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梅[1](2020)在《野生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雄性繁殖适合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化个体生育的后代数量是繁殖适合度的研究基础。亲权鉴定在雄性繁殖适合度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个体识别困难,亲子关系缺失的问题。目前在灵长类中,研究雄性繁殖适合度的类群相对较少,仍需在更多类群中开展。川金丝猴作为具有重层社会结构的非人灵长类,其社会由多个一雄多雌家庭单元形成的繁殖分队和若干单身雄性构成的全雄分队组成。以往关于川金丝猴雄性繁殖的报道多从行为生态方面阐述繁殖策略或社群维系动力。本研究拟从遗传角度探究野生川金丝猴群中雄性繁殖适合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在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的研究期内,以秦岭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野生川金丝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采样,共获得191个非损伤样本(69个后代,68个成年雌性和81个可疑生父)。完成了样本19个微卫星位点分型和所有后代的亲权鉴定,得到了雄性川金丝猴的繁殖适合度分布。结果显示川金丝猴中存在单元外交配后代,26%的子代生父来自全雄分队,10%的后代是雌性和其它单元家长所生。偏态分析显示川金丝猴中存在繁殖偏态[Nonacs’B=0.0135,(CI)0.0041-0.03,P=0.0022],推测与一雄多雌单元组成和重层社会结构相关。根据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雄性家长的任期和替换的发生对繁殖适合度有着显着影响,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单元稳定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雄性家长不发生替换,任期越长,单元越稳定时,其繁殖适合度越大。根据生活史分析,全雄分队中部分个体繁殖适合度受雌性选择作用和杀婴避免机制影响。本文结合遗传学、行为学和生活史数据,初步揭示了雄性川金丝猴繁殖适合度的影响因素,为川金丝猴繁殖策略和生存机制等研究提供相关基础依据。
张艺凡[2](2020)在《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文中认为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地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是对原有语文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而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大胆探索的方向。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五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示例法等方法。第一章对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列举了洋县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文学文艺资源。在洋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中选取了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资源以期纳入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之中。第二章阐述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在选取地域文化建设地方语文课程资源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持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即地域文化资源的选取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要选取充满语文味的资源,只有具备语文性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补充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实效性原则,即运用了资源之后要有实际的语文成效,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无论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还是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获得的能力都应该是永续的,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灵活性原则,即在资源的选取和学习中要批判继承,古今并济。在广泛的资源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取,合理地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并且用好资源,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与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融汇贯通。持久性原则,地域文化资源从产生再到开发往往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所以在使用资源时一定要用好资源,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使其对人的发展和优秀品格、完美人生产生持久影响力,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历久弥新的作用。第三章对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了洋县方言在拼音、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洋县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分,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和注意事项,帮助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时能够达到“正确、流利”“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的要求的课标要求。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构词形式将方言词汇和地方语的独特字义与标准现代汉语字词进行比对,在建立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更好的使用标准字词进行书写和社交。借助地方本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将本土文学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紧密结合,创新本土文学解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充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阅读前人优秀文学作品,选取身边的生活、风景、人物融入个人情感和体验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选取写作素材善于利用身边文化资源写出真情深感的作文能力。学会用“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生活实践中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王军[3](2017)在《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以《大地寻梦》《水问》《回家的路有多长》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选取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题材纪录片为案例进行文本分析,探寻生态题材纪录片如何从选题立意、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及传播路径等方面影响观众的生态观念,进而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三个层面增强受众的生态知识、培养受众的生态审美情感、构建受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最终实现对观众潜移默化的生态意识教育,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通过梳理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分类、特征,结合影视作品的大众传播优势及相关理论,阐述生态题材纪录片发挥生态意识教育作用的优势。其次,从主题内容、镜头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分析三部典型的生态题材纪录片文本,探讨生态题材记录片如何从生态认知、生态审美、生态伦理三个层面影响观众的生态观念。最后,从媒介、学校、政府及社会组织几个方面探讨生态题材纪录片实现生态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段玮婷[4](2010)在《唐终南山诗的文化意义研究》文中认为唐代都城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不断修建而成,作为城市建筑的“盛唐气象”达到了极点,不仅有布局规整的街坊、精心设计的宫殿、寺观、别墅等,还有自然形成的名山好水,尤其是位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唐代繁盛文化的影响作用,为终南山注入了文化发展绵延不断的活力,使终南山在唐代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因此,在《全唐诗》中与终南山相关的诗歌所反映出的都市情怀、山水情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是很好的研究价值。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全唐诗》中终南山诗的筛选整理,着力分析唐代终南山诗中所反映出的山水情怀、隐逸情怀、宗教情怀、心理情怀以及社会的变革、科举考试状况等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进一步探讨唐代都市长安文化与秦岭山水文化的关系,并以此对当代终南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现代意义予以阐释。
齐晓光[5](2008)在《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灵长类社群内个体的扩散规律对认识其社会组织的维持机制和社会动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旧大陆猴的一夫多妻制物种中,雌性有着很强的栖息地留守性,并在严密的母系社会体系下表现出由亲密亲缘关系的个体组成的雌性后宫组合。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一个秦岭川金丝猴群进行了连续8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在所有的72只雌性中有43只雌性(59.7%)在社会单元内迁移或迁出研究群,这显示秦岭川金丝猴是雌性和雄性都进行迁移的物种。在扩散之后,亚成年雌性较成年雌性有更大的倾向生育后代。研究结果发现雌性扩散至主雄的任期已经超过三年的OMU的概率小于雌性扩散至新迁入研究群的OMU和主雄的任期还不足三年的OMU的概率,新迁入研究群的雄性或任期还不足三年的主雄对雌性的吸引力更大。自2002至2008年间,有16只成年雄性先后在研究群中出现,并曾担任OMU的主雄,研究群一般由6-8个OMU构成。研究同时发现一些雌性个体和她们后代的有着一些固定的组合,虽然这些个体之间没有显着的亲缘关系,单一些这样个体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单位与不同的雄性结合,形成不同的OMU。研究期间7个这样的单位先后与13只雄性组合,形成过13个OMU。另外研究期间还观察到4个非研究群内的OMU迁入到研究群中;其中两个OMU与来自其它社会单元的个体相结合并留在研究群中,一个后来又从研究群中迁出。新迁入的OMU内雌性个体的数量以及所有成员个体的数量都显着的少与研究群内的OMU的。研究中共观察到8次OMU的演替,主雄的替代过程表现为主雄的直接置换、后宫的继承和单元的分裂与聚合三种方式。在我们的研究中,雄性间激烈的打斗和杀婴行为在主雄替换过程中都没有被观察到;雌性在OMU的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主动迁移最终决定了OMU的重组与新OMU的形成。本研究认为秦岭川金丝猴组织在非母系动力的社会体系内,近亲交配的回避与增加繁殖成功的机会是促使雌性秦岭川金丝猴迁移和扩散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同时也通过对野生秦岭川金丝猴群雌性繁殖参数于母系投入的分析来了解秦岭川金丝猴繁殖策略。自2001只2006年间,共观察到有47只雌性生育了88只幼仔。两种统计学方法被用来计算种群的出生率(Eisenberg et al.,1981)。第一种方法基于各年内雌性及新生婴猴的数量,求的出生率为每只雌性每年生育0.49±0.07只个体(n=5年,47只个体的83次生育;mean±SD.);第二种方法基于平均单个雌性在多年内生育的数量,群内雌性的出生率为平均每只雌性每年生育0.49±0.17只个体(n=44只;mean±SD)。雌性的平均生育间隔期是21.88士6.01个月(mean±SD)。2002至2005间一岁龄以内幼仔的死亡率是22.4%。幼仔在出生6个月内死亡的雌性的平均生育间隔期(11.60±0.55 Mo,mean±SD,n=5)显着的小于幼仔成功活过6个月的雌性的平均生育间隔期(23.31±4.90 Mo,mean±SD,n=36;Kolmogorov-Smimov test:Z=1.92,P=0.001)。雌性最长的生育间隔期为35和36个月。生育事件显着的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五月上旬之间。生育季节的平均值是4月14日,中值是4月12日,标准差为13.98天,属于季节性繁殖物种。通过对每年生育高峰与交配高峰的相关性,发现生育高峰在交配高峰后有6-7个月的延滞期。通过对15只初产雌性的观察,发现雌性秦岭川金丝猴首次生育的年龄为5-6岁龄。本研究认为秦岭川金丝猴的繁殖策略是对山地的季节性环境与食物供给的一种适应机制。雌性灵长类为获得更高的投入收益比,会调整其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母系投入策略,并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性别尽可能多的生育。雄性质量模型(MQ)和栖息地资源竞争模型(LRC)分别将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解释为物种对性选择压力和资源竞争压力的回应。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rence recording)对一个秦岭川金丝猴群生育行为连续四年的观察,发现该种群新生雄性幼崽的数量多于雌性幼崽,种群的次级性比存在偏离((?):(?)=1:1.71)。通过对不同社会单元的社会等级与雄性出生率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PM=-0.4918MDI+0.9329 (t=-1.879;df=24;P=0.073<0.10;R2=0.1331),各社会单元内新生雄猴占所有新生幼猴的比例会随着该单元社会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呈现PMH<PHL的现象。运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sampling)和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and scan sampling)对母系照顾行为取样,发现幼崽出生后亲代雌性对不同性别幼崽的母系照顾行为差异不显着(t=0.390,P=0.72>0.10)。结果支持栖息地资源竞争模型(LRC)及其推论栖息地资源扩大模型(LRE)和女儿优势模型(DA)。说明食物、交配机会等有限资源的竞争压力大于性选择压力,是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母系投入策略的主要因素。秦岭川金丝猴的这种生殖策略是其在长期的进化中对环境选择压力的回应,以使其本身生活史具有适应性。另外本研究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andScan Sampling)和行为的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 Sampling),对秦岭川金丝猴的一个投食群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川金丝猴社群的空间结构是以类似于“家庭”的社会单元为基本单位,属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主要集中在同一棵树上(占观察频率的60.6%),其次是在距离相近的两棵树上(占29.1%),个体间的直线距离通常保持在0~10米之间,主要是在0~5米之间,不同的社会单元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主要集中在10~30米之间,通常是在20~25米之间,明显大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一种野外鉴别猴群社会单元的尺度,供未来的研究人员参考。通过对空间形状近似圆形的猴群进行分层,统计表明高社会等级的社会单元常出现在猴群的内层和中层内侧(df=1,x2=166.97,P<0.005,),中社会等级的单元主要出现在猴群的中层(df=1,x2=21.54,P<0.005),,而低社会等级的社会单元出现在猴群的外层(df=1,x2=12.60,P<0.005);等级较高的单元在猴群中占有的空间大小与空间质量也较高,随着单元社会等级的降低,其占有空间的大小与质量也随之降低;变化的猴群空间形状的特征是“流质性”的。空间结构的特征与金丝猴社群的取食、躲避天敌、获得交配等密切相关,能够使物种在生态位中获得最大收益。
梁守禄[6](2006)在《秦岭:丰饶壮美的天然屏嶂》文中研究表明秦岭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是大自然绿色植物的王国,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天然中药材宝库,是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
李保国,齐晓光,芦竹艳[7](2004)在《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文中研究指明 金丝猴的社会是一夫多妻式的母系社会。每一个猴群都是由若干个社会单元(我们许多学者称之为“家庭单元”)与一个全雄单元组成,社会单元内有一只成年雄猴以及他的妻室们——多个成年雌猴、亚成年雌
二、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雄性繁殖适合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亲权鉴定 |
1.2.1 亲权鉴定原理 |
1.2.2 基于SSR的亲权鉴定方法 |
1.3 非人灵长类的繁殖适合度影响因素 |
1.4 金丝猴物种概况 |
1.4.1 金丝猴物种的简介 |
1.4.2 川金丝猴的形态特征和社会结构 |
1.4.3 川金丝猴的生长繁殖 |
1.5 川金丝猴繁殖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介绍 |
2.2.2 研究群详细情况 |
2.3 研究数据采集 |
2.3.1 野外工作 |
2.3.2 遗传实验 |
2.4 研究数据分析 |
2.4.1 亲权鉴定 |
2.4.2 雄性繁殖偏态分析 |
2.4.3 雄性繁殖适合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OMUs的动态变化 |
3.2 微卫星分型结果 |
3.3 亲权鉴定结果 |
3.4 雄性繁殖适合度与群体繁殖偏态 |
3.5 雄性家长繁殖适合度和生活史之间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可靠性评价 |
4.2 川金丝猴的单元外交配 |
4.3 川金丝猴的繁殖偏态 |
4.4 影响川金丝猴雄性繁殖适合度的因素 |
4.5 创新点 |
4.6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分析 |
第一节 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 |
一、风景名胜 |
第二节 珍禽异兽 |
第三节 社会人文资源 |
一、方言资源 |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
三、历史人物 |
第四节 文学文艺资源 |
一、洋县本土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 |
二、以洋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文艺作品 |
第二章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
第一节 实践性原则 |
一、坚持地方课程资源教学的语文性 |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 |
三、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
第二节 实效性原则 |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导向 |
二、以永续发展为根本 |
第三节 灵活性原则 |
一、批判继承,古今融合 |
二、活选活用,合理开发 |
第四节 持久性原则 |
一、不断丰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库 |
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逐步完善资源库 |
第三章 洋县地域文化之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实施 |
第一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 |
一、语音与汉字案例分析 |
二、词汇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二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应用 |
一、本土文学文艺作品阅读鉴赏案例分析 |
二、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写作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三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用 |
一、口语交际案例分析 |
二、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以《大地寻梦》《水问》《回家的路有多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关于生态意识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生态题材纪录片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纪录片 |
(二)生态题材纪录片 |
(三)生态意识教育 |
第一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与生态意识教育 |
第一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的类型 |
一、以自然环境为题材的生态纪录片 |
二、以动植物为题材的生态纪录片 |
三、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为题材的生态纪录片 |
四、以人与动物关系为题材的生态纪录片 |
第二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的特征 |
一、选题立意的生态视角 |
二、拟人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
三、“奇观”式的视听语言 |
第三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优势 |
第四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影响观众生态意识的三个层面 |
一、生态认知 |
二、生态审美 |
三、生态伦理 |
第五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发挥生态意识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
一、媒介的社会功能及媒介传播效果研究 |
二、纪录片的审美教育功能 |
第二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影响观众生态意识的文本分析——以《大地寻梦》《水问》《回家的路有多长》为例 |
第一节 纪录片《水问》《回家的路有多长》《大地寻梦》内容简介 |
一、纪录片《水问》 |
二、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 |
三、纪录片《大地寻梦》 |
第二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如何影响观众生态意识 |
一、传播生态知识,增强受众的生态认知 |
二、展现生态之美,培养受众的生态审美情感 |
三、揭示生态危机,构建受众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 |
第三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实现生态意识教育作用的途径 |
第一节 媒介:电视台、网络、院线 |
一、电视台 |
二、网络传播 |
三、院线 |
第二节 学校:活动、辅助教学 |
第三节 政府和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参展、参评 |
一、政策扶持 |
二、参展、参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唐终南山诗的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终南山概况 |
2 全唐诗中终南山诗反映的自然情怀 |
2.1 全唐诗中描绘了终南山丰富的植被 |
2.2 全唐诗中反映出终南山区中丰富的景观变化 |
2.2.1 终南山诗描绘的四季景观变化 |
2.2.2 终南山幽美自然景色成为诗人心灵寄托的家园 |
2.3 全唐诗所描述的终南山区丰富的动物 |
2.3.1 虎 |
2.3.2 猿猴 |
2.3.3 鹿 |
2.3.4 其他动物 |
3 全唐诗中终南山诗蕴含的人文情怀 |
3.1 终南山诗所蕴含诗人的道教隐逸情怀 |
3.2 终南山诗展现出的诗人崇佛情怀 |
3.2.1 骊山地区的佛教寺院 |
3.2.2 蓝田地区的佛教寺院 |
3.2.3 终南山区的佛教寺院 |
3.2.4 终南山区其它区域的佛寺 |
3.3 终南山诗反映出唐代士人亦官亦隐情怀 |
3.3.1 全唐诗中所涉及唐代士人的终南山园林别业 |
3.3.2 终南山区园林别业的特色 |
3.3.3 终南山区园林别业-以王维辋川别业为例 |
4 终南山与唐长安的关系 |
4.1 终南山与长安的政治关系 |
4.2 终南山与长安的生活关系 |
5 终南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
5.1 终南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国际优势 |
5.2 终南山具有成为世界文化名山的足够实力 |
5.3 终南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非人灵长类社群体系的形式与概念 |
1.2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 |
1.2.1 个体迁移与扩散的类型 |
1.2.2 迁移与扩散的发生机制 |
1.2.3 影响个体迁移与扩散的因素 |
1.3 一夫多妻制物种的个体的迁移与社会动力 |
1.4 川金丝猴社会结构的研究背景与社会组织问题的提出 |
1.5 非人灵长类的繁殖策略与母系投入 |
1.5.1 非人灵长类繁殖策略对气候、环境、捕食等选择压力的适应 |
1.5.2 母系投入的概念与相关模型 |
1.6 社会性非人灵长类的聚集与空间配置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点 |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群的组成 |
2.3 投食 |
2.4 个体识别与年龄性别组的划分 |
2.5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2.5.1 个体扩散与社会组成变化数据的收集 |
2.5.2 繁殖参数的计算 |
2.5.3 个体生育与幼崽性别的确定 |
2.5.4 社会等级的划分与等级指数 |
2.5.5 母系照顾行为的数据收集 |
2.5.6 空间聚集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
2.6 统计学检验 |
第三章 秦岭川金丝猴的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 |
3.1 雌性的迁移与扩散 |
3.2 雄性的替换和OMU的演替 |
3.2.1 主雄的直接置换 |
3.2.2 后宫的继承 |
3.2.3 单元的分裂与聚合 |
第四章 秦岭川金丝猴的繁殖策略与母系投入 |
4.1 繁殖参数 |
4.1.1 出生率与婴猴死亡率 |
4.1.2 季节性生育与生育间隔期 |
4.1.3 雌性首次生育的年龄与孕期 |
4.2 母系投入与次级性比 |
4.2.1 次级性比偏离 |
4.2.2 雄性出生率与等级指数 |
4.2.3 亲代雌性对不同性别幼崽的照顾 |
4.2.4 不同性别幼崽出生后亲代雌性的生育间隔期 |
第五章 秦岭川金丝猴的聚集与空间配置 |
5.1 空间结构的基本单位 |
5.2 休息与采食时各单元的空间分布 |
5.3 不同社会等级的单元占有空间的差异性 |
5.4 空间分布的形状 |
第六章 讨论 |
6.1 社会动力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 |
6.1.1 雌性扩散 |
6.1.2 OMU的演替 |
6.1.3 社会动力 |
6.2 秦岭川金丝猴的繁殖参数与环境的适应 |
6.2.1 季节性生育 |
6.2.2 生育间隔期 |
6.2.3 雌性首次生育的年龄与孕期 |
6.3 秦岭川金丝猴对不同性别个体的母系投入策略 |
6.3.1 雄性出生率与社会等级 |
6.3.2 母系照顾行为生育间隔期的变化 |
6.3.3 母系投入与收益 |
6.4 社群的空间配置 |
6.4.1 空间层次与聚集 |
6.4.2 对非移动中猴群各社会单元的界定尺度 |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观察时间和群的组成 |
附录Ⅱ 数据统计学检验结果 |
附录Ⅲ 各研究段内社会单元内的年龄性别组成 |
附录Ⅳ 发表论文 |
四、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论文参考文献)
- [1]野生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雄性繁殖适合度的研究[D]. 刘晓梅. 西北大学, 2020(02)
- [2]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D]. 张艺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3]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在生态意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以《大地寻梦》《水问》《回家的路有多长》为例[D]. 王军.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4]唐终南山诗的文化意义研究[D]. 段玮婷. 西北大学, 2010(09)
- [5]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会组织与个体扩散迁移机制的研究[D]. 齐晓光. 西北大学, 2008(09)
- [6]秦岭:丰饶壮美的天然屏嶂[J]. 梁守禄. 旅游纵览, 2006(09)
- [7]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J]. 李保国,齐晓光,芦竹艳. 野生动物,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