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袁园,宋晓翔,封其华[1](2020)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6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和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从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确诊的66例SoJIA病儿作为所研究的对象,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与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与分析。结果 JIA病儿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所有病儿均有发热,2/3以上的病儿可出现关节炎及皮疹症状。JIA无特殊的辅助检查手段,炎性因子的升高如C反应蛋白、血沉,免疫球蛋白、铁蛋白、D-二聚体等可有不同程度异常。大多数病儿经过初始治疗后,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部分病儿病情可出现反复,需采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8例确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病儿均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例病儿死亡,其余病儿症状均缓解。结论 SoJIA若是呈现持续发热不退或热退后复起、肝功能异常、多个系统的损伤以及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时要考虑MAS的可能,早期诊断、积极的联合治疗,是降低MAS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王柳青[2](20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打破了机体的免疫稳态,引起以关节为主的靶器官发生损害及功能障碍[1]。未得到合理有效治疗的RA患者全身多处关节骨质便会遭到破坏并逐渐丧失其功能,甚至还会造成人体肺脏、肾脏、心脏等多种功能器官的损害。所以,提高RA的诊疗水平,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一直以来,T淋巴细胞在机体内被过渡激活是公认的RA的主要致病机制[2,3]。被过渡激活的T细胞常常在RA患者体内异常表达,导致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或比例也随之发生改变。目前有关RA发病的众多机体免疫细胞中,CD4+T细胞被认为是研究最多且公认度最高的细胞。RA在发病时,CD4+T细胞中包含的Th1和Th17型细胞高度活化[4],并且产生了像TNF-α、IFN-γ、IL-17等细胞因子,从而引发炎症状态。虽然CD4+T细胞在RA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其它免疫细胞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D8+T细胞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有研究显示,CD8+T细胞也可能是参与RA发病过程的重要一员[5,6],有研究人员在RA患者的血液以及关节液中发现了升高的CD8+CD25+T细胞,其在幼年型RA患者的血液及滑膜液中明显升高,并且经过常规的有效治疗后,患者血液及滑膜液中的CD8+CD25+T细胞又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CD8+T细胞可能在RA的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本实验主要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 RA患者外周血PBMC中T细胞亚群的表达,分析CD8+CD25+T细胞与RA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可能临床意义,对CD8+CD25+T在RA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1.研究对象:本实验收集了 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来自北大人民医院的38例RA患者的相关资料及外周血。所选患者的就诊症状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7,8],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膝、腕、踝等处关节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此外,本实验增加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HC)CD8+CD25+T细胞的表达差异,分析CD8+CD25+T与RA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临床意义,并对CD8+CD25+T对RA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2.分离PBMCs:首先抽取RA患者2ml静脉血于标准的EDTA-NA2抗凝管内,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在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加入生理盐水或者PBS缓冲液稀释备用。3.细胞染色:先用PBS将稀释后的淋巴细胞洗涤2次,在细胞悬液中依次加入荧光素标记的单抗染色后避光放置30min,然后再次用PBS洗掉细胞,最后加入标准浓度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备用上机。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是用SPSS 20.0软件完成,作图是用GraphPad Prism6软件完成。本实验的计量资料是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是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CD8+CD25+T细胞和临床指标的性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A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 患者外周血 CD8+CD25+T 细胞与 ESR(r=0.352,P=0.030)、CCP(r=0.312,P=0.047)、DAS28(r=0.330,P=0.043)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和C3(r=-0.354,P-0.046)、C4(r=-0.440,P=0.010)呈明显负相关(P<0.05),和其他指标 CRP、RF、ASO、D-dimer、HRF-IgG、IgG、IgA、IgM、WBC 等无明显相关。3.在实验室指标ESR、CCP、CRP、C3、C4、DAS28升高的患者中,其CD8+CD25+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指标正常的患者(均P<0.05),而其他实验室指标在升高组和正常组患者中CD8+CD25+T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差别。4.RA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和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在低疾病活动度组和高疾病活动度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较健康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显着升高且与实验室指标和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其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CD8+CD25+T细胞群可能做为用于评估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的指标之一。
玛热亚木·阿不地里木,阿依努尔·斯德克[3](2014)在《59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家属遵医行为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幼年时期发生的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16岁以下的儿童,以原因不明的慢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1-3]。JRA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关节炎症及关节功能受损为主,伴发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常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程迁延数年[4-5]。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及家属在求医后其服药、饮食控制或改变生活方
曹莎丽,姚会艳,康哲峰,耿培培[4](2006)在《国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现状》文中认为
尹红[5](2006)在《82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做好心理护理、预防感染、生活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82例患儿中51例症状明显缓解,28例病情好转,96.3%预后良好。结论:加强整体护理比单独药物治疗更有利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缓解症状,康复身体。
杨茹,李桂英[6](2002)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 :总结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体会。方法 :在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功能锻炼、疗效观察及健康教育 ,以缓解病情。结果 :2 1例患儿中 7例症状明显缓解 ,5例全身型患儿经物理降温体温下降 ,其他 9例病情反复迁延 ,只有1例发展为强直性脊柱炎。结论 :单独药物治疗能缓解关节症状 ,若配合护理会得到更好的康复
张维妙[7](2017)在《肿节风分散片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肿节风分散片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的说明该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右布洛芬胶囊+肿节风分散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右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连续服药2个月。结果:(1)采用DAS28评分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的疾病活动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DAS28评分治疗后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试验组的DAS28分值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症候疗效,试验组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有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有1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70%;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3)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减轻患者症状,体征和炎症等临床指标上,疗效明显,且在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上,试验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于对照组。(4)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肿节风分散片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的治疗方法,在降低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较单独应用西药联合治疗更为显着,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饶晶[8](2014)在《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主要是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现在临床治疗仅仅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或控制炎症,缓解临床症状,尽可能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预防关节畸形,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由于RA的致残率高,因此防止关节骨侵蚀在RA治疗中显得异常重要。祖国传统医学把关节、肌肉、筋骨的酸楚、麻木、疼痛和屈伸活动不利,甚至是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临床表现的疾病归属于”痹病”范畴,出现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影响功能活动时称为“尪痹”,此类病证病因不明,病机复杂,证候多变,因此治疗难以取得速效。陈纪藩教授在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领域擅长运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陈教授明确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基本病理特征为“筋伤骨损”,其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导致筋骨失养,而“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因此“风、寒、湿、痰、瘀”是病之标,肝肾不足和气血虚弱是病之本,虚实相兼,寒热错杂、阴阳失衡是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另外,陈教授辨证注重整体,治疗推崇从本论治,调和阴阳,平补平泻,陈教授结合广东的气候水土特点,在治疗上根据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早期、中期,治疗上宜疏风清热、祛湿活血等驱邪为主,减轻“筋伤”并预防“骨损”;晚期患者肝肾气血亏虚,关节畸形,“筋伤骨损”病理特征明显,当补益肝肾,调和营卫,制止“骨损”的进一步发展,陈教授另外强调该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有别,但“顾护脾胃”的指导思想需贯穿治疗的始终。为更好地总结陈纪藩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探索其临证规律及学术特色,挖掘其科学内涵,并加以升华和创新,本课题研究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陈教授多年的临床临证经验,客观评价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的抗筋伤骨损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便于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完善中医学理论,弘扬和繁荣中医药事业。方法:本课题选用小样本的平行随机对照实验,为同时性前瞻性研究,该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1的比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和对照C组共4组,指导每一组患者坚持康复运动治疗和按摩康复等一般治疗措施,其中治疗组给予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对照A组予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对照B组单用通痹灵片治疗,对照C组单用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疗程12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所有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内服外用药物。治疗期间采用DAS-28疗效标准进行临床观察,记录每例入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28处关节疾病活动积分(DAS-28)变化,并观察记录患者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疼痛程度患者整体评价(GH)等症状体征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比较所有入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疗效评价,整个实验进行期间密切观察并客观记录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客观准确评价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抗筋伤骨损的近期疗效。成果:参与研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组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构成比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的构成方面基本均衡,入组患者治疗前对比DAS-28评分、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以及血液生化学检查RF、CRP、ESR等方面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性,提示入组患者基本均衡,具有可比性;经过12周治疗后,四组患者在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评价(GH)、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ESR、CRP、RF)等方面与治疗前相对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以DAS-28标准评价最终疗效,四组治疗效果分别为治疗组86.7%,对照A组76.7%,对照B组63.3%和对照C组的70.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在改善患者DAS-28积分和减少SJC、TJC及降低ESR、CRP、RF等方面与其它各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性明显(P<0.05),提示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疗效较对照A组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对照B组单用通痹灵片,及对照C组单用二藤通痹合剂治疗RA方案效果更好;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和对照C组相比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RA时安全性良好;对照A组塞来昔布胶囊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与对照B组和对照C组相比,对照A组在减少SJC、TJC,以及降低CRP、ESR、RF等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B组和对照C组,组间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和对照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A组,但统计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RA虽不良作用较多,但在减轻患者症状及控制病情方面效果优于单用通痹灵、二藤通痹合剂;对照B组在改善患者患者DAS-28积分和减少SJC、TJC及降低ESR、RF、CRP等上述指标方面对比较治疗前改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B组与对照C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别(P>0.05),提示单用二藤通痹合剂较单用通痹灵能够更好地改善RA症状、控制病情。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可消失,并未对持续用药造成影响,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及对血细胞不良影响。结论:总结了陈教授提出的RA病机在于“筋伤骨损”,其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经脉;风、寒、湿、痰、瘀是病之“标”,肝肾气血虚弱才是病之“本”,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虚实相兼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治疗需全程“顾护脾胃”。基于陈教授提出的治疗RA主要在于控制“筋伤骨损”并需“顾护脾胃”这一认识制成的二藤通痹合剂和通痹灵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其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单用二藤通痹合剂和单用通痹灵均可改善RA临床症状、控制病情,阻止筋伤骨损的进展,且二藤通痹合剂效果优于单用通痹灵组;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效果优于分别单用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但前者的不良作用却多于单用中药治疗组;以抗筋伤骨损为指导原则的治疗组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方案对比分别单用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及西药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近期临床疗效更加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RA指明了方向。
张秦[9](2011)在《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周乃玉(1939-),女,辽宁省辽阳人。周乃玉老师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拜着名名老中医王大经为师,专攻“痹病”治疗。历任医师至主任医师、痹症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兼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2003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继承名医。周乃玉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刻苦钻研,深究医经及前贤医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为中医痹病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痹病(风湿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西医的结缔组织病。痹病初期病在肌表经络,久则留连筋骨,深入脏腑,引起全身病变。痹证病程较长,在临床上多呈渐进性或不规则发作。痹病多见正虚邪实之证,痹病为全身性疾病,病久入深,可以引起全身多个脏腑的病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中医治疗痹病,历史悠久,众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着。研究目的:(1)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周乃玉老师,从医近50载,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着,其学术思想在我国风湿病界,具有盛誉。本文系统全面的总结,传承周老师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领会其学术思想精髓,融会贯通,使周乃玉老师几十年来的学术思想积累和临床经验能够不断传承。结合北京中医院风湿科的临床实践,深入贯彻周老师学术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不断把周乃玉老师学术思想发扬光大,为中医风湿病发展创新积极探索。(2)临床观察周乃玉老师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使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传承发展,也为临床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更加有效方药。研究方法:(1)首先,系统分析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中关于痹病的论述,并对从汉唐时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时期痹病诊疗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历代经典着作及医家对周乃玉老师痹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其次,比较分析了近现代焦树德教授、朱良春教授、王为兰教授、谢海洲教授等各着名风湿病专家关于痹病的学说,总结周乃玉老师与其他医家的相同及不同学术观点;最后,深入挖掘了周乃玉老师学术传承的历史及理论渊源,总结了施今墨教授及王大经教授的学术思想,分析周乃玉老师继承和改进的师承学术思想。结合跟师临床实践,全面总结了周乃玉老师关于痹病理、法、方、药的学术思想经验,和周乃玉老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痛风、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痹病的临床经验及其治疗其他内科杂病、神经科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焦虑抑郁状态等病的临床经验。(2)在周乃玉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中,采用了与雷公藤多苷片对照方法,观察了71例2010-2011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周乃玉老师徒弟门诊,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运用周乃玉老师经验方“痹玉康Ⅰ号”,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0mg/日。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及中医症候学评定。研究结果:(1)周乃玉老师治疗痹病的理论基础是《内经》阳气为主的理论;辨证立法注重脏腑辨证,强调体质内因的致病因素,主张扶正驱邪,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分析病因病机中强调痹病的外因多为“寒湿、湿热、湿毒”,内因为脏腑阴阳失调。病机以风寒湿为标,脾肾阳虚为本,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在痹病治疗上,运用整体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调气理血,化痰逐瘀,疏经通络,辨病辨证相结合。周老师临床精研古籍,擅长经方活用,特别深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挖掘其治疗痹证之理论与应用。她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风引汤、白虎汤、阳和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运用纯熟,在临床施治过程中每每获得奇效。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自创“痹玉康”,“痛风平汤”,“健脾益气通阳汤”等经验方,临床疗效显着。在用药方面,她推崇补阳之品,擅用虫类药,且配伍匠心独具。(2)“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1.7%,ACR20%改善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91.4%。1.中医症候学评定结果:治疗组2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3例(8.3%),有效21例(58.3%),无效12例(33.3%);4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5例(13.9%),有效25例(69.4%),无效6例(16.7%);6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例6(16.7%),有效25例(69.4%),无效5例(13.9%);8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7例(19.4%),有效26例(72.2%),无效3例(8.3%);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压痛、肿胀数,握力,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数值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CR20%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ACR20%改善23例,为总例数的63.9%,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3.3%,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6.1%,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3例,为总例数的91.7%;对照组治疗2周ACR2 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5.7%,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8.6%,治疗6周后ACR2 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6.安全性观测: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存在异常变化,仅有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皮肤瘙痒;而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恶心症状,5例出现腹痛症状,3例出现皮肤瘙痒,8例出现白细胞减少,8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没有病例中途退出。研究结论:周乃玉老师推崇温阳理论,强调扶正驱邪,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着。周乃玉老师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着,而且中药使用减少了西药的用量和毒副作用,使患者能坚持和配合长疗程的治疗,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治疗的有效方药。研究目的:临床观察周乃玉老师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使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传承发展,也为临床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更加有效方药。研究方法:采用了与雷公藤多苷片对照方法,观察了71例2010-2011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周乃玉老师徒弟门诊,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运用周乃玉老师经验方“痹玉康Ⅰ号”,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0mg/日。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及中医症候学评定。研究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1.7%,ACR20%改善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91.4%。两组疗效相当。1.中医症候学评定结果:治疗组2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3例(8.3%),有效21例(58.3%),无效12例(33.3%);4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5例(13.9%),有效25例(69.4%),无效6例(16.7%);6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例6(16.7%),有效25例(69.4%),无效5例(13.9%);8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7例(19.4%),有效26例(72.2%),无效3例(8.3%);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压痛、肿胀数,握力,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数值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ACR20%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ACR20%改善23例,为总例数的63.9%,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3.3%,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6.1%,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3例,为总例数的91.7%;对照组治疗2周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5.7%,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8.6%,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6.安全性观测: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存在异常变化,仅有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皮肤瘙痒;而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恶心症状,5例出现腹痛症状,3例出现皮肤瘙痒,8例出现白细胞减少,8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没有病例中途退出。研究结论:周乃玉老师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着,而且中药使用减少了西药的用量和毒副作用,使患者能坚持和配合长疗程的治疗,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治疗的有效方药。
李慧[10](2009)在《益幼蠲痹汤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46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益幼蠲痹汤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幼蠲痹汤治疗46例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效的JRA患者。4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3.5%。结论:益幼蠲痹汤具有清热养阴、宣痹通络的作用,对JRA的治疗效果显着。
二、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6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特点 |
2.4 骨髓细胞学检查 |
2.5 影像学检查特点 |
2.6 治疗 |
2.6.1JIA治疗 |
2.6.2MAS治疗 |
3 讨论 |
3.1 SoJIA的临床特点 |
3.2 So JIA的治疗 |
3.3 MAS的特点及治疗 |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59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家属遵医行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问卷 |
1.2.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儿家属遵医行为得分情况 |
2.2 影响患儿家属遵医行为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患儿家属遵医行为得分情况的分析 |
3.2 影响患儿家属遵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4 小结 |
(4)国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护理 |
2 药物护理 |
3 饮食护理 |
4 起居护理 |
5 康复护理 |
6 社区护理 |
7 健康教育 |
8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护理 |
9 中医辨证护理 |
10 小结 |
(6)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 |
2.1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
2.2 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修正护理计划 |
2.3 功能锻炼 |
2.4 观察药物疗效及用药后反应 |
2.5 并发症护理 |
2.6 出院指导 |
3 讨论 |
(7)肿节风分散片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1.1 性别构成比较 |
1.2 年龄构成比较 |
1.3 病程构成比较 |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病情分级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体征的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AS28评分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病情分级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中医总疗效比较 |
3 不良反应监测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RA的研究 |
1.1 病因病机研究 |
1.2 中医对RA的治疗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RA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研究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研究 |
3 肿节风分散片的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8)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学研究 |
三、发病机制 |
四、病理改变 |
五、临床表现 |
六、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八、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
九、预后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一、不同时期对该病的认识发展 |
二、病因病机 |
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疗法 |
第三节 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思想初探 |
一、陈纪藩教授简介 |
二、陈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色 |
三、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四、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实验设计 |
二、实验方案 |
三、统计方法 |
第三节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一、疗效性指标比较 |
二、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通痹灵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二、二藤通痹合剂的临床疗效 |
三、陈纪藩教授经验总结 |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各家学说等 |
1 历代经典论述的影响 |
2 现代学说的影响 |
3 学术传承渊源的影响 |
4 其他医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 理 |
2 法(含病种总结) |
3 方 |
4 药 |
参考文献 |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66例分析[J]. 袁园,宋晓翔,封其华. 安徽医药, 2020(10)
-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的临床相关性研究[D]. 王柳青. 郑州大学, 2020(02)
- [3]59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家属遵医行为调查与分析[J]. 玛热亚木·阿不地里木,阿依努尔·斯德克. 新疆医学, 2014(10)
- [4]国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现状[J]. 曹莎丽,姚会艳,康哲峰,耿培培. 华北国防医药, 2006(06)
- [5]82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 尹红. 现代临床医学, 2006(03)
- [6]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21例护理体会[J]. 杨茹,李桂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01)
- [7]肿节风分散片联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维妙.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8]对陈纪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学术经验的研究[D]. 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张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10]益幼蠲痹汤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46例[J]. 李慧. 新中医,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