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梁基础宽度计算精度的探讨

柱下梁基础宽度计算精度的探讨

一、柱下交梁基础宽度计算的精确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娟[1](2021)在《不同桁架形式对多层SSTF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塑性韧性好、预制性强、施工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厂房结构、大跨度网架结构、高耸结构等建筑结构中,尤其是在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较高的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交错桁架钢框架(steel staggered truss framing,SSTF)结构体系是在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该体系无论在建筑功能还是力学性能方面都有胜过普通钢框架的优点,是一种高效、实用、经济的结构体系,研究和推广该结构体符合我国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本文为研究不同桁架布置形式对多层SSTF结构体系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SSTF结构体系在中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域的抗震性能和地震需求性能。所建结构模型选取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以5层普通钢框架结构和5层SSTF结构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桁架布置形式、是否考虑P-Δ效应、桁架中竖腹杆与弦杆间采用刚接和铰接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为研究变量,共建立7个研究模型,运用CLAP软件分别对其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通过对结构模型进行基于位移控制的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研究各模型塑性铰出铰顺序和分布规律、层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首层刚度与承载力变化、P-Δ效应影响等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而对各结构进行损伤分析。之后对各模型输入符合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5条天然地震波和2条人工波,对各结构模型进行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各模型的最大层剪力、最大层间位移、残余变形和各层各构件的弹塑性能量等地震需求性能,分析结构耗能过程,得出不同结构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STF结构较纯框架模型具有更好的抗震效果,桁架中附加构件(竖腹杆和BRB)的布置明显增大了结构的首层层剪力和首层刚度,显着提升了结构的抗侧能力,且其前期的大量屈服吸收了较多地震能量,延缓了结构柱、梁形成塑性铰的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消能减震效果,充分发挥了抗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此外,桁架中附加构件的布置数量越多,且竖腹杆两端采取刚接形式时,模型的抗侧能力更强、结构的减震效果更明显、结构整体的残余变形更小、抗震性能更好。

刘震[2](2020)在《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大连市某小区四层框架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而进行的基础托换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对发生沉降的框架结构内力变化及局部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用的加固方法。介绍结构的工程概况,并对现场测量的基础沉降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基础加固方案的选择,针对桩-梁托换加固方案对托换桩的承载力及托换梁的设计进行验算。(2)考虑房屋结构长度方向不均匀沉降,设置整体沉降三种工况:结构施加原设计荷载,柱脚采用完全固定,模拟结构基础不发生沉降情况;柱脚施加10mm的竖向位移,模拟结构基础发生均匀沉降;柱脚施加不等的竖向位移量,模拟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分析三种不同沉降量下建筑结构的纵向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变化幅度,得出相邻柱基沉降量的差是影响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既有建筑物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考虑结构局部沉降:设置边柱、中柱、角柱沉降三种工况,讨论局部沉降量及发生沉降位置对框架结构的横向梁端、纵向梁端弯矩及柱脚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靠近沉降柱的结构内力变化较大,离沉降柱越远影响越小,且结构中柱的沉降对结构的影响范围最广。(3)根据基础承受荷载及桩基础局部沉降量,通过数值分析,反向推算地基的承载力;对桩-梁托换加固后的基础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其沉降控制效果;改变托换体系的桩长、桩径、桩身弹性模量、梁高及梁跨度的变化,分析各因素对托换体系沉降控制效果的影响,得出适当的增大桩长、桩径能够得到良好的沉降控制效果;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可行性。

范家俊[3](2020)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过去数十年间,建筑工业化基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具有所需人工少、标准化程度高、施工质量好、绿色环保、施工效率高和经济性能良好等优点,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战略性发展方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通常由预制构件连接节点所控制,试验研究和震后调查表明,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失效往往造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失效甚至垮塌,同时,预制构件节点现场施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现场进行钢筋的布置和连接、设置临时支撑和浇筑混凝土。提出了新型无支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框架由带有牛腿的多层预制柱、带有U形键槽的预制梁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等组成,施工过程中无需设置竖向临时支撑。为研究所提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3个足尺试验构件并进行拟静力试验来研究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节点类型包括: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和两种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具体内容包括:(1)两个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分别采用灌浆套筒和波纹管进行连接,预制柱纵筋采用大直径高强钢筋来简化装配施工。试验结果表明,两个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与现浇构件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承载能力、不同的破坏模式和较低的耗能能力;灌浆套筒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中,灌浆套筒上部纵筋屈曲和箍筋失效导致该节点延性较差,在4.5%层间位移角时发生破坏;波纹管预制柱-基础节点构件在2%层间位移角后,预制柱纵筋在连接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滑移,导致其滞回曲线较为捏缩。(2)设计了五个足尺装配式梁柱十字节点,研究键槽内附加连接钢筋的长度和配筋面积,及锚固构造箍筋对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并与现浇梁柱节点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键槽内连接钢筋的长度对节点的承载能力能影响较小,但是对节点的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大;键槽内附加连接钢筋的配筋面积增加50%时,梁柱节点的承载力提高24%,同时,节点的耗能和刚度均有明显的提升;键槽内采用小箍筋将连接钢筋与预制梁底部纵筋锚固时,节点耗能能力提升16.5%。(3)为了解决梁柱边节点装配施工时钢筋拥堵的问题,提出在梁纵筋和连接钢筋端部设置锚固板。试验结果表明: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的承载力低于现浇节点,装配整体式中间层梁柱边节点正负向最大承载力比现浇节点分别降低24.5%和16.8%,装配整体式顶层梁柱边节点比现浇节点分别小21.7%和13.9%。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弱于现浇节点,装配整体式顶层梁柱边节点的延性系数为1.93,而现浇顶层梁柱节点的延性系数为2.41。装配式梁柱边节点在加载早期的耗能能力优于现浇节点,但累计耗能能力不足。提出了预制柱-基础连接点塑性铰模型并分析塑性铰长度。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柱纵筋、箍筋、灌浆套筒和螺旋箍筋等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结合加载过程中构件裂缝发展历程和最终破坏模式,研究两个预制柱-基础节点和现浇构件不同的受力机制和变形分布,现浇柱、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柱和波纹管连接预制柱的塑性铰长度分别为450 mm,750 mm和250 mm,提出提升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提出了梁柱节点的力学模型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该力学模型可以合理解释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提出了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由于未能考虑预制柱牛腿对梁端负弯矩承载力的贡献,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值比试验值小约10%-12%;进行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承载力计算时,预制梁上部纵筋和键槽内连接钢筋因滑移使其受拉强度折减10%,正负弯矩的理论值比试验值分别小6.6%和14.6%。总体而言,理论计算值是合理和偏保守的。基于试验结果,在节点层次进行有限元模拟,使用Open Sees软件分别采用零长度弹簧单元和梁柱节点单元建立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将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分别建立五层三跨的装配式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震后性能评估指标,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震后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框架震后性能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表明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但其抗震性能稍微弱于现浇框架。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全面评估了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其在中高烈度地震区域的推广应用做出贡献。

谢盛阳[4](2020)在《考虑加芯框架柱的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日益增长,各类复杂立面及结构形式的建筑应运而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超限建筑。为了使超限建筑工程达到相同的抗震设防目标,需要单独进行论证分析。在对实际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分析时,结构底部受建筑功能的影响,混凝土框架柱可能会出现超短柱“胖柱少筋”现象。为了防止该情况出现,加芯框架柱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即在框架柱核心区布置纵筋与箍筋,形成加芯框架柱提高抗震性能。国内外对单个加芯框架柱和节点研究较多,但对含加芯框架柱的整体结构研究较少。为了给实际工程提供相关参考,本文以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对某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与分析,在底部加强层中的超短柱出现轴压比超限的情况下,对其超短柱采取加芯柱的加强措施。采用PKPM、YJK及SAUSAGE软件,对该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小震、中震、大震的抗震性能分析及评估。由于上述软件对加芯框架柱不能按照实际情况模拟,需对加芯框架柱及其在结构中的影响进行论证分析,以确保结构安全性。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及其程序,不仅能考虑混凝土多轴应力本构关系及强度,还可按实际情况模拟钢筋(纵筋及箍筋),以考虑加芯框架柱核心区箍筋对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本文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及其程序对不同核心区箍筋体积配箍率、核心区纵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轴压比的加芯框架柱模型进行非线性仿真模拟,通过荷载-位移曲线及刚度退化来分析每种参数对加芯框架柱的影响,总结出四种参数对加芯框架柱的影响规律。对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底部五层进行非线性仿真模拟,通过荷载-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破坏过程、刚度退化及钢筋应力分析来详细探讨加芯框架柱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规律。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考虑加芯框架柱的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借鉴和参考。

应添添[5](2019)在《软土地区堆载致桥梁损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在未来几年,还会有更多的建设需求。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弃土和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桥梁周围,由此引发的工程事故比比皆是。特别是在软土地区,由于软土低承载力、低抗剪强度、高压缩性等特点,堆载使得土体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更容易威胁周围桩基的正常使用。研究堆载作用下桥梁损坏的原因,并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桥梁损坏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措施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有:1、分析总结堆载作用下桩基偏移和受力的研究现状,比较现场实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几种方法的优缺点。2、从单桩的承载特性入手,先用改进的Boussinesq竖向附加应力解计算堆载作用下桩侧的土压力,再基于Vlasov双参数地基模型中的地基压缩系数k和地基剪切系数G,来模拟桩后土体的反作用力。为了更接近实际情况,文中考虑了土体进入塑性屈服的情况,推导堆载作用下,轴向受荷单桩的挠曲微分方程。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分析了不同土质中k、G和土体极限水平抗力的取值。采用差分法求解微分方程,编写对应的MATLAB程序计算桩身的内力与变形,并与工程实例相对照。最后,通过对影响水平受荷单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土体泊松比、土体弹性模量、桩径、桩身弹性模量对单桩受力性状的影响。3、以杭州某桥梁垮塌的工程案例为背景,获取了案例桥施工图纸、地质情况和现场的破坏信息,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探究大面积堆载下该桥梁倾倒的机理。并且研究了土体的物理参数(淤泥层和亚粘土层弹性模量)、堆载高度和斜交角对桥梁结构的影响。4、结合工程实例,监测偏移数据,分析桥面偏位成因,研究制定纠偏及加固维修方案。采用千斤顶顶推、钢管桩和地锚纠偏的联合纠偏方案,达到桥面纠偏的目的。

黎哲[6](2018)在《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的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梁单元精细化程度高,对混凝土构件在轴力-弯矩耦合作用下的滞回行为具有可观的模拟精度,因而常被用在结构抗震分析中。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求解能力,但受限于内置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其内置的纤维梁单元无法直接对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抗震非线性分析。本文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对四种滞回本构模型进行开发,并将其应用于钢套管加固柱和加固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中,拓展了纤维梁单元的应用范围,并为实际工程应用中加固结构的抗震仿真分析及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高效的技术手段。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UMAT,开发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抗震弹塑性分析的纤维梁单元,其中涵盖四种材料单轴滞回本构模型。经过国内外大量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算例验证,所开发的纤维梁单元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2)基于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利用所开发的材料本构,建立适用于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分析的纤维梁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在承载力和滞回性能上均吻合良好。采用经校核的纤维梁模型对钢套管加固柱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发生受拉破坏的加固柱,其承载力随试验轴压比的增大而提高,且原柱轴压比的存在对其抗震性能有利,而对于发生受压破坏的加固柱,其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钢管厚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加固柱的抗震性能;在钢套管对核心混凝土的有效约束作用下,原柱震损程度以及填充混凝土的性能对加固柱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3)结合纤维梁单元与传统精细有限单元,建立可用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通过对钢套管加固柱以及一榀钢筋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的校核,考察了模型,尤其是多尺度界面连接方式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此外,与纤维梁模型和传统精细有限元模型的对比,展现了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所建立的多尺度模型探讨了框架结构在加固前后破坏模式以及抗震性能的改善,并给出该类型加固结构多尺度分析的建模策略与步骤。

张岐[7](2018)在《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式在近些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装配式建筑的推广能够使资源得到节约,可以减少施工所带来的各种污染,同时也可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但是,传统装配式设计方法仍然存在着传统建造方式粗放,设计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了预制构件BIM数据库构建方法,试图为装配式结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最终可以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建造。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论文首先对预制构件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综述,对BIM数据库概念和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结合课题内容,总结了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期望功能。研究预制构件BIM模型的通用性问题。预制构件的种类繁多,通常需要预制工厂定制生产,是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此问题上提出了预制构件通用性定义,在了解国内外现有装配式结构体系后总结了影响BIM构件通用性问题的根源,使得分析预制构件通用BIM模型的特征有的放矢,最后以楼板、楼梯、梁、柱构件BIM模型为研究对象找出相应的通用类型和关键参数,为BIM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实体模型和内部参数支持。研究预制构件BIM数据库构建步骤。主要对预制构件的分类和编码录入、构件的信息深度划分、信息录入以及预制构件创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BIM构件库进行合理的总体功能设计。论文最后以沈阳南科大厦工程项目为背景,总结了传统装配式设计方法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应用了基于BIM构件库的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尽可能的发挥BIM构件库在装配式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朱海清[8](2017)在《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与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桥梁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桥梁跨径越来越大,所需构件尺寸越来越大。超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柱作为桥墩被广泛使用,钢管混凝土桥墩-基础/盖梁节点作为主要受力连接构件,一方面制约着桥梁的建造速度,一方面制约着桥梁各构件间的受力传力性能。为了满足快速建造且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桥梁建造需求,本文对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梁节点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和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轴压和侧向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15个大尺寸节点试件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主要破坏模式。分析了不同浇筑方式、不同钢管材质、不同埋深深度、不同径厚比、不同节点形式等情况下节点的传力机理、延性变形能力和累积耗能能力。(2)通过探索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机理,提出了采用“预开裂面”模拟柱内混凝土裂缝的张开和闭合现象,采用钢材损伤演变原理模拟钢材的延性撕裂破坏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ABAQUS平台建立了一个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准确性。(3)甄别出影响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借助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混凝土强度、钢管屈服强度、钢管柱埋入深度、轴压比等参数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运用分析结果,分别提出了估算方、圆钢管混凝土柱有效抗弯刚度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方、圆形截面埋入式节点的结构刚度的估算方程。(4)节点试件为柱钢管直径508 mm、609.6 mm、762 mm的超大截面试件,通过试验现象、仿真结果提出了超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塑性较区域长度的计算方法;针对节点的柱构件提出了抗锥体拔出破坏的设计要求;针对节点的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提出了抗冲切破坏的设计要求;提出了抗剪环的理想设计宽度。(5)利用钢管柱的有效抗弯刚度、节点的整体刚度、以及超大截面构件的尺寸效应,提出了改进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简化有限元建模方法。并运用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和简化有限元模型对迁安地震波荷载、Near-Fault抗震设计荷载作用下,节点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抗震性能良好。

刘卓[9](2017)在《基于静动载试验的桥梁有限元简化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在交通运输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在桥梁维护过程中防微杜渐,定时对运营桥梁进行检测和加固,及时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减少安全隐患。工程实践中有限元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以两个实际桥梁检测工程为背景,研究了简化的建模方法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分别测定了两座桥梁在静力和动力作用下的参数,并且与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对桥梁的实际工作性能做出了科学客观的评定:(1)静载试验以一座桥面连续的简支梁桥为例,分别测定了最不利汽车中载和偏载作用下试验跨的各T梁挠度的纵向分布、跨中截面挠度的横向分布以及各T梁跨中截面应变;动载试验以一座框架结构的简支便桥为例,测定了试验跨上部结构的频率、周期、阻尼、振型。试验中对环境要求、测点布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静载试验的数值分析中研究了两种模型,一种是在考虑桥面连续结构的情况下建立试验桥的整体模型,另一种是建立与试验跨等跨度的简支梁桥模型。对比计算结果可以得出:40m跨度的桥面连续的简支梁桥与等跨的简支梁桥相比,各T梁挠度纵向分布值的误差值最大为1.3%,跨中截面挠度横向分布值的误差值最大为1.1%,跨中截面下缘混凝土应变值的误差值最大为1.1%,桥面连续结构对试验测定対象的影响有限,通过简化模型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理论值。(3)动载试验的数值分析中介绍了一种等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素混凝土梁来等刚度代换钢筋混凝土梁,二者横向截面面积比大约为1.045。对比两种建模方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各跨上部结构的竖直纵向第一阶频率,竖直扭转第一阶频率和竖直横向第一阶频率较为接近,传统值和简化值的比值大约为1.01,说明混凝土梁中的钢筋对构件自振频率的影响有限。该简化方法可用于工程实际,得到的数据可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4)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完成对试验桥梁的评估,总结出桥梁建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方法,可为今后的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石晓波[10](2017)在《上部结构和残余变形作用下条形基础内力与变形分析》文中提出条形基础内力与变形的计算受到上部荷载和老采空区残余变形两大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上部结构与条形基础共同作用、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两个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二者共同作用下对条形基础的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还未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收集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和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考虑上部框架结构和残余变形对条形基础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建立老采空区残余变形作用下的上部结构和条形基础共同作用分析模型,推导出上部框架结构和残余变形作用下条形基础的沉降变形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上部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和地基的整体数值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老采空区上方条形基础的沉降变形和内力变化情况产生的影响。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采用以概率积分法为理论基础的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预计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考虑上部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以文克尔地基梁理论为基础推导出上部荷载和残余变形共同影响下条形基础的最终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将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证明公式的有效性;同时详细分析了条形基础在基础刚度、残余变形曲率、残余倾斜变形和地基土压缩模量等几种因素影响下的沉降变形规律和内力变化情况。

二、柱下交梁基础宽度计算的精确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柱下交梁基础宽度计算的精确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桁架形式对多层SSTF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结构特点
    1.3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
        1.3.1 国外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软件介绍、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本文软件介绍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性
第2章 研究模型
    2.1 研究参数
        2.1.1 强柱系数
        2.1.2 腹杆布置
        2.1.3 屈曲约束支撑
        2.1.4 首层剪重比C_B
        2.1.5 层间位移角θ
        2.1.6 P-Δ效应
    2.2 模型设计
        2.2.1 模型的建立及命名
        2.2.2 构件设计及材料属性
第3章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
    3.1 引言
    3.2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简述
        3.2.1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理论公式
        3.2.2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3 塑性铰的成铰情况及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关系
    3.4 承载力及刚度变化
    3.5 P-Δ效应影响评价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4.1 引言
    4.2 时程及能量分析方法原理
    4.3 地震工况
    4.4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4.4.1 最大层间位移与残余变形分布
        4.4.2 层剪力关系
        4.4.3 弹塑性能量关系
        4.4.4 损伤能量分担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1.1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
        5.1.2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5.2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基础托换技术研究与应用概况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概况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概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常用解决方案
    2.1 基础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结构的影响
    2.2 基础不均匀沉降事故原因分析
        2.2.1 场地地质环境的原因
        2.2.2 房屋结构的原因
        2.2.3 施工方面的原因
    2.3 基础加固常用方法
        2.3.1 渗入性注浆加固法
        2.3.2 树根桩托换加固法
        2.3.3 基础加宽托换法
        2.3.4 桩-梁托换加固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案例基础沉降量检测及加固方案论证
    3.1 工程概况
    3.2 场地条件
        3.2.1 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3.2.2 地层构造
        3.2.3 地下水情况
    3.3 结构基础沉降量检测及分析
    3.4 基础加固方案
        3.4.1 基础加固目的
        3.4.2 基础加固方案确定
        3.4.3 基础加固方案初步设计
        3.4.4 托换桩承载力验算
        3.4.5 托换梁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构模型
        4.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4.2.2 模型荷载施加
        4.2.3 计算工况
    4.3 整体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3.1 工况S1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3.2 工况S2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3.3 工况S3的框架变形、应力及内力
    4.4 局部沉降对框架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
        4.4.1 角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4.2 边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4.3 中柱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梁托换加固模拟及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5.3 地基土本构模型选取
    5.4 计算模型
        5.4.1 单元类型
        5.4.2 桩-土接触
        5.4.3 网格划分
        5.4.4 边界条件
    5.5 数值模拟
        5.5.1 地应力平衡
        5.5.2 原桩基沉降数值模拟
        5.5.3 托换结构内力及沉降分析
        5.5.4 桩-梁托换优化分析
    5.6 桩-梁托换体系优化设计
        5.6.1 托换梁设计
        5.6.2 托换桩设计
        5.6.3 整体托换模拟分析
        5.6.4 托换结构受力及沉降控制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1.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节点形式与分类
        1.2.1 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1.2.2 干式连接装配式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1.2.3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3 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与设计方法
        1.3.1 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数值模拟方法
        1.3.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3.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目的
    1.5 论文章节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构件设计
    2.3 试验构件制作
        2.3.1 灌浆套筒钢筋连接性能测试
        2.3.2 预制柱与基础制作
        2.3.3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拼装施工
    2.4 试验构件材料属性参数
        2.4.1 钢筋性能指标
        2.4.2 混凝土与灌浆料性能参数
    2.5 加载方案与测量方案
        2.5.1 试验加载装置
        2.5.2 试验加载制度
        2.5.3 测量内容与方案
    2.6 试验构件的破坏形态
        2.6.1 灌浆套筒钢筋连接PC-S构件
        2.6.2 波纹管浆锚搭接PC-C构件
        2.6.3 现浇CIP构件
    2.7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2.7.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与承载能力
        2.7.2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2.7.3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2.7.4 试验构件耗能能力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柱-基础连接节点塑性铰机制研究
    3.1 预制/现浇柱-基础节点不同破坏模式和塑性铰机制介绍
    3.2 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柱-基础节点变形分析
        3.2.1 柱纵筋与灌浆套筒应变
        3.2.2 预制柱箍筋应变
    3.3 波纹管连接预制柱-基础节点变形分析
        3.3.1 预制柱纵筋应变
        3.3.2 螺旋箍筋应变
        3.3.3 预制柱箍筋应变
        3.3.4 基础连接钢筋应变
    3.4 现浇柱底变形和破坏形态分析
        3.4.1 现浇柱纵筋应变
        3.4.2 现浇柱箍筋应变
    3.5 现浇柱与预制柱塑性铰机制与长度分析
        3.5.1 灌浆套筒连接PC-S构件塑性铰机制
        3.5.2 波纹管浆锚搭接PC-C构件塑性铰机制
        3.5.3 现浇柱塑性铰机制
        3.5.4 不同构件塑性铰长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介绍
    4.2 试验目的
    4.3 试验构件设计
    4.4 试验构件制作
        4.4.1 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制作
        4.4.2 预制梁柱构件装配施工
    4.5 试验构件材料属性参数
        4.5.1 混凝土种类与强度
        4.5.2 钢筋种类与强度
    4.6 加载方案与测量方案
    4.7 试验构件损伤发展与破坏模式
    4.8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4.8.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
        4.8.2 试验构件承载力
        4.8.3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4.8.4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4.8.5 试验构件的耗能能力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中间和顶层梁柱边节点试验构件设计
        5.2.1 试验构件原结构受力分析
        5.2.2 试验构件设计
    5.3 试验构件制作
        5.3.1 预制梁柱与现浇构件制作
        5.3.2 装配式梁柱节点拼装施工
    5.4 试验构件的材料属性参数
    5.5 加载制度与测量方案
        5.5.1 中间层梁柱边节点加载装置
        5.5.2 顶层梁柱边节点加载装置
    5.6 试验构件的破坏形态
        5.6.1 中间层梁柱边节点损伤发展与破坏形态
        5.6.2 顶层梁柱边节点损伤发展与破坏形态
    5.7 试验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5.7.1 试验构件滞回曲线
        5.7.2 试验构件承载力分析
        5.7.3 试验构件刚度退化
        5.7.4 试验构件强度退化
        5.7.5 试验构件耗能能力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力学模型与承载力计算分析
    6.1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受力机制
        6.1.1 预制梁纵筋和连接钢筋应变
        6.1.2 预制柱纵筋和牛腿钢筋应变
        6.1.3 梁柱端部混凝土应变
    6.2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变形分析
        6.2.1 预制梁端部变形分析
        6.2.2 梁柱节点剪切变形分析
    6.3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力学模型分析
    6.4 装配整体式梁柱中节点承载力计算分析
        6.4.1 梁端弯矩与柱顶承载力分析
        6.4.2 梁端正弯矩的计算方法
        6.4.3 梁端负弯矩的计算方法
        6.4.4 承载力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6.5 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承载力计算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评估
    7.1 OpenSees有限元软件介绍
    7.2 梁柱节点有限元建模
        7.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7.2.2 钢筋本构模型
        7.2.3 捏缩材料本构模型
        7.2.4 截面恢复力模型
        7.2.5 梁柱节点有限元单元
    7.3 梁柱节点有限元模拟分析
        7.3.1 零长度弹簧单元有限元模型
        7.3.2 梁柱节点单元有限元模型
        7.3.3 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小结
    7.4 装配整体式框架研究方法与有限元模型
        7.4.1 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方法
        7.4.2 装配整体式框架与现浇框架有限元模型
        7.4.3 地震动选取方法
    7.5 框架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估
        7.5.1 结构性能水准指标
        7.5.2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框架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7.5.3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小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1.1 提出新型预制柱-基础节点并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8.1.2 提出无支撑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并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8.1.3 有限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8.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考虑加芯框架柱的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约束混凝土结构发展过程
        1.2.1 箍筋约束混凝土
        1.2.2 钢管混凝土
        1.2.3 型钢混凝土
    1.3 加芯框架柱的研究现状及实例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及结构超限判断
    2.1 工程概况
    2.2 结构荷载与材料
        2.2.1 结构基本情况
        2.2.2 地震作用
        2.2.3 设计荷载
        2.2.4 结构材料
    2.3 结构体系布置
        2.3.1 结构体系选型
        2.3.2 基础方案及地下室布置
        2.3.3 结构嵌固端的选择
    2.4 结构超限判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多遇地震弹性反应谱分析
    3.3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法分析
        3.3.1 地震波的选用
        3.3.2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法分析结果
    3.4 设防烈度地震下的性能化分析
        3.4.1 中震整体计算参数
        3.4.2 中震弹性计算分析结果
        3.4.3 构件性能分析结果
    3.5 罕遇地震下的性能化分析
        3.5.1 分析目的
        3.5.2 罕遇地震波选取
        3.5.3 弹塑性计算分析结果
    3.6 楼板应力分析
        3.6.1 中震下楼板应力分析
        3.6.2 大震下楼板应力分析
        3.6.3 楼板应力分析结果
    3.7 针对结构薄弱区域的抗震措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4.1 引言
    4.2 经典的三维实体等参元
    4.3 三维实体退化的等参数单元
    4.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4.5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心受压加芯框架柱的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箍筋间距的影响
    5.3 核心区纵筋的影响
    5.4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5 轴压比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加芯框架柱的框架-核心筒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框架-核心筒结构有限元母体模型建立
    6.3 加芯框架柱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6.3.1 X方向地震作用下变形曲线
        6.3.2 Y方向地震作用下变形曲线
        6.3.3 破坏过程描述
        6.3.4 刚度退化分析
    6.4 典型部位钢筋应力曲线分析
        6.4.1 X方向地震作用下典型部位钢筋应力分析
        6.4.2 Y方向地震作用下典型部位钢筋应力分析
    6.5 梁板钢筋参与分析
        6.5.1 X方向地震作用下梁板应力分析
        6.5.2 Y方向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软土地区堆载致桥梁损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桩的定义
        1.2.2 堆载作用下桩基偏移和受力的研究现状
        1.2.3 桥梁纠偏、加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堆载作用下单桩受力分析
    2.1 概述
    2.2 堆载作用下单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2.2.1 桩体计算宽度
        2.2.2 被动桩侧向土压力计算
        2.2.3 单桩受力分析
    2.3 双参数弹塑性地基模型的建立
        2.3.1 双参数微分方程
        2.3.2 地基压缩系数k
        2.3.3 地基剪切系数G
        2.3.4 弹塑性分析
    2.4 有限差分解
        2.4.1 差分方程概论
        2.4.2 桩的差分方程
        2.4.3 求解的主要步骤
    2.5 工程实例验证
    2.6 影响因素分析
        2.6.1 土体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2.6.2 土体泊松比影响分析
        2.6.3 桩径影响分析
        2.6.4 桩身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理论介绍
    3.1 有限元基本概念
        3.1.1 ABAQUS软件简介
        3.1.2 有限单元法分类
    3.2 土体的本构模型
        3.2.1 弹性模型
        3.2.2 摩尔库仑模型
    3.3 接触面理论
        3.3.1 接触对
        3.3.2 接触面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3.4 有限元单元类型
        3.4.1 完全积分单元
        3.4.2 缩减积分单元
        3.4.3 杂交单元
        3.4.4 非协调单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侧大面积堆土致斜交梁桥倒塌事故分析
    4.1 案例实况
    4.2 桥梁结构、地形及堆土
        4.2.1 桥梁结构
        4.2.2 地形及堆土情况
    4.3 倒塌现场残骸分析
    4.4 有限元模型
        4.4.1 模型处理及模型参数
        4.4.2 网格划分
        4.4.3 桩土相互作用
        4.4.4 有限元模拟的分析步
    4.5 无堆土时桥墩、桩基的模拟分析
    4.6 实际情况有限元模拟分析
    4.7 各影响因素分析
        4.7.1 土体参数影响分析
        4.7.2 堆土高度影响分析
        4.7.3 斜交角影响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堆载作用下桥梁损坏处理措施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项目简况
        5.1.2 桥梁病害情况
    5.2 建模分析
        5.2.1 模型参数
        5.2.2 有限元计算结果
    5.3 纠偏方案设计
        5.3.1 上部结构纠偏
        5.3.2 第二阶段纠偏
        5.3.3 更换支座和伸缩缝
    5.4 纠偏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的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结构弹塑性分析发展历程
        1.2.1 结构抗震设计
        1.2.2 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
    1.3 纤维梁单元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总体思路
第二章 纤维梁单元理论
    2.1 概述
    2.2 纤维梁单元理论
        2.2.1 基本假设
        2.2.2 欧拉-伯努利梁理论与铁木辛柯梁理论
        2.2.3 计算原理
    2.3 ABAQUS纤维梁单元
        2.3.1 ABAQUS梁单元
        2.3.2 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滞回本构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3.1 概述
    3.2 材料单轴滞回本构模型
        3.2.1 普通混凝土本构模型
        3.2.2 钢管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3.2.3 简化钢材本构模型
        3.2.4 精细钢材本构模型
    3.3 UMAT子程序开发
        3.3.1 子程序算法及流程
        3.3.2 子程序在ABAQUS中的使用
        3.3.3 子程序测试
    3.4 实例验证
        3.4.1 钢筋混凝土柱
        3.4.2 钢管混凝土柱
        3.4.3 型钢混凝土构件
        3.4.4 钢-混凝土组合梁
        3.4.5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
        3.4.6 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抗震试验概况
        4.2.1 试件概况
        4.2.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4.3 钢套管加固柱地震损伤模型
        4.3.1 基于累积滞回耗能的构件损伤模型
        4.3.2 钢套管加固柱损伤状态定义
        4.3.3 Kratzig损伤模型的验证
    4.4 ABAQUS纤维梁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拟结果验证
    4.5 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参数化分析
        4.5.1 试验轴压比的影响
        4.5.2 钢管厚度的影响
        4.5.3 填充混凝土的影响
        4.5.4 原柱应力状态的影响
        4.5.5 原柱震损情况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套管加固框架多尺度分析
    5.1 概述
    5.2 多尺度建模方法及尺度分离思想
    5.3 钢套管加固柱多尺度模型验证
        5.3.1 模型概况
        5.3.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模型验证
        5.4.1 模型概况
        5.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5.5 钢套管加固框架多尺度抗震性能分析
        5.5.1 模型概况
        5.5.2 计算结果分析
        5.5.3 多尺度建模策略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的提出
    1.4 预制构件和BIM技术的概述
        1.4.1 预制构件的概述
        1.4.2 BIM技术的概述
    1.5 BIM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
    1.6 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方法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基本原理
    2.1 预制构件
        2.1.1 预制构件的概念
        2.1.2 预制构件的特征
        2.1.3 预制构件的模数化设计
    2.2 预制构件BIM数据库
        2.2.1 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概念
        2.2.2 BIM构件库的功能分析
        2.2.3 BIM构件库的设计原则
    2.3 构建BIM构件库的优势
        2.3.1 实现一体化建造
        2.3.2 改变信息传递的媒介
        2.3.3 实现立面多样化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结构构件BIM模型的通用性研究
    3.1 预制构件BIM模型通用性的概念
    3.2 国内外装配式结构体系研究
        3.2.1 国外装配式结构体系
        3.2.2 国内装配式结构体系
    3.3 装配式BIM模型组合方案
        3.3.1 组合方案一
        3.3.2 组合方案二
        3.3.3 组合方案三
        3.3.4 组合方案四
        3.3.5 四种组合方案的对比
    3.4 通用预制构件BIM模型的特征分析
        3.4.1 通用性较差的原因
        3.4.2 通用性较强的特征
    3.5 结构构件BIM模型的通用性分析
        3.5.1 预制楼板BIM模型的通用性研究
        3.5.2 预制楼梯BIM模型的通用性研究
        3.5.3 预制梁BIM模型的通用性研究
        3.5.4 预制柱BIM模型的通用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构件库创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BIM构件库的创建步骤
    4.2 预制构件的分类
        4.2.1 装配式结构体系中的预制构件分类
        4.2.2 构件分类体系的更新
    4.3 预制构件编码录入
    4.4 预制构件信息录入
        4.4.1 预制构件信息深度分级
        4.4.2 预制构件信息录入方法
    4.5 预制构件创建的关键技术
        4.5.1 预制构件创建平台选择
        4.5.2 REVIT常见族预制构件的格式
        4.5.3 基于可载入族的预制构件创建
    4.6 预制构件审核入库
    4.7 BIM构件库的总体功能设计
        4.7.1 构件上传
        4.7.2 构件存储
        4.7.3 构件检索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构件库的装配式设计方法的应用
    5.1 项目介绍
    5.2 基于BIM构件库的装配式结构设计流程研究
    5.3 BIM模型的拆分
        5.3.1 支撑构件的拆分原则
        5.3.2 支撑构件的拆分流程
    5.4 BIM模型的组合
        5.4.1 碰撞检查
    5.5 楼梯构件的拆分和组合
        5.5.1 楼梯构件的拆分
        5.5.2 楼梯构件的组合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与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1.2.2 钢管混凝土柱作为桥墩的应用
        1.2.3 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
        1.2.4 抗震性能的数值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2.1 本章概述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及制作
        2.2.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2.2.3 量测方案
    2.3 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结果
        2.3.2 力-位移滞回曲线
        2.3.3 力-位移骨架曲线
        2.3.4 节点耗能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精细有限元模型
    3.1 本章概述
    3.2 钢材本构关系
        3.2.1 钢管混凝土结果常用钢材
        3.2.2 破坏准则
    3.3 混凝土本构关系
    3.4 单元以及网格尺寸
    3.5 接触以及约束关系
        3.5.1 接触及约束
        3.5.2 核心混凝土预开裂处理
    3.6 FEA模型的验证
        3.6.1 破坏形态
        3.6.2 滞回曲线
        3.6.3 局部应变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工作机理分析
    4.1 本章概述
    4.2 埋入式节点传力机理
    4.3 节点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4.3.1 混凝土强度
        4.3.2 钢管屈服强度
        4.3.3 埋入深度
        4.3.4 轴压比
    4.4 埋入式节点的抗弯刚度估计
    4.5 埋入式节点的结构刚度估计
    4.6 钢管延性撕裂破坏的估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埋入式带抗剪环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尺寸效应
    5.1 本章概述
    5.2 钢管延性破坏
        5.2.1 塑性铰理论模型
        5.2.2 钢管混凝土柱的P-M曲线
        5.2.3 塑性铰区域长度计算
    5.3 锥体拨出破坏
    5.4 冲切破坏
    5.5 抗剪环的尺寸效应
        5.5.1 抗剪环对节点延性的影响
        5.5.2 抗剪环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
        5.5.3 抗剪环对节点耗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梁节点体系的讨论与应用
    6.1 本章概述
    6.2 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梁节点简化有限元模型
        6.2.1 模型建立
        6.2.2 模型验证
    6.3 NEAR-FAULT抗震设计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6.3.1 Near-Fault简介
        6.3.2 结构响应
    6.4 迁安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6.4.1 自振特性
        6.4.2 墩顶位移时程
    6.5 可快速恢复钢管混凝土桥墩-梁节点在桥梁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分析结果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9)基于静动载试验的桥梁有限元简化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桥梁发展概述
        1.1.2 简支梁桥的应用
        1.1.3 桥梁损害的原因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意义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桥梁静动载试验简介
    2.1 桥梁结构试验介绍
        2.1.1 桥梁结构试验任务
        2.1.2 桥梁结构试验分类和目的
    2.2 静载试验介绍
        2.2.1 工程概况
        2.2.2 试验方案
    2.3 动载试验介绍
        2.3.1 工程概况
        2.3.2 试验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软件简介与材料本构模型的介绍
    3.1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及ABAQUS软件介绍
        3.1.1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3.1.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2 混凝土损伤模型介绍
        3.2.1 概述
        3.2.2 单轴拉伸和压缩应力行为
        3.2.3 定义拉伸行为,压缩行为和损伤
        3.2.4 单轴循环行为
        3.2.5 混凝土塑性规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立
    4.1 静载试验的数值模拟
        4.1.1 静载试验建模过程
        4.1.2 两种建模方法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2 动载试验的数值模拟
        4.2.1 动载试验建模过程
        4.2.2 两种建模方法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1 静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1.1 工况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1.2 工况Ⅱ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1.3 桥梁结构性能评定
    5.2 动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2.1 动载试验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5.2.2 桥梁结构性能评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上部结构和残余变形作用下条形基础内力与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理论研究现状
        1.2.2 上部结构与条形基础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1.2.3 弹性地基上条形基础梁的研究现状
        1.2.4 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对上部框架结构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预计模型
    2.1 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
    2.2 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预计方法
        2.2.2 概率积分法基本公式
        2.2.3 半无限开采情况下残余变形预计
        2.2.4 有限开采情况下残余变形预计
    2.3 残余变形与时间关系
    2.4 残余变形预计模型的实例验证
    2.5 残余变形预计模型的残余变形和曲率变化规律
        2.5.1 无限开采情况下的变化规律
        2.5.2 有限开采情况下的变化规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同作用下条形基础的沉降变形
    3.1 共同作用概述
    3.2 共同作用机理
        3.2.1 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3.2.2 共同作用对弹性地基梁的影响
        3.2.3 地基模型对共同作用的影响
    3.3 老采空区条形基础沉降变形
        3.3.1 共同作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2 基础梁沉降变形公式求解
        3.3.3 公式简化计算
    3.4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条形基础沉降和内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4.1 前言
    4.2 ANSYS简述
    4.3 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4.3.1 基本假定
        4.3.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4.3.3 单元类型的确定
        4.3.4 各部分之间的连接
        4.3.5 模型建立
        4.3.6 模型的约束和荷载的施加
    4.4 基础梁自身刚度对基础的影响分析
        4.4.1 基础梁自身刚度对基础沉降的影响分析
        4.4.2 基础梁自身刚度对基础应力的影响分析
    4.5 地表曲率对条形基础的影响分析
        4.5.1 地表曲率对条形基础沉降的影响分析
        4.5.2 地表曲率对条形基础应力的影响分析
    4.6 地表倾斜变形对条形基础的影响分析
        4.6.1 地表倾斜变形对基础沉降的影响分析
        4.6.2 地表倾斜变形对条形基础应力的影响分析
    4.7 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对基础的影响分析
        4.7.1 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对基础沉降的影响分析
        4.7.2 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对基础应力的影响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柱下交梁基础宽度计算的精确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桁架形式对多层SSTF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 刘慧娟.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既有建筑物桩-梁托换基础加固法研究[D]. 刘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效连接与抗震性能研究[D]. 范家俊. 东南大学, 2020
  • [4]考虑加芯框架柱的超限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D]. 谢盛阳. 南昌大学, 2020(01)
  • [5]软土地区堆载致桥梁损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D]. 应添添.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 [6]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的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研究[D]. 黎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预制构件BIM数据库的构建研究[D]. 张岐. 沈阳建筑大学, 2018(12)
  • [8]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桥墩与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朱海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9]基于静动载试验的桥梁有限元简化模型分析[D]. 刘卓.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10]上部结构和残余变形作用下条形基础内力与变形分析[D]. 石晓波. 燕山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柱下梁基础宽度计算精度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