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雯[1](2021)在《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单纯口服弥可保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先选取双侧膈俞、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按照此顺序,进行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再取梅花针,对麻木部位进行消毒后,进行弱刺激,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而无疼痛感为度。每天1次,每次5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0.5mg/次,1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单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组内比较,两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相较于口服弥可保片能够更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疗法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2.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口服弥可保片在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疗效相当,运动传导速度方面改善均不显着。
祁悦,张杰[2](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中药外洗及针灸、中药注射剂等临床研究的简要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辨证与辨病,对证与对症选穴、用药治疗,形式多样,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症状,疗效确切,与西药联合治疗可协同增效。指出中医药治疗该病较西药治疗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试验设计等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王广广[3](2021)在《5种丹参制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及意义:通过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5种丹参制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有效率及对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排序,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万方(Wanfang)、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严格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结局指标,通过Cor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传统Meta分析使用Rev Man5.3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tata15.0进行网状分析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用均数差(MD)及95%CI计算,二分类变量用比值比(OR)及95%CI计算;并计算累计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根据SUCRA值对不同的结局指标进行排序。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49篇,最终纳入53篇文献,共纳入4838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丹红注射液组、丹参注射液组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单用甲钴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单用甲钴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网状Meta分析结果示:(1)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OR=6.84,95%CI=(4.59,10.21)]、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OR=6.10,95%CI=(4.03,9.21)]、丹参注射液组[OR=6.11,95%CI=(2.70,13.80)]、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OR=5.09,95%CI=(2.87,9.00)]、丹红注射液组[OR=4.42,95%CI=(3.54,5.52)]均优于单用甲钴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SUCRA值排序第一的是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80.2%);(2)在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MD=4.67,95%CI=(2.84,6.50)]、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MD=2.33,95%CI=(0.03,4.62)]、丹参注射液组[MD=8.57,95%CI=(6.10,11.04)]、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MD=4.03,95%CI=(2.20,5.85)]、丹红注射液组[MD=4.86,95%CI=(3.69,6.03)]与单用甲钴胺相比均有优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UCRA值排序中丹参注射液组(99.7%)为第一;(3)在改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MD=8.0,95%CI=(6.76,9.24)]、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MD=2.86,95%CI=(1.61,4.12)]、丹参注射液组为[MD=12.23,95%CI=(10.51,13.9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为[MD=3.28,95%CI=(2.20,4.35)]、丹红注射液组为[MD=4.27,95%CI=(3.50,5.03)]均优于单用甲钴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SUCRA值排序,丹参注射液组(100%)位居第一;(4)在改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中,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MD=5.44,95%CI=(4.21,6.67)]、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MD=5.04,95%CI=(3.64,6.44)];丹参注射液组[MD=6.61,95%CI=(4.74,8.48)]、丹红注射液组[MD=3.81,95%CI=(2.99,4.63)]均优于单用甲钴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与单用甲钴胺相比[MD=1.03,95%CI=(-0.21,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CRA值排序中,丹参注射液组(94.9%)排第一;(5)在改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MD=6.17,95%CI=(5.36,6.98)]、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MD=2.86,95%CI=(1.45,4.27)]、丹参注射液组[MD=5.87,95%CI=(4.32,7.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MD=5.78,95%CI=(4.81,6.75)],丹红注射液组[MD=4.48,95%CI=(3.87,5.08)]均优于单用甲钴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UCRA值排序,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87.1%)排第一。结论:1.丹参制剂联合甲钴胺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单用甲钴胺;2.在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组疗效排序均优于其他组;在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方面丹参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组疗效最佳;3.丹参制剂联合甲钴胺可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方案。
王智新,杨晓军,刘巍[4](2021)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治疗,实验组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弥可保治疗。结果:对比两组疗效,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67.50%,2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建议可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该方法疗效突出,安全性高。
王欣欣[5](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王婷婷[6](2020)在《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文献,并结合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9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方法有证可循,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有依有据。研究方法:以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为研究方法,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纳排标准和文献检索策略,在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4个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这3个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检索。通过更新和制作系统评价以及进行系统评价再评价综合评定各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并结合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制作6项系统评价,其中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经皮穴位电刺激、耳穴贴压均为首次制作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耳穴贴压仅进行描述性分析不产生证据体;穴位贴敷和蜡疗在其他研究者系统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新,对中药足浴、穴位注射和穴位按摩进行了系统评价再评价,最终除耳穴贴压之外的8项护理技术共产生73个结局指标,其中52个结局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8项护理技术的52个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仅5项护理技术的6个结局指标为中级质量,其他均为低级或极低级质量等级。研究结论:中药足浴、穴位按摩、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显着,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以及穴位注射在改善MNCV疗效佳,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弥可保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蜡疗、经皮穴位电刺激、中药穴位贴敷、艾灸在改善SNCV疗效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显着,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艾灸、蜡疗、中药穴位贴敷和经皮穴位电刺激降低TCSS评分效果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中药穴位贴敷和蜡疗对于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8项护理技术对于改善空腹血糖的效果均一般。
姚佳[7](2020)在《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了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CNKI、CBM、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纳入加减桃红四物汤组(试验组)对比西药组(对照组)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9年12月2日,采用Stata12.0执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RCTs,合计13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减桃红四物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RR=1.39,95%CI:1.31-1.48,P<0.0001),且无论纳入研究样本量大小、疗程长短、试验组是否联合西药治疗均能显着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加减桃红四物汤组较对照组能显着提高患者的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0.67,95%CI:0.41-0.92,P<0.0001)、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1.42,95%CI:0.52-2.32,P=0.002)、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0.56,95%CI:0.36-0.75,P<0.0001)及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0.61,95%CI:0.42-0.81,P<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而言能改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SMD=-0.29,95%CI:-0.58--0.01,P=0.046);两组改善患者空腹血糖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能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正中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且加减桃红四物汤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s进行进一步验证。
高慧娟,王亚菲,冯兴中[8](2019)在《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到2018年8月19日。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纳入研究的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3项研究最终进入本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RR=1.42,95%CI=1.28~1.57,P<0.000 01);在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在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结局上更有优势。
李孟媛,王冠,王朝辉,王洪峰[9](2019)在《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概况》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单一的毫针刺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病情的需要。电针、刺络放血、温针灸等都是常规毫针刺法的发展,是针刺和其他刺激方法的综合应用,不同针灸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比单一毫针刺法的疗效更为显着。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及作用机理的差异性对照研究比较缺乏,今后我们应该开展单一治法与综合治法之间的比较研究,以便选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供临床应用。
陈清法,黄华垚,陈振强[10](2018)在《α-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感觉神经阈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诊我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弥可保500μg,静脉推注,1日1次,连续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600mg入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4周观察疗效。应用Neurometer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对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正中神经、双侧腓总神经的电流感觉阈值(CPT)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感觉阈值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辛酸联合弥可保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感觉神经电流感觉阈值,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弥可保,且药物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二、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量表 |
3.2 神经传导速度 |
4 临床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统计 |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TCSS比较 |
3.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DPN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DPN的认识 |
2.1 概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DPN的西医治疗 |
3 证型选择依据 |
4 艾灸的相关理论基础 |
5 穴位选择依据 |
6 梅花针选择依据 |
7 梅花针配合温和灸选择依据 |
8 弥可保片选择依据 |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1 中医症状积分 |
10.2 TCSS比较分析 |
10.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 |
10.4 疗效结果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针灸治疗浅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治疗 |
2.1 气虚血瘀证 |
2.2 阴虚血瘀证 |
2.3 痰瘀阻络证 |
2.4 肝肾亏虚证 |
2.5 阳虚寒凝证 |
2.6 湿热阻络证 |
3 中医外治法 |
3.1 中药外洗疗法 |
3.1.1 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
3.1.2 祛湿化瘀,通络止痛 |
3.2 针灸疗法 |
3.2.1 针刺 |
3.2.2 穴位注射 |
3.2.3 刺络放血 |
3.2.4 穴位药透 |
3.2.5 联合治疗 |
3.3 中药注射液 |
4 结语 |
(3)5种丹参制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检索策略 |
1.1 检索范围 |
1.2 检索时间 |
1.3 中文检索词 |
1.4 英文检索词 |
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3.文献筛选 |
4.统计学方法 |
4.1 确定统计效应指标 |
4.2 传统Meta分析 |
4.3 网状Meta分析 |
4.4 发表偏移 |
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4.Meta分析结果 |
4.1 丹参注射液组Meta分析结果 |
4.2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Meta分析结果 |
4.3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Meta分析结果 |
4.4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Meta分析结果 |
4.5 丹红注射液组Meta分析结果 |
5.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1 各结局指标网状关系 |
5.2 各干预措施有效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3 各干预措施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4 各干预措施下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5 各干预措施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6 各干预措施下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网状Meta分析结果 |
6.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
2.丹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
2.1 丹参 |
2.2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
2.3 丹参酮注射液 |
2.4 丹参注射液 |
2.5 丹红注射液 |
2.6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3.甲钴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4.网状Meta分析与结果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指标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
1 初步方案制定 |
1.1 临床研究 |
1.2 文献研究 |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流程图 |
4.研究对象 |
4.1 受试者来源 |
4.2 受试者选择 |
5.研究方法 |
5.1 试验设计 |
5.2 样本量的估算 |
5.3 随机方法 |
5.4 对照方法 |
5.5 盲法设计 |
5.6 知情同意 |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
6.干预措施 |
6.1 基础干预措施 |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
7.观测与记录 |
7.1 指标选择 |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
7.3 疗效判定 |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
7.5 统计分析 |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8.研究结果 |
8.1 基线情况分析 |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
8.3 依从性分析 |
8.4 不良反应分析 |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
3.1 研究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4 统计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6 研究结果 |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临床干预方法 |
4.4 评价指标 |
4.5 评价步骤 |
4.6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
4.研究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适应症 |
5.2 禁忌症 |
5.3 操作方法 |
5.4 注意事项 |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
讨论 |
1.对DSPN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6)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
1.1.2 DPN的治疗和护理现况 |
1.1.3 循证在DPN护理技术中的开展状况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确立问题 |
2.1.1 循证问题的确立 |
2.1.2 确定护理技术 |
2.2 制定检索策略 |
2.2.1 检索范围 |
2.2.2 中英文检索词 |
2.2.3 检索方法 |
2.3 制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1 原始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 |
2.3.2 原始研究排除标准 |
2.3.3 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标准 |
2.3.4 系统评价/Meta分析排除标准 |
2.4 文献检索流程 |
2.5 文献筛选流程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6.1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
2.6.2 原始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
2.7 数据提取 |
2.8 资料分析 |
2.8.1 Meta分析 |
2.8.2 描述性分析 |
2.8.3 证据分级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评价再评价分析结果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文献一般特征 |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4 结果分析 |
3.1.5 小结 |
3.2 系统评价分析结果 |
3.2.1 穴位贴敷 |
3.2.2 艾灸 |
3.2.3 中药离子导入 |
3.2.4 蜡疗 |
3.2.5 经皮穴位电刺激 |
3.2.6 耳穴贴压 |
3.2.7 总结 |
3.3 根据GRADE分级系统进行证据分级 |
4 讨论 |
4.1 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效果评价 |
4.1.1 中医护理技术对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
4.1.2 中医护理技术对MNCV的干预效果 |
4.1.3 中医护理技术对SNCV的干预效果 |
4.1.4 中医护理技术对TCSS评分的降低情况 |
4.1.5 中医护理技术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情况 |
4.1.6 中医护理技术对FPG的干预效果 |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3 中医护理技术产生效果的机制 |
4.3.1 中药足浴 |
4.3.2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 |
4.3.3 耳穴贴压 |
4.3.4 艾灸 |
4.3.5 中药离子导入 |
4.3.6 蜡疗 |
4.3.7 经皮穴位电刺激 |
4.4 本研究对护理临床的指导意义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4.5.1 研究人群的局限性 |
4.5.2 研究方法学的局限性 |
4.5.3 纳入文献间异质性的存在 |
4.5.4 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 |
4.6 本研究的特色 |
4.7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数据的收集与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质量评估 |
3.4 Meta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发病机制 |
4.2 西医治疗 |
4.3 中医防治现状 |
4.4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的检索 |
1.4 文献的筛选 |
1.5 数据的提取 |
1.6 文献的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临床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6 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Meta-分析结果 |
2.6.1 腓神经MNCV变化情况 |
2.6.2 正中神经MNCV变化情况 |
2.6.3 尺神经MNCV变化情况 |
2.6.4 腓神经SNCV变化情况 |
2.6.5 正中神经SNCV变化情况 |
2.6.6 尺神经SNCV变化情况 |
2.7 敏感性分析 |
2.8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3.2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结论 |
(9)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针灸疗法 |
1.1皮肤针叩刺 |
1.2电针疗法 |
1.3刺络放血疗法 |
1.4艾灸疗法 |
1.5穴位贴敷疗法 |
2 现代针灸疗法 |
2.1 穴位注射疗法 |
2.2 其他疗法 |
3 结语和展望 |
(10)α-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1.4.1 神经症状评分 (Neuropathy Symptom Score, NSS) : |
1.4.2 神经缺陷评分 (NDS) 包括: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NSS和NDS得分比较 |
2.3 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CPT值比较 |
3 讨论 |
四、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 祁悦,张杰.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2)
- [3]5种丹参制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D]. 王广广.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王智新,杨晓军,刘巍. 内蒙古中医药, 2021(01)
- [5]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D]. 王婷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7]加减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基于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姚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 高慧娟,王亚菲,冯兴中.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5)
- [9]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概况[J]. 李孟媛,王冠,王朝辉,王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10]α-硫辛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 陈清法,黄华垚,陈振强. 海峡药学, 2018(06)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神经传导论文; 弥可保注射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