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穆棱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阎丽凤[1](2021)在《灯塔市花牛堡子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灯塔市花牛堡子小流域为例,估算了小流域规划治理费用投入以及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各项规划治理措施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加蓄水保土效益46.97万元,直接经济效益84.29万元,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规划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综合效益巨大。
薛祺[2](2020)在《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灿烂的五千年历史之中,水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并至始至终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随着文明进程的演进,水在带给我们生命、粮食的同时,也带给过我们无尽的灾难,缺水时的干旱,暴雨中的洪涝灾害都在历史进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与水的博弈中,人民不懈治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消除水灾害的同时,也使得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水文化。近年来,与水文化相关的研究逐步受到国内外、多领域的关注,并成为交叉学科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却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甚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人类已经采取科学、制度等多项手段,却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文化因素在水环境治理、应对全球水环境变化的挑战过程中的作用;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们,尝试从各自的领域切入“水文化在应对水危机中的作用”的研究中,进一步促使水文化的研究被纳入全球水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体系中。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水与文化”作为世界水日主题;除了学术界的研究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尝试展开与此相关的研究: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9年习总书记考察黄河,提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5项任务之一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具体区域的水文化内涵,分析和归纳区域的水文化演变规律,评估区域水文化的价值,可以为该区域未来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其他区域的水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日益严重的水危机,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区域水文化的内涵,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角度分析和归纳水文化演变规律,计算并评估区域水文化的价值,首次实现水文化价值的定量评估,为水文化定量研究提供新方法。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从水文化的视域出发,分析了无定河流域的自然概况和开发保护的现状: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识别了无定河流域的径流演变趋势;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有序聚类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简称Mk突变法)诊断了无定河的径流变异,为无定河流域水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2)从物质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古代水利工程、现代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三个方面,梳理了无定河上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关系,阐明了无定河流域水利工程对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人水关系的影响,揭示了物质水文化的演变规律。(3)从制度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治水文化、管水文化、用水文化三个方面,梳理了无定河与水文化相关的制度;阐明了无定河流域的水管理、治理制度对无定河水文化的影响,揭示了蕴含于其中的人水关系、制度水文化的演变规律。(4)从精神水文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民俗信仰、文学作品、历史文明三个角度,梳理了无定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精神;探明了无定河流域人民对于水的感情和无定河流域与水相关的历史文化关系,揭示了精神水文化的演变规律。(5)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水文化,构建了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及基本框架;通过大量统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量化了水文化价值,采用专家主观判断法筛选了主要指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间的权重;按百分制5个等级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提出了无定河流域水文化价值评估方法,结果表明水文化价值评估结果为64.48分,属于中等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定河流域水文化建设。(6)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无定河水文化的对策:高度重视流域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流域水文化的调控工作,增强水文化的自信,在流域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上进行创新,进一步促进流域水文化的繁荣发展。
孙旭[3](2020)在《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穆棱河流域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湿地生态区,流域周围被耕地包围。穆棱河长期经历挖沙活动,河床破坏严重,又由于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不断加剧,穆棱河的水质每况愈下,已经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本研究于2015和2017年5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穆棱河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期间穆棱河流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3属83种及变种,丰度介于3.6×104~1.3×107ind./L之间,生物量介于0.03~23.21mg/L之间。划分出1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F、M、MP、P和Y,季节性演替表现为M+P→F+MP+P→MP+P→M→M+Y→M+MP+P。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NTU、ORP、EC和 NO3--N。浮游动物4类27属36种,丰度介于0.4×104~1.6×108ind./L之间,生物量介于0.01~16.68mg/L之间。划分出7个浮游动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原生动物滤食者PF、轮虫滤食者RF和小型浮游动物滤食者SCF,季节性演替表现为PF+RF+SCF→PF+RF→P→PF+RF→PF+RF→PF+RF。影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NTU、EC、WD、SD 和 TP。底栖动物4门13目46科158属/种,丰度介于9.23~353.3ind./m2之间,生物量介于1.08~880g/m2之间。划分出6个底栖动物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捕食者PR、集食者GC和刮食者SC,季节性演替表现为GC+SC→PR+GC→PR+GC→PR+GC+SC→PR+GC→PR+GC。影响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包括DO、T、TN、NH4+-N和CODMn。鱼类5目12科46种,丰度介于2~97.92ind./m3之间,生物量介于8.22~770.36g/m3之间。划分出7个鱼类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水生昆虫食性IN、浮游植物食性PH、底栖动物食性BE和杂食性OM,季节性演替表现为IN+BE→IN+BE+OM→IN+PH+BE+OM→IN+BE→IN+PH+BE+OM→IN+PH+BE+OM。影响鱼类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包括WD、SD、NTU和CODMn。通过各水生生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对穆棱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较为一致。S1、S2、S3、S4和S5采样点水质最好呈o-轻污状态,从平均值来看,穆棱河流域水质呈β-中污状态。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括河流水环境因子、河流水形态质量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涵盖物理因子、化学因子、河流水文、河流结构、生物功能群多样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共计27个指标。各子系统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耦合效应,耦合度达到最大耦合,耦合协调程度由初级协调上升到中级协调。目标层和准则层主要障碍因素分别是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功能群多样性,主要障碍因子是浮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溶解氧浓度和生态径流。通过计算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各季节WEHCI值分别为0.4177、0.4428、0.5071、0.4699、0.4799和0.6434,水生态健康分级由Ⅲ级上升到Ⅱ级,健康状况由一般水平上升到亚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为0.4935,健康分级为Ⅲ级,健康状况为一般。总体上来看,穆棱河流域秋季水生态健康水平最高。
孙宪[4](2020)在《基于多目标灰色投影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水保效益评价中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运用矢量投影原理和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多目标灰关联投影模型,然后以辽宁省盘锦市典型小流域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在水保效益评价中多目标灰色投影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强的推广与使用价值。
柴方营,赵予熙[5](2019)在《穆棱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穆棱河是黑龙江省十大江河之一,同时也是中俄界湖—兴凯湖和中俄界河—乌苏里江的重要源头,穆棱河的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穆棱河水生态危机,尤其是渔业生态环境危机的现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穆棱河流域生态危机的成因,并提出了修复穆棱河水生态危机和渔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对当下中国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夏露[6](2019)在《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全球气候波动以及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的的背景下,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流域——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水文学中的蓝绿水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流域1981-2016年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水文分析方法探讨了变化环境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USLE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模拟,揭示绿水资源与植被生态需水的支撑耦合关系,并对未来时期变化环境下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同土地利用时期,砚瓦川流域耕地面积均为最大,其次为草地,而居民地和林地面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水域面积一直最小。总体来看,砚瓦川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草地和居民地的减少以及林地的增加上,研究前期1981-1995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变化很小,在中期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逐渐明显,在后期200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达到了高潮。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不同时期土地利用面积大小排序均为:耕地>草地>林地>居民地>水域,林地仍是增加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面积有所减小,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这些都与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产生的土地利用驱动相吻合。(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5.8 mm,整个研究期内年降水量呈现不显着的增加趋势,以平均每年1.351 mm的速度在增加,且未发生突变;流域多年平均日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别为9.3、14.4和5.4℃,且均呈现了极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各自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 997年、1994年和1 997年;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为1172.1 mm,在年际上呈现极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以平均每年4.121 mm的速度在增加,且于1993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其中气温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造成砚瓦川流域潜在蒸散发显着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降水及潜在蒸散发预测结果表明,降水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30s,其次为2040s,而降水最少的时期为2020s;潜在蒸散发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40s,其次为2020s,而最少的时期为2030s,但无论处于何种气候情景,流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与1980-2009年均值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3)流域多年平均绿水量、蓝水量和输沙量分别为514.2 mm、21.6 mm和1619.3 t·km-2,年绿水量存在不显着的增加趋势,而年蓝水量和输沙量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p=0.05),并分别以1.865 mm·a-1、-0.118 mm·a-1和-25.825 t·km-2.a-1的速度在变化,另外,在研究期间年绿水量未发生突变,而年蓝水量和输沙量均在1998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流域降水、潜在蒸散发及下垫面变化对绿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9%、13.4%和20.7%,对蓝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9.2%、54.5%和84.7%,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2.8%和87.2%,可见,降水变化才是引起流域绿水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4)MIKE SHE模型从整体上能较好地再现砚瓦川流域日径流动态变化,模型基准期的相关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36和0.629,变化期相应为0.781和0.589。根据MIKE SHE模型的输出结果,流域多年平均绿水量为509.2 mm,其中,植被蒸腾量、土壤蒸发量、植被截留量和土壤水蓄变量分别为227.1、252.3、28.4和1.4 mm,生产性绿水占到了绿水总量的44.7%。在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植被基本生存的需水要求,而在适宜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大体上维持草地植被正常生长,基本满足耕地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但完全不能满足林地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多年平均盈亏程度为-23.7%)。(5)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43.7 t·km-2,年土壤侵蚀模数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其中,基准期和变化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254.0t·km-2和2917.4 t·km-2。流域土壤侵蚀呈现出较高侵蚀强度向较低侵蚀强度转化的变化特征,但是可能对于侵蚀较为强烈的地带如沟壑区及其产生的重力侵蚀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草地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量占比最大,而侵蚀量最大的坡度出现在15-25°这个坡度等级,该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区域应作为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另外,分离评判法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于减小砚瓦川流域土壤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33.2%和66.8%,这说明气候变化对于流域土壤侵蚀量的减少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是未考虑水库、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6)在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未来绿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植被基本生存的需水要求,但是在适宜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大体上维持草地和耕地的植被正常生长(但是在4月、5月和6月份会发生缺水),但完全不能满足林地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林地在大部分月份都会出现生态缺水问题。流域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未来土壤侵蚀响应规律大致相同,以RCP4.5情景为例,砚瓦川流域2020s、2030s和2040s时期的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分别为3701.0 t·km-2、3930.2 t·km-2和3780.6 t·km-2,与现阶段2006-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251.5 t·km-2)相比,分别增加了64.4%、74.6%和67.9%。虽然在未来不同时期流域治理会继续降低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但是在降水增加的综合作用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却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柴青宇,李晓钰,柴方营,于洪贤[7](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研究——以小兴凯湖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治理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的主要目标。以小兴凯湖为例,研究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背景下,如何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确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魏伟[8](2017)在《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具有集中连片、水热光能条件优越、便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大规模的坡耕地开发利用,在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减少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客观、科学地评价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不仅能客观地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意义、治理策略和方法的适用性、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促进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12]。本文以修水县汪坪小流域为例,通过综合调查、定位观测和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小流域基本情况、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等进行观测,分析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生态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小流域的综合效益明显,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水土流失程度逐渐降低;(2)实验区实施的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林、坡改梯和保土耕作措施等种水土保持措施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保林>经济林和坡改梯>封禁林>保土耕作;(3)实验区内有措施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荒坡地(对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封禁治理措施土壤最高,而保土耕作措施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最高;(4)汪坪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内部经济结构比例趋于协调,小流域措施增收值共计约253.65万元。
鞠永富[9](2018)在《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仅选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指标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结果是不客观的。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紧密相关,其健康评价还应包含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指标。近年来小兴凯湖出现蓝、绿藻滋生、水污染加重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其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相通,两湖具有一定的水利联系,小兴凯湖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直接威胁到大兴凯湖的水生态安全,而水生态安全问题又会间接的涉及到中俄两国的国际关系。所以,对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并提出较为合理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进行调查与分析,分别构建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为准则层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健康评价体系和以人类、社会、经济指标和维持湖泊自身健康指标为准则层的生态系统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样性指数法、物理完整性指数法、化学完整性指数法、生物完整性指数法和综合健康评价法等多种数学、物理、化学和生态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1、基于水体理化指标的水质评价小兴凯湖春季水质最好,其次是冬季和夏季,秋季水质最差;各采样点污染程度季节变化于全年变化表现一致,各指标污染贡献率是TN>DO>BOD5>CODCr>TP。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都显示小兴凯湖水体属Ⅳ类水,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是N、P含量超标。小兴凯湖入湖河流穆棱河中游碱场桥污染程度最高,为V类水,中游鸡西大桥、鸡东桥和知一桥污染程度较高,为Ⅳ类水,其余各监测水域污染程度不高,为Ⅱ类和Ⅲ类水,造成小兴凯湖流域污染的主要是穆棱河的中游,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和BOD5,其中中游的碱场矿和鸡西大桥两处污染贡献率较大。2、基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水质评价浮游植物共鉴定出7门93种及其变种,绿藻门种类最多,甲藻门最少。丰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都出现在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共鉴定出23种,桡足类最多,枝角类最少。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25种,主要由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组成,其中水生昆虫出现种类最多,其次是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最少;鱼类共采集到35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刺鱼目最少。主要经济鱼类体重与体长方面都趋于小型化,年龄结构低龄化,除大银鱼仅有一个年龄组外,其佘种类年龄结构组成均以1~3龄鱼为主,5~6龄鱼比重较少。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中,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即2#、3#和10#三个采样点污染较重,6#和7#两个采样点污染较轻,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都显示小兴凯湖水质为β-中污染;各季节中,三个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均一致,都是秋季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夏季、春季,冬季污染最轻;底栖动物的BI生物指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一致;选取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活习性为主的23项指标,构建鱼类完整性指标体系,鱼类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为一般,可见小兴凯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3、基于完整性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利用完整性指数法评价小兴凯湖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一致,都为一般。可见,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境和群落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甚至丧失了部分生态功能。其中,小兴凯湖物理完整性指标中口门畅通率相对较好,主要是小兴凯湖入水口水流不受人为控制,而出水口都是后期人为修建的水利工程,出水口畅通率降低了整体口门畅通率;湖岸稳定性相对较差,这和小兴凯湖历史形成时期的地质、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后期人为干扰有直接关系;小兴凯湖湖面完整性也相对较好,湖边的围湖造塘和湖水面积缩小没有对其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化学完整性各指标得分相对较低,这主要是人为影响造成的,其中穆棱河流域工业污染、小兴凯湖周边农田退水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其化学完整性影响较大;生物完整性指标中,各类水生生物完整性一般,其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等相对较低,多样性相对较差,这主要和北方水体温度较低以及水体污染有关。4、基于综合指标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对小兴凯湖水体理化指标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经济发展指标、环境影响指标、湖泊结构指标、湖泊系统指标和湖泊自身状态指标五个方面共计24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层次及各项指标的评价和赋分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方确定评价体系中各层次及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值。采用分级指标评分法,逐级加权得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多少确定其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准则层中的经济发展指标、环境影响指标、湖泊结构指标和湖泊系统指标评价结果都为一般,湖泊自身状态指标评价结果为微病态,人类、经济和环境指标和湖泊维持自身健康指标评价结果分别为微病态和一般,目标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最终得分为58.6分,评价结果为一般。
谢艳红[10](2013)在《穆棱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在八五七农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方针,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水保土耕作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等方法,严格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组织治理,获得较好效果。
二、穆棱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穆棱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灯塔市花牛堡子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
2.1 果树台田 |
2.2 谷坊工程 |
2.3 蓄水工程 |
2.4 沟道滩岸防护工程 |
2.5 河道疏浚工程 |
2.6 封禁治理 |
3 效益分析 |
3.1 蓄水保土效益 |
3.2 经济效益 |
3.3 生态效益 |
3.4 社会效益 |
4结论 |
(2)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水文化视野下的无定河流域概况 |
2.1 无定河流域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开发利用保护现状 |
2.2 近50 年来无定河流域的径流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年径流量和极端径流量的趋势分析 |
2.2.3 年径流量和极端径流量的变异诊断分析 |
2.2.4 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无定河流域物质水文化分析 |
3.1 无定河上的水利工程 |
3.1.1 古代水利工程 |
3.1.2 现代水利工程 |
3.1.3 水利风景区 |
3.2 基于水文化的水利工程建设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无定河流域制度水文化分析 |
4.1 治水文化 |
4.1.1 治水文化与无定河 |
4.1.2 古代对无定河的治理 |
4.1.3 当代对无定河的治理 |
4.2 管水文化 |
4.2.1 管水文化与无定河 |
4.2.2 古代水利法规和水利职官 |
4.2.3 古代水利管理的利弊分析 |
4.2.4 河长制在无定河流域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
4.3 用水文化 |
4.3.1 用水文化与无定河 |
4.3.2 无定河取水用水存在的问题 |
4.3.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的无定河用水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无定河流域精神水文化研究 |
5.1 无定河与民俗信仰 |
5.1.1 祈雨活动 |
5.1.2 其他神庙活动——横山牛王会 |
5.2 无定河与文学作品 |
5.2.1 古代边塞诗 |
5.2.2 陕北民歌 |
5.3 无定河与历史文明 |
5.3.1 晚期智人——河套人 |
5.3.2 最后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 |
5.3.3 大夏国都——统万城 |
5.4 本章小结 |
6 无定河水文化价值评估研究 |
6.1 概述 |
6.2 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6.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3 价值评估体系指标筛选方法 |
6.2.4 水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6.2.5 水文化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
6.3 水文化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6.3.1 价值评估体系赋权方法 |
6.3.2 层次分析法 |
6.3.3 熵权法 |
6.3.4 估指标定量计算方法 |
6.4 无定河水文化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6.4.1 指标评估结果 |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3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无定河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
7.1 概述 |
7.2 保护、传承和弘扬无定河水文化的对策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水文气候 |
2.1.3 动物资源 |
2.1.4 社会经济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采样时间 |
2.2.2 采样点设置 |
2.2.3 采样方法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3.1.1 种类组成和分布 |
3.1.2 丰度和生物量 |
3.1.3 常见种和优势种 |
3.1.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
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
3.2.1 种类组成和分布 |
3.2.2 丰度和生物量 |
3.2.3 常见种和优势种 |
3.2.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
3.3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
3.3.1 种类组成和分布 |
3.3.2 丰度和生物量 |
3.3.3 常见种和优势种 |
3.3.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
3.4 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
3.4.1 种类组成和分布 |
3.4.2 丰度和生物量 |
3.4.3 常见种和优势种 |
3.4.4 多样性和水质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功能群特征 |
4.1 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 |
4.1.1 功能群划分 |
4.1.2 功能群组成 |
4.1.3 功能群时空分布 |
4.2 浮游动物功能群特征 |
4.2.1 功能群划分 |
4.2.2 功能群组成 |
4.2.3 功能群时空分布 |
4.3 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 |
4.3.1 功能群划分 |
4.3.2 功能群组成 |
4.3.3 功能群时空分布 |
4.4 鱼类功能群特征 |
4.4.1 功能群划分 |
4.4.2 功能群组成 |
4.4.3 功能群时空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5 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5.1 穆棱河流域环境因子特征 |
5.1.1 空间分布特征 |
5.1.2 时间分布特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5.2.2 浮游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5.2.3 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5.2.4 鱼类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 评价体系设置原则 |
6.1.1 指导性原则 |
6.1.2 实用性原则 |
6.1.3 可操作性原则 |
6.1.4 系统性原则 |
6.2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6.2.1 评价体系层次构建 |
6.2.2 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
6.2.3 评价体系指标归一化 |
6.2.4 层次指标权重模型 |
6.3 评价体系指标 |
6.3.1 评价指标 |
6.3.2 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
6.4 评价体系耦合关系与障碍因素分析 |
6.4.1 耦合关系分析 |
6.4.2 障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 |
7.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7.1.1 判断矩阵 |
7.1.2 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 |
7.2 评价体系的耦合关系分析 |
7.2.1 耦合度分析 |
7.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
7.3 评价体系的障碍因素分析 |
7.3.1 障碍度分析 |
7.3.2 障碍因子分析 |
7.4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 |
7.4.1 目标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
7.4.2 准则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
7.4.3 指标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 |
7.5 穆棱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管理建议 |
7.5.1 生态修复 |
7.5.2 保护管理 |
7.6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多目标灰色投影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
1.1 建立决策矩阵 |
1.2 标准化处理 |
1.3 关联度计算 |
1.4 灰色关联投影值计算 |
1)构造判断矩阵。 |
2)投影角与模数的计算。 |
3)投影值计算。 |
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
2.1 构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
2.2 建模计算分析 |
1)确定因素集和评价集。 |
2)构造属性矩阵。 |
3)构造灰色判断矩阵。 |
4)投影值计算。 |
5)水保效益评价。 |
3 结 论 |
(5)穆棱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穆棱河流域水生态危机 |
1.1 流域中下游水质严重污染 |
1.2 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
1.3 流域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 |
1.3.1 穆棱河干流冬季基本断流,鱼类根本无法越冬存活。 |
1.3.2 穆棱河夏季也存在断流的情况,鱼类生存同样受到严重威胁。 |
1.3.3珍稀濒危鱼类保护空白。 |
1.4 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堪忧 |
2 穆棱河水生态危机经济学分析 |
2.1 穆棱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外部性效应 |
2.2 穆棱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
2.2.1 代际外部性影响。 |
2.2.2 污染外部性影响。 |
2.2.3 取水外部性影响。 |
2.2.4 旅游外部性影响。 |
2.2.5 环境外部性影响。 |
3 穆棱河渔业生态修复对策 |
3.1 依托拦河坝工程修复栖息地和越冬场 |
3.2 依托蓄水工程构建水生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
3.2.1 流域鱼类多样性恢复技术措施。 |
3.2.2流域水环境质量生物技术修复措施。 |
3.3 修复渔业生态径流 |
3.4 全流域整体修复渔业生态环境 |
(6)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水文学内涵及发展 |
1.2.2 绿水资源评价研究 |
1.2.3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研究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水文模型比较分析 |
1.3.1 TOPMODEL模型 |
1.3.2 VIC模型 |
1.3.3 TOPOG模型 |
1.3.4 SWAT模型 |
1.3.5 MIKE SHE模型的选择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流域自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流域治理概况 |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1 水文气象数据 |
2.2.2 DEM |
2.2.3 土地利用与植被数据 |
2.2.4 土壤数据 |
3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
3.1 研究方法 |
3.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3.1.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未来土地利用预测 |
3.2 土地利用分类及地形分异特征 |
3.2.1 土地利用分类 |
3.2.2 土地利用地形分异特征 |
3.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3.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构成及变化 |
3.3.2 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分析 |
3.3.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3.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
3.4.1 流域2015 年土地利用预测 |
3.4.2 流域未来时期土地利用预测 |
3.5 小结 |
4 流域气候变化分析与预测 |
4.1 研究方法 |
4.1.1 泰森多边形法 |
4.1.2 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 |
4.1.3 滑动t检验法 |
4.1.4 Sen斜率估计法 |
4.1.5 累积距平法 |
4.1.6 潜在蒸散发 |
4.2 降水变化分析 |
4.2.1 雨量站选取科学性分析 |
4.2.2 降水特征值分析 |
4.2.3 降水年际变化规律 |
4.2.4 降水年内变化规律 |
4.2.5 降水空间变化规律 |
4.3 气温变化分析 |
4.3.1 气温年际变化规律 |
4.3.2 气温年内变化规律 |
4.4 潜在蒸散发变化分析 |
4.4.1 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规律 |
4.4.2 潜在蒸散发年内变化规律 |
4.4.3 潜在蒸散发的影响因子分析 |
4.5 流域气候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
4.6 小结 |
5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1.1 基于水量平衡法的绿水资源量计算 |
5.1.2 双累积曲线法 |
5.2 生态水文过程变化分析 |
5.2.1 生态水文过程年际变化规律 |
5.2.2 生态水文过程年内变化规律 |
5.3 突变点前后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
5.3.1 突变点前后生态水文要素变化 |
5.3.2 突变点前后土地利用变化 |
5.3.3 突变点前后气候要素变化 |
5.4 气候变化对生态水文过程影响分析 |
5.4.1 气象因子与生态水文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2 基于气候条件的生态水文模拟 |
5.4.3 生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
5.5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水文过程影响分析 |
5.5.1 绿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分析 |
5.5.2 蓝水和泥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分析 |
5.6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的定量评估 |
5.6.1 基于Budyko假设的蓝绿水变化归因分析 |
5.6.2 基于分离评判法的输沙变化归因分析 |
5.7 小结 |
6 基于MIKE SHE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蓝绿水评估 |
6.1 MIKE SHE模型简介及其模块原理 |
6.1.1 MIKE SHE模型发展简介 |
6.1.2 MIKE SHE模型模块原理 |
6.2 MIKE SHE模型的搭建 |
6.2.1 模型范围与网格(Model domain and grid) |
6.2.2 地形(Topography) |
6.2.3 气候(Climate) |
6.2.4 土地利用(Land use) |
6.2.5 河道流(OC) |
6.2.6 坡面流(OL) |
6.2.7 不饱和带土壤(UZ) |
6.2.8 饱和带地下水(SZ) |
6.2.9 模拟步长 |
6.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6.4 模型率定与验证 |
6.4.1 模型参数率定 |
6.4.2 径流模拟结果与评价 |
6.4.3 水量平衡结果与评价 |
6.5 流域降水-绿水转化分析及生态指示意义 |
6.5.1 绿水系数变化规律及生态指示意义 |
6.5.2 绿水分离分析 |
6.6 绿水资源与植被生态需水的耦合分析 |
6.6.1 植被生态需水量的定义 |
6.6.2 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6.6.3 不同土地利用绿水资源与植被生态需水的耦合关系 |
6.7 基于MIKE SHE模型的蓝绿水变化归因分析 |
6.8 小结 |
7 基于RUSLE模型的流域土壤侵蚀评估 |
7.1 RUSLE模型的建立 |
7.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计算 |
7.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计算 |
7.1.3 地形因子LS的计算 |
7.1.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的计算 |
7.1.5 水土保持因子P的计算 |
7.1.6 流域土壤侵蚀的计算 |
7.2 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
7.2.1 土壤侵蚀模数年际变化规律 |
7.2.2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分析 |
7.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 |
7.2.4 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 |
7.3 流域泥沙输移比变化规律 |
7.4 流域土壤侵蚀产沙与绿水系数的关系 |
7.5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影响 |
7.6 小结 |
8 变化环境下的未来生态水文过程响应 |
8.1 未来变化环境下的蓝绿水响应规律 |
8.1.1 RCP4.5 情景下的蓝绿水响应 |
8.1.2 RCP8.5 情景下的蓝绿水响应 |
8.2 未来变化环境下的土壤侵蚀响应规律 |
8.2.1 RCP4.5 情景下的土壤侵蚀响应 |
8.2.2 RCP8.5 情景下的土壤侵蚀响应 |
8.3 流域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控措施及建议 |
8.3.1 合理配置水保植被和工程措施 |
8.3.2 合理规划生态恢复建设 |
8.3.3 合理开展农业种植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研究——以小兴凯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危机 |
1.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 |
1.2 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恶化 |
2 基于生态文明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
2.1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
2.2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2.3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
2.4 2017年全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2.5 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时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
3 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指标评价体系 |
3.1 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3.2 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3.3 水生态系统评价因子分级标准 |
3.4 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5 综合评价指数 |
4 兴凯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4.1 自然地理概况 |
4.2 经济发展指标 |
4.3 环境影响指标 |
4.3.1 工业污染物年输入量。 |
4.3.2 非点源污染物年输入量。 |
4.3.2.1 农业污染主要是化肥残留污染。 |
4.3.2.2 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 |
4.3.2.3 旅游业污染源主要是游客在保护区内游览期间所产生的污染。 |
4.3.2.4 畜禽粪便污染。 |
5 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
5.1 权重计算结果 |
5.2 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级 |
5.3 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
5.3.1 经济发展指标(Z1)。 |
5.3.2 环境影响指标(Z2)。 |
5.3.3 湖泊系统指标(Z3)。 |
5.3.4 湖泊结构指标(Z4)。 |
5.3.5 湖泊自身状态指标(Z5)。 |
5.4 小兴凯湖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结论 |
6 小兴凯湖水资源生态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
6.1 小兴凯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外部性效应 |
6.2 小兴凯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
6.2.1 代际外部性影响。 |
6.2.2 污染外部性影响。 |
6.2.3 取水外部性影响。 |
6.2.4 旅游外部性影响。 |
6.2.5 环境外部性影响。 |
7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小兴凯湖水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
7.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
7.1.1 全面推行“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7.1.2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
7.2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
7.2.1 实施水资源产权制度管理。 |
7.2.2 实施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 |
7.3 构建水资源安全生态屏障体系 |
7.3.1 内源污染防治。 |
7.3.2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
7.3.3 库滨沿岸带生态保护。 |
(8)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1.2.1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发展概述 |
1.2.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观测内容与方法 |
2.2.2 水土保持措施观测内容与方法 |
2.2.3 效益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土流失因子及水土流失状况观测结果分析 |
3.1.1 降雨数据分析 |
3.1.2 植被状况观测结果分析 |
3.1.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分析及侵蚀模数结果 |
3.1.4 地面坡度数据分析 |
3.1.5 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观测结果分析 |
3.1.6 水土流失量观测结果分析 |
3.2 治理措施完成情况分析 |
3.3 治理效果分析 |
3.3.1 蓄水效益 |
3.3.2 保土效益 |
3.3.3 生态效益 |
3.3.4 经济效益 |
3.3.5 社会效益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与内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3 基于水体理化指标的小兴凯湖水质评价 |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3.2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小兴凯湖水体理化因子动态变化与水质评价 |
3.4 穆棱河对小兴凯湖水环境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
4.3 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
4.4 底栖动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
4.5 鱼类多样性与水质评价 |
4.6 讨论 |
4.7 小结 |
5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小兴凯湖健康评价 |
5.1 评价指标的概念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评价标准与计算 |
5.4 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结果 |
5.4.1 物理完整性评价结果 |
5.4.2 化学完整性评价结果 |
5.4.3 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 |
5.4.4 生态系统完整性综合评价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6 基于综合指标的小兴凯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1 基本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6.1.3 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确定 |
6.1.4 指标权重的确立 |
6.1.5 综合评价 |
6.2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
6.2.1 权重计算结果 |
6.2.2 指标得分计算 |
6.2.3 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
6.3 小兴凯湖生态系统保护对策及建议 |
6.3.1 流域内社会经济调控对策 |
6.3.2 流域内水土资源调控对策 |
6.3.3 流域内污染源控制对策 |
6.3.4 流域内生态保育对策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穆棱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措施 |
1.1 坡耕地治理 |
1.2 荒地治理 |
1.3 沟壑治理 |
1.4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
2 生物措施 |
3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
4 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思路 |
四、穆棱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灯塔市花牛堡子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 阎丽凤.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1(06)
- [2]无定河流域水文化演变规律及其价值评估研究[D]. 薛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穆棱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评价[D]. 孙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目标灰色投影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J]. 孙宪.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01)
- [5]穆棱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修复研究[J]. 柴方营,赵予熙. 黑龙江水产, 2019(05)
- [6]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D]. 夏露.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研究——以小兴凯湖为例[J]. 柴青宇,李晓钰,柴方营,于洪贤.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8)
- [8]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D]. 魏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9]小兴凯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鞠永富.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10]穆棱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J]. 谢艳红.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