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能不能说成“毛”(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1](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自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重点研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推进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根落地,必将成为重要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的即时反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自主性、思考力和其他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生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也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调控课堂。换而言之,课堂即时评价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学生需要形成良好习惯的小学时期。本文通过对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在用核心素养视角审视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基于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笔者经过近四个月的实习和课堂观察,在对三、四、五、六年级近300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位教师及10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得到了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这一话题的大量反馈。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的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研究需要,笔者界定了本文中的核心素养、课堂即时评价、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等相关概念,分析了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可能性、核心素养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可行性和理论支撑。第二章笔者主要依据调查资料,对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笔者主要根据调查前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当前武汉市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G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方面,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较浅、对课堂即时评价的的主体认识有偏差、课堂即时评价的内容偏重知识信息忽视了其他方面、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学生方面,成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不强、学生的复杂性引起的课堂即时评价的不均衡。客观条件方面,学校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任务重担下出现被迫无视评价的现象等。基于上述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在第四章提出以下几项改进建议:教师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理论基础;转变评价理念,形成对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正确认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发展性评价;锤炼教学机智,提升评价艺术。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成为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客观条件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监督和指导;学校为教师适当减负等。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的问题,目前还饱受争议,笔者希望本研究的观点能对核心素养理论在教学实践的推进有所帮助。
何亩文,李慧玲,徐旺,李闯[2](2018)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节"形概念"课。在本内容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了四边形,能识别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本单元中还认识了"平行"与"垂直"这两个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这些知识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周云[3](2018)在《顺学而导促进自主学习——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学生能自学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做什么?忽视学情,按照自己的设计走一遍,还是重视学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本文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谈如何顺学而导,促进学生自主地学。
贾凯锋[4](2017)在《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模范典型,他们或是被人民和历史所铭记,或是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亦或是深刻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模范典型,他也树立了大量为人所熟悉的模范典型。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其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以挖掘和弘扬模范典型精神为目的,以探索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价值取向。分析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的营养下,在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启发中,在不断自我提高和锻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逐步建构起树立模范典型的思想。毛泽东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困难时期亦或是在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更大的胜利时刻,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模范典型,如苏维埃时期形成的兴国县模范典型,如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等模范典型集体和以白求恩、张思德为代表的模范典型个人,如在解放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以刘胡兰、江姐为代表的模范典型个人,再如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大寨精神等模范典型集体和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陈永贵等为代表的模范典型个人,以及在毛泽东模范典型思想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如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以沈浩、郭明义等为代表的模范典型集体和个人,这些模范典型集体和个人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这种模范典型精神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同样也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更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研究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新时期我们模范典型的树立和教育工作,而且还可以更好的让广大中华儿女继承和弘扬模范典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积极投身“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事业中去。
斯霞[5](2017)在《《李闯王渡黄河》教学实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传说故事《李闯王渡黄河》。现在我简单地给你们介绍一下李闯王。李闯王本名李自成,是明朝末年陕西米脂县人。他小时候家里很贫穷,给地主放羊,是个放羊娃,受尽了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后来他参加了农民起义,成为农民军的领袖,大家都叫他李闯王。李闯王带领农民军转战南北,为民除害,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因此,老百姓都很爱戴他。课题上这个"渡"字是什么意思?
陈柯燃[6](2015)在《基于数学思考的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以八年级几何证明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数学思考的相关的研究之上,对于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考进行了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确定了几何证明教学中的数学思考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基础通过几何知识的再创造来发展能力的一个过程,确定了数学思考具有创造性、二重性、可逆性、层次性等特点。学生在几何证明学习中进行数学思考能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行为,例如能将现实问题与几何问题进行互相转化、能够对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法、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或者进行交流、能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为了调查八年级学生在几何证明教学中数学思考发展的情况,笔者在两所中学中进行听课和调查,发现中学几何证明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存在障碍,主要表现有:教学中没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没有设置线索明显的问题;在教学中没有将习题有效的利用起来通过对教学中学生数学思考存在障碍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几何证明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主要可以用过以下几条策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习题等资源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通过设计良好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推理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学中通过鼓励的态度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邢皓[7](2015)在《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容易被教师们忽视-那就是课堂结尾环节。结尾设计的有效程度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然而教师却不注重结尾设计,特别是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师对结尾的忽视尤为明显。课堂结尾的设计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的结尾设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教学手段。笔者基于对特级教师的案例分析,找出体现结尾有效性的指标,然后再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师们课堂结尾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出提升结尾有效性的新策略。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结尾的设计是否有效与教师、学生与结尾内容这几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要让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尾有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结尾观念,提升结尾意识;结尾的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有趣并带有一定的难度,保证学生高效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从课堂数学学习延伸至课外;教师们在结尾处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结尾活动,设计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结尾情境。研究整个课堂结尾的有效性,设计出有效的课堂结尾,让好的教学在精彩中开始,在完美中结束,发挥结尾的有效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杨俊文[8](2014)在《那些个黄昏与黎明(一)》文中研究指明光棍廉队长扛着一把木杆光得发亮的锄头,与赶着三头牛的老高头儿,在村头的一棵早已枯死的老榆树下打了个照面。俩人的目光只是瞬间对视了一下,什么也没说,便各自低头走开了。平日,他俩对碾子沟大队里的人总是有话说的,而彼此若是碰到一起,倒像是一对陌生人,木讷得没有了言语。他俩应该有话说的,说出的话,味道也该是同样的苦涩。他俩相见而且不止一次地相见,却又随之立刻躲闪开来,显然是彼此惧怕触碰到自己难言的痛处。廉队长的左脚有残疾,前脚掌与脚背呈90度角,走起路来,屁股的左侧似乎有
戴荣木[9](2013)在《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牟方磊[10](2013)在《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本体论”是李泽厚近20年来思想的重心所在,也是李泽厚近30年思想活动的主线之一:一方面,它是李泽厚“主体性”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另方面,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它则开启出了新的问题域。李泽厚虽然在着作中反复言及“情本体”,但并未做系统集中的理论阐发,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成果亦尚嫌不足,这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梳理“情本体论”的发展线索、把握其理论体系、挖掘其思想内涵、阐发其现实与理论意义便很有必要。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意义”、“现有研究成果述评”和“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中西历史上的‘本体’与‘情感论’”包括两大内容:第一,对中西历史上“本体”概念之含义进行辨析,同时参照李泽厚的具体文本,讨论李泽厚对“本体”概念的使用情况与具体理解。第二,从历时角度梳理中西“情感论”的发展状况。第二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形成”,结合李泽厚的实际文本,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考察了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具体形成过程。本章分三部分:第一,考察李泽厚早期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情感论”。第二,讨论李泽厚“主体性”学说中的“心理情感形式问题。第三,梳理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提出、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与线索。第三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内涵”,包括三部分:第一,整体观照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整体构架中定位“情本体论”。第二,阐释“情本体论”的具体内涵。“情本体论”包含“情本体的人性哲学”和“情本体的人生哲学”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立论基础。第三,讨论李泽厚对历史上诸多本体论的批判。第四章“‘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展开”,包括两部分:第一,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情本体论”进行多角度观照与阐释。“情本体论”包含人性、人格、人情三层面,哲学人类学关涉“人性”问题,人格心理学关涉“人格”问题,美学关涉“人情”问题。第二,讨论“情本体论”的实践展开。李泽厚从“情本体论”中引伸出“宗教哲学”(即“情本体的内推”)和“政治哲学”(即“情本体的外推”)两种走向。第五章“‘情本体’与Being的对接”,包括三部分:第一,考察李泽厚以“情本体”填充海德格尔Being的“对接论”的具体提出过程。第二,阐述李泽厚“对接论”的具体内涵。第三,对“对接论”作具体分析与评价,并且提出自己关于“情本体”与Being对接的看法。第六章“‘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包括两部分:第一,“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体现为“情本体论”能为处于散文生活状态中的现代人标画出一种理想而可行的生存方式。第二,“情本体论”的理论意义,体现为“情本体论”为现代中西文化之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内容。
二、“角”能不能说成“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能不能说成“毛”(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成为趋势 |
(二)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
(三)相关研究的缺失 |
(四)个人对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兴趣 |
二、研究目的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相关理论探索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课堂即时评价 |
(三)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 |
二、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分析 |
(一)科学精神与数学“科学严谨”的特征相契合 |
(二)学会学习是学好数学的目标和内在要求 |
(三)健康生活与数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目标相符合 |
(四)数学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三、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已发展为趋势 |
(二)课堂即时评价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
四、核心素养研究课堂即时评价的理论支撑 |
(一)认知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特点及意义 |
第二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调查过程及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四)访谈的设计 |
二、调查结果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二)访谈调查结果 |
(三)观察记录 |
三、对调查结果的现状分析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现状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较浅 |
(二)教师对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体认识有偏差 |
(三)课堂即时评价的内容偏重知识信息忽视了其他方面 |
(四)部分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 |
二、学生方面 |
(一)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意识不强 |
(二)学生的复杂性引起的课堂即时评价的不均衡 |
三、客观条件方面 |
(一)学校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
(二)教学任务重担下出现的被迫无视评价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改进建议 |
一、教师方面 |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理论基础 |
(二)转变评价理念,形成对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正确认识 |
(三)注重学习过程,形成发展性评价 |
(四)锤炼教学机智,提升评价艺术 |
二、学生方面 |
(一)加强学生成为课堂即时评价主体的意识 |
(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三、客观条件方面 |
(一)学校加强对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监督和指导 |
(二)学校为教师适当减负 |
结论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3)顺学而导促进自主学习——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 |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三、顺学而导, 突破难点 |
四、回顾反思, 自主归纳 |
(4)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深厚的模范典型传统文化 |
(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三)湖湘文化 |
三、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一)湖南近代以来着名历史人物的影响 |
(二)各位名师的言传身教 |
(三)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
(四)毛泽东个人的自觉实践 |
第三章 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模范典型的含义及其特点 |
(一)模范典型的含义 |
(二)模范典型的特点 |
二、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主要观点 |
(一)调查总结,动员群众支援苏维埃建设 |
(二)凝聚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三)不懈进取,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 |
(四)鼓足干劲,激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
三、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主要体现 |
(一)苏维埃时期毛泽东树立的模范典型以兴国县为例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树立的主要模范典型 |
(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树立的模范典型以刘胡兰为例 |
(四)建国以后毛泽东树立的主要模范典型 |
第四章 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历史作用 |
一、团结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 |
二、改进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
三、开创了树立模范典型的工作方法 |
第五章 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指导和推进我国当前的模范典型工作 |
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素材 |
三、有益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基于数学思考的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以八年级几何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思考的相关研究 |
2.1.1 数学思考的理论研究 |
2.1.2 数学思考的实践研究 |
2.2 几何证明的相关研究 |
2.2.1 几何证明的定义研究 |
2.2.2 几何证明的方法研究 |
2.2.3 几何证明的教学研究 |
3 几何证明教学中的数学思考 |
3.1 几何证明教学中的数学思考的概念 |
3.2 几何证明教学中的数学思考的表现 |
4 几何证明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考的分析 |
4.1 一堂几何证明课的教学实录 |
4.2 几何证明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情景 |
4.2.2 教师没有设置线索明显的问题 |
4.2.3 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
4.2.4 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习题 |
5 几何证明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发展的教学策略 |
5.1 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5.2 设计合理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5.3 正确运用推理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5.4 以鼓励的态度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5.5 利用习题变式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
6 基于数学思考的几何证明教学案例设计 |
6.1 选此案例的缘由 |
6.2 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
7 结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课堂结尾的研究 |
2.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研究 |
3.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有效性研究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 课堂结尾 |
2.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 |
3.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有效性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课堂观察法 |
3. 案例分析法 |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的有效性:基于特级教师的案例分析 |
(一) 特级教师教学分析 |
1. 特级教师重视结尾 |
2. 学生是核心 |
3. 结尾设计具有深度 |
(二)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结尾的有效性体现 |
1. 有较强的结尾意识 |
2. 结尾契合教学目标,具有延伸性 |
3. 结尾方式多样有趣 |
4. 结尾鼓励学生的参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
(三) 小学数学新授课有效结尾的指标 |
三、小学普通教师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
(一) 小学数学普通教师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现状分析 |
1. 教师结尾意识薄弱 |
2. 结尾方式单一枯燥 |
3. 课堂结尾僵硬,缺乏延展性 |
4. 结尾活动学生参与力度小 |
5. 结尾设计忽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
(二) 小学普通教师数学新授课结尾“无效”“低效”的原因分析 |
1. 教师结尾意识不足 |
2. 教师不关注学生 |
3. 结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生命力 |
四、提升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的策略 |
(一) 更新教师观念 |
1. 加强结尾设计意识 |
2. 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
(二) 丰富结尾设计 |
1. 寻求多变 |
2. 追求趣味 |
3. 不同学科之间取长补短 |
4. 适当拔高难度 |
(三) 以学生为主体 |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2. 创设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
五、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那些个黄昏与黎明(一)(论文提纲范文)
光棍 |
喝粥 |
吃派饭 |
豆腐 |
(9)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规律 |
二、培养学生多想,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
三、通过一题多解,拓宽学生思路 |
(10)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
二、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西历史上的“本体”与“情感论” |
第一节 中西历史上“本体”一词的含义与李泽厚的理解 |
一、中西“本体”含义辨析 |
二、李泽厚对“本体”的理解 |
第二节 中西历史上的“情感论” |
一、西方历史上的“情感论” |
二、中国历史上的“情感论” |
第二章 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形成 |
第一节 前期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情感” |
第二节 “主体性”中的“心理情感形式” |
第三节 “情(感)本体”的提出与完善 |
第三章 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内涵 |
第一节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
第二节 情为归宿:“情本体论”的核心规定 |
一、情本体的人性哲学 |
二、情本体的人生哲学 |
第三节 李泽厚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
第四章 “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展开 |
第一节 “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 |
一、哲学人类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 |
二、人格心理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 |
三、美学视域中的“情本体论” |
第二节 “情本体论”的实践展开 |
一、“情本体论”的内推 |
二、“情本体论”的外推 |
第五章 “情本体”与BEING的对接 |
第一节 李泽厚“对接论”之提出 |
第二节 李泽厚“对接论”的内涵 |
第三节 对李泽厚“对接论”的评价 |
第六章 “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第一节 “情本体论”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情本体论”的理论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角”能不能说成“毛”(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武汉市G小学的调查研究[D]. 王蕊.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研究报告[J]. 何亩文,李慧玲,徐旺,李闯. 湖南教育(C版), 2018(11)
- [3]顺学而导促进自主学习——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J]. 周云. 小学教学研究, 2018(07)
- [4]毛泽东树立模范典型思想研究[D]. 贾凯锋. 湘潭大学, 2017(02)
- [5]《李闯王渡黄河》教学实录[J]. 斯霞. 小学语文教学, 2017(10)
- [6]基于数学思考的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以八年级几何证明教学为例[D]. 陈柯燃. 重庆师范大学, 2015(12)
- [7]小学数学新授课结尾有效性研究[D]. 邢皓.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8]那些个黄昏与黎明(一)[J]. 杨俊文. 作家, 2014(15)
- [9]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J]. 戴荣木.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7)
- [10]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 牟方磊.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