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荫对13株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

遮荫对13株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遮荫对13种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唐瑾暄[1](2021)在《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槟榔林下复合种植香露兜的面积日益增多,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田间水肥管理和提高作物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拟通过盆栽试验结合大田试验,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状况和香露兜叶片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和组成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荫蔽度下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Bray-Curtis指数为62.44%,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荫蔽度30%~60%条件下,2-乙酰-1-吡咯啉(2AP)、角鲨烯、叶绿醇、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苯并呋喃等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高,风味品质佳;同时,30%~60%荫蔽度还可以促进香露兜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叶片数并减少分蘖,是适宜香露兜生长的荫蔽度。2.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万宁和陵水地区的土壤结构有显着影响,改变了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同时间作促进了槟榔和香露兜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增加了土壤酶活性,而土壤磷和钾养分吸收效率的提高与根系形态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采用GC-MS检测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下3个地区香露兜叶片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发现,香气成分丰富度为(26.33±3.61)种(n=6,值域为20~29),间作对香露兜叶片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和组成含量有显着影响。间作后,不同地区香露兜叶片的2AP、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棕榈酸乙酯和3-羟基-2-丁酮等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显着增加,使香露兜的风味品质得到了提升。4.香露兜叶片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和叶片光合作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3-甲基-2-(5H)-呋喃酮(r=0.8164,P<0.05)和角鲨烯(r=0.8243,P<0.05)含量显着正相关,叶片温度与香露兜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对不同种植模式下3个地区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线性模型的RDA分析发现,RDA1、RDA2前2个限制性轴的排序特征值占总变异的97.99%,2AP、丙酮醇、新植二烯、3-甲基-2-(5H)-呋喃酮等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与土壤p H和容重正相关,而与土壤孔隙度、速效磷、全氮、土壤水分、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呈负相关关系。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证明了槟榔间作香露兜是一个合理的间作体系,而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不仅为槟榔间作香露兜的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槟榔和香露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赖金龙[2](2021)在《甘薯块根对铀/镉吸收、转运、微区分布及逆境生理响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铀矿冶、核设施退役、金属与非金属矿冶伴生的放射性核素(如铀)和重金属(如镉)等已成为环境,特别是土壤、水体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铀及伴生重金属镉在土壤-植物界面的迁移行为、对生物的放射性与重金属的双重毒性效应,一直是农作物食用安全性评价及环境风险控制的重点。块根(茎)植物作为重要的粮食、药用及经济作物,其贮藏根(茎)直接与污染土壤接触,受土壤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但有关块根(茎)植物对铀、镉等吸收、转运差异及生理响应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以不同累积型甘薯(―紫罗兰‖紫薯;―苏薯8号‖红薯)为材料,设置铀(U)、镉(Cd)及U+Cd试验处理,利用多组学技术从转录组、代谢组、离子组及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诠释了本文提出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U、Cd在土壤-块根植物系统中的吸收、转运、微区分布及逆境生理响应机制,并阐明影响和调控U、Cd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时期,两种甘薯根系是U/Cd最主要的累积器官,富集量占全株90%以上(U、Cd水平:100 mg·kg-1g和15 mg·kg-1)。在甘薯收获期,Cd在甘薯各器官、组织中的累积特性表现为:侧根>块根皮>茎>块根贮藏组织>叶;U累积特性表现为:侧根>块根皮>茎>叶>块根贮藏组织。块根贮藏组织Cd累积量为0.80~1.17 mg·kg-1,污染指数(Pi)为1.01~1.93(轻度污染,NY 861-2004,≤0.2 mg·kg-1)。甘薯贮藏组织中U累积量为1.10~1.97 mg·kg-1,低于粮食限量标准(≤1.9 mg·kg-1,GB 14882-1994)。结果表明:尽管甘薯贮藏块根直接与污染土壤接触,受土壤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但贮藏组织中核素及重金属累积风险较低。2、U/Cd处理下,两种甘薯在不同生长时间、不同器官,各离子组均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U/Cd处理是造成甘薯矿质代谢、重金属累积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侧根-块根皮-贮藏组织界面,甘薯对U、Cd吸收、转运、累积行为属于非选择性吸收、转运过程,品种差异导致的离子组含量差异(矿质元素相对含量:紫薯>红薯),是影响U、Cd累积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外源添加U、Cd,两种甘薯根际土壤速效态U、Cd含量分别提高了3.65~4.58、2.33~3.75倍(P<0.01)。土壤U、Cd有效态含量、矿质元素竞争吸收差异是造成甘薯U、Cd累积差异的直接原因之一。根际组学分析显示,U、Cd处理导致根际土壤初级代谢产物(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含量差异,重塑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诱导产生适应U、Cd污染的特殊微生物菌群,并影响土壤U、Cd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甘薯通过根际土壤、植物器官中离子组的拮抗与竞争,并调控根际土壤代谢谱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过程,改变根际U、Cd生物有效性和根系吸收、转运,降低土壤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污染风险。3、溶液培养条件下,U、Cd处理导致根系生长异常、光合代谢和矿质代谢紊乱。病理切片分析显示,U处理主要破坏根系边缘细胞层,且U、Cd均诱导根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基于亚细胞分室模型,细胞壁是U的最重要的积累位点,71%~80%U被阻滞在根系的细胞壁。Cd主要分布在甘薯细胞壁(48%~55%)、液泡(27%~39%)细胞解毒区中,缓解了Cd对细胞器的损伤。基于元素赋存形态分析,甘薯根部U的化学形态主要为残渣态(85%~87%)和盐酸提取态(12%~14%);Cd主要为Na Cl提取态(34%~53%)和醋酸提取态(14%~17%),表明细胞壁作为U、Cd主要的累积位点,阻滞了U、Cd进入细胞质中;U被螯合至细胞壁后,以不溶解态形式存在,造成U在根中难转移。4、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两种甘薯根中分别鉴定了4,625个、4,865个代谢物。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分析,U处理下,紫薯、普通红薯中分别鉴定了643个、191个差异代谢物(DEMs);Cd处理下,分别鉴定了526个、426个DEMs;U+Cd处理下,分别鉴定了634个、463个DEMs。其中,鉴定出的c AMP、c GMP等是甘薯响应U和Cd处理的信号感受和转导的关键因子;植物激素及其衍生物(吲哚乙酸类似物、玉米素、水杨酸、脱落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因子参与了U和Cd的信号转导途径。在代谢水平,U、Cd的植物毒性机理主要是通过诱导光合作用和三羧酸循环(TCA)等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嘌呤与嘧啶合成、氮同化及氨基酸代谢等初级代谢途径异常。5、RNA-seq分析,U、Cd处理下,两种甘薯差异基因在核糖体合成、光合碳代谢途径中显着富集(P<0.05)。在糖酵解途径中,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激酶(PPCK)、焦磷酸果糖-6-磷酸转移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3-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呈显着下调(P<0.05),降低了磷酸己糖库碳源转化为磷酸丙糖的效率;TCA途径中,U、Cd处理显着抑制了cyt MDH基因的表达,抑制了苹果酸盐(Malate)分解为草酰乙酸盐(Oxalacetate);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途径中,U、Cd显着抑制了ATP合成酶(F1-ATPase)基因的表达,细胞ATP合成障碍,细胞能量代谢异常,这是U、Cd导致甘薯根系坏死的分子机理。在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U、Cd诱导关键转录因子auxin influx carrier(AUX1)、auxin response factor(ARF)、auxin-responsive protein IAA(AUX/IAA)、auxin responsive GH3 gene family(GH3)、SAUR family protein(SAUR)表达紊乱,是导致甘薯生长异常的内在机制之一。紫薯根系与无机离子转运蛋白(如二价阳离子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家族和门控通道家族)相关的上调基因数量(上调156)明显大于普通红薯(上调68),表明紫薯根系对U、Cd及矿质元素具有较高的吸收、转运能力,是紫薯U、Cd累积量较高的原因之一。6、在U-Cd胁迫环境中,甘薯形成的规避风险的生理响应机制表现为:在根际土壤-甘薯块根界面,耐受U、Cd污染的微生物群落重塑了根际土壤代谢谱,改变了土壤中U、Cd生物有效性,降低了甘薯根系对U、Cd的吸收;叶片蒸腾拉力形成的水分与矿质元素吸收上行网络,与光合产物贮存下行网络相对独立是甘薯各部位U、Cd累积差异的生理机制;块根侧根-外表皮-贮藏组织阻滞U、Cd转运的生理屏障细胞壁及固持作用,使U、Cd难以转移、贮存到块根贮藏组织;逆境胁迫信号转导分子c AMP、c GMP、植物激素等代谢物的合成,逆境胁迫基因AUX1、AUC/IAA、GH3等关键基因的表达。

方荣[3](2021)在《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提出浙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发展经验。通过特色植物景观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选取浙北地区的杭州市指南村、杭州市梅家坞村和湖州市荻港村3个依托特色植物资源进行营造景观的村庄。对村庄围村植物景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和庭院植物景观,选取典型样地调研收集数据并量化分析,总结特色与问题所在。传统花木、竹元素等植物文化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最后对三个村庄的植物景观营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3个村庄依托自身特色植物景观资源形成了特色乡村景观,分别是梯田农业、龙井茶园和桑基鱼塘。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优美乡村景观,发展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较成功地践行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共赢发展道路。2、村庄总体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59种,隶属于112科159属,其中乔木96种,占比37%;灌木68种,占比26%;草本95种,占比36%;乔木>草本>灌木,乔木和草本应用大于灌木。观赏价值占比中: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形植物>观果植物。3、围村植物景观斑块整体性较强,乔木种类最多,三维绿量值最大,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价值,奠定了乡村植物景观的乡土气息,是乡村重要的景观观赏资源。4、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中观赏性和生态性具备,植物季相景观特色明显,以观花观叶为主。植物开敞性和私密性兼具,以供人们游赏和休憩;公共空间绿地面积人均较少,同时指南村>梅家坞村>荻港村;传统花木和竹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应用最多。水岸绿地植物景观中柳树和香樟应用最多。5、庭院植物景观营造风格多样,有花卉观赏型、蔬果经济型。重点凸显植物的观赏价值。植物种类最多,共有95种,且草本植物种类占比达36%,乔木种类和使用频度均最低。传统的民俗植物应用较多。庭院开放度较高,以指南村为最,荻港村庭院植物景观观赏性较差。6、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文化底蕴深厚,指南村“古树”文化,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红叶特色景观;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山是村庄优越的特色景观,香樟、桂花作为杭州市树市花也被广泛应用;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围村植物景观以桑树为主,村内水系交织,柳树使用频度高。竹元素应用广泛,主要的营造方式有山林竹海、粉墙竹影、竹水相依。

姚枚妗[4](2021)在《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是街区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城市历史痕迹,需引起重视。然而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矛盾化致原有植物景观风貌遭受破坏,故通过深入分析其中植物景观以期对其他历史街区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思路与建议。首先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将街区按功能分为居住型、商业型和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并根据调研分析各选取一处典型街区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调研测绘、访谈以及对比总结的方式对以下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一、街区植物景观整体分析,包括植物植物种类、群落分析等;二、从造园要素与植物景观关系将植物景观分为建筑和街巷周边植物景观,街巷周边植物景观根据线和点分为街巷道路植物景观和街旁绿地植物景观。通过两个层面的研究,总结得出:一、街区植物景观整体分析层面:科属种上街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整体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植物群落结构类型较少;植物整体风貌展现以点缀为主的低密度种植且形式单一;植物景观特色主要集中于乔木层且注重个体风貌的展现;植物季相特征不明显,并非依赖于群体色彩;大多植物景观文化氛围较佳。二、造园要素与植物景观关系层面:建筑周边多应用树姿优美季相丰富型大乔、枝叶纤细体型轻巧型小乔以及色叶丰富形态紧凑型灌木等树种。民居建筑周边植物景观特色为“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商业建筑周边植物景观以精致巧妙的多元化为特色。街区内外、主次道路植物景观的差异体现在植物景观氛围的营造上。街旁绿地主要分布于街区出入口处、街巷交叉口等区域,植物景观的营造具辨识度和代表性。整体上,民居型街区植物景观“重商业、轻民居”,商业型街区植物景观差异化显着;文化型街区植物景观整体性较强、地域性特色突出。最终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1)严格统一布局,统筹全局;(2)巧借立地条件,因地制宜;(3)梳理街巷特色,分级保护;(4)深度重点优化,查漏补缺;(5)科学植物配置,动态保护;(6)挖掘植物文化,丰富底蕴。

唐瑾暄,鱼欢,郭彩权,秦晓威,白亭玉,宗迎[5](2020)在《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征及香气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性、生长情况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生产上林下复合种植香露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荫蔽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全光照、30%荫蔽度、60%荫蔽度和90%荫蔽度等4种不同荫蔽处理,探究不同荫蔽度处理下香露兜光合参数、生长指标和香气成分对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荫蔽度为30%和60%时,香露兜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着高于全光照和90%遮荫处理,有利于提高香露兜的光合作用,植株叶片较多。随着荫蔽度的增加,分蘖数显着减少。4种遮荫处理下香露兜共鉴定出27种挥发性物质,2-乙酰-1-吡咯啉、叶绿醇、角鲨烯、丙醇、丙酮醇、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棕榈酸乙酯、2,3-二氢苯并呋喃和亚油酸乙酯等10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着。30%和60%荫蔽处理下香露兜叶片关键特征香气物质2-乙酰-1-吡咯啉和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苯并呋喃、亚油酸乙酯和叶绿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0%荫蔽处理角鲨烯和叶绿醇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60%荫蔽处理丙酮醇、2-乙酰-1-吡咯啉、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论】30%~60%荫蔽度可促进香露兜生长,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风味品质佳。

史莹莹[6](2020)在《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中心之一,植物种类丰富,应用价值较高。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是苦苣苔科中重要的一个属,其多数种类观赏性强,具备一定的耐阴性以及作为盆花及室内垂直绿化材料的开发潜力。为了探究其在室内环境中对弱光条件的耐受性,本研究以永福报春苣苔(P.yungfuensis)、尖萼报春苣苔(P.pungentisepala)、‘翔鸟’报春苣苔(P.‘Flying Wings)、‘启明星’报春苣苔(P.‘Venu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遮荫条件下开展了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4种报春苣苔遮荫处理后在叶形、叶色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尖萼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的叶形由长条形向椭圆形变化,叶色逐渐加深且光亮度增加,不同遮荫率下均未出现黄化现象;而永福报春苣苔和‘翔鸟’报春苣苔的叶形、叶色无明显变化,但在重度遮荫下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黄化现象。2.4种报春苣苔的叶片组织结构在遮荫处理后均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除尖萼报春苣苔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持续上升,栅海比无显着变化外,其他三种的叶片厚度先升后降,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持续下降,海绵组织厚度持续上升。3.4种报春苣苔的生理特性在遮荫处理后均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遮荫率的增大与遮荫时间的延长,Pro含量下降;MDA含量下降;POD活性上升,CAT活性上升,SOD活性先升后降;ROS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最终低于或近似对照;ABA含量先升后降;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持续上升;叶绿素a/b下降。4.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生化综合比较结果表明,永福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和‘启明星’报春苣苔3种植物的生理生化耐受范围比较广,而尖萼报春苣苔的生理生化耐受范围比较窄。轻度遮荫条件下,永福报春苣苔的耐受时间最长,为60d;而中度和重度遮荫条件下,‘启明星’报春苣苔的耐受时间最长,也为60d。在耐受范围内,4种报春苣苔普遍表现出抗氧化酶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ROS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升高或不变的变化趋势,自我调节能力较强。5.耐阴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耐阴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尖萼报春苣苔>‘启明星’报春苣苔>‘翔鸟’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与耐阴性较显着的相关指标分别为POD活性、ABA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MDA含量、叶绿素a/b、叶片厚度。6.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耐阴性评价的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出显着影响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能力的2项指标(或变量):POD酶活性、叶绿素a/b值,两变量的影响程度高达94.8%。本研究确定了4种报春苣苔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耐受时间范围及其耐阴性强弱,筛选出显着影响4种报春苣苔耐阴能力的2项指标,简化了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耐阴性综合评价工作,为其栽培养护和种质筛选提供了理论参考。

徐泽荣,刘汉琼,徐薇[7](2019)在《观赏草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观赏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作为一类新型的园林造景材料,目前在我国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充分。本文对观赏草的概念、分类、应用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观赏草在园林建设中的不同应用模式和造景手法,并探讨了观赏草在我国园林和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及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罗生兰[8](2017)在《河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及种植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种植设计是根据园林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运用不同种类及不同品种的园林植物,按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安排各种种植类型的过程、方法。园林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姿态、花、叶、果等极具观赏价值的特征以及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基本决定着城市绿地景观的观赏效果和风格特色。完美的种植设计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特性、植物与生境及其他植物间的生态关系,又要满足景观功能需要,符合艺术审美及视觉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营造优美舒适的园林植物景观及植物空间环境,供人们欣赏、游憩。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在大量了解国内外城市城市绿化应用植物资源与种植设计案例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以河源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参与了河源市城市绿地现况、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应用资源调研、河源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普查、生物多样性资源等调查实际工作,全面调研了河源市区的公园和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区和湿地等,较为全面掌握了河源市城市绿地植物资源应用状况和种植设计景观效果。本文研究依据调研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河源市几类城市绿地中常用的园林植物有66种,使用频率达10%以上的常绿乔木有秋枫、盆架子、桂花、白兰、樟树、芒果、细叶榕、垂叶榕、红花紫荆、大王椰子,落叶乔木有细叶榄仁、木棉,常绿灌木有黄金叶、红继木、非洲茉莉、黄榕、毛杜鹃、福建茶、龙船花、大红花、鸭脚木、美蕊花、花叶假连翘、苏铁、红背桂、蒲葵、黄槐、海桐、澳洲鸭脚木,落叶灌木有鸡蛋花等。(2)河源市城市绿地植物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市区共有绿地植物132科342属545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5种;裸子植物10科13属19种;被子植物118科324属52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2科255属425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6种),占河源地区维管植物资源的17.91%。河源城市中心城市共有古树名木119株,主要品种有细叶榕、龙眼、破布木、木棉、荔枝等25个品种,分属19科22属。(3)根据调研结果,河源市城市绿化植物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1)植物资源挖掘不足;(2)植物选择品种不当;(3)种植配置形式单一;(4)季相景观单调;(5)地方特色、文化意境表现不足。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推广客家植物应用种植,提升客家文化特色的植物形象表达力;(2)提高园林绿化种植在提高绿化设计水平方面,要加强近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种植,乔灌草配置比例要科学合理;加强彩色叶植物引种应用,丰富景观季相变化;加强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种植,丰富绿化空间结构,增加绿地率和绿量。(4)适宜的植物种类。随着河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快速发展,营建生态与文化艺术密切融洽的城市绿地景观,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结合河源市气候特点、河源客家文化特色和植物生长特性,推荐适宜河源市园林绿化选择的树种有21科36种,观花乔、灌、地被植物32科66种,彩叶和色叶树种14科21种,共计49科122种,景观效果良好的乡土植物18科21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调查河源市不同绿地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绿地作为调查对象,经分析提出河源城市绿地景观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河源市的客家文化和历史意义提出改进措施,为河源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提供参考借鉴。

张莹[9](2016)在《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生长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丛生福禄考(Phlox subulata L.)是花葱科福禄考属多年生宿根花卉,由于其具有抗逆性较强、覆盖率高、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而成为优良的园林地被材料。在园林配置中存在大量的多层结构空间,光照是多层结构空间中下部植物的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论文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遮荫度为0、25%、40%、60%、80%)对两个丛生福禄考品种‘巨花玫红’和‘白毯’的生长发育状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指标等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丛生福禄考在园林应用中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遮荫程度增加丛生福禄考叶色加深,花期逐渐延长,且开花时间推迟;遮荫程度增加‘巨花玫红’的花色加深,且在遮荫60%处理下花期最长。随遮荫程度增加,丛生福禄考株高和冠幅增加。‘白毯’在遮荫80%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最佳,而‘巨花玫红’在遮荫60%条件下最有利于生长。因此,适度遮荫可以使两个品种的丛生福禄考生长更好。2、两个品种丛生福禄考的叶片都是由表皮、叶肉组织和维管束3部分组成,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丛生福禄考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变薄,栅海比降低。在遮荫80%条件下两个品种丛生福禄考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少。因此,丛生福禄考的叶片具有较强改变叶片内部结构的能力。3、随着遮荫程度增加叶片含水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逐渐增加,膜透性、叶绿素a/b值、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减少。‘巨花玫红’在遮荫60%处理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最高,膜透性、叶绿素a/b值最低。两个品种丛生福禄考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遮荫程度增加而升高,而非光化学粹灭系数(qN)随遮荫程度增加而降低。‘白毯’在遮荫80%条件下较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而遮荫60%~80%条件下对‘巨花玫红’光合作用最有利。综上所述,丛生福禄考两个品种‘白毯’在遮荫80%条件下,‘巨花玫红’在遮荫60%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更好,对延长丛生福禄考生长期和观赏期有重要意义。

任君霞[10](2012)在《5种(品种)芒属观赏草的抗性研究及园林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芒属观赏草种类繁多,株型、色彩和花序等观赏特性独具一格,且繁殖较快,养护管理相对简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同的城市景观环境。芒属观赏草的抗性与园林应用的系统研究,对于建立节水型园林,丰富城市园林景观,体现园林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中国植物志和各省植物志,总结出我国共有芒属植物14种(不包括品种),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云南省,四川省和台湾省,绘制出芒属植物在我国的资源分布图,并选取园林应用中常用的5种(品种)芒属观赏草(五节芒、芒、花叶芒、晨光芒和细叶芒),对其观赏特性、物候期和形态指标分别进行了总结和调查研究。2.对5种芒属观赏草进行连续25天的干旱胁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等8项生理指标,分析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芒属植物的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MDA、脯氨酸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表明5种芒属观赏草的抗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花叶芒>芒>晨光芒>五节芒>细叶芒。3.为了探明5种芒属观赏草的耐荫性,对其进行不同的遮荫处理,测定了5种植物株高、叶长和叶宽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等光合生理指标,并对其耐荫性的强弱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的形态指标和光合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这5种观赏草的耐荫性由强到弱为:晨光芒>芒>五节芒>花叶芒>细叶芒。4.通过对杭州绿地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目前杭州景区内应用的芒属观赏草有7种,分别是芒、荻、五节芒、细叶芒、斑叶芒、晨光芒、花叶芒。芒属观赏草在景区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应用频度较高的为荻和五节芒。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了芒属观赏草与其它园林植物的配置形式,以及其在园林花境、花坛、滨水、护坡、高尔夫球场、岩石园、屋顶花园、禾草园等的应用及配置模式,为芒属观赏草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二、遮荫对13种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遮荫对13种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香露兜的概况
        1.1.1 香露兜简介
        1.1.2 香露兜的研究现状
    1.2 槟榔间作的研究进展
        1.2.1 槟榔的概述
        1.2.2 槟榔林下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
        1.2.3 国内外槟榔间作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1.4.2 对作物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
        1.4.3 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1.4.4 环境因子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征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遮荫对香露兜光合特性的影响
        2.2.2 遮荫对香露兜生长的影响
        2.2.3 遮荫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3 盆栽间作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间作对槟榔和香露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间作对槟榔和香露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及根系形态的相关性
        3.2.4 间作对槟榔和香露兜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3.2.5 间作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4 田间间作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4.2.3 间作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4.2.4 不同种植模式下香露兜光合特征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性
        4.2.5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环境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RDA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2 间作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4.3.3 不同种植模式下环境因子与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甘薯块根对铀/镉吸收、转运、微区分布及逆境生理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1.1 铀污染来源及危害
        1.1.2 镉污染来源及危害
        1.1.3 铀及伴生重金属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 铀/镉在农作物中的累积特性及植物毒性效应
    1.3 土壤铀/镉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1.4 植物对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富集机理
    1.5 植物根系铀/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因素
    1.6 环境组学在植物重金属富集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内容及提出的科学问题
        1.7.1 选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1.7.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甘薯对土壤铀/镉的吸收、转运特性及光合响应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盆栽实验设计
        2.1.2 植物样品前处理
        2.1.3 标准溶液制备及仪器工作参数
        2.1.4 植物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薯不同时期各器官U/Cd累积特性
        2.2.2 U/Cd对不同时期甘薯光合碳代谢的影响
        2.2.3 甘薯U/Cd累积特性与光合代谢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离子组代谢对铀/镉污染的响应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盆栽实验设计
        3.1.2 植物样品前处理
        3.1.3 混合标准溶液制备及仪器工作参数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U/Cd对紫薯不同时期离子组代谢的影响
        3.2.2 U/Cd对普通红薯不同时期离子组代谢的影响
        3.2.3 甘薯离子组与U/Cd的互作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与代谢组对铀/镉响应机理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盆栽实验设计
        4.1.2 根际土壤样品的制备
        4.1.3 土壤元素速效态的提取
        4.1.4 混合标准溶液制备及仪器工作参数
        4.1.5 根际土壤离子组数据处理
        4.1.6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1.7 根际土壤代谢组分析
        4.1.8 数据可视化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甘薯根际土壤有效态元素离子组分析
        4.2.2 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3 甘薯根际土壤代谢组分析
        4.2.4 甘薯根际土壤差异代谢物与微生物多样性关联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薯对铀/镉的微区分布及植物毒性机理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材培养及处理
        5.1.2 植物生长状态及光合参数分析
        5.1.3 植物U/Cd及矿质元素含量检测
        5.1.4 根系U/Cd微区分布表征
        5.1.5 根部代谢组分析
        5.1.6 根部转录组分析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U/Cd对甘薯生长、光合及根系结构的影响
        5.2.2 甘薯根中U/Cd的微区分布及赋存形态
        5.2.3 甘薯矿质代谢对U/Cd的响应
        5.2.4 甘薯根系代谢组对U/Cd暴露的响应
        5.2.5 甘薯根系转录组对U/Cd的响应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讨论
    6.2 结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景观中的植物应用
        1.3.2 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1 国内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2 国外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乡村建设与乡村景观
        1.3.3.1 国外乡村建设
        1.3.3.2 国内的乡村建设发展
    1.4 相关研究概念解读
        1.4.1 浙北地区
        1.4.2 乡村
        1.4.3 乡村植物景观类型
        1.4.3.1 围村植物景观
        1.4.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1.4.3.3 庭院植物景观
        1.4.4 三维绿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阅读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归纳总结
        2.2.4 数据分析法
    2.3 研究样地概括
        2.3.1 指南村
        2.3.2 梅家坞村
        2.3.3 荻港村
3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指南村植物景观调查与研究
        3.1.1 围村植物景观
        3.1.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1.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1.2.2 道路交通绿地植物景观
        3.1.2.3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1.2.4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1.3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
        3.1.4 植物文化
        3.1.5 小结
    3.2 梅家坞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2.1 围村植物景观
        3.2.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2.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3.2.4 植物文化
        3.2.5 本章小结
    3.3 荻港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3.1 围村植物景观
        3.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3.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3.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3.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3.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3.3 庭院植物景观
        3.3.4 植物文化
        3.3.5 本章小结
4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
    4.1 围村植物景观
        4.1.1 共性特征
        4.1.2 差异分析
        4.1.2.1 地形与植物景观差异
        4.1.2.2 围村生产景观肌理特征
    4.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4.2.1 共性特征
        4.2.2 差异分析
        4.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4.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4.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4.3 庭院植物景观
        4.3.1 共性特征
        4.3.2 差异分析
    4.4 植物文化
        4.4.1 共性特征
        4.4.2 差异分析
    4.5 现状不足与提升策略
        4.5.1 围村植物景观彩化不足,丰富植物种类提升观赏性
        4.5.2 公共空间景观系统性缺乏,整体性原则协调景观风貌
        4.5.3 庭院植物景观同质化严重,政府科学引导丰富庭院类型
        4.5.4 植物文化应用较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强化景观内涵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B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草本植物名录
附录C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水生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逐渐消退的现状
        1.1.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
        1.1.3 延续历史文化植物景观的急迫性
        1.1.4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提供发展机遇
        1.1.5 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1.2 相关概念、理念及法规
        1.2.1 概念
        1.2.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念
        1.2.3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2.4 杭州市相关法规条例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
        1.3.2 国外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
        1.4.2 实地调研
        1.4.3 访谈调查
        1.4.4 分析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梳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现状
        1.5.2 分析总结对比不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
        1.5.3 探究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6 研究框架
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2.1 现状与分类
    2.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整体概况
        2.2.1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2.2.2 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2.2.3 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
3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案例分析
    3.1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3.1.1 概况
        3.1.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1.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1.4 街巷周边植物分析
        3.1.5 小结与建议
    3.2 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3.2.1 概况
        3.2.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2.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2.4 街巷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2.5 小结与建议
    3.3 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
        3.3.1 概况
        3.3.2 植物景观现状整体分析
        3.3.3 建筑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3.4 街巷周边植物景观分析
        3.3.5 小结与建议
    3.4 对比与总结
4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与建议
    4.1 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
        4.1.1 维持植物景观风貌整体性及延续性
        4.1.2 融入地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宣扬
        4.1.3 以人为本激发街区植物景观活力
    4.2 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4.2.1 严格统一布局,统筹全局
        4.2.2 巧借立地条件,因地制宜
        4.2.3 梳理街巷特色,分级保护
        4.2.4 深度重点优化,查缺补漏
        4.2.5 科学植物配置,动态保护
        4.2.6 挖掘植物文化,丰富底蕴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A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名录
附录B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立体绿化植物推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征及香气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光合特性测定
        1.3.2 叶片和分蘖测定
    1.4 数据分析
        1.4.1 定性分析
        1.4.2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遮荫对香露兜光合特性的影响
    2.2 遮荫对香露兜生长的影响
    2.3 遮荫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的影响
    2.4 遮荫对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遮荫对香露兜植株生长的影响
    3.2 遮荫对香露兜香气成分的影响

(6)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苦苣苔科研究进展
        1.1.1 苦苣苔科植物概述
        1.1.2 苦苣苔科新种发表及新品种登录
        1.1.3 苦苣苔科植物的应用开发研究
        1.1.4 苦苣苔科植物繁殖栽培研究
        1.1.5 苦苣苔科植物分子机理研究
        1.1.6 苦苣苔科植物抗逆生理研究
    1.2 遮荫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1.2.1 遮荫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遮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 遮荫对植物色素含量的影响
        1.2.4 遮荫对植物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处理与方法
        2.3.1 试验处理
        2.3.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的影响
        3.1.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形态生长的影响
        3.1.2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1.3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生理特性的影响
    3.2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性综合评价
        3.2.1 各项指标的耐阴系数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隶属函数分析
        3.2.4 各综合指标权重的确定
        3.2.5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耐阴能力值
    3.3 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耐阴性鉴定指标筛选
        3.3.1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4.2 遮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 遮荫对报春苣苔属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4 遮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 遮荫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6 遮荫对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4.7 遮荫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8 各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的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试验指标的多重比较
附录B 单项指标的耐阴系数与相关系数矩阵
附录C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观赏草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观赏草的概念及分类
    1.1 概念
    1.2 分类
        1.2.1 依据观赏特性分类
        1.2.1. 1 株型
        1.2.1. 2 叶型
        1.2.1. 3 叶色
        1.2.1. 4 株高
        1.2.1. 5 花序
        1.2.2 依据生长特性分类
        1.2.2. 1 生长节律
        1.2.2. 2 生长周期
        1.2.2. 3 生长习性
2 观赏草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2.1 国外观赏草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2.1.1 国外观赏草的应用历史
        2.1.2 国外观赏草研究现状
    2.2 国内观赏草研究与应用现状
        2.2.1 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
        2.2.2 抗逆性研究
        2.2.3 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2.2.4 美学价值与景观评价研究
3 观赏草的景观应用模式与造景手法
    3.1 观赏草在花境中的应用
        3.1.1 观赏草花境设计手法
        3.1.2 花境常用观赏草种及品种[2~8,65]
    3.2 观赏草用作地被
        3.2.1 观赏草地被配置手法
        3.2.2 推荐几种地被应用观赏草种[4,5,65,69]
    3.3 观赏草在路缘以及与园林小品的配置应用
        3.3.1 路缘配置
        3.3.2 与园林小品的配置
    3.4 观赏草用作过渡带和隔离带
        3.4.1 作为过渡带配置
        3.4.2 作为隔离带配置
    3.5 观赏草作为欣赏焦点应用
        3.5.1 观赏草作欣赏焦点配置手法
        3.5.2 作欣赏焦点应用的观赏草种和品种[2~5,30,65]
    3.6 观赏草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3.6.1 观赏草在滨水景观中的作用
        3.6.2 观赏草在不同滨水区域的配置手法
        3.6.2. 1 驳岸
        3.6.2. 2 水边
        3.6.2. 3 水面
    3.7 观赏草用于边坡植被重建
        3.7.1 观赏草对边坡生境的适应性
        3.7.2 观赏草在边坡中的配置方式
        3.7.3 推荐的护坡应用观赏草种[2,4,5]
    3.8 观赏草在旱景园的应用
        3.8.1 观赏草在旱景园林中的配置手法
        3.8.2 推荐的旱景园林应用观赏草种[4,65,70]
    3.9 观赏草在岩石园的应用
        3.9.1 观赏草在岩石园中的配置手法
        3.9.2 岩石园应用的观赏草种[4,5,65]
    3.1 0 观赏草用于容器栽植观赏
        3.1 0. 1 观赏草容器种植手法
        3.1 0. 2 容器栽植的常用观赏草种[2,4,65]
4 前景与展望
    4.1 观赏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历史较早,应用也十分广泛。
    4.2 就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观赏草资源开发、研究及生产现状还滞后于景观和生态建设的迫切需求,表现为应用的观赏草种类较少,应用方式和配置手法单一,草种选择上未体现“适地适草”的问题突出。为充分发挥观赏草的景观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推进观赏草的合理应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2.1 加强观赏草资源的引种驯化和育种工作
        4.2.2 重视对观赏草生物入侵风险的评估
        4.2.3 进一步加强观赏草抗性生理研究
        4.2.4 开展观赏草配置模式和应用手法的探索
        4.2.5 加强观赏草商品化生产
        4.2.6 注意观赏草的必要管护

(8)河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及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研究法
        1.4.3 案例比较分析与演绎归纳法
        1.4.4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研究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主要研究概念
        2.1.1 城市绿化
        2.1.2 植物资源
        2.1.3 乡土植物
        2.1.4 种植设计
        2.1.5 植物造景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 河源城市绿化应用植物资源调研
    3.1 河源市自然地理与社会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地理位置
        3.1.3 气候条件
        3.1.4 地形地貌
        3.1.5 土壤土质
        3.1.6 水资源
        3.1.7 植被状况
    3.2 河源城市绿地综合状况
    3.3 河源城市绿化应用植物现状
        3.3.1 调查地点及绿地类型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河源市域乡土植物资源调查
    3.5 河源市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3.5.1 调查方法
        3.5.2 调查结果分析
4 河源市区园林绿地种植设计研究
    4.1 河源市区植物造景案例分析
        4.1.1 河源城市绿化种植设计特色
        4.1.2 河源城市绿化种植设计特点
    4.2 河源市区绿化种植设计存在问题
        4.2.1 植物资源挖掘不足
        4.2.2 植物选择品种不当
        4.2.3 种植配置形式单一
        4.2.4 季相景观单调
        4.2.5 地方特色、文化意境表现不足
    4.3 河源市区绿化种植设计提升对策
        4.3.1 因地制宜选择城市绿化树种
        4.3.2 推广自然式群落化种植构图
        4.3.3 街道绿化提倡彩化优先思路
        4.3.4 加强乡土植物资源园林应用
5 河源市区城市绿化植物应用实践
    5.1 公园与广场绿化植物应用
        5.1.1 东江湾公园绿化植物应用
        5.1.2 站前广场绿化植物应用
    5.2 庭院与住区绿化植物应用
        5.2.1 万绿湖东方国际酒店绿化植物应用
        5.2.2 阳光水榭小区绿化植物应用
    5.3 学校与机关绿化植物应用
        5.3.1 博爱学校绿化植物应用
        5.3.2 市妇幼保健院绿化植物应用
        5.3.3 市检察院绿化植物应用
    5.4 道路与堤岸绿化植物应用
        5.4.1 滨江大道绿化植物应用
        5.4.2 东江西路绿化植物应用
        5.4.3 新风路绿化植物应用
        5.4.4 富民街绿化植物应用
        5.4.5 中山大道绿化植物应用
        5.4.6 新丰江黄金水道堤岸绿化植物应用
6 讨论与结论
    6.1 问题讨论
        6.1.1 客家文化特色的植物形象表达
        6.1.2 树种结构与乔灌比的合理把握
    6.2 研究结论
        6.2.1 河源城市绿化应用植物与种植设计现状
        6.2.2 河源城市绿化应用植物与种植设计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源市建成区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B 河源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汇总表
附录C 适宜河源市园林绿化应用的植物名录
附录D 河源市景观效果良好的乡土植物名录

(9)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生长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丛生福禄考及其研究进展
    2. 遮荫对园林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2.1 遮荫对园林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2.2 遮荫对园林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2.3 遮荫对园林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3.1 研究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生长状况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叶色、花期、开花量、茎节长度、生长势的影响
        2.2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株高的影响
        2.3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冠幅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毯’叶片横切面解剖组织构造
        2.2 ‘巨花玫红’叶片横切面解剖组织构造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生理指标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含水量的影响
        2.2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膜透性的影响
        2.3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叶绿素的影响
        2.4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5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2.6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7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8 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10)5种(品种)芒属观赏草的抗性研究及园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观赏草的研究进展
        1.1.1 观赏草的概念
        1.1.2 观赏草的研究现状
        1.1.2.1 观赏草的资源调查
        1.1.2.2 观赏草的品种选育
        1.1.2.3 观赏草的抗性研究
        1.1.2.4 观赏草的园林应用
        1.1.3 观赏草的观赏价值评价
    1.2 芒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2.1 芒属植物的简介
        1.2.1.1 我国芒属植物资源及分布
        1.2.1.2 芒属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1.2.1.3 芒属植物的生态学特性
        1.2.2 芒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1.2.2.1 作为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2.2.2 作为观赏草研究现状
2 5种芒属观赏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5种芒属观赏草的基本形态特征
    2.2 5种芒属观赏草的生物学性状调查研究
        2.2.1 观测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2.2.1.1 观测时间和地点
        2.2.1.2 观测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物候期观测结果
        2.2.2.2 形态指标测定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3 5种芒属观赏草的耐旱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测定内容和方法
        3.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3.2.2 形态指标观测
        3.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3.2.3.1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3.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3.3 保护酶、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3.2.3.4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2.4 综合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
        3.3.2 干旱胁迫对 5 种观赏草植株形态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
        3.3.3.1 干旱胁迫对5种芒属观赏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2 干旱胁迫对5种观赏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3.3.3 干旱胁迫对5种观赏草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3.4 干旱胁迫对5种观赏草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5 干旱胁迫对5种观赏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6 干旱胁迫对5种观赏草SOD活性的影响
        3.3.3.7 干旱胁迫对5种芒属观赏草POD活性的影响
        3.3.3.8 干旱胁迫对5种芒属观赏草CAT活性的影响
        3.3.4 抗旱性指标综合评价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5 种芒属观赏草的耐荫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遮荫处理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4.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2.3 光合测定
        4.2.3.1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4.2.3.2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4.2.4 综合评价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形态指标的影响
        4.3.2 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3 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1 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4.3.3.2 遮荫对5种芒属观赏草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3.4 5种芒属观赏草耐荫性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5 芒属观赏草的应用调查和景观设计
    5.1 杭州地区芒属观赏草应用现状调查
        5.1.1 应用种类和方式
        5.1.2 分布和应用频度
        5.1.3 应用情况分析
    5.2 芒属观赏草的景观设计
        5.2.1 景观配置的原则
        5.2.1.1 科学性原则
        5.2.1.2 艺术性原则
        5.2.1.3 文化性原则
        5.2.2 芒属观赏草与其它园林植物的配置
        5.2.2.1 芒属观赏草与乔木的配置
        5.2.2.2 芒属观赏草与灌木的搭配
        5.2.2.3 芒属观赏草与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配置
        5.2.3 芒属观赏草的造景应用形式
        5.2.3.1 花境配置
        5.2.3.2 花坛配置
        5.2.3.3 滨水绿化
        5.2.3.4 护坡应用
        5.2.3.5 高尔夫球场应用
        5.2.3.6 作盆栽观赏
        5.2.3.7 芒属观赏草用于专类花园
        5.2.3.8 芒属观赏草的其它应用形式
        5.2.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存在问题
        6.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图
个人简介
致谢

四、遮荫对13种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D]. 唐瑾暄. 海南大学, 2021(11)
  • [2]甘薯块根对铀/镉吸收、转运、微区分布及逆境生理响应机制[D]. 赖金龙.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D]. 方荣.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4]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研究 ——以五柳巷、清河坊、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姚枚妗.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5]不同荫蔽度对香露兜光合特征及香气成分的影响[J]. 唐瑾暄,鱼欢,郭彩权,秦晓威,白亭玉,宗迎. 福建农业学报, 2020(08)
  • [6]4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对不同遮荫处理的生理响应及耐阴性比较[D]. 史莹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观赏草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徐泽荣,刘汉琼,徐薇. 草学, 2019(05)
  • [8]河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及种植设计研究[D]. 罗生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不同遮荫处理对丛生福禄考生长特性的影响[D]. 张莹.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5)
  • [10]5种(品种)芒属观赏草的抗性研究及园林应用[D]. 任君霞.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遮荫对13株盆栽棕榈植物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