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化工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1](2021)在《BC资讯公司客户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
李良鹏[2](2021)在《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走特色新型“四化”道路并要实现协调发展。现阶段,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各个阶段以及各领域中广泛运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实现充分的联合,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显着标志。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本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资金,从实际情况看,该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一直未达到预期效果,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湖北省农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前提下,在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提出了有关建议措施。从全文看,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理论研究是论文研究的基础,本文在研究中采用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当前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信息供求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第二,本文选择湖北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该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该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三,本文在对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采用SWOT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威胁分析,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提出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四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措施。
常颖[3](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颜雅玲[4](2020)在《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文中提出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社会对开放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逐步增加,档案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及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档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政务公开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档案馆信息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利用。然而一些地市级档案馆受管理体制、人才不足等因素制约,导致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本文采用新公共服务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探析政务公开背景下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并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阐述了政务公开环境下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代表的地市级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利用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现状,并归纳出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档案资源开发滞后、开放力度不大、分布不均匀、馆藏不合理等;二是线上服务工作中缺少多媒体宣传、网站建设不完善等;三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收集范围小、报送不及时,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之间的冲突,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少,档案馆公信力不够等问题;四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稳定性不强、专业水平低、对政府信息内容了解不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对公众需求的认识、档案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研究的经验,提出从创新档案馆服务理念、推进馆藏资源整合共享、优化档案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优化对策。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题,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不但丰富了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档案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徐鹏[5](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靓[6](2020)在《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的浪潮席卷全球,媒体行业在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革,即媒体融合,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进程。目前看来,世界各国的媒体行业在大数据的赋能下同处一条起跑线,我国紧抓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发展,开启全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如雨后春笋,无论是传统软件服务商还是新兴大数据服务商,都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展开如火如荼的研发,在此背景下探讨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本文选取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市场营销体系,首先对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品发展及营销现状做分析,其次实地调研分析现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再次借助营销分析工具结合大量的一手市场数据,对产品重新做市场定位,最后综合行业市场情况与消费者需求,重构市场营销策略。经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是制约M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2)客户需求的研究是M公司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保障;(3)建立畅通双赢的渠道是M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重点;(4)完善的产品策略是M公司获得利润的重要保证;(5)多种品牌宣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打造领导者地位的重要保障;(6)结合4P、4R、4C理论重构M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保障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健康发展的基础;(7)重塑后的市场营销策略需要M公司提供保障和支持才能得以高效运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新兴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找到可落地执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对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它类似背景的同类型产品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范佳佳[9](2014)在《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我国相继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科技网站,形成了各具特点与优势的信息资源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但由于资源建设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重复建设在所难免。这些网站信息或新闻大多相互转载,网站信息质量难以判断。它们共同面临用户利用率低,信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网站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专门研究科技主题网站学术资源,构建其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可为科技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实证研究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作为评价实例,涉及生物技术、医学、药学等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究成果能够为产业研发提供资源保障服务。将“全评价”体系框架首次运用于科技网站的评价研究,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并结合顾客满意理论构建“全评价”模型,使网站评价不再拘泥于易获取的定量指标,同时又解决了单纯问卷调查过于主观的问题。运用效用评价方法检验网站的历史效用,使评价更为科学。从用户角度评价的创新点不仅在于选择了从信息内容感知和信息效用感知两个维度评价,还设计并论证运用了科技前沿性、科技创新效用、知识或技能效用三个创新性评价指标。在总体的评价指标设计思路上,力求评价指标明了和全面,达到简化评价体系的目的。文章的科技网站“全评价”运算界面实现了评价模型自动化,提高了评价效率。利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模型拟合指标验证了构建的“基于结构方程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全模型”的科学性,模型阐述了“全评价”中内容评价与效用评价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了科技网站利用“全评价”体系框架方法的可能性,运用模型深化并丰富了“全评价”的内容和应用领域。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根据科技网站的特点,依据顾客满意理论,利用结构方程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结构方程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理论全模型”。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以结构方程内容评价指标为评价标准,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将两个模型综合,同样利用层次法确定权重,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此模型包括两个部分:从内容与效用角度建立基于用户的结构方程评价模型和从形式角度构建的评价模型。实证部分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为例,对精选出的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的信息质量进行实证评价:筛选所学专业或从事领域为医学、药学和生物技术的样本对8家网站进行内容与效用评价。按照形式评价指标体系,获得8家网站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完成形式评价。将两项评价结果加权综合,得到最终8家网站的“全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模型设计“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并尝试使用,达到了评价直观化和简化评价流程的目的。利用权威网站评价排名验证评价结果,并分析了8家网站排名的缘由,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全评价体系框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模型深化和丰富了“全评价”这一准理论。丰富了网站评价研究的理论支撑。构建了特色化与普适性并存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模型。引入顾客满意理论,从用户角度构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模型。最终模型综合,建立一个基于全评价体系框架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文章简化了评价指标层次,降低了指标获取难度,同时保障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科技网站信息质量提高提供策略与建议。为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所需科技信息提供参考。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使网站评价更加简单。
刘翠玲,石斌[10](2013)在《中国煤化工领域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煤化(学)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重要行业之一,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对科技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不同类型用户的信息需求规律,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是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科技支撑作用的重要体现。本文对我国煤化工领域的用户信息需求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煤化工领域科技信息服务的建议。
二、浅谈化工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化工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农业信息化 |
2.2 农业信息化特征和衡量指标 |
2.2.1 农业信息化特征 |
2.2.2 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
2.3 发展农业信息化意义 |
2.4 SWOT分析 |
2.5 理论基础 |
2.5.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2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2.5.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湖北省农业发展概况 |
3.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3.2.2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3.2.3 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现状 |
3.2.4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现状 |
3.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政府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
3.3.2 信息平台不完善 |
3.3.3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
3.3.4 农业信息技术及服务人才缺乏 |
4 基于SWOT的湖北省农业化信息建设现状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4.1.1 网络基础设施优势 |
4.1.2 有力的资金支持 |
4.1.3 地理位置优势 |
4.1.4 丰富的客源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2.1 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
4.2.2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
4.2.3 相关人才缺乏 |
4.2.4 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 |
4.2.5 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 |
4.3 机会( Opportunities)分析 |
4.3.1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
4.3.2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技术需求越来越高 |
4.4 威胁( Threats)分析 |
4.4.1 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 |
4.4.2 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 |
4.4.3 农业信息化标准水平低 |
4.4.4 农民收入及整体水平都比较低 |
4.5 基于SWOT的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对策分析 |
5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改进对策 |
5.1 加强农业化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
5.1.1 构建农业信息框架 |
5.1.2 提高政府的主导地位 |
5.2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
5.2.1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
5.2.2 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
5.2.3 构建农业信息标准化体系 |
5.2.4 加强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建设 |
5.3 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推广 |
5.3.1 加强进农业信息整合 |
5.3.2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
5.4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5.4.1 多渠道吸引人才 |
5.4.2 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和水平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及下阶段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研究趋势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
2.1.1 新媒体的涵义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2.1.3 新媒体的分类 |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
2.2.1 动机理论 |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4 沉浸理论 |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
2.3.1 农民工的概念 |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
4.3 研究设计 |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
4.3.2 实验流程 |
4.3.3 数据收集 |
4.4 数据结果分析 |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
4.4.2 样本统计分析 |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
4.5 讨论分析 |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
5.3.1 模型理论基础 |
5.3.2 研究假设 |
5.3.3 模型构建 |
5.4 研究设计 |
5.4.1 调查问卷设计 |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
5.5 数据结果 |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
5.6 讨论分析 |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源选择 |
6.3.2 数据采集 |
6.3.3 数据处理 |
6.4 数据结果分析 |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
6.5 讨论分析 |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7.2.1 扎根理论概述 |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
7.2.3 访谈过程设计 |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
7.3.1 开放式编码 |
7.3.2 主轴编码 |
7.3.3 选择性编码 |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
致谢 |
(4)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档案馆及其性质 |
2.1.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 |
2.2 理论基础及启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信息利用服务的现状 |
3.1 地市级档案馆的基本概况 |
3.1.1 地市级档案馆馆藏情况和人员构成 |
3.1.2 档案开放利用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 |
3.2 案例分析——温州市档案馆 |
3.2.1 概况 |
3.2.2 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
3.2.3 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
3.3 温州市档案馆信息服务情况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馆藏档案资源匮乏 |
4.1.2 线上服务技术薄弱 |
4.1.3 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尚存不足 |
4.1.4 档案馆在政府信息服务方面的公信力不够 |
4.1.5 缺少专业人员与高端人才 |
4.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
4.2.2 对政务公开背景下公众新需求认识不足 |
4.2.3 档案法规制度在保障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障碍 |
4.2.4 缺乏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优化的对策 |
5.1 创新档案馆公共服务理念 |
5.1.1 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 |
5.1.2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
5.2 推进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2.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公众所需资源 |
5.2.2 推行政府信息“文档一体化” |
5.2.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与现行文件资源的整合 |
5.2.4 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3 优化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3.1 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
5.3.2 重视网络平台的宣传工作 |
5.3.3 完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
5.3.4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4 建立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5.4.1 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监督机制 |
5.4.2 推进档案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
5.5 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
5.5.1 创新人才引入方式 |
5.5.2 加强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5.5.3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政府信息服务水平 |
5.5.4 加强档案人才资源整合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卷调查 |
(5)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
2.2.1 爆炸品 |
2.2.2 气体 |
2.2.3 易燃液体 |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
2.2.7 腐蚀性物质 |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
2.4.1 建设必要性 |
2.4.2 建设目标 |
2.4.3 建设内容 |
2.5 事故树分析法 |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总体功能需求 |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总体布局 |
4.1.2 总体架构 |
4.1.3 业务架构 |
4.1.4 系统边界 |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
4.2.1 应用系统综述 |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
4.3.3 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5.1 关键技术 |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
5.2.1 车辆监管功能 |
5.2.2 预警管理功能 |
5.2.3 考核管理功能 |
5.2.4 车辆报障功能 |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
6.1 效益评价 |
6.1.1 经济效益 |
6.1.2 社会效益 |
6.2 风险防控 |
6.2.1 风险识别 |
6.2.2 风险管理 |
6.2.3 保障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 研究方案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与模型介绍 |
2.2. 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
3.1. 引言 |
3.2. M公司概况 |
3.3. M公司的媒体大数据产品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引言 |
4.2.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
4.3.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
4.4. 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4.5. SWOT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目标市场战略分析 |
5.1. 引言 |
5.2. 市场趋势 |
5.3. 客户细分 |
5.4. 市场细分 |
5.5. 目标市场 |
5.6. 差异化和定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营销策略重塑 |
6.1. 引言 |
6.2. 产品策略 |
6.3. 品牌策略 |
6.4. 渠道策略 |
6.5. 服务策略 |
6.6. 保障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9)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站评价研究成果总量不断攀升,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
1.1.2 网站评价的社会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
1.1.3 全评价体系框架为评价研究与实践另辟蹊径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网站评价相关研究 |
1.2.1.1 网站评价主体 |
1.2.1.2 网站评价客体 |
1.2.1.3 网站评价目的 |
1.2.1.4 网站评价方法 |
1.2.1.5 网站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
1.2.1.6 网站评价制度 |
1.2.1.7 研究述评 |
1.2.2 “全评价”相关研究 |
1.2.2.1 文献综述 |
1.2.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 |
1.8 小结 |
第二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全评价体系框架 |
2.1.1 全评价体系框架形成概述 |
2.1.2 全评价体系框架用于科技网站评价的可能性分析 |
2.2 顾客满意理论 |
2.2.1 顾客满意理论概述 |
2.2.2 顾客满意度模型 |
2.2.3 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应用 |
2.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2.3.1 文献计量学主要定律 |
2.3.1.1 文献指数增长规律 |
2.3.1.2 文献老化定律 |
2.3.1.3 三大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 |
2.3.1.4 文献的引用定律 |
2.3.2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关系 |
2.3.3 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在网络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2.4 价值评价理论 |
2.5 比较与分类理论 |
2.6 系统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1 利用相关网页量确定“探索性访谈”的备选网站 |
3.1.1 作为评价对象单位的相关网页 |
3.1.2 搜索工具的选择 |
3.1.3 主题相关网页检索过程 |
3.1.4 备选网站的选择结果 |
3.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2.1.1 理论基础 |
3.2.1.2 研究假设 |
3.2.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理论模型 |
3.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3.3.1 文献计量学是网站形式评价的理论根基 |
3.3.2 形式评价标准的来源 |
3.3.3 形式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3.1 形式评价指标选取的注意事项 |
3.3.3.2 形式评价备选指标讨论 |
3.3.4 形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理论模型 |
3.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体系 |
3.4.1 “全评价”实为内容、效用评价与形式评价的综合 |
3.4.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理论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 |
4.1 评价对象名录 |
4.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实证 |
4.2.1 问卷设计 |
4.2.1.1 问卷设计流程 |
4.2.1.2 问卷结构 |
4.2.1.3 初始测度项 |
4.2.1.4 测度项的初步调整 |
4.2.2 预调查 |
4.2.2.1 数据收集 |
4.2.2.2 信度 |
4.2.2.3 效度 |
4.2.3 问卷调整 |
4.2.4 正式调查 |
4.2.4.1 研究样本 |
4.2.4.2 模型的检验 |
4.2.5 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
4.2.5.1 模型构建 |
4.2.5.2 模型拟合与评价 |
4.2.5.3 模型修正 |
4.2.6 模型分析 |
4.2.7 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 |
4.2.8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内容与效用评价模型 |
4.2.9 评价结果 |
4.2.10 评价结果分析 |
4.3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实证 |
4.3.1 明确形式评价指标 |
4.3.2 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主题相关网页数据抓取过程 |
4.3.2.1 获取主题特征词 |
4.3.2.2 获取热词 |
4.3.2.3 批量获取主题相关网页数据 |
4.3.3 8家医药生物技术网站形式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
4.3.3.1 主题特征度 |
4.3.3.2 权威度 |
4.3.3.3 准确度 |
4.3.3.4 新颖度 |
4.3.3.5 热度 |
4.3.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指标权重 |
4.3.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模型与实证评价结果 |
4.3.5.1 形式评价模型与评价体系 |
4.3.5.2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4.3.5.3 评价指标数据的分析与形式评价结果 |
4.4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与实证评价结果 |
4.4.1 权重计算 |
4.4.2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模型 |
4.4.3 “全评价”结果 |
4.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运算界面搭建 |
4.5.1 “运算界面”设计思路 |
4.5.2 界面效果与运行结果 |
4.5.3 “运算界面”的特点、功能介绍及使用方法 |
4.6 小结 |
第五章 实证评价的检验、分析与网站建设对策建议 |
5.1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全评价”六要素 |
5.2 模型验证 |
5.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5.3.1 用户角度与专业角度各评价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5.3.2 用户角度评价指标权重与专业角度评价指标权重的比较 |
5.3.3 用户角度与专业角度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5.3.4 目前我国主要医药生物技术网站信息质量状况和用户满意情况分析 |
5.4 网站排名分析 |
5.5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建设对策与建议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主要贡献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索性访谈 |
附录B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及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1 |
附录C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及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 |
附录D 科技网站信息质量形式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权重测度调查表 |
附录E 中英文主题特征词(按音序和字母顺序排列) |
附录F 中英文热词(按音序和字母顺序排列) |
附录G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索引 |
致谢 |
(10)中国煤化工领域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煤化工领域科技信息资源及服务机构现状 |
2.1 科技信息资源现状 |
2.2 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现状 |
1)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
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3 中国煤化工领域用户信息需求调查 |
3.1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
3.2.2 用户对信息资源与服务的需求情况 |
3.2.3 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 |
4 加强煤化工领域科技信息服务的建议 |
4.1 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 |
4.2 降低网上科技文献的使用门槛 |
4.3 加快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
4.4 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
四、浅谈化工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BC资讯公司客户满意度研究[D]. 王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D]. 李良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4]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D]. 颜雅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5]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6]M公司媒体大数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靓.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以医药生物技术网站评价为例[D]. 范佳佳. 南京大学, 2014(05)
- [10]中国煤化工领域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J]. 刘翠玲,石斌. 科技和产业,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