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一、对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樊云鹏,谭建,栾生,孟宪红,罗坤,隋娟,陈宝龙,曹家旺,孔杰[1](2021)在《凡纳滨对虾不同品系繁育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评估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雌虾繁殖性能和后代幼体发育情况,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选取野生群体雌虾90尾,P品系雌虾166尾,S品系雌虾115尾,构建了103个家系。其中,野生群体家系56个, P家系28个, S家系19个。本研究共进行30 d,记录了整个生产周期内每尾雌虾的繁殖参数及后代幼体的发育数据。结果显示,与P品系和S品系相比,野生群体雌虾在交配率和孵化率方面具有显着优越性。在雌虾产卵性能方面, P品系雌虾产卵量极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品系(P<0.01),产卵周期极显着高于另外两种品系(P<0.01)。关于幼体发育,无论是在幼体存活率还是变态时长方面,野生群体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分析凡纳滨对虾各繁殖性状间相关关系,发现在3个品系中均可以观察到体重与产卵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野生群体、P品系和S品系体重与产卵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278和0.553。凡纳滨对虾的受精卵孵化率与幼体变态(ZⅠ→P1)发育时长呈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11,这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越高,其幼体变态发育时长越短。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雌虾不同品系间的繁育性能具有较大选择潜力,在筛选高繁育性能亲虾品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雌虾繁殖力高低及后代幼体发育情况综合进行选择。

赵吉臣[2](2021)在《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生长性状是经济类甲壳动物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直接影响养殖品种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然而,迄今为止甲壳动物生长性状的生物学机理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在日本囊对虾等十足目动物中。本文以日本囊对虾为研究对象,构建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模式,基于形态学分析研究该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对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从生理生化、肠道菌群、基因层面、蛋白层面和代谢物层面进行研究,旨在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以期为完善甲壳动物生长性状基础理论提供参考资料,为对虾乃至其它经济类甲壳动物育种和养殖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本研究以构建的日本囊对虾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采用零换水养殖模式养殖日本囊对虾,日本囊对虾在无底质、不换水的情况下,存活90 d以上并且活力良好。试验期间水体理化因子稳定,pH 为(8.13±0.07)~(8.61±0.01),NH4+-N 为 0~(0.769±0.124)mg/L,NO2--N为0~(0.167±0.034) mg/L,NO3--N为0~(1.267±0.120) mg/L。该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的生长大致分为两个生长阶段:30~50日龄为快速生长期,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28~9.51 %/day和53.46%~158.83%;50~100日龄为稳定生长期,特定生长率为2.15~2.37 %/day,相对增长率为24.00%~26.7 1%。本研究构建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模式并证实其具有可行性,得到该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为后续研究取样时间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为日本囊对虾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来研究动态变化的生理指标与日本囊对虾生长之间的关系。快速生长组(FG)α-淀粉酶(α-Amylase,AMS)活性在40和100日龄高于缓慢生长组(SG),FG组脂肪酶(Lipase,LPS)活性在每个生长阶段均高于SG组,胰蛋白酶(Trypsin,TRS)活性刚好与LPS相反。FG组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在每个生长阶段均高于SG组。FG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性在40日龄高于SG组,在100日龄时刚好相反。12个肠道菌群样品的Q20均在73.63%以上,Clean Reads均在90.29%以上。注释到2,771个OTUs,FG组OTUs数量高于SG组,1,484个OTUs为两组共有。FG和SG组Alpha Diversity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FG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高于SG组(p>0.05);在属分类水平上,FG组弧菌属(Vibrio)丰度低于SG组(p>0.05)。FG组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功能高于SG组(p<0.05)。对全虾体成分分析,FG组水分含量比SG组低(p<0.05),粗蛋白含量比SG组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FG组日本囊对虾可能通过增强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减少一些不必要能量的消耗,来合成更多蛋白质,实现生长优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转录组学分析,获得111.64 Gb Clean Data,鉴定到10,194个基因。日本囊对虾全长转录组相比二代组装转录组,得到的基因平均长度更长,基因注释率更高。在特定生长率大的快速生长期(40日龄)相比特定生长率小的稳定生长期(70日龄),鉴定到更多差异表达基因(DEGs)。215个DEGs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其中106个DEGs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其余109个趋势相反。通过qPCR对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的DEGs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转录组一致,证实转录组数据可靠。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得到的DEGs功能相对保守,包括糖酵解(Glycolysis)通路在内的12条显着富集通路为两个生长阶段共有。首次报道Hippo信号通路(Hippo signaling pathway-fly)直接参与甲壳动物生长,克隆得到该通路中的关键基因Mj14-3-3-like。其ORF为741 bp,编码246 个 AA。 Mj14-3-3-like在快速生长组对虾高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最低,这些结果表明Mj14-3-3-like可能负调控日本囊对虾生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得到1,720个蛋白质。在日本囊对虾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52和70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10个DEPs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并且每个DEP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它们可能是日本囊对虾潜在的生长标志物。对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做联合分析,在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筛选到10和7个DEPs/DEGs,大多数基因表达趋势一致。蛋白质组、转录组和qPCR均证实MHC-1a和MHC-1b在快速生长组对虾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负调控日本囊对虾生长。克隆得到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它们的ORF分别为822、1,671 和 1,098 bp,编码 273、556 和 365 个 AA。Mj14-3-3-epsilon-like 在快速生长组中低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较低;MjGPI和MjGPD1在快速生长组中高表达,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较高;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可能调节日本囊对虾生长。快速生长组对虾可能通过Hippo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实现生长优势;快速生长组对虾还可能通过激活包括糖酵解途径在内的多种代谢途径,实现生长优势。通过对来自同一家系不同生长阶段体质量显着差异的日本囊对虾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到2,342和1,811种代谢物。在正离子模式下的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229和275种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的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分别鉴定到149和85种差异代谢物。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有75和30种差异代谢物为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共有,并且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两个生长阶段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它们可能在日本囊对虾生长中起重要作用。通过ELISA试剂盒,对鉴定到的共有差异代谢物丙酮酸等进行检测,实验结果与代谢组一致,证实代谢组数据可信。在100日龄的快速生长组对虾中,丙酮酸含量同样低于缓慢生长组。这些结果表明丙酮酸是日本囊对虾一种潜在的生长标志物。快速生长组对虾可能通过激活包括糖酵解途径在内的多种代谢途径,实现生长优势。此外,本团队前期构建了一种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以塘底铺设“地膜”取代传统养殖模式塘底铺设的“沙子”。该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可以存活5个月以上,不过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养殖的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体色由黄变蓝。本研究通过对传统养殖模式和地膜池养殖模式养殖日本囊对虾鳃和肝胰腺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得到60,780个基因。在鳃中鉴定到1,005个DEGs (427个上调,578个下调),在肝胰腺中鉴定到115个DEGs (41个上调,74个下调)。这些结果表明鳃相比肝胰腺对外部环境变化更敏感。包括肌动蛋白和淀粉酶在内的多个必需基因受到抑制,可能是导致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的原因。虾青蛋白(Crustacyanin subunit A和C)在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中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体色变蓝的原因。本研究初步解析了地膜池养殖日本囊对虾生长缓慢和体色变蓝的分子机制,为完善地膜池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樊云鹏[3](2021)在《凡纳滨对虾几个养殖群体的繁殖相关性状分析》文中指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厄瓜多尔等国家,自引进后其在我国的产量逐年上升。种虾是凡纳滨对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大部分种虾是由国外进口种虾的扩繁苗种培育产生的,对国外种虾资源的依赖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的发展。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体型性状不同,繁育性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的繁殖性能及幼体发育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体重与繁殖参数间的关系;此外,还探究了不同产卵间隔的雌虾各组织生化组分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群体繁育性状比较分析为了评估不同养殖群体雌虾繁殖性能和后代幼体发育情况,2019年选取3个养殖群体共371尾雌虾及其103个家系后代,2020年选取3个养殖群体共307尾雌虾及其146个家系后代。记录了生产期间每尾雌虾的交配率、绝对产卵量、孵化率等繁殖参数与幼体变态时长、存活率等幼体发育数据,每个家系选取20000尾无节幼体,跟踪其幼体变态及仔虾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中,S群体和快大群体雌虾的交配率最低,极显着低于其他群体(P<0.01)。受精卵孵化方面,P群体和高抗群体孵化率最低,厄瓜多尔群体孵化率最高,差异显着(P<0.05)。产卵方面,厄瓜多尔、快大和P群体的的相对产卵量较高;厄瓜多尔群体的产卵间隔最小,P群体产卵间隔最高,差异显着(P<0.05)。分析2019年的幼体发育数据发现,与另外两个群体相比,厄瓜多尔群体的幼体在存活率方面具有优越性。分析2020年的幼体发育数据发现,厄瓜多尔幼体在变态时长方面具有优越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在繁育性能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快大群体中体重与绝对产卵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96。2.凡纳滨对虾繁育性状与生化组分的关系分析为了比较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受精卵、肝胰腺和卵巢的生化组分差异,实验共设计3组,分别为:低产卵间隔组(<3 d),中产卵间隔组(3-7 d)和高产卵间隔组(>7 d),每组9尾个体。为了探究不同孵化率受精卵及出苗率(NⅠ→P1)受精卵间生化组分差异,实验同样设置3组,分别为低孵化率/出苗率(NⅠ→P1)(<30%)组、中孵化率/出苗率(NⅠ→P1)(30%-70%)和高孵化率/出苗率(NⅠ→P1)(>70%)组,每组9尾个体。结果显示,低产卵间隔的凡纳滨对虾第1次所产受精卵中有较高的甘油三酯和卵黄蛋白含量。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受精卵中C12:0、C14:0、C14:1、C20:5n-3、C22:0、C22:6n-3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对不同产卵间隔凡纳滨对虾第1次所产受精卵的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检测,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卵巢中总蛋白、总脂、胆固醇含量、碱性磷酸酶、胃蛋白酶、脂肪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甘油三酯在产卵间隔小于3 d的雌虾卵巢中含量要显着高于产卵间隔大于7 d的雌虾含量(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卵巢的C18:2n-6(亚油酸)、C22:6n-3(DHA)、n-3和n-6系列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n-3/n-6比值在产卵间隔(3-7天)的雌虾卵巢中较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显着(P<0.05)。不同产卵间隔雌虾肝胰腺中总蛋白、总脂、甘油三酯、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产卵间隔3-7 d雌虾肝胰腺的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产卵间隔短(>3天)的雌虾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小。对凡纳滨对虾不同孵化率及不同出苗率(NⅠ→P1)受精卵的生化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孵化率及不同出苗率(NⅠ→P1)的受精卵总蛋白、总脂、甘油三酯、胆固醇、类胡萝卜素、碱性磷酸酶活性、卵黄蛋白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不同出苗率(NⅠ→P1)受精卵中C20:4n-6的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低出苗率组(NⅠ→P1)(<30%)C20:4n-6的含量要比高出苗率组(NⅠ→P1)(>70%)高约20%。综上所述,在凡纳滨对虾生产繁育期间,可以根据雌虾第1次所产受精卵中甘油三酯和卵黄蛋白含量,预测凡纳滨对虾是否能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产卵。

洪居恳[4](2020)在《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幼体肠道菌群变化,然后研究了3种芽孢杆菌(Bacillus)益生菌对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预防效果,进而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对育苗水体菌群、幼体和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对4种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对虾健康育苗与病害防控中合理应用益生菌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工厂化育苗和试验性育苗期间,凡纳滨对虾幼体8个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幼体肠道菌群随发育阶段呈现阶段性演替,尤其在无节幼体末期至糠虾幼体初期表现明显;不同育苗方式下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明显,但仔虾期趋于一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健康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红杆菌科下的鲁杰氏菌属(Ruegeria)和一个分类未定属(OTU1)可作为健康幼体肠道指示菌群。2.通过育苗试验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GD1、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SD2和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发感染荧光弧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zou8能明显抑制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发病速度,并显着提高幼体存活率(P<0.05),GD1作用效果次之,而SD2在预防荧光弧菌病上则无显着作用。3.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zou8连续10 d投放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后,对主要水质指标、幼体和养殖期幼虾生长存活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zou8对育苗水体、幼体及幼虾肠道菌群影响。结果显示,zou8对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均无显着影响。zou8处理组幼体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仔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后续养殖23 d和44 d时对虾体长增长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4 d时的存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zou8对幼体肠道菌群有较明显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组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此外,养殖44 d时处理组幼虾肠道弧菌科丰度显着下降。4.在检测两种芽孢杆菌(KC和DY)和两种乳酸菌(FC和ZW)制剂基础上,比较了4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质和仔虾存活影响。结果表明,4种制剂均由含量高的单一菌种构成;DY试验组水体氨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育苗早期FC和ZW组亚硝酸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除DY组仔虾3期存活率显着低于KC组外,各组存活率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KC组仔虾存活率和活力均表现最佳,而DY组仔虾活力最差。

李金锦[5](2020)在《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质恶化与过度捕捞导致日本沼虾的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增殖放流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增殖放流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日本沼虾仔虾出苗率低而引发的苗种短缺问题。本论文针对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两种育苗模式的培育设施、抱卵虾的选择、幼体存活率、水质保证、饵料选择和投喂、疾病防控等生产过程和育苗效果进行了对比,找出影响两种育苗效果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洋淀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的调查发现: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各幼体发育各阶段体长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并在第Ⅶ期和第Ⅷ期存在显着性差异。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I期至第Ⅲ期幼体、第IV至第Ⅴ期幼体和第Ⅸ期到仔虾期幼体的存活率较其他时期出现显着下降;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V期至第Ⅴ期幼体和IX期至仔虾期存活率出现显着下降。可以看出II-V期和IX-仔虾期是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关键节点。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仔虾平均出苗率(32%),远远高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17.7%)。导致两种育苗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中的幼体以天然饵料为主,而水泥池人工化育苗以人工饵料为主,人工饵料中的营养含量不能满足幼体的生长;IX期到仔虾生活习性的改变是降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出苗率的直接原因。经过试验证明,在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添加附着物能够显着提高IX到仔虾的出苗率。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高出苗率的重要原因。2、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培育模式出苗率(29.9%)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24.9%);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出苗率高于白洋淀,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差异较小。原因在于投喂人工饵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不同。3、通过白洋淀和衡水湖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优化关键技术如下: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1)直接将抱卵虾投放到育苗池并及时清理产后亲虾,降低亲虾死亡率,增加孵化出来第Ⅰ期幼体产出率,从而提高仔虾出苗率。2)保证虾苗各期的同步性。3)选择适合日本沼虾各期幼体并能满足营养的分阶段饵料,并补充人工培育的天然饵料。4)日本沼虾幼体在IX到仔虾的转化过程中发生行为的变化,在育苗池中增加附着物,有利于Ⅸ期到仔虾期的幼体存活率。5)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换水和适当喷洒EM等微生物菌剂调控水质。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1)水质调控。在育苗的过程中投放底泥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幼体存活率。2)水草密度。在育苗的过程中要保持水草的密度,控制在30%左右,保证人工饵料营养的需要和为仔虾提供附着物。3)饵料优化。在人工育苗前期泼洒定量的人工饵料,提高第Ⅱ期到第Ⅲ期幼体存活率。

黎爽[6](2020)在《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中,由于投苗密度大且饵料易分解,虽有大量换水,但整个养殖周期氨氮浓度时常超出安全范围,对幼体生长发育造成损害。同时,水质不稳定使得幼体常处于易感状态,对弧菌免疫力下降,仔虾体内弧菌超标造成苗种质量不佳。藻菌生物絮团具有系统封闭可控、稳定水质状况、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提高饵料利用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针对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在育苗生产中使用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探究了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应用于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过程中的的主要调控因子。1.藻菌生物絮团中光照强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光照强度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桶上方分别设置了200 W(L200组)、100 W(L100组)和0 W(L0组)三种光照进行育苗实验,光照强度分别为(8422±195)Lux、(4400±204)Lux和(3±1)Lux。整个养殖过程零换水,养殖14 d。结果显示:藻菌生物絮团系统能较好控制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增大光照强度能有效降低水体PH与碱度的下降幅度。L200组仔虾体长与体重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高强度的光照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降低了水体总弧菌数占比,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L200仔虾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光照强度对仔虾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各组絮体的营养成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系统中,施加一定光照强度可使水质更稳定,促进虾苗生长发育,对育苗生产有益。2.藻菌生物絮团中TSS浓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总固体悬浮物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中设置了不添加絮团的control组作为对照,添加絮团调控TSS到300 mg/L的T300组以及添加絮团调控TSS到600mg/L左右的T600组。添加絮团后三个组实际TSS初始浓度测得分别为:(212±12)mg/L、(285±9.2)mg/L和(616±6.9)mg/L。其中control组养殖过程通过换水控制水质,T300组与T600组养殖过程零换水,养殖14d。结果显示:control组氨氮平均浓度显着大于其他两组,并超出了安全水平,三个组亚硝氮平均水平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硝氮浓度、总氮浓度和TSS浓度随着TSS浓度增高而升高,碱度和p H则随着TSS浓度增高而下降。各组水体弧菌总数无明显差异。三个组仔虾体长无明显差异,T300组在仔虾干重、存活率以及盐度胁迫成活率上均显着高于T600组,仔虾弧菌总数无显着差异。综上,相对于传统换水养殖模式,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在节约水资源控制水质以及增强仔虾体重上,均有明显优势,但TSS浓度不宜过高,300 mg/L是比较适宜的初始浓度。3.投苗密度对藻菌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投苗密度也是引起对虾应激的重要因子,密度过低无法有效利用水体生产力,密度过高则会引起水质波动降低苗种存活率。藻菌生物絮团相对其他养殖模式在水质控制上更稳定,本实验尝试加大投苗密度以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的生产力。实验设置了三个投苗密度分别是200尾/L(D200组)、300尾/L(D300组)和400尾/L(D400组)进行育苗试验。整个养殖过程零换水,不添加碳源,养殖14d。结果表明,水体中的氨氮平均浓度、亚硝氮平均浓度、水体弧菌总数均随投苗密度增大而增大,但硝氮和总氮平均浓度差异不显着。D400组的叶绿素a浓度与碱度显着低于其他两组。增大投苗密度从而导致投饵量增加,使得水质稳定性下降。D200组仔虾的体长、体重、存活率以及盐度胁迫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其他组,仔虾存活率虽投苗密度增加而减少,增大投苗密度会导致虾苗质量下降。综合来看,育苗生产中200尾/L是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合适的投苗密度。

张家炜[7](2019)在《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现有的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薄弱,制约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高。光裸星虫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游离发育,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各自独立。本研究利用超微结构观察结合转录组测序认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克隆和表达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及人工育苗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也可为无脊椎动物卵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可依据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存在场所的变化将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Egg1-Egg4在体腔液中发育,为卵母细胞生长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积累;Egg5在肾管中发育,生发泡发生破裂(GVBD);Egg6为排放到水体中的卵母细胞。(2)确定了Egg1-Egg4与卵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细胞筛进行分级分离。(3)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从卵裂到担轮幼虫均在卵黄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即可快速游动,以浮游植物为食;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以其中的底栖硅藻为食。2、构建了卵母细胞Egg1-Egg6的转录组文库,共得到82,485个Unigene,均获得功能注释,检出22,691个CDS、10,132个SSR,并预测出3,926个编码转录因子的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Egg2 VS Egg3以及Egg4 VS Egg5是最重要的两个发育时期。其中,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Egg2 VS Egg3涉及基因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相关通路被显着富集,且有关基因明显上调,表明Egg3发生了明显的DNA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Egg4 VS Egg5涉及膜变化的通路显着富集,与Egg5发生GVBD相吻合。筛选出卵黄蛋白原、铁蛋白、围食膜蛋白、细胞周期蛋白B、胶原蛋白、热休克蛋白、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8等一批与卵母细胞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物质的积累、细胞周期的调控、胞外结构形成、先天免疫、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过程。3、利用了4种方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做了评测,并综合评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结果表明TBP(1)可作为光裸星虫全组织qRT-PCR分析的最适单内参基因。60S-L7可作为光裸星虫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qRT-PCR分析中的最适单内参基因,或与60S-L10组合为最适双内参基因。4、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5个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Vg、Peritrophin、FoxL2、Ferritin、Hsp90)的cDNA序列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进行了ORF、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跨膜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以及同源性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分析显示5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Vg、Peritrophin、Ferritin、Hsp90基因在Egg3和Egg4中高的表达,而FoxL2则在Egg5和Egg6中高表达。研究结果丰富了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的资料。5、在本研究实验动物养殖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包括小水体降温系统、微型调频气泵、微粒饲料投料装置、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等。

孙珂[8](2019)在《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在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苗种问题非常关键,而决定苗种质量的是亲虾的培育过程。不同的温度、光照、水位、养殖密度等生态因子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与繁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拟以体质量18±1g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养殖条件的摸索(不同温度、不同水位和遮蔽物),确定克氏原螯虾最佳室内养殖生态条件,实现高存活率的目标;接着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最后在克氏原螯虾达到性成熟的高峰期9月底,选择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两种影响因素,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室内条件下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与繁育的影响,旨在确定亲虾的培育过程中最佳的室内养殖生态因子,提出合理的室内培育克氏原螯虾亲虾的饲养管理方法,为克氏原螯虾的规模化繁育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室内养殖条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水温分别为22℃,25℃,28℃和自然水温,经过35d的养殖,随着养殖温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当养殖温度25℃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峰值;温度升高到28℃时,其成活率明显下降,综合温度对其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最适水温为25℃。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水位分别为1Ocm,15cm和20cm,经过35d的养殖,不同的养殖水位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着影响(P>0.05);同时15cm水位组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三组中最大(P<0.05)。最适水位为15cm。在其它养殖条件一致,遮蔽物分别为“砖块+集成塑料杯”,“砖块+集成塑料杯+水草(水葫芦、水花生)”和无遮蔽物,经过35d的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大小顺序为“砖块+集成塑料杯”组>“砖块+集成塑料杯+水草(水葫芦、水花生)”组>无遮蔽物的对照组,且有遮蔽物的两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砖块+集成塑料杯”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一组成活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得出最适合的遮蔽物为“砖块+集成塑料杯”。2.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存活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养殖水温为25℃,水位为15cm,“砖块+集成塑料杯”为遮蔽物,研究了养殖密度10尾/m2,15尾/m2,20尾/m2和25尾/m2(分别用D1、D2、D3和D4表示),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35d的养殖,体长增长率D1组>D2组>D3组>D4组,且前三组明显大于D4组(p<0.05),前三组差异不显着;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D1组>D2>D3组>D4组,且D1组明显大于D2、D3组,D2、D3组明显大于D4(p<0.05);D2、D3组差异不显着(p>0.05);存活率D1组>D2组>D3组>D4组,且前三组明显大于D4组(p<0.05),D2组和D3组差异不显着(p>0.05)。克氏原螯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Di组>D2组>D3组>D4组,且D1组明显大于D2、D3组,D2、D3明显大于D4组(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D1组>D2组>D3组>D4组,且D1、D2组明显大于D3组,D3明显大于D4组(p<0.05);血清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D1组明显大于其它3组(p<0.05),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4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丙二醛的活性4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以上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量、体重增量和成活率都在明显的减少,且虾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也在逐渐的下降,综合空间利用率,最适养殖密度为20尾/m2。3.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雌虾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养殖水温为25℃,养殖密度为20尾/m2,水位为15cm,“砖块+集成塑料杯”为遮蔽物,实验采用双因素四水平交叉分组无重复的实验设计,把光照周期A(8L:16D、12L:12D、16L:8D、20L:4D)和光照强度 B(501x、2501x、5001x、1000 lx)两因素四水平两两相交分为16个实验组,研究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影响显着(P<0.05),在光照周期A3(16L:8D)和光照强度B2(250Lx)这个因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光照周期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影响显着(P<0.05),在光照周期A3(16L:8D)时达到最大值,但光照强度对其增重率影响不显着(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其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影响克氏原螯虾雌虾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周期,其次是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的卵巢指数影响显着(P<0.05),在不同的光照周期中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3>A2>A4>A1,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B3>B4>B1>B2,克氏原螯虾的性腺指数在光照周期A3(16L:8D)和光照强度B3(500Lx)这个两个因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根据优化水平,此时A因素取A3,B因素取B3。影响克氏原螯虾雌虾的性腺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周期,其次是光照强度。在该实验过程中,光照周期A3(16L:8D)和A4(20L:4D)已经出现抱卵虾,说明适当延长光照周期可以加快促进克氏原螯的抱卵。综合以上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成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其最适光照为:光照周期为16L:8D,光照强度为250~500Lx。

朱昔恩[9](2019)在《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态育苗技术指在饵料上选用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在水质处理上使用微生物调控、物理吸附等生物物理方法,育苗各阶段采用复方中草药制剂进行病害防控,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培育出规格均一、活力强、抗应激性高、不带特定病原、无抗生素药物残留的高健康生态苗种。单细胞藻类是生态育苗的核心环节,特定种类的单胞藻不仅是对虾幼体适宜的开口饵料,而且能净化水质,维护良性的养殖生态环境。本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目的在于:(1)探索接种密度、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2)探索环境因素和饵料在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的影响。(3)研发建立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高健康生态育苗技术规范。1.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牟氏角毛藻在5~40‰条件下均能生长,中盐度组(20~30‰)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低盐度组(5‰,10‰)优于高盐度组(35‰,40‰),0‰条件下在经过环境适应之后藻细胞逐渐增加;31℃为牟氏角毛藻的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温度越低,生长速度越慢,稳定期越长,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稳定期越短;4000Lx为最适合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高,稳定期越长。盐度为20‰、温度为31℃、光照强度为4000Lx时是牟氏角毛藻最佳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均达到最高,过高或过低的盐度、温度、光照均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2.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接种密度和氮源等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和五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均影响显着(P<0.05),其中最佳接种密度为0.7×106cell/mL;适宜氮源依次为:NaNO3>CO(NH2)2>NH4HCO3,但CO(NH2)2和NH4HCO3在高浓度(>75mg/L)下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适宜磷源为KH2PO4,其最佳浓度为2.5mg/L;有机碳源(C6H12O6)的促长效果优于无机碳源(NaHCO3),其最适浓度为20mg/L;硅源(Na2SiO3)最适添加浓度为30mg/L;维生素B1和B12联用效果显着优于分别单独添加(P<0.05)。接种密度和筛选获得的五种营养盐在适宜浓度下均能显着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进而提高规模化培养的产量和稳定性,但高浓度下均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3.本研究采用单因子变量的方法,以生物饵料为主研究温度、盐度、密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成活率和变态时间的影响,探索出适应凡纳滨对虾育苗的最佳环境条件及饵料搭配。结果表明: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影响显着;温度、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显着,盐度、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的变态时间影响不显着。生态育苗最佳温度、盐度、密度分别28~30℃、30‰、100尾/L;饵料实验中,CM+SC搭配出苗率最高,SP+FD组最低,CM的育苗效果显着优于SC,添加SC明显优于添加SP。在生态育苗模式下,控制温度为28~30℃、盐度为30%、密度为100尾/L可显着提高成活率。牟氏角毛藻可作为最佳开口饵料,添加牟氏角毛藻可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搭配中肋骨条藻效果更显着,且出苗率优于使用人工饲料。

汪春玲[10](2018)在《不同投喂频率和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为研究对象,探讨亲虾营养强化期间不同投喂频率和DHA/EPA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的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凡纳滨对虾亲虾的营养研究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在饱食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对凡纳滨对虾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30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F2、F3和F4(2、3、4次/d)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后代质量、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着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着(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着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2次/d实验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着低于3、4次/d的实验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2.饲料中DHA/EPA的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以4月龄性腺未发育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来研究饲料中不同的DHA/EPA比例对亲虾生长、性腺发育、产卵效果、卵和幼体质量、血清中雌二醇含量、以及卵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配制了4种不同水平的DHA/EPA比例的等氮等能饲料:DHA/EPA-0.47组、DHA/EPA-0.78组、DHA/EPA-1.34组和DHA/EPA-2.07组。同时以鲜活饵料沙蚕为对照组,对4月龄性腺未发育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75天。结果表明,营养强化后,雌虾对照组增重率最大,DHA/EPA-1.34组次之,且显着高于DHA/EPA-2.07组(P<0.05);雄虾增重率在DHA/EPA-0.47组与对照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雌虾DHA/EPA-1.34组的肝胰腺指数最低,显着低于DHA/EPA-2.07组(P<0.05),但与其余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雄虾的肝胰腺指数在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雌虾的性腺指数在饲料DHA/EPA-1.34和对照组间没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雌虾血清中雌二醇含量对照组最高,且与DHA/EPA-0.78组、DHA/EPA-1.34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显着高于DHA/EPA-0.47组和DHA/EPA-2.07组(P<0.05)。饲料DHA/EPA-1.34组的产卵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饲料DHA/EPA-0.78组的产卵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而多次产卵率饲料DHA/EPA-0.78组最低,显着低于其余组(P<0.05);平均产卵次数在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DHA/EPA-0.47组的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DHA/EPA-0.47组无节幼体的变态率也是最高的,显着高于DHA/EPA-1.34组和DHA/EPA-2.07组(P<0.05),但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饲料DHA/EPA-1.34组的受精卵卵径最大,显着高于饲料DHA/EPA-2.07组(P<0.05),但与其余处理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中DHA/EPA、DHA、EPA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着相关性,饲料中∑n-6与蚤状幼体数存在显着相关性,饲料中DHA/EPA、DHA、EPA与变态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受精卵中的DHA/EPA比例随饲料中DHA/EPA比例的上升而上升,∑n-3/∑n-6的比值对照组的最大,DHA/EPA-1.34组次之,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亲虾各组织脂肪酸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DHA/EPA比例随饲料中DHA/EPA比例的上升而上升(P<0.05),并且雌虾的DHA/EPA比例都高于雄虾。综上所述,在DHA+EPA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饲料中适宜的DHA/EPA比例可提高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促进其繁殖产卵。饲料中DHA/EPA比例为1.34时能促进雌虾的生长和性腺发育,提高产卵量;而DHA/EPA比例为0.47时促进雄虾的生长,提高了多次产卵率、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无节幼体的变态率。

二、对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凡纳滨对虾不同品系繁育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亲虾促熟及产卵
        1.2.2 幼体培育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系个体间基因组亲缘关系
    2.2 不同品系间相关繁殖性状的比较
    2.3 不同品系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
        2.3.1 凡纳滨对虾野生群体各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
        2.3.2 凡纳滨对虾P品系各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
        2.3.3 凡纳滨对虾S品系各繁殖性状间的相关性
    2.4 不同品系幼体各阶段变态发育时长
    2.5 不同品系幼体各阶段变态率与存活率
    2.6 各繁殖性状与幼体发育的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繁殖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 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幼体发育的差异性分析
    3.3 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各繁殖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3.4 雌虾繁殖性状与幼体发育的关系

(2)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对虾生长发育与蜕壳
        1.1.1 胚胎发育
        1.1.2 幼体变态发育
        1.1.3 蜕壳与生长
    1.2 影响甲壳动物生长的关键因子
        1.2.1 年龄因素
        1.2.2 性别因素
        1.2.3 遗传背景
        1.2.4 其它因素
    1.3 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1.3.1 与蜕壳过程相关基因
        1.3.2 肌肉生长抑制蛋白
        1.3.3 Hippo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
        1.3.4 α-淀粉酶
        1.3.5 肌球蛋白重链
    1.4 组学技术及其在甲壳动物生长性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4.1 转录组学
        1.4.2 蛋白质组学
        1.4.3 代谢组学
        1.4.4 多组学联合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日本囊对虾零换水养殖试验及生长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全同胞家系的构建及育苗管理
        2.1.2 零换水养殖试验及饲养管理
        2.1.3 水质指标的测定
        2.1.4 生长指标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发育时期育苗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2.2.2 育苗成活率统计
        2.2.3 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情况分析
        2.2.4 零换水养殖模式下日本囊对虾生长规律分析
    2.3 讨论
3 生理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对日本囊对虾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虾及饲养管理
        3.1.2 肝胰腺生理指标的测定
        3.1.3 肠道菌群分析
        3.1.4 体成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消化酶活性比较分析
        3.2.2 三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分析
        3.2.3 肠道菌群分析
        3.2.4 体成分分析
    3.3 讨论
4 转录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虾
        4.1.2 肌肉总RNA提取
        4.1.3 SMRT文库构建和测序
        4.1.4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1.5 SMRT测序数据处理
        4.1.6 功能注释
        4.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8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预测
        4.1.9 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预测
        4.1.10 lncRNA预测
        4.1.11 转录因子分析
        4.1.12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
        4.1.13 Mj14-3-3-like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MRT和NGS测序数据统计
        4.2.2 功能注释
        4.2.3 快速生长组和缓慢生长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与生长相关的通路和基因
        4.2.5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4.2.6 Mj14-3-3-like克隆和表达分析
        4.2.7 SSR预测
        4.2.8 CDS分析
        4.2.9 LncRNA预测
        4.2.10 转录因子分析
    4.3 讨论
5 蛋白质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虾
        5.1.2 iTRAQ技术原理
        5.1.3 iTRAQ实验流程
        5.1.4 qPCR验证
        5.1.5 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克隆与表达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质鉴定及注释
        5.2.2 差异表达蛋白(DEPs)分析
        5.2.3 蛋白质组(DEPs)与转录组(DEGs)联合分析
        5.2.4 qPCR验证
        5.2.5 Mj14-3-3-epsilon-like、MjGPI和MjGPD1克隆与表达分析
        5.2.6 与日本囊对虾生长相关的通路解析
    5.3 讨论
6 代谢组学解析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用虾
        6.1.2 代谢物提取
        6.1.3 上机检测
        6.1.4 数据处理
        6.1.5 差异代谢物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程质控与数据质控
        6.2.2 各分组主成分分析
        6.2.3 差异分组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6.2.4 代谢物鉴定和差异分析
        6.2.5 SG40 vs FG40和SG70 vs FG70差异代谢物比较分析
        6.2.6 差异代谢物检测
    6.3 讨论
7 转录组学解析地膜替代沙底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用虾
        7.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7.1.3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7.1.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富集
        7.1.5 qPCR验证
    7.2 结果和分析
        7.2.1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7.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2.3 qPCR验证
    7.3 讨论
8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凡纳滨对虾几个养殖群体的繁殖相关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凡纳滨对虾繁殖育种概况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1.2 凡纳滨对虾繁殖特征
        1.3 我国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现状
    2.体重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3.生化指标与繁殖性状的研究
        3.1 蛋白质
        3.2 脂肪
        3.3 脂肪酸
        3.4 类胡萝卜素
        3.5 酶活力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群体繁育性状比较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群体间繁殖相关性状的比较
        2.2 不同养殖群体后代发育情况比较
        2.3 不同幼体发育阶段比较研究
        2.4 繁殖性状与幼体发育的关系
        2.5 繁育性状与生产周期内产卵顺序的关系
        2.6 不同养殖群体体重与繁殖性状的关系
    3.讨论
        3.1 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繁殖性状比较研究
        3.2 不同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幼体及仔虾发育差异性分析
        3.3 雌虾产卵次数对繁殖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3.4 雌虾繁殖性状与幼体发育的关系
        3.5 不同养殖群体体重与繁殖性状的关系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生化组分与繁育性能的关系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卵间隔凡纳滨对虾繁殖与生化组分关系
        2.2 不同孵化率受精卵生化组分
        2.3 不同出苗率受精卵生化组分
    3.讨论
        3.1 不同产卵间隔雌虾第1 次所产受精卵生化组分分析
        3.2 不同产卵间隔雌虾卵巢和肝胰腺生化组成分析
        3.3 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间脂肪酸分析
        3.4 不同孵化率受精卵生化组分分析
        3.5 不同出苗率受精卵生化组分分析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现状
        1.2.1 对虾种苗现状
        1.2.2 对虾育苗期病害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水产益生菌概况
        1.3.2 水产养殖常用益生菌
    1.4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研究
        1.4.1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4.2 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
        1.4.3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工厂化育苗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性育苗与样品采集
        2.2.3 幼体肠道菌群DNA提取
        2.2.4 16Sr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
        2.3.2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门
        2.3.3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科
        2.3.4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对虾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演替
        2.4.2 对虾幼体肠道优势菌群结构
    2.5 小结
3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培养基
        3.2.2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3 对虾幼体、海水与饵料
        3.2.4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5 水质分析
        3.2.6 幼体分析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芽孢杆菌对幼体荧光病发病程度影响
        3.3.2 芽孢杆菌对幼体存活影响
        3.3.3 芽孢杆菌对水质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及对水体与虾肠菌群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培养基与细菌培养制备
        4.2.2 对虾育苗与后续养殖试验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处理与水质分析
        4.2.5 水体菌群与肠道菌群DNA提取
        4.2.6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zou8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3.2 zou8对幼体和幼虾生长存活影响
        4.3.3 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4.3.4 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
    4.4 讨论
        4.4.1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4.2 蜡样芽孢杆菌对幼体及后续养殖幼虾影响
        4.4.3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体菌群影响
        4.4.4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肠道菌群影响
    4.5 小结
5 四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微生物制剂
        5.2.2 菌含量检测
        5.2.3 菌种鉴定
        5.2.4 育苗试验和水化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3.1 微生物制剂活菌含量
        5.3.2 菌种鉴定结果
        5.3.3 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影响
        5.3.4 微生物制剂对仔虾生长和存活影响
    5.4 讨论
        5.4.1 水产微生物制剂质量
        5.4.2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对虾育苗水质影响
        5.4.3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幼体和仔虾生长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日本沼虾人工育苗现状
        1.2.1 日本沼虾的发育过程
        1.2.2 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
        1.2.3 水质对日本沼虾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1.3 人工育苗方式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一般过程
    2.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
        2.1.1 培育设施
        2.1.2 抱卵虾选择和布苗
        2.1.3 水质保证
        2.1.4 饵料投喂
        2.1.5 疾病防治
    2.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
        2.2.1 育苗设施
        2.2.2 放养前准备工作
        2.2.3 抱卵虾放养
        2.2.4 饲料及投喂
        2.2.5 水质保证
        2.2.6 日常管理
        2.2.7 疾病防治
第三章 白洋淀两种日本沼虾不同育苗模式的试验对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3.1.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3.1.3 数据采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本沼虾亲虾繁殖力
        3.2.2 各期虾苗的平均体长
        3.2.3 存活率的变化
        3.2.4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3.2.5 水质的变化
        3.2.6 附着物设置对幼虾存活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日本沼虾相对抱卵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3.3.2 日本沼虾两种育苗模式下幼体体长、存活率与出苗率的的变化
        3.3.3 两种育苗模式下水体质量的变化及其对育苗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衡水湖日本沼虾两种不同育苗方式对比
    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4.1.1 育苗场地
        4.1.2 饵料投喂
        4.1.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1.4 疾病预防
    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4.2.1 试验场地
        4.2.2 饵料投喂
        4.2.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2.4 疾病预防
    4.3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两种育苗模式的优化
    5.1 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
        5.1.1 水质的调控
        5.1.2 抱卵虾密度
        5.1.3 饵料
        5.1.4 附着物
    5.2 白洋淀和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2.1 饵料
        5.2.2 水质的调控
        5.2.3 水草
        5.2.4 抱卵虾的密度
    5.3 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3.1 抱卵虾的投放方式
        5.3.2 饵料投喂种类
        5.3.3 饵料投喂次数
    5.4 两种育苗模式的关键技术及优化
        5.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5.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问题
    1.3 生物絮团技术
        1.3.1 生物絮团系统的在工艺上的分类
        1.3.2 生物絮团系统在氮素转化路径上的分类
        1.3.3 生物絮团系统的主要调控因子
    1.4 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运用
        1.4.1 在成虾养殖中的应用
        1.4.2 在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藻菌生物絮团中光照强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养殖设施
        2.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2.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2.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2.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2.1.7 絮团与仔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质的变化
        2.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2.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数
        2.2.4 虾苗与絮团营养组成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光强对藻菌系统育苗水质的影响
        2.3.2 光强对藻菌系统仔虾生长性能与存活率的影响
        2.3.3 光强对藻菌系统仔虾质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TSS浓度对藻菌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养殖设施
        3.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3.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3.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3.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3.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质变化
        3.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3.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总数
    3.3 讨论
        3.3.1 TSS浓度对育苗系统水质的影响
        3.3.2 TSS浓度对仔虾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TSS浓度对仔虾质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投苗密度对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育苗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设施
        4.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4.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4.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4.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4.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质变化
        4.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4.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总数
    4.3 讨论
        4.3.1 投苗密度对系统水质的影响
        4.3.2 投苗密度对仔虾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4.3.3 投苗密度对仔虾质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星虫动物简介
    2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3 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研究
    4 无脊椎动物性腺或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4.1 热休克蛋白基因
        4.2 成熟促进因子MPF
        4.3 卵黄蛋白原
        4.4 皮质颗粒的相关蛋白
        4.5 血凝素/变形细胞聚集因子
        4.6 铁蛋白
    5 转录组学在性腺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及胚胎幼体发育过程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所用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样品制样与观察
    2 结果
        2.1 卵母细胞发育观察
        2.2 胚胎幼体发育观察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
        3.2 光裸星虫胚胎幼体发育
第三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转录组数据过滤
        2.2 Denovo组装和质量评估
        2.3 基因注释
        2.4 基因定量
        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2.6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筛选
    3 讨论
        3.1 转录组基础分析
        3.2 卵母细胞周期界定
        3.3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第四章 光裸星虫定量分析实验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全组织内参筛选
        2.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3 讨论
        3.1 全组织内参筛选
        3.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第五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六章 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的设计
    1 小水体降温系统
    2 微型调频气泵
    3 微粒饲料投料装置
    4 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雌雄鉴别
        1.1.3 生活习性
        1.1.4 繁殖习性
        1.1.5 克氏原螯虾雌虾卵巢发育分期
    1.2 环境因素对甲壳类动物成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1 温度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2 密度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3 光照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2.4 其它环境因素对甲壳类动物生长及其繁育的影响
    1.3 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发展现状
        1.3.1 克氏原螯虾养殖产值、产量与养殖面积
        1.3.2 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
        1.3.3 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养殖条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光照周期和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繁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藻研究概述
        1.1 微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研究概述
        1.2 环境因子和营养盐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研究现状
    2 凡纳滨对虾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概述
        2.1 生态育苗技术在对虾产业中的研究现状
        2.2 影响凡纳滨对虾育苗因素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中核心生物饵料—单细胞藻类的研究
    第1节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盐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温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2节 接种密度、氮、磷、硅、碳和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藻类培养
        1.3 试验设计及计算
        2 结果
        2.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2.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接种密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2 氮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3 磷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4 碳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5 硅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3.6 维生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温度、盐度、密度和饵料对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生态育苗效果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日常管理
        2.4 检测方法
        2.4.1 成活率和变态时间
        2.4.2 水质指标
        2.4.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分析
        3.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3.2.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1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3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1.4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分析
        4.2 不同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水质的影响
    5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10)不同投喂频率和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投喂频率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1.1.1 投喂策略的简介
        1.1.2 投喂频率对生长的影响
        1.1.3 投喂频率对水产动物体组成分的影响
        1.1.4 投喂频率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1.5 投喂频率对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
    1.2 高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在水产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1.2.1 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简介
        1.2.2 EPA和DHA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1.2.3 EPA和DHA对水产动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1.3 亲虾的营养研究进展
        1.3.1 凡纳滨对虾繁殖特征简介
        1.3.2 饵料营养与亲虾繁殖性能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亲虾与实验设计
        2.1.2 养殖管理与交配管理
        2.1.3 孵化管理和幼体培育
        2.1.4 繁殖性能指标的测定
        2.1.5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2.1.6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的投喂频率对亲虾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的投喂频率对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
        2.2.3 不同的投喂频率对亲虾全虾体组成的影响
        2.2.4 不同的投喂频率对亲虾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投喂频率对亲虾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投喂频率对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
        2.3.3 不同投喂频率对亲虾体组成的影响
        2.3.4 不同投喂频率对亲虾肝胰腺消化酶的影响
第三章 饲料中DHA/EPA的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配方与制作
        3.1.2 实验亲虾和养殖管理
        3.1.3 交配管理和幼体培育
        3.1.4 样品采集
        3.1.5 脂肪酸分析和血清中的雌二醇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亲虾生长的影响
        3.2.2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亲虾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的影响
        3.2.3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亲虾产卵效果的影响
        3.2.4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亲虾卵和幼体质量的影响
        3.2.5 饲料脂肪酸特征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
        3.2.6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雌虾血清中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3.2.7 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受精卵脂肪酸组成
        3.2.8 DHA/EPA比例对亲虾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9 DHA/EPA比例对亲虾性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10 DHA/EPA比例对亲虾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DHA/EPA比例对亲虾生长的影响
        3.3.2 饲料DHA/EPA比例对亲虾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的影响
        3.3.3 饲料DHA/EPA比例对产卵效果、卵和幼体质量的影响
        3.3.4 饲料DHA/EPA比例对雌虾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3.3.5 饲料DHA/EPA比例对受精卵和各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凡纳滨对虾不同品系繁育性状的比较分析[J]. 樊云鹏,谭建,栾生,孟宪红,罗坤,隋娟,陈宝龙,曹家旺,孔杰. 中国水产科学, 2021(09)
  • [2]基于多组学分析的日本囊对虾生长调控机制初步研究[D]. 赵吉臣.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3]凡纳滨对虾几个养殖群体的繁殖相关性状分析[D]. 樊云鹏.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D]. 洪居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D]. 李金锦. 河北大学, 2020(08)
  • [6]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D]. 黎爽.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D]. 张家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8]克氏原螯虾室内养殖与繁育生态学研究[D]. 孙珂. 长江大学, 2019(01)
  • [9]国审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桂海1号”生态育苗技术研究[D]. 朱昔恩.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不同投喂频率和饲料中DHA/EPA比例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D]. 汪春玲.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虾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