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肾脏病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梦云,杨威,吕媛媛,张明高,韩红彦[1](2022)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和维持不可或缺的环节;RAAS抑制剂治疗高血压被临床广泛应用,其中主要包括直接肾素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它们作用于RAAS不同靶点,对RAAS抑制剂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地位和意义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对三者各靶点作用特点的进行总结,以揭示RAAS抑制剂多靶点干预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王斌[4](2021)在《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衰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对于研究更为深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49%)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心衰分型。HFmrEF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疾病负担重,预后不良,但多数被心衰临床试验排除,或者仅部分纳入,因此有关HFmrEF的药物治疗证据较为匮乏,临床指南大多未对其进行单独的用药推荐。未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有关HFmrEF的治疗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 受体阻滞剂与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MRA)的四类药物治疗与HFmrEF患者的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心衰前瞻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了 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HFmrEF患者,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根据出院记录或医嘱处方确定出院带药否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四类药物,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利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加权的 COX 回归模型分别评价四类药物的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带药的使用剂量占指南推荐的每日目标剂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不同剂量组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组别相对于未用药组的预后差异,分析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补充两项敏感性分析,一是在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中校正合并用药,二是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053例HFmrEF患者,平均年龄66岁(标准差13岁),女性占比36.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史的比例分为64.5%、26.0%和20.9%,出院带药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23.6%、33.0%、63.2%和67.9%,19.8%患者的出院带药没有使用四类中的任何一种。一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75(16.6%)例患者死亡,其中148(84.6%)例死于心血管病因。2.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CEI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ARB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0.85,P=0.01)和心血管死亡(HR,0.54,95%CI,0.32-0.89,P=0.02)风险降低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RB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3.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1,95%CI,0.51-0.97,P=0.03)风险降低显着相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74,95%CI,0.53-1.05,P=0.09)的相关性为统计学边缘显着。剂量-效应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4.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RB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0,95%CI,0.77-1.56,P=0.61)或心血管死亡(HR,1.12,95%CI,0.77-1.64,P=0.55)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CEI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的关联趋势。5.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MRA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1,95%CI,0.77-1.60,P=0.56)或心血管死亡(HR,0.95,95%CI,0.65-1.40,P=0.80)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MRA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RA用药组有5%使用剂量超过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剂量-效应分析显示这部分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用药者显着升高(HR,2.24,95%CI,1.20-4.19,P=0.01)。结论在本研究出院存活且无药物禁忌症的HFmrEF患者中,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风险降低幅度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未检测到ACEI和MRA治疗HFmrEF患者的有效性,超过目标剂量的使用MR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本研究为HFm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为临床指南的用药推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李杨[5](2021)在《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绝大多数AHF患者在急诊室首诊和救治。现有临床研究资料较少关注急诊室内AHF患者预后,尤其是长期预后。研究方法: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Beijing Acute Heart Failure Registry,Beijing AHF Registry)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登记研究,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23日就诊于北京地区14家医院急诊室并明确诊断为AHF的患者共3335例。对纳入该研究的3335例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治疗情况进行随访,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患者5年预后及其相关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随访至第5年时总体失访率为11.8%。5年全因死亡率为55.4%,心血管死亡率为49.6%,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长期药物治疗方面,随访期间坚持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s)、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ARBs)及螺内酯等指南推荐可以改善预后药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3%、15.1%、8.0%、12.4%。患者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1.023-1.030)、入院时伴有疲劳(HR:1.127,95%CI:1.009-1.258)、腹水(HR:1.190,95%CI:1.057-1.340)、肝颈反流征(HR:1.339,95%CI:1.140-1.572)、纽约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511,95%CI:1.291-1.769)、心率(HR:1.003,95%CI:1.001-1.005)、血尿素氮水平(HR:1.014,95%CI:1.008-1.020)、B型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在第三(HR:1.426,95%CI:1.220-1.668)或第四分位数(HR:1.437,95%CI:1.223-1.690)、心衰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HR:1.195,95%CI:1.073-1.331)或原发性心肌病(HR:1.382,95%CI:1.183-1.614)、合并糖尿病(HR:1.118,95%CI:1.010-1.237)或脑卒中(HR:1.252,95%CI:1.121-1.397)为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体重指数(HR:0.971,95%CI:0.958-0.983)、舒张压(HR:0.996,95%CI:0.993-0.999)、血清钠(HR:0.980,95%CI:0.972-0.988),血清白蛋白(HR:0.981,95%CI:0.971-0.992)、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14,95%CI:0.626-0.814)、β 受体阻滞剂(HR:0.673,95%CI:0.588-0.769)、ACEIs(HR:0.714,95%CI:0.604-0.845)、ARBs(HR:0.790,95%CI:0.646-0.965)、螺内酯(HR:0.814,95%CI:0.663-0.999)、钙拮抗剂(HR:0.624,95%CI:0.531-0.733)、硝酸酯类药物(HR:0.715,95%CI:0.631-0.811)以及地高辛(HR:0.579,95%CI:0.465-0.721)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HF患者长期坚持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比例较低、预后较差,5年全因死亡率55.4%,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常见并发症。并发AHF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治疗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emergency departments,EDs)的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I后并发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395例患者纳入研究,245例(62%)于5年随访期内死亡。在院期间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为38.2%。入院时心率(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0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11,P=0.022)、左室前壁心肌梗死(HR:1.383,95%CI:1.058-1.806,P=0.017)、Killip 心功能分级Ⅳ级(HR:1.836,95%CI:1.246-2.704,P=0.002)、并发房颤(HR:1.402,95%CI:1.010-1.945,P=0.043)、既往慢性肾脏病(HR:1.753,95%CI:1.235-2.488,P=0.002)、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HR:1.272,95%CI:0.865-1.277,P=0.088)、BNP/NT-proBNP 水平位于第三分位数(Third quartile,Q3,HR:1.597,95%CI:1.026-2.486,P=0.038)为 5 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钠水平(HR:0.978,95%CI:0.956-1.001,P=0.064)、接受再灌注治疗(HR:0.558,95%CI:0.412-0.755,P<0.001)、随访期间坚持服用利尿剂(HR:0.626,95%CI:0.433-0.905,P=0.013)、β-受体阻滞剂(HR:0.455,95%CI:0.329-0.628,P<0.001)、抗血小板药物(HR:0.521,95%CI:0.381-0.714,P<0.001)以及他汀类药物(HR:0.650,95%CI:0.477-0.886,P=0.006)为独立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AMI后并发AHF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以及其他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比例偏低,远期预后差,通过规范诊疗措施有希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年龄增长,HF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显着增高,是老年患者住院及死亡的常见原因。然而对于高龄HF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高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临床特征、长期预后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将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年龄≥70岁的患者纳入研究,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并以5年全因死亡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访,构建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究影响高龄AHF患者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总共1774例患者纳入研究。高龄AHF以女性(54.7%)、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52.3%)更常见,合并症多,缺血性心肌病(54.4%)为最常见病因,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7.3-23.8%)。在5年随访期内1209例(68.2%)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年龄(风险比[hazard ratio,HR]:1.0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041,P<0.001)、入院时心率(HR:1.003,95%CI:1.001-1.005,P=0.008)、NYHA 心功能分级 Ⅲ-Ⅳ 级(HR:1.363,95%CI:1.132-1.640,P=0.001)、伴有腹水(HR:1.322,95%CI:1.127-1.552,P=0.001)及肝颈反流征(HR:1.264,95%CI:1.019-1.569,P=0.033)、血白细胞(HR:1.021,95%CI:1.011-1.033,P<0.001)、血尿素氮(HR:1.016,95%CI:1.009-1.024,P<0.001)水平、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位于第三(HR:1.567,95%CI:1.297-1.892,P<0.001)或第四分位数(HR:1.641,95%CI:1.362-1.977,P<0.001),既往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HR:1.156,95%CI:1.008-1.325,P=0.039)或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1.246,95%CI:1.097-1.415,P=0.001)为5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HR:0.879,95%CI:0.783-0.986,P=0.028)、体重指数(HR:0.970,95%CI:0.954-0.986,P<0.0001)、舒张压(HR:0.996,95%CI:0.992-0.999,P=0.022)、血清钠(HR:0.987,95%CI:0.977-0.996,P=0.006)、血清白蛋白(HR:0.980,95%CI:0.968-0.993,P=0.002)水平以及长期坚持服用利尿剂(HR:0.721,95%CI:0.610-0.851,P<0.001)、β-受体阻滞剂(HR:0.721,95%CI:0.610-0.852,P<0.001)、钙离子拮抗剂(HR:0.693,95%CI:0.578-0.831,P<0.001)、螺内酯(HR:0.730,95%CI:0.543-0.981,P=0.037)、硝酸酯类(HR:0.649,95%CI:0.557-0.757,P<0.001)及地高辛(HR:0.629,95%CI:0.469-0.860,P=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研究结论:高龄AHF以女性、HFpEF更常见,合并症多,指南推荐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率低,远期预后差,在多学科综合评估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改善高龄AHF患者预后。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AHF患者通常起病较急且多数首诊于急诊室,对AHF患者风险的错误评估可能导致治疗时机延误,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预后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简化流程、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作为模型衍生队列,建立适用于中国AHF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急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0折嵌套交叉验证、Cox回归、弹性网络等算法对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治疗特征进行筛选,通过多因素回归和列线图方法建立基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的急性心力衰竭1年、3年及5年生存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结果:经过变量筛选,最终18个与患者5年生存高度相关的变量纳入预后评估模型,包括11项临床基线特征(年龄、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肝颈反流征阳性、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舒张压、血清钠、尿素氮、白蛋白、脑型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舒张性心力衰竭)和7项治疗特征(长期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及地高辛)。以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基线+治疗特征两种方式分别构建评估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和个体化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基线特征模型和基线+治疗特征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690(0.677-0.703)和0.752(0.740-0.763)。校准曲线提示模型用于AHF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预测的校准度良好。研究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AHF患者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模型,绘制可以应用于临床、预测患者1年、3年及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内部验证结果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以为AHF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高华[6](2020)在《奥美沙坦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klotho蛋白及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是当今肾病领域应用较多的经典模型,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微小病变或进展性肾小球病变。本实验将阿霉素肾病模型大鼠作为实验对象,探讨奥美沙坦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klotho蛋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35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5只)和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模型组通过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以此构建阿霉素肾病模型,其中药物用量设定为6.5mg/kg,对照组大鼠使用同样的方法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周后将所有大鼠放入代谢笼中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对照组尿蛋白皆<10mg/24h,模型组造模后达到模型标准的大鼠共22只,再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阿霉素肾病组(ADR组)、奥美沙坦酯干预组(OLM组),每组各11只。OLM组每日给予奥美沙坦酯10mg/(kg.d)灌胃,NC组与ADR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周测量1次体重,根据各自的体重调整奥美沙坦酯的用量。在连续灌胃第8周末,将各组大鼠分别放入金属代谢笼,留取尿液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将大鼠腹腔麻醉后,于下腔静脉采血,检测大鼠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肌酐等生化指标的水平;迅速游离、摘取大鼠左侧肾脏组织并剖开,一侧肾脏组织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检测klotho mRNA的表达量,蛋白质印记法测定klotho蛋白的表达量,使用专用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另一侧肾脏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1、与NC组相比,ADR组、OLM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ADR组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尿素氮、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相比,ADR组、OL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DR组相比,OLM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组及OLM组肾脏组织中klotho mRNA、klotho蛋白的表量达均低于NC组,其中OLM组高于A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klotho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r=-9728,P<0.0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r=-0.9766,P<0.0001),与丙二醛水平呈正相关(r=0.9322,P<0.0001);klotho蛋白表达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r=0.9536,P<0.001),与丙二醛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9694,P<0.001)。4、光镜下,NC组肾小球、间质形态基本正常;ADR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伴空泡变性,肾小管内可见蛋白管型,间质血管肿胀明显,间质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OLM组大鼠肾小球病理改变较ADR组明显减轻。结论:1、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中存在氧化应激,klotho蛋白表达下调。2、奥美沙坦酯可以缓解肾脏病变,减少尿蛋白,可能通过抑制阿霉素肾病大鼠体内氧化应激,延缓阿霉素肾病进展。3、奥美沙坦酯可提高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klotho蛋白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实现的。
张琦[7](2020)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变化及肝纤维化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收缩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目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入院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水平偏低是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经过标准治疗后SBP水平会出现“再分布”现象,且不同入院SBP人群在基线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策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法通过观察一个时点的SBP水平确定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入院SBP水平的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的变化及出院时SBP水平,分析入院后SBP水平变化对住院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4月到2015年5月在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临床诊断为心衰患者。根据入院SBP,出院SBP及院内SBP变化(ΔSBP)水平进行分组。研究终点为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事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入院SBP,△SBP及出院SBP水平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532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入院SBP分为三组,SBP<120mmHg组患者 592 例,120mmHg≤SBP<140mmHg 组患者 616 例,SBP≥140mmHg 组患者324例。在随访1年时有193例(12.6%)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根据入院SBP分层后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入院SBP<120mmHg心衰患者中△SBP<-10mmHg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SBP≥-10mmHg组的1.805倍(95%CI=1.200~2.714,P=0.005);120mmHg≤SBP<140mmHg 组心衰患者中△SBP<-20mmHg 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是ΔSBP≥-20mmHg 组的 1.740 倍(95%CI=1.022~2.963,P=0.042);入院SBP≥140mmHg组心衰患者中△SBP<-40mmHg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是△SBP≥-40mmHg 组的 5.21 倍(95%CI=2.136~12.707,P<0.001)。出院 SBP 与患者 1 年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相比出院SBP≥130mmHg组患者,SBP<100mmHg和100mmHg≤SBP<110mmHg两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风险均有增加(分别为HR=3.213,95%CI=1.669~6.187,P<0.001和HR=2.204,95%CI=1.053~3.892,P=0.035)。结论:对于不同入院SBP的患者,住院期间SBP的过度下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SBP偏低与临床结局恶化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变化的相关因素及与肾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目的:既往研究表明,多数心衰患者在住院期间SBP出现明显下降,而下降的幅度不仅取决于患者入院的基线SBP水平,也受到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以及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其他的临床因素与降压幅度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此外,研究表明,SBP下降是心衰患者发生肾功能恶化(Worseningrenal function,WRF)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这种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住院心衰患者SBP下降的相关因素及其与WR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临床诊断为心衰的患者,根据院内SBP变化(△SBP)三分位数分为三组,分析各组患者基线特征以及影响入院后SBP下降幅度的临床因素。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发生WRF事件(定义为住院期间血肌酐升高26.5μmol/L)。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入院后SBP的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WRF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有811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ΔSBP分为三组。其中ΔSBP<-16mmHg组患者 269 例,-16mmHg≤ΔSBP≤-4mmHg 组患者 259 例,△SBP≥-3mmHg 组患者283例。住院期间共有123例(15.2%)发生WRF事件。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入院后SBP下降幅度与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钾水平,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入院SBP水平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女性,BMI,高血压,入院SBP,估测肾小球滤过率,住院期间静脉利尿剂剂量等混杂因素后,△SBP每下降10mmHg,WRF的发生风险有所增加(OR=1.343,95%CI=1.129~1.598,P=0.001);△SBP<-16mmHg 患者发生 WRF的风险是 △SBP≥-3mmHg 患者的 3.765 倍(95%CI=2.006~7.068,P<0.001)。亚组分析中发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中△SBP每下降10mmHg,WRF 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OR=1.504,95%CI=1.173~1.927,P=0.001),而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的患者,△SBP水平与WRF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OR=1.186,95%CI=0.925~1.521,P=0.179)。结论:心衰患者入院后SBP的下降幅度与入院SBP,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体重指数,血钾,合并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呈负相关。SBP下降是住院期间发生WRF的独立预测因素,这种预测在HFrEF患者中更明显。第三部分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收缩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目的: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在出院或随访期间SBP水平与临床结局发生风险呈“U型”或“J型”曲线,SBP控制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死亡或再入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但既往研究中尚未排除不稳定期或“易损期”患者,也未考虑出院后药物的调整。而出院后病情平稳的患者,更新的SBP水平及其在随访期间变化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出院后3个月的SBP 水平及其在随访中的变化与不良结局的相关关系。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出院诊断为心衰患者,根据出院时SBP四分位分为四组,动态观察出院及出院后3个月的SBP水平及其变化,研究终点定义为出院后1年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加重再入院复合终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出院3个月后的SBP水平及其变化(△SBP)与临床结局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有737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出院SBP分为四组,SBP<100mmHg组患者 145 例,100mmHg≤SBP<11 0mmHg 组患者 218 例,11 0mmHg≤SBP<1 20mmHg患者180例,SBP≥120mmHg组患者194例。研究在随访1年时共有185例(25.1%)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加重再入院事件。四组患者平均SBP水平在出院后3个月均有所上升(P均<0.05)。但SBP升高超过10mmHg与临床结局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出院后3个月的SBP与临床结局发生风险呈“反J型”曲线,其中风险最低的SBP范围在110-119mmHg。相比SBP在此范围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SBP<1 00mmHg的患者发生临床结局的风险有所增加(HR=2.306,95%CI=1.454~3.657,P<0.001),出院后 3 个月 SBP≥130mmHg 组患者发生临床结局的风险也有上升趋势(HR=1.245,95%CI=0.728~2.130,P=0.423)。结论:住院心衰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SBP水平与临床结局的发生风险呈非线性相关。在出院后早期,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可降低心衰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第四部分肝纤维化评分与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目的:肝功能异常是心衰患者重要的靶器官损害,且两者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其肝脏病变的程度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具有相关性。FIB-4指数(Fibrosis-4 index)和 NAFLD 纤维化评分(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Fibrosis Score,NFS)是两种无创评估NAFLD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可用来预测NAFLD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两者对住院心衰患者出院后风险评估中应用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FIB-4指数和NFS预测住院心衰患者不良结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年3月到2015年5月在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528例,根据年龄,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计算出FIB-4指数和NFS,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事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和ROC曲线下面积探讨和比较两者对研究终点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FIB-4指数的三分位数分组,FIB-4<1.27组176例,1.27≤FIB-4≤2.00组176例,FIB-4≥2.01组176例,在校正了性别,肾功能不全,SBP,直接胆红素等混杂因素后发现,FIB-4≥2.01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FIB-4<1.27组患者的1.958倍(95%CI=1.338~2.866,P=0.001)。根据NFS的三分位数进行分组,NFS<-1.93 组 175 例,-1.93≤NFS≤-0.68 组 177 例,NFS≥-0.67 组 176 例,调整上述混杂因素后发现,NFS≥-0.67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NFS<-1.93组患者的2.160 倍(95%CI=1.475~3.165,P<0.001)。ROC 曲线比较后发现,FIB-4 的曲线下面积与N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4比0.697,P=0.277)。结论:FIB-4指数和NFS两种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评分,可以作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工具,且具有相似的应用价值。
姜世敏[8](2020)在《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模型建立及ACEI/ARB治疗评估》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全球范围内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位病因,在我国是第二位病因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多,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一定是DN,如何使用无创诊断方法迅速作出正确诊断是有效治疗DN的基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抑制剂(ACEI/ARB)是迄今为止治疗DN最广泛的药物,ACEI与ARB治疗DN在疾病转归上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明确。此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2,SGLT2)是当前糖尿病领域研究的热点,SGLT2抑制剂是否会影响肾脏局部RAAS?是目前临床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1)镜下血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在DN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并建立临床诊断模型;(2)应用ACEI和ARB治疗DN在远期肾脏预后和患者死亡率方面有无差异;(3)SGLT2抑制剂对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和醛固酮受体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纳入评价镜下血尿或DR对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鉴别诊断作用的研究,研究对象是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的金标准是肾活检病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似然比,构建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the curve,AUC)。(2)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经肾活检诊断的DN和NDRD患者,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将患者随机且不均等地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建立DN预测列线图(70%患者),另一组用于模型的外部验证(30%患者)。(3)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纳入评价ACEI或ARB(任何剂量或类型)治疗DN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干预措施可以是ACEI与ARB直接比较,也可以是ACEI(或ARB)与安慰剂、未治疗组或其他降压药等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为肾脏结局(ESRD、血肌酐翻倍、微量白蛋白尿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消退等)和死亡率(包括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研究的随访时间至少1年。(4)利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建立高滤过期DN模型,正常对照组采用同窝出生的m/m小鼠(n=15),模型组小鼠随机均等地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n=15)和达格列净组(n=15),喂药组给予达格列净1mg/kg/d灌胃8周,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喂药8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肾组织,组织蜡块包埋切片行免疫组化分析AT1R和醛固酮受体的表达。结果:(1)纳入38项研究(共4,353例2型糖尿病患者),评价镜下血尿或肾小球性血尿在DN和NDRD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镜下血尿预测NDRD的灵敏度是0.42,特异度是0.72,AUC为0.59;肾小球性血尿预测NDRD的灵敏度是0.27,特异度是0.94,AUC为0.79。(2)纳入45项研究(共4,561例2型糖尿病患者),DR预测D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7和0.78,AUC为0.79。增殖型DR(proliferative DR,PDR)预测DN的灵敏度为0.34,特异度为0.99,AUC为0.58。(3)纳入302例接受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预测指标,即性别、已知的糖尿病病程、DR、镜下血尿、糖化血红蛋白、贫血、血压、尿蛋白定量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内部验证该模型诊断DN的C指数为0.91,外部验证C指数为0.88。(4)纳入61项RCT(共16,929例患者),贝叶斯网状分析尽管没有显示出ACEI和ARB在肾脏转归和患者死亡率上的差异,但Rank等级概率排序显示,与ARB相比,ACEI在降低ESRD、血肌酐翻倍、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等风险事件上提供了更高的治疗有效性。(5)在db/db小鼠16周龄时给予喂药,服用达格列净8周后不仅限于其降糖和降低肾小球高滤过等作用,还可降低肾组织AT1和醛固酮受体的表达,尤其是肾小管区域AT1和醛固酮受体的表达。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镜下血尿和DR可较好地协助DN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且DR的严重程度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是否患有DN并不平行。诊断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DN的可能性。与ARB相比,在降低肾衰事件、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等风险方面,ACEI治疗DN能提供更高的治疗有效性。在DN早期应用SGLT2抑制剂可抑制肾脏局部RAAS激活,从而延缓DN进展。
陈琦玲[9](2020)在《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文中认为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发病人数高达2.45亿,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远不尽如人意。就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和分布而言,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应当在基层,而特殊情况下的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是我国一线医生棘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推进高血压诊断治疗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特殊情况下高血压的精准治疗,编写了《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相关性。由于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导致全身血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脏器疾病又可加重或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该专家建议共18个章节,从高血压的特殊类型、特殊人群、特殊背景等方面,对各种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详实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1)详实阐述了围术期高血压、药物与高血压、肿瘤与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及女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与立位低血压,以及合并了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理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部疾病等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2)简明扼要探讨了不同临床背景下的病因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治思路、特殊用药原则等;(3)阐述了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新思路和具体策略;(4)探讨了相关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如中心动脉压、左右心功能在特殊类型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该专家建议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敬请关注。
张楠[10](2020)在《昆仙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昆仙胶囊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确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3g之间,血肌酐小于133umol/L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4例,所有患者经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以氯沙坦钾为基础用药。治疗组口服昆仙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总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尿素(Urea)、血肌酐(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指标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昆仙胶囊治疗组比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90%vs66.67%,χ2=4.812,P=0.028);(2)昆仙胶囊治疗组和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24h-Upro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效果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6,P=0.025);(3)昆仙胶囊治疗组和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ALB、Urea、SCr的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昆仙胶囊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较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显着偏低(χ2=4.267,P=0.039)。结论:昆仙胶囊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水平方面优于雷公藤多苷片,且副作用较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肾脏病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肾脏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肾素抑制剂 |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3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
4 结语 |
(4)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既往研究和立题依据 |
3. 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用药分组依据 |
4. 研究终点 |
5. 数据采集和变量定义 |
6. 数据分析 |
7. 研究伦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入选情况 |
2. 患者特征分析 |
3.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
4.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5. 药效分析: β受体阻滞剂 |
6. 药效分析: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
1. 主要结果 |
2. 患者特征、治疗现状和临床预后 |
3. 药效分析 |
4. 临床建议 |
5. 研究优势 |
6. 研究局限性 |
7. 研究结论 |
总结 |
论文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起源、现状和展望 |
综述引言 |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历史沿革 |
1. 射血分数降低是早期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 实用出发 |
2.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入选临床试验: 弥补空白 |
3. 射血分数分型的界值: 标准统一 |
第二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现况 |
2. 病理生理机制 |
3. 临床基线特征 |
4. 临床预后 |
5. 治疗证据 |
6. 争议和挑战 |
第三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展望 |
1. 特征谱和表型分类研究 |
2. 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 |
3. 真实世界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室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3年、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心力衰竭预后评估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奥美沙坦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klotho蛋白及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血尿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4 Klotho表达量 |
5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 肾脏病理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附录 1 氧化应激指标计算公式 |
附录 2 Klotho mRNA相对表达量计算公式 |
致谢 |
(7)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变化及肝纤维化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收缩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第二部分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变化的相关因素及与肾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第三部分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收缩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第四部分 肝纤维化评分与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附表 |
文献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模型建立及ACEI/ARB治疗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血尿在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CEI与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评估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血管紧张素受体和醛固酮受体表达的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MAS受体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殊类型高血压概述 |
1.1 高血压的历史 |
1.2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概念 |
2 老年高血压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
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2.3.1 临床诊断 |
2.3.2 临床特点 |
2.3.3 鉴别点 |
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2.4.1 治疗原则 |
2.4.2 常规治疗 |
2.4.2. 1 非药物治疗 |
2.4.2. 2 药物治疗 |
2.4.3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 |
2.4.4 老年高血压合并异常血压波动 |
2.4.4. 1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
2.4.4. 2 餐后低血压 |
2.5新进展 |
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3.1 流行病学特点 |
3.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定义 |
3.3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 |
3.4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发和继发病因 |
3.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 |
3.6 儿童青少年血压管理 |
3.7总结 |
4 女性高血压 |
4.1 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
4.1.1 月经周期 |
4.1.2 避孕药 |
4.1.3 妊娠高血压 |
4.1.4 更年期及绝经期 |
4.2 各个时期降压药物应用有何异同及注意事项 |
4.2.1 青春期 |
4.2.2 育龄期 |
4.2.3 妊娠期 |
4.2.4 哺乳期 |
4.2.5更年期 |
4.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高血压 |
4.3.1 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高血压机制 |
4.3.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
5 围术期高血压 |
5.1 围术期高血压定义 |
5.2 围术期血压波动的病理生理机制 |
5.3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准备 |
5.4围术期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静脉药与口服药的转换应用原则 |
5.4.1 血压控制目标 |
5.4.2 治疗原则 |
5.5 特殊临床疾病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1 心脏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
5.5.2 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3 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4 颅内病变围术期血压管理 |
5.5.5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血压管理 |
6 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
6.1 流行病学特点 |
6.2 病理生理特点 |
6.3 临床诊断要点 |
6.4 常规治疗及特殊治疗 |
6.4.1 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 |
6.4.1. 1 室上性期前收缩 |
6.4.1.2心房颤动 |
6.4.1. 3 其他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
6.4.2 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 |
7.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7.1.1 流行病学特点 |
7.1.2 病理生理特点 |
7.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1.3. 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
7.1.3. 2 鉴别诊断 |
7.1.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7.1.4. 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
7.1.4.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
7.2 高血压合并心肌病 |
7.2.1 流行病学特点 |
7.2.2病理生理特点 |
7.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2.4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要点 |
7.3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7.3.1 流行病学特点 |
7.3.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7.3.3. 1 临床诊断要点 |
7.3.3. 2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 |
7.3.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 泌尿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
8.1 肾实质性疾病 |
8.1.1 流行病学特点 |
8.1.2 病理生理特点 |
8.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2 肾血管性疾病 |
8.2.1 流行病学特点 |
8.2.2 病理生理特点 |
8.2.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3 肾上腺疾病 |
8.4 透析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
8.4.1 流行病学特点 |
8.4.2 病理生理特点 |
8.4.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8.5 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后高血压的处理 |
8.5.1 流行病学特点 |
8.5.2 病理生理特点 |
8.5.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8.5.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9 脑部疾病与高血压 |
9.1 与高血压相关导致的脑部动脉硬化性疾患的处理原则9.1.1 |
9.1.2 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 |
9.1.3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
9.2脑实质疾病引起的血压变化 |
1 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
1 0.1 流行病学特点 |
1 0.2 病理生理特点 |
1 0.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0.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1 心理障碍与高血压 |
1 1.1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
1 1.2 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 |
1 1.3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特性 |
1 1.4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 |
1 1.5 高血压患者的双心治疗 |
1 1.5.1 抗高血压治疗 |
1 1.5.2 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应用 |
1 2 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 |
1 2.1 糖尿病与高血压 |
12.1.1流行病学特点 |
12.1.2病理生理特点 |
1 2.1.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1.4 治疗要点 |
1 2.1.5 高血压的管理 |
1 2.2 甲亢与高血压 |
1 2.2.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2.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2.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2.4 鉴别诊断 |
1 2.2.5 治疗方法 |
1 2.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高血压 |
1 2.3.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3.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3.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3.4 治疗方法 |
1 2.4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与高血压 |
1 2.4.1 流行病学特点 |
1 2.4.2 病理生理特点 |
1 2.4.3 临床诊断要点 |
1 2.4.4 治疗方法 |
1 3 大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
1 3.1 动脉夹层 |
1 3.1.1 流行病学特点 |
1 3.1.2 病理生理特点 |
13.1.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3.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3.1.5 最新进展 |
1 3.2 间歇性跛行/外周动脉疾病 |
1 3.2.1 流行病学特点 |
13.2.2病理生理特点 |
1 3.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3.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4 免疫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
1 4.1 流行病学特点 |
1 4.2 病理生理特点 |
14.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
1 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
1 5 肿瘤与高血压 |
1 5.1 流行病学特点 |
1 5.2 合并肿瘤患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1 5.3 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肿瘤的诊治 |
1 5.4 抗肿瘤药物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5.5 降压药物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5.5.1 利尿剂 |
1 5.5.2 β-受体阻滞剂 |
1 5.5.3 CCB |
1 5.5.4 ACEI |
1 5.5.5 ARB |
16卧位性高血压与直立性低血压 |
16.1卧位高血压[119]定义: |
16.2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119] |
16.2.1定义 |
16.2.2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
16.2.3筛查 |
16.2.4治疗。 |
17药物性高血压 |
17.1呼吸系统药物 |
17.2抗菌药物 |
17.3肝胆疾病药物 |
17.4内分泌系统药物 |
17.5肾内科药物 |
17.6化疗药物 |
17.7神经精神药物 |
17.8麻醉药物 |
17.9耳鼻喉科药物 |
17.10非甾体消炎药 |
17.11生殖相关药物 |
17.12减肥药 |
18无创中心动脉压(CAP)及左右心功能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
18.1无创中心动脉压 |
18.1.1无创中心动脉压测定原理 |
18.1.2中心动脉压与血压的相关性 |
18.1.3中心动脉压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
18.1.3.1反映靶器官损害和预测心血管事件 |
18.1.3.2指导降压药物应用 |
18.2无创左右心功能测定 |
18.2.1左右心功能测定原理 |
18.2.2左右心功能在高血压分型及精准治疗中的作用 |
(10)昆仙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及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疗效及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肾脏病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多靶点干预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 秦梦云,杨威,吕媛媛,张明高,韩红彦.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2(02)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4]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D]. 王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独立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 李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奥美沙坦酯对阿霉素肾病大鼠klotho蛋白及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D]. 高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7]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缩压变化及肝纤维化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张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模型建立及ACEI/ARB治疗评估[D]. 姜世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J].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0)
- [10]昆仙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楠.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标签:高血压论文;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论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论文; 高血压性心脏病论文;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