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樊家梅,李文倩,李金徽,解友邦[1](2021)在《ERdj5与干燥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浸润介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表现为受累器官(主要是唾液腺和泪腺)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多系统受累,损害机体组织。内质网伴侣蛋白ERdj5广泛存在于内质网,在分泌细胞中含量尤其丰富,其转录是在内质网应激过程中被诱导的。X盒结合蛋白1(XBP1)是一种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蛋白,XBP1s是XBP1的活性形式,它可以进入细胞核内与未折叠蛋白反应元件相结合,激活大量目的基因表达,其中包括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家族成员ERdj5,以恢复内质网内部稳态。研究发现,ERdj5作为重要的细胞保护性分子参与S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阐述ERdj5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SS关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讨SS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刘培玲,张晴晴,高增丽,杨岚,乌云,曹文慧,母智深[2](2021)在《乳清蛋白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乳清蛋白是动物乳中的一种优质蛋白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生理功能。天然乳清蛋白性质极不稳定,为使乳清蛋白得到高效利用,衍生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改性方法。本文综述了利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及新技术改性乳清蛋白的研究进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热处理、高压处理、微波辐照处理、超声处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等;生物方法主要包括酶法水解和酶法交联处理两种;化学方法包括磷酸化、糖基化、酰化、去酰胺、酸调处理等。此外,本文总结了不同改性方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乳清蛋白性质的影响,同时展望了乳清蛋白改性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王菊,张龙举[3](2021)在《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运输、修饰的主要场所,内质网的正常功能对细胞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异常环境均会干扰内质网功能,诱导内质网应激,近年来,有关内质网应激与肿瘤发病相关性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就内质网应激及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内质网概述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膜网格结构,其膜占细胞总膜的一半以上。
周冠宇,李江华,彭政,苗周迪,冒鑫哲,张娟[4](2022)在《定点突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角蛋白酶的低温催化活性》文中提出【背景】角蛋白酶KerZ1能在60°C的最适温度下高效降解角蛋白底物,然而其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的酶活极低,难以适应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的要求。【目的】提升角蛋白酶KerZ1的低温催化活性。【方法】结合同源比对与折叠自由能分析向角蛋白酶KerZ1引入氨基酸突变,并对突变体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对KerZ1柔性环区域(loop 13)引入的氨基酸突变T210S、N211S、T212G均使其低温催化活性提升。随后对loop13进行了复合突变并构建了三突变体T210S/N211S/T212G,该突变体在中等温度(40°C)和低温(20°C)条件下的比酶活较KerZ1分别提升了45.68%和85.74%。同时,该突变体在60°C的半衰期(t1/2)仅下降11.52%,说明突变体T210S/N211S/T212G在不严重损失热稳定性的情况下其低温催化活性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结论】氢键的减少及氨基酸疏水性降低导致的蛋白质分子柔性的提升,可能是导致突变体酶T210S/N211S/T212G低温催化活性提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实际应用出发对角蛋白酶进行低温催化活性改造,为其工业化与应用化奠定了基础。
梁恽红,卢涵,张香美[5](2021)在《蛋白二、三级结构对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肌原纤维蛋白是鱼糜凝胶中最主要组成,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离子键、二硫键变化改变肌原纤维蛋白二、三级结构,从而使鱼糜凝胶网状结构发生变化,影响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因此,文章从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离子键及二硫键4个方面阐述肌原纤维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变化及肌原纤维蛋白二、三级结构之间关系,探究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变化对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机理,并简要介绍和比较鱼糜凝胶蛋白二、三级结构测定方法,为改进鱼糜制品品质及选择更适合的结构测定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蔡锟,储引娣,黄丕英,韦良婉,范恩国[6](2022)在《基于蛋白质跨外膜自转运系统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菌Ⅴ型分泌系统是细菌病原蛋白分泌的主要途径之一,可分为Ⅴa–Ⅴe 5个亚型,其中Ⅴa型(即经典的单体自转运蛋白)是细菌毒力和黏附因子向细胞外分泌的重要工具,其在内膜Sec易位子和外膜BAM蛋白复合体的协助下,通过2个连续的跨膜步骤介导蛋白质穿过阴性菌的内外膜。据信Ⅴa型是目前已知蛋白质跨膜转运时最简单的分泌途径,故该蛋白质分泌系统作为一种生物工程手段被认为是进行外源蛋白细菌细胞表面展示的理想系统。本文概括了目前已知的自转运蛋白的种类、结构域组成及其可能的分泌机理,总结基于自转运蛋白构建细菌细胞表面展示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特别是其在疫苗研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的潜在应用,以期深入拓展该分泌系统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
李童希,李西野,黄美州,钱保林,陈浩,付文广[7](2021)在《内质网应激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严重病理类型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参与到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多重打击"学说发病机制中,被认为可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炎症及细胞凋亡,是一种导致NASH发生发展的应激反应。为进一步了解ERS在NASH中的作用,本文拟对ERS引起NASH发生发展机制的前沿研究作一概述。
丁铭宣[8](2021)在《纤维素醚TC-5RW对朊病毒播种活性及蛋白酶抗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朊病毒病作为能在人与哺乳动物间传播的感染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潜伏期很长,且患上朊病毒病的患者无一例外地在发病数月至数年内去世。朊病毒有致命的神经毒性,其机理仍未完全明确地为人们所知,并且因为其疾病过程的快速进展,使得干预及治疗变得特别困难。尽管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在竭尽所能地进行着相关的基础实验与临床试验,试图找到应对朊病毒的策略,但目前为止依然收效甚微。由于缺乏成熟的针对朊病毒病的有效疗法,甚至没有成功的临床试验,目前对于朊病毒病患者所能给予的干预手段基本以支持性和姑息性治疗为主。故找到对于人类朊病毒有效的药物或防治方法是近年来对于朊病毒方向的研究热点,也是人类探索朊病毒病的最终目的。多项研究报道,CEs在毒株接种前后对于朊病毒感染的动物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受朊病毒感染的细胞,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防治潜力,但其对朊病毒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故本研究设计实验,选用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患朊病毒病的动物防治效果较为优秀的一种CE——TC-5RW作为试验药物,在体内及体外,分别研究了TC-5RW对于动物及人类朊病毒的作用,试图进一步探究CEs防治朊病毒病的机制,推动包括TC-5RW在内的CEs作为临床试验新药造福朊病毒病患者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表达仓鼠朊蛋白的转基因小鼠进行动物实验。在感染仓鼠263K朊病毒的当天,向小鼠腹腔内一次性注射TC-5RW进行给药处理,随即对动物生存期及病理征象进行观察、对脑Pr P进行二维蛋白质电泳、以及通过检测其皮肤组织内是否存在朊病毒播种活性,来探究TC-5RW体内注射对动物朊病毒病的作用。其中,对于皮肤组织内可能存在的微量朊病毒的播种活性,是利用s PMCA与RT-Qu IC两种新兴的、灵敏度极高的手段来进行检测的。同时本研究也应用了这两种检测手段,在检测体系中直接加入TC-5RW,通过体外实验探究该药物对感染动物或人类组织中的朊病毒播种活性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TC-5RW是否对朊病毒PrPSc存在直接作用,将TC-5RW与朊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的脑匀浆共同温育一定时间,随后以蛋白酶K(proteinase K,PK)处理,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来观察处理后存在蛋白酶抗性的PrPSc,又称蛋白酶抗性朊蛋白(proteinase K resistant prion protein,Pr Pres)水平变化。本研究通过以上实验方法,探寻TC-5RW在体内及体外对朊病毒播种活性的影响,及该药物直接作用对朊病毒蛋白酶抗性的影响,来分析其防治朊病毒病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TC-5RW的体内作用可使263K感染的转基因小鼠病症减轻,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生存期显着延长,且脑组织神经病理征象不明显。二维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脑PrP的分子量与电荷均无明显区别,说明该化合物不通过影响朊蛋白翻译后修饰的途径抑制朊病毒形成与累积。在体外实验中,首先以动物源朊病毒作为种子,发现向s PMCA检测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C-5RW,可以抑制朊病毒的扩增;向RT-Qu IC体系加入TC-5RW,可延长RT-QuIC荧光值曲线的起峰时间,并使ThT荧光峰值降低,说明该药物的加入降低了重组蛋白被朊病毒种子转化为淀粉样构象的效率,即降低了朊病毒的播种活性。在以上实验中仅2μg/m L的TC-5RW存在就能明显抑制朊病毒的播种活性,且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TC-5RW浓度成正比。本研究还将TC-5RW与患病动物的脑匀浆直接共温育后以PK处理,发现Pr Pres水平明显降低,这种作用亦在一定程度上与TC-5RW浓度成正比。本研究还发现TC-5RW在体外对包括s CJD MM1、s CJD MV2、s CJD VV2、g CJD E200K、gCJD V180I、FFI在内的多种人类朊病毒亚型都具有相似的作用,可直接降低抗蛋白酶消化的Pr Pres水平,且终浓度为250μg/m L的TC-5RW存在于检测体系内可降低朊病毒播种活性,尤其对gCJD V180I及FFI的作用最为显着,药物浓度50μg/m L时甚至能完全抑制这两种亚型的RT-Qu IC反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TC-5RW不仅能够使朊病毒感染动物的潜伏期延长,病理征象减轻,还可降低其皮肤组织内PrPSc的播种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向PMCA与RT-Qu IC体系中直接加入TC-5RW可以抑制人或动物PrPSc的播种活性。TC-5RW与PrPSc温育后,可促进其转化为容易被PK降解的结构,这可能暗示了其抑制朊病毒的作用机制。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9](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陈锐[10](2021)在《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的炎性病变,其特征是粥样斑块在动脉血管壁的沉积,可引起相应动脉的狭窄,是心肌梗死、卒中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主要环形分布于血管壁的中膜内负责血管的收缩,与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回缩密切相关。VSMCs在整个AS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VSMCs还能向诸如巨噬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转化,参与血管局部炎症反应及血管钙化。同时VSMCs还可以摄取管壁中沉积的脂质成分后形成泡沫细胞,其凋亡后由于清除的不及时可形成斑块坏死核心。内质网是真核细胞参与蛋白质合成、加工与修饰的重要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病因刺激下,细胞内质网的蛋白折叠能力不能满足细胞的需求,进而导致未折叠蛋白大量错误折叠,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进而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基因的启动子同时包含多个重要ERS相关基因的结合位点,是ERS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当CHOP蛋白激活时又可发挥自己转录因子的作用调节下游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凋亡、增殖及自噬等生理功能。已有研究发现在AS进展中CHOP表达显着上升,但其在AS中起的作用及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一般为18-23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其主要通过与靶向的信使RNA的3’非翻译区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促进其降解来参与细胞的生理活动。已有相当数量的miRNA被发现与AS的进展有关,其中在高脂饮食中显着上调的miR-208被发现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然而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仍然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验证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表达情况及CHOP/TRIB3/miR-208/TIMP3调控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未来的靶向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对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缺陷的小鼠行12周高脂饮食喂养诱导小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油红O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血清学指标测定及大体解剖等方法对建模进行验证,同时通过检测斑块中的VSMCs及Ⅰ型胶原的含量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miR-208在动物模型中的高表达。流式细胞筛选技术分选出ACTA2阳性,TAGLN阳性,PECAM阴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08及TIMP3的相互作用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构建一系列慢病毒载体、Antagomir、mirmimics、mir-inhibitor等表达调节因子以干预miR-208及CHOP、TRIB3、TIMP3等目标分子在动物模型和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q PCR、Western blot对干预效果进行验证。处理成功后通过Ed U细胞增殖实验及划痕实验评估VSMCs增殖和迁移的变化。同时通过大体解剖、病理组织切片、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评估不同处理下动物模型AS进展情况,同时检测斑块中VSMCs及Ⅰ型胶原的比例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结果:ApoE基因缺陷的小鼠在12周的高脂饮食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颈动脉壁脂质沉积、受损区域占比、主动脉窦受损面积均显着增加(P<0.01),AS小鼠的血脂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构建成功。进一步检测AS小鼠中miR-208后发现其表达出现显着上升(P<0.05),且定位与VSMCs标志分子α-SMA基本重合,均位于血管壁内膜。下调miR-208的表达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颈动脉脂质沉积及受损区域显着减少,斑块中的VSMCs及Ⅰ型胶原显着增多提示斑块稳定性提高(P<0.05)。通过流式细胞筛选技术选出ACAT2+,TAGLN+,PECAM-的VSMCs以开展后续的细胞实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08与TIMP3存在相互靶向关系。进一步上调VSMCs中miR-208的表达后TIMP3的表达受到抑制,同时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也得到增强,而这一现象可被过表达的TIMP3所逆转(P<0.05)。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验证TRIB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和VSMCs中表达均显着提高(P<0.05),下调其表达后VSMCs的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同时miR-208的表达也显着下降(P<0.05)。抑制TRIB3表达后的小鼠血脂指标、颈动脉脂质沉积、受损区域占比、主动脉窦受损面积均显着下降(P<0.05)。此外,CHOP在疾病动物模型及VSMCs中的表达均显着上调,抑制其表达后可见TRIB3及miR-208的表达相应下降,同时TIMP3的表达上升(P<0.05)。VSMCs的增殖和迁移在下调CHOP后均降低(P<0.05),这一结果表明下调CHOP表达能够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在抑制CHOP表达后的AS小鼠中,也观察到血脂指标、颈动脉脂质沉积、受损区域占比、主动脉窦受损面积均显着下降(P<0.05)。斑块中α-SMA阳性细胞比例、Ⅰ型胶原占比及TIMP3蛋白含量均显着上升(P<0.05),这提示斑块在抑制CHOP后变得更加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CHOP表达后在细胞及动物模型中的改变均被TRIB3的过表达所逆转。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下调CHOP的表达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强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同时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一步验证后发现这一系列的调控作用部分是通过下调TRIB3依赖的miR-208的表达进而解除miR-208对TIMP3表达的抑制作用实现的。本研究首次探讨CHOP/TRIB3/miR-208/TIMP3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这一通路在体内外实验均得到证实,其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的靶点。
二、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Rdj5与干燥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质网伴侣蛋白ERdj5的结构与功能 |
1.ERdj5的结构 |
2.ERdj5的功能 |
二、ERdj5与SS的关系 |
1.ERdj5协助内质网中唾液蛋白的正确折叠 |
2.ERdj5在XBP1的激活下促进内质网相关降解 |
3.ERdj5作为重要的保护性分子参与SS疾病进展 |
三、结语 |
(2)乳清蛋白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改性 |
1.1 热变性 |
1.1.1 温度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1.2 时间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1.3 金属离子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1.4 乳清蛋白浓度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1.5 其他成分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1.6 乳清蛋白来源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2 高压诱导变性 |
1.2.1 高压诱导变性机理 |
1.2.2 高静水压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2.3 高压均质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2.4 动态高压微射流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3 微波处理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4 超声波处理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5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1.6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乳清蛋白物理改性的影响 |
2 酶法改性 |
2.1 酶法水解 |
2.1.1 碱性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2 中性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3 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4 胃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5 胰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6 木瓜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1.7 无花果蛋白酶对乳清蛋白酶法水解的影响 |
2.2 酶法交联 |
2.2.1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乳清蛋白酶法交联的影响 |
2.2.2 漆酶对乳清蛋白酶法交联的影响 |
2.2.3 酪氨酸酶对乳清蛋白酶法交联的影响 |
2.2.4 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乳清蛋白酶法交联的影响 |
3 化学改性 |
3.1 磷酸化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2 糖基化改性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2.1 干法糖基化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2.2 湿法糖基化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3 酰化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4 去酰胺化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3.5 酸调改性对乳清蛋白化学改性的影响 |
4 乳清蛋白的基因工程改性技术 |
5 协同改性 |
5.1 化学协同改性 |
5.2 酶法协同改性 |
5.3 物理酶法协同改性 |
6 改性乳清蛋白的性质变化 |
6.1 凝胶性 |
6.2 流变性 |
6.3 溶解性 |
6.4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
6.5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7 结语 |
(3)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质网概述 |
内质网应激 |
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途径在肺癌中的作用 |
一、PERK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中的作用 |
二、IRE1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中的作用 |
三、ATF6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中的作用 |
结语与展望 |
(4)定点突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角蛋白酶的低温催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和质粒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3 PCR引物设计 |
1.1.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1.2 角蛋白酶的三维结构模拟 |
1.3 角蛋白酶突变体的构建 |
1.4 角蛋白酶突变体的表达及纯化 |
1.5 角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
1.6 角蛋白酶酶学性质的测定 |
1.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角蛋白酶低温催化活性单点突变位点的选择 |
2.2 角蛋白酶突变体的表达及组合突变 |
2.3 角蛋白酶突变体的纯化及酶学性质 |
3 讨论与结论 |
(5)蛋白二、三级结构对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氢键对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 |
1.1 氢键与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关系 |
1.2 二级结构与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关系 |
1.3 氢键及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
1.3.1 氢键测定 |
1.3.2 蛋白二级结构测定 |
1.4 蛋白二级结构测定方法比较 |
2 疏水相互作用对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 |
2.1 疏水相互作用与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关系 |
2.2 疏水相互作用测定 |
2.3 疏水相互作用测定方法比较 |
3 离子键对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 |
3.1 离子键与凝胶质构和持水力关系 |
3.2 Zeta电位测定离子键 |
4 二硫键对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 |
4.1 二硫键与凝胶质构和持水力关系 |
4.2 二硫键测定 |
4.3 二硫键测定方法比较 |
5 结论与展望 |
(6)基于蛋白质跨外膜自转运系统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转运蛋白的结构域组成 |
1.1 信号肽 |
1.2 乘客结构域 |
1.3 β-桶状结构域 |
2 自转运蛋白的分泌过程与机理 |
2.1 跨外膜转运 |
2.2 乘客结构域的加工与修饰 |
3 基于自转运蛋白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系统的优势与应用 |
3.1 基于自转运蛋白构建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系统的优势 |
3.2 基于自转运蛋白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系统的应用 |
3.2.1 全细胞催化 |
3.2.2 生物修复 |
3.2.3 肽或蛋白质文库的筛选 |
3.2.4 蛋白质表达纯化 |
3.2.5 疫苗研发 |
3.2.6 病原体检测 |
4 总结与展望 |
(7)内质网应激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RS反应及其信号传导通路 |
2 ERS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1 在NASH中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
2.2 在NASH中引起炎症 |
2.3 在NASH中引起细胞凋亡 |
2.4 在NASH中引起肝纤维化 |
3 展望 |
(8)纤维素醚TC-5RW对朊病毒播种活性及蛋白酶抗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朊蛋白、朊病毒与朊病毒病 |
1.2 朊病毒的检测 |
1.2.1 传统检测手段及临床诊断标准 |
1.2.2 新兴的检测技术 |
1.3 朊病毒病的治疗方法与进展 |
1.3.1 临床治疗手段及探索 |
1.3.2 针对朊病毒防治的科研进展 |
1.3.3 纤维素醚及其在朊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第2章 材料、仪器与试剂的配制 |
2.1 材料、试剂与抗体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3.1 脑匀浆裂解缓冲液 |
2.3.2 皮肤匀浆裂解缓冲液 |
2.3.3 TC-5RW生理盐水溶液 |
2.3.4 TC-5RW水溶液 |
2.3.5 肌氨酸溶液 |
2.3.6 PK溶液 |
2.3.7 PMSF溶液 |
2.3.8 LB液体培养基 |
2.3.9 0.1×BBMM |
2.3.10 8M盐酸胍 |
2.3.11 0.2M磷酸氢二钠溶液 |
2.3.12 0.2M磷酸二氢钠溶液 |
2.3.13 变性缓冲液 |
2.3.14 复性缓冲液 |
2.3.15 洗脱缓冲液 |
2.3.16 透析液 |
2.3.17 0.1 M磷酸钠缓冲液 |
2.3.18 PMCA转换缓冲液 |
2.3.19 Western blot电泳缓冲液 |
2.3.20 Western blot转膜缓冲液 |
2.3.21 Western blot洗膜缓冲液TBST |
2.3.22 Western blot封闭牛奶缓冲液 |
2.3.23 Western blot上样缓冲液 |
2.3.24 2D脱水缓冲液 |
2.3.25 2D再水化缓冲液 |
2.3.26 2D平衡缓冲液A |
2.3.27 2D平衡缓冲液B |
2.3.28 10mM ThT溶液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研究路线 |
3.2 实验伦理与安全 |
3.3 动物实验 |
3.4 大脑与皮肤样本的制备 |
3.5 组织病理实验方法 |
3.5.1 组织的石蜡包埋与切片 |
3.5.2 Pet blot染色流程 |
3.5.3 H&E染色流程 |
3.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6.1 表达仓鼠重组蛋白细菌的培养与表达 |
3.6.2 包涵体的制备 |
3.6.3 蛋白纯化 |
3.6.4 蛋白分装 |
3.7 RT-QUIC流程 |
3.7.1 样本稀释 |
3.7.2 制备反应体系 |
3.7.3 上样 |
3.7.4 开始及结束程序 |
3.8 SPMCA流程 |
3.9 TC-5RW与脑匀浆共温育实验 |
3.10 二维蛋白质印迹 |
3.11 蛋白质印迹 |
3.12 统计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纤维素醚TC-5RW体内注射对朊病毒感染转基因小鼠的作用 |
4.1.1 TC-5RW治疗使朊病毒感染小鼠症状减轻 |
4.1.1.1 TC-5RW治疗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
4.1.1.2 TC-5RW治疗组小鼠脑内PrPSc沉积和海绵状变性减轻 |
4.1.2 TC-5RW治疗组小鼠脑内PrP的 2D结构无明显变化 |
4.1.3 TC-5RW治疗组小鼠皮肤组织中无法检测到朊病毒播种活性 |
4.1.4 小结 |
4.2 纤维素醚TC-5RW在体外对动物朊病毒的作用研究 |
4.2.1 TC-5RW加入PMCA体系抑制患病仓鼠脑PrPSc的播种活性 |
4.2.2 TC-5RW加入RT-QuIC体系影响了动物脑与皮肤PrPSc的播种活性 |
4.2.3 TC-5RW在体外与动物朊病毒共同孵育可促进其被蛋白酶降解 |
4.3 纤维素醚TC-5RW在体外对不同亚型人类朊病毒的作用研究 |
4.3.1 TC-5RW加入PMCA体系抑制人类PrPSc的播种活性 |
4.3.2 TC-5RW在体外与人类朊病毒共同孵育可促进其被蛋白酶降解 |
4.3.3 TC-5RW加入RT-QuIC体系抑制各种人类朊病毒病PrPSc的扩增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背景 |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1.3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1.4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分期中的变化 |
1.5 内质网应激的研究现状 |
1.6 内质网应激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
1.7 微小RNA与内质网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1.8 展望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2.1.2 主要实验器材与仪器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 |
2.2.2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2.2.3 慢病毒载体构建 |
2.2.4 细胞转染 |
2.2.5 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HE stain)染色 |
2.2.6 油红O染色 |
2.2.7 小鼠血脂测定 |
2.2.8 斑块稳定性检测 |
2.2.9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2.2.10 RNA提取及定量 |
2.2.11 蛋白质提取及定量检测 |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2.2.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14 EdU细胞增殖实验 |
2.2.15 划痕实验 |
2.2.16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构建 |
3.2 MiR-208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情况 |
3.2.1 MiR-208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情况 |
3.2.2 干扰miR-208 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作用情况 |
3.3 TIMP3作为miR-208 的靶基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3.4 miR-208 通过抑制TIMP3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
3.5 TRIB3促进miR-208 的表达进而抑制TIMP3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 |
3.6 CHOP通过上调TRIB3的表达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3.7 CHOP/TRIB3/miR-208/TIMP3通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Rdj5与干燥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 樊家梅,李文倩,李金徽,解友邦. 江苏医药, 2021(12)
- [2]乳清蛋白改性研究进展[J]. 刘培玲,张晴晴,高增丽,杨岚,乌云,曹文慧,母智深. 食品科学, 2021(23)
- [3]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通路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王菊,张龙举. 临床肺科杂志, 2021(12)
- [4]定点突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角蛋白酶的低温催化活性[J]. 周冠宇,李江华,彭政,苗周迪,冒鑫哲,张娟. 微生物学通报, 2022(01)
- [5]蛋白二、三级结构对鱼糜凝胶质构和持水力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梁恽红,卢涵,张香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10)
- [6]基于蛋白质跨外膜自转运系统的细菌细胞表面蛋白展示技术研究进展[J]. 蔡锟,储引娣,黄丕英,韦良婉,范恩国. 微生物学报, 2022
- [7]内质网应激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J]. 李童希,李西野,黄美州,钱保林,陈浩,付文广.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09)
- [8]纤维素醚TC-5RW对朊病毒播种活性及蛋白酶抗性的作用研究[D]. 丁铭宣. 吉林大学, 2021(01)
- [9]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10]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陈锐.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