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生,曾球,肖才升,巩养仓,张雪林,陈泽南,刘絮宁[1](2021)在《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从湖南省甘薯种植发展趋势入手,剖析了近年来湖南省甘薯产品功能从饱腹鲜食向多样化需求转变、产业布局由边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拓展以及产业发展由单一粗放向规模化优质化转变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甘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空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和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张铅,刘帅,谢一芝[2](2021)在《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技术规程》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标准化鉴定的需要,针对优质鲜食甘薯种质筛选和品种分类鉴定评价技术的特点,制定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技术规程。包括有关术语与定义、方法原理、评价流程、操作步骤、样品制备、品评方式、要求步骤、结果判定等,为评价的各个环节技术措施提出具体要求。期待该规程为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标准化鉴定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专用品种的推广和商业化应用起到现实指导意义。
王欣,李强,曹清河,马代夫[3](2021)在《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造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着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高品质淀粉、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等专用品种。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4](2020)在《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广东是我国甘薯的优势区域,以种植生产、销售、消费优质食用鲜薯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鲜食型甘薯消费市场和集散地。近年广东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hm2左右,居我国第4位。2006年以来广东甘薯品种改良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19年底,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甘薯资源1 981份;选育了33个甘薯品种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或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广薯87和普薯32为代表性品种,广泛种植于南方乃至全国薯区,为甘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在杂交不亲和性、航天诱变、病虫害抗性和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对2006年以来广东省在甘薯资源收集利用、育种技术、育种成效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韩洪锋[5](2020)在《在沂源县省级贫困村培育甘薯产业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巩固省级贫困村——张家石沟村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该村实现乡村振兴,扶贫工作队员立足当地自然环境优势,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开展鲜食型甘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带动群众集中连片种植鲜食型甘薯,为当地培育了一项特色甘薯产业,指导认证无公害甘薯1个,对于扶贫干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雄坚,陈景益,黄立飞,王章英,罗忠霞,姚祝芳,房伯平[6](2020)在《富含胡萝卜素鲜食型甘薯新品种广薯72的选育》文中认为【目的】选育优质抗病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方法】选用杂交不亲和88-70群、广适、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广薯87作母本,以杂交不亲和D群、食用品质优、高胡萝卜素的品种广薯79作父本,定向组配杂交组合,经过实生苗选种后,开展复选、品比和广东省区域试验,进行适应性及抗病性鉴定评价。【结果】选育出新品种广薯72,在省区试中,平均每667 m2鲜、干薯产量分别为2 350.0、672.9 kg,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21.6%和24.4%,增产均达极显着水平;薯块干物率为28.7%,淀粉含量为19.7%,鲜薯胡萝卜素含量达81 mg/kg,蒸熟食用粉香甜、薯味浓,口感好,食味80~85分;大田薯瘟抗性鉴定为中抗,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为抗病。【结论】广薯72为富含胡萝卜素的鲜食型特色甘薯品种,优质、高产、适应性广,商品价值突出、适口性好,有利于促进甘薯生产,提高甘薯种植的社会经济效益。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庞正武[7](2019)在《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文中指出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蔓生草本植物,喜光,短日照,适宜温度为22~30℃。甘薯高产稳产和环境适应性强,可做食品、饲料、能源等,为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薯类作物,但产量低、产值小,对产业现状和发展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新品引种试验,为广西甘薯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发展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广西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hm2,产量稳中有升,种植品种多样,主要以鲜食型品种为主,淀粉型品种为辅。桂北地区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28%,桂东南地区17%,桂南地区16%。东兴红姑娘、玉林大番薯等为较有影响的特色地方品种。甘薯加工多为粉丝和薯条(片),粉丝加工主要在桂北地区,薯干加工主要在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多为小型的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生产有季节性。广西甘薯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地头收购、自产自销及网络销售,以自产自销为主,货商收购为辅,网络销售发展较快。广西组建了薯类创新团队,在甘薯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果,育成有高淀粉品种、鲜食型品种、高花青素型品种等。构建了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甘薯种质的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甘薯病虫害发生和防控、水肥一体化、富硒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对广西甘薯产业现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缺乏有效市场监管;栽培不规范,病虫害危害大;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水平低;品种多,良种少,品牌缺;储藏技术水平低,损耗严重;成本高,销售难,效益低;加工产品单一,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等。2.新品种引种试验针对广西甘薯优质种苗种薯供应不足的问题,引进济薯25和济薯26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与广西主推品种广薯87、桂粉3号相比,济薯25、26在生长、产量、经济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优势明显。济薯26产量1119.54kg/667m2、大中薯率89.5%、商品率80.6%、可溶性糖含量19.1%、食味评分80.5,在参试品种中最高,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146.7kg、6.1%、8%、7.4%、10.5分。济薯25干物率、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34.6%、38.38%,比对照广薯87分别高9.3%、5.98%。济薯25适合作为专用型淀粉加工品种,济薯26适合作为鲜食型品种在广西推广种植。同时,可以作为亲本选育新品种。优质品种的引进推广能够弥补优质种苗供应问题,满足市场竞争需求,扩展销售渠道,符合品牌化发展要求。3.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通过SWOT分析,广西具有自然资源、区位、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优势,提出在政府支持下,应抓住市场需求空间大及专业技术团队初建的机遇,加强研发引进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等对策。
刘阳阳[8](2019)在《安徽省泗县山芋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泗县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地处淮北平原,山芋种植历史悠久。山芋种植及加工成为泗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稳步提升山芋产业发展水平,是提升泗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促进泗县山芋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首先从山芋种植历史、种植品种情况、加工品现状、组织形式、市场营销情况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这六个方面对整个泗县山芋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并列举了四个典型的现代经营组织作案例分析。然后运用钻石模型对泗县山芋产业进行剖析,从生产要素上来看泗县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总量丰富;从需求上来看近年来山芋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鲜食山芋需求快速扩大,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支持产业上看山芋支持产业已初具雏形,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政策上看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受到省、市、县政府的重视,发布政策推动发展;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的提出和电商的崛起为泗县山芋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泗县山芋产业主要的问题有:种苗来源混乱,病毒危害严重;龙头企业实力弱小,产品附加效益低,售卖方式单一:产品质量不达标,产业配套不全,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山芋加工废水污染环境,山芋渣利用率低等。根据以上的分析的基础,通过(1)加强对质量管理的监控,扩大鲜食规模;(2)加强病虫害防治与推进机械化种植;(3)延长山芋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4)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贷款困难的问题;(5)创新利益联动机制,多方位促进农产品销售;(6)加强山芋的品牌化建设;(7)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做到山芋废弃物循环利用七方面措施,加快泗县山芋产业的发展。
罗红兵[9](2021)在《湖南省旱粮产业技术体系》文中认为为加快研究旱粮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适合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湖南省旱粮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机械化、效益化发展,促进旱粮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拓展旱粮发展空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建了湖南省旱粮产业技术体系,以下是有关体系专家及试验站的介绍。首席专家——罗红兵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梁燕[10](2021)在《鲜食型甘薯绿色优质栽培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适合南京市六合区鲜食型甘薯绿色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主要从产地选择、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一套适宜当地鲜食型甘薯种植的绿色栽培技术,按照该技术种植的甘薯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并从品牌认证、特色品种、产业链延长3个方面对绿色甘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二、优质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1.1 甘薯种植发展趋势 |
1.2 甘薯产品功能从饱腹鲜食向多样化需求转变 |
1.3 甘薯产业布局由边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拓展 |
1.4 甘薯产业发展由单一粗放向规模化优质化转变 |
2 湖南甘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
2.2 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空白 |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2.4 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
2.5 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足 |
3 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
3.1 加强规划引领 |
3.2 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3.4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3.5 强化科技推广服务 |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2)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规程范围、主要引用依据与术语 |
1.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与定义 |
2 方法原理 |
3 评价流程 |
4 器具与设施 |
5 操作步骤 |
5.1 样品准备 |
5.2 对照样品 |
6 样品加工制备 |
6.1 清洗 |
6.2 分切 |
6.3 样品编号排序 |
6.3 蒸煮加工 |
6.4 烘烤加工 |
7 盛样 |
8 品评 |
8.1 感官评价方式 |
8.3 品评环境 |
8.4 品评人员 |
8.5 品评内容 |
8.6 品评顺序 |
9 品评要求及步骤 |
9.1 外观 |
9.2 质地 |
9.4 口感 |
9.5 残留纤维量 |
10 评分结果 |
10.1 评分方法 |
10.2 计算食味值 |
11 结果判定 |
12 建立检测档案及数据库 |
13 结果与分析 |
(3)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
1.1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
1.1.1种植面积减少放缓,单产稳步提高 |
1.1.2甘薯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 |
1.1.3甘薯消费市场变化促进了种植效益提升 |
1.1.4甘薯产业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
1.1.5甘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
1.2 中国甘薯种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
1.2.1 初步建立甘薯分子育种平台 |
1.2.2 建立重要性状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 |
1.2.3 构建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 |
1.2.4 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种薯种苗市场 |
1.2.5 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较大 |
1.2.6 种薯(苗)企业重组推进种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2 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形势分析 |
2.1 甘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
2.1.1 优质专用品种选育进入瓶颈期 |
2.1.2 专用化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保障甘薯生产可持续发展 |
2.1.3 甘薯消费多元化凸显,甘薯新型加工品需求旺盛 |
2.2 甘薯种业发展形势分析 |
2.2.1 甘薯种质创新能力不足 |
2.2.2 种薯种苗市场不规范 |
2.2.3 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 |
2.3 科研、种业、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
3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策略与未来的重点任务 |
3.1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
3.2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
3.2.1 完成世界一流的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 |
3.2.2 建立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 |
3.2.3 完成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 |
3.2.4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 |
3.2.5 推进中国甘薯种业“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甘薯种业的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 |
(4)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
2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鉴与创新利用研究 |
2.1 种质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
2.2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
2.3 核心种质的构建 |
2.4 种质资源的评鉴与利用 |
3 育种技术研究 |
3.1 杂交不亲和克服技术 |
3.2 航天育种技术 |
3.3 病虫害抗性育种平台 |
3.4 分子育种技术 |
4 育种成效 |
4.1 广东甘薯育种研究概况 |
4.2 区域试验对照种通过更换得到优化 |
4.3 紫色甘薯品种获得规模化应用 |
4.4 菜用型品种选育取得长足进展 |
4.5 品种类型更加丰富 |
4.6 育成的优良或特异品种 |
4.6.1 广紫薯1号——优质高产抗病鲜食型紫色品种 |
4.6.2 广薯87——优质高产抗病兼用型品种 |
4.6.3 普薯32——优质鲜食高胡萝卜素型品种 |
5 展望 |
5.1 拓宽资源收集、安全保存、高效评鉴,促进特异资源创新利用 |
5.2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进行鲜食型通用大品种和特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
5.3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着眼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 |
5.4 构建完善的脱毒健康种苗繁育体系 |
(5)在沂源县省级贫困村培育甘薯产业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工作措施 |
1.1 开展鲜食型甘薯高效生产试验示范研究 |
1.1.1 开展甘薯新品种品比试验 |
1.1.2 开展鲜食型蜜薯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
1.2 开展烟薯25号优质、可持续发展研究 |
1.2.1 广泛开展烟薯25号适应性、丰产性示范 |
1.2.2 建设无公害蜜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
1.2.3 开展鲜食型甘薯绿色、可持续技术研究 |
1.3 探索开展蜜薯品牌化运营模式 |
1.3.1 开展鲜食型甘薯后期储存技术研究 |
1.3.2着力打造蜜薯品牌 |
2 主要经验 |
2.1 要充分调研,审慎分析,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2 农业产业调整要扶贫干部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让群众从内心接受 |
2.3 落实惠农政策,扶贫干部要提前规划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难题 |
3 主要收获 |
3.1 为贫困村培育了一项可持续发展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3.2 实现增产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
3.3 加快了甘薯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步伐 |
(6)富含胡萝卜素鲜食型甘薯新品种广薯72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复选试验 |
1.2.2 品比试验 |
1.2.3 广东省甘薯品种区试多点适应性和抗薯瘟鉴定 |
1.2.4 性状鉴定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薯块产量 |
2.1.1 复选与品比试验 |
2.1.2 省区试多点试验 |
2.2 薯块品质 |
2.3 结薯性 |
2.4 抗病性 |
2.5 品种特征 |
3 讨论 |
3.1 薯块育壮苗和脱毒,预防种性退化 |
3.2 适当密植 |
3.3 合理施肥 |
3.4 防治蚁象、鼠害及适时收获 |
4 结论 |
(7)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甘薯概述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 |
2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 国外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2.2 国内甘薯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
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 广西甘薯研究动态 |
3.3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新品种引种试验 |
4.1 引种栽培试验 |
4.2 农艺性状测定 |
4.3 产量经济性状测定 |
4.4 品质指标测定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新品种济薯25、济薯26优势分析 |
4.7 小结 |
5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发展优势分析 |
5.2 发展劣势分析 |
5.3 发展机遇分析 |
5.4 发展挑战分析 |
5.5 SWOT矩阵 |
6 广西甘薯产业发展对策 |
6.1 加强研发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规范种苗种薯管理 |
6.2 大力推广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 |
6.3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商品率 |
6.4 开发甘薯储藏新技术,降低损耗 |
6.5 加强甘薯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
6.6 设置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化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安徽省泗县山芋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山芋产业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链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钻石模型理论 |
第三章 泗县山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泗县山芋发展历史 |
3.2 泗县山芋种植情况 |
3.3 泗县山芋加工品现状 |
3.4 泗县山芋产业组织形式 |
3.5 泗县山芋产业现代经营组织典型案例分析 |
3.6 泗县山芋市场营销情况 |
3.6.1 销售收入 |
3.6.2 销售渠道 |
3.6.3 品牌宣传 |
3.7 泗县山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
3.7.1 山芋渣处理 |
3.7.2 废水处理 |
第四章 泗县山芋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
4.1 生产要素分析 |
4.1.1 初级生产要素 |
4.1.2 高级生产要素 |
4.2 需求条件分析 |
4.2.1 出口总量不断增长 |
4.2.2 鲜食山芋需求快速扩大 |
4.3 相关和支持产业 |
4.3.1 种苗脱毒和种苗供应情况 |
4.3.2 机械化生产 |
4.3.3 仓储物流 |
4.4 产业发展、结构和竞争环境分析 |
4.4.1 产业发展 |
4.4.2 产业结构 |
4.4.3 竞争环境分析 |
4.5 支持政策 |
4.6 面临机遇分析 |
4.7 泗县山芋产业钻石模型综合评价 |
第五章 钻石模型下的泗县山芋产业问题探析 |
5.1 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
5.1.1 种苗来源混乱,病毒危害严重 |
5.1.2 种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 |
5.1.3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
5.2 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 |
5.3 品种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
5.3.1 种植品种单一,专用型品种缺乏 |
5.3.2 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 |
5.3.3 山芋加工业发展水平低 |
5.3.4 龙头企业规模小 |
5.3.5 中介组织不完善 |
5.3.6 企业投入不足 |
5.4 企业融资困难 |
5.5 利益链接机制不够健全,销售物流渠道不完善 |
5.5.1 利益链接不紧密 |
5.5.2 销售渠道不完善 |
5.6 品牌效应不突出 |
5.7 产业循环效率仍需要提高 |
5.7.1 山芋废水污染严重 |
5.7.2 山芋渣利用仍需提高 |
第六章 泗县山芋产业发展建议 |
6.1 加强对质量管理的监控,扩大鲜食规模 |
6.1.1 完善山芋标准化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平台 |
6.1.2 推进山芋脱毒繁育体系建设 |
6.1.3 推进鲜食山芋标准化种植 |
6.2 综合防治病虫害、推行机械化种植 |
6.3 延长山芋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
6.3.1 重点扶持山芋产业和壮强龙头企业 |
6.3.2 发展产品的精深加工,针对市场开发多元产品 |
6.4 创新金融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
6.4.1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建设 |
6.4.2 完善乡村保险服务体系 |
6.4.3 建立山芋产业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保障机制 |
6.5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产品销售 |
6.5.1 创新订单农业发展模式 |
6.5.2 推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经营 |
6.5.3 推广入股经营模式 |
6.6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山芋文化软实力 |
6.6.1 加大“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构建多样营销系统 |
6.6.2 开展泗县山芋文化节,突出山芋之乡文化氛围 |
6.6.3 推进农产品互通,发展新型“互联网+山芋” |
6.7 推行生态循环发展,实现山芋废弃物循环利用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鲜食型甘薯绿色优质栽培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六合区种植现状 |
2 绿色优质甘薯栽培技术要点 |
2.1 选择良好的产地环境 |
2.2 选择性状良好的品种 |
2.3 切实可行的育苗技术 |
2.3.1 苗床建造 |
2.3.2 苗床管理 |
2.3.3 大田期 |
3 大田期病虫害防治 |
3.1 农业措施 |
3.2 物理措施 |
3.3 生物措施 |
3.4 化学措施 |
3.4.1 甘薯茎线虫病 |
3.4.2 甘薯黑斑病 |
3.4.3 蛴螬 |
3.4.4 小地老虎 |
3.4.5 斜纹夜蛾 |
4 效益分析 |
4.1 质量品牌认证推动高质量发展 |
4.2 引进优质品种促进增收增效 |
4.3 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
4.4 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
四、优质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朱春生,曾球,肖才升,巩养仓,张雪林,陈泽南,刘絮宁. 湖南农业科学, 2021(12)
- [2]鲜食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技术规程[J]. 贾赵东,马佩勇,边小峰,禹阳,张铅,刘帅,谢一芝.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王欣,李强,曹清河,马代夫.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3)
- [4]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5]在沂源县省级贫困村培育甘薯产业经验总结[J]. 韩洪锋.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6)
- [6]富含胡萝卜素鲜食型甘薯新品种广薯72的选育[J]. 张雄坚,陈景益,黄立飞,王章英,罗忠霞,姚祝芳,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3)
- [7]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引种试验[D]. 庞正武. 广西大学, 2019(01)
- [8]安徽省泗县山芋产业发展研究[D]. 刘阳阳.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湖南省旱粮产业技术体系[J]. 罗红兵. 湖南农业, 2021(11)
- [10]鲜食型甘薯绿色优质栽培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J]. 梁燕. 南方农业,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