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击美国网络老鼠会(论文文献综述)
席雅洁[1](2019)在《形象化语言的翻译 ——以The Art of Screen Time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智能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大大小小的屏幕了。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它们的“魔力”也让许多孩子“黏”在上面,这不禁让家长忧心忡忡起来。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美国作家Anya Kamenetz(安雅·卡曼尼兹)出版了The Art of Screen Time(《管理孩子看屏时间的家教智慧》)一书,希望为还在受此类问题困扰的家长朋友们指点迷津。翻译该书旨在介绍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理念与方法,从而为我国的家长朋友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文大量使用了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原作的感染力。译文若想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性,无疑为笔者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本实践报告以形象化语言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形象化语言的汉译策略。本实践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任务背景及意义,分析了文本的内容和特色;第二章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对三个环节具体展开阐述;第三章探讨了形象化语言及其翻译难点,参考了之前形象化语言翻译的研究成果;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同时也是本实践报告的主体部分,根据形象化语言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程度,笔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即保留形象、转换形象和舍弃形象;第五章总结了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和启迪。
郭朋[2](2019)在《我国网络传销犯罪及其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我国已逐渐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带来的不仅是新机遇,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挑战。传统传销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网络传销犯罪,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迅速蔓延,成为传销阵地的“主力军”,危害到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公众的财产安全,威胁社会安定。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北大法宝网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间217件网络传销犯罪有效案件,用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结合案件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总体状况、典型形式及其犯罪原因,并有针对地提出网络传销犯罪的防控对策。本文除引言和结论以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网络传销犯罪的概述。本部分对传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对传销的界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传销、传销犯罪以及网络传销等定义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概括网络传销犯罪的定义,并分析网络传销犯罪呈现出的特点及危害后果。第二部分: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现状及典型形式。本部分主要对北大法宝网公布的2013年至2017年217起网络传销案件进行统计,总结出我国网络传销犯罪总体状况,并对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典型形式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当前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原因。本部分从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人个体原因、被害人方面的原因剖析我国网络传销犯罪产生的原因,从而对我国网络传销犯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四部分:我国网络传销犯罪防控对策的完善。本部分结合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防治网络传销的一些经验做法,从完善法律、加强执法、宣传教育、社会参与等角度探讨我国网络传销犯罪防治对策。
魏苗[3](2018)在《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思维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中叶人人都将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与听、说、读、写等能力同等重要。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计算思维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对于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宁夏版信息技术教材中,程序设计内容选择了开展VB教学。VB涉及代码及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学难用,Scratch创意趣味编程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是对我国目前少年儿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所缺失的程序设计培养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笔者通过Scratch这个新生热点,也作为是计算思维培养的载体工具,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Scratch校本课程,开展教学实施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Scratch编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可以运用Scratch来设计并且创作简单的游戏、动画和故事等其他作品,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程序设计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增强了他们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潘键[4](2018)在《我国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现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传销、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集中爆发。特别是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因其涉及人员众多,涉案地区广泛,所涉金额巨大,打击处置困难,使之成为当前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经济犯罪手段之一。尽管我国早就已经明令禁止各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而且采取了高压手段对其进行了多年的专项打击整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由,除了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少数群众逐利心里严重,政府出于维稳考虑缩小打击范围等因素外,更为主要的是因为我国禁止传销活动的法律规定相对滞后,相关配套法规缺失,使得传销组织能够利用法律漏洞,改变传统模式,改进管理方式,给非法的活动蒙上“合法”的外衣。本文以福建省近年来,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为切入点,总结规律特点,剖析经典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对比国外法规,提出法律建议,力图以点概面,推而广之,为党委、政府打击防范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参考。
张雨健[5](2017)在《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每个成功公司背后都有一套行之有效且独具特色的企业商业模式,这成为了这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优的关键。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仔细理解各种复杂的运作模式,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破传统思维,开拓创新,创造出适应当前市场的、最有效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商业模式的背景,阐述了研究商业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利用商业模式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基于价值网络,构建了一个与财务分析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基本分析框架和商业模式评估体系。其次,利用该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对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原有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总结和提出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并对此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个人建议,进一步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即利用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基于价值网络,构建的与财务分析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对企业创新、分析、评估商业模式具有可应用性和指导意义。
江颖[6](2016)在《宜昌市网络传销的政府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以网络为媒介的各类社交和金融活动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一些违法行为也借助互联网向广大网民蔓延,网络传销就是其中一种。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近年来,一些非法传销组织以电子商务为名义,利用一部分人想要迅速致富的心理,采取变相“拉人头”的方式骗取钱财,使得不少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更有一些受害者因为深陷传销组织,主动或被胁迫成为传销的传播者,诱骗更多人成为传销组织的下线。许多受到传销蛊惑的受害者都是家庭不富裕,希望以此来改变家庭命运的农民、下岗人员、初入社会的学生,传销组织的恶劣行径使这些原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命运的人希望破灭甚至走上家破人亡的不归之路,让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辛,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严厉打击网络传销是政府部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宜昌市政府部门对网络传销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宜昌市工商部门开始探索网络传销案件的查办和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在治理网络传销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治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力不强等,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等聊天软件的普及,使网络传销有了越来越多的载体和变形,也对政府部门的监管制度和治理手段提出更多新的考验。论文首先对网络传销的概念、特点、危害等进行了界定和阐述,然后进一步分析宜昌市网络传销的治理情况,并通过对宜昌市工商局查办的两例网络传销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分析了宜昌市网络传销政府治理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网络传销政府治理的的三点建议。论文整体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为解释网络传销的基本理论和涉及到的概念。主要从网络传销的概念和特点、传统传销向网络传销演变的过程、传统传销与网络传销的区别、网络传销行为判定和危害等五个方面对相关知识和涉及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剖析了宜昌市政府对传销行为的治理现状。分别从治理的法律法规、治理的机构现状、宜昌市网络传销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宜昌市工商局查办网络传销案件的案例分析,认为以应对传统传销的手段和理念治理网络传销无法实现高效打击。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以传统手段治理网络传销的不足之处,从法律赋予主管部门执法手段的不足、管理部门缺乏针对网络传销的专业设备和人才、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等方面指出了目前政府对网络传销治理存在的有待改进之处。第五部分为国外政府治理网络传销的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是对完善宜昌市网络传销治理的对策选择。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二是要优化治理机制,三是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提升监管能力。第七部分为结论。本论文的主要意图是希望政府能够统筹各职能部门转变思维、创新举措对网络传销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从而在社会各界形成抵制网络传销的合力,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
郝阔[7](2015)在《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希望产品能够具有人性化、情感化以及交互性。手机APP作为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成为主导地位的新型产品,其用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APP不但要体现其产品的功能和个性,同时用户体验也应该作为该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微博已经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产品,但仍需要不断的更新迭代,在用户体验上仍然存在着可以不断优化的空间。本论文以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为基本设计理论,以用户体验为设计中心,对微博APP进行全面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对当前市面上热门社交类软件的试用、对比、分析,总结出当前社交类软件各自特点和社交类APP总体的发展趋势;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APP界面设计的规范和设计原则;界面设计中用户体验的表达途径和方法;对当前微博的重要使用人群在日常中微博APP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就用户提出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分别针对安卓系统和i0S系统进行了微博APP流程图、原型图以及视觉效果图的整体优化设计。
李一凡[8](2015)在《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在近些年来,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也风起云涌,十分猖獗,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与传统的诈骗犯罪相比,网络诈骗犯罪具有独特的犯罪特点,如行骗面广、具有较强隐蔽性、犯罪成本低廉、犯罪技术含量较高、犯罪主体年龄较小等。由于我国的网民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我国的网络诈骗犯罪问题非常突出。通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结合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寻找出有效地打击和预防网络诈骗犯罪这一新型的作案方式的方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网民的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我国网络诈骗犯罪进行探析。论文的第一章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纯正的网络诈骗和不纯正的网络诈骗两种分类,将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的诈骗犯罪进行对比,分析了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本章最后一部分针对目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种种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分析,引入了相关案例说明,全面地展示了网络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论文的第二章为我国有关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法及适用部分,通过梳理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分析相关法律的适用,将网络诈骗犯罪分为可以按照传统刑法处理和不能按照传统刑法处理的以及按照传统刑法处理不适当的,为后文提出的完善意见做了重要的铺垫。论文的第三章为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的困难部分。基于网络诈骗犯罪是新型的犯罪形式,主要分析了小额网络诈骗难以立案、侦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逮捕和追赃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文的第四章为预防及应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部分。结合上述各章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完善立法、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监管、加强行业规范、加强防范意识的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建议。
李欣明[9](2014)在《新世纪恐怖小说论》文中指出新世纪恐怖小说自网络产生起,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在2006年达到巅峰,成为当年网络文学的主角。新世纪恐怖小说以新奇的题材,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以及令人恐惧的形象,产生了新颖别致的阅读效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关注,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2006年以后,这股恐怖热潮并未冷却,网络上恐怖小说的点击率居高不下,纸质版的恐怖小说在实体书店仍然占据抢眼的位置,并且常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电影院也不断有改编自新世纪恐怖小说的电影上映。新世纪恐怖小说中不乏精品,许多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显示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尽管如此,新世纪恐怖小说只是在青少年读者那里广泛传播,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新世纪恐怖小说在市场的左右下蓬勃发展,虽显示了极强的活力,但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令人堪忧。因此,从学术的角度对新世纪恐怖小说进行研究和指导,以纠正学术界对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某种偏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另外还应当发现,尽管恐怖小说中充斥着许多令人恐惧的元素,并不适合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长期阅读,但是恰恰是这些青少年对这类小说青睐有加,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究竟青少年是在怎样的接受心理下阅读这类小说的?新世纪以来的恐怖小说是否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值一提?而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恐怖元素有何特点?这些都将作为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本文将从接受背景、恐怖元素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对新世纪恐怖小说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以期对健康良好的新世纪恐怖小说的写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接受现状和背景。该部分分析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文本盛况,其次分析恐怖艺术在中国的深层文化记忆,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读者阅读恐怖小说的心理触发机制。第二部分对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文本进行研究,分析其题材、叙事、审美等方面的恐怖元素。新世纪恐怖小说正是以“恐怖”为卖点,获得了广大青少年网络读者的青睐。对其恐怖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世纪恐怖小说。而在不多的关于新世纪恐怖小说的研究中,文本分析是尚未涉足的领域,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对新世纪恐怖小说进行宏观分析。了解其艺术价值,分析其书写困境,并提出相对的应对策略,期望新世纪恐怖小说能够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第四部分将以蔡骏为例,对新世纪恐怖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以求对新世纪恐怖小说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总之,新世纪恐怖小说以网络为载体,作品中的恐怖意象、恐怖形象、恐怖情节等恐怖元素,有效地激发了读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怖记忆。正是这种恐怖,与读者的异质性心理和猎奇、反叛心理相契合,激发了阅读快感,实现了恐怖与愉悦的结合。然而,新世纪恐怖小说也因类型化、复制化写作现象严重,思想含量稀薄等原因而多受学术界诟病。新世纪恐怖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创作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恐怖小说会越来越成熟健康。
周樨平[10](2013)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具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一般条款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认定全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础。我国的司法机关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认定了大量未被立法明确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实质上的一般条款。由于一般条款只提供了价值判断的方向而未提供具体的认定标准,需要法官在适用时加以补充,因此一般条款是授权法官“造法”的条款,而如何保障依抽象原则创造的判决规范具有客观妥当性,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依据一般条款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掌握两个要件,一是行为人从事的是竞争行为,二是该行为不正当。所谓竞争行为,就是争取竞争优势的行为,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在争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行为“不正当”,需要综合衡量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和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呈现动态相关性,系统地对不正当竞争行的判断发生作用。竞争行为本身就会带来此消彼涨的效果,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是竞争的常态,所以竞争行为给对手带来损害是正常的,只有超出正常的损害才可能引起规制。一般说来,行为的不道德性越明显,对造成损害的要求越低;而行为的不道德性越轻微,对损害的要求则相对增强,所以不正当竞争是综合判断的结果。根据竞争者获取竞争优势所采用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不同,一般条款可以类型化为不当利用他人竞争优势、破坏他人竞争优势、不当增长自身竞争优势三大类,再具体细分可分为八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当利用他人竞争优势是竞争者将他人的竞争优势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转移到自己身上,为自己获取竞争利益的行为。在市场中,声誉良好的商业标识是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经营资本,一些经营者不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努力,而是采用不劳而获或搭便车的手段,模仿和利用他人的商业标识,来获取交易机会和竞争优势,就涉嫌不正当竞争。除仿冒和利用他人的商业标识外,还有无偿利用他人的经营成果,如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未申请专利的外观设计等,均是利用他人竞争优势的不劳而获行为。破坏他人的竞争优势是经营者为了在竞争中胜出,通过干扰和破坏他人经营的方式,削弱他人的竞争优势为自己在竞争中获胜创造条件。这些行为包括干扰竞争对手的经营、拦截对手的商业机会,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公正评价。干扰竞争对手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故意利用自己的软件去攻击竞争对手的软件,使对手的软件不能正常下载、安装和使用;或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他人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强行增加行为人设置的广告链接,引导网络用户访问被链网站;也有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权利,恶意发函干扰他人的正常经营。拦截对手的商业机会,是将竞争对手投入人力、物力等开发出来的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或客户资源,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据为己有。不公正评价竞争者,是经营者采用以偏盖全的评价,暗示、联想性的评价,不确定的评价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誉。这些破坏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污染了竞争空气,败坏了商业氛围,损害了竞争理念,应当通过一般条款予以规制。不正当增加竞争优势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从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吸引顾客,获取交易机会应当通过正当的销售手段,如果采用了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压迫、骚扰的手段进行促销,诱捕顾客,是一种破坏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如果违反国家为实现市场管理的功能所制定的各种管理性规范,可能因此获得了比诚实守法的经营者更多的竞争优势,此时违法行为也可能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本文考察了我国法院审理这些案件所采取的裁判规则,再通过法理分析、比较分析、经济分析等各种方法对实务中的规则进行检讨和评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个类型案件的适用条件,以作为同类案件裁判参考的依据。
二、点击美国网络老鼠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美国网络老鼠会(论文提纲范文)
(1)形象化语言的翻译 ——以The Art of Screen Time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校对 |
第三章 形象化语言及其翻译 |
3.1 形象化语言及其翻译难点 |
3.2 形象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保留形象 |
4.1.1 直译法 |
4.1.2 直译+隐含意义法 |
4.1.3 直译+脚注法 |
4.2 转换形象 |
4.3 舍弃形象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我国网络传销犯罪及其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网络传销犯罪概述 |
1.1 网络传销犯罪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传销的界定 |
1.1.2 传销犯罪的界定 |
1.1.3 网络传销的界定 |
1.1.4 网络传销犯罪的界定 |
1.2 网络传销犯罪的特点 |
1.2.1 隐蔽性 |
1.2.2 更具欺骗性 |
1.2.3 跨地域性 |
1.2.4 智能性 |
1.2.5 高效传播性 |
1.2.6 犯罪成本低廉 |
1.3 网络传销犯罪的危害 |
1.3.1 给参与者带来身心伤害 |
1.3.2 扰乱互联网秩序 |
1.3.3 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失 |
2 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现状及典型形式 |
2.1 当前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总体状况 |
2.1.1 犯罪数量:呈增长趋势 |
2.1.2 犯罪主体:集团化、职业化特征明显 |
2.1.3 犯罪地域: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蔓延 |
2.1.4 犯罪手段:线上线下密切配合 |
2.1.5 犯罪对象:重点目标突出 |
2.1.6 犯罪后果:经济损失较大 |
2.2 当前我国网络传销犯罪典型形式 |
2.2.1 虚拟网络式 |
2.2.2 资本运作式 |
2.2.3 复合传销式 |
2.2.4 实体网络传销式 |
3 当前我国网络传销犯罪的原因 |
3.1 网络传销犯罪的社会原因 |
3.1.1 对网络传销犯罪管控不力 |
3.1.2 网络传销法律法规不健全 |
3.1.3 互联网发展与自治的不足 |
3.1.4 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3.1.5 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 |
3.2 网络传销犯罪的个体原因 |
3.2.1 犯罪人盲目贪利心理 |
3.2.2 部分犯罪人存在侥幸心理 |
3.3 网络传销犯罪被害人原因 |
3.3.1 对网络传销认知不足 |
3.3.2 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知识 |
3.3.3 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 |
4 我国网络传销犯罪防控对策的完善 |
4.1 基于立法层面的防控对策 |
4.1.1 明确网络传销犯罪的法律规定 |
4.1.2 明晰积极参与者的法律责任 |
4.1.3 加大网络传销犯罪的刑事惩罚力度 |
4.2 基于执法层面的防控对策 |
4.2.1 加强网络传销的行政监管 |
4.2.2 强化网络传销犯罪侦查 |
4.2.3 强化打击网络传销犯罪执法协作 |
4.3 基于教育层面的防控对策 |
4.3.1 提高公众对网络传销犯罪的认识力 |
4.3.2 培养公众树立正确成功观和理财观 |
4.4 基于社会参与层面的防控对策 |
4.4.1 落实互联网行业自治 |
4.4.2 多部门参与网络传销犯罪治理 |
4.4.3 建立公众举报奖励制度 |
4.5 基于文化层面的防控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cratch的研究现状 |
1.2.2 计算思维教育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计算思维与Scratch概述 |
2.1 Scratch介绍 |
2.2 计算思维 |
2.2.1 计算思维的概念 |
2.2.2 计算思维的特征 |
2.3 中学生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
2.4 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 |
2.5 Scratch学习中学生计算思维的表现 |
3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 |
3.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
3.1.1 多元智能理论 |
3.1.2 建构主义理论 |
3.1.3 人本主义学习论 |
3.2 模拟编程测试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调查 |
3.3 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调查前测 |
3.4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开发 |
3.4.1 学习者分析 |
3.4.2 教学目标分析 |
3.4.3 Scratch教学模式 |
3.4.4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校本教材开发 |
4 Scratch校本课程实施与反馈 |
4.1 课程实施概况 |
4.2 课程实施过程 |
4.3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主题化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4.4 Scratch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
4.5 课程反馈 |
4.5.1 学生作品反馈情况 |
4.5.2 计算思维培养效果反馈 |
4.5.3 Scratch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反馈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生信息技术基本能力调查表 |
附录2 计算思维能力调查表 |
附录3 Scratch校本课程学习手册 |
附录4 计算思维培养效果调查表 |
附录5 《Scratch编程校本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6 部分校本教材扫描内容 |
致谢 |
(4)我国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现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传销概述 |
第一节 传销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传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法律规定 |
第二章 我国特别是福建省传销违法犯罪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传销违法犯罪总体情况 |
第二节 福建省传销犯罪总体情况和经典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传销违法犯罪特点、模式及相关法律问题 |
第一节 传销组织的特点 |
第二节 传销参与人员特征 |
第三节 传销经典模式分析 |
一、五级三阶制 |
二、1040阳光工程 |
三、双轨制 |
四、网络传销 |
第四节 我国传销法律问题解析 |
第四章 打击防范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相关法律建议 |
第一节 境外打击多层次传销的立法经验 |
第二节 相关法律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目标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2.2 商业模式画布理论 |
2.3 商业模式价值框架 |
2.3.1 商业模式组成要素 |
2.3.2 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
2.4 商业模式的评估 |
2.4.1 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评价 |
2.4.2 商业模式财务指标评价 |
2.4.3 商业模式评估的方法和过程 |
第3章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3.1.2 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3.1.3 波特五力分析 |
3.1.4 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3.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背景 |
3.2.2 公司的市场定位 |
3.2.3 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原有商业模式分析 |
4.1 传统商业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
4.2 公司原有商业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价值创造要素分析 |
4.3.2 价值获取要素分析 |
4.3.3 价值维护要素分析 |
4.3.4 资源配置要素分析 |
第5章 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
5.1 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 |
5.2 创新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分析 |
5.2.1 价值创造要素分析 |
5.2.2 价值获取要素分析 |
5.2.3 价值维护要素分析 |
5.2.4 资源配置要素分析 |
5.3 盈利能力计算和预测 |
第6章 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新的商业模式 |
6.1 公司战略方面 |
6.2 组织结构方面 |
6.3 业务流程方面 |
6.4 激励措施方面 |
6.5 人员匹配方面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宜昌市网络传销的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范畴及方法 |
(四)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网络传销活动概述 |
(一) 网络传销的概念和形式 |
(二) 传统传销行为转向网络发展的原因 |
(三) 网络传销的主要特征 |
1、网络传销具有虚拟性 |
2、网络传销隐蔽性更强 |
3、网络传销无地域性限制 |
4、网络传销组织传播广发展快 |
5、网络传销侦查取证难度更大 |
(四) 网络传销行为的判定 |
1、计酬方式 |
2、层级关系 |
(五) 网络传销行为的危害性 |
1、通过互联网迅速渗透激化社会矛盾 |
2、假借电子商务名义破坏了网络商业诚信 |
3、严重损害消费者的个人利益 |
二、当前宜昌市政府对网络传销行为的治理现状 |
(一) 治理的法律法规现状 |
1、网络传销治理的法律依据 |
2、我国对网络传销治理法律法规的完善过程 |
3、政府部门对网络传销行为的法律适用 |
4、对网络传销的立法空白 |
(二) 治理的机构现状 |
1、宜昌市打击网络传销的主管部门及职能分工 |
2、宜昌市政府部门打击网络传销机制 |
(三) 宜昌市治理网络传销的主要措施 |
1、广泛宣传网络传销危害和辨别方法 |
2、开辟多种渠道方便群众投诉举报网络传销 |
3、公安部门突击检查流动人口集中地 |
4、社区网格员、居、村委会分片区协助管理 |
(四) 宜昌市工商局和公安局合办网络传销案例分析 |
(五) 宜昌市打击网络传销模式的困境 |
三、当前治理手段打击网络传销的不足之处 |
(一) 法律赋予的执法手段不足 |
(二)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 |
(三) 宣传浮于表面难以在社会形成抵制合力 |
(四) 管理部门缺乏针对网络传销的专业人才和设备 |
四、国内、国外政府治理网络传销的经验和启示 |
(一) 荆门市工商局“聚宝金融”特大网络传销案 |
(二) 国外政府治理网络传销的经验 |
1、从中央到地方的治理法律体系完善 |
2、赋予监管部门有力的强制措施权力 |
3、针对网络传销违法行为有严厉的惩处机制 |
(三) 国内外政府治理经验的启示 |
五、完善宜昌市网络传销治理的对策选择 |
(一)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手段 |
1、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网络传销的立法支持 |
2、立足宜昌市实际完善规章制度 |
(二) 优化治理机制形成抵制合力 |
1、明确全市各部门管制网络传销的权限 |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 |
3、制定网络传销大案应急处理机制 |
4、建立社会广泛参与举报和监督机制 |
5、在银行设置绿色通道方便迅速冻结违法资金 |
(三) 引进人才技术提升监管能力 |
1、引进网络技术人才主动破解传销网站 |
2、成立“电子取证实验室”解决取证难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概念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设计依托单位 |
第二章 社交类APP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外社交类APP发展现状 |
2.2 国内社交类APP发展现状 |
2.3 社交类APP分类及特点 |
2.4 国内主流社交类APP产品对比 |
第三章 APP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概述 |
3.1 APP界面设计的基本概述 |
3.1.1 APP的出现及分类 |
3.1.2 界面及界面设计 |
3.2 APP界面的构成规范及设计原则 |
3.3 APP界面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
3.3.1 用户体验的概念 |
3.3.2 用户体验的目标和要素 |
3.3.3 APP界面中用户体验的表达途径 |
第四章 设计调查分析与定位 |
4.1 微博APP使用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
4.2 人群定位 |
4.3 功能定位 |
第五章 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 |
5.1 优化方案 |
5.1.1 引导页的优化 |
5.1.2 启动加载页的优化 |
5.1.3 注册、登录页的优化 |
5.1.4 版式优化 |
5.1.5 数据加载优化 |
5.1.6 图片的展示优化 |
5.1.7 手势操作优化 |
5.1.8 轻量化优化 |
5.2 基于安卓系统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 |
5.2.1 基于安卓系统微博APP流程图设计 |
5.2.2 设计草图 |
5.2.3 原型图及交互设计说明 |
5.2.4 视觉效果图及设计说明 |
5.3 基于iOS系统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 |
5.3.1 基于iOS系统微博APP流程图设计 |
5.3.2 设计草图 |
5.3.3 原型图及交互设计说明 |
5.3.4 视觉效果图及设计说明 |
5.4 产品优化后对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获奖情况 |
微博APP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8)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一章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分析 |
第一节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二节 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 |
一、行骗面广,社会危害大 |
二、异地行骗,具有较强隐蔽性 |
三、行骗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 |
四、犯罪主体不确定且有低龄化趋势 |
第三节 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 |
一、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 |
二、使用木马病毒进行网络诈骗 |
三、采用网络钓鱼诈骗 |
四、网络非法传销诈骗 |
五、其他方式的网络诈骗犯罪 |
第二章 我国有关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法及适用 |
第一节 我国法律关于网络诈骗犯罪规定 |
第二节 我国刑法关于网络诈骗犯罪规定的不足 |
一、定罪量刑 |
二、难以认定犯罪数额 |
三、跨国网络诈骗犯罪难以引渡回国 |
第三节 网络诈骗犯罪的刑罚适用问题 |
一、可以依照传统的诈骗犯罪进行处理的 |
二、不能按照传统的诈骗罪来处理 |
三、可以按照传统的诈骗罪处理但有不适当之处 |
第三章 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的困难 |
第一节 小额网络诈骗难以立案 |
第二节 侦查工作困难 |
一、难以确定嫌疑人真实身份 |
二、异地侦查协作困难 |
三、电子证据难以取证 |
四、缺乏受害者及证人的证言 |
第三节 逮捕和追赃存在困难 |
一、地域间协调性差 |
二、没有有效证据链侦破难度大 |
三、难以追赃 |
第四章 预防及应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立法 |
一、加强小额多次的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制 |
二、加强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
三、完善电子证据相关规定 |
第二节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监管 |
一、防火墙技术防范 |
二、数字签名技术防范 |
第三节 加强行业规范 |
一、逐步推进网络实名制 |
二、网络运营商要加强行业自律 |
第四节 加强防范意识的宣传 |
一、加强应对网络诈骗行为方法的宣传 |
二、加强预防网络诈骗知识的宣传 |
第五节 加强国际合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新世纪恐怖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接受现状和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恐怖小说的流行现状 |
一 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文本盛况 |
二 影视改编 |
第二节 恐怖艺术的文化记忆 |
一 古代中国神秘文化的残留 |
二 中国神怪小说的文化记忆 |
三 国外恐怖艺术作品的传入 |
第三节 恐怖艺术与心理触发机制 |
一 童年恐怖记忆 |
二 后现代文化的异质性心理接受 |
三 青年亚文化下的猎奇和反叛心理 |
四 现实恐怖事件的情感激发 |
第二章 新世纪恐怖小说的恐怖元素分析 |
第一节 题材元素分析 |
一 推理悬疑+恐怖 |
二 古墓探险+恐怖 |
三 校园灵异+恐怖 |
第二节 叙事元素分析 |
一 恐怖意象与形象 |
二 恐怖情节与悬念 |
第三节 审美元素分析 |
一 艺术真实与虚构 |
二 感性与理性 |
三 恐怖与愉悦 |
第三章 新世纪恐怖小说价值判断与写作反思 |
第一节 新世纪恐怖小说的艺术价值 |
一 传奇性魅力 |
二 传统文化衣钵的继承 |
三 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
第二节 新世纪恐怖小说的书写困境 |
一 写作的类型化、复制化 |
二 为恐怖而恐怖 |
三 大众追捧与学界忽视的尴尬 |
第四章 新世纪恐怖小说个案分析——蔡骏 |
第一节 生平及主要创作 |
第二节 蔡骏小说的特点 |
一 穿越历史迷雾 |
二 科学知识释疑 |
结论 |
附录:新世纪恐怖小说大事记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具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的梳理 |
四、研究的思路 |
第一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范解读 |
第一节 一般条款的特征与功能 |
一、一般条款的特征 |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功能 |
第二节 第二条是否一般条款的争议 |
一、学说观点 |
二、观点解读 |
第三节 第二条的一般条款属性 |
一、法律规范的结构 |
二、法律规范的授权性 |
三、民事司法领域的适用 |
四、基础性规范的属性 |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
第一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 |
一、各种观点 |
二、主体要件 |
三、主观要件 |
四、结果要件 |
五、二要件构成 |
第二节 竞争行为的界定 |
一、对竞争行为理解的变迁 |
二、竞争行为的本质 |
第三节 行为不正当的认定 |
一、认定依据 |
二、损害后果 |
第四节 一般条款的案例类型 |
一、案例概述 |
二、类型化标准 |
三、我国的案例类型 |
第三章 不当利用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 |
第一节 仿冒商业标识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司法认定标准 |
三、法理解析及实务检讨 |
第二节 诱饵性利用他人标识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直接侵权的司法认定及检讨 |
三、间接侵权的司法认定及检讨 |
第三节 利用他人经营成果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司法认定标准 |
三、法理解析及实务检讨 |
第四章 破坏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 |
第一节 不当干扰经营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司法认定标准 |
三、侵权警告函的合法与非法界限 |
第二节 拦截商业机会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司法认定标准 |
三、商业机会保护方式解析 |
第三节 不公正评价竞争者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司法认定标准 |
三、评价竞争者的合法尺度 |
第五章 不当增长竞争优势的行为 |
第一节 不正当营销 |
一、行为的表现 |
二、我国对不正当营销行为的规范 |
三、构成要件 |
第二节 违法行为 |
一、典型案例 |
二、违法与不正当竞争的关系 |
三、构成要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点击美国网络老鼠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形象化语言的翻译 ——以The Art of Screen Time的汉译为例[D]. 席雅洁. 山西大学, 2019(02)
- [2]我国网络传销犯罪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 郭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3]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 魏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我国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现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潘键. 厦门大学, 2018(02)
- [5]新加坡环球生命集团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张雨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宜昌市网络传销的政府治理研究[D]. 江颖. 湖北大学, 2016(05)
- [7]微博APP界面优化设计[D]. 郝阔.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8]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及预防研究[D]. 李一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6)
- [9]新世纪恐怖小说论[D]. 李欣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具体化研究[D]. 周樨平. 南京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