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卢慰[2](2018)在《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国是茶的祖国,茶的故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课程在我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逐渐成为学院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对于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体现了增强对茶文化课程重视程度和深化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茶文化课程推进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化、高素质茶艺人才,是当前茶文化课程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探索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茶文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九年的茶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以该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情况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素质教育及茶文化现状进行了剖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茶文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文献,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结合的方式了解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的现状及学生的看法;进而采用定性分析法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茶文化课程在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茶文化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实践性更强,与多种艺术形式联系紧密,便于组织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茶文化课程可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最后根据茶文化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价值。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缘起,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当前研究的现状与局限进而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观点;第二部分针对现状调查并分析了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实践的现状,阐述该校基于素质教育进行的茶文化课程开发情况,分别从学院角度、公选课角度和其他问题三个方面指出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是在前两步之基础上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探讨,收集相关的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一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条理化地阐述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并列举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
李逢振,张雯亭[3](2016)在《高职“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食品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罗海燕[4](2016)在《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要有农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农业高职院校是涉农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输送、储备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服务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构建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有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构建建议。本文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当前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偏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为农服务意识的教育较薄弱等问题。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分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场校合一、紧跟农事、且耕且读、全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校企合一、学做一体、项目导向、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总结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依托广东省农业产业群,构建南亚热带农业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固定学期、学年制,实施“产教融合”、“以农时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循环递进”实施全程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两课堂互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至土至洋”,培养学生适应海外就业能力。提出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以服务区域现代化农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以完善人才培养路径为关键、以加大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力度,从产学研多方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重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为农服务软实力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群对应区域农业产业群、涵盖产业链,强抓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农业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区域“三农”发展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专业教育、就业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择农、爱农、事农,使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农业企业能真正地“用得上、留得住”。
邓明金[5](2013)在《车桥配送确认表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配送确认表的开发背景和生成原理,并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朱远来[6](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郑晓杰,李燕,王海棠,周盈,徐静[7](2011)在《“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文中认为从对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入手,对高职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应具备的条件。
范民[8](2006)在《高职绿色食品开发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文中提出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就绿色食品开发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王振如[9](2006)在《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在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提出并着手思考和研究的。该论文是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视角,从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京郊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及其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历史考证和横向比较,在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以及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充分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性地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为京郊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进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功能体系以及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位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北京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依托,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必须面向未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等。 本论文的创新点: 一是开辟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论文以京郊现代化建为视角,研究了与京郊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在对郊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社会功能等问题。 二是拓展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本论文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实用性人才培养和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主体功能为基本定位。全面参与京郊的现代化建设,为解决北京的“三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提出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思路。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应实行集团化运作的模式,通过资源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始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历史考证和现实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资料较充分,数据较详实,论证方法也较为适当和充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适应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但是对于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仍是一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张奇志,邓欢英[10](2003)在《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精神,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并在如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二、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茶文化概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茶 |
1.1.2茶文化 |
1.1.3 茶道 |
1.1.4 茶艺 |
1.1.5 茶产业 |
1.1.6 茶文化产业 |
1.1.7 茶文化课程 |
1.2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
1.3 中国茶文化教育的现状 |
2 传统文化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传统文化 |
2.1.3 中国传统文化 |
2.2 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
2.2.1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 |
2.2.2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兴趣且愿意学习 |
2.3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
2.3.1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
2.3.2 结合时代特点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
3 素质教育概述 |
3.1 相关概念 |
3.1.1 素质 |
3.1.2 素质教育 |
3.2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
3.2.1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3.2.2 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狭义的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1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
2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发展简介 |
2.1 茶文化课程 |
2.1.1 茶文化课程简介 |
2.1.2 茶文化作为系部的特色课程 |
2.1.3 茶文化作为学院公选课 |
2.2 组建“清心”茶艺社团 |
2.3 考取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 |
2.4 参加各级茶艺技能大赛 |
2.5 参与社会服务 |
3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3.2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第三章 职业院校茶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 茶文化教育中学院的问题及对策 |
1.1 专业建设及教师问题 |
1.1.1 专业建设不足 |
1.1.2 茶文化师资力量薄弱 |
1.1.3 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
1.2 茶艺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
1.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3 教材问题 |
2 茶文化公选课的问题及对策 |
2.1 学院对公选课重视不足 |
2.2 教师茶艺专业性不足 |
2.3 学生更喜欢茶艺技能训练 |
3 茶文化教育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
3.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3.2 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
3.3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
3.4 女生茶艺训练较男生更积极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 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2.1 就业导向模式 |
2.2 工学结合模式 |
2.3 产学研结合模式 |
2.4 小结 |
3 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3.1 培养目标定位偏差 |
3.2 人才培养基础条件不够完善 |
3.3 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
3.4 为农服务意识的教育较薄弱 |
3.5 小结 |
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4.1 学院基本概况 |
4.2 学院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4.3 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
4.4 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
4.5 小结 |
5 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5.1 确立为区域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培养目标 |
5.2 形成完善的校企共育人才的途径 |
5.3 重视培养学生为农观念的软实力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车桥配送确认表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背景 |
2 配送确认表的生成原理 |
2.1 物料类别 |
2.2 配送确认表的创设 |
2.3 配送确认表中图号的计算方法 |
2.4 配送确认表的打印输出 |
3 配送确认表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前景 |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人才需求调查 |
建构“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
建构“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
(9)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的理论原则、主要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 |
2.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2.2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
2.3 “十一五”时期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第三章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路 |
3.1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是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3.2 北京高职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
3.3 适应北京郊区发展的高职教育创新的主要思路 |
第四章 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高职教育专业体系 |
4.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环节 |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
4.3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重在创特色、树品牌 |
4.4 以服务京郊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规划 |
第五章 以能力为核心 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
5.1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
5.2 以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 |
5.3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
5.4 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 |
第六章 实行弹性学制 创新高职教育管理机制 |
6.1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
6.2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主要经验 |
6.3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分析 |
6.4 北京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改革与创新 |
第七章 深化产学研结合 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
7.1 对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理性认识 |
7.2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
7.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 |
7.4 北京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
7.5 积极创新北京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 |
第八章 强化劳动力培训 创新高职教育功能体系 |
8.1 京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特点分析 |
8.2 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保障机制 |
8.3 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
8.4 高职教育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九章 探索集团化道路 创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
9.1 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与发展情况 |
9.2 高职教育集团的主要功能 |
9.3 北京高职集团化的实践基础 |
9.4 发展北京高职集团化的主要措施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和发展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D]. 卢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高职“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李逢振,张雯亭. 农产品加工, 2016(16)
- [4]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罗海燕.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车桥配送确认表的开发与应用[J]. 邓明金. 大众科技, 2013(07)
-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郑晓杰,李燕,王海棠,周盈,徐静. 职业教育研究, 2011(09)
- [8]高职绿色食品开发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范民.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1)
- [9]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京郊现代化建设为视角[D]. 王振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10]构建新世纪高职绿色食品加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 张奇志,邓欢英.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