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

稳步推进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

一、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婧[1](2018)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关键,而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将为当代国家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创意路径,并为地区文化的长久繁荣提供更多的可能。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现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中国艺术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日本政府及博物馆多年的经营,在海外异乡绽放华夏文明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京都国立博物馆因受到上野理一、富冈谦藏、长尾雨山、森冈峻山及须磨弥吉郎等与中国渊源颇深的私人藏家寄赠,而获得了为数众多的高品质中国近代绘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的收藏过程,半公开式的分类保存方式,自建团队与外部专家的合作修复,博物馆文化财保护基金的运营,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以及与藏品相关的展览、出版、教育、研讨等活动的展开,以特定藏品的具体管理措施为切入点,来探讨日本国立博物馆对待中国艺术资源的态度及其背后的运营机制。并由此引申出当今日本国立博物馆在大型特别展览会制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海外艺术品引进法及“文化艺术立国”政策等的指导和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对外来艺术资源管理的未来视野及全球战略。再通过与欧美国家博物馆进行横向对比,概括出国家文化事业从“行政管理”到“资本运营”的必然趋势,博物馆作为国际资讯中心的平台塑造,以及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全球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国家文化品牌的树立等方面的战略价值。

李佳嬴[2](2014)在《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海报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了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上各种海报风格的起源及发展,从中找到设计创意的源泉和自我风格的定位。本论文以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研究为主题,以历史分期的方式对海报发展各阶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海报的功能、特征、传达的理念,针对海报与其他画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区别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了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针对中国海报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面貌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抗战爆发前和解放战争时期海报艺术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形式、文字、色彩、图形以及人物形象等艺术特征做了总结;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建国初期以及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特色的研究,这一时期海报的题材以军事、工农业生产建设为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少年为主要人物形象,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写实为主、夸张、变形和象征手法为辅,利用国画、油画、水粉画、年画、摄影以及综合手法的形式进行海报艺术创作,文字方面以保卫祖国和工农业生产的政治标语、口号为主,这一时期的海报充满无比的力量和革命建设热情。第五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海报艺术在本文中所占篇幅较大,分为文化大革命前期、中期、后期的海报艺术发展研究。这一时期的海报除继承前十七年的题材外,还增加了红卫兵、知青题材,人物形象较为突出,领袖人物高大、气宇轩昂;红卫兵表情与动作表现出愤怒、威严、紧张、知青表现出喜悦、紧张战斗、工农兵表现为紧张战斗、劳动、严肃。海报中的图像以领袖背景配红太阳、红卫兵配红宝书、知青背景配农具或田野等为主。整体艺术特点和风格呈现:“高大全、红光亮”、“公式化”以及“样板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海报艺术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类型多样,除商业、电影、文化、公益、艺术、宣传画和摄影海报以外,还增加了VI类、电脑合成类和个性化海报。商业广告标题和各种广告词语大量出现在海报艺术中,多样化色彩代替了之前的单一色彩形式,具象性、抽象性、构成式以及摄影的艺术结构被应用于海报艺术当中,在女性人物塑造方面表情更自然、发式、面部造型及服装更加多样化,海报背景以多重图底关系或日常生活环境为主,运用手绘、摄影、手绘与摄影相结合、电脑合成的表现手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写实性较多,抽象、夸张、变形、象征等风格也多被运用。本论文对各个时期海报艺术的研究都配有大量历史背景的介绍,每一章节的讨论、研究都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阐述,兼及对海报各方面的分析,探讨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使得多侧面的了解海报艺术发展的历史并更好地理解现实。

李仲如[3](2007)在《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着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的创作中规律性的特点展开研究,以直接史料收集、形式分析和图象阐释结合创作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等方法为主要方法。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探究女性雕塑家创作风格演变以及演变中的女性意识的变化为重点,力求全面地分析、归纳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风格及其演变的过程。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的创作风格,大体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现代派创作风格和雏形阶段的女性主义艺术风格。在对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中,剥离出其中最显着的两个特点:其一,中国女雕塑家创作风格演变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经历了隐现、觉醒和突显不断变化过程;其二,中国女雕塑家的创作风格演变是一种不以群体转型为主,而以女雕塑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的自我转型为主的方式。第二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女性特征。所谓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女性特征,是自然和社会文化双重因素在女雕塑家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文中通过比较、例证、图像分析等方法归纳出的中国女雕塑家在创作中的女性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视角(慧眼)、女性独特感受(兰心)、女性特有的表现方式(水志石言)。第三章总结出中国女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以女性的方式将传统雕塑技法、民间美术形式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感悟融入已掌握的西方雕塑创作方法中这一创作特点。这些雕塑作品既呈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又体现了女性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有感悟。第四章分析了女雕塑家在创作中如何受到其它门类艺术影响,并怎样以女性的方式将之融进自身的创作中。这种受到其他艺术门类作品影响的创作特点是女雕塑家在接受专访时普遍强调的,并引起了本文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对此问题的论述中,虽然涉及包括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许多艺术门类,但仍立足于对雕塑本体的研究,而不是对各艺术门类总体规律的美学意义进行探讨。中国女雕塑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受其它门类艺术影响所形成的特点为:创作中将女性对其他艺术的“感性印象”,通过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移植”方式,体现在雕塑作品上。

易英[4](2000)在《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文中提出 和去年举办的第一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展一样,本次展览的目的旨在交流,它既反映一批青年雕塑家的追求与探索,也体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兴趣。这次展览虽以架上雕塑为主,但在整体上仍全方位的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坚持雕塑本体性的基础上,继续朝着强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和语言的多样性上发展。 雕塑语言的拓展与雕塑的当代语言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雕塑在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功能性既是现代语言的发展基础,也是对它的制约。此次参展的很多青年雕塑家都有城雕的经验和经历,这种经验构成当代雕塑在形式探索上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占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雕塑越来越形式化和抽象化的今天,公众对城雕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雕

二、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收藏背景和现状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立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国艺术资源在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史中的位置及影响
    第三节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艺术资源现状分析
第二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来源及特点
    第一节 博物馆与收藏家的战略联盟
    第二节 须磨弥吉郎的中国近代绘画收藏
    第三节 馆藏中国近代绘画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对中国近代绘画的保存与修复
    第一节 半公开式的藏品分类保存
    第二节 自建团队与外部专家的合作修复
    第三节 博物馆文化财保护基金的运营
第四章 京都国立博物馆对中国近代绘画的研究和推广
    第一节 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西上实与吴孟晋
    第二节 作为知识生产的展览、出版与教育活动
    第三节 相关作品鉴定、论坛与国际研讨会的开展
第五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制度研究
    第一节 大型特别展览会的普及和完善
    第二节 以市场为导向的博物馆法人化改革
    第三节 多重法律体系的保驾护航
    第四节 “文化艺术立国”政策的强力助推
第六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英国大英博物馆
    第二节 资本化运作的非营利机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第三节 政府直接管辖的公益机构——法国吉美博物馆
    第四节 日本与欧美国家博物馆的运营比较
第七章 日本国立博物馆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的价值启示
    第一节 从“文化行政管理”到“文化资本运营”
    第二节 国家博物馆外向型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外来艺术资源本土化运营的战略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重要中国艺术品公开目录
附录2: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官网公开目录
附录3: 须磨弥吉郎中国近代绘画收藏笔记部分藏品目录及简介
附录4: 京都国立博物馆学艺员西上实与吴孟晋先生访谈稿
附录5: 日本的博物馆法
附录6: 海外艺术品公开促进法等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2)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报传奇
        1.1.1 海报与广告、招贴画、宣传画的关系
    1.2 海报史话
    1.3 海报概论
        1.3.1 具备宣传作用的不一定都是海报
        1.3.2 海报艺术的功能
        1.3.3 海报艺术的特征
        1.3.4 海报艺术传达的理念
        1.3.5 海报与其他艺术种类
2 中国海报艺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面貌
    2.1 中国海报艺术的产生、发展
        2.1.1 中国海报早期发展面貌——商业性海报艺术“月份牌”
    2.2 20 世纪初期至 30 年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历程
        2.2.1 五四爱国运动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主题表现手法
        2.2.2 早期工农革命运动、共产党早期组织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代表作品
        2.2.3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海报艺术的发展及主题表现手法
        2.2.4 北伐时期海报艺术的发展
        2.2.5 中国共产党对海报艺术的重视
        2.2.6 总结:中国早期海报艺术的特色
    2.3 20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中国海报艺术的发展历程
        2.3.1 “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抗战的海报
        2.3.2 对敌海报
        2.3.3 抗战时期国民党各战区的海报
        2.3.4 日伪反动海报
        2.3.5 总结:中国早期海报的艺术特色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海报艺术(1949—1957)
    3.1 新中国初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3.1.1 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1.2 土地革命时期
        3.1.3 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时期
        3.1.4 中苏友好
    3.2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海报的艺术特色
        3.2.1 电影海报和商业海报
        3.2.2 艺术表现形式
        3.2.3 海报的创作者
        3.2.4 美术界整体气候的影响
        3.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对海报的批评和研究
        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海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大跃进”时期的海报艺术(1958—1961)
    4.1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4.1.1 共产主义、人民公社时期
        4.1.2 大炼钢铁时期
        4.1.3 发展农业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2 文艺界“大跃进”与海报的“大跃进”
    4.3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4.3.1 人物画技巧的提高
        4.3.2 传统绘画技巧的应用
        4.3.3 “浪漫主义”——神话与马题材的利用
        4.3.4 民间美术元素的大量采用
    4.4 “大跃进”时期海报艺术语言的成功探索
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海报艺术
    5.1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海报艺术
        5.1.1 文化大革命前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1.2 创作历史的大环境
        5.1.3 海报作者的主体
        5.1.4 文化大革命初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2 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海报艺术
        5.2.1 文化大革命中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2.2 文化大革命中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2.3 新一代画家的出现
    5.3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海报艺术
        5.3.1 文化大革命后期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5.3.2 文化大革命后期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5.4 总结
6 改革开放以后的海报艺术
    6.1 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的历史分期
        6.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2 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6.1.3 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
    6.2 新类型海报及风格的出现和演变
        6.2.1 公益海报
        6.2.2 电影海报和商业海报
    6.3 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所取得的进步
        6.3.1 平面装饰因素的增加
        6.3.2 外来艺术对改革开放以后海报艺术的影响
        6.3.3 对形式美的讨论和重视
        6.3.4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6.3.5 创作方式的变化
7 结论
    7.1 本论文实际应用价值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海报艺术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片目录
引言:
1.若即若离 是我非我——创作风格演变与女性意识
    1.1 女性意识的隐现与风格的自我转型——现实主义风格雕塑创作
        1.1.1 闪现与融合:早期现实主义雕塑创作
        1.1.2 独立与同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创作
        1.1.3 隐现与突破:现实主义雕塑的新探索
    1.2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风格的自我转型——现代派风格创作
        1.2.1 直觉与触摸:材质探索创作
        1.2.2 觉醒与选择:多媒介作品创作
    1.3 女性意识的突显与风格的自我转型——女性主义艺术的雏形
        1.3.1 内观与外视:女性主义艺术的身体宣言
        1.3.2 角度与感悟:女性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1.3.3 社会性别:女性身份的反思
2.慧眼兰心 水志石言——创作中的女性特征
    2.1 慧眼——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视角
        2.1.1 深度内视:女雕塑家眼中的女性
        2.1.2 主观外视:女雕塑家眼中的社会
        2.1.3 感性他视:女雕塑家眼中的他们
    2.2 兰心——雕塑创作中的女性感受
        2.2.1 生育印记:生育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2.2.2 劳作印记:劳作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2.2.3 童年印记:童年感受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2.3 水志石言——雕塑创作中的女性表现方式
        2.3.1 绵绵若存:触觉表达
        2.3.2 偶得妙悟:构思生成
        2.3.3 水滴石穿:创作方式
3.追古近俗 传艺移情——创作中对传统艺术和乡土艺术的继承
    3.1 追古近俗——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乡土艺术的研习
        3.1.1 传移摹写: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习
        3.1.2 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借用
        3.1.3 乡土情结:对中国乡土艺术的借鉴
    3.2 抽离与概括——对中国传统雕塑技法继承之贡献
        3.2.1 形体抽离:雕塑中的线
        3.2.2 造型概括:形体空间的压缩
    3.3 度物取真——创作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3.1 以形写神:对内在精神的追求
        3.3.2 笔简而形具:雕塑中的"写意"
        3.3.3 外师造化:对自然的审美与表现
4.了然于心 集结为形——创作中其他艺术修养的影响
    4.1 文学、影视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4.1.1 诗情画意:诗歌对创作构思的影响
        4.1.2 灵感再现:文学影视形象对创作的影响
        4.1.3 心领神会:文学、影视对作品的潜在影响
    4.2 音乐、舞蹈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4.2.1 运用与同化:音乐、舞蹈对雕塑创作题材的影响
        4.2.2 节奏与韵律:音乐、舞蹈对雕塑造型的影响
    4.3 绘画对女雕塑家创作的影响
        4.3.1 灵感抓取:以绘画手段记录创作素材
        4.3.2 由表及里:绘画对浮塑创作的影响个案
        4.3.3 再现到表现:着色雕塑中的绘画性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等
附录1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状况调查简表
附录2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附录3 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背景调查
附录4 部分女雕塑家访谈摘录
致谢

四、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 ——以京都国立博物馆藏中国近代绘画为中心[D]. 陈雅婧. 上海大学, 2018(03)
  • [2]建国后中国海报艺术发展的研究[D]. 李佳嬴. 西安工程大学, 2014(04)
  • [3]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 李仲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4]平稳的推进 第二届<十月>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J]. 易英. 美术观察, 2000(01)

标签:;  ;  ;  ;  ;  

稳步推进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