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类

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类

一、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楠[1](2021)在《头脑“简单”的中生代霸主》文中指出生活在千万年、上亿年的恐龙总给人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它们死后尸骸大多腐烂殆尽,仅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硬组织可以形成化石供古生物学家研究,那么软组织怎么办呢?除头骨化石外,古生物学家可以借助颅内模来获得不同恐龙的脑部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信息。

曹雅妞[2](2021)在《《恐龙采石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编辑部[3](2021)在《恐龙真的灭绝了吗》文中指出恐龙真的灭绝了吗?仅仅想象它们生活在远古时代,就能令人心生敬畏,兴奋不已。不过已经有证据显示,这个"失落的世界"其实正围绕在我们身边。主流观点认为,恐龙分为非鸟类和鸟类两个类群——非鸟类是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是传统认知上我们所认为的恐龙;鸟类则包括从始祖鸟那样古老的飞行生物,到在绿篱上啁啾的麻雀,以及像鸵鸟和鸸鹋一样不会飞的大型鸟类。所以,没错,今天我们所知的鸟类就是恐龙——这个观点最初似乎令人惊讶,但是,

赵璧,邹亚锐,李姜丽,陈刚,吴奎,雷雳,沈军,汪洋[4](2020)在《湖北省古生物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湖北省古生物科学工作历史悠久,在众多学者、团队努力下,百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成果。通过对前人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系统梳理全省古生物化石采集研究的代表性工作和重要古生物科学发现,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全省古生物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归纳说明。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当前和下一个时期相关工作开展的利弊条件,分析认为湖北省古生物科学事业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存在困难和挑战,但工作前景总体向好。围绕下一步工作推动,探讨提出"加强基础科研、加强转化应用、加强统筹推进"等三方面建议。

邵峰[5](2020)在《重建巨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巨型蜥脚类恐龙的体形重建结果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究竟能否还原这些中生代庞然大物的真实体重?巨型泰坦龙初现2008年,科学家在阿根廷丘布特省发现了巨大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恐龙在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巴塔哥泰坦龙。在发现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这种巨型蜥脚类恐龙的报道接连不断登上全球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曾经展出过一头巴塔哥泰坦龙的重建骨架,它从头至尾长37米。由于它体型太过巨大,即便不是恐龙爱好者,只要是从它旁边走过都会驻足观望。直到今天,只要提到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动物,人们也经常会想到它。

江山[6](2020)在《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是东亚地区着名的红色盆地,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盆地内陆相中生代地层特别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层序清楚,厚度巨大。这些沉积记录中不仅包含有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还包含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以恐龙化石最为丰富。四川盆地产出的恐龙化石不仅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发现有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使得四川盆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因此成为国内外古生物研究机构、高校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研究恐龙演化的理想场所,历来为中、外古生物学家所瞩目。恐龙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极强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恐龙化石的保护与利用深受当今社会的关注。以四川盆地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为依托,通过对恐龙化石的野外调查,资源特征和保护管理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分布概况,增强人们化石保护意识,提升恐龙化石保护水平,而且有利于带动化石旅游经济和化石文化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100多年来对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历史,恐龙化石形成的中生代地质背景、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成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特征,即恐龙骨骼化石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恐龙足迹化石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全面评价了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阐述了其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分析了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指出了目前化石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按“科学保护、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对盆地各地市的化石进行保护管理。以期实现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目标。

李静[7](2020)在《北京鸭和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演化分析》文中提出北京鸭(Anas platyrhynchos)具有典型的鸟类核型,包括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和鸡相比,北京鸭的性染色体具有较低的分化程度。为了阐明北京鸭和鸡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染色体结构的演化,本研究利用三代测序和多种基因组数据,完成了一只雌性北京鸭的几乎完整的染色体组装。和之前利用二代Illumina测序技术组装的北京鸭基因组相比,新版本的基因组和注释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鉴定出两类在北京鸭中发生特异性扩张的重复元件。本研究发现北京鸭的拓扑相关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主要有三种形成机制,分别是通过富集绝缘体蛋白CTCF的结合位点、管家基因和转录活跃(A)型和转录不活跃(B)型染色质区块(active/inactive,A/B Chromatin compartment),这表明了北京鸭和哺乳动物在染色质的空间折叠机制方面是保守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北京鸭和鸡的TAD边界存在大量重叠,北京鸭的TAD边界与染色体倒位断点之间也存在大量重叠,这表明TAD作为一个完整的调控基因组单元,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或者这也可能是由于DNA双链脆弱位点与TAD边界高度重合所引起。北京鸭雌性特异的W染色体上的基因数大约是鸡的4.5倍。与独立演化的人类Y染色体一样,北京鸭的W染色体上也发现了大量分散的回文结构和同源重组抑制产生的演化断层现象。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鸟类之间,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染色体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禽类研究增加了重要的基因组资源。卵生单孔目哺乳动物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早分歧出来的一支,主要包括鸭嘴兽科和针鼹科。其中,针鼹科包含短吻针鼹科和长吻针鼹科,它们是为数不多的既产蛋又哺乳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是原兽亚纲中仅存的尚未灭绝的哺乳动物,利用单孔目动物进行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学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为哺乳动物的演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线索。本研究组装出了两个单孔目物种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即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和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ts,本文简称为针鼹)。新版本的鸭嘴兽基因组几乎把整个基因组挂载到了染色体上,和之前发表的基于Sanger测序的鸭嘴兽基因组相比,新版本基因组的组装水平和基因注释质量均得到了显着提升。此外,本研究首次组装并鉴定出几乎完整的五对鸭嘴兽性染色体序列。本研究发现单孔目动物的复杂性染色体复合物很可能起源于一个环状构象,鸭嘴兽复杂性染色体复合物的形成很可能和其广泛的性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并且这些互作在人的同源序列中也广泛存在。单孔目动物作为哺乳动物中重要的一支,其性染色体并不与真兽类哺乳动物的X染色体同源,而是与鸟类的Z染色体同源。同时,SRY作为真兽类哺乳动物中重要的性别决定基因,也并不存在于单孔目哺乳动物中。此外,与鸟类相似,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同样不存在剂量补偿效应。总的来说,本研究为单孔目动物和鸟类之间的性染色体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8](2020)在《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黄芊[9](2020)在《利普读物《恐龙为何重要》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笔者参与翻译TED科普读物《恐龙为何重要》的翻译实践报告。通过这次翻译实践,笔者积累了重要的翻译经验。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解决翻译问题时尤为实用。通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中提出的翻译策略,笔者成功完成了长句与复杂结构的翻译。报告发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于科普文本的翻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针对英语科普文本中的长句式,译者可以利用该理论中的单位转换策略对长句进行灵活拆分,将其转换为更易于阅读理解的短句或短语。对于英语科普文本中常见的复杂结构,译者可以运用该理论中的结构转换策略将其转换成更为简洁清晰的结构。而翻译转换理论中的类别转换策略也能够帮助译者对部分较为难译的词性进行灵活转换,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笔者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使其意识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及相关翻译策略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此外,想要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扩充自己的百科知识,遵守专业翻译标准。

姚远[10](2014)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的翻译》文中提出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因此,科普翻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科普文本是人们了解、运用科学知识的捷径,是普通人与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对《中生代:恐龙时代》一书第一章最后一部分的翻译,可以发现科普文本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以实现信息传递的最大化,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普文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翻译报告主要从词汇和句子两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分别选取实例加以分析。通过此研究过程,译者希望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科普翻译事业添砖加瓦。

二、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论文提纲范文)

(1)头脑“简单”的中生代霸主(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颅内模?
恐龙的脑子长什么样?
恐龙有两个“脑”?
恐龙都是低智商吗?
结语

(4)湖北省古生物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沿革与现状
    1.1 化石采集研究
        1.1.1 肇始时期(建国以前)
        1.1.2 建国初期
        1.1.3 改革开放至今
    1.2 重要科学发现
        1.2.1 前寒武纪生物群
        (1) 庙河生物群。
        (2) 石板滩生物群。
        1.2.2 古生代生物群
        (1) 清江生物群。
        (2) 宜昌奥陶纪“金钉子”生物群。
        1.2.3 中新生代生物群
        (1) 南漳—远安动物群。
        (2) 松滋化石库。
        1.2.4 其他重要发现
    1.3 转化和应用
        (1) 公开出版物。
        (2) 旅游文创产品。
        (3) 机构平台组织和其他。
2 机遇和挑战
    (1) 国家战略推进。
    (2) 关键科学问题。
    (3) 重点城市发展。
3 展望和建议

(6)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背景和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2.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概况
    2.1 恐龙化石形成的地质背景
    2.2 恐龙化石资源概况
        2.2.1 恐龙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1.1 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1.2 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与研究简史
        2.2.2 恐龙化石属种统计
        2.2.2.1 恐龙骨骼化石
        2.2.2.2 恐龙足迹化石
3.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分布特征
    3.1 地理分布
        3.1.1 恐龙骨骼化石的地理分布
        3.1.2 恐龙足迹化石的地理分布
    3.2 时代分布
        3.2.1 恐龙骨骼化石的时代分布
        3.2.2 恐龙足迹化石的时代分布
4.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保护与管理
    4.1 保护现状
    4.2 产地保护
        4.2.1 原地自然状态下保护
        4.2.2 原地场馆式保护
    4.3 标本保护
        4.3.1 化石标本的收藏保管
        4.3.2 标本保护材料的研究
    4.4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1 存在的问题
        4.4.1.1 重视品牌申报,轻视保护管理,忽视体系建设
        4.4.1.2 保护经费投入和保护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4.4.1.3 缺乏专业人员、科学指导和保护方法
        4.4.1.4 科普教育重视不够,公众保护意识较差
        4.4.2 保护策略
        4.2.2.1 强化保护意识,树立示范典型,完善保护体系
        4.2.2.2 加大化石保护宣传力度,依法保护恐龙化石资源
        4.2.2.3 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4.2.2.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科普教育
        4.2.2.5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4.2.2.6 推进化石保护,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
5.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科学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
    5.1 科学价值
        5.1.1 恐龙骨骼化石的科学价值
        5.1.1.1 填补了世界上早—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的空白
        5.1.1.2 为蜥脚类恐龙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3 为剑龙类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4 为蜥脚类防卫能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
        5.1.1.5 为认识马门溪龙头骨形态结构提供了确凿的化石证据
        5.1.1.6 为剑龙类和蜥脚类表皮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5.1.1.7 对剑龙类副肩棘的解剖位置及其形态功能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5.1.2 恐龙足迹化石的科学价值
        5.1.2.1 填补了中国三叠纪恐龙化石的空白
        5.1.2.2 弥补了四川白垩纪恐龙化石匮乏的不足
        5.1.2.3 为恐龙足迹学研究和古环境恢复提供了化石佐证
    5.2 社会经济效益
        5.2.1 社会效益
        5.2.1.1 科普教育的最佳素材
        5.2.1.2 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5.2.2 经济效益
        5.2.2.1 开展地学旅游的载体
        5.2.2.2 发展文旅产业的题材
        5.2.2.2.1 国际恐龙灯会
        5.2.2.2.2 仿真恐龙产业
        5.2.2.2.3 恐龙文创产业
6.结论
    6.1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7)北京鸭和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性染色体演化
        1.1.1 性染色体的起源
        1.1.2 重组抑制和演化断层
        1.1.3 鸟类的性染色体演化
        1.1.4 单孔目动物的性染色体演化
        1.1.4.1 单孔目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
        1.1.4.2 单孔目动物的性染色体链状复合物
        1.1.4.3 单孔目动物的性染色体同源性研究
        1.1.5 鸟类和单孔目动物之间性染色体演化的联系
    1.2 鸟类相关研究
        1.2.1 鸟类分类
        1.2.2 鸟类起源与演化
        1.2.2.1 “始祖鸟”引发的“爬行动物”起源假说
        1.2.2.2 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
        1.2.2.3 鸟类的演化事件
        1.2.3 鸟类基因组学研究
        1.2.4 鸟类染色体核型研究
        1.2.5 鸟类的祖先核型及其演化
        1.2.6 鸟类小染色体的演化
        1.2.7 北京鸭的驯化过程及其生物学性状
        1.2.8 研究北京鸭的生物学意义
    1.3 单孔目动物相关研究
        1.3.1 单孔目动物起源与演化
        1.3.1.1 单孔目动物的起源假说
        1.3.1.2 单孔目动物的演化研究
        1.3.2 单孔目动物基因组学研究
        1.3.3 单孔目动物的性别决定
        1.3.4 单孔目动物的生物学性状
        1.3.4.1 印记基因分析
        1.3.4.2 鸭嘴兽和针鼹的生理学特征
    1.4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1.4.1 早期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1.4.2 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原理与运用
        1.4.3 第二代测序技术原理与应用
        1.4.4 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原理与运用
        1.4.4.1 PacBio测序技术的原理与运用
        1.4.4.2 Nanopore测序技术的原理与运用
    1.5 拟研究科学问题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北京鸭相关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鸟类品系
        2.1.4 实验方法及操作
        2.1.4.1 基因组提取
        2.1.4.2 PacBio建库和测序
        2.1.4.3 10X建库和测序
        2.1.4.4 Bionano建库和测序
        2.1.4.5 Hi-C建库和测序
        2.1.4.6 基因组重测序
        2.1.4.7 RNA提取
        2.1.4.8 RNA建库和测序
        2.1.4.9 PCR性别鉴定
        2.1.4.10 基因组组装
        2.1.4.11 染色体序列构建
        2.1.4.12 基因组注释
        2.1.4.13 重复元件注释
        2.1.4.14 端粒和着丝粒注释
        2.1.4.15 基因组完整性评估
        2.1.4.16 性染色体序列鉴定
        2.1.4.17 性染色体断层分析
        2.1.4.18 Hi-C分析
        2.1.4.19 基因组倒位分析
        2.1.4.20 基因表达分析
        2.1.5 数据公布
        2.1.6 代码公布
    2.2 单孔目动物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基因组提取
        2.2.2 PacBio建库和测序
        2.2.3 10X建库和测序
        2.2.4 Bionano建库和测序
        2.2.5 Hi-C建库和测序
        2.2.6 基因组重测序
        2.2.7 细菌人工克隆( BAC)序列的构建与测序
        2.2.8 RNA建库和测序
        2.2.9 基因组组装
        2.2.10 染色体序列构建
        2.2.11 基因组注释
        2.2.12 重复元件注释
        2.2.13 端粒和着丝粒注释
        2.2.14 基因组完整性评估
        2.2.15 性染色体序列鉴定
        2.2.16 性染色体断层分析
        2.2.17 Hi-C分析
        2.2.18 TAD和CTCF分析
        2.2.19 X/Y同源基因鉴定
        2.2.20 基因表达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北京鸭实验结果
        3.1.1 北京鸭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
        3.1.2 北京鸭大小染色体比较分析
        3.1.3 北京鸭基因组拓扑结构分析
        3.1.4 北京鸭的性染色体演化
    3.2 单孔目动物实验结果
        3.2.1 单孔目动物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
        3.2.2 单孔目动物性染色体起源与演化
        3.2.3 单孔目动物性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翼龙动物群的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
2 翼龙动物群化石富集层的沉积学特征与化石特异埋藏
3 天山南北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对比及差异分析
4 新疆的翼龙动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多样性不同的原因分析
5 结论

(9)利普读物《恐龙为何重要》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2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2.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2.1.2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s
        2.2.1 Lexical Features
        2.2.2 Syntactic Features
        2.2.3 Stylistic Features
    2.3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3.2 Th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2.3.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3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Background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3.2 Components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3.2.1 Level Shifts
        3.2.2 Category Shift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Unit Shifts
        4.1.1 Shifts from Words to Phrases and Clauses
        4.1.2 Shifts from Phrases to Clauses
        4.1.3 Shifts from Sentence to Sentence Group
    4.2 Structure Shifts
        4.2.1 Shifts from Post-positive Adverbials to Pre-positive Adverbials
        4.2.2 Shifts from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to Pre-positive Attributives
        4.2.3 Shifts from Passive Structures to Active Structures
    4.3 Class Shifts
        4.3.1 Shifts from Nouns to Verbs
        4.3.2 Shifts from Verbs to Nouns
        4.3.3 Shifts from Adjectives to Verbs
Chapter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Certificate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过程
    1.1 引言
    1.2 译前准备
        1.2.1 材料来源
        1.2.2 文本类型
        1.2.3 选材缘由
        1.2.4 目标文本的语言定位
    1.3 翻译报告结构
    1.4 功能对等理论综述
        1.4.1 功能对等理论
        1.4.2 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普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1.5 小结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2.1 引言
    2.2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
        2.2.1 专业术语的翻译
        2.2.2 普通词语的翻译
    2.3 句子层面的功能对等
        2.3.1 断句法
        2.3.2 换序法
        2.3.3 转句法
        2.3.4 转态法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原文
附录二 中文译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论文参考文献)

  • [1]头脑“简单”的中生代霸主[J]. 张茜楠. 大自然, 2021(05)
  • [2]《恐龙采石场》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曹雅妞. 东华大学, 2021
  • [3]恐龙真的灭绝了吗[J]. 本刊编辑部. 飞碟探索, 2021(01)
  • [4]湖北省古生物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回顾与展望[J]. 赵璧,邹亚锐,李姜丽,陈刚,吴奎,雷雳,沈军,汪洋.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S2)
  • [5]重建巨龙[J]. 邵峰. 大自然探索, 2020(12)
  • [6]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研究[D]. 江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7]北京鸭和单孔目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演化分析[D]. 李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8]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J].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 地学前缘, 2020(06)
  • [9]利普读物《恐龙为何重要》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黄芊. 山东大学, 2020(10)
  • [10]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的翻译[D]. 姚远. 兰州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恐龙是爬行动物,不是鸟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