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一、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任东,邢丹谋,张明,陈焱,王欢,吴其鹏[1](2022)在《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钉板系统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钉板系统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患者45例, 采用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及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19例(桥接组), 男13例、女6例, 年龄(38.3±11.9)岁(范围21~72岁);采用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及锁定钉板系统固定26例(锁定钉板组), 男20例、女6例, 年龄(41.2±14.7)岁(范围20~79岁)。术后定期随访, 每4周记录骨折愈合情况, 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4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2±4.7)个月(范围10~32个月), 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桥接组手术时间为(68.1±12.5) min, 大于锁定钉板组的(56.3±11.6) min(t=3.32, P=0.002);桥接组与锁定钉板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6±20.2) ml、(104.2±14.1) ml, 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8.4±16.2) ml、(73.1±14.9) ml, 住院时间分别为(9.7±2.3) d、(9.4±1.9) d,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 P=0.107;t=1.00, P=0.323;t=0.57, P=0.573)。桥接组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 其余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5.3±4.3)周, 锁定钉板组为(15.9±3.9)周,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 P=0.638)。术后4周, 桥接组UCLA肩关节评分为(18.1±3.9)分、MEPS为(55.4±6.8)分, 均低于锁定钉板组(P<0.05);术后8周, 桥接组UCLA肩关节评分为(26.2±4.3)分、MEPS为(70.9±6.5)分, 均低于锁定钉板组(P<0.05);术后12周, 桥接组UCLA肩关节评分为(33.6±1.0)分、MEPS为(91.0±3.7)分, 优良率达100%, 与锁定钉板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干骨折可根据骨折形态进行个性化多维固定, 至术后12周可达到与锁定钉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时间略长, 并可能增加骨折不愈合的风险。

于大鹏[2](2021)在《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文中研究说明肱骨干骨折主要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等治疗方式。骨折不愈合和桡神经损伤是肱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肱骨干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肱骨干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各具优缺点,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骨折类型及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肱骨干的解剖,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任敬,贾斌,郑世成,许兆晨,王敏,贺金龙[3](2021)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炎症应激指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均行12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各时段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应激指标水平和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等疼痛应激指标水平,并采用NEER和H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肩、肘关节恢复情况,统计两组骨折端对位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手术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3、7天,观察组的TNF-α、IL-1β以及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SP、PGE2、NPY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骨折端对位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6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的NE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的NEE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12、24周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机体炎症应激水平,骨折端对位效果较好,并发症轻且少。

熊晨,何贵平,张堃,何晓,杨佳瑞,何昌军,王晓龙,王晨,师政伟,朱养均,衡立松[4](2021)在《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4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的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22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照组为保守治疗,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干预;(2)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其他18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3)网状Meta排序结果显示:上肢DASH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CMS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保守>髓内钉固定;骨不连发生率,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保守;骨折愈合时间,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保守>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结论:目前4种修复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后患者上肢功能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缺点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还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刘硕[5](2021)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交锁髓内钉和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分析二者的治疗疗效,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49例肱骨干骨折的患者,通过诊断采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两组,采用一项前瞻性科学研究,采取直接门诊或者电话的随访方式定期进行随访,比较两组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主要并发症(主要包括手术伤口细菌感染、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肩关节损伤等)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以指导临床医生对肱骨干骨折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分析并发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锁定加压钢板组中,手术持续时间平均为(122.22±24.39)分钟,出血量累计平均为(151.85±40.86)毫升,住院天数累计平均为(10.59±3.10)天。交锁髓内钉组中,手术持续时间平均为(95.00±15.51)分钟,出血量累计平均为(82.27±29.59)毫升,住院天数累计平均为(9.18±2.34)天。两组内固定手术方式在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及平均出血量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治疗天数上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5>0.05)。两组内固定治疗方式均无出现伤口细菌感染的病例发生;锁定加压钢板组中出现2例桡神经损伤,出现2例骨折不愈合的病例,未出现肩关节损伤的病例;交锁髓内钉组中未出现桡神经损伤,出现1例骨折不愈合,1例肩关节损伤,在临床并发症分析方面,两种内固定治疗方式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肩关节评分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评分平均为91.33±4.02,交锁髓内钉组中评分平均为88.82±5.22,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中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63>0.05)。结论:采用交锁式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均可同时获得良好的固定及康复预后,在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比较方面,交锁式髓内钉组明显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清洁手术并常规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预防伤口感染;但是因锁定加压钢板对于骨折周围局部软组织的剥离较大,且还需要分离骨膜,对位于骨折端的局部血运微环境影响较大,且在骨折复位及固定过程是易产生压迫或直接损伤桡神经。交锁髓内钉组属于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但因手术入路问题需打开肩袖,易损伤肩关节;对于C型复杂骨折,扩髓或者插入髓内钉会使骨折移位更多,影响骨折愈合,这就需再次切开进行功能复位,也就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

张家铭[6](2021)在《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微创钢板(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与微创髓内钉(minimal invasive nailing osteosynthesis,MIN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6月-2019年6月使用MIPO技术或者MINO技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依据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0例,其中MIPO组24例,MINO组2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肩关节UCLA评分、肘关节Mayo评分。结果:50例患者获得12-18(平均14.6±1.6)个月随访时间,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年肘关节Mayo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中有1例出现一过性桡神经麻痹现象,并于术后1个月时恢复,但术后1年肩关节UCLA评分优于MIN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IPO技术与MIN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MIPO技术在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

张旭[7](2020)在《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IMN和PF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以及两种手术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搜索关于IMN与PF治疗肱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准随机对照研究(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Q-RCTs),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和Q-RCTs,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收集的文献,并严格按本研究照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研究,再提取数据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最后对纳入的RCTs和Q-RCTs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版软件进行数据合成,并采用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若P<0.1,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若P≥0.1,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进行描述,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进行描述,都采用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篇研究(14篇RCTs,3篇Q-RCTs),共涉及1053例患者,其中IMN组528例(50.14%),PF组525例(49.86%)。首先,在4个主要临床结局指标中,IMN组的感染率[RR=0.40,95%CI=0.200.79,P=0.008]、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RR=0.60,95%CI=0.360.97,P=0.04]较PF组低;对于不愈合和延迟愈合两个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在5个次要临床结局指标中,PF组的住院时间[RR=-2.60,95%CI=-4.90-0.30,P=0.03]、手术时间[RR=-21.74,95%CI=-39.55-3.92,P=0.02]、术中出血量[RR=-72.97,95%CI=-95.44-50.51,P<0.01]以及愈合时间[RR=-2.25,95%CI=-2.59-1.91,P<0.01]均高于IMN组。ASES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IMN治疗肱骨干骨折在术后感染率、医源性桡神经损伤、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时间均比PF有优势,在ASES评分、不愈合以及延迟愈合方面3个结局指标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少,部分文献质量不高,得出的研究结论与临床事实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IMN和PF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及各自优缺点的评估,今后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论证。

卢伟[8](2020)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不连接、内固定术后桡神经麻痹、内固定取出后桡神经麻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疗效较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吴兢[9](2019)在《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外固定架对骨折的固定具有灵活、可控特点,适合于开放性、感染性骨折及骨不连的治疗。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其优点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减少骨折端血运破坏,便于进行调整骨折对位。缺点是固定针松动造成骨折再移位和感染的发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肢功能快速恢复,可以避免保守治疗的并发症,能早期进行关节及上肢肌力康复训练。使用的锁定加压钢板(LCP)技术和微创经皮接骨技术(MIPPO),改善了术中骨折断端软组织和骨膜进行较大范围剥离的缺点,固定更加牢固,只需要维持骨折长度和旋转,保护骨折端血运。目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已成为肱骨干骨折治疗的首选。其他髓内钉: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旋入式自锁髓内钉、TE自锁髓内钉、可膨胀髓内钉等临床应用,相关报道均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蔡金峰[10](2019)在《肱骨干骨折钢板和髓内钉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并提取资料,对肱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和钢板治疗的效果实行Meta分析,给医务工作者选取医治方式提供较佳的建议和帮助。资料准备和方法:应用Pumed、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实行文章搜索,搜索钢板内固定、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将“plate”,“Intramedullary nail”,“humeral shaft fracture”联合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中文检索将“钢板”,“髓内钉”和“肱骨干骨折”等当作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搜索。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搜索所得到的文章中所需要的数值实行Meta分析。结果:该Meta分析筛选了中文文章和外文文章总共8篇,总共362位肱骨干骨折的病人,此中钢板内固定有179位,髓内钉内固定有183位。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对比,结果揭示二者在术后伤口深部感染和表面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桡神经麻痹等方面发生率大致相当;钢板内固定在医治肱骨干骨折方面具备术后肩肘关节功能妨碍小、医源性骨折发生少的优点;髓内钉内固定组在医治肱骨干骨折方面具备手术的时间较短、手术中出血较少的优点。结论:依据所搜索的文章,这次Meta分析揭示:和髓内钉内固定比较,钢板内固定在医治肱骨干骨折方面具备术后肩肘关节功能妨碍小、医源性骨折发生少的优点;和钢板内固定组比较,髓内钉内固定组在医治肱骨干骨折方面具备手术的时间较短、手术中出血较少的优点。

二、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2)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肱骨干相关解剖和临床意义
二、肱骨干骨折移位的力学分析
三、肱骨干骨折分型
四、肱骨干骨折合并损伤
五、治疗
    (一)保守治疗
        1.前臂悬垂石膏:
        2.组合夹板:
        3.功能支具:
    (二)手术治疗
        1.接骨板:
        2.髓内钉:
        3.弹性钉:
        4.外固定架:
        5.手术入路:
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七、总结

(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各时段炎性应激指标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应激指标比较
    2.4 两组骨折端对位比较情况比较
    2.5 两组NEER评分和HSS评分比较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4)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文献检索策略
        1.1.1 检索者
        1.1.2 资料库
        1.1.3 检索词
        1.1.4 检索时间范围
        1.1.5 数据库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结局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与基本信息
    2.3 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网络证据图
        2.4.2 一致性检测
        2.4.3 纳入研究各结果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4 纳入研究各结果指标的网状Meta排序结果
        2.4.5 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3 讨论Discussion
    3.1 研究的意义
    3.2 研究结果分析
    3.3 文章的局限性
    3.4文章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3.5 结论

(5)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手术方法要点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3 观察指标及并发症的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3.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4 两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
    4.2 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
    4.3 两种主要手术方式的比较
    4.4 肱骨干骨折中神经、血管情况
    4.5 肱骨干骨折愈合情况
    4.6 MIPO在肱骨干骨折中的治疗
    4.7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综述 肱骨干骨折应用不同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1.1 检索资源
        2.1.2 检索词
        2.1.3 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数据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2.6.1 合并效应量的选择
        2.6.2 异质性检验
        2.6.3 发表偏倚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骨折不愈合
        3.4.2.延迟愈合
        3.4.3.感染率
        3.4.4.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3.4.5.ASES评分
        3.4.6.住院时间
        3.4.7.手术时间
        3.4.8.术中出血量
        3.4.9.愈合时间
    3.5 敏感性分析
        3.5.1 住院时间
        3.5.2 手术时间
        3.5.3 术中出血量
    3.6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4.1 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法
    4.2 结局指标分析
    4.3 本研究优势和局限
        4.3.1 优势
        4.3.2 局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住院时间、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3 并发症
3 讨论

(9)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1.1 外固定架固定治疗
    1.2 内固定治疗
2 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3 钢板螺丝内固定术治疗
4 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10)肱骨干骨折钢板和髓内钉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准备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综述 肱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四、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钉板系统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J]. 任东,邢丹谋,张明,陈焱,王欢,吴其鹏. 中华骨科杂志, 2022(03)
  • [2]肱骨干骨折治疗的研究现况[J]. 于大鹏.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05)
  • [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研究[J]. 任敬,贾斌,郑世成,许兆晨,王敏,贺金龙. 陕西医学杂志, 2021(08)
  • [4]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网状Meta分析[J]. 熊晨,何贵平,张堃,何晓,杨佳瑞,何昌军,王晓龙,王晨,师政伟,朱养均,衡立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6)
  • [5]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D]. 刘硕. 青海大学, 2021(01)
  • [6]两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张家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Meta分析[D]. 张旭.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肱骨干骨折的疗效[J]. 卢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12)
  • [9]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J]. 吴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9)
  • [10]肱骨干骨折钢板和髓内钉治疗的META分析[D]. 蔡金峰. 蚌埠医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小切口有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