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余芝,庞婷婷,贾新新,梁超,徐斌[1](2020)在《电针大鼠天枢穴抑制西沙必利促进胃运动效应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不同电针强度,观察电针天枢穴对西沙必利诱发的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探索电针天枢与西沙必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量效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5 mA组,1 mA组和3 mA组,每组8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生理记录系统并记录胃内压,记录基线、干预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西沙必利和电针)胃内平均压力值和每只大鼠的西沙必利药量。观察电针不同强度天枢结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1)与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比较,腹腔注射西沙必利后大鼠胃运动明显增强(P<0.01)。2)与注射西沙必利效应比较,采用0.5 mA,1 mA和3 mA的电针强度刺激天枢能明显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P<0.01),并且随着电针强度增加,抑制效应更加明显,0.5 mA和3 mA之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电针与西沙必利之间的效力关系,在当前药物浓度状态下,0.5 mA天枢产生的效应相当于抑制(1.15±0.24)μg的西沙必利;1 mA相当抑制(3.56±1.31)μg的西沙必利;3 mA相当于抑制(4.03±0.95)μg的西沙必利,0.5 mA和3 m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强度电针大鼠天枢能抑制西沙必利诱发的胃运动增强效应,这一效应呈现强度依赖性。这一结果首次提示,在采用针药结合调节胃运动抑制状态时,选用天枢穴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降低药物效应,在选穴时应该慎重考虑。
边宁宁[2](2018)在《术后胃肠道动力障碍行综合疗法对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术后胃肠道动力障碍行综合疗法对胃肠道功能改善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综合组和西沙必利组,每组各61例。综合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西沙必利组患者口服西沙必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综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2%)明显高于西沙必利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天的治疗,两组患者MTL、VI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组患者MTL水平(309.4±16.5)明显高于西沙必利组(274.6±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VIP水平(25.7±4.6)明显低于西沙必利组(3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94.39±10.34) h明显短于西沙必利组(112.61±13.1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37.51±4.29) h与西沙必利组(36.24±4.4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1%)明显低于西沙必利组(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采用综合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使用价值。
宋晓波[3](2016)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西沙必利比较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该学校附属医院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21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5 mg/次,3次/d,餐前服用,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5 mg/次,3次/d,餐前服用,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胃排空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QTC间期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所有症状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中,除呕吐在治疗2周(P=0.3907)和治疗4周(P=0.0520)改善不明显外,其余症状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症状改善率、胃排空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4.07%、87.04%、4.63%,与对照组(73.15%、83.33%、6.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治疗后QTC间期延长超过440 ms。结论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奇玉,茅旭[4](2012)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治疗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常用药物进行系统评价,为儿科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并选取2000年至201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治疗婴幼儿GER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按照Jadad评价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合并有效率和Meta分析,对不同治疗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价。另外,对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1篇,其中西沙必利18篇,红霉素8篇,吗丁啉5篇;共纳入患儿2015例,其中治疗组1 039例,对照组976例。治疗有效率:西沙必利为93.43%,红霉素为92.86%,吗丁啉为93.06%。治疗婴幼儿GERD的3种常用药物,其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以体位疗法和支持疗法为对照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3种药物的疗效均好于对照组,无效率的OR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沙必利[OR=0.15(OR 95%CI 0.11~0.20)]、红霉素[OR=0.08(OR 95%CI 0.04~0.14)]、吗丁啉[OR=0.03(OR 95%CI 0.01~0.07)]。不良反应发生率:西沙必利0.72%(腹泻0.56%,嗜睡0.14%),红霉素0.92%(药疹0.48%,GOT轻微上升0.48%),吗丁啉1.50%(腹泻1.50%)。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效果好于西沙必利,而逊于吗丁啉;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高于西沙必利,而低于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是现阶段较好的治疗药物。在使用红霉素治疗时,应注意药疹或GOT轻微上升的不良反应。
何宛蓉,张法灿,梁列新[5](2011)在《混合型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混合型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伦扎必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纳入的全世界范围内有关西沙必利、莫沙必利、伦扎必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8个随机对照试验(n=2841)进行系统评价.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沙必利对IBS总体症状[RR=0.91,95%CI(0.58,1.43)]、腹痛症状[RR=0.90,95%CI(0.72,1.11)]及便秘症状(RR=0.91,95%CI(0.74,1.12)的疗效均不优于安慰剂.伦扎必利1mg/d组和2mg/d组对IBS总体症状的疗效不优于安慰剂[RR=0.95,95%CI(0.67,1.35);RR=0.79,95%CI(0.67,1.17)],伦扎必利4mg/d组对IBS总体症状的疗效优于安慰剂[67.8%vs73.9%,RR=0.91,95%CI(0.86,0.96)].西沙必利[RR=1.52,95%CI(0.58,3.99)]和伦扎必利[RR=1.11,95%CI(0.98,1.24)]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伦扎必利4mg/d可缓解IBS-C的总体症状,对缓解IBS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证据不足;伦扎必利1mg/d及2mg/d对缓解IBS总体症状及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证据均不足.西沙必利对缓解IBS总体症状及腹痛、便秘的证据不足,莫沙必利治疗IBS缺乏有效证据.大部分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均较低,期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刘佳丽,张毅杰,宋永喜,唐青超,王振宁,徐惠绵[6](2009)在《中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草药与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SpringerLink、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CNKI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08年12月。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及相关杂志、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汇编等。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试验、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981例患者,其中治疗组647例,对照组334例。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均较高(Jadad计分≥3分),3个A级,2个B级,2个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立通颗粒与西沙必利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RR=1.03,95%CI(0.97,1.09),P=0.36]、痞满证疗效[RR=1.06,95%CI(0.96,1.18),P=0.23]、胃排空疗效[RR=1.05,95%CI(0.76,1.45),P=0.78]、中医证候积分[WMD=0.41,95%CI(-1.05,1.87),P=0.58]、舌脉象变化[RR=1.00,95%CI(0.69,1.45),P=0.9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R=1.00,95%CI(0.69,1.45),P=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胃舒安颗粒与西沙必利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RR=1.02,95%CI(0.96,1.07),P=0.53]、痞满证疗效[RR=1.06,95%CI(0.97,1.15),P=0.19]、胃排空疗效[RR=1.05,95%CI(0.86,1.28),P=0.63]、中医证候积分[WMD=0.70,95%CI(0.11,1.29),P=0.0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R=0.33,95%CI(0.02,5.28),P=0.4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③健脾益气方剂[RR=1.16,95%CI(1.00,1.34),P=0.05]、理气复胃口服液[RR=1.00,95%CI(0.91,1.11),P=0.94]和健脾消胀冲剂[RR=0.88,95%CI(0.76,1.00),P=0.06]与莫沙必利比较,其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和胃消痞胶囊与吗丁啉比较,其临床总有效率[RR=1.11,95%CI(0.87,1.41),P=0.42]、痞满证疗效[RR=1.07,95%CI(0.93,1.24),P=0.35]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草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安全性与西药组相当,各疗效指标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不均,及各研究间诊断标准、评价方法、失访描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上述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RCT研究加以证实。
王树宏[7](2009)在《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文中提出西沙必利是一种胃肠动力药,可增加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临床常用于治疗由神经损伤、神经性食欲缺乏、迷走神经切断术或部分胃切除引起的胃轻瘫。近年来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有关西沙
项尊[8](2008)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潘立酮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目前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如空腹时胃运动障碍、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和胃排空延迟等机制有关。FD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与方法,以个体化对症治疗为主。目前治疗FD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治、抗抑郁焦虑药物等。就促胃肠动力药而言,多巴胺受体拮抗药仍然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药物,代表药物为多潘立酮,它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DA2)受体、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由于DA2受体也同样是胃肠道的主要受体,因此DA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从而能增加消化道的动力。但是,在临床上却存在多潘立酮对一些FD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对另外一部分FD患者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完全无效的现象。此外,既往关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已有许多临床研究,但这些方法存在费时,不经济,患者依从性差或不实用等缺点,因此探索一个较为简便、安全、经济、实用、依从性较佳的检测判断指标成为临床上一个比较实在的任务,本研究试图应用FD临床症状积分评估结合实时超声下观察胃窦收缩指标来判断多潘立酮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在确定多潘立酮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之后,本研究采用操作相对简单,价格相对经济的基于连接酶链反应的单核苷酸多态(SNP)分型技术对二组FD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A-241G、TaqI多态性研究,从而探讨FD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潘立酮疗效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临床病例资料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浙医一院消化科就诊的参考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②具有早饱或上腹胀症状,持续4周以上,可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烧心、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③试验前4周内经胃镜或胃肠钡餐检查排除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疾病,并行B超、血液生化检查排除肝、胆、胰系统疾病;④试验前72小时内停用影响本试验的抗胆碱能药物、解痉药和其他胃肠促动力药。2.给药途径所有患者给予多潘立酮片(丽珠医药集团生产,国药准字XF20010157)每餐前10mg,一日三次,共治疗4周。3.观察项目及指标3.1临床症状积分评分项目治疗前后记录早饱、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烧心、反酸、食欲不振、嗳气症状。3.2症状积分评分判断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稍加注意感觉有症状;2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工作;3分: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由于早饱及上腹部饱胀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因此在计算症状积分时予以加倍计算。根据以上方法,计算出治疗前后的疗效总积分及总症状改善率。总症状改善率(%)=(治疗前总症状积分-治疗后总症状积分)/治疗前总症状积分×100%。参照以往文献经验,本研究确定总症状改善率60%以上而且治疗后,每个治疗前所具有的症状至少达到以下有效级以上的治疗效果的患者被认为是对多潘立酮治疗有效患者。反之,治疗后,治疗前所具有的症状加重或无变化的或未达到以上标准的患者被认为是对多潘立酮治疗无效患者。3.3治疗效果参照具体见下①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治疗后症状改善2个等级但未完全消失;③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1个等级但未完全消失;④无效,治疗后症状加重或无变化。3.4.病例确定根据以上方法在所有接受多潘立酮治疗的FD病例中随机选出有效组74例,其中男21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41.50±9.80。无效组73例,其中男2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1.30±11.20。4.实时超声胃排空检测方法及各项指标的确定4.1 S0:检查前3天停服胃肠动力药,当天禁食、禁饮12小时。受试者坐姿,取上腹部正中线附近纵切面,当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胃窦显示于同一切面时,停顿,用电子尺构画胃窦壁内层。即可显示出空腹胃窦面积(S0)。4.2△S:口服10%葡萄糖500ml作为试餐,37℃左右,5分钟内饮完。分别于即刻,连续6次测量由于胃窦收缩、舒张所引起的各时段胃窦面积,以后者减去前者,取平均值,代表平均胃窦收缩幅度△S;4.3F:连续计算4分钟内胃窦收缩次数;以平均每分钟胃窦收缩次数代表胃窦收缩频率F;4.4胃窦运动指数MI=△S×F:根据以往文献报道,实时胃B超排空检测中的胃窦运动指数MI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胃排空的情况,故本实验参照了这个指标。5.141C Ins/Del、A-241G、TaqI的SNP位点确定。6.引物和探针6.1引物6.2探针7.LDR-SNP操作流程7.1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7.2试剂盒配置总DNA抽提试剂盒为AXYGEN公司的AxyPrep-96全血基因组DNA试剂盒。7.3酶及其它试剂(1) Qiagen hotstar Taq酶体系(酶5u/ul,buffer,Q-solution,Mg2+)。(2) 10M NaOH:取40gNaOH于灭RNase处理的烧杯,加入约70ml无RNase的ddH2O,充分搅拌溶解,定容到100ml,4℃保存。(3) 1MTris-HCl(PH8.0):取12.1gTris于灭RNase处理的烧杯,加入约80ml无RNase的ddH2O,充分搅拌溶解,浓盐酸调PH8.0,定容到100ml,4℃保存。(4) 0.5M EDTA(PH8.0):取18.61gEDTA于灭RNase处理的烧杯,加入约70ml无RNase的ddH2O,充分搅拌溶解,用10M NaOH调PH8.0,定容到100ml,4℃保存。(5) TE缓冲液:10mM Tris-HCl,1mM EDTA,PH8.0,4℃保存。(6) 75%乙醇:取新开瓶无水乙醇75ml,加入经过灭RNase处理的试剂瓶,加入ddH2O25ml,4℃保存。(7) 5×上样缓冲液:溴酚兰0.125g,32g甘油,灭菌水定容至50ml。(8) EB(10mg/ml):50mgEB,加DEPC水5ml,分装成0.5ml的包装,避光保存。(9) 5×TBE:Tris54g,硼酸27.5g,20ml 0.5mol/L EDTA(pH8.0),定容至1000ml。7.4基因组DNA抽提0.8%琼脂糖凝胶,100-150V电泳检测,标化至50ng/L。7.5基因分型7.5.1基因组DNAPCR反应7.5.2总DNA浓度、纯度、完整性的检测用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称取0.8g琼脂粉,加入10ml 5×TBE缓冲液,加dd-H2O至100ml,微波炉融化后,冷却至约70℃(置水浴中),加入3μl 10mg/ml EB,摇匀后倒胶,冷却20min,凝固后拨掉梳子,加入0.5×TBE缓冲液没过胶面。取DNA样品10μl加入1μl 5×上样缓冲液,全部样品加于样品孔中,120V电泳20-30min,凝胶成像观察结果。7.5.3连接酶检测反应对SNP多态性的研究7.5.3.1 PCR扩增SNP位点所在片段1)按照下表准备PCR Master Mix(20uL体系)在1.5mleppendorf离心管中分别加入200ul PCR-buffer(10×),60ulMg2+(100mM),200ul dNTP(20mM/each),20ulTaq酶(5U/ul),400ul Q-solution(4×),40ul primer(5pM),最后加入980ul去离子水。充分混匀后离心,再取19ul分装在200ul的PCR反应管中,最后再加入1ul基因组DNA。2)在Perkin-Elmer Gene Amp PCR Systems 9600上设置如下程序:95℃变性15min,35个循环,每个循环有3个温度,94℃30ses,59℃1min,72℃1min,最后在72℃延伸7min.将PCR反应管放入PCR仪进行反应。3)反应结束后,取2μl反应产物在3.0%琼脂糖胶,0.5×TBE中电泳,检测反应是否成功。4)剩余样品保存于-20℃。7.5.3.2 PCR产物的连接酶检测反应1)在PCR扩增产物中加入等体积ddH2O稀释,作为连接反应的模板。2)按照下表进行连接反应Mix(10ul体系)在1.5ml eppendorf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00ul buffer(10×),100ul ProbeMix,5ul连接酶,695ul去离子水。充分混匀后离心,再取9ul分装在200ul的PCR反应管中;最后再加入1ul PCR反应产物。3)在Perkin-Elmer Gene Amp PCR Systems 9600上设置如下程序:95℃变性2min,35个循环,每个循环有2个温度,94℃30sec,60℃2min。将PCR反应管放入PCR仪进行连接反应。4)各取1μl LDR连接产物与1μl ABI GS-500ROX荧光标记分子量标准和1μl去离子甲酰胺上样液混合,95℃加热变性2分钟,冰中骤冷,于5%聚丙烯酰胺和5mol/L尿素中3000V电泳2.5小时,应用GENESCANTM672软件进行数据收集、泳道线校正、迁移片段大小测量和校正内在分子量标准;应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基因分型。5)剩余样品保存于-20℃。8.Genemapper数据分析Genemapper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各位点的分型截图。1.FD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评估结合实时超声胃排空确定多潘立酮有效组及无效组的结果:临床症状积分评估所得的多潘立酮治疗有效组74例,其中男21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41.50±9.80。无效组73例,其中男23例,女50例,平均年龄41.30±11.20。经过实时超声排空检测,结果显示,在有效组中,胃窦进液体餐后由胃窦舒张及收缩引起的胃窦面积变化值△S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其中治疗前为416.180±22.093,而治疗后为515.419±21.606,统计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同样胃窦的收缩频率F治疗前为2.030±0.226,治疗后为2.737±0.268,也显示出收缩明显加强,统计学也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另外,本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胃窦运动指数MI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治疗前为847.061±119.978,治疗后却高达1410.922±154.833,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无效组患者中治疗前后△S分别为416.269±23.046、416.838±20.294,胃窦的收缩频率F分别为2.065±0.224、2.038±0.194,胃窦运动指数MI分别为859.931±107.763、850.141±97.956。经统计学统计,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确认临床症状积分评估的结果。2.有效组及无效组应用LDR-SNP技术检测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Ins/Del、A-241G、TaqI多态性结果:2.1 DRD2-141C Ins/Del位点分型,在多潘立酮有效组患者中,多态基因型并无明显差别,二组基因型“C”型、“C/—”型及“—”型的频率分别为79.73%,17.57%,2.70%,在无效组患者中,以上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45%,19.18%,1.37%,二组经精确概率法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等位基因频率也无明显差别,有效组等位基因频率为88.51%,11.49%,无效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04%,10.96%,经Pearson卡方检验,P>0.05。2.2 D2受体基因启动子A-241G位点分型,二组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有效组的多态性基因型频率“A”型、“A/G”型及“G”型分别为58.11%,37.84%,4.05%,无效组为61.64%,35.62%,2.74%,经精确概率法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7.03%,22.97%及79.45%,20.55%,经Pearson卡方检验,P>0.05。2.3 TaqI位点分型,在有效组中,各基因型“C”型、“C/T”型及“T”型的频率分别为51.35%,31.08%,17.57%,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6.89%,33.11%;而无效组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17.81%,52.05%,30.14%,等位基因频率为43.84%,56.16%;二组经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统计学上的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对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的判定,相关临床症状积分结合实时B型超声胃窦运动指数的测量为一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2、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如应用多潘立酮治疗,其疗效可能与患者多巴胺受体基因DRD2 TaqI的多态性相关,而与DRD2-141CIns/Del和A-241G基因多态性相关的依据不足。
朱琦,刘文忠[9](2008)在《促动力药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的发病机制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失调,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以及食管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异常.因此,恢复胃动力、增强LES收缩以及食管运动的促动力药物常被用于治疗GERD,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及莫沙必利等药物.目前认为,对于治疗轻度GERD促动力药物与H2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疗效,而在治疗重症GERD时促动力药物和抑酸药物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更有效.本文就将促动力药物在GERD治疗方案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玉蓓[10](2006)在《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结果及结论:胃肠动力药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肠应激综合征、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高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和胃肠双动力药伊托必利,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更少,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研究空间。
二、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大鼠天枢穴抑制西沙必利促进胃运动效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 |
1.1.2 药物 |
1.1.3 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给药方法 |
1.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正常大鼠胃运动特征及西沙必利调节胃运动的效应 |
2.2 不同强度电针天枢联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的效应 |
2.3 不同强度电针天枢联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效应的比较 |
2.4 不同强度电针天枢联合西沙必利对大鼠胃运动的电针效应分析 |
3 讨论 |
(2)术后胃肠道动力障碍行综合疗法对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 治疗效果比较: |
2. 治疗前后MTL、VIP水平比较: |
3. 患者首次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4. 不良反应情况: |
(3)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及指标 |
1.4 症状判断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治疗前后各症状变化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胃排空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3 治疗前后QTC间期检查情况和比较 |
3 讨论 |
(5)混合型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主要结局指标: |
1.2.2 次要结局指标: |
1.2.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1.2.4 文献纳入标准: |
1.2.5 文献排除标准: |
2 结果 |
2.1 纳入试验特点 |
2.2 纳入试验方法学的质量评估 |
2.3 药物对IBS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
2.3.1 西沙必利: |
2.3.2 莫沙必利 |
2.3.3 伦扎必利: |
3 讨论 |
(6)中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疗效判定指标 |
1.2 检索策略 |
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4 文献筛选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总有效率 |
2.3.2 痞满证总有效率 |
2.3.3 胃排空疗效 |
2.3.4 中医证候积分 |
2.3.5 舌象及脉象变化 |
2.3.6 安全性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质量小结 |
3.2 Meta分析结果小结 |
3.2.1 临床总有效率 |
3.2.2 痞满证疗效 |
3.2.3 胃排空疗效 |
3.2.4 中医证候积分 |
3.2.5 舌象及脉象变化 |
3.2.6 安全性评价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沙必利的临床应用情况 |
2 西沙必利的代谢特点 |
3 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 |
3.1 药疹 |
3.2 呕吐 |
3.3 药物性肝损害 |
3.4 心律失常 |
3.5 肌阵挛性抽搐 |
3.6 锥体外系症状3例 |
4 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的预防 |
(8)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潘立酮疗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组及无效组的确立 |
1.技术路线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D患者多巴胺D_2受体基因141C Ins/Del、A-241G、TaqI多态性与多潘立酮疗效关系的研究 |
1.技术路线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综述一 |
综述二 |
五、致谢 |
(9)促动力药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GERD的药物治疗 |
2 促动力药物 |
2.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2.2 5-羟色胺4 (5-HT4) 受体激动剂5-HT4受体激动药分为苯甲酰胺类、苯丙咪唑类和吲哚烷基胺类3种[19-20] |
2.3 新型促胃肠动力药 |
2.3.1 伊托必利: |
2.3.2 替加色罗: |
2.4 其他促动力药 |
2.4.1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
2.4.2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γ-氨基丁酸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
3 综合治疗GERD |
(10)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胃肠动力药的分类及进展 |
1.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1.2 5-HT4受体激动剂 |
1.3 伊托必利 |
1.4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
2 促胃肠动力药的临床应用 |
2.1 反流性食管炎 |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 |
2.3 胃轻瘫 |
2.4 慢性胃炎 |
2.5 功能性便秘 |
2.6 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 |
2.7 肠易激综合征 |
2.8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
3 促胃肠动力药的不良反应 |
4 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应用原则 |
4.1 适应证 |
4.2 相互作用 |
4.3 酶系的影响 |
4.4 禁忌证 |
四、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大鼠天枢穴抑制西沙必利促进胃运动效应的观察[J]. 余芝,庞婷婷,贾新新,梁超,徐斌. 世界中医药, 2020(21)
- [2]术后胃肠道动力障碍行综合疗法对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J]. 边宁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19)
- [3]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宋晓波. 中外医疗, 2016(08)
- [4]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的系统评价[J]. 李奇玉,茅旭.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03)
- [5]混合型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 何宛蓉,张法灿,梁列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31)
- [6]中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刘佳丽,张毅杰,宋永喜,唐青超,王振宁,徐惠绵.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12)
- [7]西沙必利的不良反应[J]. 王树宏. 医学信息, 2009(11)
- [8]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潘立酮疗效关系的研究[D]. 项尊. 浙江大学, 2008(09)
- [9]促动力药物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朱琦,刘文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07)
- [10]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J]. 张玉蓓.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