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SBLs菌产生率及耐药特性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郭慧慧[1](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李丹[2](2020)在《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又称大肠杆菌,可导致鸡腹泻、输卵管炎、蜂窝织炎、气囊病、腹膜炎和神经性脑病等多种疾病。抗菌药物是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感染的有效药物,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渐严重,耐药性菌株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给社会公众安全带来隐患。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分析耐药情况,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分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7.78%、56.67%、55.56%和54.44%;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13.33%。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试验中所有药物敏感的菌株占比15.55%(14/90);耐1种药的菌株占比21.11%(19/90);对6种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比43.33%(39/90)。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90株菌中有41个ST分型,显示出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复杂性。采用ESBL选择培养基对90株菌进行产ESBLs菌的筛选,非ESBLs菌株和ESBLs菌株的数量分别为55株和35株,采用PCR方法检测55株非ESBLs菌株毒力基因、Ⅰ型、II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菌株的流行毒力基因为Ecs3703、Col V、irp2和fyu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91%、32.73%、14.55%和14.55%。Ⅰ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检出率为25.45%,检测出4种基因盒,分别为dfr A7、aad A2、aad A5-dfr A17、aac A4-cat B3-dfr A17。对35株ESBLs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共检测到9种耐药基因,其中TEM-1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51.43%),CTX-M-123基因检出率最低(2.86%);其他耐药基因分别为CTX-M-65、CTX-M-14、CTX-M-55、CTX-M-64、OXA-1、OXA-10和CTX-M-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4.29%、17.14%、31.43%、14.29%、22.86%、14.29%和5.71%。共检出13种基因盒,其中,APH(3)-IIa、dfr A14检测率最高,均为25.71%;AA(c)-Ⅵ、dfr A17、dfr A1检出率最低,均为2.86%。毒力基因irp2、fyu A和pap C的检出率均为11.43%。此外,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91.43%,I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5株,检出率为9.09%。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且毒力基因Ecs3703、Col V、irp2和fyu A的携带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基因TEM-1携带率最高。本研究通过对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和耐药性的分析,将为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马金龙[3](2020)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表型、基因型、同源性以及质粒的转移性和生物信息,探讨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3月青岛某家医院分离自神经外科ICU六位患者痰液标本中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粘质沙雷菌,运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重新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改良Hodge试验(modified Hodge test,MHT)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检测菌株是否携带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头孢菌素酶(Amp C)编码基因以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磷霉素耐药相关基因,并进一步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耐药基因型。(3)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检测菌株间的同源性。(4)对菌株进行接合试验,检测携带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性。(5)基于二代MiSeq测序平台获取菌株及携带质粒的序列,使用ResFinder、The Transposon Registry、ISfinder和INTEGRALL在线网站和数据库分析质粒的耐药基因、移动元件和整合子等信息;Inkscape0.48.1软件绘制质粒基因结构图。结果(1)6株粘质沙雷菌临床分离株药敏表型一致,对头孢曲松、氨曲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磷霉素耐药;改良Hodge试验结果均阳性。(2)6株粘质沙雷菌都携带四种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2、ESBLs基因blaSRT-1、氨基糖胺类耐药基因aac(6’)-Ic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7。(3)经Xba I酶切粘质沙雷菌基因组PFGE显示6株菌电泳条带位置和数目均完全一致,依据Tenover规则判断6株粘质沙雷菌属相同的菌株(Indistinguishable),即暴发菌株。(4)质粒接合试验显示6株粘质沙雷菌均可将携带blaKPC-2基因的质粒成功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AziR,经S1核酸内切酶酶切显示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子都携带一个大小约100 kb的质粒;接合子对头孢曲松、氨曲南和厄他培南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中介,对其它药物均敏感;接合子只检测到blaKPC-2基因,未检测到blaSRT-1、aac(6’)-Ic和fosA7基因。(5)粘质沙雷菌菌株携带一个质粒,命名为pS1-KPC2(GenBank号:MN615880),该质粒属于接合型IncFIIK不相容性组,仅携带blaKPC-2基因,blaKPC-2位于Tn1722的单位转座子ΔTn6296上。结论(1)该院神经外科ICU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表现为多重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是菌株携带KPC-2基因,产生碳青霉烯酶。(2)携带blaKPC-2、blaSRT-1、aac(6’)-Ic和fosA7耐药基因粘质沙雷菌的克隆播散是导致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3)IncFIIk质粒的转移性和ΔTn6296的结构特点促进了blaKPC-2基因的水平传播。
张雪妍[4](2020)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威胁的感染性疾病,随着临床上供选择的抗菌药物日益增多,耐药菌株亦明显增多,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的升高。在其治疗方面,早期明确其病原体的性质,选择恰当、高效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是很重要的。由于细菌学检查阳性率低,培养结果滞后于临床,因此临床医生经验性用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目的:统计并分析我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分布及细菌耐药的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更好的指导经验性用药。方法:统计我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留取痰液、肺泡灌洗液、胸腔穿刺液、血液等标本,对所留取标本送检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总体送检率80.0%,青中年组送检率为68.9%,老年组送检率为89%,老年组送检率较青中年组高,考虑与其合并多种疾病、依从性较好有关。在631株病原菌中,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9.1%,检出率第二的为真菌,占26.9%,革兰阳性菌占4.0%。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在革兰阴性菌中较为多见。白色假丝酵母菌仍然是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一类。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中,大部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高,而对其他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性较好;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均在94%以上,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较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性在4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较多数抗菌药物存在耐药现象,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有较好的敏感性;阴沟肠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性较好,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在70%以上。革兰阳性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在40%以上,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耐药率为0。检测产ESBLs菌株一共40株,进行药敏统计发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药性普遍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结论:革兰阴性菌仍然在下呼吸感染中占据首要位置,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喹诺酮类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对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性相对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大于40%,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耐药率为0。检测产ESBLs菌株共40株,药敏统计发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药性普遍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了解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低成本、高效的使用抗生素,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
曹菲菲[5](2020)在《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文中认为奶牛乳腺炎是导致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疾病之一,部分致病菌可导致人兽共患病或者引发食物中毒,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条件性致病菌,也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该研究对规模化牧场的奶牛乳腺炎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致病力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建立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控及耐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果发现:(1)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试验收集福建、江苏、广东、河北、安徽、山西、内蒙古和浙江地区11个规模化牧场乳腺炎奶样856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显示:乳腺炎样品的细菌检出率为84.46%;乳腺炎分离菌以环境性致病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22.74%)、肺炎克雷伯菌(14.55%)和阴沟肠杆菌(9.05%)等,另外也分离到了传染性乳腺炎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4.25%)和无乳链球菌(1.71%),且不同地区的乳腺炎致病菌分离情况具有地区差异性。该结果显示,乳腺炎致病菌随着现代化养殖的不断规范,环境性致病菌的危害日益突出。(2)119株致乳腺炎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对分离的1 19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检测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携带情况,检测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并进行药敏试验和检测产ESBL的菌株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11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magA、wcaG、rmpA、wabG、fimH、uge、Aerobactin、ybtA 和 ureA 共 9 种毒力基因,IucB、kfuBC和allS 基因未检测出;其中,生物膜阳性株为103株;11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94.96%,对部分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也产生耐药性;但药敏显示,11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卡那霉素最敏感,敏感率为97.4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共28株,检测出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OXA-1和CTX-M group1的阳性菌分别为19、22、2、19株,其他耐药基因未检出。产ESBLs菌株耐药率较非产ESBLs菌株耐药率高。结果表明:规模化牧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部分分离菌具有高致病力。生物膜的高阳性率,更容易产生多重耐药性,某些菌株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故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应引起牧场关注和防范。(3)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致病力研究泌乳4 d的母鼠作为实验动物,在第四对乳腺分别注入100μL肺炎克雷伯菌1×109cfu/mL细菌悬液。分别在注菌后6h、12 h和24 h收集血液和乳腺样本,观察临床症状和大体解剖,检测血常规、乳腺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相关炎性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试验组母鼠精神沉郁,乳区肿胀,乳腺组织水肿充血严重并出现乳凝块;与对照组相比,WBC数极显着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试验组腺泡内出现大量炎性细胞,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乳腺组织IL-1β、IL-6、IL-8、TNF-α、TLR-4和NOD2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故试验成功建立肺炎克雷伯菌大鼠乳腺炎模型,且肺炎克雷伯菌能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导致乳腺的损伤。综上所述,规模化牧场引起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以条件性致病菌为主,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且肺炎克雷伯菌部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要引起牧场的高度重视。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大鼠乳腺炎,导致腺泡内大量炎性细胞游出,部分乳腺上皮细胞受损,且该菌可以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引起乳腺炎症。该研究为我国乳腺炎的防控提供调查研究材料和基础理论研究指导。
王喆[6](2020)在《儿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住院患儿感染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探讨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血液、脑脊液及无菌体液感染大肠埃希菌患儿共48例。总结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住院科室、感染途径、有无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病前是否应用抗菌素、是否进行外科手术、有无呼吸机使用及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分析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是否产生ESBLs分为产ESBLs组(18例)和非产ESBLs组(30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儿中男36例,女12例,男女比例3:1,年龄6小时至13岁(中位年龄8岁),其中≤28天患儿17例(占35.4%)。内科36例(占75%),外科12例(占25%)。48例患儿主要临床诊断:化脓性脑膜炎11例(合并血流感染7例,合并血流感染及尿路感染2例)。腹腔肠道感染13例(合并血流感染9例),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6例,脐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1例,单纯血流感染7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新生儿期患儿(9例),占本研究新生儿期患儿大肠埃希菌感染的64.7%。婴儿期尿路感染引起血流感染最多见,占本研究婴儿期患儿大肠埃希菌感染的77.8%。学龄期患儿以阑尾炎合并血流感染多见,占本研究学龄期患儿大肠埃希菌感染的60%。21例(43.8%)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包括早产(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脐尿管瘘(3例)、肠发育异常(3例)、白血病(6例)。明确存在的感染途径占总数66.7%,包括尿路(18例)、肠道(13例)、脐部(1例)。10例(20.8%)患儿接受手术治疗。3例(6.3%)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科、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单因素分析示存在基础疾病、院内获得感染、3月内住院史、细菌培养前抗生素使用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培养前抗生素使用(OR=6.168,P=0.03)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产ESBLs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其余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5.56%、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5.56%、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56%,显示耐药率较低。产ESBLs、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TGC)均无耐药。结论:1.针对血液、脑脊液及无菌体液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中,我院检出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科、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新生儿期化脓性脑膜炎比例高,婴儿期尿路感染合并血流感染比例高。2.ESBLs组和非ESBLs组在性别、年龄、感染途径、外科手术、呼吸机使用及预后均无差异;存在基础疾病、院内获得感染、3月内住院史、细菌培养前抗生素使用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培养前抗生素使用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院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替加环素敏感性较好,在临床治疗中应优先选用,应需注意避免使用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且应根据临床症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的产生。用药过程中应将儿科用药限制考虑在内。4.应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治疗中应分析临床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控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与传播,为患儿减轻负担与痛苦。
于宝磊[7](2019)在《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来自2013-2018年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以了解其主要分布的科室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调查淄博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由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电子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分布及其药敏结果。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Kirby-Baue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结果:1、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共140株,临床分布科室排在前五位的是:感染科、呼吸科、肿瘤科、消化科、老年病科,构成比分别为24.3%、20.0%、14.3%、10.0%、7.1%。2、耐药率最高的前五位抗生素分别是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吡肟;3、敏感率最高的前五位抗生素分别是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2014-2018年检出的血培养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敏感率保持稳定,平均分别为41.3%、5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良好,平均为79.3%,有下降趋势,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不高,平均分别为19.29%、42.9%、46.4%、54.3%、58.6%、52.9%、61.4%,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良好,平均为72.9%,从2014年的72.7%上升至2015年的85.7%,又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66.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良好,平均分别为58.6%、63.6%,2014年到2016年逐年下降,2016年至2018年敏感率保持稳定;对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且保持稳定,平均分别为96.43%、96.00%、92.8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逐步出现耐药株,共检出7株。5、产超广谱性的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简称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产ESBLs与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保持高度敏感性,对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较低。产ESBLs的菌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以上,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不产ESBLs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均在80%以上。产ESBLs的菌株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共7株,检出率保持稳定。血培养阳性株耐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对绝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均耐药,对替加环素均敏感。结论:1、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的患者主要分布在感染科、呼吸科、肿瘤科。2、该菌株敏感率最高的前五位抗菌药物分别是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2013-2018五年中,血培养阳性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的菌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以上,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产ESBLs的菌株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4、2013-2018年期间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保持稳定;此类菌株对绝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均耐药,对替加环素均敏感。
郑志伟[8](2019)在《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弧菌属(Vibrio spp.)细菌是一群嗜盐、喜温、不耐酸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形状短小,弯曲成弧状而得名。本属细菌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河口、海湾、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海洋动物体内。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弧菌不仅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影响,而且能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当人们食用或伤口接触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后,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败血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本次研究选取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且对水产品需求量大的深圳市作为调查地点。从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对深圳市南山区市售生鲜肉类及活虾样品中的弧菌污染情况进行持续地监测,并研究弧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致病性及分子分型等遗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代表性菌株较为完整的遗传信息,以此分析弧菌中存在的耐药基因和耐药基因相关的传播机制。最后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测定创伤弧菌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评价创伤弧菌分离株毒力的相对强弱,揭示生物被膜与创伤弧菌致病性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自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共随机采样2051个。其中,弧菌污染样品共计593个,污染率为28.9%。弧菌在鲜虾样品中的污染率(91.9%)明显高于牛肉、鸡肉和猪肉三类生鲜肉类样品。农贸市场(31.1%)的污染情况比超市(25%)更为严重。夏季样品污染率(37.1%)高于冬季样品污染率(22.6%)。(2)本次采样共保藏弧菌分离株1856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340株(72.2%)、溶藻性弧菌482株(26.0%)、霍乱弧菌22株(1.2%)、创伤性弧菌12株(0.6%)。药敏结果显示,在近两年的调查期间,所有弧菌分离株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耐药率为92%;对于头孢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涨幅37.9%;没有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弧菌。(3)本次研究对150株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MLST分型。结果显示,61株(40.7%)属于未知ST型;其余的89株分别属于17种已知ST型。表明该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种群组成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在已知的ST型中,ST163占比最高(31.5%),是头孢类耐药副溶血性弧菌中的优势种群。(4)本次研究对270株深圳地区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弧菌进行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出已知β-内酰胺酶基因20种以及两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VEB型基因阳性率(48%)最高;TEM型、VIM型和IMP型占比最少。接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270株弧菌分离株中,有71株弧菌(26.3%)的头孢耐药表型可以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转移至受体菌E.coli J53。S1-PFGE-Southern blot实验证实这些耐药基因的主要传播载体为接合型质粒。(5)本次研究共发现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命名为blaCMY-2.1、blaVIM-55.1、blaVMB-1、blaVMB-2。并且,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利用药敏实验和酶动力学参数对其功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除blaCMY-2.1之外,其余三种新型基因均具有不同程度地介导受体菌对于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能力。(6)本次研究完成270株头孢类耐药弧菌基因组的测序,共有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基因环境得到确认,进而明确了这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在弧菌中的传播机制。其中,blaCTX-M-15、blaCTX-M-55、blaNDM-1和blaVMB-1基因均位于接合型IncC质粒之上;blaVIM-1基因位于未知类型的接合型质粒pVb1978(MG456577)之上;blaCTX-M-14基因的传播机制与插入序列ISEcp1和IS903B、新型IncP-1质粒pVb1636(MH548371)以及新型接合性整合元件ICEVpaChn0574(MN199028)有关。(7)本次研究对从海产品中分离得到的创伤弧菌分进行了致病性分析。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本地区分离得到的食源性创伤弧菌大多数具有临床菌株的特征基因,表明本地区食源性创伤弧菌具有潜在的致病能力,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通过比较创伤弧菌分别在大蜡螟幼虫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发现同一菌株在两种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大蜡螟幼虫模型可能不适合用于创伤弧菌的致病性研究。结合创伤弧菌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与其在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表明成膜能力强的菌株同样表现出强毒力的特征。
王玲[9](2019)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1.了解人、淡水鱼、蛙源香港海鸥菌分离株中产ESBLs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2.研究产ESBLs香港海鸥菌携带的ESBLs基因型、常见耐药基因(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和毒力基因及其分布特征。3.分析产ESBLs香港海鸥菌携带的整合子及质粒复制子,探讨产ESBLs香港海鸥菌耐药性传播和扩散特征。研究方法1.研究菌株共有112株香港海鸥菌,包括2株江门人源株,1株广州人源株,1株香港人源株,62株深圳蛙源株,46株深圳草鱼株。112株菌株中,109株菌由本实验室分离于2015年4月—2016年5月,2株分离于2009年10月,1株分离于2003年7月。所有菌株经一系列生化检测及16S rRNA特异性片段PCR检测后确认为香港海鸥菌。2.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ESBLs香港海鸥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香港海鸥菌对临床常用的13类2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3.采用PCR扩增及DNA测序技术检测产ESBLs香港海鸥菌的ESBLs基因型、常见耐药基因(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毒力基因、整合子及质粒复制子的分布情况。4.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耐药表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水平转移元件的分布差异及相关关系,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均进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本实验对来自腹泻病人、淡水鱼、蛙的肠道的112株香港海鸥菌的检测结果表明,91株(81.3%)为产ESBLs菌株,包括3株人源株,47株蛙源株,41株鱼源株。产ESBLs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氨苄青霉素(33.0%vs 9.5%)、头孢唑啉(75.2%vs 38.1%)、头孢噻肟(85.7%vs 57.1%)、头孢曲松(87.9%vs 52.4%)、头孢西丁(50.5%vs 19.0%)、环丙沙星(18.7%vs 0%)和复方新诺明(29.7%vs 4.8%)的耐药率、多重耐药率(62.6%vs 38.1%)均显着高于非产ESBLs香港海鸥菌(P<0.05)。2.蛙源产ESBLs菌株对复方新诺明(57.4%vs 0.0%)、四环素(53.2%vs 0.0%)、环丙沙星(34.0%vs 2.4%)、左氧氟沙星(19.1%vs 0.0%)和链霉素(10.2%vs 0.0%)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72.3%vs 51.2%)显着高于鱼源产ESBLs菌株(p<0.05);且蛙源产ESBLs酶多重耐药菌株平均耐抗生素个数(5.44)高于鱼源产ESBLs多重耐药菌株(3.29);蛙源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模式较鱼源、人源产 ESBLs 菌株更复杂,以CFP/CEP/CFZ/CTX/CAZ/CRO/FOX/RIF/TET/SXT为主,而鱼源产ESBLs菌株多重耐药模式以AMP/CFP/CEP/CFZ/CTX/CAZ/CRO/FOX/RIF为主,人源产ESBLs菌株以CFP/CEP/RIF/AMP/CAZ为主。3.产ESBLs香港海鸥菌主要ESBLs基因型别为CTX-M-9(90.1%)和TEM(75.8%)。单菌株可同时携带1-3种型别ESBLs酶,其中以同时携带CTX-M-9和TEM最为多见(64.8%)。产ESBLs菌株同时携带多种其他类别的耐药基因,如磺胺类耐药基因sull(33.0%)、sul2(20.9%),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25.3%)、tetR(26.4%),以及喹诺酮耐药基因 aac(6’)-Ib-cr(9.9%)。产ESBLs菌株还同时携带多种与黏附(fimH、bfpA和eaeA)、铁吸收(ireA和iucD)、细胞毒素(hlyA)、膜蛋白(traT和iss)(检出率分别为100%、28.6%、1.1%、23.1%、7.7%、2.2%、92.3%和42.9%)等相关的毒力基因。4.蛙源产ESBLs菌株磺胺类耐药基因sull、sul2,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tetR,以及喹诺酮耐药基因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55.3%、40.4%、40.4%、42.6%、17.0%)均显着高于鱼源产ESBLs菌株(分别为9.8%、0.0%、9.8%、9.8%、2.4%)(P<0.05)。此外,蛙源产ESBLs菌株平均携带毒力基因个数(3.40)高于鱼源株(3.02),其中bfpA(40.4%vs 17.1%),ireA(34.0%vs 12.2%)和iucD(12.8%vs2.4%)三种基因检出率显着高于鱼源株(p<0.05)。47株蛙源产ESBLs菌株表现为18种不同的毒力基因谱,最常见的四种毒力谱(菌株数≥5)为fimH-traT-is(10 株)、fimH-traT-iss-bfpA(7 株)、fimH-traT-bfpA(7 株)和fimH-traT-ireA(6 株);相反,41 株鱼源产 ESBLs菌株呈现出8种不同的毒力基因谱,其中有30株毒力基因谱为fimH-traT-iss(25株)或fimH-traT(5株)。5.112株人、鱼、蛙源香港海鸥菌中,检测到IncFrep(83.9%)、IncFIA(69.6%)、IncFIB(33.0%)、IncL/M(25.9%)、IncIl(24.1%)、IncFIC(23.2%)、IncHI2(11.6%)、IncA/C(11.6%)、IncK/B(5.4%)和 IncX(4.5%)共 10个质粒类型,其中以IncF群(IncFrep、IncFIA、IncFIB、IncFIC)质粒最为流行。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间、多重耐药和非多重耐药菌株间质粒复制子类型分布有所差异。6.香港海鸥菌中1、3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4.1%(27/112)和22.3%(25/112)。产ESBLs香港海鸥菌1类整合子的检出率(28.6%,26/91)显着高于非产ESBLs株(4.8%,1/21)(p<0.05),其中蛙源产ESBLs菌株1类整合子的检出率(42.6%,20/47)显着高于鱼源株(14.6%,6/41)(p<0.05)。27株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中,22株(81.5%,22/27)共检出五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分别为dfrA1和dfrA27(介导磺胺类抗性)、aadA1(介导链霉素抗性)、aacA4(介导庆大霉素抗性)以及arr3(介导利福平抗性)的抗性。蛙源菌株耐药基因盒种类较鱼源株更丰富。7.蛙源产ESBLs菌株中1类整合子与复方新诺明、四环素、链霉素的耐药性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并且与耐药基因sull,sul2,tetA和tertR的检出也显着相关(p<0.05)。研究结论1.腹泻病人、鱼、蛙源香港海鸥菌产ESBLs检出率高达81.3%,产ESBLs菌株检测到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以CTX-M-9(90.1%)和TEM(75.8%)为主要流行型别,说明可能多种基因介导产生ESBLs酶。2.产ESBLs菌株还同时携带多种其他常见耐药基因(sull、sul2、tetA、tetR、aac(6’)-Ib-cr)、毒力基因(fimH、bfpA、eaeA、ireA、iucD、hlyA、traT和iss)、整合子和质粒;蛙源产ESBLs菌株较鱼源产ESBLs菌株耐药性更强,多重耐药率更高,耐药模式更复杂,并且携带更多的耐药基因、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应值得重点关注。3.IncFrep、IncFIA、IncFIB、IncFIC、IncL/M、IncI1、IncHI2、IncA/C、IncK/B和IncX等10质粒不相容群普遍存在于香港海鸥菌中,其中以IncF群质粒最为流行。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间、多重耐药和非多重耐药菌株间质粒复制子类型分布有所差异。4.蛙源产ESBLs菌株中1类整合子与复方新诺明、四环素、链霉素的耐药性存在显着相关性,并且与耐药基因sull,sul2,tet 和tetR的检出也显着相关。蛙源产ESBLs菌株磺胺类耐药的原因可能与1类整合子上广泛存在的与磺胺类耐药有关的耐药基因盒(dfrAl、dfrA27)及耐药基因sul有关。
杨倩[10](2019)在《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于目前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在我院检出率逐年增多,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菌株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产酶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渐上升,为我院的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故研究我院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的主要耐药情况、临床分布及感染趋势,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减少或减缓耐药菌株产生及节约医疗资源等目的,另外还能对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理论数据支持等。方法:1、标本选择:选择2015年至2018年承德市中心医院所有检出的有临床意义的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胆汁等各种标本来源,且剔除来自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相同菌株。2、检测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K-B法)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3、数据结果分析: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菌属逐年的耐药变化情况,以及科室分布及标本来源等。结果:1、2015-2018年我院检出的1047株克雷伯菌属细菌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占92%(963株),其中产ESBLs克雷伯菌属共检出251株;2015-2018年共检出肠杆菌属共184株,其中主要为阴沟肠杆菌(占72%)和产气肠杆菌(占25%),其中产ESBLs肠杆菌属细菌有70株。另外我院两菌属中抗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也逐渐增多。2、我院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标本都主要来源于痰、尿液、血液、分泌物以及其他类型标本等。3、我院检出的克雷伯菌属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19.0%)、重症医学科(14.4%)、呼吸内科(11.0%)、老年病科(10.5%)、神经内科(8.2%)等科室,而产ESBLs克雷伯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34.2%)、重症医学科(31.0%)、泌尿外科(11.6%)、呼吸内科(6.8%)、老年病科(3.6%)等科室;肠杆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18.0%)、重症医学科(12.6%)、泌尿外科(12.0%)、老年病科(11.4%)、普外科(7.2%)等科室,而产ESBLs肠杆菌属菌株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20.0%)、泌尿外科(15.7%)、重症医学科(12.8%)、老年病科(8.5%)等科室。4、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细菌对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等含β-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几乎都达到100%,而对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40%-50%左右,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大约为4.0%、5.5%;产ESBLs肠杆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46.2%-66.7%,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90%左右,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5%左右;产ESBLs克雷伯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17.2-29.4%,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左右。结论:1、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且耐药性逐渐增强,另外两菌属中CRE菌株检出率也在增加。2、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在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不同的,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3、我院产ESBLs肠杆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性,考虑它们还存在着其他耐药机制。
二、ESBLs菌产生率及耐药特性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SBLs菌产生率及耐药特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布 |
3.2 标本来源分布 |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大肠埃希氏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
1.1 表型分型 |
1.2 基因分型 |
2 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
2.1 毒力岛基因 |
2.2 粘附素 |
2.3 毒素基因 |
3 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
3.1 国内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
3.2 国外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
3.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的研究进展 |
3.4 国内ESBLs菌的研究进展 |
3.5 国外ESBLs菌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试验一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及耐药性检测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菌株 |
1.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
1.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1.4 试验所需药品 |
1.1.5 其他试验用品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
1.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
1.2.3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 |
1.2.4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DNA模板的提取结果 |
1.3.2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MLST结果 |
1.3.3 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试验二 鸡源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其他试验用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
2.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
2.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筛选 |
2.2.4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
2.2.5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检出率 |
2.3.2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3.3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试验三 鸡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氏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菌株 |
3.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4 其他试验用品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
3.2.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 |
3.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
3.3.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3.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基因盒的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2 实验菌株 |
2.1 菌株来源 |
2.2 菌株保存 |
3 细菌鉴定及药敏 |
4 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 |
5 耐药基因的检测 |
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 耐药基因相关引物设计 |
5.3 PCR扩增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 |
6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
6.1 试剂配制 |
6.2 细菌的包埋 |
6.3 细菌的裂解 |
6.4 胶块的洗涤 |
6.5 胶块内DNA的酶切 |
6.6 电泳及成像 |
7 细菌接合实验 |
7.1 液相接合实验 |
7.2 S1核酸酶酶切及脉冲场凝胶电泳 |
8 粘质沙雷菌携带的质粒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分析 |
结果 |
1 粘质沙雷菌与其接合子的药敏结果 |
2 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结果 |
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 粘质沙雷菌临床株Xba I酶切PFGE结果 |
5 粘质沙雷菌临床株及接合子S1核酸酶酶切PFGE结果 |
6 粘质沙雷菌携带的质粒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下呼吸道感染分类及病原体分布 |
2.3.1 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病原体分布 |
2.3.2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病原体分布 |
2.4 耐药原因分析 |
2.4.1 细菌耐药的机制 |
2.4.2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
2.4.3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传播 |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
3.1 菌株来源 |
3.2 方法 |
3.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3.4 观察对象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菌株检出情况 |
4.2 下呼吸道感染分离常见病原菌及构成比 |
4.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4.3.1 革兰阴性菌总体药敏分析结果 |
4.3.2 革兰阳性菌总体药敏分析结果 |
4.3.3 常见革兰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
4.3.4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药敏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下呼吸道感染分离常见病原菌及构成比分析 |
5.2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
5.3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
5.4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耐药情况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 |
1.1 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类 |
1.2 不同致病菌的病原学特征 |
2 肺炎克雷伯菌 |
2.1 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 |
2.2 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 |
2.3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 |
2.4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
2.5 公共卫生安全 |
2.6 乳腺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乳腺炎样品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 |
3 结果 |
3.1 不同牧场乳腺炎样品细菌检出结果 |
3.2 乳腺炎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3.3 不同地区牧场主要乳腺炎致病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4 讨论 |
4.1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流行现状分析 |
4.2 地区乳腺炎病原菌的差异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119株致乳腺炎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菌株 |
2 方法 |
2.1 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DNA制备 |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
2.3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BF)形成能力检测 |
2.4 119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
3 结果 |
3.1 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3.3 不同地区牧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检测结果 |
3.4 产ESBLs表型的筛选及ESBLs和AmpC耐药基因的检测 |
3.5 119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鼠肺炎克雷伯菌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致病力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细菌悬液的制备 |
2.2 分组和处理方法 |
2.3 临床症状观察、乳腺组织采集及处理 |
2.5 细菌分离鉴定和组织载菌量检测 |
2.6 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
2.7 乳腺组织相关炎性因子的检测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观察 |
3.2 乳腺组织细菌分离鉴定 |
3.3 乳腺细菌载量检测结果 |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3.5 血常规检查结果 |
3.6 肺炎克雷伯菌侵袭乳腺对相关炎性因子影响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儿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菌株来源 |
1.1.2 药敏鉴定及ESBLs鉴定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组 |
1.2.2 数据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大肠埃希菌株来源及产ESBLs、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分布 |
2.2 产ESBLs、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科室分布 |
2.3 产ESBLs、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性别及年龄分布 |
2.4 血液、脑脊液、无菌体液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
2.4.1 病例特点 |
2.4.2 不同年龄段感染大肠埃希菌临床特点 |
2.4.3 患儿住院史及培养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2.4.4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住院时间 |
2.5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5.1 单因素分析 |
2.5.2 多因素分析 |
2.6 产ESBLs、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分析 |
3.讨论 |
3.1 儿童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特征 |
3.2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3.3 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分子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血流感染位列前十位的感染菌 |
3 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位列前十位的临床科室 |
4 肺炎克雷伯菌在血流感染的药敏情况分析 |
5 五年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株数及药敏变化 |
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数据分析 |
7 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数据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中常见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1.1.1 副溶血性弧菌 |
1.1.2 溶藻弧菌 |
1.1.3 霍乱弧菌 |
1.1.4 创伤弧菌 |
1.2 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2.1 常见弧菌的耐药性现状 |
1.2.2 弧菌常见的耐药机制 |
1.3 弧菌中的β-内酰胺酶 |
1.3.1 CIT型 AmpC酶 |
1.3.2 TEM、CTX-M、VEB、PER型 ESBLs |
1.3.3 IMP、VIM、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 |
1.4 创伤弧菌的致病特征及毒力因子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圳市南山区食品中弧菌流行病学与耐药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的总体检出情况 |
2.2.2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药敏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药基因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3.2.2 头孢类耐药弧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菌产酶能力实验结果 |
4.2.2 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克隆表达与蛋白纯化结果 |
4.2.3 新型β-内酰胺酶药敏实验结果 |
4.2.4 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活力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弧菌中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bla_(CTX-Ms)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2 bla_(ND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3 bla_(VI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2.4 bla_(VMB-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食源性创伤弧菌的流行特征及毒力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创伤弧菌流行特征 |
6.2.2 毒力评价 |
6.2.3 生物被膜成膜能力检测结果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香港海鸥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 |
2. β-内酰胺酶 |
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检测与耐药表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传播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1. 主要发现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 |
4.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ESBLs菌产生率及耐药特性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D].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3]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马金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D]. 张雪妍. 吉林大学, 2020(08)
- [5]规模化牧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致病力研究[D]. 曹菲菲. 扬州大学, 2020
- [6]儿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喆.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2013-2018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流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药敏分析[D]. 于宝磊. 青岛大学, 2019(01)
- [8]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D]. 郑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香港海鸥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特性研究[D]. 王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10]我院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的耐药性分析[D]. 杨倩. 承德医学院,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