙自学,李鹏超. 辽宁中医杂志, 2018(07)
- [7]三级预防对慢性前列腺炎价值思考[J]. 任飞强,董良,董润标,黄晓朋,俞旭君,常德贵. 中国性科学, 2015(12)
- [8]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 宣志华,王彬,轩立华,李曰庆. 河北中医, 2013(10)
- [9]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防治中的应用[J]. 刘丽军,李俊涛,王景辉. 河南中医, 2010(10)
- [10]“治未病”理论在诊疗男性疾病中的体现[A]. 戴宁.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会议暨中医治未病高层论坛资料汇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