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透治疗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勇[1](2022)在《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概论》文中认为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替代方法,我国腹膜透析患者人数庞大,且呈进行性增加趋势。在治疗过程中,许多致病因素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有限。中医药从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出发,采用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为指导综合辨治,达培扶正气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祛除病邪以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的治疗目标。从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和营养状况、提高腹膜透析效能、防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和心血管并发症、改善腹膜纤维化和防治腹膜透析其他相关并发症等方面,概论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推进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齐芮[2](2021)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让临床运用有据可循。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中外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日期为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检索有关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两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如发生分歧由导师进行判断。并将筛选出的文章应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与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中的实验指标: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浓度、血钙磷乘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KT/V、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中,共观察患者1683名,其中服用尿毒清颗粒结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842名,未使用尿毒清颗粒的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841名。其中有19篇研究对象为血透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腹膜透析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慢性肾衰3-4期非血透患者,故先分为3个亚组进行试验数据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透组:研究血透患者血钙浓度变化的有17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钙浓度的MD=0.22,95%CI(0.13,0.31),Z=4.81(P<0.00001),试验组在升高血钙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钙浓度;研究对血磷浓度的影响有18篇文献,结果显示试验组降低患者血磷浓度MD=-0.29,95%CI(-0.34,-0.23),Z=10.7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磷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磷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变化的17篇,试验组降低血甲状旁腺素浓度SMD=-1.58,95%CI(-1.9,-1.27),Z=9.8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抑制血透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血透患者血钙磷乘积变化的有3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钙磷乘积的M D=-0.35,95%CI(-1.08,-0.37),Z=0.95(P=0.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浓度变化的有8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肌酐浓度的[MD=-36.09,95%CI(-45.41,-26.76),Z=7.59(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尿素氮浓度变化的有7项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 D=-5.69,95%CI(-6.46,-4.92),Z=14.51(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尿素氮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肌酐清除率MD=2.34,95%CI(1.1,3.58),Z=3.69(P=0.0002),试验组在提高血肌酐清除率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2)腹膜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试验组对于提高血钙浓度[MD=0.30,95%CI(0.17,0.43),Z=4.26(P<0.0001)]、降低血磷浓度MD=-0.49,95%CI(-0.66,-0.33),Z=5.75(P<0.00001)、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MD=-2.63,95%CI(-4.2,-1.06),Z=3.29(P=0.001)]、提高白蛋白浓度[MD=6.06,95%CI(2.07,10.05),Z=2.98(P=0.003)],结果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在对于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提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提高白蛋白上有明显疗效;(3)CKD3-4期非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其中试验组对于降低血磷浓度的[MD=-1.61,95%CI(-2.89,-0.33),Z=2.46(P=0.01<0.05)]、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D=-1.98,95%CI(-2.58,-1.38),Z=6.49(P<0.00001)、提高肾小球滤过率MD=3.47,95%CI(0.82,6.12),Z=2.57(P=0.01<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KD3-4期非透析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疗效;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存在偏倚风险。
叶佳文[3](2021)在《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余肾功能下降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保护患者残肾功能提供依据。方法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开始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指标;2.计算筛选入本研究的腹膜透析患者开始腹膜透析时的残余肾功能及腹膜透析一年后的残余肾功能,并计算残余肾功能较基础残肾功能下降百分比,根据一年内残肾功能下降百分比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两组。3.由两位专业中医医师对本研究患者在腹膜透析治疗的前三个月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热毒证、风动证、无兼证);观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幅度的差异。4.比较不同残肾功能下降幅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共有1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开始腹膜透析治疗一年后残肾功能下降幅度的均值41.8±29.7%;2.不同残肾功能下降幅度的患者之间年龄、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性别比例、RAAS阻滞剂使用人数比例、腹膜转运功能、发生腹膜炎人数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在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幅度较大,P<0.05;3.实验室指标中,在腹膜透析早期不同RRF下降幅度的两组患者之间,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二氧化碳结合率(TCO2)、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钾(K)、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较,PD早期RRF下降幅度较大的患者(B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一年后RRF、一年后尿量水平较低,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铁蛋白(SF)、血肌酐(SCR)、水平较高,P<0.05;4.本研究患者本证中脾肾气虚证(30.1%)和脾肾阳虚证(27.1%)占比较大,兼证中以湿浊证(34.6%)和瘀血证(23.3%)为主;湿浊证在脾肾阳虚证(50%)和脾肾气虚证(47.5%)患者中占比较高,P<0.05;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患者中占比较高(31%),P<0.05,瘀血证在阴阳两虚证患者(占比47%)中占比最高,P<0.05;无兼证在脾肾气虚证患者中占比较高(25%),P<0.05。热毒证、风动证在本虚证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根据本虚证分组,脾肾气虚证患者在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幅度较小(31.19±25.59%),阴阳两虚证患者在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下降较快(63.17±32.36%,)阴阳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下降明显较其他三个证型患者更快(P<0.05)。根据标实证分组,6组患者的组间腹膜透析早期RRF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差异(P>0.05)。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幅度与血清白蛋白负相关(B=-1.750),与红细胞分布宽度(B=4.959)和SCR(B=0.35)正相关(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较高水平的血红蛋白(OR=0.945)、白蛋白(OR=0.800)以及无标实证(OR=0.042)是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的保护因素,较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OR=2.729)、SCR(OR=1.011)以及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OR=8.126)是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无标实证是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的保护因素;较高水平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肌酐以及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是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充分透析、减少毒素潴留、改善贫血及营养不良等治疗以减缓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的下降,尤其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尤为关注这些影响因素。2.腹膜透析患者以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本研究腹膜透析早期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中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腹膜透析患者的早期残肾功能下降较其他本虚证患者更快,标实证以湿浊证为主,各标实证间患者一年内残肾功能下降幅度无差异。无标实证是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的保护因素。临床上在予以西医治疗的同时,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尤其对于标实证(湿浊在、湿热证、热毒证、瘀血证、风动证)症状明显的患者,采用益肾健脾、化湿降浊、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中草药,进行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腹膜透析早期保护残肾功能。
王梦颖[4](2021)在《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法是否能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为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2020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之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中药汤剂,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基线实验室指标、胃肠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⑵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⑶钙磷代谢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钙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磷较前均未见下降(P>0.05),观察组的钙磷乘积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的钙磷乘积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C-反应蛋白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RP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CRP未见明显变化(P>0.05)。⑸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胃肠道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胃肠道症状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⑹中医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⑴本研究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的钙磷乘积、CRP较治疗前升高,健脾益气法可提高CAP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贫血情况及钙磷代谢异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改善CAPD患者消化道症状促进造血原料吸收、改善钙磷代谢异常减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进展、及改善微炎症状态,影响EPO活性增加r Hu EPO的疗效等三方面来达到改善贫血的目的。⑵健脾益气法可以改善CAPD脾肾气虚证患者胃肠道症状及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未出现危急值情况、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示用药安全。
刘卫华,洪富源,吴家斌,林苗,阮一平[5](2021)在《CAPD在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在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方法方便选取于2015年1月—2020年5月该院肾内科住院的48例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常规腹透置管,先给予间歇性腹膜透析(IPD),2周后转为CAPD。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及浮肿情况,检测腹透前、腹透后1个月的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甲状旁腺素(PTH)、 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CAPD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改善,浮肿消退。腹透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清BUN、Cr、PTH、CRP水平分别从治疗前(20.16±2.75)mmol/L、(717.31±62.01)μmol/L、(374.77±33.25)pg/mL、(7.20±0.74)mg/L下降到(13.43±1.98)mmol/L、(633.64±46.61)μmol/L、(308.43±23.57)pg/mL、(5.98±0.71)mg/L,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45、10.844、17.570、16.341,P<0.001)。同时,血清TP、Alb水平分别从治疗前(47.16±3.59)、(30.18±2.90)g/L上升到(54.56±4.79)、(34.83±2.32)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78、17.725,P<0.001)。结论 CAPD治疗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手段。
谢喜哪[6](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李旭东[7](2021)在《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取于腹透门诊行标准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纳入64例证型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疗程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做中医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根据公式计算蛋白分解率(nPCR)、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以及残肾GFR等。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于本院腹透门诊规律随诊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64名,男性31例(48.44%),女性33例(51.56%);平均年龄52.13±10.75岁,平均腹透时长47.81±32.59月。(2)中医疗效方面:对照组32例,显效1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7.5%;治疗组32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①对照组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稍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甘油三酯(TG)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TG有下降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③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上升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④二组血红蛋白、白蛋白、nPCR、钙、磷、PTH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透析充分性方面:二组患者的Kt/V、Tccr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5)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方面:对照组经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本研究12周内未见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等未见异常升高或降低。结论1.金匮肾气丸能改善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2.金匮肾气丸能提高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对降低甘油三酯及炎症指标水平有一定影响:3.金匮肾气丸能延缓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残肾尿量下降。
郑泳洁[8](2020)在《CAPD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探讨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与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APD患者的完整资料,制定信息采集表格,现场收集人体测量数据并填写相关表格,进行辨证分型,并收集24小时腹透液蛋白、Scr、BUN、UA、ALB、Hb、TG、PA、TRF,研究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丢失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与低丢失组相比,高丢失组的透析龄、留腹时间较长,使用2.5%腹透液、腹透液用量及既往腹膜炎病史的患者较多,营养状况较差,Scr、BUN较高,UA、ALB、Hb较低(P<0.05)。2.120例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主要是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标实证主要是湿浊证和瘀血证。3.高、低丢失组在中医证型的比较中,两组间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CAPD患者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与气阴两虚证、瘀血证存在微弱正相关(P<0.05),与脾肾气虚证、无兼证存在微弱负相关(P<0.01)。5.在透析龄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透析龄小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P<0.05);无兼证患者透析龄小于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患者(P<0.05)。营养正常者中脾肾气虚证比例高于轻中度营养不良者(P<0.05)。在UA比较中,肝肾阴虚证高于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P<0.05)。2.CAP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其中本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证和瘀血证。3.气阴两虚证、瘀血证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较多,脾肾气虚证、无兼证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量较少。4.CAPD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丢失情况以及透析龄呈一定相关性。随着透析龄的增加,CAPD患者逐渐由脾肾气虚证向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转变,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质丢失量随之增加。结论:1.CAPD患者透析龄、留腹时间、腹透液用量、腹透液浓度、既往有腹膜炎病史、营养状况,Scr、BUN、UA、ALB、Hb与腹膜透析液蛋白丢失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马大骅[9](2020)在《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血管钙化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血管(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拟采用腹部侧位片评估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bdominal aortic calcification score,AACS),了解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及AACS有关影响因素,初步分析腹主动脉钙化与患者心脏结构功能指标间的关系,并通过前瞻性随访探究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同时拟探讨AACS对腹透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入选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规律腹透治疗的稳定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选时采用腹部侧位X线摄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并计算基线AACS,评估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AACS相关因素。2、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后重复腹部侧位片检查,比较前后两次AACS得分情况,将腹主动脉钙化进展定义为第二次AACS评分较基线升高,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3、入选患者在基线时同时完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以男性LVMI(29)115g/m2,女性LVMI(29)95g/m2为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上述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与腹主动脉钙化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LVH的相关因素。4、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退出腹透、转其他中心或至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9月1日)。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累积风险函数估计兴趣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Gray检验,多因素分析时利用部分分布比例竞争风险模型探讨AACS与患者新发CVD事件、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关系。结果:1、共入选患者292例,其中男性160例(54.8%),平均年龄57.1±15.2岁,中位腹透龄28.4(12.0,57.8)月,75例(25.7%)患者合并糖尿病,94例(32.2%)患者合并CVD。腹部侧位X线片显示本研究队列中167例(57.2%)受试者存在腹主动脉钙化,中位AACS 2.0(0.0,6.0)分;根据AACS三分位数,患者分为无钙化组(AACS=0,n=125)、轻中度钙化组(0<AACS≤4,n=72)和重度钙化组(4<AACS≤24,n=9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 1.081,95%CI1.056-1.107,P<0.001),长腹透龄(OR 1.012,95%CI 1.004-1.019,P=0.003),合并糖尿病(OR 2.554,95%CI 1.415-4.609,P=0.002)及合并CVD(OR 1.919,95%CI 1.108-3.325,P=0.020)是高AAC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2、共有210例患者在随访24个月时重复了腹部侧位片检查,其中男性114例(54.3%),平均年龄58.4?14.7岁,中位腹透龄30.0(16.5,58.5)个月,合并糖尿病50例(23.8%)。本组患者24个月时的AACS较基线显着升高[2.0(0.0,8.0)vs.1.0(0.0,3.5),P(27)0.001]。99例(47.1%)患者AACS较前进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老龄(OR=1.032,95%CI 1.003-1.061,P=0.029)、长腹透龄(OR=1.013,95%CI 1.001-1.026,P=0.037)、血磷升高(OR=2.599,95%CI 1.134-5.958,P=0.024)、基线时存在腹主动脉钙化(OR=7.241,95%CI 3.206-16.352,P(27)0.001)是预测腹透患者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共有262例患者入选本部分研究,其中男性145例(55.3%),平均年龄57.2?15.4岁,中位腹透龄27.2(13.0,55.3)月,合并糖尿病68例(26.0%),合并高血压243例(92.7%)。本组患者腹主动脉钙化154例(58.8%),腹主动脉钙化与LVMI(OR=1.040,95%CI 1.007-1.047,P=0.019)、左房内径(OR=1.178,95%CI1.081-1.284,P(27)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OR=0.896,95%CI 0.804-0.998,P=0.046)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OR=2.534,95%CI 1.022-6.281,P=0.045)独立相关。经各项混杂因素校正后发现,腹主动脉钙化与LVH独立相关(OR=1.986,95%CI 1.048-3.765,P=0.035)。4、292例腹透患者经过47.5(24.4,61.2)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95例(32.5%)患者死亡。轻中度钙化组及重度钙化组患者累积全因死亡率(Gray=53.78,P(27)0.001)与CVD相关死亡率(Gray=22.35,P(27)0.001)均显着高于无钙化组。部分分布风险模型发现,AACS升高与腹透患者全因死亡(SHR 2.983,95%CI 1.610-5.520,p(27)0.001)及CVD死亡(SHR 2.419,95%CI 1.111-5.270,p=0.026)显着相关。本队列随访期间共有75例(35.7%)患者发生了?1次CVD事件。与无钙化组相比,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患者CVD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升高(Gray=28.68,P(27)0.001),AACS是腹透患者新发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SHR=3.039,95%CI 1.519-6.080,P=0.002)。结论:1、腹透患者中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较高。老龄、长腹透龄、合并糖尿病及合并CVD是腹透患者高AAC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2、相当比例腹透患者在随访2年后腹主动脉钙化较前进展,老龄、长腹透龄、基线时存在腹主动脉钙化的腹透患者是腹主动脉钙化进展的高危人群,而控制血磷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腹主动脉钙化进展。3、腹主动脉钙化与腹透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升高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关,也是患者发生LVH的独立相关因素。4、AACS评分可作为腹透患者全因死亡、CVD死亡及新发CV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孙旭奇[10](2020)在《补肾益气活血法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收集,对补肾益气活血法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疗效影响的临床疗效及现状进行荟萃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中文以“补肾”、“益气”、“活血”、“腹膜透析”等作为关键词,英文以“Tonifying kidney”、“Replenishing qi”、“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peritoneal dialysis”等作为关键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CBM,维普(VIP)等中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先由两位经过培训且合格的研究员进行独立阅读,通过制定的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Cochrane Collaboration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再进行互相交叉核对信息结果,如果发生分歧,则交于第三人并讨论最终是否确定纳入。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研究指标为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素清除指数(KT/V)、中医症候总有效率等。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最终纳入15篇RCT文献,共计94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经过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运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中医症候总有效率(RR=1.43,95%CI[1.28,1.58],Z=6.62,P<0.00001)、升高HGB[MD=7.11,95%CI(4.31,9.91),Z=4.98(P<0.00001)]、升高ALB[MD=3.22,95%CI(1.71,4.72),Z=4.18(P<0.0001)]、升高PA[MD=0.64,95%CI0.56,1.33),Z=4.78(P<0.00001)]、降低CRP[MD=-3.49,95%CI(-5.92,-1.06),Z=2.81(P=0.005)]、降低hs-CRP[MD=-1.57,95%CI(-2.86,-0.29),Z=2.39(P=0.02)]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运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与对照组在降低血肌酐[MD=10.62,95%CI(-32.81,54.05),Z=0.48(P=0.63)]、降低尿素氮[MD=-0.83,95%CI(-2.52,-0.85),Z=0.97(P=0.33)]、提高尿素清除指数[MD=0.08,95%CI(-0.11,0.26),Z=0.81(P=0.42)]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分析:只有张建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照组2例因不耐受复方a-酮酸和治疗组1例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在治疗中退出观察,余均未描述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发表偏倚分析显示漏斗图中漏斗显示不完全对称,表明存在着发表偏倚的可能。结论:运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升高血红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升高前白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而运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在降低血肌酐、降低尿素氮、提高尿素清除指数方面则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无明显差异。
二、腹透治疗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透治疗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培扶脏腑正气,提高PD患者生活质量 |
1.1 保护残余肾功能 |
1.2 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和营养状况 |
1.3 提高腹膜透析效能 |
1.4 防治心血管并发症 |
2 祛除致病因素,延长PD患者生存周期 |
2.1 防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 |
2.2 改善腹膜纤维化 |
2.3 防治PD其他相关并发症 |
3 小结 |
(2)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研究指标 |
2.排除标准 |
3.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
3.1 检索范围 |
3.2 检索方式 |
4.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结果: |
1.文献筛选结果 |
2.纳入研究的特征 |
3.文献质量评价 |
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5 Meta分析结果 |
5.1 对于血透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2 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3 对于CKD3-4 期非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4 不良反应 |
6.发表偏倚评价 |
讨论 |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探究 |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2.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病名 |
2.2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中医各家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
3.尿毒清颗粒 |
3.1 尿毒清颗粒的药理研究 |
3.2 尿毒清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
4、对于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的研究 |
1.1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并发症的研究: |
1.2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的研究 |
2.1 病名渊源 |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 |
2.3 中医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筛选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早期残肾功能下降的评定 |
2.3 中医证型 |
3.研究资料 |
3.1 一般资料 |
3.2 生化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3 PD患者本虚证合并标实证分布情况 |
5.4 根据腹膜透析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快慢分组比较 |
5.5 根据中医证型分组比较 |
5.6 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P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重要性 |
2、PD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PD早期残肾功能下降对患者的影响 |
4、PD患者早期残肾功能快速下降的影响因素 |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腹膜透析患者残肾功能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发表论文 |
致谢 |
(4)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及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案 |
2.2.1 对照组方案 |
2.2.2 观察组方案 |
2.3 资料采集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实验室检查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
2.4.2 胃肠道症状积分 |
2.5 疗效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基线实验室指标 |
3.3 中医证候积分 |
3.4 胃肠道症状积分 |
3.5 治疗前后比较 |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5.2 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 |
3.5.3 中医疗效评价 |
3.5.4 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现代医学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
2.中医学对腹膜透析及肾性贫血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
2.3 健脾益气方方义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Kt/V及钙磷乘积计算公式 |
附录二:慢性肾衰中医证候分型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三: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 |
附录四:综述 中医康复治疗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APD在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及转归 |
2.2 手术切口腹透液渗漏等并发症 |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 讨论 |
(6)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入组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伦理审查 |
(三) 样本量计算 |
(四) 分组 |
(五) 治疗方案 |
(六) 观察指标 |
(七) 疗效判定标准 |
(八) 注意事项 |
(九) 脱落病例和退出事件 |
(十) 统计分析方案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一般情况 |
(二) 分组均衡性分析 |
(三)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肾阳虚症状积分比较 |
(五)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六) 两组治疗前后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 |
(七)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肾功能、残余尿量比较 |
(八) 随访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观察 |
四、讨论与分析 |
(一) 腹膜透析现代医学认识 |
(二)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及相关临床研究 |
1.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
2. 腹膜透析经典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3. 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 |
(三)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1.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2.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影响 |
3.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甘油三酯的影响 |
4.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Hs-CRP的影响 |
5.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的影响 |
(四)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温阳法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8)CAPD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观察内容与方法 |
5.1 一般资料采集 |
5.2 营养状况 |
5.3 实验室指标收集 |
5.424 小时腹透液蛋白收集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病例入组情况 |
1.2 一般情况 |
1.3 原发病情况 |
2 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丢失的相关因素 |
2.1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年龄、性别的比较 |
2.2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原发病的比较 |
2.3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透析龄的比较 |
2.4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腹透方案、既往腹膜炎史的比较 |
2.5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营养状况的比较 |
2.6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
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1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在本虚证中证型分布 |
3.2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在标实证中证型分布 |
3.3 本虚证与标实证的兼夹分布情况 |
4 中医辨证各型的相关因素 |
4.1 中医辨证各型与年龄、性别、透析龄的比较 |
4.2 中医辨证各型与营养状况的比较 |
4.3 中医辨证各型与腹透液丢失蛋白的相关分析 |
4.4 中医辨证各型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研究背景 |
1.1 西医研究背景 |
1.2 中医研究背景 |
2 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的相关因素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性别、年龄、原发病的关系 |
2.3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透析龄、透析方案、既往腹膜炎史的关系 |
2.4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
2.5 不同腹透液蛋白丢失情况与一般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3 不同腹透液丢失蛋白情况的CA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中医辨证各型与腹透液丢失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
5 CAPD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
1.1 引言 |
1.2 对象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进展及其预测因素 |
2.1 引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腹透患者血管钙化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腹主动脉钙化预测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 |
4.1 引言 |
4.2 对象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10)补肾益气活血法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干预措施 |
1.3 研究指标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
1.6 文献筛选 |
1.7 数据提取 |
1.8 质量评价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情况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血红蛋白 |
2.3.2 血清白蛋白 |
2.3.3 前白蛋白 |
2.3.4 C-反应蛋白 |
2.3.5 超敏C-反应蛋白 |
2.3.6 血肌酐 |
2.3.7 尿素氮 |
2.3.8 尿素清除指数 |
2.3.9 中医症候总有效率 |
2.3.10 安全性评价 |
2.3.11 发表偏倚评价 |
讨论 |
1 西方对于慢性肾衰竭和腹膜透析的认识 |
1.1 慢性肾衰竭 |
1.2 腹膜透析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和腹膜透析的认识 |
3 补肾益气活血法的立法依据 |
4 补肾益气活血法及相关方药在治疗中的应用 |
4.1 补肾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 |
4.2 补肾益气活血法常用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
5 Meta分析结果 |
6 本次研究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腹透治疗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概论[J]. 吕勇. 现代中医药, 2022
- [2]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D]. 齐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腹膜透析患者早期残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D]. 叶佳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D]. 王梦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CAPD在尿毒症合并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 刘卫华,洪富源,吴家斌,林苗,阮一平. 中外医疗, 2021(14)
- [6]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D]. 谢喜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研究[D]. 李旭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CAPD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膜透析滤出液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 郑泳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相关研究[D]. 马大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补肾益气活血法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D]. 孙旭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