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复合剪力墙的抗剪行为分析

轻型复合剪力墙的抗剪行为分析

一、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f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s(论文文献综述)

阎武通[1](2021)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拼装桥梁是桥梁工业化建设中一种代表性的桥梁结构形式。节段间接缝的不连续性和体外预应力束的滑移及二阶效应导致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力学性能相较整体现浇桥梁变得更为复杂,二者之间受力行为表现出显着差异。论文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受力状态下的承载机理、数值模型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性能分析问题,构建了考虑箱梁剪力滞效应、体外束滑移和二阶效应以及接缝不连续行为三个力学特性的纤维梁-滑移索单元体系分析模型。在传统纤维梁单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箱梁上下翼缘板翘曲变形自由度,推导建立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箱梁结构纤维梁单元模型;根据体外预应力束的整体协调变形机制,推导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布束形式的体外预应力束滑移索单元模型;针对接缝的不连续力学行为,提出了基于修正混凝土本构模型的接缝单元模拟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单元理论模型在Open Sees平台进行了集成开发,形成了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的体系模型。通过与缩尺试验梁及实桥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分析模型的有效性。(2)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对节段梁结构抗弯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总结了接缝、体内外配束比例及体外束布束形式等关键因素对抗弯承载力、体外束应力增量和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规律。根据极限状态下节段梁结构的变形模式,推导了体外束应力增量与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方程,结合失效截面的平衡方程,建立了体外束极限应力增量和有效高度变化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3)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研究方面,开展了6片试验梁的弯剪加载试验,得到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复合作用下的典型失效模式、变形曲线、承载能力和不同加载阶段下各抗剪分量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剪跨比、接缝和体内外配束比对结构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初步分析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作用下的承载机理。(4)建立了基于软化膜-体外滑移索单元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托ABAQUS软件开发了适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的精细模型:考虑轴-剪复合作用的钢筋混凝土软化膜单元本构—转角软化桁架模型(RASTM-UMAT);考虑体外预应力束滑移和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多节点滑移索单元模型(UEL);以及基于“粘结-库伦摩擦本构”的节段间接缝“等效平缝”模拟方法。利用建立的精细模型对试验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预测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梁的失效模式及主应力分布规律。基于“桁架-拱”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节段梁结构的弯剪承载机理,进而提出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5)在弯剪承载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铁木辛克梁理论在已建立的抗弯性能分析模型中引入剪切变形,推导了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混凝土节段梁柔度法纤维梁单元列式,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积分点截面的柔度法单元接缝模拟方法。基于推导的单元列式进行了单元开发,与已建立的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构成分析体系模型,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弯剪性能分析。利用试验梁对分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分析模型拓展了抗弯性能分析模型的适用范围,对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及抗剪性能均能较好地预测分析。

刘嘉行[2](2020)在《胶合木子结构混凝土巨型结构受力性能与碳排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绿色低碳浪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全生命周期视角重视建筑的低碳性问题。因此,具有“负碳”属性的木材成为许多建筑师青睐的建筑材料。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高层化的发展趋势,高层建筑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国外在高层木结构建筑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若将巨型结构与木结构相结合,则既能满足高层建筑的建造需求,又能解决碳排放过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胶合木子结构混凝土巨型结构新方案,主结构为混凝土巨型结构,巨型层跨度较大、层高较高,其中主梁与柱为巨型梁、巨型柱,巨型层内的次结构采用胶合木结构。为验证此方案的优越性,本文从受力性能与碳排放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从受力性能角度对此结构进行分析。方案1为木结构仅作为荷载施加于巨型结构,方案2为木结构与巨型结构共同工作。通过分析两种方案中的木结构是否与巨型结构共同抵抗荷载作用,探究了此新型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内力;(2)研究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方案2的最大等效位移比方案1仅减少1.18%,最大等效应力仅减少3.95%;方案1与方案2的左中柱最大竖向位移分别为6.5mm与6.2mm,仅相差0.3mm,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26.56MPa与25.60MPa,仅相差0.96MPa。这是由于竖向荷载通过巨型梁与巨型柱向下传递,并没有直接传递给子结构,子结构参与传递竖向荷载的能力非常有限;(3)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方案1与方案2的位移趋势基本一致,方案2的最大等效位移比方案1仅减少4.04%,最大等效应力仅减少1.85%,侧向位移仅减少0.1mm;方案1与方案2的左中柱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6.7mm与6.1mm,仅相差0.6mm,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17.22MPa与16.70MPa,仅相差0.52MPa,说明胶合木子结构是否参与巨型结构的受力对巨型结构影响不大,木结构刚度对巨型结构贡献有限;(4)分析了 EI Centro波、Taft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表明,方案2相比方案1的顶层最大位移减少32%~36%,峰值时刻后两种方案的顶层位移基本一致,木结构参与工作能有效地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另外,方案2相比方案1自振频率增大,方案2的结构刚度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两者前5阶频率相差均在3%以内,随着阶数增加,频率绝对差值增大;(5)从碳排放量的角度验证了此方案优越的环保性能。计算了次结构为胶合木结构与次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方案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6)碳排放量分析表明,与次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方案比较,不考虑建筑运行阶段时,次结构为胶合木结构方案减少碳排放量108.99%,考虑建筑的建造、运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时,减少碳排放量26.16%。

苏颐媛[3](2020)在《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筑产业化持续推进的进程中,装配式体系、集成化体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使得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备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促进了其在城市工程项目的应用。面对城市中青年群体对居住的迫切需求,现有的青年公寓在制度管理方面尚未健全,居住质量得不到完全保障和更新,因此本文提出用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设计建造手段对青年公寓进行系统构建和功能应用方面的探究。轻型钢结构模块具有轻质、灵活、独立的特点,标准化生产和装配式建造能够加快项目工程,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可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可持续性建筑的效果,可以解决城市青年批量化、精细化、优质化的居住需求。本文对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议题中的关键字做出了定义解释,对轻型钢结构模块和建筑体系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阐释,介绍了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体系支撑,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理论、历史发展和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此类建筑的发展阻碍因素和发展优势。对深圳青年群体的居住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发放调研问卷,分析青年群体的居住行为及需求特征,总结具体居住问题以及提出公寓居住空间的设计建议。实地调研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的相关案例,分类解析对比各个案例的模块组合、单元特性、居住空间的特点。深入研究轻型钢结构模块单元和建筑系统构建,结合相关案例、理论和规范对模块的尺寸、构件、功能、组合方式、连接方式进行解析和归纳。从原则性问题、构建逻辑、不同的视角、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用户参与模式等角度提出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模拟设计表现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理念对青年公寓设计的应用,从设计目标、解决设想、选址分析、概念设计探讨设计理念。引入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希望能够为青年群体未来居住模式带来全新的启发。

杨未蓬[4](2020)在《考虑集束度影响的装配式组合梁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c2018jcyj AX0509)的资助下,本文为研究不同集束度(反映钉群集束程度的指标,定义为单个预留孔中栓钉数量/全梁栓钉数量)对预留孔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力学行为的影响,开展了一组5片装配式组合梁加载试验,提出了可精细模拟装配式组合梁界面特征的模拟方法,推导出考虑装配式结构钉群布置和滑移变形特征的装配式组合梁力学理论方程表达式。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组5片具有相同抗剪连接程度的集束钉群装配式组合梁,仅改变集束度以及孔内栓钉布置形式,从组合梁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荷载-滑移曲线和截面应变分布等方面,对比研究组合梁在跨中单点加载时力学性能。(2)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提出一种精细模拟先后浇混凝土界面关系的装配式组合梁有限元模拟方法:采用零厚度内聚力模型与法向硬接触结合模拟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拉压异性本构,通过在后浇板、预制板与钢梁界面间设置不同的摩擦系数模拟了各接触界面连接差异性;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研究了组合梁的钉群间界面剪力传递、混凝土板、钢梁的力学行为和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损伤规律。(3)基于装配式组合梁的钉群布置非连续性和滑移变形连续性特征,假定钢-混凝土界面剪力和界面滑移在预留孔及预制区段具有不同分布函数,依据弹性理论建立了在集中荷载及均布荷载作用下组合梁的滑移变形分布方程;基于分段滑移边界协调条件和群钉效应的刚度折减,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实现了装配式组合梁滑移变形方程的解析求解;据此提出了考虑非线性滑移的钢梁和混凝土板的力学方程。针对某在建50m跨径简支装配式组合梁实桥,基于本文方法研究了抗剪连接程度和集束度变化对装配式组合梁力学行为的影响。

王康建[5](2020)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是一种新颖的薄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独特的手风琴效应、优良的结构特性和显着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两种典型材料的力学优势,克服了当前桥梁工程中面临的传统混凝土桥梁自重大、长期蠕变和下挠问题,实现了桥梁快速减重,是高比强度、轻量化腹板组合梁的典型结构之一,已在国内外桥梁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随着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波形钢腹板组合桥梁发展呈现大跨径、大曲率、宽悬臂、变截面和新工法等新特征。本文通过考虑这些新特征,紧紧围绕着这一新型组合梁的屈曲性能、横向受力和受剪状态,对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由于初曲率效应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结构受力特点与无曲率情形下有一定的差异,传统计算理论不再适用于初曲率情形,本文开展了初曲率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剪切屈曲理论研究;其次,考虑初曲率、腹板刚度及顶板加劲肋的影响,研究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横向性能;最后,提出了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阶段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剪切理论并揭示了内衬混凝土的抗剪作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经典板壳理论,结合波形钢腹板比拟正交异性壳的本构关系、考虑初曲率的几何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和迭代获得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控制微分方程。由于波形钢腹板通常沿纵桥向较为狭长,本文基于狭长壳挠曲面函数,通过变分求极值的方法,借助数学软件进行符号计算,提出了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整体剪切屈曲应力计算公式。为了揭示新型腹板初曲率形成的数学原理,依据波形钢腹板各个板段与曲率半径形成的三角关系,探明了内外波折角和曲率半径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内外波折角和中轴线夹角三者的大小关系,并运用参数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定曲率和变曲率情形下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应力伴随腹板外形尺寸、高厚比、波折面长宽比、波幅高度、曲率半径和内外波折角关键影响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解决了具有初始曲率的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纯剪切屈曲问题。(2)基于Timoshenko理论,研究了不同参数影响下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局部剪切屈曲随着板段宽度比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局部屈曲系数分布范围,并给出了其平均值。基于Lindner和El-Metwally合成理论,给出了不同范围内板段宽长比的合成屈曲公式,提出了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的两阶段不等合成指数及其剪切屈曲设计公式,并提供了不同屈曲模态的判别公式,有效地分离了前人波形钢腹板实验结果的各类屈曲模式,并确认了本文设计曲线的合理性,从而指导初曲率波形钢腹板组合梁腹板设计。(3)考虑初曲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面板的横向弯矩及有效分布宽度变化规律,指出了现有桥梁规范中的横向弯矩系数的不适用性,给出了新的修正公式,并发现了两种不利工况,建议工程实践中应予以关注。(4)依据传统混凝土梁、平钢腹板组合梁和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三种典型梁体的逐步演进的关系,运用腹板等效刚度法,分别建立了三者之间的等效分析模型。通过考虑腹板横向刚度的影响,反映了各类腹板对桥面板约束程度的差异,分别定量地研究了自重和车辆荷载下不同腹板刚度对桥面板横向应力的影响。研究了波高、腹板厚度和板段长度主要波形尺寸和弹性模量对梁体横向刚度的影响,还引入了宽幅桥面板梁体横向性能新的关键影响因素(腹板高度和悬臂板宽度),并提出了有效分布宽度修正系数,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5)基于传统混凝土梁的构造方法和不同顶板形式组合梁的演化关系,确立了带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模型结构形式,针对肋体宽度、高度和间距关键几何参数对带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悬臂板根部横向应力的影响展开了对比研究和参数化分析,指出自重下横向应力分布具有波动效应且与车轮力下的分布状态差异显着,揭示了加劲肋对横向应力的有效降低作用,给出了肋体关键设计参数合理取值范围,从而指导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面板截面尺寸与合理构造尺寸设计。(6)基于大跨径变截面波形钢腹板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模型,确定了梁高和底板厚的抛物线形函数表达式和施工荷载等效关系式,划分了梁体受力区域,明晰了梁体稳定和非稳定区剪应力分布状态,结合异步浇筑两阶段施工模式,研究了无内衬和有内衬混凝土波形钢腹板梁体承剪状态。最后提出了多个集中荷载作用下抛物线形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阶段剪切理论,并据此确认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桥梁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状态存在的抗剪承载力问题,避免了施工阶段的不利情形,为设计阶段提供了合理的建议。此外,本文针对新颖异步浇筑施工法展开了详细阐述,创新性地以波形钢腹板本身兼做施工阶段承重结构,实现了挂篮体系的简支化和工作面的扩大化,大幅节约施工工期和减轻挂篮重量,从而实现施工快速化,推进了桥梁工业化进程。

孔祥刚[6](2018)在《南宁盆地地基—短桩—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短桩基础在南宁盆地的高层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这与南宁盆地特有的地层结构有关,目前,已建成的此类项目多达数百栋,规模总值近千亿,但对于这类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地震反应如何以及整体抗震方面是否有利等重大工程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且鲜有人研究,这主要与地震反应问题的复杂性和分析的难度有关。本文针对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结合ABAQUS软件为平台的数值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共同作用体系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以位于南宁盆地且具有代表意义的某高层住宅楼项目为工程背景,将之成功应用。该研究方法为短桩基础的设计和工程分析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对同类工程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为重大工程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有:(1)系统调研了南宁盆地的地质情况,总结出6种典型的地层组合模式,对南宁盆地各区域的黏土、粉土、圆砾、泥岩等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参数研究,为后续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2)基于数值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共同作用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短桩基础建筑体系的整体性地震反应分析。(3)利用编制的Matlab程序,根据不同的超越概率,拟合出适用于南宁盆地地层条件的人工合成地震波。(4)提出了筛选天然地震波的实用方法,遴选了符合南宁盆地地层条件的天然地震波,并编制了地震波校正程序,对选取的地震波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地震波有效地消除了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的漂移问题。(5)利用Fortran语言编程对ABAQUS软件的接触单元进行了二次开发,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接触单元的有效性。(6)根据南宁盆地地质情况,挑选了最具代表意义的实际工程项目,构建了短桩基础-地基-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三维有限元精细化分析模型,在罕遇双向水平地震条件下,完成了体系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主震方向为结构最不利地震方向,其中考虑的非线性因素为土体材料非线性和桩-土接触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南宁盆地的二元地层组合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不利,短桩基础-地下室-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对抗震是有利的。(7)在罕遇双向水平地震条件下,考虑土体的材料非线性和桩-土接触非线性,分析了桩端土体和地下室侧面土体的参数变化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土的弹性模量对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的影响最为显着;而地下室侧面土体的弹性模量对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和内力反应均有显着影响。(8)在罕遇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研究了短桩-筏板-地下室-高层结构体系对周围土体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由场的地震反应相比,短桩基础-地下室-上部结构体系的存在使得周围土场的地表结点加速度峰值和相对位移峰值都显着减小。(9)罕遇地震条件下,结合本文分析的工程项目,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和短桩基础分别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短桩基础-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良好。

王昆鹏[7](2017)在《密肋复合板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建造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密肋复合板结构是由预制密肋复合墙板、现浇连接构件和楼板组合而成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其中,核心预制构件密肋复合墙板是以截面较小、配筋较少的钢筋混凝土肋柱、肋梁为肋格,内部嵌以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预制而成;现浇连接件主要包括隐形框柱、连接柱和暗梁等部分。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材料构成丰富、连接方式多样、受力关系复杂,因而数值分析逐渐成为准确预测该类结构或构件在地震等往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评估其动力特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的单轴滞回本构模型;基于等效单轴应变理论,开发了砌体、混凝土的平面滞回本构模型;将平面材料模型集成于分层壳单元模型中,并应用于砌体填充墙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空间构件的非线性分析;最后,对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建模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ABAQUS的二次开发接口 VUMAT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的单轴滞回本构模型,并将其与纤维梁单元相结合,同时结合BAC模型(剪力墙宏观梁柱模型),提出了密肋复合墙板纤维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采用纤维模型模拟墙板的外框和肋格,采用BAC模型模拟填充砌体,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2)基于等效单轴应变原理,开发了砌体、混凝土的平面滞回本构模型,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分析平面应力问题时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并将平面模型与纤维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密肋复合墙板纤维-平面分析模型。(3)将平面材料模型集成到分层壳单元模型中,采用分层壳模型对砌体和剪力墙等空间构件进行弹塑性分析。最后,提出了密肋复合板结构纤维-分层壳多尺度分析模型,并对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

贺绍均[8](2016)在《竹质组合柱的工艺及其相似模型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板材的截面组合,将板材连接组成大截面的组合柱,可以实现板材的高效利用。本文将板材截面组合技术应用于以重组竹板材为原料的竹质组合柱,使用Viskon软件设计竹质组合柱,研究了竹质组合柱的工艺,探讨了钉连接导孔的变形、竹钉连接的抗拔和抗剪性能以及重组竹的连接工艺,根据得到的工艺结果制作竹质组合柱,采用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竹质组合柱相似模型的轴心受压性能,结果表明:Viskon作为一款专业的木结构设计软件,在功能上独树一帜,用其进行竹质组合柱设计,确立竹质组合柱的截面形状和构造特点,建立竹质组合柱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输出的料单准确,提高了竹质组合柱设计的专业性和准确度。含水率是影响钉连接导孔变形的关键因素,纤维饱和点是导孔变形的转折点,导孔变形主要由木材干缩湿胀各向异性产生的差异干缩湿胀所引起,与木材干缩湿胀同步。湿胀作用下导孔由圆孔拉伸变形为椭圆孔,椭圆长轴平行于湿胀率较大的方向,且导孔变形与钻孔纹理方向有关。干缩作用下导孔的变形规律与导孔直径无关,而与钻孔纹理方向有关。绝干状态时导孔压缩变形为新椭圆孔,轴向导孔和径向导孔的长短轴方向改变,弦向导孔的长短轴方向不变。相比径切面和弦切面,木构件端面钉连接易受木材干缩湿胀影响。压缩竹钉轴压的极限荷载显着大于重组竹竹钉和普通竹钉,普通竹钉的轴压性能最差。竹钉表面涂胶后钉入能显着提高竹钉连接的抗拔极限荷载,且聚氨酯胶的贡献率近似为白乳胶的三倍;在使用聚氨酯胶的竹钉连接中,重组竹竹钉的抗拔极限荷载显着大于普通竹钉,分别为478N和395N。竹钉连接抗剪是一种延性破坏,破坏前有明显预兆,且竹钉种类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不显着,其值范围为668726N;密实化处理使压缩竹钉的脆性增加,剪切破坏的起始时间先于普通竹钉,而重组竹竹钉韧性降低不明显。M-20齿板成对对称压入重组竹的压入荷载范围为120134kN,其值大小与夹角(齿板主轴和重组竹顺纹)呈负相关,重组竹端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采用聚氨酯胶和重组竹竹钉连接重组竹时,竹钉表面涂胶后钉入的抗拔极限荷载提高146.2%,性能更稳定可靠,但破坏的起始时间先于竹钉连接,表现出一定的脆性;钉胶结合连接(即胶合的同时钉入表面涂胶的竹钉)可充分结合竹钉和胶的特性,使竹钉和胶发挥协同作用,其抗剪极限荷载相比竹钉连接提高近三倍,同时延缓了胶合剪切破坏的起始时间。竹质组合柱的稳定性与截面形状有关,箱形截面的稳定性最好,H形截面的稳定性最差。通过在翼缘的宽度方向两侧增设板件可有效提高H型竹质组合柱的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提高抵抗变形的能力。钉胶结合用于竹质组合柱的连接是比较可靠的,有效保证了竹质组合柱的整体性,使竹质组合柱各部件协同作用。有限元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连接节点是竹质组合柱的薄弱环节以及钉胶结合连接的可靠性。竹质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与截面形状和长细比有关。长细比越大,竹质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越小;当长细比一定时,H型竹质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最小。

夏桂云,曾庆元[9](2015)在《深梁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深梁理论、截面剪切修正系数计算理论、深梁线性与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深梁材料非线性分析、深梁振动理论、深梁稳定理论、箱梁结构分析中弯曲、剪力滞、畸变分析时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计算理论、钢腹板桥梁考虑剪切变形的研究成果、弹性地基深梁、深梁理论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等.提出了杆系结构的静力、振动和稳定分析方法都可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进行重建和重写.

夏桂云,曾庆元[10](2015)在《深梁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综述了深梁理论、截面剪切修正系数计算理论、深梁线性与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深梁材料非线性分析、深梁振动理论、深梁稳定理论、箱梁结构分析中弯曲、剪力滞、畸变分析时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计算理论、钢腹板桥梁考虑剪切变形的研究成果、弹性地基深梁、深梁理论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等.提出了杆系结构的静力、振动和稳定分析方法都可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进行重建和重写.

二、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f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f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s(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历程
        1.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国内应用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1.3.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总体思路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模型
    2.1 概述
    2.2 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纤维梁单元模型研究
        2.2.1 剪力滞效应
        2.2.2 理论模型建立
        2.2.3 单元二次开发
        2.2.4 模型验证
    2.3 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模型研究
        2.3.1 理论模型
        2.3.2 单元开发
        2.3.3 模型验证
    2.4 接缝力学模型
    2.5 体系模型应用
        2.5.1 缩尺模型试验分析
        2.5.2 实桥试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3.1 概述
    3.2 各因素对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3.3 既有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3.4 抗弯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3.4.1 建议计算方法
        3.4.2 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制备
        4.2.3 材性测试
        4.2.4 试验加载方案
        4.2.5 试验量测方案
    4.3 试验结果
        4.3.1 主要试验结果
        4.3.2 试件破坏现象
        4.3.3 结构承载力及变形特征
        4.3.4 混凝土应变
        4.3.5 普通钢筋应变
        4.3.6 预应力束应力变化
    4.4 试验分析
        4.4.1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4.2 各组份抗剪贡献分析
        4.4.3 规范中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弯剪复合作用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承载机理分析
    5.1 概述
    5.2 弯剪复合作用下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
        5.2.1 分析模型框架
        5.2.2 钢筋混凝土结构轴-剪复合作用下的本构模型
        5.2.3 考虑滑移效应的预应力束单元开发
        5.2.4 键齿接缝简化模拟方法
        5.2.5 加载控制方法
    5.3 试验梁失效分析
    5.4 基于桁架-拱理论的节段梁结构承载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分析模型
    6.1 概述
    6.2 考虑弯剪相互作用的节段梁单元模型
        6.2.1 单元力学特性需求分析
        6.2.2 单元理论模型
        6.2.3 节段间接缝的等效模拟方法
        6.2.4 单元状态的迭代计算
        6.2.5 纤维的材料本构模型
        6.2.6 纤维截面剪应变不均匀分布的计算方法
    6.3 计算程序的设计及开发
    6.4 模型验证与应用
        6.4.1 混合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4.2 全体外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胶合木子结构混凝土巨型结构受力性能与碳排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碳排放建设现状
        1.1.2 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1.1.3 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合理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巨型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1.2.2 木结构建筑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1.2.3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碳排放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案例及有限元建模
    2.1 木结构填充的巨型结构案例
        2.1.1 巨型结构尺寸的拟定
        2.1.2 胶合木结构尺寸的拟定
    2.2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有限元分析思路
        2.2.1 内力分析手段
        2.2.2 ABAQUS软件简介
    2.3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计算参数分析
        2.3.2 混凝土主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
        2.3.3 胶合木子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
        2.3.4 巨型结构有限元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荷载工况分析
    3.3 巨型结构在竖向荷载下应力与变形分析
        3.3.1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分析
        3.3.2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分析
    3.4 巨型结构在水平荷载下应力与变形分析
        3.4.1 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分析
        3.4.2 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分析
    3.5 巨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3.5.1 分析方法
        3.5.2 时程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两类结构体系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4.1 计算基础
    4.2 计算过程及结果
        4.2.1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2.2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2.3 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2.4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2.5 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3 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化促进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
        1.1.2 青年公寓的兴起
    1.2 选题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内外研究成果
        1.3.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外研究成果
        1.3.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内研究成果
    1.4 研究重点与方法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状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模块与轻型钢结构模块
        2.1.2 模块化青年公寓
        2.1.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
    2.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的体系支撑
        2.2.1 集成化生产
        2.2.2 装配式建造
    2.3 国外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实践
        2.3.1 国外对于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的实践
        2.3.2 国外对于青年公寓建筑的实践
        2.3.3 国外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相关案例分析
        2.3.4 国外案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2.4 国内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实践
        2.4.1 国内对于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的实践
        2.4.2 国内对于青年公寓建筑的实践
        2.4.3 国内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相关案例分析
        2.4.4 国内案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2.5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分析
        2.5.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发展的阻碍因素
        2.5.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在国内的发展优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及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相关实例调研
    3.1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现状调研
        3.1.1 深圳青年居住访问调研
        3.1.2 深圳青年居住问卷调研及分析
    3.2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行为和需求研究
        3.2.1 青年群体居住行为分析
        3.2.2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分析
    3.3 深圳青年居住问题总结
    3.4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设计建议
    3.5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现状研究
        3.5.1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相关实例分析
        3.5.2 深圳实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3.5.3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现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模块单元研究及系统建立
    4.1 青年公寓空间的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模数研究
        4.1.1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模块空间
        4.1.2 模数制和模数协调
        4.1.3 运输条件限制
    4.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构件模块设计
        4.2.1 轻型钢结构模块墙体
        4.2.2 轻型钢结构模块楼板
        4.2.3 轻型钢结构模块顶板
        4.2.4 轻型钢结构模块屋面
        4.2.5 轻型钢结构模块设备管线
    4.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功能模块设计
        4.3.1 卫浴空间模块化设计
        4.3.2 厨房空间模块化设计
        4.3.3 居住空间模块化设计
        4.3.4 共享空间模块化设计
    4.4 轻型钢结构模块青年公寓的模块系统建立
        4.4.1 轻型钢结构模块组合类型
        4.4.2 轻型钢结构模块连接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
    5.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基本原则
    5.2 基本模快的建立与系统化组织
    5.3 人居需求的模块系统设计
    5.4 空间灵活可变性的模块系统设计
    5.5 视觉效果的模块系统设计
    5.6 地域适应性的模块系统设计
    5.7 信息化技术下的模块系统设计
    5.8 用户参与式的模块系统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设计——轻型钢结构模块化体系下的青年公寓设计“巧盒青年家”
    6.1 模拟设计目标
    6.2 解决设想
    6.3 模拟设计选址分析
    6.4“巧盒青年家”青年公寓概念设计
        6.4.1 概念提出
        6.4.2 空间网格化设计
        6.4.3 模数确定
        6.4.4 户型设计
        6.4.5 组团形式
        6.4.6 功能分区
        6.4.7 居室模块
        6.4.8 共享模块
        6.4.9 模块单元
        6.4.10 构造节点
        6.4.11 管线空间
        6.4.12 用户参与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未来青年群体居住模式预测
        7.2.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1 深圳青年人居住现状调研问卷
致谢

(4)考虑集束度影响的装配式组合梁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混组合梁的特点及其发展
        1.1.1 钢-混组合梁的特点
        1.1.2 钢-混组合梁的发展
    1.2 装配式钢-混组合梁概述
    1.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1 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1.3.2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连接性能研究
        1.3.3 已有装配式组合梁模拟方法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考虑集束度影响的装配式组合梁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2 应变式结构断面错动测试装置
        2.2.3 测点布置与测试方法
        2.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试件破坏形态
        2.3.2 组合梁承载力
        2.3.3 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
        2.3.4 组合梁延性
        2.3.5 组合梁荷载-滑移曲线
        2.3.6 组合梁截面应变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集束度影响的装配式组合梁建模方法及数值分析
    3.1 装配式组合梁的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模拟
        3.1.1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的已有模拟方法分析
        3.1.2 基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CZM)的本构关系
        3.1.3 基于零厚度CZM的先后浇混凝土界面模拟方法
    3.2 装配式组合梁的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材料的定义
        3.2.2 栓钉的模拟方法
        3.2.3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3.2.4 各构件接触界面的模拟总述
        3.2.5 边界条件及加载条件
    3.3 数值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3.1 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
        3.3.2 滑移沿半跨梁长分布曲线
        3.3.3 组合梁荷载-滑移曲线
        3.3.4 混凝土板破坏形态
    3.4 集束钉群装配式组合梁的受力分析
        3.4.1 钢-混凝土界面受力全过程分析
        3.4.2 栓钉群受力全过程分析
        3.4.3 混凝土板受力全过程分析
        3.4.4 先后浇混凝土界面受力行为分析
    3.5 集束度对装配式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3.5.1 荷载-位移曲线
        3.5.2 钢-混凝土界面滑移性能
        3.5.3 混凝土板受力行为
        3.5.4 钢梁受力行为
        3.5.5 集束度影响分析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非连续剪力连接的装配式组合梁计算方法探讨
    4.1 已有界面滑移理论计算方法
    4.2 考虑非连续性集束钉群布置的装配式组合梁滑移分析方法
        4.2.1 基本假定的提出及论证
        4.2.2 集中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组合梁界面滑移计算公式
        4.2.3 均布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组合梁界面滑移计算公式
    4.3 考虑非线性滑移的装配式组合梁内力及变形方程
        4.3.1 装配式组合梁内力方程
        4.3.2 装配式组合梁变形方程
    4.4 计算公式的应用验证
        4.4.0 在集中荷载作用和均布荷载作用下求解思路
        4.4.1 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4.4.2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4.5 装配式组合梁实桥应用分析
        4.5.1 工程背景
        4.5.2 组合梁计算模型参数
        4.5.3 不同抗剪连接程度的影响
        4.5.4 不同集束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屈曲研究现状
        1.2.2 传统混凝土箱梁横向性能研究现状
        1.2.3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横向性能研究
        1.2.4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承剪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整体弹性剪切屈曲的理论研究
    2.1 基本方程
    2.2 控制微分方程的推导
    2.3 问题的提出
    2.4 控制微分方程求解
        2.4.1 位移模式及伽辽金法
        2.4.2 函数极值
    2.5 数值研究与比较
        2.5.1 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2.5.2 单元几何尺寸与网格划分
        2.5.3 荷载及边界条件
        2.5.4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尺寸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2.5.5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角度、尺寸之间的关系
        2.5.6 参数化分析与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及设计强度研究
    3.1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模式
    3.2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局部剪切屈曲
        3.2.1 局部屈曲公式
        3.2.2 局部屈曲的数值模型
        3.2.3 局部屈曲的参数化分析
    3.3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整体剪切屈曲微分方程
    3.4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的合成剪切屈曲
        3.4.1 合成屈曲公式
        3.4.2 有限元模型
        3.4.3 模态分析
    3.5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设计强度的提出
        3.5.1 两阶段合成公式的推导
        3.5.2 合成剪切屈曲设计
        3.5.3 局部屈曲设计
    3.6 与前人实验或文献的比较
        3.6.1 退化的合成屈曲模型
        3.6.2 不同屈曲模式的分离方法
        3.6.3 退化的设计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桥面板横向力学性能研究
    4.1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横向性能理论
        4.1.1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横向内力
        4.1.2 有效分布宽度
    4.2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计算模型及工况
        4.2.1 计算模型
        4.2.2 荷载工况及计算路径
    4.3 有限元数值模型与结果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桥面板单位宽度横向弯矩分布规律
        4.3.3 桥面板横向弯矩及有效分布宽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不同腹板箱梁的演化关系
        5.1.1 传统平钢腹板箱梁
        5.1.2 改进型钢腹板箱梁
        5.1.3 等效混凝土腹板箱梁
    5.2 计算模型
        5.2.1 模型参数
        5.2.2 有限元模型
        5.2.3 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5.2.4 模型分析的提取位置
    5.3 不同腹板箱梁的横向性能比较
        5.3.1 车辆荷载作用
        5.3.2 重力作用
    5.4 普通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的关键影响参数分析
        5.4.1 悬臂处横向峰值应力与竖向挠度(Points B and C)
        5.4.2 横向跨中峰值横向应力与竖向挠度(Point A)
    5.5 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新的影响因数分析
        5.5.1 中跨横向悬臂处
        5.5.2 中跨横向跨中
    5.6 有限元模型的理论验证
        5.6.1 悬臂端集中力引起的内力
        5.6.2 跨中集中力产生的内力
    5.7 波形钢腹板箱梁刚度公式的提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肋波形钢腹板箱梁悬臂板的横向性能分析
    6.1 不同顶板箱梁的演化关系
    6.2 计算模型的建立
        6.2.1 箱梁模型参数
        6.2.2 有限元空间模型
        6.2.3 梁体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6.2.4 箱梁模型分析的提取位置
    6.3 有无肋体对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的对比性分析
    6.4 肋体关键几何参数的范围分布
    6.5 车轮力作用下带肋箱梁的关键影响参数分析
        6.5.1 肋体宽度
        6.5.2 肋体高度
        6.5.3 肋体间距
    6.6 恒载作用下带肋箱梁的横向性能参数分析
        6.6.1 肋宽
        6.6.2 肋高
        6.6.3 肋间距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波形钢腹板变截面箱梁异步浇筑施工剪切性能分析
    7.1 新型挂篮
        7.1.1 传统挂篮存在的主要问题
        7.1.2 新型挂篮施工技术的提出
        7.1.3 新型挂篮的构造形式
    7.2 工艺特点
        7.2.1 腹板承重
        7.2.2 挂篮的轻量化
        7.2.3 挂篮受力体系的转变
        7.2.4 工作面的扩展
        7.2.5 节段周期的缩短
    7.3 工艺材料用量
    7.4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最大悬臂状态异步浇筑计算模型
        7.4.1 几何模型
        7.4.2 数值模型
        7.4.3 边界及荷载布设
        7.4.4 分析内容
    7.5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异步施工荷载工况
        7.5.1 自重及挂篮荷载作用
        7.5.2 异步浇筑
    7.6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悬臂处变形及屈曲分析
        7.6.1 梁体自由端节段变形
        7.6.2 梁体自由端节段受力区域划分
    7.7 较大内衬混凝土厚度对抗剪的影响
        7.7.1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600 mm)
        7.7.2 顶底板混凝土异步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600 mm)
    7.8 较小内衬混凝土厚度对抗剪的影响
        7.8.1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200 mm)
        7.8.2 顶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200 mm)
    7.9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悬臂梁剪切理论与对比
        7.9.1 最大悬臂端多个集中力作用下的剪切理论
        7.9.2 挂篮荷载作用下的剪切理论
        7.9.3 挂篮荷载作用下的变截面悬臂梁腹板剪应力准确度分析
    7.10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南宁盆地地基—短桩—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短桩基础相关研究现状
    1.3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1.4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1.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6.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南宁盆地的地层组合模式及岩土参数研究
    2.1 引言
    2.2 地层概况及构造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工程地质分区
        2.3.1 中部侵蚀堆积阶地大区
        2.3.2 盆地东部丘陵大区
        2.3.3 东南部岩溶大区
        2.3.4 西南部丘陵大区
        2.3.5 北部低山丘陵大区
    2.4 南宁盆地各分区岩土体工程性质统计
        2.4.1 黏性土
        2.4.2 粉土
        2.4.3 红黏土
        2.4.4 圆砾
        2.4.5 泥岩
    2.5 南宁盆地地层组合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桩基础-地基-上部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
        3.2.1 上部结构的影响
        3.2.2 桩基础刚度的影响
        3.2.3 地基的影响
        3.2.4 桩基础-土体接触的影响
    3.3 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的动力分析方法
        3.3.1 子结构分析法
        3.3.2 整体分析法
        3.3.3 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BAQUS软件平台的动力有限元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弹-塑性模型理论
        4.2.1 屈服准则
        4.2.2 硬化准则
        4.2.3 流动准则
        4.2.4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本构关系
    4.3 土体和结构的本构模型
        4.3.1 土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4.3.2 结构的弹性本构模型
    4.4 场地土边界的模拟方法
        4.4.1 粘滞边界
        4.4.2 有限元与无限元组合法
        4.4.3 自由边界
    4.5 动力平衡方程的积分方法及其稳定积分的时间步长
        4.5.1 Newmark隐式积分法
        4.5.2 显式积分法
    4.6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理论
        4.6.1 接触面的力学行为
        4.6.2 ABAQUS软件中动力接触问题的算法原理
        4.6.3 三维接触模型的本构关系
        4.6.4 接触单元刚度矩阵
    4.7 动力方程中的阻尼计算
    4.8 初始地应力的影响
        4.8.1 简单算例
        4.8.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地震波的选取和人工波的合成
    5.1 引言
    5.2 动力时程分析中天然地震波的选取
        5.2.1 地震波选取的基本原则
        5.2.2 地震波的校正
        5.2.3 天然地震波的调整
        5.2.4 时程曲线反应谱的比对分析与初选波
        5.2.5 地震波的选取数量及输入方式
        5.2.6 地震波输入方向的确定
    5.3 人工模拟地震波的合成
        5.3.1 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基本原理
        5.3.2 程序合成人工波的设计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共同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6.1 引言
    6.2 有限元分析模型
        6.2.1 土体材料非线性模拟及分析单元
        6.2.2 钢筋混凝土材料模拟及分析单元
        6.2.3 自由边界模拟
        6.2.4 阻尼设置
        6.2.5 接触非线性模拟
    6.3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方式
    6.4 基于共同作用的建筑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步骤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短桩基础-地基-高层结构共同作用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工程应用
    7.1 引言
    7.2 工程概况
    7.3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7.3.1 基本设定
        7.3.2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取
        7.3.3 地上结构与地下室之间连接处理
        7.3.4 土体材料非线性的模拟
        7.3.5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模拟
        7.3.6 短桩基础、筏板、地下室外墙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非线性模拟
    7.4 模态分析
        7.4.1 整体建模
        7.4.2 模态分析
    7.5 输入地震波
        7.5.1 标准反应谱与初选波
        7.5.2 终选天然波
        7.5.3 人工波
        7.5.4 持时调整
        7.5.5 地震波输入方向的确定
    7.6 自由场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
        7.6.1 引言
        7.6.2 阻尼的设定
        7.6.3 不同地震动输入的影响
    7.7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地下结构部分)
        7.7.1 地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7.7.2 地下结构的位移反应分析
        7.7.3 地下结构的内力反应分析
    7.8 高层结构-短桩基础-地基体系非线性水平地震反应分析(上部结构部分)
        7.8.1 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分析
        7.8.2 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分析
        7.8.3 上部结构的内力反应分析
    7.9 影响因素分析
        7.9.1 桩端持力层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7.9.2 地下室侧面土体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7.9.3 短桩-筏板-地下室-高层结构体系对周围土体地震反应的影响
    7.10 抗震性能分析
        7.10.1 上部结构位移反应评估
        7.10.2 桩顶位移反应评估
        7.10.3 桩身抗拉裂性能评估
        7.10.4 桩身抗剪切性能评估
    7.11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密肋复合板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模型
        1.2.1 层模型
        1.2.2 杆系模型
        1.2.3 实体模型
        1.2.4 多尺度模型
    1.3 砌体墙非线性分析模型
        1.3.1 实体模型
        1.3.2 等效斜压杆模型
    1.4 连接关系
        1.4.1 绑定(Tie)
        1.4.2 嵌入(Embedded)
        1.4.3 连接杆单元(Link)
        1.4.4 粘结滑移单元(Cohesive)
    1.5 本文主要工作
2 密肋复合墙板纤维模型
    2.1 引言
    2.2 ABAQUS及其开发环境
        2.2.1 ABAQUS/Explicit介绍
        2.2.2 ABAQUS二次开发
    2.3 钢筋/混凝土单轴滞回本构
        2.3.1 钢筋单轴滞回本构模型及其二次开发
        2.3.2 混凝土单轴滞回本构模型及其二次开发
    2.4 实例验证
        2.4.1 框架柱
        2.4.2 密肋复合墙板
    2.5 本章小结
3 密肋复合墙板纤维-平面模型
    3.1 引言
    3.2 等效单轴应变理论
        3.2.1 基本假定
        3.2.2 平面模型
    3.3 砌体单轴本构模型及其加卸载规则
        3.3.1 砌体单轴压/拉骨架曲线及其加卸载规则
        3.3.2 剪切骨架曲线及其滞回规则
    3.4 算例与应用
        3.4.1 砌体剪力墙
        3.4.2 密肋复合墙板框格单元
        3.4.3 密肋复合墙板
    3.5 本章小结
4 密肋复合板结构纤维-分层壳模型
    4.1 分层壳模型
    4.2 密肋复合板整体结构试验的数值模拟
        4.2.1 试验简介
        4.2.2 纤维-分层壳模型
        4.2.3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竹质组合柱的工艺及其相似模型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现代竹结构建筑的发展及前景
        1.1.2 竹木柱的轴心受压研究进展
        1.1.2.1 木柱的轴心受压研究
        1.1.2.2 组合柱的轴心受压研究
        1.1.2.3 竹柱的轴心受压研究
        1.1.3 重组竹开发利用的研究
        1.1.4 木结构钉连接的研究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思路
    1.4 课题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基于Viskon软件的竹质组合柱设计
    2.1 Viskon在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2 基于Viskon的竹质组合柱截面设计与三维建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质组合柱部件的连接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干缩湿胀作用下钉连接导孔的变形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试验材料
        3.1.1.2 试验设备
        3.1.1.3 试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干缩湿胀特性
        3.1.2.2 钻孔纹理方向对导孔湿胀变形的影响
        3.1.2.3 导孔干缩变形规律
        3.1.2.4 钻孔纹理方向对导孔干缩变形的影响
        3.1.3 小结
    3.2 不同条件下竹钉的连接性能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试验材料
        3.2.1.2 试验设备
        3.2.1.3 试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竹钉种类对竹钉轴压性能的影响
        3.2.2.2 竹钉种类和连接形式对钉连接抗拔性能的影响
        3.2.2.3 竹钉种类对钉连接抗剪性能的影响
        3.2.3 小结
    3.3 重组竹的连接工艺及性能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试验材料
        3.3.1.2 试验设备
        3.3.1.3 试验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压入形态与压入荷载
        3.3.2.2 连接形式对抗拉拔性能的影响
        3.3.2.3 连接形式对抗剪切性能的影响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质组合柱相似模型的力学行为分析
    4.1 相似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4.1.1 模型试验与相似模型
        4.1.2 相似模型设计程序
    4.2 竹质组合柱相似模型的轴心受压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材料
        4.2.1.2 试验设备
        4.2.1.3 相似模型的相似条件确定及模型制作
        4.2.1.4 相似模型的稳定可靠性分析
        4.2.1.5 相似模型的轴压试验
        4.2.1.6 有限元ANSYS模拟解析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稳定可靠性
        4.2.2.2 破坏形态
        4.2.2.3 荷载-位移曲线
        4.2.2.4 荷载-应变关系
        4.2.2.5 极限承载力与应力应变云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四、Shear-Resistant Behavior Analysis of Light Composite Shear Walls(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D]. 阎武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2]胶合木子结构混凝土巨型结构受力性能与碳排放分析[D]. 刘嘉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D]. 苏颐媛. 深圳大学, 2020(02)
  • [4]考虑集束度影响的装配式组合梁力学行为研究[D]. 杨未蓬.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 王康建. 东南大学, 2020
  • [6]南宁盆地地基—短桩—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D]. 孔祥刚. 广西大学, 2018(12)
  • [7]密肋复合板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研究[D]. 王昆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8]竹质组合柱的工艺及其相似模型力学行为研究[D]. 贺绍均.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9]深梁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A]. 夏桂云,曾庆元. 第七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力学与实践专刊, 2015
  • [10]深梁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J]. 夏桂云,曾庆元. 力学与实践, 2015(03)

标签:;  ;  ;  ;  ;  

轻型复合剪力墙的抗剪行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