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远洋运输公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黄其晴[1](2019)在《“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现象长期以来颇受学者关注。亚若什·科尔奈最初将预算软约束归因于所有制归属。但其理论并不能对一些改制后的国企和民企中广泛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对此,林毅夫引入了政策性负担这一概念。其认为,一些企业在承担了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公共职能需要的情况下,做经营决策时往往不完全出于自身经营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承担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准确区分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只好对所有的亏损均给予补贴。根据林毅夫的观点,倘若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没有得以改善,政府的救济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企业财务困境的彻底扭转有赖于政策性负担的减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支持之手”与“掠夺之手”理论,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有“央企退市第一股”和“重新上市第一股”之称的长航油运进行研究,分析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本文的主体包括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政府干预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应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长航油运为例,分析了财务困境的制度性成因及其摆脱财务困境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作用,并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刻画。本文研究发现,政策性负担与财务困境之间存在动态关系。首先,长航油运前期陷入财务困境与其承担的来自“国油国运”的政策性负担有关。其次,在长航油运陷入财务困境之后,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分别在表内债务的协调和表外债务的处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之手”的作用,是预算软约束的体现。再者,在政府的支持下,长航油运的政策性负担大大减轻并彻底摆脱了财务困境。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首先,与已有学者基于社会性负担考察公司财务困境的政治成因不同,本文发现,战略性负担同样会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拓展了企业财务困境的政治动因研究。其次,与现有研究多从政府补助等方面考察政府对财务困境企业的直接支持相比,本文发现,政府可能对一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存在隐性干预。再者,在胡宁和靳庆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政策性负担减轻后企业绩效的变化,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刻画,有助于了解转型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脱困和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玉铭[2](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肖文涛[3](2018)在《中国石化原油物流运作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中国石化原油物流的整体运作模式,梳理了影响原油物流运转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从研发炼厂需求协同优化、原油远洋运输优化、原油管网智能排产、全局数据可视化沟通等方面着手,形成总部、炼厂、贸易公司、管道公司等多方数据互联互通与协同执行机制,保障原油物流系统平稳运转和实现降本增效。
张时立[4](2016)在《开埠以来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海洋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沿海地区大城市而言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更加多元,海洋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这也会对沿海地区的城市空间拓展产生复杂的影响。上海作为重要的临海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海洋产业的发展伴随其成长的全过程,在其发展为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深入探究上海海洋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密切关系,进而为探讨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律及海洋和城市发展内在联系提供有关的借鉴。这也会对上海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海洋产业近170年来的时空演化分析,以中观和微观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的空间过程,以及影响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的机理、海洋产业与港口、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模式的分析,揭示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一般规律,以期为上海海洋产业优化布局提供建议,并为国内其他港口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和演化的理论分析,包括绪论和第2章。该部分主要通过对传统区位论的分析,提出了以服务业区位论分析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及机理的设想。结合空间组织理论探讨了海洋产业与港口和城市空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发现海洋产业发展也可能成为城市的增长极,“核心-边缘”理论在海洋产业中也可能得到体现。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也对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特征具有解释力。并结合港口区位理论提出了以港口变迁和城市发展为主线,探讨港城与海洋产业空间关系、港口变迁对海洋产业空间作用等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3-第6章。该部分将开埠以来上海海洋产业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晚清、民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并分别分析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进程、时空演化的特点和机理。发现1840~1860年代上海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基本成型,由于鸦片战争失败及上海租界的设立,英法租界外滩成为现代海洋产业的集聚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长江航线,致使1870~1880年代海洋产业沿黄浦江形成产业增长极,并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效应带动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并于甲午战争后沿黄浦江形成海洋产业发展带。虽然民国初期国内局势比较动荡,但总体来说1912~1918年期间海洋产业空间呈比较缓慢的扩张趋势。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1922至1928年间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上海海洋产业在1922~1927年间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产业在英法租界外滩集聚显着增强。进入1927~1937年史称的“黄金十年”期间,英法租界外滩海洋产业继续加快集聚,产业空间并缓慢的向内陆腹地扩张。1937~1941年间上海海洋产业依旧快速发展,产业空间在英法租界外滩继续快速集聚,并较快的向内陆腹地进行扩张。但是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逆转,导致海洋产业空间快速收缩,涉海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产业密度急剧下降。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海洋产业在工业化的驱动下又迅速实现了复苏。解放初期的1950~1960年代,在公私合营和国有化改制中上海海洋产业空间快速极化,并出现了从“从边缘到中心,从内陆到沿江”的产业空间变迁,导致上海海洋产业出现“点状分布”的空间格局。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海洋产业迅速复苏,在国际联系不断增强、出口不断增加、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黄浦江两岸海洋产业带很快得到恢复,海洋产业迅速向全市各区域扩散,市中心海洋产业密度也显着提高。期间1990年代外高桥港区的建设驱动了上海海洋产业空间向长江沿岸进行迁移,2000年代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又带动了上海海洋产业向杭州湾滨海地区的转移。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上海海洋产业最终形成以虹口、杨浦、黄浦和浦东陆家嘴为代表的市中心区域核心,和以长江海洋产业带、杭州湾海洋产业带为两翼的“一核两带”产业空间布局。第三部分是对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机理综合分析,包括第7和第8章。结合四个历史时期的分析,总结出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几点规律。一是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总体上适用服务业区位论。二是在海洋产业空间演化过程中,黄浦江沿岸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带动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引起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三是交易费用在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是企业为了降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合同的成本而向行政机关、海关、劳氏船籍社和金融业区位集聚。四是制度变迁理论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公私合营制度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影响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海洋产业空间演化。五是上海海洋产业并不符合传统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而是形成特殊的“三、二、一”型产业演进规律。结合以上各项规律,经过总结、归纳和拓展,最后提炼出6项上海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综合机理,并提出了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模式:在港城互动机制的影响下,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从江河时代向海洋时代进行演化。产业形态由最初的点状分布,经港城一体化发展逐渐演化为带状分布,最终由于港城空间的分异形成“点-轴”分布的格局。在影响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机理中,港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了海洋产业演化的趋势;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速度;战争和经济危机对海洋产业发展形成扰动;而地理要素和交易费用决定了海洋产业的核心区位;最后海洋交通运输业大企业空间引力和海洋船舶工业企业间空间挤压又决定了海洋产业内部的空间结构。将以上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模式与郑弘毅和顾朝林的我国沿海城市布局演变理论、吴传钧的海港城市成长模式、万旭东和麦贤敏开展的港区和港城空间变化趋势分析和申立的“近海-T型结构”研究比较发现,上海海洋产业演化模式中的一些特点也适用于其他的港口城市。一是港城关系将主导海洋产业的空间演化趋势。未来的港口与城市将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城市中心将承担海洋产业核心和枢纽功能,而港口将因巨大的腹地和较低的土地成本形成更多海洋产业集聚。其中新的港口将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连同港口和海洋产业的空间扩散,带动新区的城镇化建设。二是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更多受服务业区位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产业空间布局主要受企业集聚、交通便捷性、信息可获取性和人才集聚的影响,这些因素连同行政机关、行业主管机关和金融产业区位共同影响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并最终引导海洋产业向以上区域集聚。
周新[5](2014)在《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及协调问题研究 ——以货物运输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水系纵横,海域辽阔,水运昌隆。以长江、珠江、黑龙江为代表的内河水运网,由1.8万公里海岸线上150余个沿海港口串联而成的沿海运输线,加上与内地沿海港口“竞争与融合”中的台湾诸港、香港港、澳门港等港口群,汇聚而成一个“中国”主权项下内河、沿海海上(含内河等通海水域)运输体系。与这个体系相伴生的,除了日益繁忙、广受关注的国际海上运输线,还有衔接中国内河运输、亟待关注的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等界河与多国河流国际水路运输线。本文“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即基于上述背景而展开。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涉中国内河沿海的货物运输往来”。本章梳理中国主权项下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四地依托内河沿海开展海上货物运输的实践,以及以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为代表的中国周边界河、多国河流开展内河运输、江海联运、国际运输的实践。第二章,“中国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法律趋同与差异”。本章分析比较内地港澳台四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合同法实体规则,归纳提炼四地法律规定的趋同与殊异之处。第三章,“中国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二):法律冲突与协调”。本章综述四地在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领域存在的法律冲突,探讨区际法律冲突的协调路径,分析提出四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的统一实体法路径与统一冲突法路径,并以“海上货物运输领域”为例研究拟定四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统一规则和四地统一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法律适用法供参考。第四章,“中国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在‘分轨制’下的人际法律冲突及协调”。本章以货物运输为中心,梳理了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所涉及的“分轨制”;围绕业界讨论的“分轨制”存废问题,考察了“分轨制”与人际法律冲突的关系,发现“分轨制”衍生出人际法律冲突。根据人际冲突法的理论与实践,本章提出,当“并轨”实属必要时,可以建立起一套相关的统一规则;当“分轨”需维持的,则应利用人际冲突法规则以帮助法律选择,在此基础上,本章就“沿海捎带”等若干问题所涉及的海事人际法律冲突提出了海事人际冲突规范建议稿。本章并综合考察中国这样的存在多元法域且具体法域(如内地)又存在下位法律冲突(如人际冲突)的国家,在发生区际海事法律冲突时,如何处理区际法律冲突与法域内部下位法律冲突相交织的问题,提出可借鉴国际法律冲突层面通常采用的“直接指定”与“间接指定”方法,落实区际准据法的选择。第五章,“涉中国内河之界河及多国河流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本章以黑龙江-阿穆尔河和澜沧江-湄公河为例,探讨与中国内河邻接的界河、多国河流开展水路货物运输可能伴生的海事法律冲突问题。黑龙江-阿穆尔河,涉及中国黑龙江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间经由俄罗斯阿穆尔河出海口所进行的国内江海联运、国际江海联运以及中俄界河运输与联合运输;澜沧江-湄公河涉及澜沧江内河运输、中老缅泰四国国际水路运输以及全线恢复通航情况下的沿岸六国国际水路运输。本章在比较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所涉各国水路货物运输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协调海事法律冲突的建议。综合上述各章,全文以货物运输为中心,大体勾勒出中国内河沿海(包括邻接中国内河的界河与多国河流)所涉海事法律冲突的主要类型,并在海商法、冲突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试着提出了协调法律冲突的建议,以助力中国内地海事立法,助益中国区际法律制度之建立健全,并促进中国在界河与多国河流航运领域的国际合作。
金哲[6](2014)在《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西江驳船航线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变化取决于双方的供求关系,即世界集装箱船队规模和集装箱海运量。集装箱干线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支线驳船运输的有力支持,支线驳船运输是干线运输的延伸与补充,干线的枢纽港和众多零散的喂给港可以通过驳船运输得到很好的衔接。大型集装箱船舶想要获得规模效益,必须有充足的货源,而且船舶的运力也要充分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运市场对支线运输的需求。2008年,珠海市政府确立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通过港口业务和港区招商联动作为推动珠海市新一轮经济的重要引擎。作为战略的具体实施者,珠海港集团2009年提出“西江战略”,联动沿江11个城市和15个港口,共同为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珠海港集团全资子公司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购置更多的集装箱船投入西江运营,在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驳船航线的有利推动下,截至目前为止高栏港已开通通往多地的省际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在高栏港省际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带动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对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怎样进一步降低航线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航线优化理论和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西江驳船运输运营环境和特点,建立驳船运输航线优化模型,并且运用遗传算法和编写求解模型的程序进行模型求解,为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优化西江驳船航线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郦丽,佳凡[7](2012)在《两亲家惨烈争夺57万遗产,“深情”背后几多“无情”》文中提出2010年11月9日,日本冲绳海域发生了"南远钻石号"沉船悲剧,失踪人员名单中,来自中国南京的二副龙影锋赫然在列。噩耗传来,他24岁的妻子肖思君悲痛难抑。经过一个月无望的等待后,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肖思君,留下两封遗书给双方父母后,从自家14楼纵身一跃……她的"殉情"离开,更让风雨飘摇的两家人雪上加霜。短短两个月,4位老人两度自发人送黑发人。无法排遣老年丧女之痛的肖庆雄夫妇,在女儿去世十多天后,将亲家龙国强告上了法庭,誓为女儿讨回"公道"。一双子女为爱情奋不顾身吟唱"化蝶"悲歌,两对老人的干戈能否化为玉
韩菲[8](2012)在《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远洋运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服务产业,各国政府历来特别重视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来鼓励本国远洋运输企业的发展。由于远洋运输企业从一开始进行生产运营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远洋运输业较其它行业更具有海外投资的趋势,而在当今国际分工深化与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际远洋运输市场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为远洋运输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外部机遇,同时,由于适应外部需求的变化以及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远洋运输企业的经营领域也开始由远洋运输走向多元化。因此,众多国内外远洋运输企业纷纷组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通过实施各种形式的跨国投资战略,寻求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资源、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及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全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依据。试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分工理论以及企业投资战略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国外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探讨了国外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的基本方式,并结合国际远洋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国外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的分析,探讨我国远洋运输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我国远洋运输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典型个案分析——中远集团海外投资战略。通过中远集团海外投资的具体案例,对中远集团的海外投资现状和投资战略进行分析并予以总结,进而为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海外投资建议。第六部分: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及实施对策。对我国远洋运输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应采取的战略进行探讨,并从投资区域、投资进入模式、投资规模和投资风险控制四个方面来实施战略。第七部分: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较遗憾的是,由于远洋运输企业对外投资的数据有限,无法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只能通过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本论文。
陈忱[9](2012)在《DBFS技术及其在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基于目录和文件的层级文件系统沿用至今,虽然这样的树型文件结构给用户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文件存放和修改方法,但同时也带来了定位文件和目录的困难。随着硬件性能和磁盘存储容量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中的文件数目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层级文件系统的诸多缺点(如对文件进行描述的元数据信息匮乏且不易扩充)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单个文件体积小、数量级大的文件管理情形下,用传统的层级文件系统对文件进行查找和定位非常困难,而这一情形下的文件管理也成为一个难题。本通过对用户态下的DBFS(Database-based File System,数据库文件系统)技术的研究来解决文件体积小、数量级大的文件管理难题,而现有的用户态下的DBFS技术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对现有DBFS技术进行完善,通过对数据库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的研究对比,提出利用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和全文检索引擎Lucene对现有的DBFS模型进行改进,使其既能提供基于文件元数据也能提供基于文本内容的快速检索。通过对Lucene的深入学习,本文对全文检索的相关技术进行如下研究和改进:<1>、针对应用领域的用户需求,对倒排索引进行个性化改进;<2>、结合TF-IDF加权算法对Lucene现有结果排序算法进行改进,使其在体现文档和特征词关联度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用户对不同信息的不同侧重程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检索需求。最后结合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需求,构建了基于DBFS的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原型系统,与Uniwell(H.K.)公司的实际业务数据相结合,进行应用研究分析,验证本文改进的DBFS模型在单个文件体积小、数量级大的小文件管理方面的有效性,并且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对于倒排索引的个性化研究和结果排序算法改进的有效性。本课题的研究为类似Uniwell(H.K.)这样的远洋运输公司提供了对积累的海量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的快速查找和管理方法,提高了远洋运输公司在累积的海量信息中迅速获得航次决策信息的效率,从而为有效的航次决策提供支持。综上所述,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吴畅[10](2011)在《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正蓬勃向上。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将持续平稳发展,不仅国际贸易量会继续激增,而且国内贸易量也会因经济总量扩张,以及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等因素也在迅速增长,内贸集装箱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已有业务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维持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湖南远洋运输公司为例来探索如何创新其自身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动向进行了文献回顾,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分析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其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现状及其内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内贸箱运输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其向第三方物流模式转换的模式创新思路。最后,本文给出了公司内贸箱运输向第三方物流公司转换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并且分析了湖南远洋运输公司需要在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业务模式,客户管理、品牌效应等方面进行改进,以保障其向第三方物流模式的转换,从而提升其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南京远洋运输公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远洋运输公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
第二节 政策性负担成因及治理机制的研究 |
第三节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启示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四章 案例介绍 |
第一节 案例公司简介 |
第二节 案例情况描述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长航油运政策性负担的来源及表现 |
第二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 |
第三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 |
第四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应对效果 |
第五节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
小结 |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
小结 |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
三、主要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
小结 |
结语 |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3)中国石化原油物流运作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物流运作模式简介 |
2 原油物流优化运作所面临的挑战 |
2.1 问题属性方面的挑战 |
2.2 设施瓶颈方面的挑战 |
2.3 数据处理方面的挑战 |
3 原油物流优化运作技术研发建议 |
3.1 炼厂需求协同优化技术 |
3.2 原油远洋运输优化技术 |
3.3 原油管网智能排产技术 |
3.4 全局数据沟通掌控技术 |
4 结束语 |
(4)开埠以来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范围与时段 |
1.4.2 资料采集及数据来源 |
1.4.3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 |
2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和演化理论分析 |
2.1 经典的空间布局理论与海洋产业 |
2.2 区域经济理论在海洋产业的运用 |
2.3 新制度经济学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
2.4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研究重点 |
2.5 公司地理视角海洋产业空间分析 |
3 晚清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机理研究 |
3.1 晚清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进程 |
3.1.1 1840~1860年代海洋产业空间初步成型 |
3.1.2 1870~1880年代形成沿黄浦江的增长极 |
3.1.3 1890~1910年代产业空间带状发展形态 |
3.2 晚清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特征 |
3.2.1 海洋产业增长极三大效应 |
3.2.2 海洋产业结构的基本成型 |
3.2.3 航运与造船业的空间分异 |
3.3 晚清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机理 |
3.3.1 港口、海洋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
3.3.2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海洋产业空间 |
3.3.3 交易费用论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3.4 人口和土地对海洋产业空间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民国时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机理研究 |
4.1 民国时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进程 |
4.1.1 1912~1927年海洋产业空间阶段性扩张 |
4.1.2 1927~1937年海洋产业空间的均衡发展 |
4.1.3 1937~1945年海洋产业空间的剧烈变化 |
4.1.4 1945~1949年民族资本主导的产业复苏 |
4.2 民国时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特征 |
4.2.1 涉海企业数量的波动发展 |
4.2.2 海洋产业分布“西重东轻” |
4.2.3 中资涉海企业的空间扩张 |
4.3 民国时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机理 |
4.3.1 战争及经济危机对海洋产业的影响 |
4.3.2 需求不足引起的海洋产业空间退化 |
4.3.3 工业化驱动下的海洋产业自我修复 |
4.4 本章小结 |
5 解放初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机理研究 |
5.1 解放初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进程 |
5.1.1 1949年上海涉海企业及海洋产业空间分布 |
5.1.2 1950年代公私合营引起海洋产业空间极化 |
5.1.3 1960年代国企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
5.2 解放初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特征 |
5.2.1 产业分布“从边缘到中心,从内陆到沿江” |
5.2.2 海洋产业空间点状分布与行业单一经营模式 |
5.3 解放初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机理 |
5.3.1 制度变迁与海洋产业空间的重组 |
5.3.2 市场动力与海洋产业集聚和扩散 |
5.4 本章小结 |
6 改革后上海海洋产业时空间演化一基于4432家涉海企业数据的分析 |
7 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机理综合分析 |
7.1 港城互动机制决定海洋产业空间演化趋势 |
7.1.1 黄浦江港城一体格局与海洋产业集聚 |
7.1.2 港城空间分异下的海洋产业空间扩散 |
7.2 供给与需求决定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速度 |
7.2.1 制度供给下国际联系与产业空间变化 |
7.2.2 需求侧投资、消费和出口与产业扩张 |
7.3 突发事件引发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的扰动 |
7.3.1 战争对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短暂影响 |
7.3.2 经济危机与海洋产业空间演化的关系 |
7.4 土地和交易成本决定海洋产业的核心区位 |
7.4.1 土地和岸线成本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
7.4.2 行政机关区位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7.4.3 海关和船籍社对涉海企业空间的吸引 |
7.4.4 金融区位与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竞合 |
7.5 海洋交通运输业中大企业的空间引力作用 |
7.5.1 解放前大型洋行对涉海企业空间吸引 |
7.5.2 改革开放后大型航运企业空间引力圈 |
7.6 海洋船舶工业企业间空间挤压效应的分析 |
7.6.1 1978年海洋船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 |
7.6.2 1978~1995年出现企业空间挤压现象 |
7.6.3 1996~2012船舶工业空间梯度圈层结构 |
7.6.4 船舶工业空间梯度圈层结构的形成机理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开埠以来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进程 |
8.1.2 不同时期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机理 |
8.1.3 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的模式及其意义 |
8.2 政策建议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博士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及协调问题研究 ——以货物运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概述 |
二、本论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创新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六、几点说明 |
注释 第一章 涉中国内河沿海的货物运输往来 |
第一节 中国内河沿海货物运输 |
一、中国内河沿海运输体系概况 |
二、内地内河水路货物运输及通往港澳台的货运航线 |
三、内地沿海港口之间及通往港澳台的货运航线 |
四、港澳台间海上货物运输往来 |
第二节 涉中国内河之界河与多国河流货物运输:以黑龙江-阿穆尔河、澜沧江-湄公河为例 |
一、中国周边界河与多国河流通航情况概述 |
二、黑龙江-阿穆尔河货物运输 |
三、澜沧江-湄公河货物运输 |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一):法律趋同与差异 |
第一节 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
一、海运国际公约、国际惯例与四地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 |
二、四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的合同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海运国际公约视角下的四地区际提单运输法律制度趋同与差异 |
一、承运人之界定 |
二、承运人的责任基础 |
三、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
四、承运人的基本义务 |
五、承运人法定责任减免之禁止 |
六、承运人的免责条款 |
七、承运人的单位责任限制 |
八、诉讼时效 |
九、承运人“履行辅助人”之法律地位 |
十、迟延交付 |
十一、托运人制度 |
十二、提单 |
第三节 四地区际租船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趋同与差异 |
一、内地 |
二、香港 |
三、澳门 |
四、台湾 |
五、四地区际租船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趋同与差异 |
第四节 四地区际多式联运合同法律制度的趋同与差异 |
一、内地多式联运制度 |
二、香港法下多式联运制度 |
三、澳门多式联运制度 |
四、台湾复合运送制度 |
五、四地区际多式联运合同法律制度的趋同与差异 |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二):法律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内地港澳台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冲突 |
一、法律冲突的前提 |
二、内地港澳台四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命题考辩 |
三、四地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冲突综述 |
第二节 区际法律冲突的调整方式 |
一、应对区际法律冲突的统一实体法方式 |
二、应对区际法律冲突的冲突法方式 |
第三节 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协调路径概述 |
一、统一实体法应对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的基础与挑战 |
二、内地港澳台可用于解决区际海事法律冲突的冲突法现状 |
第四节 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冲突法制度 |
一、内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冲突法规定 |
二、香港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冲突规范 |
三、澳门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冲突规范 |
四、台湾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冲突规范 |
第五节 内地港澳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冲突法制度的趋同与差异 |
一、内地港澳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冲突规范的趋同 |
二、内地港澳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冲突规范的区别 |
第六节 内地港澳台统一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构建 |
一、合同准据法与合同自体法 |
二、四地涉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领域冲突法制度的回顾 |
三、四地统一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构建 |
第七节 内地港澳台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统一实体法的路径选择 |
一、内地港澳台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统一实体法的路径模式 |
二、内地港澳台海上货物运输统一实体法路径选择 |
三、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统一规则建议稿 |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在“分轨制”下的人际法律冲突及协调 |
第一节 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所涉“分轨制”:以货物运输为中心 |
一、内地海事法律“分轨制”概述 |
二、内地内河沿海水路运输与国际区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分轨” |
三、内地内河沿海水运货代与国际区际海运货代法律制度“分轨” |
四、内地内河海事法律与沿海海事法律之间的“分轨” |
五、内地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分轨”及其演进 |
第二节 “分轨制”衍生人际法律冲突 |
一、“分轨制”带来人际法律冲突:问题的提出 |
二、“分轨制”下的人际法律冲突 |
第三节 内地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分轨制”下的海事人际法律冲突 |
一、内河沿海货物运输领域的海事人际法律冲突 |
二、内河沿海货物运输其他相关领域海事人际法律冲突 |
三、法律歧异与海事人际法律冲突 |
第四节 “分轨制”应对与海事人际法律冲突的协调 |
一、海事法律“分轨制”的存与废 |
二、海事人际法律冲突协调:一个应对“分轨制”的不同视角 |
三、海事人际冲突法的构建 |
四、海事人际冲突规范构建的若干建议 |
第五节 内地港澳台区际海事法律冲突下的人际海事法律冲突等下位法律冲突问题 |
一、四地区际冲突法制的初步构建与下位法律冲突 |
二、四地应对区际法律冲突下之下位法律冲突的规定 |
三、四地相关规定评述 |
注释 第五章 涉中国内河之界河及多国河流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黑龙江-阿穆尔河货物运输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 |
一、黑龙江-阿穆尔河货物运输法律冲突 |
二、黑龙江-阿穆尔河货物运输相关法律实践 |
三、黑龙江-阿穆尔河货物运输所涉海事法律冲突的应对 |
第二节 澜沧江-湄公河货物运输海事法律冲突与协调 |
一、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通航的法律基础 |
二、柬越通航的法律基础 |
三、中国涉澜沧江-湄公河货运海事司法实践 |
四、澜沧江-湄公河货物运输所涉各国海事法律冲突 |
五、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通航与海事法律冲突的协调 |
六、全流域通航与海事法律冲突的协调:中国的立场 |
注释 结论 附件 |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后记 |
(6)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西江驳船航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集装箱运输航线优化理论概述 |
2.1 集装箱班轮运输理论 |
2.2 集装箱驳船运输理论 |
2.3 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优化理论 |
2.4 集装箱航线构成因素分析 |
2.4.1 港口因素 |
2.4.2 船舶因素 |
2.4.3 班期密度 |
2.4.4 舱位分配 |
第3章 集装箱驳船运输现状分析 |
3.1 我国集装箱驳船运输现状 |
3.2 珠三角集装箱驳船运输现状 |
3.2.1 珠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 |
3.2.2 珠三角集装箱驳船运输船型 |
3.2.3 珠三角地区开展集装箱支线运输的优势 |
3.3 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基本情况 |
3.4 西江驳船航线运营现状 |
第4章 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西江驳船航线优化设计 |
4.1 航线设计概述 |
4.1.1 航线设计相关概念 |
4.1.2 航线设计的约束条件 |
4.1.3 航线优化设计目的 |
4.2 问题的提出 |
4.3 航线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 |
4.3.1 航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西江驳船航线优化影响因素 |
4.3.3 模型假设 |
4.3.4 符号表示 |
4.3.5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4.4 算法设计 |
4.5 实例分析 |
4.6 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0.2.1 国外研究评述 |
0.2.2 国内研究述评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及创新之处 |
0.3.1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0.3.2 主要创新点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0.5 有关概念的界定 |
0.5.1 远洋运输企业 |
0.5.2 海外投资 |
1 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基础 |
1.1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1.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1.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1.2 国际分工深化相关理论 |
1.2.1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与深化 |
1.2.2 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深化中的作用 |
1.3 企业投资战略相关理论 |
1.3.1 企业投资战略的内涵 |
1.3.2 企业投资战略的分类 |
1.3.3 企业投资战略的目标 |
2 国外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 |
2.1 国际远洋运输市场发展现状 |
2.2 国外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基本方式 |
2.3 国外远洋运输企业在我国投资情况分析 |
3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分析 |
3.1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情况 |
3.2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存在问题分析 |
3.3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必要性分析 |
4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典型个案分析——中远集团海外投资战略 |
4.1 中远集团海外投资基本概况 |
4.2 中远集团海外投资战略分析 |
4.2.1 中远集团海外投资存在问题分析 |
4.2.2 中远集团海外投资的基本战略 |
4.3 案例小结 |
5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及实施对策分析 |
5.1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 |
5.1.1 “供应链集群”方式的海外投资 |
5.1.2 多元化经营方式的海外投资 |
5.1.3 跨文化管理方式的海外投资 |
5.2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确定 |
5.2.1 海外投资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
5.2.2 海外投资区域的确定原则 |
5.3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的确定 |
5.3.1 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的类型 |
5.3.2 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5.3.3 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的确定原则 |
5.4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确定 |
5.4.1 海外投资规模确定的影响因素 |
5.4.2 海外投资规模的确定原则 |
5.5 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控制 |
5.5.1 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
5.5.2 海外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
6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DBFS技术及其在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DBFS 研究现状 |
1.2.2 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现状 |
1.2.3 全文检索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 |
2.1 DBFS 基本原理及分析 |
2.1.1 微内核与宏内核 |
2.1.2 Database File System |
2.2 DBFS 现有模型 |
2.2.1 现有用户态下的 DBFS 缺陷 |
2.2.2 理想的 DBFS 描述 |
2.3 全文搜索引擎 Lucene |
2.3.1 Lucene 系统结构分析 |
2.3.2 Lucene 数据流分析 |
2.3.3 索引文件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BFS 模型改进及全文检索相关技术研究 |
3.1 DBFS 模型改进 |
3.1.1 现有 DBFS 结构图 |
3.1.2 数据库技术选择 |
3.1.3 全文检索技术引入与选择 |
3.1.4 DBFS 模型改进 |
3.1.5 改进的 DBFS 检索机制 |
3.2 全文检索相关技术改进 |
3.2.1 语义相似度计算 |
3.2.2 基于语言学的匹配 |
3.2.3 基于 Lucene 的倒排索引改进 |
3.2.4 Lucene 结果排序算法改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 DBFS 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应用研究 |
4.1 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需求分析 |
4.1.1 航次信息分析 |
4.1.2 航次估算要素分析 |
4.1.3 航次信息基础词典构建 |
4.2 基于改进的 DBFS 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原型系统 |
4.2.1 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原型系统构建 |
4.2.2 系统功能简述 |
4.3 实验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经营模式 |
2.1.1 经营模式的概念 |
2.1.2 经营模式的理论模型 |
2.2 第三方物流 |
2.2.1 第三方物流概述 |
2.2.2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 |
2.2.3 第三方物流与传统运输的区别 |
2.2.4 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
2.3 核心竞争力 |
2.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3.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第3章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的内贸箱运输营运现状分析 |
3.1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现状 |
3.1.1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发展简介 |
3.1.2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现行经营模式 |
3.2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内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的内部环境分析 |
3.2.2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的内贸箱运输SWOT分析 |
4.1 SWOT基本分析原理 |
4.2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竞争力SWOT分析 |
4.2.1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经营模式的优势 |
4.2.2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经营模式的劣势 |
4.2.3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经营模式的机会 |
4.2.4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经营模式的威胁 |
4.3 湖南远洋内贸箱运输SWOT分析主要启示 |
第5章 湖南远洋运输公司的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
5.1 经营模式创新的目标与原则 |
5.1.1 经营模式创新的目标 |
5.1.2 经营模式创新的主要原则 |
5.2 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模型构建方法 |
5.2.1 定义基本流程类型 |
5.2.2 概括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体系 |
5.2.3 建立基本业务流程的层次结构 |
5.2.4 对每一层流程建立绩效指标体系 |
5.3 湖南远洋第三方物流模式创新保障的具体措施 |
5.3.1 改革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
5.3.2 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建立高素质团队 |
5.3.3 提高信息系统管理水平 |
5.3.4 从供应链视角整合资源与重组业务流程 |
5.3.5 创新业务模式 |
5.3.6 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 |
5.3.7 建立战略联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四、南京远洋运输公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D]. 黄其晴.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3]中国石化原油物流运作模式分析[J]. 肖文涛. 物流技术, 2018(03)
- [4]开埠以来上海海洋产业时空演化及其机理研究[D]. 张时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1)
- [5]中国内河沿海海事法律冲突及协调问题研究 ——以货物运输为中心[D]. 周新. 复旦大学, 2014(03)
- [6]珠海港远洋运输公司西江驳船航线优化研究[D]. 金哲. 大连海事大学, 2014(10)
- [7]两亲家惨烈争夺57万遗产,“深情”背后几多“无情”[J]. 郦丽,佳凡. 人生与伴侣(上半月版), 2012(06)
- [8]我国远洋运输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究[D]. 韩菲.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9]DBFS技术及其在远洋运输业务邮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 [10]湖南远洋运输公司内贸箱运输经营模式研究[D]. 吴畅.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