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

古建筑、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

一、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论文文献综述)

雷伟[1](2021)在《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文中指出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古建筑和古园林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古建筑和古园林在经过了战火的摧残下,留存至今,很多结构和材料已经风化破损。如何做好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成为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很多地区由于过度的经济开发,导致很多古建筑和古园林遭受严重的破坏,甚至消失,其损失不容忽视。基于此,文章对古建筑与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进行分析,在明确相关要求和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保护修缮措施,以求更好地继承与保护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王宇[2](2020)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阳岐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古村古镇慢慢走向没落。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景观、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前提下,对其加以适当的改造开发,有助于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有助于村镇风貌提升,改善民生,通过业态优化振兴经济。论文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阳岐村为研究对象,归纳创新型保护与开发思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规划原则和内容,总结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发项目的操作模式与手法,探索一条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并促进其不断发展的新型路径,希望其能够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开发建设探寻新的思路,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经验与参考。本文主要由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界定了论文研究对象,并选择研究方法,总结论文的框架,清楚的认知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通过梳理、阐述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对多个国内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案例进行深入探析,总结反思其问题并提出可鉴之处。第二部分是第三章至第四章,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第三章通过分析阳岐村现状用地、资源、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现状,提出现存的保护与开发主要问题,如定位不明确、文化保护缺乏、过度开发、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第四章对第三章罗列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按影响因子、研究事务逻辑等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对阳岐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思路,提出研究路径、研究方法,明确实现文化创新传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整体统筹的目标。最后一部分是第五章至第六章,作为论文的总结部分。第五章针对前面提出的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总结出阳岐村的保护与开发对策,产业对策以“文化+”为着力点,对历史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区域及历史文化保护对策提出对不同保护区采取不同保护方式,强调保护性开发;旅游开发对策主张打造特色旅游,加强区域合作。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本结论和重大创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方兴[3](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任雪[4](2019)在《陈从周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鲁晨海[5](2018)在《浅析陈从周先生建筑史学研究分期与类型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根据陈从周先生在建筑史学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和经历,以《梓室余墨》等书籍为例.统计,分析和归纳其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活动过程和研究对象的类型构成,探讨其建筑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关注点,切入方式以及学术表现等特征,并以此进一步解读其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方法和学术观点。

张筱苑[6](2018)在《陈从周先生《说园》中的造园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初创时期,人才辈出,各有建树。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积累,深耕于风景园林的不同领域,用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为风景园林的学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陈从周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前辈。陈从周先生自1950年被聘请为之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中国建筑史后,直至2000年离世之际,始终致力于我国风景园林事业,不仅在造园思想理念上独辟蹊径,又多将理论研究之精华付诸实践,还为我国风景区规划奔走呼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国人赞为“为园林而生”。陈先生为建设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呕心沥血,也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学术成果,《说园》就是其中一部举足轻重的学术着作。陈先生写作《说园》的时期,正是我国百业待兴的时期,立足于《说园》对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理念和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一窥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轨迹和当时的造园理念思潮。透过这样的一种人物研究视角来对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可以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全面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本研究基于《说园》着作,以陈从周先生在风景园林领域公开发表的着作、文章、图录等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及其具有代表性的造园、复园实践为内容,从造园理法、造园要素、园林美学、复园、风景区规划与园林管理维护6个方面,来梳理提炼陈从周先生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本文关注陈从周先生在学术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动态与表象特征,结合《说园》及其他相关着作,尝试解读先生研究与实践的社会背景与真实意图,以期客观评价先生和《说园》的学术价值,同时,解读其研究成果在当今背景下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陈从周先生造园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探讨:1.深入理解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理念与其实践中体现的造园理念;2.客观评价陈从周先生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并突出《说园》和其他影响深远的学术、实践成果的贡献;3.揭示《说园》在中国现当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周艳芳[7](2017)在《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中,陈从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研究者,尤其是在江南园林美学的研究上,突显了他重视勘察实践研究的科学精神、文人素养的文学精神、绘画和戏曲欣赏的艺术精神。他富有哲理的造园、复园、品园的思想理念,推进了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世界园林的发展。他被日本园林界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本文从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五个部分展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具有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的跨学科的学术特质,形成了综合的园林美学特征。以他的代表作《说园》为线索,针对他的艺术审美特征、造园哲学思想、园林理法进行充分解读,更进一步地针对江南园林特有的诗意美、画意美、曲意美、空间美的艺术审美特征;“静以悟动”、“有法而无式”、“相反相成”的造园哲学思想;造园之学、复园续史之理、品园叙游之道的园林理法分析,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时间维度上,列举陈从周实践勘察“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与现存环境的重构价值、“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的重大发现,几经考证的现实超越,“恭王府”的循律、气派,堪称“王府之最”的学者之判的古建筑园林勘察;上海豫园、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的古园林修复、重构;扬州鉴真纪念堂、云南安宁楠园、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理论,更充分地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从美学维度上,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以陈从周典型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据,梳理“江南园林甲天下”、“观之不足”的江南园林精神、江南园林唯美的昆曲艺术的地方因素的强调,突显他的江南秀色浸染的地方主义情怀;列举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宗白华、金学智,展开学术思想比较,以论证其“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学术高度,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同时,展开与台湾园林、日本园林、英国园林的东西方园林美学思想的比较,确立陈从周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世界地位,以更具特色地剖析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在空间维度上,以美国文化背景下立意中国园林”明轩”,基于现代场所,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场所的哲学理念、自然精神、意境审美、含蓄之美等典型的中国美学特征的现实超越,体现“明轩”现代场所精神,以确立“明轩”跨越世界意义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价值,阐述陈从周国际语境下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中国园林先后落座世界上三个国家。从文化上分析,同属于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都接受了中国苏州典型江南园林的文化融入,这与其开放、自由,善于接受异域文化的多维度审美意愿,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英国,则接受了中国北京典型北方宫廷园林的文化融入,与其政治、政权,善于排斥异域文化的唯美的审美意愿,有着深入的联系。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的多维度阐释,丰富了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内在本质,明晰了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审美特征,深化了江南园林的现代场所精神,确立了江南园林美学的世界地位。

李婧[8](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认为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袁晓君[9](2015)在《古园林类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部分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不但在原址上建立起了博物馆机构,还在园林周边环境中积极建设博物馆新馆舍,如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可园博物馆新馆、三苏祠博物馆新馆-三苏纪念馆等,并且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新馆将建立起来。这类依托私家园林成立的博物馆机构,本文称之为古园林类博物馆。古园林类博物馆不仅改变了园林的利用方式,而且脱离园林建筑范围之外、于园林周边环境之中建设的博物馆新馆,亦对园林的保护与利用带来影响。本文以古园林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私家园林如何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从私有逐渐转向公有,最终促成古园林类博物馆建立的过程;研究古园林类博物馆所具有的管理、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的职能,在选址、展示主体、展品、馆舍建筑上的特点;了解古园林类博物馆既是私家园林的管理机构,还是园林与社会大众间的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定位。进而明确古园林类博物馆新馆的建设的目的与意义,是为更好地适应博物馆职能的发展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从古园林类博物馆的性质、理念,园林保护理念、旅游文化业的影响作用出发,结合已建成的古园林类博物馆新馆实例探讨,本文归纳总结出新馆建筑设计的5个设计要点:(一)基于园林规模,选择馆舍类型;(二)保护园林环境,规划建筑布局;(三)结合园林需求,组织功能流线;(四)展现园林文化,渲染空间氛围;(五)突出园林遗存,消隐新馆建筑。

卢应斌[10](2012)在《顺德清晖园的文物保护与科学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古园林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日常工作是保护与管理,但仅有这些是不足的,特别是在目前文化与文物保护事业加速发展的今天,古园林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开展新一轮的科学发展,路径何在,是摆在管理工作者的面前一道难题。近年来,清晖园在文物保护规划、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与场景复原、古建筑园林区的环境整治、文化内涵的充实,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并取得实效,现将相关的做法与各位同行交流。

二、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论文提纲范文)

(1)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建筑和古园林的历史价值
2 古建筑和古园林保护与修缮的原则
    2.1 完整性原则
    2.2 动态性原则
    2.3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原则
3 古建筑与古园林保护与修缮中的问题分析
    3.1 保护与修缮的意识淡薄
    3.2 古建筑修缮方法滞后、单一
    3.3 修缮工作难度较大
4 古建筑和古园林保护修缮的有效措施
    4.1 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
        4.1.1 自然原因
        ①防虫蛀。
        ②防腐蚀。
        ③防火灾。
        ④除杂草。
        4.1.2 人为原因
    4.2 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修缮
        4.2.1 依据历史资料修复古建筑
        4.2.2 文物修复中的四项保存
5 结论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阳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的主要研究进展
        1.3.2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1.3.3 主要借鉴
    1.4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畴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法规及理论
        2.1.1 相关法规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典型案例与借鉴
        2.2.1 意大利·五渔村
        2.2.2 日本·京都伊根町渔村
    2.3 国内典型案例与借鉴
        2.3.1 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2.3.2 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2.3.3 云南省楚雄市彝人古镇
    2.4 本章小结
3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现状及问题
    3.1 阳岐村概况
        3.1.1 现状概况
        3.1.2 研究范围
    3.2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现状
        3.2.1 用地及建设现状
        3.2.2 村落格局现状
        3.2.3 自然资源现状
        3.2.4 传统街巷保存现状
        3.2.5 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现状
        3.2.6 民俗文化及传播现状
    3.3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的特征
        3.3.1 历史文脉特色梳理
        3.3.2 历史文化评价体系
        3.3.3 历史文化开发价值
        3.3.4 历史文化保护重点
    3.4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的现存问题
        3.4.1 传统村落现存问题
        3.4.2 历史文化保护现存问题
        3.4.3 产业定位及旅游开发现存问题
        3.4.4 旅游配套服务现存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研究分析
    4.1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要素
        4.1.1 空间尺度
        4.1.2 功能布局
        4.1.3 游线设计
        4.1.4 空间肌理
    4.2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的成果构建
        4.2.1 开发与保护策略
        4.2.2 开发与保护内容
        4.2.3 开发与保护利用方式
        4.2.4 保护与开发游线组织
    4.3 本章小结
5 阳岐村保护与开发对策
    5.1 阳岐村的产业发展对策
        5.1.1 “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
        5.1.2 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5.2 阳岐村的区域保护对策
        5.2.1 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5.2.2 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5.2.3 环境协调区控制措施
    5.3 阳岐村的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对策
        5.3.1 整体风貌的保护
        5.3.2 山水环境的保护
        5.3.3 传统街巷及空间肌理的保护
        5.3.4 景观视线廊道的控制
        5.3.5 村庄与山水关系的保护
    5.4 阳岐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
        5.4.1 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
        5.4.2 历史建筑的保护
        5.4.3 历史环境要素(古树名木)的保护
        5.4.4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5.4.5 特色文化空间的保护
    5.5 阳岐村的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5.5.1 深挖地方文脉
        5.5.2 文化实景体验
        5.5.3 旅游吸引爆点
        5.5.4 现代科技运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1.1 发现保护与开发现存问题
        6.1.2 引入保护与开发创新思想
        6.1.3 提出保护与开发原则目标
        6.1.4 制定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
    6.2 主要创新
        6.2.1 研究方法的创新——活态遗产保护
        6.2.2 保护方式的创新——原真性保护
        6.2.3 开发策略的创新——文化+旅游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浅析陈从周先生建筑史学研究分期与类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子
2 从教生涯
3 学术活动分期
4 实证勘查活动地域分布
5 学术研究对象类型
6 结语

(6)陈从周先生《说园》中的造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前辈人物研究的学术意义
        1.3.2 对于中国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1.3.3 对于完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借鉴意义
        1.3.4 对于当今语境下中国现当代风景园林实践的指导意义
    1.4 研究目的
        1.4.1 深入理解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与实践理念
        1.4.2 客观评价陈从周先生的学术研究成就与地位
        1.4.3 揭示《说园》在中国现当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
    1.5 研究对象与界定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6.1 对《说园》的相关研究
        1.6.2 对陈从周先生的相关研究
        1.6.3 与陈从周学术及实践生涯相关的国内前辈人物的研究
        1.6.4 与《说园》出版同期的国外相关人物理念与实践的研究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方法
    1.9 研究框架
2 陈从周先生的学术及实践概况
    2.1 求学经历
    2.2 陈从周先生的学术研究历程
        2.2.1 教研历程
        2.2.2 师承渊源影响
        2.2.3 主要学术论着
    2.3 职业实践
        2.3.1 建筑及园林勘察类实践
        2.3.2 古建筑及园林修复
        2.3.3 造园实践
        2.3.4 风景区规划
    2.4 本章小结
3 《说园》的创作背景及成书过程(1950s-1980s)
    3.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时代背景
    3.2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初创及发展
    3.3 国内外风景园林思潮
        3.3.1 国外人文与自然交互下的多元思潮
        3.3.2 国内政治与社会条件下的理念取向
        3.3.3 国内外风景园林思潮之于《说园》的影响
    3.4 我国风景园林代表人物与论着
        3.4.1 陈植与《园冶注释》
        3.4.2 汪菊渊与《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
        3.4.3 彭一刚与《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3.5 陈从周先生的研究领域及《说园》的创出
    3.6 本章小结
4 《说园》造园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4.1 造园理法
        4.1.1 先予立意,有法无式
        4.1.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4.1.3 曲直相应,显隐相宜
        4.1.4 动静相间,虚实相济
        4.1.5 以小寓大,妙在空灵
        4.1.6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2 造园要素
        4.2.1 园林建筑
        4.2.2 叠山理水
        4.2.3 植物造景
        4.2.4 装修陈设
        4.2.5 题咏对联
    4.3 复园之道
        4.3.1 研究园史
        4.3.2 制定方案
        4.3.3 施工
    4.4 园林美学
        4.4.1 美学之“物境”
        4.4.2 美学之“情境”
        4.4.3 美学之“意境”
        4.4.4 辩证的园林认识论
    4.5 园林管理维护
        4.5.1 知品园游园
        4.5.2 通史哲之论
        4.5.3 习诗文绘画
    4.6 风景园林规划
        4.6.1 风景区营造之局部气候保护
        4.6.2 风景区营造之建筑设置
        4.6.3 风景区营造之游览交通
        4.6.4 风景区营造之自然生态
        4.6.5 风景区营造之地方特色
        4.6.6 风景区营造之古迹文化
    4.7 本章小结
5 《说园》造园思想之于陈从周先生造园实践
    5.1 古园修复
        5.1.1 上海豫园东部及内园
        5.1.2 如皋水绘园
        5.1.3 复园实践之反思
    5.2 国内造园
        5.2.1 上海龙华寺塔影苑
        5.2.2 云南安宁楠园
        5.2.3 造园实践之反思
    5.3 境外造园
        5.3.1 明轩建造之背景
        5.3.2 明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说园》造园思想的历史评价
    6.1 造园思想之独特性
        6.1.1 “传承而开创”的审美视角
        6.1.2 “古今互摄”的营造理论
        6.1.3 “复古而不泥古”的传承方式
    6.2 思想与实践之契合性
        6.2.1 造园实践
        6.2.2 复园实践
    6.3 学术价值及其时代局限
        6.3.1 学术价值
        6.3.2 时代局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陈从周的学术道路
    二、陈从周主要学术研究综述
        (一)乐峰《陈从周传》
        (二)宋凡圣《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三)中国园林美学三种视野之对比分析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文学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二)广博的艺术造诣
    二、建筑史学基础的构建
        (一)朱启钤古建筑营造之法的影响
        (二)刘敦桢古建筑考证之法的影响
        (三)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影响
    三、植根于传统文化构建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建构
    注释
第二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
    一、《说园》美学思想的阐释
        (一)诗意美的阐释
        (二)画意美的阐释
        (三)曲意美的阐释
        (四)意境美的阐释
    二、《说园》造园哲学思想的阐释
        (一)静以悟动的辨证观
        (二)造园之法“有法而无式”观
        (三)“相反相成”的辨证观
    三、《说园》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法分析
        (一)造园之学
        (二)复园续史
        (三)品园叙游
    注释
第三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
    一、地方主义情怀的思想品格
        (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着名论断
        (二)“观之不足”的个性精神
        (三)“昆曲唯美”的江南地方因素
    二、基于园林艺术精神的学术思想比较
        (一)陈从周与宗白华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二)陈从周与金学智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三、基于江南园林艺术风格的东西方比较
        (一)江南园林与台湾园林的同根艺术风格之比较
        (二)江南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东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三)江南园林与英国园林的西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注释
第四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
    一、古建筑园林勘察的现实超越
        (一)《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的价值
        (二)“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
        (三)陈从周“恭王府”的学者之判“王府之最”
    二、江南语境下古园林修复与重构
        (一)上海豫园的修复与重构
        (二)宁波天一阁的修复与重构
        (三)如皋水绘园的修复与重构
    三、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的重构与超越
        (一)盛唐建筑风格与日式建筑特点的鉴真纪念堂设计
        (二)浑然天成的楠园设计
        (三)循古尊今的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注释
第五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
    一、纽约“明轩”诞生的美国文化背景
        (一)移筑“明轩”的历史背景
        (二)移筑“明轩”的政治背景
        (三)移筑“明轩”的文化背景
    二、纽约“明轩”对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
        (一)哲学理念的超越
        (二)意境营造的超越
        (三)审美格调的超越
    三、纽约“明轩”移筑的文化意义
        (一)中国园林美学在异域文化中的践行
        (二)中国园林美学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中国式园林空间设计思想的跨文化价值
    四、中国园林走出国门的现实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古园林类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形成过程
    2.1 私家园林原始的宅园性质
    2.2 近代园林私有性的瓦解
    2.3 50年代后园林的利用状况
    2.4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园林类博物馆概述
    3.1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定义与职能
        3.1.1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定义
        3.1.2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职能
    3.2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特点
        3.2.1 博物馆的选址
        3.2.2 博物馆的展示主体
        3.2.3 博物馆的展品
        3.2.4 博物馆的馆舍建筑
    3.3 古园林类博物馆的类型
        3.3.1 利用园林建筑遗存设展
        3.3.2 利用复原扩建建筑设展
        3.3.3 利用新建馆舍建筑设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
    4.1 博物馆角色定位
        4.1.1 园林管理机构
        4.1.2 园林文化交流平台
    4.2 设计影响因素
        4.2.1 园林保护利用理念
        4.2.2 博物馆学理念
        4.2.3 旅游文化业影响
    4.3 新馆建筑设计
        4.3.1 总体布局
        4.3.2 功能流线
        4.3.3 空间设计
        4.3.4 造型设计
    4.4 设计要点
        4.4.1 基于园林规模,选择馆舍类型
        4.4.2 保护园林环境,规划建筑布局
        4.4.3 结合园林需求,组织功能流线
        4.4.4 展现园林文化,渲染空间氛围
        4.4.5 突出园林遗存,消隐新馆建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顺德清晖园的文物保护与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晖园概述
二、文物保护规划
三、园林保护
    1、文物保护。
    2、场景复原。
四、研究提升
五、营造环境
六、发展文化产业

四、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J]. 雷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07)
  •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福州市阳岐村为例[D]. 王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陈从周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任雪. 湖北大学, 2019
  • [5]浅析陈从周先生建筑史学研究分期与类型特征[J]. 鲁晨海. 时代建筑, 2018(06)
  • [6]陈从周先生《说园》中的造园思想研究[D]. 张筱苑.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7]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周艳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8]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 [9]古园林类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研究[D]. 袁晓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10]顺德清晖园的文物保护与科学发展[J]. 卢应斌. 岭南文史, 2012(02)

标签:;  ;  ;  ;  ;  

古建筑、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