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涂径玄[1](2016)在《基于覆盖分析的自动化错误定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调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耗时和最昂贵的过程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软件调试也变得更加困难和耗时。软件调试包括错误的定位、理解和修正,错误定位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过程,也是最困难和耗时的过程。使用自动化错误定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软件调试的效率,大大降低软件调试的耗费。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技术计算复杂度低,可自动化程度高,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方法之一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方法首先搜集程序频谱信息和测试用例执行结果向量;然后,设计度量公式对每个程序实体的可疑度进行风险评估:最后,按照可疑度值从高到低对程序实体进行排序。程序频谱信息、度量公式和测试执行结果向量是影响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技术的三个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这三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针对程序频谱信息对错误定位效果提升的局限性问题,论文提出将类可疑度信息和程序频谱信息相结合的错误定位方法,进而提高现有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技术的定位效果。程序频谱信息只包含测试用例是否覆盖程序实体的二元信息,无法区分具有相同覆盖信息的语句,对错误定位技术效果的提升具有局限性。因此,该方法利用类的可疑度信息区分不同类中具有相同覆盖信息的语句。为了提取类的可疑度信息,论文利用每个对象的方法调用执行序列信息描述类的封装特性,量化每个类的可疑度信息;进一步,设计类的可疑度信息与程序频谱信息的结合算法,从而有效地提高错误定位效率。该方法首次提出考虑面向对象语言中类的封装特性对错误定位效果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相对于现有的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方法,该方法能够大幅提高其错误定位效率。针对错误定位排序中缺失上下文信息的问题,论文提出结合函数调用路径上下文信息的错误定位方法,提供有效的上下文信息并提高错误定位效率。该方法首先构建具有权重的函数调用图;然后,设计基于具有权重的函数调用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最后,利用该算法遍历函数调用路径搜索错误语句。该方法利用函数调用路径信息将可疑语句排序中独立的不相关的语句关联起来,并提供失效执行相关的函数调用路径上下文信息,有助于开发人员在定位错误的过程中理解错误;同时,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代码审查量。通过实证分析,论文得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基于覆盖分析的错误定位方法的效率。针对不同度量公式具有不同错误定位效果这一问题,论文研究不同度量公式在结合切片击中集信息和频谱信息错误定位方法中的定位效果。论文首先对结合切片击中集信息和程序频谱信息的错误定位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进;接着,扩展基于集合理论的分析框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可以证明在单错情况下改进的方法比原有的方法以及频谱错误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要好。在改进的方法中,选取不同的度量公式,其错误定位效果可能会不同。论文从理论角度考察不同度量公式在改进方法中的定位效果,并证明在改进方法中局部最优的度量公式集合。通过理论分析,论文得出与改进方法等价的度量公式转换过程。该分析工作首次给出结合切片信息和程序频谱信息错误定位方法的理论结果。针对基于覆盖的失效邻接矩阵的测试预言问题,论文提出将蜕变测试技术应用到该领域的方法,获取缺少测试预言的基于覆盖的失效邻接矩阵。当程序包含多个错误时,首先需要获得失效邻接矩阵,基于失效邻接矩阵对失败测试用例进行聚类;最后,基于每个聚类的失败测试用例和配套的成功测试用例进行错误定位。基于覆盖的失效邻接矩阵包含两部分:提取失败测试用例签名的指纹函数和失败测试用例之间的距离公式。失效邻接矩阵是对多个错误进行错误定位的前提。当测试预言不存在时,论文利用蜕变测试技术获取基于覆盖的失效邻接矩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步骤:利用失效蜕变测试组代替程序失效执行;利用蜕变切片作为失败测试用例的签名;利用失效蜕变测试组的距离代替失败测试用例的距离。实证分析表明蜕变测试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该领域的测试预言问题。
许静[2](2011)在《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及重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多样化的挑战,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资源,从而提升其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有序化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石,是实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针对模块化产品平台这一平台管理策略,提出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体系结构,对技术对象有序化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应用实施。第一章从市场环境的背景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引入,论述了有序化的内涵,并从有序化的角度,给出了合理化、模块化、规范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的定义。通过界定制造企业有序化的范围,将研究内容定位于产品有序化并对其展开了论述。回顾了模块化产品平台和产品有序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产品有序化研究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第二章首先界定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产品有序化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元对象机制MOF的技术对象有序化框架,并对组成该框架结构的技术对象层、模型层、元模型层以及元元模型层的结构、元素组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接着,阐述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有序化的难点和内容,从而明确有序化的研究目标。最后,分析了包含目标层、方法层和技术层的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的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第三章研究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规范化技术,包括技术对象名称的规范化、技术对象分类建模的规范化、技术对象分类元模型描述的规范化。从构建名称规范体系、制定名称规范原则和建立名称字典等几方面阐述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的名称规范化。在分析分类建模的研究趋势以及分类建模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需求维、技术对象维和事物特性维三个维度的技术对象分类建模体系框架,并建立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元模型。同时,探讨了技术对象分类元模型的规范化描述机制,包括分类结构的形式化描述、不同制造模式下技术对象类的描述、分类结构节点间的对象链关系描述以及适于企业实施的事物特性的描述。第四章研究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组织化技术,重点论述了分类技术和编码技术。针对技术对象的分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提出了两大关键技术,即以分类精度和检索效率为评价指标的基于商空间的技术对象类粒度优化技术;在选取熵减最大的特性或特性组合作为当前节点的分类特性的前提下,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分层原理和技术对象特性语义相似度,构建技术对象分类结构的技术。针对编码技术,引入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编码体系,即技术对象的编码规范、编码原则、编码关系等,并给出了分类码和识别码的参考方案。第五章针对模块化产品平台对重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建模技术,在重用建模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重用深度、重用广度和重用方式三个维度的技术对象重用建模框架,从而提出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过程模型。同时,从重用广度-重用深度和重用深度-重用方式两个侧面,提出适用于企业实施的技术对象重用策略,并分析了需求映射和匹配评价两个关键技术。选取配置设计为例,以生命序列图为描述工具,阐述企业人员如何应用上述重用模型和重用策略的重用场景。第六章论述了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系统在某柴油机研究所的实现和具体应用,对有序化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验证。以构建有序化分类结构为目标,着重对零件对象在准备阶段、规范化阶段、组织化阶段和重用阶段等各个环节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法、目的意义及各步骤之间的反复迭代过程、相互影响等注意事项展开讨论。第七章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谢玉开[3](2011)在《基于JAX-RS的面向资源架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初发明Web的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轻松发布信息和链接资源,但是随着融入式Web应用程序的引入,通过使用富客户端应用程序模型和提供更多个性化内容而使Web应用获得了更多的融入性,Web应用现在已经发展为应用程序的可运行平台。虽然这种融入式的Web应用程序确实非常有用,但是这种融入式的架构设计是与经典Web架构准则即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准则是不相融的,这种基于服务器端会话信息的有状态性设计风格,不利于提高系统的可见性、可靠性及可伸缩性等,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服务端的负载均衡等。近年来,基于REST架构风格的Web应用使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企业的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应用中,REST架构风格以其特有的性质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REST架构风格是全新的针对Web应用的开发风格,是当今基于Web的分布式系统设计的一种有益尝试,在REST架构中,其的核心概念是资源,所有事物只要具有被引用的必要,它就可以被当作是一个资源,资源通过统一资源标识符进行唯一标识。而JAX-RS是SUN公司新定义的JSR311规范中提出的一种能够使Java程序员可以使用一套固定的Java API接口来开发REST应用的接口规范,它通过使用POJO编程模型和基于标注的配置方式,并集成了JAXB,从而可以有效缩短REST应用的开发周期。论文主要以REST和JAX-RS相关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基于JAX-RS面向资源服务的具体应用。论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等,然后就REST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基于REST方式与SOAP方式的开发方式进行了总结性的对比分析,接着在面向资源架构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面向资源架构实现的主要步骤,并结合相关实例阐述了JAX-RS资源操作的CURD实现;最后,在REST及面向资源架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文重点进行了系统的无状态负载均衡设计和资源架构设计,并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实践,实现了无状态的面向资源检索服务,并进行了简单的系统功能和界面测试等。
余敦辉[4](2010)在《领域资产管理及其需求适应性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上可供直接使用的服务日趋丰富,社会对软件的开发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如业务的无缝集成,应用系统的敏捷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应用软件的自动化生成等。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以互联网为运行平台、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的软件新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采用。网络化软件正是这一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它以网络为运行平台,通过聚合Internet上的服务资源构建而成,集中体现了“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的核心思想。其设计和开发呈现出“用户主导,面向领域,柔性生产”的特点。其中,领域的可复用的共性资产是网络化软件敏捷开发和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元化目标的重要基础。网络化软件的最终目标是为涉众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可信且具有高体验质量的服务。为了实现按需服务,需要面向领域聚合定制和管理领域服务资源。作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基础,如何有效的组织、管理领域资产库中巨量、多粒度、多层次的领域资产,并为适应需求的动态变化而进行领域资产的合理演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对领域资产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控制领域资产的规模和提高资产复用的便利性;而对领域资产进行动态演化则可以保证领域资产的可用性,从而能够提高领域资产的可复用程度,便于领域中应用系统的构建。作为O-RGPS元建模框架的深入性基础研究,本文主要关注于领域资产的组织、管理及其需求适应性演化。因此,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是“基于元建模框架O-RGPS,如何有效地利用领域问题本体,完成对领域资产的合理管理,实现对领域资产的需求适应性演化”。围绕该科学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个面向DPO的领域资产管理框架,实现了DPO的自动创建,完成了对领域资产的合理管理该框架的核心是领域问题本体DPO,而DPO的功能和其构建方式密不可分。在本框架中,首先基于领域目标模型语义相似性计算将整个资产库中的领域目标模型聚类到不同的问题域中,并根据领域中角色、目标、过程以及服务共四类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所有模型的聚类,然后抽取同一问题域的模型的基本信息生成DPO,最后利用DPO对领域模型的组织功能实现对领域资产的管理,即利用DPO完成领域模型的去冗处理,实施领域模型的度量以及通过建立模型间的语义相似性关联来实现对领域模型的语义查询。(2)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优先级的领域资产权重设置算法,实现了领域资产权重的动态设置。该算法针对用户不断提出的即时需求,捕获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度,通过分析需求的类型、提出需求的角色类型、需求被提出的频率以及需求被提出的时间效应等因素动态计算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的优先级,并根据领域模型与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各个相关领域模型的权重值,使得领域资产的权重和用户最近的访问频度有关。从而建立起领域资产权重和待构建应用系统对资产的复用需求之间的关联,为解决领域资产的演化对象选择问题,有效实施领域资产的演化提供了技术支持。(3)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变化传播效应分析的领域资产演化算法,实现了演化的自动化以及演化开销的最小化在该算法中,一旦演化被自动触发后,系统自主选择待演化对象,并对该对象演化的影响范围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度量。从而在多条可供选择的演化路径中,选取一条开销最小的演化路径以缩小领域资产影响的范围,降低领域资产演化的成本和复杂性,促进演化的快速有效完成。最后,在已经设计实现的O-RGPS领域建模工具中,在本文提出的对领域资产进行管理和演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发了相应的领域资产管理和演化模块。
盛雪[5](2008)在《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是企业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成本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产品配置管理基于静态的产品结构模型,根据客户定单自动配置产品,是大规模定制生产的重要支撑技术。本文对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配置管理进行了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先,提出基本模块、必选模块、可选模块的模块划分原则和“分类码+识别码”的零部件编码体系,建立台式灭菌器产品的主结构作为自动配置的支持平台。其次,在论述产品配置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BOM树型结构的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研究了树型结构与关系表的双向映射算法和基于特征匹配的产品自动配置算法。然后,介绍了面向MC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开发的其他关键技术,包括基于ASP的客户需求采集网站建设技术、基于Viewpoint的三维图形网页显示技术和基于XML的产品配置信息发布技术,实现产品配置管理的完整功能。最后,以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台式灭菌器系列产品为应用对象,开发了面向MC的产品配置管理原型系统。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系统底层支持,用ASP开发B/S模式的台式灭菌器定制网站,用VB6.0开发C/S模式的产品配置管理客户端软件,同时与三维设计软件和XML技术集成,实现根据客户需求的台式灭菌器自动配置并指导后续的设计和生产过程。
张竹[6](2007)在《区域集装箱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集装箱运输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它能确保货物运输安全,缩短装卸时间,加速货车周转,节省货物包装,简化运输手续,是20世纪的“运输革命”。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运输总量和市场占有率同国外同行相比有很大差距。铁路集装箱面临发展契机,但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信息化水平低,集装箱营销能力薄弱,集装箱管理问题突出,集装箱联运能力弱等。本文在深入研究现代物流,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和分析铁路集装箱运输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集装箱物流系统的概念,给出了设计模型、关键技术和实施原则,开发并实施了重庆铁路集装箱物流系统。本文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现状及趋势研究。研究了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包括理论、技术、信息化,重点考察了铁路集装箱物流。深入研究了国内铁路集装箱物流的现状、问题和信息化水平。仔细研究了铁路集装箱物流的流程和机理,结合中铁集装箱公司的架构特点,提出了区域集装箱管理的概念。②提出了区域集装箱物流系统的设计模型,这是本文的核心。模型的要点是“五个面向,一个支持”,即:面向现代物流,面向集装箱营销,面向集装箱管理,面向智能调度和统计决策,面向信息集成和实现车站物流信息支撑的系统。对实施策略也进行了研究。③研究了集装箱物流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信息集成的技术及其发展,对虚拟专用网络和XML/EDI数据交互技术也有一定探讨。④开发并实施了重庆铁路集装箱物流系统。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研,以设计模型为指导,开发并实施了该物流系统。系统采用了先进的J2EE架构和MVC模式开发,具有安全、高效、可扩展等特点;系统还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了专门考虑,提高了可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区域集装箱物流系统以先进的物流理念为指导,以实际的物流流程和机理为基础,充分考虑用户体验,采用先进框架技术,最大程度集成现有系统,对增强铁路集装箱营销能力和细化集装箱管理工作带来强有力的支持。
顾巧祥[7](2006)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按订单制造(MTO)和按订单设计产品(ETO)的特点,提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技术体系,对面向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项目对其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及配置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目前配置管理研究的不足,从而给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章在给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管理、配置标识的定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配置标识技术体系,并进一步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方法及关键技术——产品族建模技术、配置设计技术和版本管理技术进行论述。第三章在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数据模型要求和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元模型技术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给出元模型建模流程;对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中的各种对象链、零部件族分类模型、产品族数据模型及产品数据模型进行详尽论述;采用元数据建模技术与本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本体,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提供服务。第四章针对按订单制造(MTO)和按订单设计产品(ETO)的特点,采用ECA规则描述配置知识和事物特性表技术建立产品零部件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品配置模型;对配置规则间关系建立、规则冲突解决、基于事物特性表的零部件建模和变型设计原理、配置设计的求解进行了研究。第五章在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模型版本的类型、演化模式及演化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化结构映射矩阵和有向无环图相结合的方法,对产品族和产品的结构和演化过程进行描述,为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版本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版本控制的相关技术进行论述。第六章以杭州某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系列工业汽轮机的汽缸为例,利用集成有自行设计的事物特性表管理模块的Smarteam4.0平台,对论文中的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进行验证。第七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并对以后研究进行展望。
高盛祥[8](2005)在《基于J2EE的应用系统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向开放性、快速性的转变,促使现代企业级应用系统的构建向分布式、组件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分布式组件开发规范正逐渐成为构建企业应用系统的主流平台。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保证企业分布式组件信息系统资源的安全角度,分析和跟踪了国外分布式安全和应用服务器的最新进展,研究了基于J2EE的分布式组件系统的安全机制,剖析分布式组件系统的网络编程模型带来的安全问题,通过在分布式组件系统的网络编程模型中,加入客户身份验证、远程对象授权访问等安全控制机制来扩展网络编程模型,保证组件系统中组件访问的安全性,从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中资源的安全。依据组件系统的特点,这些都是从通过组件系统提供的运行时服务(命名服务、安全服务)来完成。 论文在J2EE分布式组件环境中,实现了上述方案。对应于上述方案中对分布式系统网络编程模型的扩展,我们对Java RMI分布式对象系统的编程模型进行了扩展,增加了相应的身份验证、远程对象授权访问等安全控制机制,实现了J2EE环境EJB组件的安全访问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J2EE的安全的供应关系管理系统。 这项研究工作对于解决企业级分布式安全和应用服务器安全体系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少锋,王克宏[9](2001)在《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大型软件往往需要不断地改进,系统中的对象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这可能会引起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兼容性问题。该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利用Java中的版本标识技术来解决对象演化中的兼容性问题,并把该技术应用于Java的对象串行化过程,使得不同的对象之间不会出现不兼容的关系,保证兼容的对象能利用串行化机制共享信息。
二、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覆盖分析的自动化错误定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动化错误定位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
2.1 基于状态变迁的方法 |
2.2 基于模型诊断的方法 |
2.3 基于依赖分析的方法 |
2.4 基于覆盖分析的方法 |
2.4.1 度量公式设计 |
2.4.2 程序频谱信息 |
2.4.3 缺陷数量影响 |
2.4.4 测试预言问题 |
2.5 错误定位有效性度量 |
2.5.1 基于可疑度排序的度量标准 |
2.5.2 基于诊断百分比的度量标准 |
2.5.3 基于程序依赖图的度量标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合类可疑度信息的频谱错误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考虑类特性的动机示例 |
3.2.1 面向对象程序示例 |
3.2.2 类的封装特性 |
3.3 类可疑度信息提取方法 |
3.3.1 方法调用序列可疑度值 |
3.3.2 类可疑度信息量化方式 |
3.4 类可疑度信息结合方法 |
3.4.1 结合方法的基本思想 |
3.4.2 基于分组的结合方法 |
3.4.3 类可疑度值计算示例 |
3.5 实验评估 |
3.5.1 实验组织 |
3.5.2 实验结果 |
3.5.3 实验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合函数调用路径信息的频谱错误定位方法 |
4.1 引言 |
4.2 结合函数调用路径信息的框架 |
4.3 具有权重的函数调用图的构建 |
4.3.1 函数调用边权重计算方法 |
4.3.2 函数调用权重计算示例 |
4.4 基于函数调用路径的搜索算法 |
4.5 实验评估 |
4.5.1 实验组织 |
4.5.2 错误定位效果分析 |
4.5.3 可疑语句关联分析 |
4.5.4 真实代码片段示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合切片信息的错误定位方法度量公式分析 |
5.1 引言 |
5.2 SENDYS算法的修正和改进 |
5.2.1 修正的SENDYS算法:M_1 |
5.2.2 改进的SENDYS算法:M_2 |
5.2.3 研究问题 |
5.3 理论分析 |
5.3.1 扩展的基于集合理论分析框架 |
5.3.2 M_1方法和M_2方法的性质分析 |
5.3.3 M_0、M_1和M_2定位效果比较 |
5.3.4 M_2中不同度量公式效果分析 |
5.3.5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覆盖的失效邻接矩阵测试预言问题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问题 |
6.3 应用蜕变测试技术的关键问题 |
6.3.1 如何识别程序执行失效 |
6.3.2 如何获取失效邻接矩阵 |
6.4 应用蜕变测试技术的方法实现 |
6.4.1 应用蜕变测试技术的总体框架 |
6.4.2 应用蜕变测试技术的算法流程 |
6.5 实验评估 |
6.5.1 蜕变关系定义 |
6.5.2 实验评估标准 |
6.5.3 变异版本生成 |
6.5.4 实验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2)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及重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企业管控的需求 |
1.2.2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
1.2.3 构建模块化产品平台的需求 |
1.2.4 产品数据管理的需求 |
1.3 有序化的内涵、范围及内容 |
1.3.1 有序化的内涵 |
1.3.2 制造企业有序化的范围 |
1.3.3 产品有序化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
1.4 模块化产品平台的研究现状 |
1.4.1 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概念 |
1.4.2 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构建与描述 |
1.4.3 模块化产品平台的应用 |
1.5 产品有序化的研究现状 |
1.5.1 产品合理化的研究现状 |
1.5.2 产品模块化的研究现状 |
1.5.3 产品规范化的研究现状 |
1.5.4 产品组织化的研究现状 |
1.5.5 产品标准化的研究现状 |
1.6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产品有序化研究的方向 |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8 本章小结 |
2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技术体系 |
2.1 引言 |
2.2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产品有序化的研究对象 |
2.3 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框架 |
2.3.1 元对象机制MOF概述 |
2.3.2 基于元对象机制MOF的技术对象有序化框架 |
2.4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内容及目标 |
2.4.1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的难点 |
2.4.2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的内容 |
2.4.3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的目标 |
2.5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的关键技术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3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规范化技术 |
3.1 引言 |
3.2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名称的规范化 |
3.3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建模的规范化 |
3.3.1 分类建模的研究趋势 |
3.3.2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建模原则 |
3.3.3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建模体系 |
3.3.4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元模型 |
3.4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元模型描述的规范化 |
3.4.1 分类结构的描述 |
3.4.2 技术对象类的描述 |
3.4.3 分类结构节点间的关系描述 |
3.4.4 分类结构形成规则的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组织化技术 |
4.1 引言 |
4.2 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分类技术 |
4.2.1 基于商空间的技术对象类粒度优化技术 |
4.2.2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模型的技术对象分类结构构建技术 |
4.3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编码技术 |
4.3.1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编码体系 |
4.3.2 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编码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技术 |
5.1 引言 |
5.2 模块化产品平台对技术对象重用的需求分析 |
5.3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建模技术 |
5.3.1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建模原则 |
5.3.2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建模框架 |
5.3.3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过程模型 |
5.4 基于有序化的技术对象重用策略 |
5.4.1 基于广度维-深度维的重用策略 |
5.4.2 基于深度维-方式维的重用策略 |
5.5 基于有序化的配置设计中技术对象的重用场景 |
5.6 本章小结 |
6 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实施过程及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企业应用背景 |
6.2.1 企业概况 |
6.2.2 企业需求分析 |
6.3 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系统的体系架构 |
6.4 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零件有序化实施过程 |
6.4.1 准备工作 |
6.4.2 零件规范化技术 |
6.4.3 零件组织化技术 |
6.4.4 零件重用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7.2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JAX-RS的面向资源架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背景知识及ROA 涉及的关键技术 |
2.1 RESTfu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
2.1.1 HTTP 协议的四大主要方法 |
2.1.2 统一资源标识符 |
2.2 REST 架构风格概述 |
2.2.1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
2.2.2 REST 与SOAP 比较分析 |
2.3 JAX-RS(JSR 311)简介 |
2.3.1 Jersey 与JAX-RS 标准 |
2.3.2 JAX-RS 资源的CRUD 实现 |
2.4 JSON 序列化数据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REST 的架构风格及面向资源架构 |
3.1 系统架构风格概述 |
3.1.1 浏览器-无状态-服务器风格 |
3.1.2 按需代码COD 风格 |
3.1.3 面向服务架构风格 |
3.2 基于REST 的面向资源架构概述 |
3.2.1 面向资源服务的关键概念 |
3.2.2 面向资源架构的特征 |
3.3 面向资源架构实现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4 JAX-RS 面向资源架构建模 |
4.1 系统概述 |
4.1.1 项目背景 |
4.1.2 技术概述 |
4.2 资源建模与均衡设计 |
4.2.1 UML 建模 |
4.2.2 资源URI 设计 |
4.2.3 负载均衡设计 |
4.3 资源架构设计 |
4.3.1 资源状态设计 |
4.3.2 资源整合设计 |
4.3.3 资源安全性设计 |
4.3.4 资源检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JAX-RS 面向资源架构系统实现 |
5.1 面向资源服务基础 |
5.1.1 Jersey 客户端API 基础 |
5.1.2 JAX-RS 资源标注方法 |
5.1.3 资源服务描述 |
5.2 面向资源图书检索系统实现 |
5.2.1 创建图书根资源类 |
5.2.2 生成资源索引描述文档 |
5.2.3 资源检索实现 |
5.3 Web 资源检索与测试 |
5.3.1 Web 资源检索界面实现 |
5.3.2 图书检索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4)领域资产管理及其需求适应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软件危机与需求工程 |
1.1.2 本体 |
1.1.3 软件大规模定制 |
1.1.4 面向服务的需求工程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本体的构建 |
1.2.2 软件系统的演化 |
1.2.3 领域建模工具 |
1.3 问题的提出以及基本的解决思路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基于本体的领域工程 |
2.2 RGPS元建模框架 |
2.3 基于RGPS元模型框架的领域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问题本体的领域资产管理 |
3.1 领域资产管理概述 |
3.1.1 领域资产的分类 |
3.1.2 相关定义 |
3.1.3 领域资产管理的研究动机 |
3.2 基于模型聚类算法的领域问题本体构建 |
3.2.1 选择目标模型作为研究聚类的基础 |
3.2.2 目标模型语义相似性聚类算法 |
3.2.3 角色模型聚类算法 |
3.2.4 过程模型聚类算法 |
3.2.5 服务模型聚类算法 |
3.2.6 领域问题本体的构建 |
3.2.7 相关算法的评价与分析 |
3.3 基于问题本体的领域资产管理 |
3.3.1 领域模型去冗处理 |
3.3.2 领域资产成熟度度量 |
3.3.3 基于语义关联的领域资产查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需求优先级的领域资产权重设置 |
4.1 需求优先级排序算法概述 |
4.1.1 需求优先级排序算法的相关研究 |
4.1.2 算法评价 |
4.2 用户需求优先级的动态排序算法 |
4.2.1 影响需求优先级的因素 |
4.2.2 需求优先级初值设定 |
4.2.3 顶层目标需求的优先级计算 |
4.2.4 需求优先级的分层扩散 |
4.2.5 算法分析与实例 |
4.3 基于需求优先级的领域模型权重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问题本体的领域资产演化 |
5.1 本体演化概述 |
5.2 领域资产演化的实现过程 |
5.2.1 演化触发 |
5.2.2 演化内容确定 |
5.2.3 演化实施过程 |
5.3 基于传播效应分析的演化策略选择 |
5.3.1 领域资产演化影响范围分析 |
5.3.2 领域资产演化影响范围度量 |
5.3.3 最小演化影响路径选择算法 |
5.3.4 算法评价与分析 |
5.4 领域资产一致性维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O-RGPS领域建模工具中的管理与演化功能实现 |
6.1 O-RGPS领域建模工具功能简介 |
6.2 领域问题本体的创建 |
6.3 领域资产管理 |
6.4 领域资产的演化 |
6.5 建模工具的相关运行界面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主要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软件专利申请 |
软件着作权申请 |
参编着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规模定制生产概述 |
1.2.1 企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
1.2.2 大规模定制的定义与特点 |
1.3 面向MC 的产品配置管理技术 |
1.3.1 产品配置管理的概念与功能 |
1.3.2 产品配置管理在面向MC 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
1.4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
1.4.1 研究进展 |
1.4.2 应用现状 |
1.5 课题的来源、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MC 的产品模块划分与编码技术 |
2.1 引言 |
2.2 面向MC 的产品模块化技术 |
2.2.1 模块化的概念与作用 |
2.2.2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2.2.3 以模块为基础建立产品主结构 |
2.3 台式灭菌器产品的模块化分解与主结构的建立 |
2.3.1 可定制性分析 |
2.3.2 功能分解 |
2.3.3 产品主结构的建立 |
2.4 面向MC 的编码技术 |
2.4.1 建立面向MC 的编码体系 |
2.4.2 台式灭菌器零部件编码举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MC 的产品配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算法 |
3.1 引言 |
3.2 产品配置概述 |
3.2.1 产品配置基本概念 |
3.2.2 产品配置过程 |
3.3 产品配置方法与配置规则 |
3.3.1 配置方法 |
3.3.2 配置规则 |
3.4 基于GBOM 的产品配置管理 |
3.4.1 GBOM 的基本理论 |
3.4.2 GBOM 树的关系数据库存储结构 |
3.4.3 关系表到树型结构的映射 |
3.4.4 树型结构到关系表的映射 |
3.4.5 基于GBOM 的产品自动配置 |
3.4.6 基于GBOM 配置方法的产品结构多视图管理与版本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MC 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体系结构分析 |
4.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2 基于ASP 的客户需求采集网站 |
4.2.1 模块主要功能 |
4.2.2 ASP 语言概述 |
4.3 基于XML 的产品配置信息发布平台 |
4.3.1 当前产品结构的弊端 |
4.3.2 XML 的优势 |
4.4 基于VIEWPOINT 三维图形的网页显示技术 |
4.4.1 三维图形网页显示对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意义 |
4.4.2 Viewpoint 三维图形网页显示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MC 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应用对象与开发工具 |
5.2.1 应用对象 |
5.2.2 开发工具 |
5.3 系统关键模块的流程和算法分析 |
5.3.1 客户需求采集网站的工作流程分析 |
5.3.2 基于XML 的信息转换模块的关键算法 |
5.3.3 三维图形在产品配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流程 |
5.4 面向MC 的产品配置管理原型系统应用测试效果 |
5.4.1 基于WEB 的产品定制 |
5.4.2 配置模板的维护 |
5.4.3 基于客户需求的台式灭菌器自动配置 |
5.4.4 产品BOM 信息的分类管理 |
5.4.5 零部件属性及三维图形的显示 |
5.4.6 XML 格式产品配置信息的获取与显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区域集装箱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代物流发展概况 |
1.1.1 国际物流发展状况 |
1.1.2 国内物流发展状况 |
1.2 集装箱物流系统信息化 |
1.2.1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 |
1.2.2 集装箱物流管理智能化 |
1.2.3 国外集装箱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 |
1.2.4 国内集装箱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 |
1.3 国内集装箱运输和管理现状 |
1.3.1 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 |
1.3.2 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
1.3.3 铁路集装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3.4 本文的研究路线及意义 |
2 区域集装箱物流系统模型的设计 |
2.1 区域铁路集装箱物流系统模型 |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区域化 |
2.1.2 模型的提出 |
2.2 面向现代物流 |
2.2.1 第三方物流 |
2.2.2 多式联运 |
2.3 面向集装箱营销 |
2.3.1 铁路集装箱客户分析 |
2.3.2 发展货运代理是趋势 |
2.3.3 物流追踪和门到门服务 |
2.3.4 本系统对营销的支持 |
2.4 面向集装箱管理 |
2.4.1 完善车站集装箱运输管理体制 |
2.4.2 实现区域集装箱细粒度追踪 |
2.4.3 对异常进行报警 |
2.4.4 本系统对集装箱管理的支持 |
2.5 实现车站物流信息支撑 |
2.5.1 车站集装箱作业流程 |
2.5.2 集装箱的作业信息 |
2.5.3 集装箱动态查询 |
2.6 面向智能调度与统计决策 |
2.6.1 空箱智能调度 |
2.6.2 统计决策 |
2.7 面向信息集成 |
2.7.1 铁路集装箱现有系统 |
2.7.2 本系统进行集成的切入点 |
2.8 系统设计和实施原则 |
3 集装箱物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发展 |
3.1.1 异构数据库的集成 |
3.1.2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系统 |
3.1.3 联邦信息系统 |
3.1.4 EAI 企业应用集成 |
3.1.5 数据挖掘 |
3.2 虚拟专用网络研究 |
3.2.1 虚拟专用网络概念及特点 |
3.2.2 隧道技术 |
3.2.3 身份认证技术 |
3.3 XML/EDI 数据交换 |
4 重庆铁路集装箱物流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目标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设计框图 |
4.2.2 集装箱到达模块 |
4.2.3 集装箱发送模块 |
4.2.4 集装箱管理模块 |
4.2.5 营销管理模块 |
4.2.6 联运管理模块 |
4.2.7 系统维护模块 |
4.2.8 系统管理模块 |
4.3 主要业务流程 |
4.3.1 集装箱发送流程 |
4.3.2 集装箱到站流程 |
4.3.3 集装箱管理流程 |
5 系统的实现 |
5.1 实现过程 |
5.1.1 软件开发过程 |
5.1.2 实施过程 |
5.2 开发工具和开发/运行环境 |
5.2.1 开发工具 |
5.2.2 网络环境 |
5.3 实现技术 |
5.3.1 系统架构 |
5.3.2 MVC 模式 |
5.3.3 表示层Struts 框架 |
5.3.4 业务层Spring 框架 |
5.3.5ORM 映射工具 Hibernate |
5.3.6 采用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 架构的优点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及其现状 |
1.2.1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生和演化 |
1.2.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与理解 |
1.2.3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研究 |
1.2.4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研究 |
1.3 配置管理研究及其现状 |
1.3.1 配置管理目标 |
1.3.2 配置管理定义 |
1.3.3 配置管理研究内容 |
1.3.4 配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5 配置管理工具研究现状 |
1.3.6 目前配置管理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技术体系 |
2.1 引言 |
2.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 |
2.2.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管理定义及理解 |
2.2.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定义及内容 |
2.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有关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2.3.1 产品数据建模技术 |
2.3.2 配置设计技术 |
2.3.3 版本管理技术 |
2.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技术体系 |
2.5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方法 |
2.6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 |
2.6.1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族建模技术 |
2.6.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设计技术 |
2.6.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版本控制技术 |
2.7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本体建模技术 |
3.1 引言 |
3.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数据模型的要求 |
3.2.1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体系结构 |
3.2.2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内容 |
3.3 元模型建模技术 |
3.3.1 元模型基本概念 |
3.3.2 元模型主要特征 |
3.3.3 元模型建模技术中的元层次 |
3.3.4 元模型建模流程 |
3.4 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 |
3.4.1 基于元模型的产品数据概念模型 |
3.4.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元模型和数据元模型分类及定义 |
3.4.3 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 |
3.5 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本体 |
3.5.1 产品数据模型本体建模流程 |
3.5.2 基于元模型的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本体建模体系结构 |
3.5.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本体描述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CA规则和事物特性表的配置设计技术 |
4.1 引言 |
4.2 基于ECA规则的产品配置知识建模 |
4.2.1 ECA规则 |
4.2.2 产品配置模型模块间相互约束规则 |
4.3 基于事物特性表的产品建模技术 |
4.3.1 事物特性表技术 |
4.3.2 基于事物特性表的产品建模原理 |
4.3.3 基于事物特性表的产品变型设计原理 |
4.4 基于ECA规则和事物特性表的产品配置模型 |
4.5 基于ECA规则和事物特性表的产品配置求解技术 |
4.6 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版本演化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产品数据模型版本分类及演化模式 |
5.2.1 产品数据模型版本分类 |
5.2.2 产品数据模型版本演化模式 |
5.2.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版本演化因素 |
5.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数据模型版本演化机理 |
5.3.1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配置模型演化 |
5.3.2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演化 |
5.3.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族演化 |
5.4 版本控制相关技术 |
5.4.1 数据模型文件注册技术 |
5.4.2 数据模型检刀检出 |
5.4.3 数据模型冻结技术 |
5.4.4 配置基线技术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技术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杭州某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对面向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的需求分析 |
6.3 面向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技术在三系列工业汽轮机汽缸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6.3.1 三系列工业汽轮机汽缸模块化 |
6.3.2 三系列工业汽轮机汽缸外缸各模块事物特性表 |
6.3.3 三系列工业汽轮机汽缸配置模型 |
6.3.4 实例验证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J2EE的应用系统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企业信息化势在必然 |
1.1.2 分布式组件系统正逐渐成为构建企业应用系统的主流平台 |
1.1.3 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扩展的基于J2EE的网络编程模型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分布式系统 |
2.1.2 组件技术 |
2.2 J2EE环境 |
2.2.1 J2EE是分布式系统 |
2.2.2 J2EE是组件系统 |
2.2.2.1 J2EE环境内的组件 |
2.2.2.2 安装配置服务 |
2.2.2.3 数据库访问服务 |
2.2.2.4 事务服务 |
2.3 J2EE环境的网络编程模型 |
2.4 扩展的J2EE环境网络编程模型 |
第三章 扩展的J2EE环境网络编程模型的实现 |
3.1 相关原理 |
3.1.1 分布式组件的安全机制 |
3.1.2 J2EE环境中的安全机制 |
3.1.2.1 Java安全 |
3.1.2.2 身份验证机制 |
3.1.2.3 资源授权访问机制 |
3.1.2.4 信息完整性保证机制 |
3.1.2.5 安全事件事后审计机制 |
3.1.2.6 不可抵赖性保证机制 |
3.1.2.7 安全服务接口 |
3.2 扩展的J2EE环境网络编程模型的实现 |
3.2.1 DEMOServer的整体结构 |
3.2.2 SecurityDataBase的建立 |
3.2.3 Web组件的装入 |
3.2.4 Web组件访问及其安全机制 |
3.2.5 EJB组件的装入 |
3.2.5.1 生成相关接口的实现类 |
3.2.5.2 EJB组件的输出 |
3.2.5.3 组件的安全信息写入SecurityDataBase |
3.2.6 EJB组件及其安全控制 |
3.2.6.1 具有身份验证、远程对象授权访问等安全控制措施的RMI系统 |
3.2.6.2 EJB组件的访问和安全控制的实现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J2EE构建安全的供应关系管理系统 |
4.1 基于MVC模式实现J2EE规范的ERP系统业务架构平台 |
4.1.1 系统框架模型 |
4.1.2 模型设计原理 |
4.1.3 基于J2EE实现ERP系统业务架构平台 |
4.2 ERP业务架构平台下供应关系管理系统的实现 |
4.2.1 业务分析 |
4.2.2 功能模块划分 |
4.2.3 ERP业务架构平台下供应关系管理系统的实现 |
4.3 ERP业务架构平台下安全控制子系统的实现 |
4.3.1 安全分析 |
4.3.2 数据结构 |
4.3.3 身份验证的实验 |
4.3.4 授权的实现 |
第五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覆盖分析的自动化错误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 涂径玄. 南京大学, 2016(08)
- [2]面向模块化产品平台的技术对象有序化及重用技术研究[D]. 许静. 浙江大学, 2011(12)
- [3]基于JAX-RS的面向资源架构应用研究[D]. 谢玉开. 浙江理工大学, 2011(06)
- [4]领域资产管理及其需求适应性演化研究[D]. 余敦辉. 武汉大学, 2010(05)
- [5]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盛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6]区域集装箱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竹. 重庆大学, 2007(05)
- [7]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配置标识关键技术研究[D]. 顾巧祥. 浙江大学, 2006(06)
- [8]基于J2EE的应用系统安全性研究[D]. 高盛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9]基于版本标识技术的Java对象的演化[J]. 王少锋,王克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