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物流是道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钊[1](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J集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企混改作为我国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新旧动能攻坚阶段密集出现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表现方式。在混改的背景下,由于体制机制的深度变化,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转型,从而使发展战略符合改制后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是决定企业是否混改成功、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论文以L省首批混改省管企业SJ集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企改制后的进步与困境,并从战略转型的角度,分析了SJ集团遭遇困境的内外在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论文重点针对SJ集团混改后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优化不彻底、资源开发效率低、企业管控措施不力、经营效益提升甚微等问题,利用PEST和SWOT分析模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访谈所得信息,对SJ集团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多因素进行分析,从SJ集团这次并不成功的混改中总结出短板和问题所在,认为SJ集团发展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过于依赖传统产业。解决问题的措施是进行多元化战略转型,提出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塑业务结构,开发既有资源,专注关联市场。围绕战略转型,提出了产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源模式三方面的转型措施,并提出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公路客运企业,有着经济角色和公共角色的双重身份,其困境具备明显的时代性和普遍性,混改背景下其问题更加复杂和深入,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对类似企业改革路径的探索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L省目前完成混改的省管国企仅SJ集团一例,更大规模的省管国企混改尽管已列入日程,但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论文研究有一定的前瞻性。
徐鹏[2](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吕肖娟[3](2020)在《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物流产业已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制造业、工业、商贸业等多种产业实现了产业融合和产业联动。随着社会物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加大了对物流业的重视,要求大力发展物流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合理和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是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混乱空泛,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无法指导和规范物流产业有序推进,从而阻碍了物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进行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本文借鉴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法,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并结合物流产业价值链的投资、研发、加工和消费四大阶段,以及包含八大发展方向的政策导向,构建了“X-Y-Z”三维的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分析框架。该框架旨在分析评价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价值链、政策工具和政策导向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2)本文共梳理了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298篇(2001年-2019年5月),并基于构建的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对收集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揭示出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当中存在以下不足:(1)我国物流产业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加工阶段,容易导致产业价值链的畸形发展,不利于物流产业健康的发展;(2)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时,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为辅,且政策工具内部存在使用不均的问题;(3)在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中,以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主,忽视了八大政策导向的均衡性发展。(3)完善和优化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文本时,应从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加强投资和研发环节的配套政策,并合理的运用三大类政策工具,注重政策工具内部使用的均衡性,加强政策导向全面发展,促进政策导向的多元化均衡发展。本研究丰富了物流产业政策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政府在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有助于构建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李琰楠[4](2020)在《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监管和服务的水平。通过调研宁波、杭州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与业务部门、执法人员、交管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认真研究、反复调试和修改完善软硬件设备,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原有的业务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运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的六项业务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道路运输管理先进经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系统功能、实用性、对服务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呼市运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本文对标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论述呼市实施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监管+服务”两大目标。从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货物运输及货运站场管理、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出租车及网约车管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共六个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并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实效进行评价,从政策、信息技术、人力、资金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智慧管理的措施。得出以下结论:智慧管理是提高道路运输监管和服务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各项业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黄天华[5](2019)在《广西TH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广西TH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H集团)是广西规模最大的道路客运企业,随着高铁、民航、城际轻轨等交通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约车、私家车对于客运市场的整体冲击,造成市场持续性恶化,道路客运企业整体发展举步维艰。本论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以TH集团为例,研究分析了传统道路运输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导向变化,预测未来客运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对TH集团发展的宏观发展环境(PEST)分析和企业内外部条件分析,结合企业特点,运用SWOT评价分析法,找出企业的核心解决方案,就是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在市场定位、内部管理、策略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保障措施的实施,提出了策略实施办法:(1)是专注行业发展;(2)是开拓市场;(3)是重视人员结构调整;(4)是安全管理仍然时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重点;并对具体策略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对现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关键时期的TH集团来说,策略思路和方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完成转型发展提供工作措施办法,也给其他想去或者将会去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和标杆的作用。
曹译文[6](2019)在《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综合运输(integrated transport,comprehensive transport)和综合交通运输概念的阐述,本文将综合运输定义为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有机协调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完善的综合运输不但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同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衔接,推动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亦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研究的综合运输法律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特定社会关系,即综合运输经营者、综合运输服务消费者、政府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在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种必要的制度,促进和保障综合运输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以及综合运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调整综合运输关系的法律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主要表现为调整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和少量设及综合运输的法律规定。现行法律调整模式和调整程度难以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综合运输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的需要,不能为我国综合运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综合运输乃至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综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综合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布局合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综合运输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外部关系,在深入剖析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现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结论。同时,运用法理学、立法学、经济法学和系统学的理论,以现行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为基础,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综合运输立法经验,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基础理论,包括综合运输法律的调整对象、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和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并论证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和主要内容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综合运输法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提供理论参考。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包括五章。引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综合运输发展迅速,但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存在缺失,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制度内容上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反映综合运输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综合运输法》,构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体现在:现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公法关系的法律已初步奠定了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基础,国家重视完善综合运输法律、构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导向,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以及立法部门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第二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和法哲学的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从建立和维护综合运输经济秩序,构建满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政府对综合运输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保障综合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运用立法学和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综合运输立法的特殊性,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从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两个层面,论述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结合立法模式的理论,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性立法模式,并与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相衔接。第三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包括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含义,从加强政府对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保障政府对综合运输依法和科学管理、满足综合运输对政府管理高要求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管理学、系统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一是结合规划与综合运输规划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完善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之具体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秩序规制、市场宏观调控规则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运用经济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之要点构想。第四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包括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一是结合资金和综合运输资金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建设与发展之需要,综合运输资金保障和合理配置之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资金的供给、分配和使用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资金提供主体、融资渠道和融资鼓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从惠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需要、法律保障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等角度,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稳定和使用安全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综合运输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的原则、方式、具体要求和救济机制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从保障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安全普惠原则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环境法和绿色发展理论,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之要点构想。第五章“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化模式,提出《综合运输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建议,并从立法位阶、立法内容和文本结构角度,论述《综合运输法》与现行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等立法的衔接。其中,《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规划、综合运输市场管理、综合运输资金支持、综合运输普遍服务、综合运输安全保障、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绿色环保、法律责任和附则。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性观点。
王辉燕[7](2019)在《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政府服务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道路旅客运输行业面临着运力结构失衡、行业监管乏力以及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服务能力难以质变的内忧,同时也面临着私家车、网约车、高铁、民航等冲击的外患。当前,急需通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引导道路旅客运输行业转型升级,解决其内忧外患的困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收集了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的资料和数据,并采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系统地对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的政府服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存在审批事项过细、程序繁琐低效、政府过度管制、行业管理人员不足、行业监管体系滞后、市场秩序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运力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具体包括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行业管理方式落后且管理手段单一、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清、市场机制发挥不够、法律滞后法规不完善、行业环境突变、社会组织发育不足、资源缺乏深度开发以及缺少正确必要的政策引导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本文从事前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行业服务指导三方面提出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控手段、建立切实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探索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辅佐作用以及强化以公众需求为引导的政策等对策,提升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水平,解决其内忧外患的困境,并顺势而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道路旅客运输跟其他运输方式有效的衔接和良性的互动发展,推进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刘昌春[8](2018)在《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货运需求旺盛、道路运输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大的时期,这对我国道路运输低碳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机制体制缺乏、运输车型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效率低下、单位能耗高等方面,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因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一套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来诊断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文以湖南省道路运输业为背景,构建了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界定了道路运输低碳物流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介绍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其次从政府、企业和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提出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建立指标评价标准;然后运用基于评价标准的打分法和基于打分结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湖南省各个地市州以及分片区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完善和推动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湖南省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赵光辉[9](2018)在《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权是公民享有的满足自身出行需求的权利,是涉及交通发展法律问题的理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城乡一体化在加快城市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交通一体化,而交通一体化的顺利实现关键之一在于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作为缩短时空距离的切实手段,交通一体化可以实现经济的优劣互补,是发挥整体优势的前提和保障,也高度契合国家的“交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以及“四好农村路建设”等战略目标。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除了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交通发展自身规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实施。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和法学理论两个角度,提出了法律保障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部分。界定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概念、基本目标、内涵等。第三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角度,对本文的研究基础理论展开分析。第四部分为域外典型国家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域外城乡交通一体化实践分析,总结域外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构建方面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为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障碍分析。总结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面临的法律障碍,并剖析这些法律障碍出现的原因。第六部分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构建。针对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中的法律制度障碍,提出了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机制构建的原则、内容以及具体运行方案,以构建科学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体系。第七部分为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文从法律角度对城乡交通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不仅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交通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而且可以促使这一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进而使这一问题在更高层面得以解决。实现城乡交通资源整体优化配置,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高度,推动整个交通市场健康持续繁荣,最终使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实惠,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赵宇泽[10](2018)在《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管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贸易总量逐年小幅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作为对国内出口贸易贡献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随着国内人工和土地成本的增长而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使得我国对外出口增长放缓,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涉外物流行业景气度降低。但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物流从业企业的专业度在不断提升,强者越强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通过对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本质的研究,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穿插案例,结合已有业务经验,对业务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推演,综合得出管理提升对策,并提出保障措施,最终可以让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健康长远发展。
二、发展物流是道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物流是道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J集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结构 |
1.3.4 研究内容 |
1.4 战略分析工具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战略 |
2.1.2 战略转型 |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2.2.2 国外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改制后SJ集团发展战略及外部环境分析 |
3.1 混改基本情况 |
3.2 SJ集团改制前后变化 |
3.2.1 股权结构由单一改至多元 |
3.2.2 产权归属由模糊走向清晰 |
3.2.3 管理架构由集中变为制衡 |
3.2.4 思想观念由机关移步市场 |
3.3 原有发展战略问题分析 |
3.3.1 过于倚重传统产业 |
3.3.2 对体制机制改革重视不足 |
3.4 改制后外部环境分析 |
3.4.1 政策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技术环境 |
3.4.4 社会文化环境 |
3.4.5 行业环境 |
3.5 小结 |
第4章 改制后SJ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1 SJ集团内部基本情况 |
4.2 业务板块 |
4.2.1 客运板块 |
4.2.2 物流板块 |
4.2.3 旅游板块 |
4.2.4 汽车后服务板块 |
4.2.5 浮桥板块 |
4.3 资源状况 |
4.3.1 客运车辆 |
4.3.2 营运线路 |
4.3.3 土地房产 |
4.3.4 企业品牌 |
4.3.5 人力资源 |
4.4 主要能力 |
4.4.1 区位优势与资源获取能力 |
4.4.2 品牌声誉与市场影响能力 |
4.4.3 营运风险控制能力 |
4.4.4 企业文化 |
4.5 小结 |
第5章 SJ集团发展战略转型的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战略转型方式的选择 |
5.2.1 SWOT矩阵分析 |
5.2.2 不同战略的横向比较 |
5.2.3 多元化战略转型的选择 |
5.3 战略转型整体思路 |
5.3.1 战略转型基本原则 |
5.3.2 战略定位 |
5.3.3 企业发展使命与愿景 |
5.3.4 发展战略 |
5.3.5 战略描述 |
5.4 战略阶段 |
5.4.1 战略分析 |
5.4.2 战略选择 |
5.4.3 战略实施 |
5.4.4 战略控制 |
5.5 小结 |
第6章 SJ集团发展战略转型实施 |
6.1 产业模式转型 |
6.1.1 传统客运转型发展 |
6.1.2 物流产业培育高端 |
6.1.3 探索新型产业,加快产业迭代 |
6.1.4 以产业协同增强产业内部合力 |
6.2 管理模式转型 |
6.2.1 弱化消除行政色彩 |
6.2.2 促进业务流程转型 |
6.2.3 完善组织架构建设 |
6.3 资源模式转型 |
6.3.1 加快土地资源开发 |
6.3.2 加速实现信息化建设 |
6.3.3 传统市场转化为品牌资源 |
6.4 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6.4.1 完善制度建设 |
6.4.2 实现人力资源迭代 |
6.4.3 创新驱动和服务驱动并举 |
6.4.4 做好企业风险管控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SJ集团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2)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
2.2.1 爆炸品 |
2.2.2 气体 |
2.2.3 易燃液体 |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2.7 腐蚀性物质 |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
2.4.1 建设必要性 |
2.4.2 建设目标 |
2.4.3 建设内容 |
2.5 事故树分析法 |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总体功能需求 |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总体架构 |
4.1.3 业务架构 |
4.1.4 系统边界 |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
4.2.1 应用系统综述 |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
4.3.3 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5.1 关键技术 |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
5.2.1 车辆监管功能 |
5.2.2 预警管理功能 |
5.2.3 考核管理功能 |
5.2.4 车辆报障功能 |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
6.1 效益评价 |
6.1.1 经济效益 |
6.1.2 社会效益 |
6.2 风险防控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管理 |
6.2.3 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
1.2.2 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物流产业政策 |
2.1.1 产业政策 |
2.1.2 物流产业政策 |
2.2 内容分析法 |
2.3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4 政策工具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及政策编码 |
3.1 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的选择 |
3.2 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 |
3.2.1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的维度 |
3.2.2 二维交叉分析的政策含义 |
3.2.3 三维分析框架的政策含义 |
3.3 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总体统计分析 |
4.1.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时间分析 |
4.1.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机构分析 |
4.1.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类别分析 |
4.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单维度分析 |
4.2.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2.2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2.3 政策导向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
4.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二维交叉分析 |
4.3.1 物流产业价值链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
4.3.2 物流产业价值链当中政策导向的运用情况分析 |
4.3.3 物流产业导向当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
4.4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三维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设计 |
2.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构建 |
2.1.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目标 |
2.1.2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构成因素 |
2.1.3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
2.1.4 智慧管理协同运行机制 |
2.2 相关模块分析 |
2.2.1 道路运政信息管理模块 |
2.2.2 道路运政政务管理模块 |
2.2.3 道路运政决策管理模块 |
2.3 呼和浩特市运政智慧管理平台 |
2.3.1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及行业管理概况 |
2.3.2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基本情况 |
2.4 相关理论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智慧管理 |
3.1 相关政策法规 |
3.1.1 《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主要条款 |
3.1.2 《呼和浩特市旅游客运车辆联合监管办法》的主要条款 |
3.1.3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条款 |
3.2 先进地区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 |
3.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 |
3.3.1 4G视频驾驶员主动安全预警系统 |
3.3.2 客运站场智慧管理 |
3.4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货物运输及货运站场智慧管理 |
4.1 相关政策法规 |
4.1.1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
4.1.2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4.2 先进地区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 |
4.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 |
4.4 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危险货物运输智慧管理 |
5.1 相关政策法规 |
5.1.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
5.1.2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5.2 先进地区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5.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出租车及网络预约车智慧管理 |
6.1 相关政策法规 |
6.1.1 《呼和浩特市客运出租车管理》的主要内容 |
6.2 先进地区出租车及网约车管理 |
6.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出租车管理 |
6.4 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 |
7.1 相关政策法规 |
7.1.1 《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
7.1.2 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的有关规定 |
7.2 先进地区驾培管理 |
7.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 |
7.3.1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概况 |
7.3.2 考试管理系统 |
7.3.3 培训管理系统 |
7.3.4 驾校智能教学系统 |
7.3.5 云行学车APP |
7.4 对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道路运输行政执法智慧管理 |
8.1 相关政策法规 |
8.1.1 交通运输部关于行政执法的主要规定 |
8.1.2 呼和浩特市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的主要规定 |
8.1.3 内蒙古自治区推行行政执法的主要规定 |
8.2 先进地区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 |
8.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 |
8.4 对比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成效及发展前景 |
9.1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效果 |
9.2 智慧运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9.3 智慧运政优化对策 |
9.3.1 对比分析 |
9.3.2 呼和浩特市智慧运政优化路径 |
9.3.3 呼和浩特市智慧运政优化成效概述 |
9.4 保障措施 |
9.4.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政策支持 |
9.4.2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
9.4.3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人力保障 |
9.4.4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资金保障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西TH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分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 企业升级转型发展策略内容分析及研究方法 |
1.2.1 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综述研究及理论分析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策略研究 |
2.1.1 国内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
2.1.2 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现状及评述 |
2.2 支持本策略研究的理论分析 |
2.2.1 策略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2 企业策略制定理论 |
2.2.3 “经营策略”决策理论 |
2.3 TH集团转型升级发展策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1 行业发展面临的现状 |
3.1.1 整体客运市场占比继续保持主体地位,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
3.1.2 市场主体平稳、运力不断调整优化 |
3.1.3 线路服务类型多样,场站设施不断升级 |
3.1.4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市场环境健康发展 |
3.1.5 加强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
3.2 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
3.2.1 客运服务模式与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不匹配、不对等 |
3.2.2 外部挑战和竞争日益加大,内部消耗不断升级 |
3.2.3 客运市场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精细化管理程度低 |
3.2.4 道路客运运营组织模式滞后,与旅客的需求不对称 |
3.3 道路客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3.3.1 深化改革将推动客运管理体系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
3.3.2 行业将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综合运输的新阶段和新高度 |
3.3.3 客运需求将持续增加并呈现新特征 |
3.3.4 道路客运将与社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互相补充 |
3.3.5 新技术和新模式将带来客运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
3.4 政策导向与要求 |
3.4.1 国家政策分析 |
3.4.2 国家对于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四章 TH集团发展现状和环境分析 |
4.1 广西客运发展现状 |
4.1.1 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能力逐渐提高 |
4.1.2 客运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公路客运量逐年下降 |
4.1.3 广西道路客运面临的问题 |
4.2 TH集团发展现状 |
4.2.1 公司简介 |
4.2.2 经营现状和当前经营策略 |
4.2.3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4.2.4 组织框架现状分析 |
4.2.5 财务情况分析 |
4.3 TH集团面临主要问题 |
第五章 TH集团公司的SWOT评价 |
5.1 环境分析 |
5.1.1 宏观发展环境(PEST)分析 |
5.1.2 客运行业环境探析 |
5.1.3 旅游行业环境分析 |
5.1.4 物流行业环境分析 |
5.2 TH集团的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5.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5.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5.2.4 挑战风险分析(Threats) |
5.2.5 SWOT评价 |
第六章 TH集团发展策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
6.1 TH集团总体发展定位目标 |
6.1.1 理论依据 |
6.1.2 总体目标定位 |
6.1.3 业务策略目标 |
6.2 集团公司发展路径选择 |
第七章 TH集团转型升级发展主要策略实施 |
7.1 核心业务经营策略 |
7.1.1 深耕细作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客运业务商业模式 |
7.1.2 管理精益求精,物流业务转型升级 |
7.2 多元化发展策略 |
7.3 人力资源策略 |
7.4 制度建设 |
7.5 信息化建设 |
7.6 改革公司的组织架构 |
第八章 结论 |
8.1 基本结论 |
8.2 创新点或主要贡献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 |
一、综合运输迅速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
二、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完善之需要 |
第二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 |
一、国家重视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利政策导向 |
二、现行综合运输法律的基础支持 |
三、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 |
四、国家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提升 |
第二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
一、综合运输法的定义 |
二、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 |
一、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
二、综合运输法律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 |
三、综合运输法律的秩序价值 |
四、综合运输法律的效率价值 |
五、综合运输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 |
一、确立综合运输立法目的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立法的具体目的 |
第四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
二、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
三、《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
第五节 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 |
一、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确立的依据 |
二、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 |
第三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管理制度 |
一、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规划制度 |
一、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 |
一、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 |
第一节 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 |
一、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 |
一、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三节 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 |
一、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要点构想 |
第四节 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 |
一、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节 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 |
一、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
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要点构想 |
第五章 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 |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和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一、《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 |
二、《综合运输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建议 |
一、总则 |
二、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
三、综合运输规划 |
四、综合运输市场管理 |
五、综合运输资金支持 |
六、综合运输普遍服务 |
七、综合运输安全保障 |
八、综合运输信息共享 |
九、综合运输绿色环保 |
十、法律责任 |
十一、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1 1978-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指标对比情况 |
表1-2 全社会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3 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
表1-4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港口 |
表1-5 2018年全国铁路运输量与其他交通运输业比较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政府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道路旅客运输及政府服务概述 |
第一节 道路旅客运输 |
一、定义和分类 |
二、主要特征 |
第二节 面向道路旅客运输的政府服务 |
一、事前行政审批 |
二、事中事后监管 |
三、行业服务指导 |
第三章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现状分析 |
一、行业发展历史 |
二、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事前行政审批现状分析 |
一、行政审批事项 |
二、行政审批情况 |
第三节 事中事后监管现状分析 |
一、监管职责 |
二、监管方式 |
第四节 行业服务指导现状分析 |
一、全国性法律层面 |
二、地方性法规层面 |
三、资源配置层面 |
第四章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事前行政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行业服务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问题原因分析 |
一、事前行政审批方面问题的原因 |
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问题的原因 |
三、行业服务指导方面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行业政府服务提升对策研究 |
第一节 事前行政审批方面的服务提升对策 |
一、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
二、推动信息化建设 |
第二节 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的服务提升对策 |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
二、强化市场监控手段 |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
四、探索道路旅客运输价格市场化改革 |
第三节 行业服务指导方面的服务提升政策 |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二、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
三、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辅佐作用 |
四、强化以公众需求为引导的政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道路运输 |
2.1.2 物流 |
2.1.3 低碳物流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低碳经济理论 |
2.2.3 系统评价理论 |
第3章 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发展现状 |
3.2 发展的问题分析 |
3.2.1 机制体制缺乏 |
3.2.2 运输组织效率低下 |
3.2.3 技术水平低 |
3.2.4 单位能耗高 |
3.2.5 集约化程度低 |
3.2.6 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章 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指标体系结构 |
4.3 指标的选取 |
4.3.1 政府层面指标选取 |
4.3.2 企业层面指标选取 |
4.3.3 基础设施层面指标选取 |
4.4 指标小结 |
4.5 指标的量化与评价标准 |
4.5.1 政府层面指标的量化与评价标准 |
4.5.2 企业层面指标的量化与评价标准 |
4.5.3 基础设施层面指标的量化与评价标准 |
第5章 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评价 |
5.1 评价方法与思路 |
5.1.1 评价的方法 |
5.1.2 评价的思路 |
5.2 运用基于评价标准的专家打分法评价 |
5.2.1 专家打分法评价的步骤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各地市州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的评价 |
5.2.4 分片区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的评价 |
5.3 运用基于打分结果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5.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步骤 |
5.3.3 各地市州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4 分片区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 |
5.4 两种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6章 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对策与建议 |
6.1 针对各地市州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
6.2 针对各片区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城乡交通一体化概念及内涵 |
2.1 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概念演进 |
2.1.1 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前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提出 |
2.1.2 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后的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发展 |
2.2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2.3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
2.4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
3 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的理论基础 |
3.1 交通权理论 |
3.2 利益和利益机制理论 |
3.3 市场规制理论 |
3.4 宏观调控理论 |
3.5 效率与公平理论 |
3.6 协同理论 |
3.7 共享理论 |
4 域外典型国家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经验借鉴 |
4.1 域外典型国家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实践 |
4.1.1 美国实践 |
4.1.2 英国实践 |
4.1.3 日本实践 |
4.1.4 德国实践 |
4.1.5 巴西实践 |
4.1.6 澳大利亚实践 |
4.2 域外典型国家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借鉴 |
4.2.1 “立体式”的立法体系保障 |
4.2.2 “全程式”的财政补贴制度保障 |
4.2.3 统一交通管理协调机制和发展规划 |
5 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障碍分析 |
5.1 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现状 |
5.1.1 城乡交通发展滞后 |
5.1.2 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不均衡 |
5.1.3 城乡交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差距大 |
5.1.4 城乡交通衔接不畅 |
5.2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 |
5.2.1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
5.2.2 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规定不统一 |
5.2.3 城乡交通一体化协调机构缺失 |
5.2.4 城乡交通一体化协同服务机制缺失 |
5.2.5 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监管不到位 |
5.3 我国城乡交通一体化面临法律障碍原因分析 |
5.3.1 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
5.3.2 城乡交通财政支持差距大 |
5.3.3 城乡交通运输规则发展不平衡 |
6 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构建 |
6.1 城乡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机制构建的原则 |
6.2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 |
6.2.1 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 |
6.2.2 建立统一的城乡交通设施标准和规则 |
6.2.3 建立统一的城乡旅客运输法规保障体系 |
6.2.4 完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法律保障制度 |
6.3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配套措施 |
6.3.1 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6.3.2 加强规范统筹交通规划建设 |
6.3.3 强化公共财政的作用 |
6.3.4 规范城乡交通一体化市场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管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全文框架 |
第二章 运输代理业务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2.1.1 运输代理 |
2.1.2 物流管理 |
2.1.3 零担运输 |
2.1.4 物流技术 |
2.2 相关理论描述 |
2.2.1 供应链物流 |
2.2.2 价值链 |
2.2.3 核心竞争力 |
第三章 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分析 |
3.1.2 政治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客户环境分析 |
3.2.2 供应商环境分析 |
3.2.3 同业竞争者环境分析 |
3.2.4 潜在竞争者环境分析 |
3.2.5 替代者环境分析 |
第四章 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发展现状 |
4.1.1 所在行业发展现状 |
4.1.2 总体发展现状 |
4.1.3 一线业务发展现状 |
4.1.4 工作流程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客户方面存在的两项问题 |
4.2.2 内部运营方面存在的三项问题 |
4.2.3 供应商方面存在的三项问题 |
4.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客户方面两项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2 内部运营方面三项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3 供应商方面三项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管理提升对策 |
5.1 客户方面的管理提升对策 |
5.1.1 利用人脉关系网建立客户关系 |
5.1.2 根据客户特点制定物流方案 |
5.1.3 配置销售专员 |
5.1.4 参与客户对外营销 |
5.1.5 客服进驻客户公司工作 |
5.2 内部运营方面的管理提升对策 |
5.2.1 严格实施工作流程 |
5.2.2 注重细节以减少管理盲区 |
5.2.3 合理运用权力管理和员工监督 |
5.2.4 谨慎对待人事变动 |
5.2.5 发展凸显自身优势的末端配送 |
5.2.6 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
5.3 供应商方面的管理提升对策 |
5.3.1 定期审核供应商资质 |
5.3.2 制定贴近实际的考核指标 |
5.3.3 加强业务过程把控 |
5.3.4 严格控制供应商报价 |
5.3.5 提高沟通质量 |
5.3.6 预备新供应商 |
第六章 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管理提升对策的保障措施 |
6.1 提高执行力 |
6.2 提高员工素质 |
6.3 优化组织结构 |
6.4 建设团队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发展物流是道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J集团发展战略转型研究[D]. 张德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3]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吕肖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D]. 李琰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5]广西TH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D]. 黄天华. 广西大学, 2019(06)
- [6]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D]. 曹译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泉州市道路旅客运输政府服务水平提升研究[D]. 王辉燕. 华侨大学, 2019(01)
- [8]湖南省道路运输低碳物流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刘昌春. 湖南大学, 2018(06)
- [9]城乡交通一体化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 赵光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10]GC公司运输代理业务管理提升研究[D]. 赵宇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